地方媒体为何回避新华社批评性通稿(中国青年报 2006-1-2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9:18:04
地方媒体为何回避新华社批评性通稿
2006年01月20日
徐林林
1月16日,新华社发了条通稿:国家发改委下发紧急通知,严厉批评10省市关闭和吊证的矿井数量不足计划的三分之一,而福建计划关闭的30个矿井至去年底一个都未关闭。(《生活新报》1月17日)
次日一大早就从网上看到了这条新闻,见湖南省被排在“挨批10省市”的首位。上午10时许,翻开当地报纸一看,在几家省会主流媒体上,居然找不到新华社这条稿件,倒是影响力十分有限的《当代商报》在A11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一条600余字的消息,不过其中“湖南”二字已被删除。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我觉得十分惊诧:怎么可以如此对待新华社发布的重大时政新闻稿呢?
众所周知,湖南是矿难频发的省市之一。现在使用频率极高的“官煤勾结”,便出自媒体记者对娄底市市委书记蔡立峰的一篇专访。尽管一年多来,湖南相关部门在整治“官煤勾结”和关闭非法煤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国家发改委仍将其列在点名批评的省市之首,肯定是言之有据。按理说,当地媒体及时采用新华社这一通稿,让公众在第一时间知晓中央部委对湖南工作的批评,既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更是政务公开、尊重公众知情权的要求。然而,号称“传递主流声音”的报纸竟然不约而同地装聋作哑,对此不置一词或刻意掩饰。
如此,依我揣度,原因可能有三。
其一,可能是一些媒体高层自作聪明。湖南正在召开“两会”,一些媒体老总为会议氛围着想,可能认为发批评性报道不合时宜,于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回避,弃之不用总比原文照登要稳妥得多。
其二,可能是相关部门施加影响。新华社电稿16日晚间便可在互联网上看到,很可能是当地相关部门官员获知挨批消息后,深恐自己因此在“两会”期间被代表、委员弄得下不了台,于是暗中展开“公关”活动。
其三,可能是有的宣传部门为本地利益着想。前不久,笔者参加一个有近百家国内媒体高管参会的大型活动,听说有省市宣传部门公开宣称,凡是本地发生的突发性公共事件,报纸、电台、电视台只准用本地宣传部电传的专稿,连新华社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也不得转发。湖南有没有类似规定?暂没听说。据我所知,当地新闻主管部门一直管而不死,比较开明。但好几家日报不约而同地不用批评当地政府的新华社通稿,个中缘由值得玩味。
新华社是党和国家的喉舌,它发布的新闻具有极高的权威性与公信力。特别是其中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批评性稿件,很多是既体现国家意志又凸显殷殷民意。因此我以为,任何地方媒体和官员都无权对这类稿件进行掩饰性的删改,更不能漠视公众获取公共信息的正当权利,毫无道理地对涉及本地事务的新闻进行“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