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我 教 言(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6:18:45
自 我 教 言(中)
 
华智仁波切造颂
普巴扎西活佛 讲授
 
“恒时应具有三种:身体恒时应有心,床第恒时应有身,心中恒时应放松。”
“恒时应具有三种”,时时刻刻应该具备的有三种。
 
“身体恒时应有心”:在平常打坐的时候,心要是散乱的话就叫做身体不具有心。身以七支坐法达到静的时候,心也要跟随着静。我们每天真正座上修法的时间是很短暂的,由于往昔习气沉重的缘故,有时候无意当中漂泊出很多妄念,最主要的是不要跟随着它行走,这一点必须做到,这是相当重要的。当然调顺妄念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试问妄念必须完全断绝在无念状态当中才为调伏吗?当然不是。妄念起现是很正常的,最重要的是怎么去调伏妄念。有妄念并不可怕,若不知道调伏这才是最可怕的事。
 
打个比喻:一把刀本身没有好与坏的区分,如果拿这把刀做坏事的话,这把刀就成为坏刀,若做一番好事的话,这把刀就成为好刀。如同这个道理般,妄念本身并没有好与坏的区分,完全取决于如何去调伏。若不会调伏,行者跟随着妄念而行走,有妄念就形成漂泊轮回之根本。若要会调伏,有妄念就是今生证得佛果之因的工具。所以妄念多少并不代表见解高低,最重要的是要调伏。
 
现在很多人讲解入定时说,没有妄念安住的时间越长就叫入定,在讲四禅八定的时候是这么讲的,没有妄念的状态时间越长越好。但我们并不是在讲四禅八定即世间禅定,而是在讲解出世间的禅定。虽然初步从世间禅定入手,但不是仅仅停留在世间禅定,而是要创造出世间禅定,在这样的状态当中,当然调伏妄念才为重点。因此“身体恒时应有心”就是说修法当中,要时刻观待自己的心。比如说去参加法会,身在法会之中心要是在散乱,这不叫修行,正法与非法的区分就在此上。表面上好像是在修行,内心当中却被贪嗔痴烦恼束缚,这种行为都叫非法。一个人在幽静山林中打坐,从形象上好像在修行,但是内心在另一个地方漂散,这就不叫修行。我们平常在做一切善法时,都要观待自己的心。比如去放生,看看内心中是否有慈悲心,很多人去放生把它当作凑热闹而跟随着行走,若要是没有慈悲心,做不做就没有多大意义。但我们不能排斥说一点点功德都没有,有功德力量也相当微弱。所以“身体恒时应有心”,在做善法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要忆念着自己的心,身和语所做的一切都是意在支配的,心才为根本,身体在何处,心也应该在何处。
 
“床第恒时应有身”:意思是说居住在一个地方不要跑来跑去。初步进入佛门对佛法不了解的情况之下,往昔历代传承祖师有这种传统,去参学。那时我们不得不先跑来跑去。但这种跑是为了知道如何修法,一旦知道如何修法之后跑来跑去就不是重点。历代高僧大德没有一个是只靠跑来跑去成就的。在知道如何修法的情况之下,把心安下来修行为妙。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把跑来跑去当成是佛法。只要有点时间,把家里的一点点经济都用在跑来跑去之上,造成家里人对相信佛教的人越来越反感。你跑来跑去的时候感觉到自己在学法,但家里人会这样想吗?他可能觉得你完全是在浪费金钱,家里的一点点钱都被你跑来跑去用光了,浪费时间就更不要说了。我们作为相信佛教的弟子当然不能这样做。前段时间,我也对各地一些居士说过,初步进入佛门尤其是实在不知道如何修法的情况之下,不得不到一些真正高僧大德面前去参学,历代高僧大德的法规和习惯也是这样的。但知道如何修法之后,还是不要跑来跑去,这没有多大意义,还会招来很多人的诽谤。修行者应该是静下来修自己的心才为修行。跑来跑去不但会导致家里人对你反感,甚至会导致很多人对修行者产生不好的印象。
 
“心中恒时应放松”:刚才说过,调伏内心为根本,但调伏内心应该放松些,不要过于太紧,要是过于太紧,比如,出现一个妄念当下知道,我必须把这个妄念压制住,这么压制之下妄念会更多,调伏不了妄念。前两天我们讲解过上师瑜伽的导修。导修当中已经稍许讲过怎么去调伏妄念。比如说,把《屠夫真言》中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归纳在外、内、密三种上师相应法之中,这么去修行是挺好的。仅仅把心安住,其中有些容易错谬的地方,有些错谬和真正的出世间禅定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一旦不小心很容易把它搅混在一起,《普贤十六种辨别》中“相似相似易错乱”就是指的这一点。这样一不小心会造成证得菩提胜果之过失的。
 
“急须忘掉有三种:急须忘掉生贪友,急须忘掉生嗔敌,急须忘掉痴睡眠”。
 
这些根据个人的根机应尽量做到。尤其是睡眠,不要睡得太久,不要跟随自己的习气想睡就睡、想起来就起来。习气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时候,比如今天睡十二个小时,明天可能还要睡十三个小时、十四个小时。不睡觉是不可能的,但是睡眠达到一定的时候就不要睡得太多。在亚青寺喇嘛仁波切平常睡眠最多3-4个小时。我们临时可能达不到这一点,但是6个小时左右已经够用了。第一次可能在白天感觉到没有精神,过一阵时间就会形成很好的习惯。
“恒需谨慎有三种:众中出言应谨慎,独处行为应谨慎,平常观心要谨慎。”
 
“众中出言应谨慎”:众人之中说话要谨慎,这不就是讲解平常做人的道理吗?真正知道做人的道理,这也叫佛法。佛法不一定是静下来打坐就叫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根据个人根机来树立的。众人之中要是乱说话,一不小心很容易得罪他人,造成他人的烦恼,从而变成一种过失。得罪他人之后,你要是内心放不下这些,很长时间想静也静不下来,这些都叫做习气和障碍,所以在很多人之中说话要谨慎。
 
“独处行为应谨慎”:独处时要时刻忆念着自己的心,谨慎观待自己的心怎么想,不能想什么就跟随什么而行走。时时刻刻都要提起正念,独处行为应该谨慎。
 
“平常观心要谨慎”:平常观心要怎么谨慎呢?要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不去依止无根无据的法。真正的根据就在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证和理证之中,若能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这就叫做真正的法。因此,现前无根无据的一些书要少看一些。尤其是在汉地,半途出现的法又多,这些大部分都是无根无据的,若要是有的话,可能也是从其他书中抄来的,再加上自己的内容,能否符合教证和理证就很难说。所以还是看看历代高僧大德的教言吧。“恒须隐密有三种:隐秘自己之功德,隐密他人之过失,隐秘未来之计划。”
 
“隐秘自己之功德”:真正知道佛教基础的人不应该在他人面前宣扬自己的功德。初步进入佛门行者可能做不到这一点,比如说这个莲花生大士佛像是一个人做功德而塑造的,对于初步进入佛门行者,把他的名字刻在前面的话,他可能心里很高兴。否则,这个人就会觉得:“天哪,做了那么多功德别人不知道是我做的”。这些想法都是对佛法不理解的原因所造成的。为了把这些弟子逐渐引向佛法,那就做一些方便也是可以的。给他的名字写上,要不就宣扬一下他的功德。但要知道,这种做法真的如法吗?如法还真算不上,只是一个引导法,为了逐渐引导他进入正法。
 
达摩祖师进汉地的时候,像梁武帝这样的大居士可能世上很难找到第二个,梁武帝一生当中建了多少庙,在汉地供养了多少僧众,做过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但为什么问达摩祖师的时候说“无功德”呢?就是因为天天在谁面前都讲这是我建的,那是我做的,所以真正进入佛门中若宣扬自己的功德那会消减自己功德的力量。初步进入佛门宣扬一下功德的做法并不了义,但为了慢慢引入正法之中,不得不这样。对佛法了解之后,我们就不能去追求这个,我们信仰佛法的目的不是在何时何处留个名字,我们要的是这个功德,依靠这个功德来度化一切众生证得佛果,这是我们信仰佛法的目的和理想。
 
所以要隐秘自己之功德。自己的功德不要在他人面前宣扬。刚才所说的功德是从金钱方面所创造的功德,平常修行当中也是同样一个道理。我在汉地听说只要是穿和尚衣服的人都会讲神通。我怎么知道的呢?有一位居士的母亲已去世几个月了,他问我说他的母亲现在何处,我说我怎么知道你母亲在何处,我对这方面什么都不懂。我就问他:“你为什么问我,你在谁面前听说过我有神通呢?”他说:“没有听说过,但是一般穿你这种衣服的人,都会有神通啊。”我说:“不会的吧?”在高原地带是按照真正教法而行持,像我的上师喇嘛阿秋今年80岁了,平常很少讲神通,以前法王如意宝也很少讲神通。在高原地带很多人是不敢讲神通的,因为一些高僧大德们会从教证和理证当中将你排斥。真正的佛教是教法和证法,教法为理论,证法为实修。要是真正符合佛教而修行的话,自己的功德是不应该在他人面前宣扬的,除非你的功德已经达到圆满,能圆满为他人宣说,你的功德才不会有退转。若要是行道当中的一些觉受在他人面前宣扬的话,会消减自己功德之力量的。
 
“隐密他人之过失”:不在背后说他人的过失本身就是一种善法,也叫做修行。背后说他人的过失,从世间角度当中,一旦他人知道会造成不必要的烦恼,他人不知道的话,没有损害他人反而损害了自己。
 
“隐秘未来之计划”:像密宗,我要到何处修法,修什么法等等都必须要隐藏,要不共同悉地很容易消失。当然隐藏未来之计划不是说等两天到什么地方去偷东西的未来计划不告诉他人。其他事情也是一样,未来的计划不能随便讲给他人听。
 
“不可宣说有三种:不宣偶尔出离心,不宣自己狡诈行,不宣自己之善行”
 
“不宣偶尔出离心”:不宣扬偶尔产生的出离心,偶尔产生的出离心是短暂性的,并不坚固,等两天又可能没有出离心,进入世间当中追求世间事业。哪怕真具有出离心的话,这些功德还是不能在他人面前宣扬。一是宣扬自己的功德有过失,第二偶尔产生的出离心并不稳定。比如你在他人面前说:“我有很大的出离心,等两天我要到幽静山林中去打坐,几年当中不出关,一直在山洞里打坐。”过一段时间可能这个出离心很难永恒,自己又会溜入城市之中。这样很多人会瞧不起你,甚至还会对你产生诽谤。
“不宣自己狡诈行”:作为一个相信佛教的弟子,在未进入佛门者面前不能讲解自己的很多过失,因为很多人烦恼沉重的缘故,会对佛法生不起信心,他觉得进入佛门行者还有那么多的狡诈行为,那自己就更不应该进入佛门,从此离佛法会越来越远。因此,作为一个进入佛门的行者平常所做的一举一动对一个不相信佛教的人有很大的影响。为了让众多的弟子进入佛门,从轮回苦海当中获得解脱,所以在他人面前不宣扬自己的狡诈行为。我们不是讲解佛教是一种胜谛吗?在讲解教证和理证当中一直宣扬佛教是胜谛,那客观的角度当中也应该做出一个胜谛。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讲解小乘的时候,树立那么多戒条,就是为了让很多人都进入佛门的诠释,这些戒条大家都能做到吗?当下是很难做到的,还需要长时间刻意去行持。只有这样树立戒条,外道才不会对佛法生起诽谤。
“不宣自己之善行”:我们所做的善行功德都是为了消尽自己的烦恼而救度一切众生,这就是我们的理想。所以在修的过程中,在做的过程中,最好不要把自己的善行功德告诉他人。
 
“不可去处有三种:怨仇争处不可去,众人聚处不可去,玩乐之处不可去。”
 
“怨仇争处不可去”:在没有能力的情况下,前提是没有能力摆平这件事的情况下,不要到一些怨仇争斗的地方去。比如说,哪个与哪个打起来了,哪个和哪个之间有很大的矛盾,你没有能力去度化他人的情况之下,要是在中间说几句话,一不注意会把自己也拉进去。这些都是修法的基础,必须做到。
 
“众人聚处不可去”: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的地方还是少去一点为好。为什么呢?因为初学者的心是散乱的,人越多的地方更容易造成心之散乱。作为一个修行者,修行,修行,就是修心。所以静下心修行这是最重要的。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告诉我们,藏传佛教也好,汉传佛教也好,历代高僧大德都是独自进入茅棚去打坐,而不是很多人在一起修行。亚青寺喇嘛仁波切平常也是这样给弟子讲解的,亚青寺的要求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亚青寺修行者最好是一人有一间房子,这样修心很容易平静下来。要不众多人在一起打坐,一个人动的时候,其他人虽然身不动,但心往往跟随着一起动。
“玩乐之处不可去”:玩乐的场所最好不要去,因为这些地方很容易散乱自己的心态。当然初步进入佛门当中修行,人人都能做到这点是不容易的,但要尽量去做。前一段时间我在北京,有几个居士,开始还算不上居士,虽然他们对我很恭敬,但是在我面前很长时间并没有听他们说要修法,后来有一天我就问他们:“在我身边已经有那么长时间了,为什么不问问法呢?”他们说,现在还不敢进入佛门。为什么呢?要是进入佛门之后,必须不吃肉要吃素的,还不能抽烟,有位老先生60多岁了,又要抽烟,听说进入佛门烟必须戒掉,要不就和佛无缘。他们觉得这些临时真的做不到,所以就不敢求法。
 
我说不是这么讲解的,要是都拿着一个尺寸去量的话,释迦牟尼佛还用得着讲八万四千法吗?还讲解那么多的入乘之门吗?这都要针对个人的根机而讲解,像我等导师释迦牟尼、米拉日巴,汉传佛教的慧能大师、二祖慧可大师等等,他们独自在茅棚里打坐,感觉是精神最快乐的时候。若有这种信念的人,当然应该这样要求。但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下,要是把自己独自关在房间里面有的人就会感觉到很闷,所以只能根据自己目前的条件来树立,慢慢地尽量做到这一点,这当然需要一个过程。就如同《般若品》讲解般,文字般若到实相般若,从智慧在此岸到智慧到彼岸必然需要一个架桥梁的过程,所以,我们当下在没有建筑这个桥梁时,必须达到前面说的要求这是不大现实的。但这些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尽量做到,对以后的修证可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不宜宣说有三种:无信者前不说法,未问不说自经历,不说不符实际语。”
 
“无信者前不说法”:没有信心者面前和你没有能力救度此人的面前是不要说法的。要是说法的话,他反而会对法生起诽谤,会造成一种过失。那要是在有信心者面前讲一些共同的教言,是可以的。比如说,你们作为金刚道友之间说说法完全不会犯戒的。龙树菩萨在一部教言中讲解,说白色的塔子在晚上月亮之下会更白,就是月亮的光而造成这个白塔更加白的。我们现前所精通的教言,为他人奉献,还会增长自己中途之功德。也就是说,现前稍许精通的法,不是讲不共同法,而是讲共同的法,在有些信者面前为他作些开示,还会增长自己的功德,但是不信者面前是不能说法的。  
“未问不说自经历”:别人没有问你的经历就不要说自己的经历,比如说我怎么修过法。否则,人家会觉得你在打妄语,是狂言等等,反而对你产生诽谤。
 
“不说不符实际语”:当然不能说不符合实际的语言,那样会造成对法的诽谤的,甚至在说的过程中有很多罪过。以上这些道理,都是讲解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这些要是能完全背诵下来的话,在座下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一个真正修行者。因为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就是以《自我教言》这种方式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提起正念,而形成我等三界一切众生之怙主的。我们若能按照华智仁波切讲解的教言而行持的话,也会如同华智仁波切般,证悟到一切诸佛菩萨的密意。
 
上面这些听起来有些地方就是做人的道理,但一个相信佛教的人就应该要做好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快乐之中,不在贪执和烦恼之中。相信佛教的人平常起现贪嗔痴烦恼,他不会从外面去断绝,而是反过来观待内心,一旦反过来观待调伏自己内心的贪嗔痴烦恼,就不会把一切过失推在他人身上。这样家庭就会越来越和合,金刚道友之间也就很团结,谁见了都喜欢。
 
我在亚青寺给弟子讲法时说过,有人说自己的见解很高,已经达到登地、八地等等,我们暂且把登地、八地搁置一旁,先看看他的烦恼是否减少,往昔的脾气是否越来越温和。若是内心证悟到见解的话,贪嗔痴烦恼应该减少。若不是内心当中的证悟,那他所讲解的证悟又在何处呢?那只能说有两个心,一个心已经证悟,一个心还像往昔般贪嗔痴烦恼那么严重,这就不大合理。所以要时时刻刻反过来看看自己的心,就能知道自己见解达到何等高度,这也是一种修法。我们平常座下若能够按照历代高僧大德的教言行持,这就叫做修法。很多人不是一直追求座下怎么修法吗?很多修行行者有家庭、有事业,真正座上修行的时间是很短暂的,若能在座下像刚才所讲解的去做,就可以依靠这种力量逐渐创造更好的条件,使得座上的禅定逐渐进入座下,甚至逐渐进入出定和入定无二的境界。  
前两天我们在讲解《上师瑜伽》的时候,稍许讲解了修法的道理,也讲了一些平常行为该做的是什么,不该做的是什么,因为依靠这些方便对解脱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今天再从不同的角度讲解一些内容。现在很多人都讲他今生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增长智慧。那怎么去寻找智慧呢?若要是细致去观待,所谓的智慧,是讲解业力清净还是业力沉重而树立智慧。比如说,六道众生当中三恶趣的智慧是最薄弱的。为什么说六道众生当中三恶趣的智慧最薄弱呢?因为,三恶趣众生的业力比三善道的众生要沉重,因此智慧就更薄弱了。也就是说业力沉重的时候智慧是薄弱的,业力何时清净智慧就会更加增上。
 
从这个角度就能知道,平常每做的一件善行都是为了增长智慧。消尽烦恼智慧增长,五蕴消尽的时候,太阳的光芒逐渐呈现,这是必然的。那所谓的福报怎么讲解呢?还是同样一个道理。业力沉重的众生是永远没有福报的,业力清净之后,福报会迅速增长。现今很多人进入佛门的目的是为了让面对生活当中的很多事业逐渐增上。但是要知道的是,我们应从根本上解决。
 
如同前两天所讲解的,平常所做的每一件善行都分为有漏功德和无漏功德两种。从客观角度当中所做的一切善行都是平等的,但是因内心所调整方法不同的缘故而造成有漏、无漏之区分。有漏功德得到的福报是有生灭性的,无漏功德而得到的果报是没有生灭性的,所以不同的区分就在于此。因此所做的每一件善行要配合殊胜之方便,那什么叫做配合殊胜之方便呢?在修法过程中若能配合三清净法又叫三殊胜法,所做的每一件善行都叫无漏功德,得到的福报是永不变化的。
 
有漏功德是平常所做善行时没有配合殊胜方便,第一,没有发心;第二,进入善行状态当中没有正行;最终没有回向。不具备三殊胜法即三清净法所做的每一件善行都叫有漏功德,所得到的果报、福报是有生灭性的。比如说,现今我们看见世上很多人两三年之前做得挺好,但是两三年之后就比乞丐还乞丐。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前两三年做得很好,是因前世的因而得到的果报。但为什么他的这个果报有生灭性呢?说明所造的功德是有漏功德。有漏功德如同现在有一杯水,在很渴的时候喝下这杯水可以解渴,享受一杯水的快乐。但是喝完水若再具有渴的现象,那杯里已没有水了,就要感受痛苦。
 
所以我们必须先在一位具德上师面前学会该如何修行。我等根本上师喇嘛阿秋在亚青寺给弟子讲法时,反复讲解初学者修法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知道如何修行。因为不知道如何修行的情况之下,付出多大的代价得到的果报还是世间福报,暂时可以享受但最终还是得不到永不变化的快乐。创造无漏功德才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因。如同刚才所言般,讲解智慧也好,福报也好,一切都归纳在现前修行之中,若精进修行,那智慧也会增长,福报也会圆满.
 
所以这些道理都稍许精通一些,对我们以后修证可起到很大的作用.现今有很多人不了解这个道理,认为家里供个财神可以招财;念诵金刚萨垛可以消尽一切烦恼;莲花生大士心咒是消除一切障碍;文殊菩萨是增长智慧;药师佛是消尽一切病魔等等。那真会这样吗?从共同的角度来说是这样的,但要知道不同的本尊是针对不同的根机而呈现,不是说一个本尊只能起到一个作用。
 
比如说,我们依止文殊菩萨的时候,既能增长智慧,又能消尽烦恼,又可以增长慈悲心,又可以消尽病魔。因为要知道,第一,临时具有很多病魔;第二,智慧薄弱;第三,福报极小;第四,仍然在痛苦和困惑之中;这些都是因烦恼习气造成的。依止本尊念诵不同心咒的目的就是为了消尽一切烦恼,所以在依止一个本尊,修持一个法的当下,一切法都在修行之中。必须要通达万法摄一之窍诀这很重要,否则按照我等所理解的方法去修行,法是永远修不完的。
 
如同前两天讲解《精要明境》的时候不是提示过吗?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所说的一切道理也是很多很多,那要是去学那么多的教法乘次、入乘之门和言说知识,何时能修得完呢?所以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万法摄一之窍诀。我们这次讲解《自我教言》的目的也就在于此上。我们把整个修法分为座上和座下两种,也就是说入定和出定两种。你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本《上师瑜伽的导修》,这就是座上修行的方式。那座下也就是平常面对生活当中,作为一个居士这种度日的时间比座上修行的时间更长,那怎么修行呢?就要针对个人的根机讲解为妙。
 
比如说,从小乘的角度当中,有时候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讲解无我之道理,有时候又讲解有我,那到底是有我还是无我呢?从根本上讲解当然是无我之见解。但因个人根机不同有时候不得不讲解有我,从有我来创造无我之见解。所以平常修行的时候不要拿出一句“一切都是虚幻”来修行,这个是临时达不到的,还是根据个人的根机来修法。这次讲解的《自我教言》很适合我们的根机,平常面对现实生活在成办自己事业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做到我们讲解的《自我教言》。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这个基础当中再创造更好条件,以后修行就不需要那么刻意去着意,不需要那么强制。因为具有这种力量,后面修起法来就更自然和更方便一些。
 
还有一点需要提示一下,各地地带当中有些导师不重视闻思,说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就行,能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吗?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烦恼习气沉重,说安住就能安住吗?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安住的时候,还要分为世间禅定和出世间禅定,要真正赤裸出世间禅定能安住的行者少中又少。因为历代传承祖师就是我们的例子。历代传承祖师为什么只有这么几个人呢?这说明了真正能在这方面直接安住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所以为了创造这个见解,必须还要有一个修法的程序,依靠前面来创造后面。前面我们把它当作是获得后面的这么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必须依靠前面《自我教言》等共同前行方便来创造。
 
禅宗也是讲解因地的,还讲解很多道理。像虚老的《禅修要旨》关于初步开始修禅定的前行部分也讲得很多。也就是说,禅宗在讲解因地的时候,并不是没有一个次第修法过程。当然有些禅师在给弟子讲法的时候,不讲解因地,直接讲解果法,但这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让你把一切放下,把一切安住在皆空之中,谁能达到呢?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若这么容易,为什么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还讲授了八万四千个法门呢?说明了我等导师世间的第一佛都没有这样做,那现今有些人所做的这一切还是要谨慎对待吧。禅宗真正果法和无上窍诀大圆满最终真实教授乃是一种不讲解过程直指心的本体的殊胜法义,但不是人人都能接受到的。
 
我们举个例子,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到汉地的时候,梁武帝得到书信,说是达摩祖师在汉地要讲一个很深的法。这时很多汉地和尚迎接达摩祖师,讲台搭好后祈请达摩祖师为汉地弟子讲法。达摩祖师在上面坐了一阵时间,起来就走了。人们觉得今天怎么这么怪呢?达摩祖师为什么不讲法呢?很多人以为是否得罪了达摩祖师而不讲法。只有一个人悟到这么一个道理,是不是印度的法师讲法不用口,为什么讲法不用口呢?怎么讲解呢?他也讲不出个道理。也就是说心印传承不是人人都能够接受的。现在各地依靠这种方法讲解的人太多了,让弟子们坐下,导师坐在上面说,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那时候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清明之状态,这就叫见解。要不就说过去的妄念已经消失,未来的妄念没有产生,中间这个平静状态当中就叫做本觉等等,禅修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
 
在高原地带的两位导师喇嘛阿秋和法王如意宝,喇嘛阿秋和法王如意宝曾经在这两个圣处天天讲法,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这两位尊者也不是直接按照心印传承来传法的,所以对待现今的一些现象还是需要谨慎一些的好。可能也是未法时代的标志吧,出现这种现象相当多,我们当然不能跟随着这些无根无据的狂言行走,时刻都要反观自己的心,要不做到这一点就会有所偏邪。比如说现在我作为你们的上师,我一举一动的时候,若你们有极上等根机的话都有成就的机会,不仅仅是我在给你们讲法时有这个机会,你们平常在见到很多高僧大德的时候都有这个机会的,但证悟过吗?有些人只注重外在形象和感受,而总是感觉不错,但感觉并不代表是证悟啊!感觉还是内心当中的一种概念。贪嗔痴一切烦恼也是一种感受,难道这些感受都是开悟之标志吗?当然不能这么讲解。
 
也就是说,我们还是按照自心与法融合而修行为妙。自己的根机是何等就要以何等法去修行。自己做为一个下等根机的次第行者,你拿着很高的法去修持,不会有见解辗转增长的时候,决定不会有的。禅宗和无上窍诀大圆满真实教授当中直指心的本体,但又要知道的是这个明心见性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像历代高僧大德,甚至是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本来就是普贤王如来的化身,用不着修行这么一个程序,但是为了让后代弟子对修法更加精进,因此示现了六年苦行的行为。
 
这说明什么?说明了不是谁都能按照心印传承的方式这么容易就可以证悟的。像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开悟的人有多少呢?现在很多人说,他平常修行的时候能够安住在清明之状态当中,虽然不能长久保持,但可以安住在清明状态,这是否就是见性?当然不是见性。若是见性,当下真是证悟的话,为登地菩萨,登地菩萨烦恼完全消尽,那时候就应该不存在烦恼,甚至在梦光明境界当中,梦里能达到自在,因为当下认识到本性的缘故。但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又有多少呢?
 
所以从某种角度说,证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在我们平常修行过程中,直接在座下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实修,也不是那么能做到的一件事情。因此《自我教言》很适合我们目前的修法。很多人觉得这与禅宗明心见性和密宗真实教授相比,这种修法是一种着意,就觉得比别的教法低一乘。但要知道我们的根机目前仍然停留在这么个阶段之中,必须从“低的”来创造更高的。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理解以上道理就能对《自我教言》的一句一字都会生起极大信心而纳入心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