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教言》讲义(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8:59:21
自 我 教 言(上)
 
华智仁波切造颂
普巴扎西活佛 讲授
今天我们讲解华智仁波切的《自我教言》。从文字上看其内容大部分都是共同教言,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它归纳在不共同教言中讲解。在亚青寺喇嘛仁波切平常给弟子讲法时,初步都要讲解一遍共同前行。今天我们对共同前行也稍许讲一下吧。作为一个修行者,今生我们对佛法的理解能否成熟,完全取决于观想共同前行之上,比如说,根据自己目前的条件和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多多少少还是能了解一些如何修法的道理,像念诵阿弥陀佛的圣号,念诵显宗、密宗的仪轨和心咒等等。但依靠这种念诵能否今生证得佛果呢?这完全取决于共同前行观想之上。若要是没有一个共同前行的观想基础,现前我们所理解的这个法能否成熟就很难说。所以观想共同前行挺重要。在进入正行的时候共同前行还用得着观想吗?还是用得着观想的。因为现前我们对佛法的理解和投入实际修法当中的见解能否成熟,完全取决于信心和精进之上。信心和精进的前提是共同前行,共同前行没有一个很好的基础,很难长时间精进修行。若不精进修行,则很难成熟。所以共同前行的重要性就在此上。共同前行主要观想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比如讲解人身难得:
第一,今生能否遇到很好的善知识,这个因缘并不是人人都能具备的。
第二,聆听善知识的教言,并获得一个善知识的圆满摄受这就更难得到了。
第三,我们的身心是很难投入到修法之中的。
 
以上所讲解的这三种因缘不是人人都能获得的。而我们现前已值遇善知识,获得善知识的摄受,在善知识面前聆听到教言,并知道如何修法等,能得到这个因缘,说明前世有很好的因,今生才获得这样的果报,当然需要珍惜。再说寿命无常,很多人一听到无常的时候,就觉得我现前身体很好,岁数也不大,无常可能不会降临在我的身边。但从古至今无常没有随着众生的心愿而行走过。世上一切众生谁想死亡呢?谁都不想死亡,谁都不想提起无常,但可怕的事情每天、每小时、每分钟都在发生。
 
前年印尼海啸的时候,海边游乐的众生谁又想到今天是活在世上的最后一天呢?从他们的游乐的行为中可以推测,谁都没有想到过无常。但是可怕的事情当下降临在他们的身边,从那天开始,这二十多万人已经从我们的眼前消失了。也许有人会说,世上的众生只要有生,必然有死亡,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何必去执著呢?但要知道的是,死亡没有到来之时,谁都会这样说,但真正无常降临到自己身边,有谁能坦然面对这一点。因为临终的时候,一切痛苦都是惧怕死亡而造成的,除非你今生修行得很好,在临终的时候,可以面对这一点,但是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太少了。因此,我们再也不能欺骗自己,从小至今一直欺骗自己而漂泊于轮回之中。现前已经知道真正的实相之后,当然不能跟随这个欺骗而虚度人生,要不活在世上就没有多大价值了。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龙钦巴尊者曾经在一些教言中讲过,人是高级动物,但高级动物的标志是什么呢?就是比一般的动物智慧高。若现前我们不把智慧用在相对的境之上,那和一般的动物就没有多大的区分了。在今生有这么好的智慧当中还会让智慧从我们手中无意义地消失吗?如同一个人居住在一个有吃有喝的地方,但还是让自己饿死或渴死,那太不值得了。我们平常都能看到或听到很多人死亡的事,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是诸佛菩萨在授记我们,让我们早早作好准备,有一天无常也会降临在我们的身边。
 
往昔我曾举过一个例子,以前有个人很怕死,他想要是能知道哪一天死,早点做好准备那该多好。有个人建议说,你还是修个本尊吧,若要能真正与本尊对话的话,本尊会告诉你何时死亡的。他想这个办法很好,所以就把一切搁在一旁,到一个山洞中修持了很长时间的本尊,直到和本尊对上话,本尊问他:“你需要赐予什么?”这个人就说:“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时候死亡?”本尊答应告诉他。第二天早上本尊呈现在他面前说:“你住的那个村子里今天早上死了一个人。”这个人并不在乎,是他人死亡,又不是我死亡。又过了两天本尊说:“你们村子里有个人死了。”就这样授记了很多很多次。终于有一天本尊呈现在他面前说:“再过片刻你就要从人间消失了。”这个人吓得不得了,说:“本尊,你慈悲心太小,我修了这么多年才修成,让你早点告诉我何时死亡,你直到现在才告诉我。”本尊说:“不是我慈悲心小,第二天早上就开始告诉你,让你早点作好准备。但是你不听我的话,又有什么办法呢?”
 
也就是说,现前我们看见很多人死亡,听到很多人一个跟随着一个在人间消失,这也是诸佛菩萨为我们授记,让我们也早点作好准备。不作好准备,一旦无常呈现在自己面前,你有多大把握去面对这个现实呢?若没有,说明我们还需要精进修法。再不能拖延时间,不能虚度人生了。亚青寺喇嘛仁波切平常给弟子讲法,把共同前行当作重点讲解。听起来是共同,谁都可以修行的一部法,但对一个修行者而言共同的法也有不共同之见。因为不共同法能否成熟,完全取决于共同基础之中,这个能力一旦不存在,不共同的法也很难成熟啊!所以我们就在共同前行的基础当中讲解《自我教言》。前段时间我去香港讲法,听到一种说法,说是进入佛门行者先要做好人,体现出做人的道理就叫共同佛教,由此再进入不共同佛教,甚至进入更深一层的佛教,这可能是现代人的一种说法吧。如同这个道理般,我们所讲解的《自我教言》也是讲解在修行的路途之上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很多人说,在座上的时间很少,尤其作为一个居士有家庭、有事业,把这些都搁置一旁进入幽静地方打坐,这不大现实。那我们就讲一点现实的法吧。座上修行的法一天只不过一、两个小时而已,二十多个小时还是在座下之中,也就是面对生活当中。面对生活当中能做到座上的见解这是不容易的。因为入定根本见没有成熟之前,出定的时候是很难契合在一起的。所以在座下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依靠共同方式来对治,能按照“自我教言”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也叫修法。修法当然要分为很多乘次,无垢光尊者在《精要明镜》中讲解:“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八万四千教法,都是针对不同根机而树立。因此,我们平常面对生活,心中的理想当然要高一些,但是在现实当中还是要现实一点,做不到的事情,先放在自己的梵学之上,作为我们的理想。
 
智悲光尊者在一部教言中讲解:法与根机不相应,很难功德辗转增上。这说明了,要现实一点。现前有些人说他打坐的时候感觉挺不错的,打坐当然不能凭感觉树立见解高低。甚至有些人说,往昔妄念太多,现在打坐妄念越来越少,这是否标志着见解有增上?当然不是的,从世间角度中讲解可以算吧。从出世间角度讲解妄念多少并不代表见解高低。所以华智仁波切在一部教言当中讲解:“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知道把心安住在无念状态当中,但不知道行道修法之理趣,仅仅流于世间禅定当中又有什么意义?
 
所以,还是先面对现实。今天所讲解的《自我教言》是很现实的,若能做到这些,这就叫做佛法。我们依靠这种力量来逐渐创造更好的条件,当然修法也有个次序的。有人要问,不是说密宗就是讲解心性吗?怎么还讲解过程呢?密宗真实教授乃一切乘法之果实,不讲解过程,直接讲解它的本体。但要知道,进入密宗行者不能说个个都是上等根机。因此,密宗讲解分为方便教授和真实教授的原因就在于此。不仅仅密宗讲解是这样,其他教派讲解也是这样。
 
比如,汉传佛教中的禅宗,禅宗很多公案中并不讲解过程,何时明心见性获得觉照的时候就叫实相般若。但一个次第行者没有一个次第修行之基础,直接进入更高的修法,这不大现实的。比如说,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中讲解般若分为三个过程: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还是讲解一个过程的,这些道理稍许了解了,对以后的修行能起到很好的帮助。所以我们今天讲解的这部法,说它是共同的教言,当然可以树立在共同教言之上,说不共同的教言,我们可以讲解很深的道理,也可叫不共同之教言。平常面对生活当中要明白该做的是哪些,不该做的是哪些,该做的时时刻刻都要提起正念去做,不该做的从不同的角度来排斥或断绝这些不该做的事情。“切莫遗忘有三种:莫忘恩重善知识,莫忘大慈大悲佛,莫忘正念与正知。”
 
“莫忘恩重善知识”:在初步进入佛门的时候,先要依止一位导师这是最重要的。所依止的导师应该是具德导师。具什么功德呢?从初步开始修法到究竟果实已经圆满成熟有经验的这么一位导师就叫具德上师。这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我们今生在修行的路途之上能否证到佛果完全取决于这位导师的引导。这位导师的引导若是偏邪,那今生所作所行均称为偏邪之法,永远证悟不了菩提圣果。在很多教言当中讲解,今生能否成熟要具备三个因素:
 
第一,传承清净。这位导师要具备清净圆满的传承。传承法脉不清净的话,就不具备传承祖师之加持。所以我们在依止一位导师之前,先要问问这位导师的传承。从普贤王如来或从阿弥陀佛直到我等所依止的导师中间是怎么传下来的,中间是否有间断的现象。如果有间断的话,就说明这个传承并不清净,这个传承法脉已经断了。一旦断了,那今生这位导师所证悟的见解是否为真实就很难说了。普贤王如来和阿弥陀佛所证悟的是真实的,传承法脉若是清净的话,以下的这些祖师都是按照普贤王如来和阿弥陀佛修行方式而修成的,我们依止这位导师修行也是与普贤王如来修持完全没有区分的。
 
第二,这位导师的功德必须要圆满。作为一个凡夫行者我们如何去观察这位导师有没有功德呢?从见解当中观察,见解是无色无相的,我们看不见他的见解。见解能呈现许多殊胜之功德,但我们因烦恼沉重和五根不净而看不见。那用什么标准衡量这位导师是一位合格上师和师父呢?从信心和慈悲心两方面去观察,观察这位导师的信心和慈悲心是否圆满。比如说,信心有没有偏袒之心,若要是在介绍一位导师时有信心,但是在介绍另一位导师时有偏袒,甚至有诽谤之词,说明这位导师信心并不圆满。因为一位具德上师的信心应该是普遍平等的,哪有什么好坏之区分呢?因此从这两方面去观察这位导师的功德是否圆满。
 
第三,信心圆满。传承方面这位上师已经获得这个密意,这位上师的密意能否纳入心相续之中,完全靠信心来纳入。信心就是使者,所以要时时刻刻培养信心。也就是说,我们从初步进入佛门直到完全悟证究竟果实都在培养信心。因为信心圆满的时候就是开悟的时候。
 
从刚刚讲解的这三个因素当中知道,所依止的导师是否为一位具德上师是相当重要的。现前汉地当中,据说有些导师很不重视闻思,说是实修就可以了。有些导师很不重视实修,仅仅闻思就可以了,这些都略有偏邪。闻思是实修的前行,当然需要。但是仅仅树立在闻思当中,也无法调顺烦恼怨敌。比如,今天很渴,从多方面可以了解水可以解渴,但不亲自去喝水,能解渴吗?也就是说从不同的角度知道,这样修行挺好,能调顺烦恼,但不进入实修状态当中,永远也调顺不了烦恼怨敌的。
 
另一方面仅仅停留在实修当中不去闻思,说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就叫做实修,若这就是实修的话还需要信仰和专门去修行吗?我们从小直到现在,在进入睡眠前不就是把一切妄念放下才进入睡眠之中吗?难道这也叫做禅修?这是禅修的话,那我们已修行了很多很多年了。一年修365座,虽然时间短暂,若这是禅修的话,功德也应该有所进展,但我们并没有看到功德进展。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把心仅仅安住在无念状态当中不能叫禅修。
 
华智仁波切对这种没有闻思而实修者说了这两句话:“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禅天定就是世间禅定,光知道把心安住在无念状态当中,但不知道整个修法之妙解脱之见,那和世间禅定修行有什么不同?所以没有在一位导师面前获得教言,仅仅依靠把心安住在无念状态当中,这还是略有偏邪的。那我们应怎样修法呢?闻思修三种智慧必须合一。依止一位具德上师并获得教诲,按照这个教诲去思考,再把以上闻思投入实际修法当中精进修行。
 
三种智慧合一得到的见解才是菩提胜果之因。从这个角度就知道,要依止一位具德上师首先应观察这位具德上师,这是挺重要的。观察过程中,若一次观察不能决定,还需要第二次、第三次多方面去观察,再去依止上师。世间的人在寻找一生伴侣时,需要长时间去观察,因为他关系到一生的幸福,略有偏差一生的幸福就泡汤了。所以要谨慎观待对方是否能作为自己一生的依赖。而我们修行者在寻找修行师父的时候,当然要谨慎加谨慎,因为他关系到生生世世的幸福。依止一位上师在这位导师面前得到不同的教言之后,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恩重这位善知识。什么叫恩重?依靠上师给你讲解这个缘,你内心获得加持,消尽烦恼、功德增长,因此要时时刻刻祈祷上师。祈祷上师一方面为了报恩,另一方面依靠祈祷上师消尽烦恼而获得上师之密意。
 
祈祷上师可以分为外、内、密三种。外祈祷,把上师观想在自己的对面而作祈祷,观想上师具有三种功德:遍知、大悲和救度众生之力量,祈祷获得上师的密意。内相祈祷,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直接调伏贪嗔痴一切烦恼。这时虽然当下不能圆满三种功德,但正在创造这三种功德。密相祈祷,何时圆满心之本体,安住这个境界,已经圆满三种功德,这是最高的境界。就这样长时间忆念,莫忘就是长时间要祈祷。那祈祷善知识还需要祈祷很多诸佛菩萨吗?因善知识乃一切诸佛菩萨总集之相,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一切佛的总集之相为上师。所以祈祷上师相当于一切诸佛菩萨都在祈祷之中,当然这时的观念需要转变一下,在有分别和偏袒的情况下是得不到一切诸佛菩萨加持的。
 
比如说,你内心在祈祷这位师父时就感觉到一切诸佛菩萨还没有圆满在这位师父之中,略有这种偏袒的话,那当然得不到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我们刚才从不同的角度以教证和理证讲解上师乃三宝之尊,上师身为僧、语为法、意为佛,上师是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一切诸佛菩萨总集之相。所以若能真正知道这个道理,那在祈祷上师时就相当于祈祷一切诸佛菩萨之功德。
 
“莫忘大慈大悲佛”:这里的莫忘是莫忘失的意思。大慈大悲佛有两种,一种是二千五百年之前世上呈现一个殊胜化身释迦牟尼佛为大慈大悲之佛,以及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佛。我们现在能修法,有一个信仰的所依对境,都是诸佛菩萨的恩德赐于我们的。所以时时刻刻都要祈祷诸佛菩萨而获得加持。还有一种,这时候的佛当然不仅仅树立在外在形相之上。这个佛是什么意思呢?已经获得断证一切功德为佛,断绝俱生无明和获得本体清净之见解为佛,这是在自心本体之中,如同《金刚经》所讲解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等等,何时悟证般若波罗密的时候,这就是获得断证一切功德之佛。安住在这个见解当中若不忘失,这是最高的境界。但现前临时做不到,因此要时时刻刻祈祷诸佛菩萨的加持。
 
“莫忘正念与正知”:正念与正知,我们可以把它树立在正念当中也行。这个正念可以分为两种,改造意念之正念和无造法性之正念。可能大部分人都看过华智仁波切的《屠夫真言》这本论著,前两年我在亚青寺给汉族弟子讲解过,前面是原文,后面有讲解。华智仁波切对初步修法直至究竟果实调顺烦恼,分为三个历程: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安住调伏妄念。
 
剖析调伏妄念和直视调伏妄念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安住调伏妄念为无造法性之正念。也就是说,从初步开始修行直到究竟果实当中的整个过程,都树立在这两个正念当中。着意去改造的一切法都叫改造意念之正念,但现前很多人排斥这个正念,说只要是意念创造就完全失去了真正成佛之义,不能这样理解。因为初步修行过程当中,像禅宗第六祖慧能大师般听见他人在念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当下开悟,谁有那么高的根机呢?在没有这种根机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依靠着意来创造无着意之见解。必须要创造这么一个过程。
 
《六祖坛经》讲解般若智慧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个过程。文字和观照还不是着意吗?文字为“了知”,观照为“觉受”,觉受虽然靠近证悟见解,但还是有所刻意啊。我们总不能树立实相般若为般若波罗密智慧到彼岸,当下是达不到的。因此,次第修行者为了获得智慧到彼岸就必须用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来架这个桥梁,才能达到实相般若智慧到彼岸这个境界。所以初步当中不能排斥妄念。
 
《屠夫真言》当中有这么一句话,“虽然所舍为轮回,然初不依轮回法,不能趋入涅槃道,初识轮回性尤要。”轮回是需要断绝的,但先不以轮回法来创造涅槃之功德是很难获得涅槃之见解的。所以初步开始修法当中不得不依靠妄念来创造究竟果实,我们不得不把它当作一个工具来对待。若要是失去这个工具,创造诸佛菩萨之坛城就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你的根机像慧能大师般的。世上有多少人像慧能大师般听到一句话就能成就呢?
 
从这个角度当中就能知道改造意念之正念当中,这种刻意做法是很重要的。但在究竟果实当中,妄念完全排斥才叫做究竟果实吗?当然不是。在行道逐渐达到一定层次的时候,这个妄念也是挺重要的。比如说《三句精要》当中华智仁波切也讲授过,若能执受本体,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脱之功力,也就是说妄念越粗大证得解脱越有功力,并没有说妄念越多越是一种过失。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世间与出世间不同的特点。那以后我们修法的时候当然也要从这方面去入手,不要仅仅停留在今天没有妄念内心当中就升起一种乐,妄念太多的时候内心当中就升起一种悲,时时刻刻都被乐和悲牵着走。
 
我们所说的禅定应该是自在性的。平常修持时妄念多感觉到悲,妄念少而感觉到乐,这是禅定吗?当然不叫做禅定。这些道理知道一些,可能对以后的修证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二种正念叫无造法性之正念。无造法性之正念如同《金刚经》讲解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何时证悟到这两种无二之境界的时候,这种正念之中的智慧就叫做无造法性之正念。那时候当然不讲解什么过程了,但这是当下很难做到的。现前我们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是改造意念之正念。
 
在修的过程中要以止观交修的方法来修。观的时候要观想,修止的时候要修止。但所修止的这个禅定是世间还是出世间禅定,必须要分清楚。我平常讲法有时候会把有些人的一些修法的公案列在讲法之中。这并不是排斥他人的见解,而是让我们知道,有时候这种见解是一些错误性的。
 
前两年我在亚青寺的时候,从广东过来一位居士,说是修东密的。他说前两天他的老师告诉他一天修法不要少于2-3小时,至于如何修法,导师并没有告诉他。为什么他的导师没有告诉他呢?导师感觉到他的禅定还算可以,觉得没有什么可讲解的,就让他按照平常的见解来修法。
 
我就问他:“你平常所安住的禅定是世间的禅定还是出世间的禅定,你能否辨别上下不同的特点?”
 
他说:“这个导师并没有讲解。”
 
我又问他:“你平常所护持的见解知道是什么境界吗?”
 
他说就是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和清明状态当中。
 
清明的范围太广了,按照唯识讲解八识,针对第七识末那识分别念而讲解第六识耽著为清明之状态也可以,因为第六识当中没有分别只是一种耽著。从这个角度讲解它是一个清明状态也是可以的,但是这个清明当然不了义。针对第六识和第七识讲解第五识为清明之状态,因为第五识是无念状态,它没有耽著和分别的,这也可以,但又要知道第五识的清明当然不了义啊。
 
因此,我们把清明状态可以支分为八万四千个清明,你能知道你的清明状态在哪一个层次当中吗?他说这就不知道了。那这种修法完全叫做盲修瞎练。就像我们拿着枪往天空中放,那是以什么为目标而开枪呢?没有目标而乱放枪。我们平常修行的时候没有一个所护持的对境,说有一个所追求的法,那完全失去了真正修法之义,要是这样的话,进入佛门不就是一个着念了吗?对佛法生起信心,如果这个信心是一个着意搁置一旁的话,那么我们何时和佛能结上这个缘呢?不能这么树立,时时刻刻都要记住,要对照根机而修法,这相当重要。在修法过程中要知道自己所护持的见解是什么状态,不能盲修瞎练。
 
以上是针对盲修瞎练太厉害者而说的,今天在座的修行禅定的人挺多,以前我曾经讲过,禅定若要是真正修得好的话,是在短期时间内可以成就的一种力量。但又要知道,这个禅定很危险,就像一个定时炸弹,若要是有一位老师懂得这个定时炸弹,是可以利用它做一番事业。你想做什么事业就根据自己心里的想法定时做一番事业,但没有这个技术的人要是去乱碰,做不成事业反而把自己也给炸掉。禅定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必须有一个具德上师的摄受,有一个真正知道禅定上下不同区分的老师进行指导,修到一定的时候还需要这位导师的印证,讲解目前已经到什么层次,该需要什么方法去调伏等等,这些都非常重要。
 
总之我们刚才讲解的“莫忘正念与正知”可以归纳在两个正念之中,要是懂得这两个正念,那一切法都归纳在其中。
 
比如说禅宗的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都树立在改造意念之正念当中,实相般若为无造法性之正念。
 
华智仁波切在《屠夫真言》中所讲解的剖析调伏妄念和直视调伏妄念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安住调伏妄念为无造法性之正念。也就是说,整个修法程序都归纳在这两个正念当中。
 
整个密宗把五道十地的修法都归纳在了知、觉受和证悟之中,了知、觉受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完全证悟的时候为无造法性之正念。
 
修净土法门也是同样一个道理,我们把阿弥陀佛的修法分为外、内、密三种阿弥陀佛,外和内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因为那个时候要刻意去观想,达到一心不乱之状态,一心这个心是真心的话就叫无造法性之正念,那整个显宗修法也归纳在这两个正念当中。
 
现前很多人都在修上师瑜伽,上师瑜伽总分为外、内、密三种上师相应法。外相上师相应法、内相上师相应法归纳在改造意念之正念中,密相上师相应法为无造法性之正念。也就是说,八万四千法都归纳在这两个正念之中,就这么去理解“莫忘正念与正知”。
 
“恒需忆念有三种:恒念传戒之上师,恒念示道之佛法,恒念律仪与誓言。”“恒念传戒之上师”:从皈依戒开始,所传过戒的上师,时时刻刻都要祈祷这些上师“恒念示道之佛法”:上师所讲解的一切佛法时时刻刻都要忆念去修行。依止上师的重要性就是上师能为我们指引一条路,这就是法。祈祷上师并按照上师的教诲调伏内心,就是修行佛法,恒念示道之佛法。我们把示道之佛法分为座上和座下。粗略地讲,上面示道佛法为座上,下面“恒念律仪与誓言”为座下。按上师所讲解的教诲修行,还要忆念戒条。比如说,皈依戒分为三所断、三所修和三同分,以及阿底峡尊者所讲的五种支分戒条。菩萨戒从两种根本戒而讲解很多支分戒。密宗共同誓言支分为二十七条根本誓言等等。都要经常忆念并且做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