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空前恶化 中国民众情绪彻底“爆发”-米尔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1:48:54

中日关系空前恶化 中国民众情绪彻底“爆发”

 半个月前,在钓鱼岛相关海域发生的那起冲突,正随着日方的一意孤行而影响扩大。一夜之间,因破冰而看上去风平浪静的中日关系,在2010年的秋天再度降至冰点以下。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日本,这个遥远的近邻,在中国公众心中的形象正随着它的 

  半个月前,在钓鱼岛相关海域发生的那起冲突,正随着日方的一意孤行而影响扩大。一夜之间,因“破冰”而看上去风平浪静的中日关系,在2010年的秋天再度降至冰点以下。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日本,这个遥远的近邻,在中国公众心中的形象正随着它的野心渐露而直线跌落

  钓鱼岛风波考验中国公众日本观

  日本在中国民众心中的形象是极其脆弱的易碎品,任何敏感领域哪怕一丁点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在中国民间掀起滔天巨浪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晓德发自北京 这或许是近五年来,中日关系最敏感的时刻。

  从9月7日中国渔船船长在钓鱼岛相关海域被日方非法扣押至今(22日),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五天。面对中国政府连番义正词严的抗议,日方非但没有释放船长詹其雄,反而变本加厉地延长非法扣押期限,并扬言将按照其“国内法”进行裁定。

  一夜之间,因“破冰”而看上去风平浪静的中日关系,在2010年的秋天再度降至冰点以下。同样,日本在中国民众心中的形象,也迅速回归到五年前。

  民间议论有效的反制措施

  一切都似曾相识。

  自中国渔船被日方非法扣留之日起,中国民间的抗议声便迅速集结,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星星之火,很快燎原。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抗议声浪,不再如过去单纯纠结于历史问题时那样间或夹杂不同声音,而是在认识和情绪上都是一边倒地一致。

  “到了亮剑的时刻了!”半个月来,每当有涉及此次钓鱼岛风波的消息出现,各大门户网站和论坛的新闻跟帖上,成千上万条留言往往都会第一时间席卷而来,高高占据网民关注和回帖排行榜的首位。河北衡水市网友“誓死不当亡国奴”呼吁“亮剑”的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网民的态度。山东济宁的网民“海达”则动情地表示,“祖宗告诉我们要睦邻友好,但是,忍无可忍就无须再忍!”

  9月19日,日本当局宣布延缓放回被非法抓扣的中国渔船船长,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日方如一意孤行,错上加错,中方将采取强烈反制措施。外交上的剑拔弩张,迅速升级。

  而在多数网民看来,反制日本“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应该是经济手段。因此,“抵制日货”再度成为网友留言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四个字,其他类似的建言还包括“不去日本旅游”和“禁止向日本出口稀土等资源”。

  而就在此前两天,日本新外相前原诚司的表态,可谓为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反感情绪推波助澜。

  9月17日晚上,刚刚上任的前原诚司在记者会上称,日方按照所谓“国内法律办理各项手续是理所当然的”,自己将要求中方“冷静应对”。

  “能做到这样还不够冷静?!”网易辽宁大连的一位网友为此愤怒不已,更有网友冲动地发言“应该给小日本点儿颜色,中国人是不好欺负的!”

  民间的行动,已然开始。

  就在前原诚司发言的同一天,中国一家公司突然宣布取消原定于10月进行的万人赴日旅游计划。在这家名为“宝健(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的网站首页,映入眼帘的是两条异常显眼的大幅滚动字幕:做幸福而有尊严的中国人,宝健取消万人赴日旅游团。

  而除了“市场牌”,有网友还明确列出了“外交牌”、“战力牌”等中国可以“出招”的领域。“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刚刚度过令中国人情绪复杂的九一八纪念日,日本方面的非法和无礼彻底激发起了中国民间的怒火。

  “另一个日本”不见了?

  如果说,中国民众此次“同仇敌忾”并不让人意外的话,两年前同样发生在中国民间的一幕,则注定将因为罕见和稀有而为历史所铭记。

  那是“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5天,一幅日本国际救援队集体向中国遇难者遗体默哀的照片,引来了中国网民疾呼异口同声的“谢谢日本”之声。横亘在中日两国民众数年间的纠葛,在那一刻,仿佛化于无形。

  那一次,有中国网民将中日关系比作“同桌关系”,“一天到晚打架对谁都不好,现在时代不同了,中日两国能够互利互惠是谁都愿意看到的。”

  知恩图报的中国人,以最大的善意表达自己对于日本的感谢之情,本报也曾在当时以“另一个日本”为题,详细解读中国民众突然在日本身上发现“新大陆”的现象。而从那时起,随着两国关系的转暖,中国民间对日本的态度润物细无声般也悄悄发生了变化,“反日”、“抵制日货”的声音在中日友好的氛围中一度几近消失。

  这与上世纪70年代“中日世代友好”观念在中国突然深入人心颇有几分相似。有媒体披露,中日建交后,日本各界表现出的对侵华历史的“负罪感”和中国宽容姿态的“回报心理”,进一步加强了当时中国民众对“区分论”的认同——“把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和广大日本人民区分开来”。

  一位中国学者曾经回忆,当时日本的学者或游客来华访问,在与接待单位的交流活动中,通常都首先要如此“反省”一下:“那场对贵国的侵略战争,虽然不是我干的,但作为日本人,我由衷地表示道歉。”然后深深地鞠躬。中方主持人照例赶紧劝解:“您不必道歉。日本人民也和我们一样,都是军国主义的受害者嘛!”

  必须承认,如同中日关系的起起伏伏,日本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也是极其脆弱的易碎品,任何敏感领域哪怕一丁点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在中国民间掀起滔天巨浪,进而影响中国人的日本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