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教育活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7:57:32
 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理解为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在内容上是不全面的,在深度上是不够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学习教育活动不可替代,但它只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一部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项系统工程,是党组织理念、制度、行为和物质层面的系统变革。为此,必须深入理解“学习”、“组织学习”、“政党学习”范畴的深刻内涵,建构政党学习系统。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但是,我们也发现当下的热潮中,存在着对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肤浅认识和误读。许多人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等同于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这种理解在内容上是不全面的,在深度上是不够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从理论上看,首先,这种理解遮蔽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全面性,有违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基本精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将“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四项基本要求,旨在党内形成“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适变机制,从而通过政党学习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四项基本要求中,“科学理论”来源于科学的实践活动并要求在实践中检验知识体系的科学性。“世界眼光”要求一个人或组织只有改变心智模式,才能以新眼睛看世界,而心智模式集中体现为组织的知识库存、集体记忆、规章制度。“把握规律”要求必须按照政党运行规律办事,掌握政党普遍规律与中共特殊规律的统一,客观性是规律的基本特征。“创新精神”的“创新”,就过程来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选择、试错和决定的过程,同时也是变革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的过程;就结果来说,创新是创造出新颖的、从未有过的事物。创新从过程的角度主要着眼于“创”,从结果的角度主要着眼于“新”。显然,开展学习教育活动达不到“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全面要求。同时,四项基本要求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适变机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后者更要求行动、行为、功能的改变。学教活动不一定必然导致政党行为的改变,政党从“学”到“习”的过程有一系列约束的中介性变量。

  其次,这种理解不能解释为什么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是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学习教育活动”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也是我党几十年来始终强调的。在中共的历史上开展过多次学习教育活动,远的不说,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就有1983年整党学习教育活动、1998年“三讲”学习教育活动、2000年全国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十六大后兴起学习贯彻“三大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学习教育活动、2005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和2008年9月开始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如果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仅仅理解为思想建党、局限于学习教育活动,那岂不是了无新意,新瓶装老酒,徒玩文字游戏而已,又何来“紧迫”之说呢?
         再次,这种理解不利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长期以来,在党的建设问题上,我们很注重政治思想教育,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些无疑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但毋庸讳言,我们对党的建设科学化重视不够,在党的建设理论上存在误区,这是“我们党的建设理论长期停留在经验性总结而不能上升成为系统的、阐明政党活动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党的自身改革不易取得进展的重要原因(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2004年第298页)。”“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实质在于探索党的建设规律并按规律办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建设科学性和价值性的高度统一。从组织学习的角度看,任何一个政党都是学习型政党,只不过存在着政党组织能否主动学习、是否会学习、学习能力强弱的差别。被动学习、不会学习、学习能力弱的政党在变革中逐步衰退以至于淘汰,如前苏联共产党。我们党率先提出并身体力行建设学习型政党,这样就为党的建设科学化掘得了一口智慧之井,打开了通向科学管理政党、科学建设政党的大门。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关于“学习”所形成的各种学习理论都将成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智力支持与理论源泉。特别是知识管理、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的研究成果将成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直接理论依据,因为“政党组织”是“组织”的下位概念。同时,组织理论从科学管理、行为主义到权变理论的知识体系对于指导党的建设科学化活动也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从实践上看,这种理解会误导学习型党组织的创建,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深入推进。从2001年5月第一次提出“学习型政党”概念到现在已整10年,就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看,大致可以归纳为两条路径:教育学路径与管理学路径。教育学路径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全民学习”、“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指导下,在理论成果与实践探索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者们对学习型政党提出背景、现实意义、历史经验、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历史定位、建设基础、实践策略等进行了广泛的理论探讨和宣传,终生学习、全民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组织学习、工作学习、生活学习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在实践层面,各地开展了一系列学习读书活动,如读书节、务虚会、中心组学习、学习论坛、主题宣讲、市民讲堂、远程教育等,创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党组织,做学习型党员,涌现了辽宁大连、天津东丽、北京海淀、上海闸北、江苏南京、常州等一大批学习型城市,上海宝钢、山东莱钢、云电、安徽JAC等学习型企业。但美中不足的是 ,大多数学者和实际创建者对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理解仍停留在“政党的学习教育”层面上,这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始终不冷不热、无法持续深入推进到体制、机制、结构、功能、制度层面的关键因素。

  造成上述误读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对“学习”范畴的深刻认识与深度挖掘。从字面上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区别在于“学习”,在“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加入“学习”、“学习型”等要素后,命题发生创新性变化,“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已经成为党务管理的一种新模式,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执政党建设新目标。因此,把握具有酵母性质的“学习”范畴成为透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关键,“学习”也成为建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论的入门概念和逻辑起点。

  “学习”范畴具有极其丰富性,但从学科研究的角度看,真正关于学习活动的理论研究却是现代实验心理学产生以后的事,因而,学习作为一个学科的对象性范畴,历来被认为与心理学有着最密切的联系。随后,管理学、组织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哲学等学科也陆续将学习纳入各自的学科视域,从而使学习演变成一个跨学科的范畴。在中国,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是: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其他类似的“学习”定义还有,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由经验引起的、潜在的、相对持久的行为发生变化的过程(Anderson,1995);学习是通过实践获得的对行为模式的改变(陈国权 马萌,2000);因生存环境变化不断地主动或被动地对自身能力作出调整而发生行为的相对持久改变并获得新行为的过程(刘霞,2005)。这些定义的共同点是:(1)学习必须导致主体产生某种行为变化。如果个体仅仅在思维过程或在态度上发生了变化,而行为未发生相应变化,则不能称为学习。(2)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即由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而产生;(3)这种变化应该是相对持久的。这里的“学习”主要指个体学习。

  学习型政党的“学习”是政党学习。政党学习是指党的成员不断获取、规划和管理知识,改善自身的行为和优化党组织的体系,从而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使党组织始终保持先进性和可持续生存能力的过程。基本特点是:
       (1)政党学习的主体是政党组织,以此区别于个人学习。政党学习是由多个成员构成的组合系统,整体的党组织学习不是个体党员学习之和、不能等同于个体党员学习,也不能根据党员个体学习信息预测党组织整体学习的涌现特征。

  (2)引发政党学习的条件是环境变化,同时内在的包含了政党组织对环境变化的识别与判断。行为主义用“刺激--反应”(S-R)模式来界定“学习”概念,认为“学习”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格式塔学派认为,机体对刺激的反应不是直接的、机械的,这种反应经过了机体内在结构或完形(“格式塔”)这一中间环节,因而是能动的反应。格式塔学派认为学习的目的和实质在于形成和发展人的内在认知结构、完形“格式塔”。

  (3)政党学习发生的标志是发生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并获得新行为。这里的“行为”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包括内隐行为和外显行为。表现为公共政策的输出与政党行动。

  (4)政党学习是一个持续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组织成员查找错误或异常,通过组织行动理论的重建来纠正它,并将探询的结果根植在组织的图景(Maps)和映像(Images)之中,也就是阿基里斯所谓的双循环学习和再学习。

  (5)政党学习是政党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政党的先进性、创新能力、执政能力、适变能力、政党绩效的提高、党组织和个人知识的增长、政党学习机制的形成等。

  (6)政党学习需要克服学习障碍。政党学习并不是一个自然的,只要启动了就会一直向前不断推进的、连续而平稳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曲折、困难、甚至失败的过程。环境变化可能引发政党学习,但是,如果政党缺乏对环境变化的感知、识别能力,政党学习也不会发生。即使政党感受到世情、国情、党情变化,也试图启动政党学习,如果不能克服政党学习障碍,政党学习或者胎死腹中、或者中途夭折。

  (7)政党学习的内容是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是知识流在党员个体、群体、党组织、党组织间的流动,在流动中分享知识和经验。

  (8)政党学习的目的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政党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