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故事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6:41:09
 无忧树下诞生得佛陀    清風微拂的夜晚,一隻莊嚴的六牙白象,出現在迦毗羅衛城摩耶夫人的夢境。白象在祥柔的毫光與天籟樂音中,從兜率天緩緩而降,進入摩耶夫人胎中;吉祥莊嚴的夢,正預告著三界導師的降臨。    「能仁菩薩已降母胎,三界人天將有依怙!」,菩薩入胎的消息在諸天中迴傳開來。天人們有如乾凅的土地,欣然仰望即將降臨的甘露,歡騰慶躍的在空中讚吟、散花。護法四大天王,更親派四天子們日夜守護夫人,令母子平安吉祥。    處於胎中的菩薩,自然清淨,像是五彩光中的淨琉璃,澄澈光明。而摩耶夫人,一點也沒有懷胎的不適與疲累,反而更顯得清朗愉悅,身口意業清淨調柔。    經過十月的等待,夫人乘著轎子,即將回娘家待產。旅途中經過藍毘尼園,晨曦中的花園,花草芬芳,清麗脫俗。摩耶夫人深為吸引歡欣說道:「多麼美麗的花園,暫時在這裡歇息吧!」    嗅著泉池裡淡雅芬芳的荷花,聆聽百鳥和悅的鳴唱,夫人歡喜地緩步林中,一棵蒼鬱茂盛的無憂樹,青翠柔軟的枝葉,為了迎接聖人而緩緩下垂,摩耶夫人舉起右手輕撫新美的嫩葉。剎那間,太子即從母親的右脅安詳而生。降生後,即於十方周行七步,朵朵寶蓮自地湧現承接其足。太子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作獅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我當安之。」    人天導師降生娑婆,從此暗冥世間有了曙光,眾生的熱惱有了解脫的希望。頓時,大地湧現六種震動;九龍王口吐溫冷交替的香湯灌浴太子,大梵天王親持傘蓋,帶領諸天於虛空中散下天花、瓔珞、七寶、名香等諸寶,歡欣地迎接佛陀的誕生。    省思——    無憂樹下佛陀的誕生,開啟了佛法的弘揚,引領著眾生脫離六道苦輪,登安隱的涅槃彼岸。    思惟,佛陀過去恆沙劫中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斷的為眾生、為佛法捨生命腦髓;都是在為我們樹立修行的典範,行菩薩道的方向。    隨著浴佛節的到來,讓我們發願依循佛陀所行過的足跡,越過挫折與逆境,往成佛的道路前進。 无缘人出家    佛陀時代,有一老人聽說出家修行能夠離苦得樂、解脫自在,於是歡喜地前往精舍,希望皈依於佛陀座下。老人到了精舍,才知道佛陀早已出門行化,他心想:「雖然世尊不在,但聽說佛弟子中,舍利弗尊者的智慧第一,我何不求他讓我出家呢?」    當他見到尊者,滿心歡喜地表明來意時,舍利弗也在默默觀察此人的善根是否具足?尊者發現,這個人於此生乃至過去百千世中,都沒有善根;再仔細推尋,這一劫乃至過去百千劫,竟然還是沒有任何的善根福德……尊者深深地嘆了一口氣,說:「你的因緣還未具足,先回去修修福報吧!」    如此的結果,並沒有澆息老人出家求道的熱忱,於是他又轉而向其他比丘求助,希望能完成他的心願。可是當比丘們聽說連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都婉拒他時,便說:「連舍利弗尊者都不度化你,肯定你有什麼重大的過患,我們又怎能度你出家呢?你還是走吧!」    萬念俱灰的老人,神情落寞地蹲在精舍門口,喃喃自語道:「福慧具足的佛陀啊,為何我的罪業如此深重?任何種姓不問尊卑皆可出家,為何獨我福薄,如此廣大的佛門竟無我容身之地!這麼苟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於是說了一首偈子:    「猶如清淨水,一切悉得飲,乃至旃陀羅,    各皆得出家。如此佛法中,而不容受我,    我是不調順,當用是活為?」    此時,佛陀早已了然他的委屈,來到精舍門前,說了一首偈子:    「一切種智身,大悲以為體,佛於三界中,    覓諸受化子,猶如牛求犢,愛念無休息。」    淚眼朦朧之中,老人發現有一無比柔軟的手,如輕撫愛子般地撫摩著他的頭。眼前的身影,散發清淨柔和的光芒,那正是眾人愛敬的佛陀。佛陀慈悲地問道:「你為何在這哭泣呢?」    「我想要出家求道,但是比丘們皆不答應我的請求,說我因緣還未具足,所以我很難過。」    「其實每個人的因果業力都極為微細,只有證得一切種智的聖者才能瞭解全貌。是誰說你沒有出家的因緣呢?」    這個人一聽,立刻說:「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    佛陀安慰老人說:「你錯怪舍利弗了,並不是他沒有慈悲心、不肯度人,而是無量劫微細之事,縱使是舍利弗的智慧也無法窮盡啊!我也是經由累劫難行能行的修行實證,才能明瞭因果業力的微細奧妙。我所要尋找的就是像你這樣信樂佛法之人,怎會讓你過佛門而不入呢?」於是佛陀牽著老人的手走進精舍。    佛陀於眾僧面前問舍利弗尊者:「舍利弗,為何你不願讓這位老人家出家呢?」舍利弗回答:「佛陀,弟子觀察其宿世因緣,發現他實在沒有一點點善根呀!」佛陀告訴舍利弗:「千萬不要有如此的想法,因為此人的善根因緣是非常微細的,就好比埋藏在瓦礫砂石中的金礦一樣,必須藉由甚深禪定與智慧才能發現。」    於是,舍利弗尊者偏袒右肩,長跪合掌,祈請佛陀慈悲開示。佛陀告訴舍利弗:「這位老人的善根因緣十分微細,就連證到辟支弗果位的聖者都無法知曉。在久遠劫前,有一個窮人到深山裡撿柴,遇到老虎,驚慌恐怖之際,一聲『南無佛!』脫口而出,這一聲佛號便種下了未來解脫的種子。這個窮人就是今世的老人,因為善根種子成熟,所以他才有出家修行得解脫的因緣。」接著,佛陀說了一首偈子:    「唯見此稱佛,以是為微細,因是盡苦際,    如是為善哉。至心歸命佛,必得至解脫,    得是相似果,更無有及者。」    於是,老人在佛陀的座下出家修行,並且接受佛陀的親自教化,經過不斷的精進用功,終於證得阿羅漢果。    典故摘自:《大莊嚴論?卷十》    省思——    經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當知三果不知四果事,辟支佛猶不知佛境界,所以要多肯定眾生的佛性,不可妄自菲薄,疑自、疑法、疑師。當知今生得成人身、得遇佛法、會善知識,都是無比殊勝難得的因緣!若不是過去生有所耕耘,今生怎能坐享其成!所以應當把握當下,增長福德智慧,如此精勤不懈,道業必能有所成就。 五百車寶缽    在印度的鬱禪延城,有一位國王名叫惡生王。一日清晨,當守城門的士兵打開城門時,發現城門外竟排著五百輛牛車,車上不僅載著滿盛金粟的寶缽,而且每個缽上都有寫著「贈予惡生王」的封印。士兵一看,趕緊將這件事稟報國王,請惡生王裁決是否該收下這些寶缽。    惡生王心想:「這些寶物雖然珍貴,但來得這麼突然,又沒有署名,或許是不祥之物,如果我冒然接受,恐怕會為我的國家帶來災禍。」惡生王無法妄下決定,於是驅車前往求教迦栴延尊者。    國王將事情的原委告訴迦栴延尊者後,恭敬地請示:「尊者,這些缽不知是吉、是凶?我可以收下嗎?」迦栴延尊者回答:「國王,這是您過去累劫以來修善植福的良善果報,您可以安心收下,不用擔心。」國王不解地問:「我過去世到底做了什麼善業,可以在今生感召這樣的福報呢?」尊者於是將惡生王過去生的因緣果報娓娓道來。    「在九十一劫前,仙人山中住著一位辟支佛。一天,他外出托缽時,因天雨路滑,不慎跌了一跤,摔破瓦缽,於是便走到製瓦師家化緣。製瓦師見到清淨莊嚴的修行人,心生歡喜,立即找來五個缽,並且盛滿水供養辟支佛。辟支佛收下後,將缽擲向空中,並且躍身至虛空,作空中行、空中臥……等十八種神通變化。製瓦師一家人及在場買瓦的夫婦,見到如此殊勝的景象,個個歡喜不已!當時的製瓦師就是國王您,製瓦師的妻子就是當朝王妃尸婆具沙夫人,製瓦師的兒子也就是喬波羅太子,而在場買瓦的夫婦就是當今宰相富盧闚及其夫人。」    惡生王又問:「這些缽又是從何而來呢?」迦栴延尊者回答:「這些缽來自恆河的龍宮。過去有位羅摩王,他的舅舅是住在恆河旁修行的婆羅門,羅摩王每日都會派人以寶缽盛滿食物供養舅舅。但在婆羅門的教法中,並不像出家眾那麼重視缽具,所以羅摩王的舅舅每次用完食物後,便隨手將缽扔棄於恆河中。住在恆河底的盲龍,每次撿到缽,便會將它盛滿金粟,收藏在自己的龍宮中。盲龍就這樣不斷地收集,最後累積竟達五百車之多。盲龍命終之後,並沒有子嗣來繼承這些寶缽,所以寶缽始終沉寂於河底的龍宮。帝釋天知道您過去生布施缽的因緣,便將這些盛滿金粟的寶缽贈予國王。」    惡生王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後,歡喜地收下五百車寶缽,並且將它們供養三寶,廣修福德,命終之後,生生世世皆得超生善道。    典故摘自:《雜寶藏經˙卷九》    省思——    諸福田中,以供養三寶福田最勝,所以不管是修補塔寺、助印經典或布施供養,一點一滴,若能發乎至心,皆具足無量的功德。製瓦師因一念歡喜心,虔誠供養僧眾缽器,故能感得如此殊勝果報,所以我們要深信因果的道理,不僅要了知佛法的智慧,亦要把握修福德的機會,如此福慧具足,定能遠離煩惱,圓成佛道。 五百婆罗门女得度    佛陀在舍衛國時,國土東南有海,海中突起一地,遍地盡是香花茂林,環境清幽雅致。    當時有五百位婆羅門女,雖然精勤修道,卻不知有佛陀這位聖人。一日,她們聚在一起,相互告言:「我們今生得此女身,從少至老為諸多不自由所繫縛,人命短促有如朝露,朝不保夕,無常逼迫甚不如意,倏忽即亡。我們不如前往東南海的香花臺上採摘香花,祭祀梵天;並且精進持齋,祈求來世投生梵天,長壽不死,且得自在,遠離憂苦。」言畢,婆羅門女立刻備齊各類供品,至香花臺齋戒祭祀,企求梵天降臨,滿其所願。    這時,在舍衛國的世尊,以神通力得知此五百女的心願,其心雖同俗人,追求有為生滅之法,然其善根深厚,仍可前去度化。於是世尊帶領大眾弟子、菩薩及天龍鬼神,飛升虛空,來到海中的香花臺,並且端坐於大樹之下。五百婆羅門女頓時為這突來的異象所震懾,以為是大梵天王被她們的誠心所感動而慈悲降臨,個個歡喜無比。此時,隨佛同來的天人告訴她們說:「其實在妳們面前的不是大梵天王,而是更尊貴的三界導師──佛陀,他以清淨無為的佛法,度化了無量的眾生。」    婆羅門女聽了,立刻恭敬地頂禮佛陀,並且祈求:「我們因垢染深重,所以今世生為女人,希冀佛陀慈悲加持,能令我等投生梵天。」佛陀說:「你們因宿植善根,所以今日才會發此願心。世間有二件事昭然不隱,一是人間受苦、天道享樂,為善得福、作惡受殃;一是世間的快樂屬於有為、有漏的福報,報盡還要墮落,令人煩憂,唯有寂滅無為的涅槃之樂,才是最究竟的快樂。」佛陀更進一步為其說偈:「知世坏喻,幻法忽有,斷魔華敷,不現死生。見身如沫,幻法自然,斷魔華敷,不現死生。」    五百婆羅門女至心聽受偈語,善根成熟,即發出離心,頓時,頭髮自落,法衣著身,皆現清淨比丘尼相。她們思惟著法理,凝然入定,煩惱斷盡,當下即證阿羅漢果。    阿難尊者見其因緣殊勝,於是請示佛陀:「婆羅門女以何功德因緣,得值世尊前來度化?」世尊告訴阿難及在場大眾:「過去迦葉佛時,有一位長者,家境富饒,擁有五百位夫人、綵女。可是長者生性多疑善妒,家中門禁森嚴,任何人都不得隨意出入,就連夫人們欲前往禮拜供養佛陀,長者都斷然拒絕。直至一日,國王舉辦盛大的宴會,召請所有大臣入宮同歡,從日至暮歌舞不歇。五百位夫人、綵女見機不可失,趁著長者入宮時,前往拜見迦葉佛,並且聆聽佛法。她們虔誠發願:『願我生生世世不與惡人相伴,所在之處恆遇有德聖者。來世有一釋迦文佛,願我等皆能在其座下出家修行,奉行修道。』」    佛陀告訴阿難:「當時的五百位夫人、綵女,就是你們眼前的五百比丘尼前生,因為願心至誠懇切,因緣成熟,自然得度!」大眾聞畢,咸皆歡喜讚歎佛法廣大,一念至心,功德不可思議。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一》    省思——    佛性本無男女之相,如真空湛然無染無著,但因眾生煩惱塵垢,如雲罩月,不能彰顯。因果法則首重「因心」,但教念念返本還源,覺今是而昨非,發善願、發大願,生生世世以願導行,因圓果滿之時,人人皆可頓悟本具的家珍 五百位盲人    久遠前,佛陀居住於舍衛國中的給孤獨園,當時附近有一國家名為毘舍離國。此國中有五百名盲人,他們居住在一起,靠著乞討過日子,常在行乞的時候聽人談論佛陀的事蹟,有人說道:「佛陀的誕生,非常奇特殊勝。若能親身目睹佛陀,縱使身染各種奇怪的疾病,盲聾瘖啞,心意狂亂,貧窮憂愁,皆能消除。」    這些盲人聽完後,心中燃起希望,大家便共同商議:「我們今日不但貧窮,而且身體殘缺,淪落為乞丐,皆是過去累積太多的罪業所致。如果可以見到偉大的佛陀,必定可以解救我們的痛苦。」    五百名盲人便在路旁對路過的人一一哀求,希望有人能慈悲帶他們到舍衛國。但是不管他們怎麼哀求,路過的人都無動於衷,沒有人願意幫助他們。    五百名盲人於是互相商議:「我們兩手空空,希望別人幫忙,似乎不太可能,不如從今天起,每個人都乞討到一枚錢,湊起來便有五百錢。如此一來,便能僱請一人帶我們到舍衛國了。」大家覺得這提議很好,於是更加賣力地乞討。    經過數日,盲人們如願的乞得了五百錢,並且找到了一名願意帶他們的人,大家手牽著手跟著此人走,不料此人卻在快到摩竭國時,拋下五百名盲人,自己跑掉了。    大家頓時失去了方向,不知身處何處,心中很恐慌,只好互相抓緊彼此的手,搖搖晃晃的前進。五百名盲人不知不覺地走過別人的田地,將剛長出的稻苗踩得亂七八糟,此時正巧有位長者經過,看見這五百人踩壞了大片的稻苗,非常生氣,於是拿起棍子打這群乞丐並給予告誡。這群乞丐連忙跪下哀求,並將要前往舍衛國,但途中被人拋棄的事,一五一十的告訴長者。長者一聽,起了憐憫之心,於是便僱了一人帶領五百名盲人前往舍衛國。    經過千辛萬苦,五百名盲人好不容易到了佛陀的住處,但一詢問才知佛陀已經前往摩竭國,於是這位使者又帶他們到摩竭國。由於他們非常欽仰佛陀,一心只想見到世尊,雖然肉眼看不見,但心中卻彷彿已目睹佛陀莊嚴清淨的法相,所以一點都不覺得疲累。到了摩竭國,才又發現佛陀已返回舍衛國了,於是再度啟程前往,就這樣陰錯陽差的來回走了七趟。    此時,世尊於定中見到這五百名盲人善根已成熟,且信心堅固,於是在舍衛國的給孤獨園等待他們到來。在使者的帶領下,五百名盲人終於來到佛陀的住所,當接近佛陀,受到佛陀身上的光明照耀時,所有人的眼睛忽然間都睜開了,並且恢復視力。    一見到如來就站在自己的眼前,身相威儀具足,五百名乞丐心中感念佛陀的恩澤,歡喜地不可言喻,當下便以最恭敬的心頂禮世尊。    頂禮完畢,五百名乞丐異口同聲,請求佛陀為說無上妙法,佛陀說:「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衣在身。」並為其說法,五百名乞丐聞法即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的侍者阿難見此情景,長跪合掌,向佛陀說:「世尊,這些盲人是何因緣,今日可得恢復視力,重見光明,又得清淨的慧眼?可否請世尊為大眾解開此疑惑。」說完,佛陀便告訴阿難:「我並非只在今日為這些人除去黑暗,久遠無量劫前,我也同樣曾為他們除去黑暗。」    「這是很久遠劫以前的事,有五百位商人走在大山谷中,山路崎嶇險峻,並且十分黑暗。當時這些商人,聽聞山中多盜賊,不但害怕財物被奪,又怕會因此喪生,眾人心慌意亂,只好跪在地上向日月山河大地一切神明膜拜,不斷地啼哭哀求。」    「領隊者看到大家如此驚慌恐怖,便安慰大家:『大家不要怕,我可以為你們帶來光明!』於是便拿了一疋毯子將自己的兩臂纏住,再以酥油澆在上面,點燃後成為火炬,頓時一片光明,如此整整燃燒了七天,而這群商人也因此度過這段黑暗崎嶇的山路,順利到達安全的地方。大家非常歡喜,並且由衷感念領隊者的恩情,不斷讚歎他的慈悲無量,更心生恭敬。」    佛陀告訴阿難:「我就是當時的領隊!過去以來,無論國家領土,乃至身上的血肉,我都能布施給一切眾生,所以今日才有此殊勝尊貴的果報。而這五百名商人,正是現今這五百名比丘。過去生,我曾布施生命,令其獲得光明;今日成佛,再布施佛法,令他們得開慧眼,了知真理。」    佛陀說完這段因緣,所有在場的人,都深為佛陀累世捨己利他的慈悲心所攝受,有的立刻證得須陀洹,有的證得斯陀含,有的當下成就阿那含及阿羅漢的果位,甚至有的已種下辟支佛善根,或發了無上道意,得度者無量。    省思——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修菩薩行時,心存成就他人的慈悲願心,累劫勤修布施,是以成佛說法,能攝受無量眾生。佛法言:「如是因,如是果」,如果希望遇到險阻挫折時,能有貴人相助,指點迷津,讓自己走出黑暗,迎向光明;我們便當學習世尊的精神,時時做點燈的人,布施自己的慈悲與智慧,使眾生免於苦難恐懼。 五百位乞兒    久遠以前,佛陀與一千二百五十名弟子住在舍衛城中的給孤獨園。當時城中有五百位乞兒,常來聽佛陀說法,經過多年的熏修,乞兒們深深地感受到佛法的利益。後來,他們下定決心跟隨佛陀出家修行,於是向佛陀請示:「佛陀出世,實在是多劫難逢,我們這些乞兒,出生卑賤,若非遇到世尊,可能早已餓死街頭,今日我們更衷心的想請求世尊,允許我們出家修行!」世尊說:「佛法如同清淨的流水,不論貴賤、美醜、男女老幼,都能用這清水來洗滌塵垢,並獲得清淨。佛法是平等的,只要願意,任何人都可以學習。」乞兒們聽了佛陀的這番話,歡喜不已,對於修行的決心也更加堅定。出家後,他們很快即漏盡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城中許多人得知五百名乞兒隨佛出家的消息,心中相當不以為然,甚至請問佛陀:「尊貴的世尊,為何您要答應乞兒們的要求呢?我們供養世尊及僧眾,為的是要修福業,而不是要給那些乞兒們使用的。」眾人說完,祇陀太子也開口道:「世尊,我已準備好食器及食物,請世尊和僧眾明天接受我的供養,但是我不想供養那五百名乞兒,希望他們不要前來受供。」世尊聽完,默然不發一語。回到精舍便告訴五百名乞兒比丘:「明天太子將供養僧眾,你們並未在邀請之中,屆時你們可先到鬱多羅越中自取成熟的粳米,再前往太子供養僧眾的處所。」次日,乞兒比丘們依著佛陀的指示,缽中裝滿粳米,且以神足通進入太子的家中。    此時,太子目睹乞兒比丘們的神足及威儀,肅然起敬,並歡喜地請問佛陀:「世尊啊!不知道這些威德具足的比丘們,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世尊微笑地說:「他們就是你昨日不願邀請的五百比丘啊!因為太子你不願供養,所以他們以神足通至鬱多羅越自行取粳米來吃。」祇陀一聽,心生慚愧,且懊惱自己的不明究理,他更進一步讚歎道:「世尊,您的威德實在難思難議!這些乞兒以往是城中最下賤的人,但是在您的教化之下,竟然在現世就有所成就,可否請世尊宣說這當中的因緣呢?」於是,世尊講訴了一段緣起……    過去,有一個叫波羅奈的國家,國內有一座利師山,山裡曾居住過許多仙人以及得道的聖人,大家都稱這座山為仙山。當時有二千多名辟支佛住在其中,有一日,天上出現奇異的星象──這顯示將有災難來臨,國家會面臨乾旱,且無法種植農作物。國中有一長者,名叫散檀寧,是當地的鉅富,他擁有無可計數財富與榖糧,平日樂善好施。這幾天,長者準備了許多供具欲供養山中的修行人。山中一千多名修行者得知長者的發心後,紛紛前去他的住所,行者們說:「聽聞長者樂善好施,不知是否願意供養我們飲食?」長者一聽,立刻找來家中掌管榖糧的人問道:「我想供養這一千多名的修行者,不知榖糧是否足夠?」管理者說:「主人,我們的榖糧非常充足,沒有問題。」這一千多名修行者接受了長者的供養後,山中其餘的一千多名修行者,也陸續到長者府上接受供養。    後來,長者差遣家中的五百位佣人,預備長時間供養這二千多名修行者。日子久了,這五百名佣人漸漸生起厭惡之心,互相埋怨道:「我們之所以那麼辛苦,都是因為這些人像乞丐一樣,不斷的來乞食。」儘管佣人牢騷滿腹,長者卻不以為意,仍然誠心供養。此外,長者還派了一位使者,定時到山中邀請修行者至家中應供,這位使者養了一隻狗,每次都跟著他到山中去請這些修行者;有時使者忘了時間,這狗兒也會獨自前往,只要牠高聲一吠,修行者即知道是應供的時候到了。    有一天,修行者對長者說:「數日之內將會下雨,可以開始耕種了。」長者接到這個訊息,立刻通知大家儘快播種。連日來降下的充沛雨水,滋潤了作物,人民很快地有了收穫。奇怪的是,田地裡的作物都長出像葫蘆般的果實,等到收成時,大家竟發現,這些巨大的葫蘆裡充滿了麥子,這回比往常的收成多出了好幾倍。長者的倉庫甚至因放不下過多的麥子,而分送給城中的人,那五百名佣人也不例外地得到了許多榖糧,他們慚愧地想著:若非這些修行者的德行,恐怕難有今日的豐收。於是佣人們決定向行者們懺悔,同時也發了誓願:希望生生世世都能逢遇聖賢、修道證果。由於當初種下毀謗的因,佣人們多世以來均淪為乞兒;也由於一念的懺悔與誓願,所以今生得遇聖人,聽聞佛法而得解脫。    那一世的大富長者就是佛陀,管理倉庫的人就是須達長者。而那位每日前去邀請的使者便是優填王,其所飼養的狗兒感得美好聲音的果報,成為今日的美音長者。當時的五百名佣人,就是現在這五百位阿羅漢。    省思——    人人本具珍貴的佛性,而開發這個寶藏的人就是自己。《六祖壇經》云:「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時時觀照自心,則念念趨向清明;念念清淨無惱,則處處安然自在。 五百位天女    佛陀時代,舍衛國的波斯匿王對於三寶相當恭敬,他不但護持道場,也經常向佛陀請法。有一天,鄰近的般遮羅國送了五百隻白鴈到舍衛國,波斯匿王為了給白鴈找個合適生活的環境,於是將牠們安置在祇桓精舍附近。    當天中午,精舍所有的僧眾托缽回來,正趺坐聆聽佛陀開示。忽然間,五百隻白鴈出現在僧眾面前,並且井然有序地環繞在佛陀身旁。佛陀具足殊妙音聲,雖然說的是一種語言,但不同的眾生皆能隨類得解。這群白鴈似乎聽得懂佛法,和悅的鳴叫聲此起彼落,牠們聽完開示後,紛紛拍動著翅膀,興高采烈地返回棲所。    數月之後,白鴈的羽毛愈長愈密,牠們離開了原本所棲息的水池,準備展翅高飛,尋覓另一處居所。飛行途中,經過了一個茂密森林,正當穿越樹林之時,狡詐的獵人竟趁機佈下羅網。初次外出的白鴈,根本不曉得美麗森林裡藏伏著險惡危機,牠們就這樣全數落入了獵人所設的大網。奇怪的是,身陷網中的鴈群並未顯得驚慌恐懼,也沒有淒厲的哀鳴,反而發出了和聽法時一樣和諧的叫聲。遇害的五百隻白鴈,由於曾經聽聞佛法而種下善根,所以往生至忉利天成為天人。    投生成為天人的五百白鴈,仍惦記著佛陀過去所開示的道理,更深深感念當時聽聞善法的因緣。為了表達對佛陀的感恩,也為了再度聽聞殊勝妙法,他們一同約定到精舍向佛陀請法。這一天,波斯匿王也來到精舍,他心想:最近為什麼都沒看見五百隻白鴈呢?佛陀知道國王內心的疑惑,特別在開示中為其釋疑:「現前這五百位衣冠莊嚴的天人,就是那五百隻白鴈,他們因為深信佛法且心存恭敬,今天聽了開示後,都證得須陀洹果。」    國王露出訝異的表情,請問佛陀:「這究竟是怎樣的因緣啊?」佛陀說:「久遠以前,在迦葉佛住世時,有五百位女子原本想求法受戒,但由於意志不夠堅定,最後仍隨順自己的習氣而屢屢犯過,致使多生以來流轉於畜生道中。因為她們過去生曾親近三寶,今生逢如來住世時,便能再與正法結緣。這就是白鴈聽法生天的因緣。」    省思——    深厚的善根,來自於對善法的持續熏修。從凡夫到成就聖道的過程中,須歷經一番身心的調整,切莫因外境障礙而迷失自心。支持修行的這股力量如何永續?除了深信因果,更要發願生生世世與三寶結緣。 五百隻獼猴因缘    釋迦牟尼佛在羅閱祇國時,曾請須漫尊者帶著世尊所剪下的頭髮及指甲,到罽賓國南方的一座山中建塔供奉。這座山裡住著五百位羅漢,素來渴望能親承佛陀教化,卻苦無因緣。如今佛陀的髮爪在此,猶如佛陀親臨,所以五百羅漢非常歡喜且珍惜,早晚均繞塔禮拜。    這座山中,有五百隻獼猴群居。牠們每天看到羅漢至心虔誠地禮拜佛塔,覺得非常新奇,於是也有樣學樣地到深澗邊,取了泥塊回到山上,仿造一座佛塔,並且像修行人一樣早晚禮拜。    有一天,山上突然下起大雨,山洪暴發,五百獼猴一時躲避不及,全部被洪水所淹沒。獼猴喪命後,即刻往生忉利天,不僅住在七寶宮殿,而且衣食受用無盡。這樣的境遇,讓他們深感疑惑,怎能有此福報投生天宮?用天眼一觀,才知自己過去生為獼猴,因模仿羅漢造塔禮拜的因緣,雖被大水所溺斃,卻也因此得生天上。五百天人回顧這段因緣,深生感恩之心,覺得應當報答故身。於是他們一齊下到人間,繞著獼猴屍身,燒香散花,繞行七匝。    其時,山中有五百位婆羅門,平時學習外道的邪知邪見,不信罪福因果。所以當他們看到天人在這裡散花作樂,供養獼猴的屍體,覺得很納悶,於是好奇地詢問:「諸位天人,你們是何等尊貴,為何今日要降貴紆尊在這裡供養獼猴的屍身呢?」天人回答:「這些屍體是我們的前身。過去生我們身為獼猴,因模仿羅漢造塔禮拜,後來雖遭洪水淹沒,卻因造塔供養的福德,而能感生忉利天。因此,我們特地前來報答前身之恩。諸位婆羅門,佛陀聖德無邊!即使是以懵懂之心供奉佛塔的我們,都能獲得如此福報,更何況是以至誠懇切心供養世尊,所得福德必將更為殊勝。所以你們若不依循正法修行,即使辛辛苦苦修上百劫,也是白費功夫。不如現在就跟我們一起到耆闍崛山,去禮拜供養佛陀,必能獲得無量福德與法益。」    五百婆羅門聽完天人所述的經歷,對於佛陀的威德生起無限景仰,於是便和天人一起去拜見世尊。五百天人稟告佛陀:「我們的前世是獼猴之身,因蒙世尊恩德,所以能夠生天享福。但因未能親見佛陀,深感遺憾,所以今日特來歸命頂禮。」接著,天人又請示佛陀:「我等眾人過去以何因緣生為獼猴?為何又會被洪水所溺斃呢?」    佛陀慈悲地開示:「一切現象皆是有因有果,不會憑空而生。大眾一心諦聽,我當說明此事的因果。在久遠前,有五百位年輕的婆羅門一起入山尋師訪道。當時有一位出家沙門,想在山上建造一間泥屋,精進用功,所以便來回下山至溪邊取水。這位沙門修行得力,上下山谷身形輕快敏捷,五百婆羅門看了心生嫉妒,便一起譏笑:『看哪,這位沙門翻越山谷就像一隻獼猴,有什麼了不起。若再這樣不停地取水,遲早會被山洪所淹沒。』」    佛陀告訴諸位天人:「當時那位沙門就是我的前身,而那五百位年輕的婆羅門就是你們的前世。因為惡心譏諷他人,反而自己身受獼猴、溺水之報。此即所謂『戲笑為惡,已作身行,號泣受報,隨行罪至』啊!」    說完偈子,世尊繼續為大眾開示:「諸位天人,你們的前世雖為畜生之身,卻能起造塔寺,禮拜供養。這些行為雖是出自模仿,然而供奉塔寺即有無量的功德,所以也滅除了你們往劫所造的罪過,而能生天享福。如今,大眾更進一步發心親近正法,至誠地接受教導,有此因地,今後必當永離眾苦。」    聆聽完佛陀的開示,五百位天人即證道果。而一同前來禮拜世尊的五百婆羅門,也因聽聞佛陀開示罪福因果的道理,不禁感嘆:「我們學習仙道,為的就是要能生天為仙,沒想到多年的辛苦卻毫無收穫,比不上這些獼猴供塔所得的福報。佛陀的聖德真是殊勝難測啊!」於是他們至心頂禮,匍伏佛足之前,請求佛陀收他們為弟子。世尊慈悲地喚了一聲:「善來比丘!」這五百婆羅門即刻身現沙門相,從此跟隨佛陀修行,精進不懈,不久即證阿羅漢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二》    省思——    常言道:「禮佛一拜,罪滅河沙。」佛陀累劫修行,成就功德彌天亙地,凡人無法思議。雖然我們身處末法時代,若能真誠歸命三寶,信受佛法,亦如佛陀在世,自然能夠產生力量。如此一步一腳印地切實修行,清淨身口意三業,自然能與佛之性德相應,修行必定有所成就。 勿入歧途    佛陀在王舍城時,有許多出家修行的比丘。    依佛陀教法修行的比丘,    個個都能證得果位,或是升到天上,享受人天福報。    但是,依從提婆達多教法而修行的人,    卻因為邪知邪見、又不為善,    最後都墮入地獄,受極大的痛苦。    佛說:    「不僅是今日依我教法修行的人,都得到了大利益;    依提婆達多教法修行的人,都受到苦報。    其實,長久以來,一直是如此。」    「在過去世,    有兩位商人,各帶領了五百位商人出外經商,    這兩隊人同時來到一個曠野。    這時,一個夜叉鬼化身成年輕人,    穿著高貴的衣服、頭上戴著花,    一邊走,手裡還一邊彈著琴。    見到商人,就對他們說:    『你們何必辛辛苦苦載這麼多的糧草和水?    前面不遠的地方,    就有清澈甘甜的水,更有肥美的草。    你們何不跟著我走,我來帶路!』    其中一位帶隊的商人,聽信了年輕人的話,    立刻放棄所有背負的水和糧草,    跟著年輕人先走了。    另一位帶隊的商人則說:    『我們現在並沒有真的看到水草,    還是應該謹慎些,不能丟棄身上的糧草!』    結果,    丟棄水和糧草先走的這一隊商人,    因為找不到水和糧草,全部渴死了。    另一隊商人,    則順利的到達了目的地。    當時,不放棄水草的人,就是我;    而放棄水草的,就是提婆達多。」    改寫自《雜寶藏經》卷三    省思——    凡事要謹慎、有善分別的智慧,才不會走錯路;    修行更須要有選擇正法的智慧,    有善知識的引導,道業才能成就。 瞎子摸象    一日,祇洹精舍的比丘們,如同往常要到城裡托缽,由於未到中午時分,進城尚早,於是借坐外道的講堂稍作休息。此時講堂中的外道們正不停的互相爭辯著,「我講的才對,你那懂得什麼是法?」「你這麼空洞無知!那聽得懂我這深奧的道理!」彼此舌槍唇戰,互不相讓,被中傷了,便回以更毒的狠話。一旁休息的比丘們見到外道們如此惡言相向,不僅不願為雙方評證,亦不願繼續久待,個個起身往外,經行到城中托缽行化。    當比丘們回到精舍,便將今日所見稟告佛陀,說道:「那些可憐的外道,自己盲修瞎學、知見不正,卻又相互惡口毀謗,不知他們何時才能夠親近正法、得到真正的解脫自在呢?!」「這些人從過去生到現在一直冥頑不化啊!」佛陀便藉此事告訴大眾外道六師過去的因緣……。    久遠劫前,在南閻浮提有位鏡面王,喜讀誦大乘經典,智慧深廣、通達佛理,但他的臣民只喜歡研究一些旁門小道,對於深廣精闢的佛典卻感到枯燥無趣。「我要如何度化臣民學佛,使他們都能親近無上大道呢?」國王為此陷入沈思。不久,國王命令大臣說:「把國裡生下便盲眼的人,帶到皇宮後園認象!」大臣們遵照國王的旨意,將國中所有的盲人帶到皇宮的象欄內。盲人們一靠近大象,就開始觸摸、辨認眼前大象的模樣。有人摸到象鼻、有人摸到象的耳朵、腿、腹部等各部位。於是,眾盲人們開始爭論起象的長相,都認為自己知道的最正確。    鏡面王詢問盲人說:「你們都見到象了嗎?象長什麼樣子啊?」摸到象耳的盲人回答:「象像扇子。」摸到象腿的盲人回答:「象像柱子。」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回答:「象像大鼓。」「大王,象真的是我說的那樣啊!」盲人們七嘴八舌地回答,並且各各堅持己見,於是一群人就在國王面前吵了起來。鏡面王見狀,笑著對臣民說:「你們看,盲人只認識大象的一部份,就以為自己知道了全部。佛法的智慧有如浩瀚無垠的大海,如果只執著鑽研旁門小道,卻不知要聽經聞法,就好比這些盲人一樣,永遠都無法見到真理!」臣民們聽了鏡面王這番訓勉,都有所省悟,從此之後就開始誦持佛經。    釋迦牟尼佛此時告訴在座的比丘們,「當時那位鏡面王就是我,摸象的瞎子們就是這群外道論師。」修行必須信聞佛法,並且有大善知識指導,方免誤入旁門左道,盲修瞎練一無所成;不僅自己愚癡黑暗、無有解脫,甚者更會一盲引眾盲,造墮落三塗的因。「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已經聽聞到佛法,更要感念三寶住世的可貴,唯有奉行佛陀所開示的真理,人生才會愈走愈光明!    省思——    佛法難聞,大善知識難遇。看到世間無常的現象,想要發心修行,出離生死,首先要有善知識引導。透過善知識的教導,體達真理,開啟生命中真實的智慧,才能知苦、離苦。否則盲修瞎練,不僅空過一生,亦且自誤誤人,等到大限來時只能徒自悔恨,再度流轉生死。 仙叹的故事    从前有个富人,名叫仙叹,他的家产多得难以计数,谁也说不清他到底有多少钱。    仙叹后来信了佛教心想:世上的一切,都是变化不定的,连生命和财产,也不是永远属于自己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失去;只有多做好事、积点功德才是真正有好处的。”    于是他马上发出告示说:如果有人缺乏资财请速来取数量不限。    告示贴出去几个月了,由于当时政通人和、国家安定、百姓生活富足,谁也不需要他的钱。    仙叹又想:“看来大家并不需要钱,可是谁也免不了会闹头疼脑热的,还是买药给百姓治病为上策。”    仙叹便四处采购弄来各种名贵药材,每天在市上免费供应病人。    仙叹的善心得到大家的称赞,没有多久时间,名声传遍远近四方。东南西北各地的病人,都慕名前来接受治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仙叹的财产渐渐地用尽了,但他仍然四处为病人采药、找药。有一天,他在离家一百多里采药的路上见到几辆牛车车上都是患有各种疾病的人。    他忍不住问道:“你们要到哪儿去呀?”    车上的人答道:“我们要去仙叹那里,请他救命。”    仙叹立即同他们回去找到国王,向他借了五百两黄金买了许多药给这些人治病。    经过仙叹的精心护理、医治,病人的病慢慢都好了。可是,仙叹却欠下大量的债,过着窘迫的日子。    当时常有一些商人为了赚钱结伴下海去捞海底珍宝。    仙叹想碰碰运气,就跟着一伙商人出海寻宝去了。    众人辛辛苦苦地努力了许久,得到不少宝物,于是兴高采烈地返乡。一路上交通极为不便,又因天气干旱少水,每个人经过长途跋涉,都干渴难忍。    仙叹忽然发现路边有一口水井,就快步奔过去,开怀畅饮起来。    那些商人早已注意到,仙叹采集的海中宝物里,有一颗灿烂夺目的大白珍珠,是世上稀有的宝贝,他们心里又羡慕又嫉妒,总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众人一看,仙叹在井边弯腰喝水是个天赐良机,便齐拥上前,将仙叹推到井底。    由于仙叹做了那么多好事,他的善行感动了神仙,天神在这危险的时刻,在井底接住了他,使他安然无恙,连皮都没有擦破。    那些商人回国后,去见国王。    国王问道:“你们都回来了,那仙叹到哪儿去了?”    商人们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对国王说:“大王!我们也不知道。自从离开国境之后他就与我们大家分手了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国王不相信,又问:“说实话是不是你们把他害死了?”    商人们赶忙否认地叫道:”不!不!绝没有这样的事!”    仙叹被天神托住后,发现井壁上有个洞,正好能容他钻过去。他顺着洞走,不一会儿就见到亮光,从另一个洞口走出了水井。又经过七天的跋涉,终于回到自己的国家。    国王见到他,问道:“商人们都满载而归,你下海采宝怎么却两手空空地回来了?”    仙叹含糊地说:“我没有发现任何宝物只得空手而归。”    国王听了他的话起了疑心沉思着:“这当中必有缘故。”    随即着人把那些商人都找了来命令道:“你们必须从实招来才有活路,否则只有一死。”    商人们吓坏了,便老老实实地招了供。    国王听说他们在归途上谋害仙叹,十分生气,便下令把他们统统关进监牢,要将他们定罪。    仙叹闻讯后,焦虑万分,急驰王宫,叩头请罪。    国王说:“你没有罪!他们的罪已定,是不可改变的。”    仙叹再三请求道:“国王陛下请无论如何原谅他们的愚昧无知吧!”    国王经仙叹再三请求,便答应了他,赦免了商人们的罪过,命令他们归还从仙叹那里夺走的宝物。    商人们感激涕流,都拣自己最好的宝物送给仙叹。仙叹只取其中的一半。    商人们一看,又恳求道:“承蒙您的善心,我们才保全了性命!您救了我们大家,这些小意思,请您一定要收下。”    仙叹只好收下那些宝物,将这些钱还清了国王的债,又施舍给老百姓。    邻国闻说,皆交口称赞,无不佩服仙叹的崇高道德。 香气因缘    佛陀涅槃百年後的印度,崛起了強盛的孔雀王朝。其國君主阿育王不僅花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修建了一座富麗雄偉的宮殿,還從各國找來許多畫師,為宮殿的牆壁作畫。    幾個月後,來自各國的畫師都已作畫完畢,只剩位在罽賓國北方的一個小國的畫家還沒有到。這位畫家由於路途最遠,所以當他千里跋涉抵達皇宮時,整座宮牆早已畫滿各式各樣的畫,只剩大門邊還有五尺寬的壁面留白。    畫師一邊看著這些作品,一邊思索著作畫的題材。忽然想到,來皇宮的途中,經過一座小城,城中蓮花池邊有一位相貌莊嚴的女子,氣質出眾,堪為皇后!畫師左思右想,決定在牆上畫下這名美麗女子的倩影。    一天,阿育王在進殿前,一眼就看到牆上的那幅美女圖。國王問身旁的大臣說:「這幅畫是誰畫的?趕快去把他找來。」於是大臣找到那位畫師,將他帶到阿育王面前。阿育王問畫師:「你畫中的這名女子是真有其人,還是虛構的呢?」畫師便將途中見到那名美女的經過向大王報告,阿育王聽了非常高興,馬上派使者去請那名女子入宮當皇后。    使者來到這名女子的家後,將阿育王的旨意轉達給她的父母。父母聽了,不但沒有歡喜,反而顯出為難的表情。原來,兩國距離遙遠,使者花了三年的時間,才抵達該國,而女子已在這段時間嫁為人婦。不知如何是好的二老,來到女兒的夫家,將這件事情告訴女婿。女婿是一位三寶弟子,他心想:「人生最危險的事,莫過於財寶和美色,若不從命,必定招來殺身之禍。」便同意讓使者將妻子帶回皇宮。    女子成為皇后後,有一天,阿育王送給她一束花。皇后捧著花,聞著花香,突然哭了起來。阿育王感到困惑,問她為何如此傷心?皇后為難地回答:「您先赦免我的罪,我才敢說。」阿育王答應後,皇后接著說:「這花的味道和我前夫身上的味道很像,使我忍不住想起他……」阿育王聽了很生氣,責罵她:「妳現在已是尊貴的皇后,怎麼還在懷念過去的事?」心懷怒氣的阿育王,即刻派人去找她的前夫,想知道他是否真如皇后所說,身上會散發出香氣。    沒想到,皇后的前夫在送走妻子後,了悟欲望的過患,就告別父母,出家修行,而且還證得阿羅漢果。於是,使者來到精舍,表達阿育王的旨意。修行人問使者:「我一無所有,為何國王想要見我呢?」使者回答:「國王想要供養您,所以請您到皇宮去。」修行人只好跟著使者去覆命。    阿育王見到修行人後,發現他的身上果然散發香氣,而且比蓮花還要清香。但阿育王還是不相信,認為他一定是身塗香油才會如此,所以不但請修行人洗浴身體,還派人以厚布捆繞其身。沒想到這樣做,反而使修行人身上的香氣更盛,這時阿育王才相信皇后說的都是真的。    阿育王問修行人:「為何您有這樣殊勝的果報?」修行人因為已證得阿羅漢果,了知過去宿命,說道:「我前世為婆羅門。一天,在路上遠遠地看見有人在開示佛經,便心生歡喜,合掌讚歎,並且燒了少許的香以作供養。因為這樣的功德,所以不僅身有香氣,今生也因此福德,得證阿羅漢果。」    典故摘自:《眾經撰雜譬喻經˙卷二》    省思——    讚歎他人,亦是在莊嚴自心佛土,因為在讚歎過程中,恭敬是身業、尊重是意業、讚歎是口業,身、口、意三業清淨,便具足無量的善法!而三寶是世間無上的福田,為眾寶所生之處,故讚歎三寶,不僅能使佛法流佈、久住,亦能使世人親近三寶、聽經聞法,功德不可思議。 向佛陀乞食的贫女    舍衛國中,有位貧窮困苦的女子以乞食維生,常常三餐不繼,生活不得安穩。初初行乞時,還有善心人士願意接濟、布施,然而時間一久,人們司空見慣,對於這孤單憔悴的身影,也就日漸遺忘,形同陌路。    失去同情與照顧的貧女,因為走投無路,於是來到佛陀的住所乞食。當時,佛陀憐憫貧女即將餓死的境遇,於是請阿難送一些食物給貧女療飢,貧女也因佛陀的慈悲而乞得食物,心生歡喜。    貧女命終之後,因當時的一念歡喜心而投生天宮。天女對自己的勝妙境遇,滿懷感恩之心,於是來到佛陀面前禮拜供養,佛陀也為其說法,當下即證須陀洹果。    典故摘自:《雜寶藏經˙卷五》    省思——    福田種類繁多:恩田、敬田、悲田。不論是對三寶、國家、父母師長、眾生心懷感恩,或者布施供養、慈悲結緣,都能成就無量福報、無量善果。假使每個人都能發清淨心、歡喜心、平等心、慈悲心……於自性福田流露、實踐,成就種種事相福田,彼此互相扶持、成就,則世間處處皆是菩薩,娑婆當下即是淨土,一旦時節因緣成熟時,皆得成道證果。 小苦为乐    佛陀在舍衛國給孤獨園時,城中有一商主帶領五百位商人一起入海採寶。中途因商船破損,商人們只好趕緊返航,並且祈求諸神護祐,讓他們能安然到岸。平安歸來的商人們仍不死心,幾天後又再度出航,沒想到接連兩次的航程,商船都受到損壞,所以一行人只好中途折返,保命要緊。    這位商主因為福德深厚,所以經歷了幾次海難,都安然無事。一日,諸事不順的商主在愁憂苦惱之際,突然想到:「聽說佛陀具足一切智慧,而且心懷慈悲,哀愍眾生。我若再度出海尋寶,應當稱佛名號,以求護祐。若能平安歸來,我願將所獲得的珍寶半數供養佛陀。」於是商主又招集了一批商人入海尋寶,並且在旅途中不斷誦持佛陀的聖號。沒想到,此次入海真的滿載而歸。    回家後,商主歡喜地把玩這些寶物,愈看愈捨不得將其中的一半供養佛陀。心想:「如果將一半珍寶供養佛陀,自己所剩無幾,還不如將所有寶物送給心愛的妻子,然後再跟她要些錢,去市集買些薰香供養佛。」決定後,商主就跟妻子要了兩錢去市集買香,並且送至精舍燃香供佛。    佛陀知道商主得度因緣已經成熟,於是以神通力將他所供養的香煙變如煙霧,遍覆整個精舍。商主見此景象,不禁懺悔自責:「我怎吝惜將寶物供養給佛陀呢?如來有大功德力,能令此微弱的香煙遍滿精舍,實在希有難得。我應當準備珍饈佳餚,供養佛陀。」於是商主至誠長跪,祈請佛陀至家中應供,佛陀默然應允。    隔天,商主準備好飲食後,即派人至精舍恭請佛陀,佛陀便與諸比丘前往商主家接受供養。齋僧完畢,佛陀為其開示慳貪的過惡,商主聽了心開意解,於是將入海採集來的寶珠供養佛陀。沒想到,寶珠騰於虛空之中,變成寶蓋,佛陀走到哪兒,便移動到哪兒。商主見此殊勝景象,不僅五體投地至誠禮拜,更發大誓願:「願以此供養功德,回向於未來世,作盲冥眾生之眼目;無歸依者,為作歸依;無救護者,為作救護;無解脫者,為作解脫;無安隱者,為作安隱;未涅槃者,使令涅槃。」佛陀聽其誓願後即默然微笑,從口中散發出五色光芒,光芒繞佛三匝後,還從頂入。    阿難見佛微笑,於是向前請示:「世尊,諸佛如來威儀莊重,沒有因緣不會破顏微笑,今日世尊以何因緣微笑?希望世尊能慈悲為我們開示。」佛陀告訴阿難:「這位商主以慚愧心來供養我,因此功德,所以他將不會墮入三惡道中,且會受生天上人中,常享快樂;三大阿僧祇劫後,當得作佛,名為『寶盛』,能廣度眾生,不可稱量。」眾比丘聽聞開示後,皆依循佛陀教誨,精進修行。    典故摘自:《撰集百緣經?卷一》    省思——    《法華經》曰:「深著於五欲,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眾生在世間,以小苦為樂,不知出離,等到無常現前,才後悔莫及。什麼是小苦?財色名食睡,沒有了它就煩惱不自在,殊不知錢財乃五家共有,汲汲營營地追求,到頭來只是長養三毒,障蔽真心罷了。所以透視苦的真相後,唯有珍惜值遇三寶的因緣,努力修行,才能開展真正富足自在的人生。 小沙弥度梵志    在佛陀入涅槃的一百年後,有一位國王名叫阿育王,他不僅信奉佛教,更致力於佛法的弘揚,對於國內的二萬名僧眾,長年虔誠恭敬供養。    當時,有九十六種佛教以外的外道信仰者,對阿育王如此恭敬比丘心生嫉妒,便共相謀略要敗壞佛法。其中,有一善於幻化之術的外道,告訴眾人說:「我想變化成惡鬼的模樣,沙門若聽到恐怖惡鬼的名聲,必然會嚇得到處逃亡,當人民見到如此情況,一定會來歸附我們。」於是他變化成諸外道所信奉的鬼神,名叫「摩夷首羅」,他有一頭四面,八隻眼睛、八隻手臂,是所有惡鬼中最為恐怖者。    外道幻化成惡鬼身後,在隨行者的簇擁下,洋洋得意地行走於該國中,緩緩地朝王宮前進,該國男女見此惡鬼無不心生恐懼。後來,國王出門相迎,見到大恐怖鬼,很恭敬地請問:「不知大神有什麼要求嗎?」惡鬼說:「我想要吃人。」國王回答:「不可以。」惡鬼說:「假如國王愛惜你的子民,那麼應該將對該國無益的人,交給我食用。」國王回答:「沒有這種人。」惡鬼說:「所有的沙門都不事生產、不出兵作戰、不臣屬國王,這樣無益的人,就交給我吧!」雖然國王百般不願,卻又無可奈何,只好派人到精舍去通報這個消息。    在二萬名比丘中,有一名年紀最小,只有十三歲的沙彌,名叫端正。小沙彌告訴諸比丘說:「我應當先去。」出發前,小沙彌告訴維那法師:「假如有外道墮於精舍當中,一定要為其剃度,不要讓他離開。」隨後便前去見惡鬼。    小沙彌對惡鬼說:「我是僧團中年紀最小的人,所以先來讓你食用,其他人會陸續到來。」又說:「我早上還沒吃飯,可否先讓我飽餐一頓,再來吃我呢?」惡鬼答應後,阿育王命大廚準備飯菜,以供應小沙彌及跟隨惡鬼來的二萬多名外道。小沙彌吃下二萬多人份的食物,暗中運用神通將食物送回精舍,因此仍未覺得飽足,於是又將這些外道放入口中,再度以神足通送至精舍。當時化身惡鬼的外道,見此沙彌竟有如此廣大的神力,心生佈畏,馬上回復人形,向小沙彌頂禮跪拜,除了懺悔自己的過失外,並懇求出家修行。於是,眾比丘便為他們剃度、講經說法,最後這群外道皆證得羅漢果位。阿育王見此情景,對佛陀所說的義理更加深信不疑,全國人民也因此生起對佛法的信心,歡喜護持佛法。    典故摘自:《雜譬喻經.卷上》    省思——    沙彌雖小不可輕,端正沙彌為護持佛法的大無畏精神,令人欽佩。日常生活中,親身實踐佛法的慈悲與智慧,即能令週遭人們樂於親近佛法,無形中也是護法護教。 孝亲的鹦鹉    昔日,    佛在王舍城說法期間,曾告訴比丘們:    「有二種惡行,其果報之快如球反彈,能令人速墮地獄。    是那兩種呢?    一、不知道奉養孝敬父母;    二、在父母的住處,作奸犯科,造種種不善之行。    世間也有兩種正行,能速令人升天享福,    一、能奉養孝敬父母;    二、於父母的住處,廣修善法。」    接著,世尊又說了一則故事……    在久遠劫前,雪山有一隻鸚鵡,    牠的父母眼睛失明不能外出覓食,    所以牠每天都會採集好的果實回來供養雙親。    當時有一個農夫在田裡播種,    他發願將來這些稻穀成熟後,要與所有的眾生一同分享。    鸚鵡聽了農夫的誓願,以後便經常至此採集穀子。    一日,    農夫到田裡巡視作物時,    發現很多稻穗被啄斷了,    於是他起了懊惱之心,在田裡設下網子。    鸚鵡再度來採食的時候,    正好被網子給纏住了,動彈不得。    牠見農夫從田埂走來,即說:    「地主啊!你先前發願要將稻穀布施給大眾,所以我才敢到這裡覓食,現在你怎麼反悔了呢?    而且,    田地就像母親般蘊育著萬物;    稻種就如父親一樣養育他的孩子;    實語,就像小孩子那麼天真無邪,不欺騙別人;    農夫就像是國王那樣地愛護子民。    作為子民的我,心存感恩的擁護著你。」    農夫聽了這一番話,心生歡喜的問鸚鵡:    「你採這些稻穀要給誰用?」    鸚鵡回答:    「要奉養我的父母。」    於是,農夫告訴鸚鵡:    「日後你可以自由地到我的田裡採穀,我願意布施給你。」    當時的鸚鵡就是佛陀的過去生,    農夫是舍利弗,    盲父、盲母即是淨飯王與摩耶夫人。    改寫自《雜寶藏經》卷四    省思——    俗云:「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固有的美德,隨著新世代的來臨,孝養父母的觀念似已逐漸淡薄,禽獸尚且如此孝順,而我們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呢? 孝顺的大象    在久遠的過去,有兩個國王,    一是迦尸國王,一是比提醯國王。    比提醯王因為擁有一隻力大無窮的香象,    總是輕而易舉地就把迦尸王的軍隊打敗,    迦尸國王為了一雪前恥,便對全國下達命令:    「若有人能為國王抓來強壯的香象,必定重賞。」    當時,    在山裡住了一隻大白香象,被人發現了,    國王立刻派軍隊上山圍捕。    這隻強壯的大象竟然絲毫沒有逃跑的意思,    溫馴的被帶回了宮中。    國王得到這頭珍貴的白香象非常歡喜,    為牠蓋了一個漂亮的屋子,裡面舖了非常柔軟的毯子,    又給牠上好的飲食,還請人彈琴給他聽,    可是香象卻始終不願意進食。    迦尸國王非常著急,親自來看這頭香象,問道:    「你為什麼不吃東西呢?」    香象回答:    「我的父母住在山裡,年紀又老,眼睛也瞎了,無法自己去找水草來吃,一定餓壞了,只要想到這裡,我就難過的吃不下東西……    大王,您能不能放我回去孝養父母,等將來父母老死了,我會主動回來為陛下效命。」    迦尸國王聽了深受感動,便放這頭香象回到山中,    同時頒令,    全國皆要孝養、恭敬父母,若不孝者,將處以重罪。    過了幾年,    老象往生了,大香象依約回到王宮,    迦尸王高興極了,立刻派牠進攻比提醯國。    但是,    香象卻反倒勸國王化干戈為玉帛,    並願意前往比提醯國,作和平的使者,    果然,香象真的化解了怨結,    使兩國人民都能安居樂業。    佛陀說:    「當時的迦尸國王就是現在的波斯匿王,比提醯王就是現在的阿闍世王,當時的香象就是我。」    由於世尊當時能孝養父母的緣故,    使其他的眾生也跟著孝養父母,    並且使兩國和平共處,不再戰爭呢!    改寫自《雜寶藏經》卷二    省思——    俗云:百善孝為先。    佛經中亦云: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並以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    我們應如何來孝順父母呢? 信能致富    過去好幾劫前,有一位全國首富的大長者,一生樂善好施,廣行菩薩道,常濟救貧苦、利益許多的人。因此,很多人都喜歡親近他。    在大長者的朋友當中,其中有一位原有無數家產的富翁,因為有位不務正業、耽著五欲的敗家子,將家產揮霍一空,致使全家窮困潦倒,親友遠離。只有這位大長者,憐愍青年過去的年少無知,而勸他改過遷善,除教他處世、治財的道理與方法。並以黃金千兩為生意資本,希望令他得以發揮,又能自給自足。但這青年因惡性甚重,始終秉著惡習揮霍度日,前後向長者求助了五次,仍然是一貧如洗。    在青年又向長者開口求濟時,長者指著門牆外面園地裡的一隻死老鼠說:「如果你是一位真誠立志的人,只要這一隻死老鼠,就可以讓你白手起家,更何況是有千兩黃金!但你卻仍是個一無是處的窮小子。」只見青年唯唯稱是,而又將千兩黃金拿走了。    當時,恰巧有一位父母雙亡、孤苦無依的孤兒來向大長者乞食,在旁看到大長者對青年的訓誨,心中信受,當下銘記在心,也信心十足的相信自己能夠成功。於是,就向長者乞討了那隻死老鼠。帶回家洗淨處理後,拿去賣給一戶大富人家,做為狗食,得了二文錢;又用這二文錢買菜苗,賣菜生利,就這樣踏實地做小本生意。    這位孤兒又學大長者學佛行善,做一些小布施幫助人,不做放縱欲樂的事。在經商之餘,博讀詩書、習算精進;且謹言慎行,時時反省注意自己的所做所為是否得宜。早晨出門前,計畫今天要怎麼經商;日落回家後,反省檢討所做的得失;遠離諸惡,廣行良善。不到幾年,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大富翁。而每每有人問他致富的原因,他總是津津樂道的分享向大長者乞得死老鼠的緣起,並對大長者常存感激報恩之心。    有一天,他想到一個報恩的方法,便到銀樓請金匠用純金打造一隻金老鼠,鼠身中空,以最名貴之珍寶貯於鼠腹,金鼠全身佩以瓔珞寶飾,並準備許多名貴美味的飲食,送至大長者家中,恭恭敬敬地禮謝大長者,請求受禮,並說明當時他和大長者的因緣,以及他現今的改變。    大長者聽了非常的歡喜,讚歎道:「你真是值得教導的大丈夫啊!」並將自己的獨生女許配為妻。因長者無子嗣,就將他招贅入婿,並將所有的財產房舍、良田寶藏,全交與他繼承接管。又囑咐自此以後,要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十善,奉佛所教,廣行六度菩薩之行,慈悲有情。    典故摘自:《六度集經.卷三》    省思——    經云:「信,為立道之根,能遠離一切煩惱困乏;有信之人,其福常在矣。」有一分的信心,即擁有一分心靈的財富,心靈富裕,對於外境就不會產生煩惱,不會害怕種種的苦難。且信心富裕的心靈,能感召外在美好的法界,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求學任職,乃至是在修行上都是最好的資糧!有信心,能擁有成功和希望,是最幸福的人生! 信心獨角牛    過去,在剎尸羅國有一位養牛人,他養了一頭獨角牛。這頭牛雖然只有一隻角,不過卻能說話,所以很得主人的疼愛。主人每天都細心地照顧牠,為牠清洗、梳毛和餵食,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一天,村裡來了另一位養牛的人,他沿著街巷自信地喊著:「我有一頭力大無比的牛,一次可以拉一百輛車。有誰家的牛敢和我的牛比賽?如果贏了,我願意出千兩金給他。」獨角牛聽了以後,心想:「主人每天從早到晚,盡心地照顧我,我可以藉這次機會幫他贏得這筆錢,報答他的恩情。」    於是,牠對著正在為牠清洗的主人說:「主人,你聽到外面的喊話嗎?你可以去跟他約定比賽時間,我一定會盡全力打贏勝仗,為您得到千兩金。」主人聽了非常高興,因為他對獨角牛深具信心,便立即叫住喊話的人,彼此約定了比賽時間。    到了比賽當天,養牛人帶著獨角牛來到比賽的廣場,廣場早已聚滿了觀看的人潮。當獨角牛被牽出場時,大家開始竊竊私語,主人隨口對大家說:「這頭牛生來只有一隻角。」本來信心滿滿的獨角牛,聽了以後很難過,覺得很自卑、退縮,完全無心比賽。所以,很快地比賽就結束了,獨角牛輸了,主人也賠了千兩金。    主人氣急敗壞地問獨角牛:「你平常很有力氣啊!說好要贏得這場比賽,為我贏千兩金的,為什麼今天會表現這麼差?」獨角牛看著主人說:「我才剛出場,你就在眾人面前說出我的缺陷!我一出生就獨角,本來就很自卑,你還在這麼多人面前宣揚,更是令我難堪。所以,我比賽時根本就使不上力。對不起,主人,你可以在眾人面前讚歎我,不要說出我的缺陷,我一定幫你贏回千兩金。」    於是,主人又和那位養牛人約定比賽時間,並且把金額提高為二千兩金。比賽當天,主人一開始就在大眾面前讚歎獨角牛。獨角牛果然士氣大增,一下子就獲勝,為主人贏得二千兩金。    典故摘自:《四分律.卷十一》    省思——    善語如花吐芬芳,懂得說話藝術的人,以慈悲心、同理心,以及積極、肯定的正面言語待人,不僅令人信受、歡喜,使人趨向光明,亦能迎得他人的敬重,廣結善緣;反之,若宣揚他人的過失、或對人惡言辱罵,不僅讓人難堪無法自處,別人也對自己敬而遠之,可說是損人不利己。公案中的獨角牛,因主人的無心詆毀而失去自信,也因主人的讚歎而奮發向上,贏得比賽。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是人呢? 兄弟二人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兄弟非常欣樂佛法,於是兩人都出家修行。哥哥精進勤修種種法門、持戒清淨,不久便證得阿羅漢;而弟弟生性聰明,廣學多聞、精通三藏,所以,被當時的宰相禮請為國師,而且宰相拿出很多的錢財,請這三藏法師代為興建一座寺院。    不久,寺院在三藏法師及眾人的發心下落成,由於它的莊嚴與宏偉,宰相對三藏法師更是敬佩與恭敬。三藏法師看宰相如此恭敬,心想:寺院落成應該有僧眾住持才是,於是告訴宰相:「我有一出家精進修行的哥哥,你可以請他至寺中擔任住持。」宰相聽後當然馬上答應。    由於宰相的恭敬禮請,精進比丘來到了這寺院,而他如往常一樣用功修行。宰相看他如此精進,心中生起了高度的恭敬心,並供養了一塊上等的布料給他,精進比丘心無貪染一再地推辭,但宰相的慇懃難以推卻,於是收了下來。精進比丘心想:「我的弟弟平日營辦種種佛事,需要較多的財物。」後來轉供養三藏法師。不久,宰相又供養了一塊一般的布料給三藏法師,三藏法師一看,是一塊普通的布料,雖然還是接受了供養,但心中卻生起了分別與嫉妒。    過了一些時候,宰相又供養了一塊上等布料給精進比丘,而比丘一樣轉供養弟弟。這時候三藏法師心中感嘆萬千,起了不好的念頭,終而想加害他的哥哥。    一日,三藏法師來到了宰相家,對宰相最疼愛的女兒說:「你父親早先對我非常恭敬,但是自從我哥哥來了之後,不知用了什麼法術迷惑了他,對我已不再像以前一般。現在這塊上等布料交給你,你在你父親面前縫製衣服。如果你父親問起便說,是精進比丘給你的。」宰相的女兒聽了三藏法師的話,就對他說:「我父親對精進比丘的恭敬,就像愛護他自己的眼睛一般,怎麼可能因為這樣就毀謗到他呢?」三藏法師聽他這麼說,心中更是生氣,便恐嚇她:「如果你不聽從,從今以後不要再找我!」宰相的女兒感到非常為難,只好聽從他的話去做。    第二天,宰相的女兒便開始裁製衣服,一如三藏法師所言,當宰相看到女兒縫製衣服的布料,是自己供養精進比丘的布料,心裡不禁嘀咕:「這比丘太過份了,我供養了他布料,他不僅不自己使用,更拿它來誑惑我的女兒,我以後不再恭敬他了。」    過不了幾天,精進的比丘來到了宰相的家中,宰相不再起身迎接,甚而露出不悅的眼神與表情。這時候,精進比丘看見宰相的表現,心中便知道有人陷害他。但為了護念宰相的發心,精進比丘很有智慧地以種種善巧方便,讓宰相明白事實的真相。這時,宰相對於精進比丘處處不為己,只為別人著想的精神,心中更生起無比的恭敬與慚愧。除了向精進比丘頂禮懺悔自己的過失外,並將三藏法師及自己的女兒驅逐出國,以懲罰他們對精進比丘的誣謗。    世間的一切是離不開因緣果報的,宰相的女兒自從被驅出國後,便四處乞討養活自己;而這精通三藏卻好分別的弟弟,則輪迴好幾世都受盡種種的苦難及誣謗。    原公案出自《雜寶藏經》    省思——    眾生往往相信看得到、感覺得到的,而不知道已迷失在自己的妄想中。    就像公案中的弟弟,在乎了自己的比較分別及不實在的感受,其實他從沒有比哥哥少了什麼,只因比較而心生嫉妒,隨著習氣牽引自己去造作惡業,最後受苦的都是自己。    今天身處在這功利現實的時代裏,講求的就是快速和利益,所以常常在快速變化的世事中迷失了方向。    因此為了不讓自己在迷迷糊糊中造作惡業,對任何事物都要清楚判斷,不要因不清楚或衝動,而讓自己於事後後悔與受苦。 修塔延寿从前在干陀卫国有一位国王,曾有一位聪明的看相师傅为国王看相,认为他七日后必死无疑。过后,国王出外游猎,见一座破旧的佛塔,将毁败崩坏,他就命令大臣们赶快整修,等整修过后,便欢欢喜喜地回宫。经过了七日,却也平安无事。相师见已过了七日,大为惊奇,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便去问国王说:「您做了什么功德?」国王回答说:「我也没有做什么,只是有一座破旧佛塔,我派人用泥土给修整一番而己。」由于修复旧塔的缘故,就有这么大的功德! 原公案出自《杂宝藏经》省思 建寺安僧能弘扬佛法,令众生离苦得乐,福德最胜。故《法华经》云:「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修陀羅招福    佛陀時代,有一位名叫修陀羅的長者,擁有無數的財富,平日為人樂善好施,並虔誠信仰佛教,自己更發願:每年臘八(十二月初八)當天,一定要誠心、竭盡所能布施財物來供養佛陀及眾比丘,甚至往後世世代代的子孫都要依此奉行,不可廢止。長者一直到臨終前,還一再吩咐兒子比羅陀一定要切實遵行此遺訓,千萬不可忘記。    長者死後,家道日漸衰微,一無所有。比羅陀眼看一年一度的臘八又要到了,而家中已無多餘的錢財來供養佛陀及眾比丘,想著想著不禁感到愁悶不安。於是慈悲的佛陀派目犍連尊者前去關心、詢問比羅陀,比羅陀說:「父親的遺訓,不敢違背忘記,我依舊辦理,只希望世尊到時,可不要見棄才好!」隨後,比羅陀就向妻子的父母借了一百兩銀子,用心籌備辦理臘八供僧事宜。    當天,佛陀帶著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前往比羅陀家中,接受夫妻倆至誠的供養。兩人滿心歡喜地供養每位比丘僧,從頭到尾不曾有任何一絲一毫的後悔及不悅。第二天早上,比羅陀夫妻發現家中以前存放財寶的地方,竟然堆積如以前一般多的寶物,兩人感到又驚又喜。但又不知是何原因,會不會遭殃禍?就決定去請示佛陀。    於是比羅陀去到精舍請示佛陀,佛陀告訴比羅陀:「這些寶物,你們安心使用,不須疑慮,這是因為你能守信、不違背父親的教誨,又能嚴持戒律、知慚知愧,對佛法僧三寶虔誠恭敬、歡喜供養。因為你具備『信、戒、慚、愧、聞、施、慧』等七種行道者的德行,才有此福報招來財富,所以不會帶來災害。有智慧的人,會依佛法奉行,不論男女,所生之處,福報都是自然而來的。」    比羅陀聽了佛陀開示後,更加堅定對佛法的信心,至心頂禮後,歡歡喜喜的回家。將佛陀的教誨一一的告訴妻子,並發願一定要將佛法一代一代的延續,讓子孫都能得受法益。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一——篤信品第四》    省思——    所謂「人有誠心,佛有感應」,比羅陀始終一心謹記父親遺訓,並對佛法深具信心,縱使家中一貧如洗,也不敢怠慢,仍能以歡喜、恭敬和誠懇的心供養佛陀及眾比丘,更堅持奉行行道者的德行,才能感召不可思議的福報。所以,只要對佛法深信不疑,並能依教奉行,時刻不離精進心、長遠心,如此一點一滴改惡修善,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會日有所成。 须大拿太子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叶波国国王名叫湿波。湿波王治国有方对人民很仁慈:他手下有四千个大臣主管着六十个小国八百座城镇。湿波王的后宫有两万夫人,但没有一位夫人为他生个儿子,湿波王很忧虑,到处封山祭水、祈拜神灵。后来王后果然怀了孕湿波王高兴极了凡是王后所需要的饮食、衣服、用具都亲自料理无论什么东西务必精益求精让王后满意舒适。    十月怀胎,王后生下一个太子,后宫的两万夫人得到消息,个个欢欣鼓舞;全国上下也同声庆贺。    国王给太子起了个名字,叫须大拿,特意派了四个乳母照料他:一个是给他喂奶的;一个是专门抱他的;一个是为他洗澡的;还有一个是专门陪他游戏的。    太子转眼已长到十六岁,对书法、算术、射箭、骑马及礼、乐等各种知识与技艺,无所不通,无所不精。太子对父母十分尊敬孝顺,父母也特别喜爱他,湿波王专门为他修建了一座华丽的宫殿,让他居住其中。    太子一天天长大,湿波王便为太子娶妻。他的妻子名叫曼坻,容貌艳丽,天下无双,身上装饰着各种美妙的琉璃、金银珍宝;妻子又为他生育一对活泼可爱的儿女,全家过着幸福的生活。    须大拿太子从小心地仁慈、喜欢布施,常愿天下所有人民,乃至飞禽走兽,都能幸福。有一天,太子出城游玩;天帝释知道这个消息后便带领一批天神,变化为穷人、乞丐、盲聋哑人,等在路边。太子赶车到了这儿,看见这么多可怜人,心里十分难过,再也不想去游玩,扭头把车赶回王宫。    湿波王见儿子高高兴兴地出宫,却闷闷不乐地回来,心里十分奇怪,不禁问道:“儿啊!你今天出宫碰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么不高兴?”    须大拿说:“我看见路旁有许多穷人、乞丐,还有许多盲聋哑人。看见这么多人在受苦,我心里很难受。父王!我有一个要求,不知您能否答应我?”    湿波王说:“孩子!无论你有什么要求,我都答应,你说吧!你想要什么?”    须大拿说:“我想把国库中收藏的各种珍宝、财物都拿出来布施给城里、城外的受苦人。人们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让每个人都满意幸福。”    湿波王低头沉思了一下,觉得自己既已答应满足太子的要求,自然不便再拒绝,便说道:“好吧!孩子,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    于是太子便命令手下,赶着大车到国库去,将各式各样的财物、珍宝都搬出来,堆放在四座城门外及市中心,任人们随意取用。四面八方的人民,得到须大拿太子发放布施的消息高兴极了纷纷赶来。    凡是没饭吃的就领到粮食;没衣服穿的就领到衣服布匹;想要金银珠宝的,就得到金银珠宝。须大拿太子尽量满足每个人的要求,不让任何人失望。    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来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人甚至来自千里、万里之外。    叶波国有个世代仇敌,该国国王总是处心积虑地想征服叶波国。    “须大拿太子发放布施尽量满足每个人的愿望。”    这消息一传到该国国王马上召集大臣及手下的许多婆罗门对他们说:“叶波国王养着一头大白象,名叫'须檀延'。这头象天生雄力,勇猛善斗,以往叶波国与其它国家打仗,都是靠着这头象才获得胜利。这头象可说是我们征服叶波国的最大障碍。现在须大拿太子正在布施无论谁提出什么要求都会满足他。你们谁能想个法子,去把这头大白象乞化来?”    大臣们都说:“这件多太难了,恐怕办不到。”    这时,有八个婆罗门走上前对国王说:“请大王为我们准备路费、干粮,我们能给大王把这头大白象弄来。”    国王大喜说:“你们如能把大白象弄到手我重重有赏。”随即给他们准备路费、干粮。    于是八个婆罗门手拄禅杖跋山涉水地到了叶波国。他们走到太子宫殿的门的,个个面朝宫殿,身倚禅杖,翘起一只脚,单足独立,一声不吭地站着。守门人忙问:“诸位大师有何贵干?”    八位婆罗门说:“我们从远方来想向须大拿太子乞讨一样东西。”守门人赶紧将此事禀告太子。    须大拿太子听说从远方来了八位婆罗门,十分高兴,赶紧迎出大门来恭恭敬敬地向这八位婆罗门致礼问好说道:“大师们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不知大师们从什么地方来?想要些什么东西?你们为什么要单足独立,一脚翘起呢?”    八位婆罗门回答说:“我们听说太子乐善好施无论别人想要什么,都能尽量满足。太子的大名已流布四方,甚至连天宫、地狱,都在传播您的事迹,您布施的功德,真是不可限量。如果太子真能满足所有求助人的愿望,那么我们想向您乞化贵国的一头大白象。”    太子马上答应婆罗门的要求立即让手下到象厩去牵象。    八位婆罗门马上说:“我们想要的是名叫须檀延的那头大白象。”    太子一听,有点迟疑心想:“这头大白象是我父王最心爱的宝物,可以说,父王喜爱它就像喜爱我一样。我实在无法将这头象布施给大师们!如果我把它布施给他们,就一定会失去父王的欢心,也许父王会把我赶出国去,不再要我这个儿子。”但转念又想:“我已经发过誓,布施时要满足所有人的愿望,今天如果不把大白象给他们,岂不是违反了自己的誓言?再说,我决心让所有人都幸福快乐,如果今天不把大白象布施给他们,他们一定会不快乐。”想到这里,须大拿太子慨然应诺说:“好吧!我就把须檀延布施给你们。”    太子立即命令左右,到象厩把须檀延备好金鞍牵来。太子左手拿水瓶,服侍婆罗门们洗完手,右手把大白象的缰绳交给他们。八个婆罗门连声向太子祝福,然后一个个高高兴兴地爬到象背上。    太子说:“趁我父王还不知道你们快走吧!这件事要是让父王知道了,他一定会派人追赶你们的。”八个婆罗门便骑着大象,一溜烟地跑了。    大臣们听说须大拿太子把大白象须檀延布施给敌国的婆罗门,个个都大惊失色,坐立不安,大家都说:“我国一向靠这头宝象打败敌国,才保证国泰民安;现在宝象让敌国给牵走了,如何是好?”连忙跑去报告湿波王说:“太子把我国杀敌的宝象须檀延布施给敌国了。”    湿波王一听,两眼都直了。大臣们又说:“大王之所以能稳坐泰山,全靠这头宝象。这头宝象神力无比,抵得上六十头大象的力量。现在太子把它布施给敌国,恐怕不久灾祸就要降临我国了。最近这些日子以来,太子为所欲为,把国库都弄空了,再这样下去,终有一天,他会把全部国土,乃至妻子儿女,都布施给别人。”    湿波王听了这番话,心中十分恼怒,但还是有点将信将疑,觉得太子应不至于把镇国的宝象送给敌人,连忙叫来亲信大臣,问道:“太子真的把须檀延送给敌国了吗?”    亲信大臣回答:“确实如此!”    湿波王怒火冲天,大叫一声,从王位上摔下来,不省人事。    左右侍从忙用冷水给他敷头洒脸,国王好不容易才苏醒过来。    后宫的两万夫人,听说须大拿太子干了这么一件危害国家的事,也都议论纷纷,责怪太子做得不对。    国王召集群臣,讨论如何处置太子。    一位大臣说:“我国过去曾有规定凡敢进入须檀延象厩者,剁其脚;凡敢手牵这头宝象者,截其手;凡敢偷看一眼者,剜其眼。须大拿太子这次竟将宝象送人,按律当斩。”    不少大臣纷纷赞同。    国王心里非常难过。说:“只怪我这个儿子心地太善良太喜爱布施了。要不然,让我把他关到牢里监禁起来吧!”    这时另一位大臣站起来说:“刚才大家说要将太子斩头这不大妥当,大王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平生异常喜爱,怎么能斩头呢?但是如大王说的处以监禁的处罚也不妥当。依我之见应把他驱逐出国,让他在荒山野林里流放十二年,教他忏悔自己的错误。”    国王和大臣们都同意这个方法。    湿波王遣人叫来须大拿太子问道:“你是否把我国的镇国宝象布施给敌国了?”    太子回答:“是的!”    湿波王问:“你把宝象布施给别人之前为什么不先禀告我?”    太子说:“在这之前父王已答应我可以随意布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所以我没有禀告父王。”    湿波王气得叫道:“我答应你布施的是金钱珠宝而不是宝象。”    太子回答:“宝象与金钱珠宝一样都属父王所有,为什么要例外呢?”湿波王无言可答生气地说:“你擅自把镇国宝象布施给敌国,现在大家决议把你流放到野外去,你到檀特山去吧!十二年之内,不准回来。”    太子说:“谨遵大王的命令!不过在我临走之前还有个小小的心愿,就是希望父王能同意我再做七天布施,以表达我对人民的一点心意。”    湿波王说:“正因为你布施得太厉害,把国库全部掏空把宝象也送了人,所以才将你流放。我不能答应你再做七天布施,你快走吧!”    太子说:“大王的命令我不敢违抗。但我宫中有些私人财物,愿大王允许我把它们布施掉,绝不动用国库中的财物。”    后宫两万夫人听到这消息纷纷来到湿波王面前求情,希望湿波王能满足须大拿太子最后一个愿望。    国王最后答应了。    太子赶紧派人四处发布通知,凡是希望得到布施的,七天之内到太子宫殿的门口来领取。    在这七天中,果然熙熙攘攘地来了不少人。    太子为每个人准备精美的饭菜,并送给他们许多金银珠宝。到了第七天,须大拿太子已把自己宫中的所有财物,施舍得一干二净。    全国人民欢声雷动,许多过去饥寒交迫的穷人,现在都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太子对妻子曼坻说:“父王已决定把我流放到檀特山中十二年。”    曼坻大吃一惊,问道:“你犯了什么错,父王要这样处罚你?”    太子老实地回答:“因我布施得太过分国库都让我搞空了。再说,我又把镇国宝象布施给敌国,所以父王及大臣都雷霆大怒,要把我赶出去。”    曼坻说:“事已至此也就不必多说了。让我们一同到山里修行,但愿我们修行的功德能使国家富强,使父王、大臣及全国人民富乐无边。”    太子说:“山中生活非常艰难你从小生活在宫中衣软食细,随心所欲,哪能到山里去过那种吃野果、睡草褥的生活呢?再说,野外生活经常会有风雨雷电、雾露霜雪;冷风过处,如针扎骨;太阳曝晒,如坐蒸笼,你这样娇嫩的身体怎么受得了呢?更不要说那荒山野林,处处荆棘丛生,还有各式各样的毒蛇猛兽了,也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危险,你是万万去不得的。”    曼坻说:“我们夫妇同体恩义如山,我怎么能为了过舒适的生活,而抛下你,让你一个人到深山老林里去呢?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要跟你去,绝不分离。再说,你一生乐善好施,你走了之后,万一有人来向我乞化,那我怎么办?答应吧!我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布施;不答应嘛,岂不败坏你乐善好施的名誉?那我一定会遗憾终生的!”    须大拿说:“我已发誓要满足任何人的任何要求因此即使有人来向我要求儿女布施给他们,我也不能拒绝。你如要和我一起去,假如真的发生有人向我乞儿女的事,你怎么办?你如果出面阻挡,岂不照样破坏了我的善心?”    曼坻说:“世上从没有一个人像你这样乐善好施的。我一定要跟你一起走,至于布施,你想怎么做都行,我一定支持你。”    须大拿听了很高兴,说:“你能这样想,那就太好了。”    夫妻两人便带着儿女,一起来到王后处辞行。    太子对母亲说:“我走了之后,希望母后能多劝谏父王一定要以正法治国,不能随便冤枉百姓。”    王后见心爱的儿子被放逐心痛欲裂但也没有办法只好祈祷诸神,保佑他们在山林中平安无事、无病无灾,但愿母子早日团圆。    后宫的两万夫人及湿波王的四千位大臣都赶来送行。临行时,两万夫人每人送给须大拿太子一串珍珠;四千大臣每人送一朵用七宝做成的宝花。全城及四乡的百姓听说太子被放逐,也都赶来送行,城里城外,人头簇拥。    须大拿太子从宫中出来,一路上就把那一串串珍珠和一朵朵宝花,散发给沿路的人民。    等他走到城门口,那些珍珠、宝花又布施得不剩。到了城外,太子便坐在一棵大树下,再三地劝请百姓们就此止步。千千万万的百姓,眼看尊敬的太子为了大家的幸福而被放逐,心里都十分难过,只好垂泪而归。    须大拿太子让曼坻带着两个孩子,坐在马车上,自己则赶着车,向檀特山出发。一连走了几天,有一天中午,他们正在一棵大树下休息——一个游方婆罗门走了过来,看到太子非常欢喜,说道:“须大拿太子啊!我实在走不动了,请您把马布施给我吧!”    太子听了二话不说就把马从车上卸下来交给婆罗门。婆罗门骑着马走了。    太子让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自己驾着车辕,让妻子在后面推着,又向前走去。走了没多远,又遇到一个婆罗门,婆罗门非常高兴地说:“太子啊!我迫切需要一辆车请您布施给我吧!”    太子就把车也布施出去了。夫妻俩刚要动身,后面又来一个婆罗门,他也伸出手来请求布施。    太子说:“我不是舍不得,实在是我已一无所有。”    婆罗门说:“你要是真的什么也没有了就把你这身衣服给我吧!”    太子忙脱下身上的锦衣换上婆罗门扔给他的破烂褂子。    走了没几步,又碰上一个求乞的婆罗门。太子就把曼坻的衣服也布施了,再走了一段路连两个孩子的衣服也布施掉了。    这时,须大拿太子已把车、马、钱、财、衣服全部布施光了真的是两手空空,一贫如洗,但他心中没有任何后悔。他背着儿子,让妻子背着女儿,一家四口,高高兴兴地向檀特山走去。    檀特山离叶波国有六千多里路。太子一家四口,晓行夜宿,饥餐渴饮,一路上吃尽辛苦。有一天,他们走到一大片旷野中,前不着村、后不巴店,一个个又饥又渴,孩子们实在忍耐不住,又哭又叫的。    天帝释看到这种情况,便在旷野中幻化出一座城市,城里有人出来迎接太子一家进城,安排他们的食宿休息。    曼坻对太子说:“檀特山太远了也不知还要走多久才能到。一路上实在太辛苦了,孩子们太受罪了。难得这儿的主人,这么好客,我们就住在这儿吧!”    太子说:“父王命我到檀特山去。如果停留在这里就是违抗了父王的命令就不是个孝子。”说完,就带着妻儿出了城。    出了城门,回头一看,刚才休息过的城市,已无影无踪了。一家人又向前进,也不知走了多久,有一天,他们终于来到檀特山前。只见山下有一条滚滚大河。深不可测,无桥无舟,没法渡过。    曼坻对太子说:“我们就在河边住下吧!等到冬天水浅了就可以过去了。”    太子说:“父亲让我住在檀特山里,如果住在这里就表示没按父亲说的去办。”说毕,盘腿坐在河边,做起瑜伽。过了一会儿,河里涌起一条大坝,太子便带着妻子儿女,从坝上过了河。过河之后,太子想:“我要是就这么走了,由于大坝的堵塞,会引起洪水泛滥,那就会伤害许多人民,乃至飞禽、走兽、昆虫的生命。”便对河流说:“恢复原状吧!不过以后如果有人想过河请让他们过来。”话音刚落,大坝就消失了,河水重新哗哗地流起来。    一家人到了檀特山中,只见山势巍峨,树木繁茂,流水淙淙,野果甘美,奇禽异兽嬉戏树林间。    太子非常高兴地对曼坻说:“让我们安心地住在这里好好修行吧!”太子学着修道人的模样编结起头发,给自己搭了一座小草屋又给曼坻和两个孩子各搭了一座小草屋在山里定居下来。    他们夫妻俩天天努力修行,饿了吃林中的野果,渴了喝山间的清泉。一双儿女,男孩叫耶利,这时已经七岁了,身穿用草编成的衣服,随着太子跑前跑后;女孩叫Y拿延也已六岁,穿着用棉、麻做成的衣服,跟在母亲后面跑来跑去。    森林中的小兽与太子一家人成了亲密的朋友,经常到小草屋附近游玩。    由于须大拿太子高尚品德的感染,一些食肉的猛兽都改邪归正,再也不去伤害其他动物,改为食草,山林中呈现一派和平宁静的气象。    须大拿太子天天努力修行曼坻则采集野果、汲取清泉;两个孩子除了帮助父母做事之外,经常和狮子一起打滚,和小鹿一起赛跑,和猕猴一起爬树。    当时,另外有一个国家叫"鸠留国”。该国有一个老婆罗门,家里十分贫穷。所以到了四十岁,才娶了个老婆。婆罗门的老婆长得容貌艳丽,但老婆罗门自己却是个丑八怪:身体漆黑、两眼发青、秃头大肚、鼻孔朝天;满脸皱纹,就像车道沟;两条萝卜腿,走路还一瘸一拐的;看起来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婆罗门的老婆恨透了自己的丈夫,希望他早点死掉。有一天,婆罗门的老婆到井边打水,路上碰到一伙轻薄少年。    这伙少年跟前围后地拿婆罗门的丑陋形象来开玩笑,取笑他老婆说:“你这么漂亮怎么会嫁给这个丑八怪呢?真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    婆罗门的老婆气呼呼地说:“那老不死的满头头发像霜打的,我天天早晚都咒他,就希望他快点死掉,谁知道他就是不肯死!”    她回到家里哭天闹地地对老婆罗门说:“我刚才打水时一伙年轻人取笑我、调戏我。你快去给我买个仆人,有了仆人,我就用不着自己打水,也就不会被人嘲弄了。”    婆罗门说:“我家这么穷,哪里买得起仆人?”    他老婆说:“你要是不为我买仆人我就再也不和你一起生活了。我听人说,须大拿太子乐善好施,因此被他父亲放逐到檀特山中,他还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你既然没钱给我买仆人,就到檀特山去把这两个孩子要来吧!”    老婆罗门说:“檀特山远着呢!听说有六千里路我又不知道该怎么走,怎么去呢?”    他老婆拿出一把刀来叫道:“你要是不去,我马上自杀给你看。”    老婆罗门慌了连忙说:“别这样!别这样!哪怕我粉身碎骨,也不能让你死。好吧!我去,你给我准备点干粮!”    老婆骂道:“你要去就快去,别想老娘给你做干粮!”    老婆罗门无奈,只好自己动手做干粮,出门去了。老婆罗门首先来到叶波国,一直到了王宫门外,问守卫的士兵:你们知道须大拿太子现在在什么地方吗?应该怎么找到他呢?”    士兵马上进宫报告湿波王说:“外面有个婆罗门询问太子的情况。”    湿波王听了,又伤心、又气愤,心想:“我的孩子就是为了给你们这种人发放布施,才被流放的,时至今日,你们还有脸到我这里来?”他把老婆罗门叫进宫里,威胁地说:“向燃烧着的火堆加柴草,火就越烧越旺,我心中的忧愁就像燃烧的大火,你来询问太子的事,是想向火中加柴吗?”    老婆罗门说:“太子的名声天上、地下到处传播。听说太子乐善好施,尽量满足任何人的愿望,所以我才从远方赶到这儿,想求太子一点事。”    湿波王更生气了不禁大叫道:“现在太子独居深山一贫如洗,你们还想要他布施什么?”    老婆罗门见湿波王的神色与语气都不对劲忙说:“虽然太子已一无所有,但我很想拜见一下这位伟大的人。”    湿波王以为这个老婆罗门或许真有什么事,便向他指点去檀特山的路径。    老婆罗门晓行夜宿地赶到檀特山,他越过山前的大河进入山中但不知须大拿太子到底住在什么地方。    正在彷徨时前面走来一个猎人。    老婆罗门连忙问道:“你常在这山中打猎是否知道须大拿太子住在哪里?”    猎人早就听说太子是因给婆罗门布施,才被驱逐到山中来的,很为太子打抱不平,对婆罗门怀着一肚子气。如今看见这个婆罗门还要找太子,便拿出绳索,把这个老婆罗门绑到树上,掏出鞭子,狠狠地抽打起来,打得老婆罗门遍体鳞伤、哭天喊地。猎人气愤地骂道:太子让你们这帮家伙害得好苦啊!我恨不得剥你的皮、吃你的肉看你还找不找太子?”    老婆罗门吓坏了,心想:“今天我就要死在这里了!”危急之际,他忽然计上心来,连忙喊道:“你为什么不问明白我找太子的原因?”    猎人说:“你为什么来找太子?不就是想要布施吗?”    老婆罗门连声说:“不!不!是因为湿波王非常想念太子所以派我来叫太子回国的。”    猎人信以为真急忙把老婆罗门放开,还连声道歉:“实在对不起!我以为您与那些不要脸的婆罗门一样,都是来要布施的。多有冒犯,还请原谅!”就把太子居住的地方,告诉这个老婆罗门。    老婆罗门按照猎人的指点,走到太子居住的地方。    太子看见来了一位老婆罗门,十分高兴,恭恭敬敬地上前敬礼、问好说:“不知大师从哪儿来的?一路上辛苦了吧!您来到这儿干什么?有什么要求吗?”    老婆罗门说:“我从远方来浑身又痛又累,又饿又渴。”    太子忙把他请进自己的草房,奉上野果、清泉。    老婆罗门吃饱喝足抹抹嘴说:“我是鸠留国人早就听说太子乐善好施的名声。我实在太穷了,所以想求您布施点东西。”    太子说:“我对财产不敢有任何吝啬只是我已经一无所有,没什么可布施给您的了。”    老婆罗门说:“既然您什么财产也没有了那就把两个孩子给我吧!这样我就有了养老之资。”    太子不吭声,老婆罗门死皮赖脸地再三请求。    太子无奈,叹口气道:“既然你从远道而来,想要我的孩子我又怎么能不给你呢?”    便把两个正在玩耍的孩子叫到面前,对他们说:“这个老婆罗门从远处来,想要把你们带走我已答应了,你们跟他去吧!”    两个孩子吓坏了扑到父亲怀里哭道:“爸爸!您千万别把我们送给他。我们也见过无数婆罗门,但没有看过这种人,他不是人,是鬼!爸爸如果把我们送给这个野鬼,他一定会把我们吃了;妈妈去采野果还没回来,妈妈回来找不到我们,会有多伤心难过啊!你千万不要把我们送给他。”    太子说:“我已经答应他了,说过的话,是不能反悔的。他是婆罗门,不是鬼,不会吃你们的,你们跟他走吧!”    老婆罗门在旁边说:“我这就动身回去要不然等你妻子回来,这两个孩子就走不成了,岂不辜负了你的一番好心?”    太子生气地说:“你放心!我说话从来算数,布施了绝不后悔。”    太子用清泉给老婆罗门洗了手,再把两个孩子交到他手里。    顿时,大地震动,雷声轰鸣。    两个孩子扑跪在父亲面前哭着说:“难道我们犯了什么错所以你才要赶走我们?我们向你保证以后一定听话永远不做错事。”    太子说:“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你们走吧!如果我以后修道成功了,我一定会去救度你们的。”    两个孩子看父亲坚持不允只好绝望地说:“等妈妈回来代我们向妈妈问好,请她保重,也许我们再也见不到她了。”    老婆罗门对太子说:“我年老体弱你说让这两个孩子跟我走,可是到了半路上,这两个孩子要是突然溜走,去找他们的妈妈,我可没办法哦,你还是把他们绑住吧!这样他们就逃不走了。”    须大拿太子便用绳子把这两个孩子的手,反绑起来,交给老婆罗门。    老婆罗门把两根绳头系在一起拖着孩子就走。    两个孩子哭着、挣扎着,不肯离开。    老婆罗门抡起鞭子,劈头盖脸地打来,打得他们鲜血直流。    须大拿太子不禁失声痛哭。    森林里的野兽也万分伤心;禽兽随着太子,把两个孩子送出去很远很远了,才返回原地,一只只还悲啼不已。    老婆罗门拖着孩子,直往前走。    两个孩子突然灵机一动绕着一棵大树,转了几圈,绳子便绕在大树上,老婆罗门怎么拉也拉不动。    孩子们大声哭喊着:“妈妈!妈妈!快来救我们啊!”    老婆罗门急了,抡起鞭子狠狠地朝孩子们打来。    孩子们实在受不了了,只好哀求说:“别打了!别打了!我们跟你去。”两个孩子仰天悲呼:山神啊!树神啊!请你们可怜、可怜我们吧!我们就要到远方去,给别人当奴婢了。请快告诉我们可怜的妈妈,教她扔下野果,赶快来见她可怜的孩子一面吧!要不然,就再也见不到了。    曼坻正在山野里寻找、采集野果,突然感到左右两只脚的脚心一阵阵剧痛,两眼不由得扑簌簌地流下泪来,乳房也突然涌出奶水。曼坻吃惊地想:“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我的孩子出了什么事?我得赶紧回去看看。”    天帝释在天宫,已知道须大拿太子把孩子施舍给老婆罗门的事。他怕曼坻回去阻挡,会使太子的善行实现不了,功德不圆满,便变作一只凶猛的狮子,挡住了曼坻的去路。    曼坻对狮子说:“您是兽中之王,我是人中之王的妻子。我们都住在这座山中,应该互相照顾,请您让一下,让我过去。我有两个幼小的孩子,从早晨起来都还没吃饭,正等着我回去呢!”    狮子却横卧路中央,一动也不动;一直到老婆罗门带着两个孩子走远了,狮子才站起身来,让出道路。    曼坻回到家中,只有须大拿太子独自坐着,两个孩子却不在了。她把太子住的草屋、自己住的草屋,还有孩子们住的草屋,一间间全找遍了,仍未找到;又跑到孩子们经常游戏的地方只见那些常与孩子们一起玩游戏的麋鹿、獐子、狮子、猕猴都在,就是不见两个孩子的踪迹。曼坻着急了,大声哭喊起来。    树林在她悲痛的哭声中叹息,连池水也因而干竭了。    曼坻回到家中,问太子:“两个孩子到底在哪里?”    太子沉默不答。    曼坻说:“以前,我每次采集野果回来,孩子们老远便跳着、蹦着、喊着扑过来,看我身上有尘土便给我拍去,左右围着我。为什么今天回来,却看不见我的孩子?我采的这些鲜果给谁啊!我的心都要碎了,你快快告诉我,我都快急疯了!”曼坻如此又哭又诉地连说三遍太子仍然黯然不答曼坻更加伤心难过地叫道:“两个孩子不见了我已经够伤心的了。没想到你还不理我,这不是更教人伤心吗?”    太子说:“从鸠留国来了个婆罗门向我求乞这两个孩子我就把孩子们给他了。”    曼坻一听顿时身体瘫软地倒在地上嚎啕大哭了起来。    太子说:“好了,快别哭了!我给你讲一个故事:以前有一个婆罗门青年,还有一个婆罗门姑娘。有一次,青年到姑娘那儿去买花供养佛,姑娘托青年带两枝花供献到佛前说:‘但愿佛保佑我们两人,生生世世永作夫妻。’青年就对姑娘说:‘你如果当了我的妻子一切都要听我的我最大的愿望,是尽力布施,让天下人都满足;除了父母不能布施之外无论布施什么你都不能阻挡。’姑娘答应了。你记得吗?那个青年就是我那个姑娘就是你啊!你当时答应了我的今天就不应该为了孩子被布施而哭闹,扰乱我的善心。”    曼坻见太子这么说,只好忍住悲痛,不再哭泣。    天帝释见须大拿太子人品如此高尚,心中十分敬佩,想考验一下太子,看他是否能把这种精神贯彻到底,了解他心里到底想要什么,便变成一个婆罗门,比那个鸠留国的老婆罗门还要难看十倍,来到太子面前说:“我听说太子乐善好施,乐于满足每个人的愿望,所以从远方来到这里,希望太子把您的妻子布施给我!”    太子说:“好,请您带她走吧!”    曼坻急了,叫道:“你把我也布施给人,今后谁来采果、汲水、照料你呢?”    太子说:“我要是不答应这个婆罗门的请求不就违反了我普度众生的愿望吗?”说完用净水替婆罗门洗手,并把曼坻交给婆罗门。    天帝释知道太子行善的心十分坚定,非常敬佩。    天上的神仙们也一致为太子的德行而高声赞叹;这时天地都振动起来。    老婆罗门拉着曼坻的手走了七步,回过身来,把曼坻交还太子,说:“您还是自己留着吧!再也不要把她送人了。”    太子说:“您为什么不把她带走?是不是认为她有哪些地方不好?这个女人,是天下所有女人中最好的;她的父亲是个国王,她是独生女,为了我,她不惜吃糠咽菜,从无怨言;她长得如此美丽,世上无双。请您快把她带走吧!”    老婆罗门说:“我不是婆罗门是天帝释是来考验您的。”    说着便显出原身。天帝释说:“你们每人说三个愿望吧!我将尽量满足你们。”    曼坻赶紧走上前去,向天帝释合十行礼,说道:“第一希望那个鸠留国的老婆罗门把我的两个孩子卖到叶波国去;第二,希望两个孩子不要受苦;第三,希望我与太子能早日回国。”    天帝释说:“您放心!您的三个愿望都能实现。”    须大拿太子也说:“第一我愿一切众生都得到解脱永远不受生老病死之苦。”    天帝释说:“如果您想当日月中的王,想当世间的帝王或想长生不老,那我都能效劳。但您的这个愿望太大了,是三界中最伟大的佛才能满足的,我无法使您满足。”    太子又说:“第二愿我有无穷无尽的财富,可以任我布施,永不匮乏;第三,愿父王及大臣们都想见我。”    天帝释说:“我一定满足您这两个愿望。”    鸠留国的老婆罗门把须大拿太子的两个孩子带回家后他老婆不但不高兴反而把他狠狠地骂了一顿:“这两个孩子都是国王的后代,你的心肠怎么这么狠硬,让他们当奴仆?真是个狼心狗肺的东西!”    骂着她抡起木棍把老婆罗门打得遍体鳞伤,喝道:“快把他们卖了,再另外买两个奴仆!”    老婆罗门无奈,把两个孩子牵到街上。    这时,天帝释化作商人遍告满街所有的人说:“这两个孩子太贵了,没有人买得起。”    老婆罗门在街上站了半天,也没有人来问一声价。    天帝释看两个孩子又渴又饿便让他们呼吸自己的妙气他们马上就不渴不饿了。    天帝释进而引动婆罗门的思绪:“既然在这儿卖不掉,还不如到叶波国去卖吧!”果然,老婆罗门便带着两个孩子到叶波国。    叶波国的臣民们都认识这两个孩子,知道是须大拿太子的儿女,看见一个老婆罗门牵着叫卖,不由得大吃一惊。    大臣们问老婆罗门道:“你是从哪里得到这两个孩子的?”    老婆罗门回答:“这是我乞化来的与你们有什么关系?”    大臣说:“你既然到了我们国家,我们就有权问你。”    不少大臣、百姓喧喧嚷嚷地,要把这两个孩子抢回来。    这时,一个老汉阻挡说:“太子一心布施,普度众生,竟然到了这个地步,真教人感叹!如果我们硬把这两个孩子抢下来不是伤害了太子的一番好意吗?不如赶紧去报告国王,国王知道了这件事,一定会把孩子赎回来的。”    大臣们便把此事向国王报告。湿波王一听连忙叫人把婆罗门及两个孩子带进宫中。    国王、王后、大臣及后宫的夫人、宫女们,看见这两个孩子被婆罗门牵着的惨状,个个哽咽起来。    湿波王问道:“你是怎么得到这两个孩子的?”    婆罗门回答:“这是我从须大拿太子那儿乞化来的!”    湿波王流着泪,伸出双臂,想把两个孩子抱在怀里,但孩子们哭着躲到一边,不让祖父抱。    湿波王问婆罗门:“这两个孩子,你打算卖多少钱?”    孩子没等婆罗门开口,便抢着说:“男的卖一千个银钱、一百头牛;女的卖两千个金钱、两百头牛。”    湿波王问道:“大家都喜爱男孩,为什么反而男的便宜、女的贵呢?”    男孩回答道:“大王后宫的宫女,与大王本无亲戚关系,她们有的出身低贱,有的本来就是奴婢,但只要一得到大王的宠爱,马上身价百倍,身佩珍宝、口尝百味,享尽荣华富贵。而大王亲生的独子却被赶到深山老林中吃尽辛苦。大王天天在宫中与宫女们娱乐,一点也不思念儿子,所以男的不值钱,女的才值钱。”    湿波王听孙子这么说,难过得老泪纵横说不出话来,过了许久方才说道:“是我对不起你们!你不肯让我抱,是怨恨我呢?还是惧怕这个婆罗门?”    男孩说:“我不敢怨恨大王也不是怕这个婆罗门。我以前是大王的孙子,但现在成了别人的奴仆,哪有奴仆让国王抱的道理?所以我不敢让您抱。”    湿波王听了这一番话更加伤心,便依照男孩讲的价钱付给老婆罗门;然后转过身来,把两个孩子紧抱在怀里,上上下下地抚摸着。    湿波王问道:“你们一家,在深山老林里,吃什么?穿什么?”    孩子们回答:“我们吃鲜果野菜、穿麻皮树叶;与百鸟一起唱歌、与百兽一起游玩,倒也无忧无愁。”    国王抬头看见老婆罗门还在,便叫道:“你出宫去吧!”    男孩说:“这个婆罗门也饿了,请大王赐他吃完饭再走吧!”    湿波王问道:“你不恨他吗?为什么还要请他吃饭呢?”    他回答道:“我父亲一生修道行善因为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布施了,才把我们兄妹布施给这个婆罗门。父亲是我的榜样,我做事也应向他学习,这个婆罗门现在又饥又渴,我怎能不怜悯他呢?我父亲都能把亲生孩子布施给他,大王您难道连一顿饭都舍不得吗?”    湿波王就下令给这个婆罗门端上饭菜。    婆罗门吃完饭,高高兴兴地走了。    湿波王马上派遣使者,到檀特山去迎接太子回国。    使者到了檀特山,向太子宣布王命,请太子马上动身。    太子说:“大王命我在此流放十二年,现在还差一年期满我一定回去。”    使者无奈,回国禀告湿波王经过。    湿波王就写了一封亲笔信,派使者再次来到檀特山。    太子接到信,恭恭敬敬地磕了头,绕着信转了七圈,才打开来;只见信中说:“你是个聪明人,做事当以慈悲为首为什么赌气不回呢?我为你废寝忘食,你就快点回来吧!”    太子于是动身回国。    山中的百禽百兽,知道太子要回国了,依依不舍地一直送到很远。    迎走了叶波国镇国白象的那个敌国国王得到这个消息,便用金银鞍具把大白象装饰一新派使者在中途拜见太子道歉说:“以前我们是鬼迷了心窍才来乞求这头大白象害得太子被流放到深山里。今天听到太子回国的消息十分高兴特地把大白象奉还还求太子恕罪!”此外,还赠送了许多金银珠宝。    太子却回答说:“说过的话就好像流走的水、刮过的风、吐出的饭,不能再收回;我布施也是这样,绝对没有再收回的道理。你们还是赶紧骑着大象回去吧!请代我向你们国王致意,感谢他派使者远道来慰问。”    使者只好把大白象牵回去。    敌国的国王听了使者的禀告后,十分感动。    从此,两国友好相处,再也不相互侵犯。    湿波王听到太子已经回国,喜不自禁,亲自骑上大象出城迎接。    太子见到父王,连忙上前磕头行礼,跟在父王后面一起进城。    全城的百姓张灯结彩、欢欣鼓舞,用香水洒地、用鲜花做成花环来迎接太子。    太子进入王宫,马上拜见母后,向母后问候起居。    湿波王把国库所有的财物,全部交给太子。    须大拿太子从此更加乐善好施,后来终于成为佛。 須闍哆的衣服    佛陀滅度後百年,印度出現一位轉輪聖王,名為「阿育王」。阿育王統一全印度,建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偉大王朝——孔雀王朝。    深奉佛教的阿育王,為令佛法廣傳流布,在南閻浮提建造了八萬四千座佛塔,以紀念佛陀出世的勝緣;並於塔中供養佛陀舍利,令眾生禮拜廣植善根。當時師子國(今錫蘭)國王聽聞阿育王興隆佛法,便遣使獻上五顆如意寶珠,不僅光彩奪目,亦世間罕見。阿育王接受後,將四顆寶珠依序供養在佛陀誕生塔、成道塔、轉****塔,以及入涅槃塔中,剩下的最後一顆寶珠,則想賞賜給後宮夫人。國王心想:若只賞賜給其中一人,其他人必生嫉恨。為了試探夫人們的智慧和性情,阿育王派人至後宮宣告:「請諸夫人各著上妙的衣服與瓔珞,最勝莊嚴者,國王當賜寶珠。」    王令一下,婇女們紛紛翻箱倒櫃,忙著為自己的夫人挑選最美麗的衣裳,並為其佩戴價值連城的瓔珞珠寶,抹上五顏六色的胭脂水粉;夫人們滿心期待自己能獲得國王的青睞,成為萬中選一的幸運兒。在這人人忙亂的當頭,惟獨國王的最小夫人須闍哆平靜地看待一切,不僅不隨之起舞,更於心中憶念著世尊的法語——「戒,如瓔珞妙服,受持八關齋戒者如身著最清淨潔白的衣服,儀容端正,令人自然心生恭敬。」須闍哆與世不爭的態度和其他人形成強烈的對比。    阿育王來到後宮,只見夫人們個個濃妝豔抹、珠光寶氣,令人目不暇給;唯有最小的夫人素服淡妝,別於眾人。國王感到奇怪,於是問道:「諸大夫人皆穿著上服,為何只有你不遵從我的命令?」須闍哆回答:「佛陀曾說『慚愧是世上最上等的衣服,持戒則是最莊嚴的瓔珞,法音是最美妙的音樂。』我今受持八關齋戒以為瓔珞,著慚愧之服,並讀誦經典以為音樂,以此等恭迎大王。」    阿育王聽了這些話,心生歡喜,深深讚歎須闍哆的智慧和德性,便向所有人宣佈:「我先前有承諾,誰能著最好的衣飾,當賞賜其寶珠。須闍哆所著者為眾人之冠,此如意珠非她莫屬!」    其他夫人見須闍哆因持戒而得寶珠,皆競相求受八關齋戒。    典故摘自:《釋迦如來應化錄˙卷二》    省思——    防非止惡、積極行善,是戒的功德;心有此德便現好相,清淨莊嚴,人見歡喜,災禍自然遠離,福報現前,為現世之報。而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更是由世間通往出世間的關口,能令持者斷生死煩惱而得自在解脫。 虚伪的迦羅呵    從前,在伽尸國的波羅奈城,有位弗盧醯婆羅門,他的門下有五百名弟子,是位人人敬重的國師。    有一天,弗盧醯家中有位傭人,生了一個兒子,名叫迦羅呵。迦羅呵從小天資聰穎、記憶力佳,凡是聽過的法,都能憶持不忘。他在國師家中擔任孩子們的僕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直到有次和大家起了衝突,一時負氣便逃離波羅奈,遠走他國。    到了鄰國的迦羅呵,謊稱自己是耶若達多,是弗盧醯婆羅門的兒子,離鄉背井,特地來向國師學習婆羅門法,國師深受感動,當場就答應他的請求。聰明伶俐的迦羅呵,在波羅奈時曾經聽過婆羅門法,現在又接受國師的教導,自然表現優異,國師十分歡喜,不但指派他教授自己的五百名弟子,還把唯一的女兒許配給他。從此以後,耶若達多的生活漸漸地豐足安樂,但是,身在福中的耶若達多,不但不知足,還常常嫌棄妻子作的飯菜不合他的口味。心地善良的妻子一點兒也不抱怨,甚至願意學習波羅奈的飲食,以討丈夫歡心。    後來,弗盧醯得知逃脫僕人迦羅呵的下落,便準備出國將他捉回。這天,恰巧迦羅呵與門徒外遊,遠遠看見弗盧醯一行人迎面走來,他驚慌不已,急著打發隨行的門徒離開,之後自行走到弗盧醯面前,頂禮跪拜苦苦地哀求說:「我來這裡,謊稱您是我的父親,才能投靠國師學習經典,娶他的女兒,請您不要張揚我的秘密,我以後一定會侍奉您。」弗盧醯認為迦羅呵有心悔改,便不再追究,還安慰他說:「你確實是我的兒子啊!」並跟著迦羅呵一起回家。    一進家門,迦羅呵告訴家人,自己的親人來探望大家,迦羅呵的妻子喜出望外,準備了種種佳餚招待弗盧醯。用餐完畢後,迦羅呵的妻子等到適當的時機,私下請教弗盧醯,她恭敬頂禮虛心地問:「我照三餐事奉丈夫,可是都不滿他意,希望您指點,耶若達多以前在家裡喜歡吃哪些菜,我願意學習。」弗盧醯見迦羅呵的妻子一片真誠,卻苦於迦羅呵的挑剔,非常地生氣,於是教她一個方法,如果迦羅呵再嫌棄飯菜難吃,就在他身旁小聲地念這首偈子──無親遊他方,欺狂天下人,粗食是常食,細食復何嫌?    送走了弗盧醯,迦羅呵故態復萌,吃飯時依舊挑剔生氣,待在身旁的妻子照著弗盧醯的方法,不慌不忙地誦出偈子,只見迦羅呵滿臉怒氣,卻不敢多言。為了怕妻子揭發他的身份,從此以後,迦羅呵低聲下氣百般地隨順妻子,再也不敢發怒嫌棄了。    典故摘自:《法苑珠林.詐貴部第四》    省思——    故事裡的迦羅呵,以詐騙的方式,求得個人前程富貴,結果,為了擔心謊言被揭穿,終生受到妄語的牽制,不得自在。相反地,迦羅呵的妻子,不計較丈夫的無理對待,願意學習改變改進,最後丈夫一切言聽計從。    前者以自我為中心,為達目的欺瞞造業,不知道反省檢討自己,還一味要求別人成全配合;後者從改進自己做起,態度真誠不因他人對待自己的好壞,而有所不同。表面上,謊稱貴族出身的迦羅呵似乎事事得逞:得到弗盧醯的原諒、國師的器重以及妻子的順從;事實上,背後付出的代價卻是永遠無法自在作主,一輩子成為謊言、瞋心的奴隸。 玄奘大師    玄奘大師幼年時就聰慧好學,而且家學淵源,少年出家後更是勤奮用功,十三歲就能登座於大眾前複講經論。在博覽各家宗論典籍時,發現各宗所說,彼此不一,於是與兄長長捷法師參訪四方宿德耆臘,想要解開心中的疑惑;但是,終究未能於論辯當中釋疑。於是,玄奘發願西行天竺,以求法取經:「唯有將原典精確地譯出,以釋眾疑,佛法才能繼續在東土弘傳,利益世人!」    道友們不捨的道別:「從古至今,很少人能越過險惡多變的大漠、流沙和冰封雪埋的蔥嶺啊!您要珍惜自己的軀命,才能弘傳佛法。」    玄奘法師何嘗不知道此行路途艱難重重,但是為了佛法、為了眾生、為了道業,再大的困難也要克服,意志堅定的踏上往西天求法的路程。由於邊界戰事剛剛停止的緣故,關防嚴謹,不許百姓出境,幸好在每一次的困境上都有虔敬的佛弟子協助而順利西出玉門關。    一望無際的黃沙,隨著狂風不時的捲襲過來,沙漠中的烈陽像烙鐵一般炙熱,高溫酷熱的空氣蒸得人馬具疲;沙漠,彷彿沒有盡頭的天地,常常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迷路了?一堆堆無名的白骨是沙漠中唯一的指路標。蜃樓魅影不時的在前方晃動,「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玄奘一心虔誦《心經》,隨著誦經聲,鬼魅魔影頓時消散無蹤。在茫茫的沙漠中,因為水囊傾覆,人馬滴水未沾的行走五天四夜,饑渴熱的交煎,玄奘終至不支倒地。在極度的困頓中,玄奘始終虔敬的默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不停,祈願菩薩慈愍東土眾生,護佑此次西行求法的願行能實現……。    忽然,一陣涼風吹拂,振奮了疲累的玄奘法師,人與馬再度起行,馬兒像是識得路途似的飛奔到一處綠草甘泉,泉水甘美,飲入口中疲憊盡消。這一切來得正是時候,真是菩薩的慈愍化現。於是,重新備妥水與草糧,滿懷著感恩與信心繼續西行。    不久終於到達篤信佛法的沙城諸國,王臣們深被玄奘的大願行感動,一城接一城的護送大師通關向前。    橫在眼前的是高聳入雲的蔥嶺,與終年積雪的皚皚山巔。玄奘法師及高昌王派賜護送的人馬,一個挨著一個抓緊著行囊,他們躬身無語、默默地前進,生怕絲微的音聲共鳴,會引發狂瀉的雪崩。嚴峻陡峭的崖壁,必須以繩為橋,一行人匍匐攀爬在萬丈深淵的峭壁上。一天,稜山大雪,幾位禁不住冰寒飢饉的徒侶及牲畜,活活地被凍死在高山上。玄奘看到這種情形,堅定地告訴自己:「我為求法,願捨軀命,若不到西天,誓不東回;縱然喪身在此,也絕不後悔!」    歷經重重的險難與困厄,終於到達了天竺國。玄奘在那爛陀寺鑽研諸經論疏,其後又往天竺其他國家參訪高賢,除了請益佛法也尋求到佛經梵本。玄奘大師遊學十二年,曾領受師命於那爛陀寺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又作「會宗論」「破惡見論」駁斥當時佛教裡的邪知邪見者。由於玄奘大師入理精闢,甚得天竺各國國王及佛教界的敬重;在曲女城一場聞名教界的數千人辯論大會,更增勝大眾對玄奘大師的崇敬,有十八個國家的國王於這場辯論會後皈依於玄奘座下,並且為了表達對玄奘大師的敬意,特地啟建七十五日的無遮大法會。    唐朝貞觀十七年,玄奘大師辭別各國國王的懇切挽留與大眾追隨相送的不捨,東行返國。同樣的經過漫漫長路,所不同的是,行囊裡滿載著珍貴的法寶、六百五十七部梵文聖典。    當年,玄奘離開中土後,寺前的松樹枝幹也紛紛向西,既像相送也像在遙望。經過了十七年,這一天,寺院內的僧人發現挺拔的松樹像是被人重新栽植似的,松樹枝幹竟然全都向東轉向。「啊!難道是師父就要回來了嗎?十七年了,師父終於就要回來了!」    貞觀十九年的元月,長安城的街道上,兩旁擺滿了香案,百姓們誠敬的夾道歡迎,朝廷文武百官領皇帝的旨意,盛大的恭迎玄奘大師及遠至天竺請回的梵典、佛陀舍利、佛像;幢幡、寶蓋圍繞經像,香華與梵音莊嚴的流布著,絢麗的祥雲一路相迎。    大師的智慧、平等的胸懷甚得唐太宗的敬重,並於建長安譯經院,提供大師作為闡揚佛陀遺法的譯經場地。在譯經的十九年當中,玄奘大師先後於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寺,領導翻譯經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為後世留下彌足珍貴、開啟大覺智慧之漢譯寶典。    省思——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路遙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為了眾生的法身慧命,為了佛法的弘傳,無數祖師大德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佛法延續的可能。緬懷祖師大德們為法忘軀的精神,面對經典,更應感恩珍重,一如開經偈所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延寿的比丘    很久以前,有一位精通相術的婆羅門,長年遊歷四方。這天,婆羅門穿越了幽靜森林,路過一所簡陋的精舍,正巧,從裡頭走出一位年輕的出家比丘。婆羅門見到比丘的當下,心中莫名的惋惜,他預知,七天之後,這位比丘的壽命即將終了。婆羅門並未對比丘透露支隻片語,只在樹下歇息一會兒,便匆匆地離開了。    七天之後,婆羅門不經意又繞到了森林裡的精舍,他猛然憶起七日前預見的一事……豈料,還未抵門口,那位比丘竟探頭向他招呼微笑。閱人無數且卜術精準的婆羅門,感到難以置信,一臉驚訝的望著比丘。然而,年輕的比丘確確實實就在他的面前,更沒有顯現任何命終的厄相。    婆羅門慎重地啟口問比丘:「最近,可曾修過什麼大福報嗎?」比丘自然地答道:「和往常一樣,並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啊!」婆羅門仍不放棄追問,再請比丘仔細推想。思索了好一會兒,比丘總算回憶起數天前的一件事,但他認為這只不過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經婆羅門在旁的積極催促,比丘才說了出來:「前幾天,到一座僧眾聚集的寺院參訪,看見僧坊的牆壁上有一個小孔,為了防止這小孔滲入的風雨侵襲僧眾,就順手在地面上揉了泥團,把小孔給填補起來。如此一件小事罷了!」    這件「小事」,在婆羅門看來可不那樣地尋常,他驚歎道:「佛門中的福田,實在難以思議啊!」    省思——    《雜寶藏經》云:「若種少善於良福田,後必獲報。」在真正的福田耕耘,必然能獲得最實在的福報。三寶何以是一畝良田?諸佛菩薩之心念是無私無我的慈悲,沒有貪瞋癡的染著,念念是善法;以是清淨善因,成就無比莊嚴之果。在三寶門中所修的善法,是周遍十方的淨業。在清淨的福田裡出坡,身心自然安穩;在這畝良田裡的開墾者,與十方大眾產生了清淨連結,不僅聞薰正法、長養菩提心苗,更種下出離三界的淨因。 雁王说法     国王赞叹雁子之间的真情,立刻下令禁止各地猎人捕捉雁子。雁王对国王的慈悲感动不已,便对他说:    “大王采用仁义治理天下,值得敬佩。然而世事无常,耸立在东西南北的山峰无边无际,一旦倒塌下来,地上所有生物,都会被打碎,无法逃避。一切荣华富贵,都会因为衰落而最终消亡。所以,我们要常常怀有慈悲心肠,修习正法,下辈子会出生善处,遇见圣贤,脱离生死的轮回。”    国王对雁王的说法心悦诚服,素摩也站在雁王身边,—言不发。    一天,雁王被猎人逮住,素摩跟着雁王不肯离去,并且恳求猎人说:“请你放走雁王,用我来代替吧。”猎人不听,仍然把赖吒献给了国王。    国王问赖吒说:“你还好吗?”    “蒙受大王的恩宠,喝大王的泉水,享受碧绿的嫩草,生活得非常自在,各方面都很稳定。大王啊!请您放过所有雁子,任他们在高空飞翔,享受安定的日子。”这时,只见雁王管辖的五百只雁子,也纷纷飞到王宫上面盘旋,向国王求情放了雁王。    国王觉得很奇怪,忍不住问雁王:“那些雁子是怎么一回事?”    “他们都是我的部属。”雁王回答。    国王望着素摩专心致志的神态,不禁问道“素摩!你为什么默不作声呢?”    “大王啊!我看见我族之王,和人类之王,畅谈治国治家的要诀,我们做部下的如果插嘴,岂不有失恭敬,所以我才默不作声啊。”    “你的行为很难得,身为一只雁子,竟能这样忠心耿耿,远非人类所能及。刚才,你能舍命代雁王顶罪,现在又能节制进退,你们君臣之间真堪称世人的典范。”    国王赞叹之余,赏给素摩一条黄金项链,又用白绢装饰在雁王的头上,以示对它说法的感谢,然后放他们远走高飞。 燕王报恩    從前,在波羅奈城附近有一個大池塘。池塘裡,有很多魚、烏龜、鵝、鴨及雁鳥等。其中,雁群的首領名叫治國,統領五百隻雁鳥。    有一天,一名獵人來到池塘邊,佈下羅網準備捕雁。雁王在池塘覓食時,一不小心陷入網裡。雁王心想:「如果我現在出聲,同伴們一定因驚嚇而逃走,便無法吃到食物,還是等牠們都吃飽了再通知牠們吧!」    等到雁鳥們都吃得差不多了,雁王這時才大聲的喊道:「大家注意!有獵人來捕捉我們,我已經落網了,你們趕快逃啊!」雁群們聽到雁王的警告,嚇得驚慌失措,爭先恐後地飛走了。只剩下一隻名叫蘇摩的雁鳥,不忍心留下雁王自行離去。雁王對蘇摩說:「我現在已經落網,你就代替我做王,帶領所有的雁鳥吧!」蘇摩難過的答道:「我不能代替您的位置。雁王平日這麼照顧我們,我怎麼可以在您危難時,棄您而去?我寧願和王一起死,也不會獨自逃命的……我們先想辦法讓您逃出這個網,這才是目前最重要的。」但是蘇摩試了種種方法,還是無法救雁王離開網子。    過了一會兒,獵人前來巡視捕獲的獵物。蘇摩著急地對獵人說:「雁王的肉和我的肉一樣,我願意替牠死,請你放了牠吧!」獵人深受感動地說:「你為了救雁王而寧願捨命,這種忠義之心令我十分讚歎。我不但不會殺你,還會放了雁王。」於是就為雁王解開獵網。    但是,雁王並沒有馬上離開,牠輕聲的對蘇摩說:「他是一位慈悲的人,放了我們一命,一定要想辦法報答他。」獵人見牠們遲遲不肯離去,就問道:「還有什麼事嗎?我已經放了雁王,為什麼你們還不趕快飛走呢?」雁王回答:「我們正在討論應該如何報答您的大恩。」獵人笑著說:「謝謝你們的好意,你們只是鳥類,能報什麼恩呢?」雁王說:「我們帶你到波羅奈國見梵德國王,我會請他代我報恩的。」    由於雁王和梵德國王素有交情,聽了雁王的說明後,馬上賞賜許多寶物給獵人。獵人得到寶物後,感佩雁王知恩報恩的心,不但將寶物布施貧人,並發願從此不再打獵。    典故摘自:《經律異相.卷十一──為雁王身獵者得之而放求國報恩》    省思——    雁王以牠的慈悲與知恩感恩的心,感動了獵人,啟發獵人的善根,不但將寶物布施貧人,並且從此不再打獵。平日,如果我們也能以慈悲與知恩感恩的心與人相處,周遭一定是一片祥和,同時也能啟發人人良善的本性,使社會更安定、更太平。 野狐禅    有一天,百丈禪師上堂講經說法,    下座後,大家都已散去,獨留一位老人不肯離去。    百丈禪師便問他是誰,想要做什麼。    他說:「實不相瞞,我不是人。在以前迦葉佛時代,本在此山修行,因為有個學人問我:『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我說:『不落因果。』因為這句話,便做了五百年的野狐精,沒法脫身,請和尚慈悲為我開示,讓我解脫狐狸身之苦。」    百丈禪師說:「你把學人問你的問題,現在重新再問我一次。」    老人便道:「請問和尚,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    百丈禪師答道:「不昧因果。」    老人言下大悟,便向百丈禪師禮拜叩謝說道:    「今承蒙和尚開示,令我超脫狐身。我就住在後山巖下,祈請和尚慈悲,以出家眾的禮儀,幫我埋葬。」    第二天,    百丈禪師帶領大眾,在後山石巖下,找到一頭死狐,    便用亡僧的禮儀將牠火葬。    省思——    看了百丈度野狐的故事,    您是否對於一切都不離因果的道理,    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 業不亡    佛陀帶領眾比丘弟子,向善信居士大德乞食。一行人威儀嚴整,眾人無不投以欽仰讚賞的目光;然而才剛剛轉入一條小巷,情勢馬上有了戲劇性的變化──    「此路不通!」一名其貌不揚的婆羅門伸出手指在沙地上畫出一道凹線,瞪大眼睛直勾勾地望向佛陀。「你交出五百兩金子,才許通過!」    佛陀一行人安靜地站立於巷口,在烈日下沒有人移動半步。這件意外的插曲驚動了瓶沙國王和波斯匿王,紛紛帶來奇寶珍玩,想替佛陀解圍。    「不要!我不收!」婆羅門非常固執,毫不妥協;沒有誰了解他究竟葫蘆裏賣些什麼藥。    終於須達長者聞訊趕來,帶著好幾車金子。「先生,請笑納,讓尊貴的佛陀通過好嗎?」須達長者小心翼翼地指著準備好的五百兩金子,陪著笑臉。    「如果是你的話,就姑且收下吧。」婆羅門點了點頭,接過金子,滿意地走了。    「怎麼會有這麼奇怪的事情?世尊,是什麼因緣造就今天這場遮難呢?」眾比丘鬆了口氣,一起向佛陀請教事件的本末。    佛陀笑了:「過去無量世以前,有一個國家,名叫波羅。波羅國的大臣有個兒子,賭輸了五百兩金子,仗著權勢而不肯償還,當時,剛好波羅國太子路過,見二人僵持不下,就對賭徒承諾:『假如大臣的兒子不償還賭債,我代替他還。』從此以後無量世中,賭徒常常向我索債。當時的太子就是我的前世;而大臣的兒子,就是須達長者;賭徒不是別人,正是擋路索金的婆羅門哪!所以,凡是負債的人,不可以不償還;否則縱使修行成佛,依然不脫此難!」    省思——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修行不離因果,如是因,如是果,一切果報皆自作自受,無人可替代。了解此理,更要在因地上戒慎,努力斷惡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