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在个体心理干预中的应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20:15:02

魏晋玄学在个体心理干预中的应用

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的中国人,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以儒、道、释为支点的宗教化哲学和宗教的影响,尤以儒、道为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科班文理说教,二是人际关系作用。这使得中国人的意识领域,自汉代以后就不断被董仲舒和朱熹变种了的儒家学说和提倡个性解放的老庄道家学说所浸润,心理的天平在顺天灭欲和作逍遥游之间摆动,两极的尖锐对抗,使参透两家学说的知识分子,得势则齐家治国,失势即独善其身,而大多数人则在人欲与天理之间忍受心理的冲突。

    魏晋时期,以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裴頠等人为代表的玄学诞生,从不同方面倡导以道释儒:道为体,儒为用,调和儒道关系,这种体用关系完成了儒道的对立统一。他们倡导自我意识,体验自我的存在,重视个人的情感和意识,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人生目标。何晏崇尚“自然”,但主张以自然为本,名教为末,他举例颜回“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回任道,怒不过分”,颜回不是任何时候都不发怒,而是在应该发怒的时候才发怒;王弼主张“应物而无累物”,认为一个明智的人,不是通过回避事物来节制自己的情感反应,而是通过积极的去处理事物,不被事物所纠缠来保持情感的平和;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人性以从欲为欢”、“从欲则得自然”,通过“通物情”也就是符合自然的发展规律做到“行不违乎道”,认为人作为社会分子,需要顺着自己的自然本性生活,不须在乎过多的清规戒律,把“越名教而任自然”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准则;郭象用“自生,自尔”诠释万物,认为对于事物与其刨根问底,不如不究其因,只要顺其自然承认它就够了。各家对儒道的汇通及其本人漫画式的人格展示,现实的从哲学理念上说明了以出世的心态入世,是实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有效途径,为后世人们调节自我心理的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代,虽然从显现的层面上看,人们更多的受到儒家学说及其形成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并由此引发个体心理层面上人欲与天理、张扬个性与从众求同之间的冲突,造成人们心理上的痛苦,但也要同时看到数千年来,人们汇通儒道所建立的强大的认知体系给中国人带来的心理保健作用。把玄家哲学理念导入我国的心理干预领域,会在分析心理冲突、修正认知、调节负性情绪、校正不适行为、发展自我意识、心理保健等方面,起到与西方心理治疗理论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从人欲、天理分析心理冲突

    儒家认为,人欲是人对味、色、财货、好名的追求,天理是纲常、伦理、仁义、道德,二者针锋相对,一个“好人”应该顺天理灭人欲,并由此形成宗教化的传统观念,使拥有与生俱来的本能欲望的人们产生以下心理现象:1、天理的观念被个体完全内化,顺天理灭人欲成为这部分人的人生信条,个体本身感觉不到太多的痛苦,甚至以此为荣。2、对抗天理的观念被个体内化,加上人欲使个体与现实产生激烈的冲突。3、天理的观念被部分内化并与人欲发生拉锯式的冲突。目前,人群中第三种状况占据了大多数,在心理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个体可以能动或被动的协调冲突,否则即陷入心理障碍,大部分的社交恐怖症、部分强迫性神经症、社会适应障碍和由社会心理因素诱发的许多心理问题都可由此做出解释。

 

二、玄学在心理干预中的应用

    玄学家认为人欲对人来讲成于内:与生俱来,是原始本能;形于外:表现为对各种事物的思想和追求,是自然而合理的事情。符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去顺从、实现这些欲望即得“自然”。承认人存欲望的合理性,同时也承认人的现实性,扬弃了老庄虚幻的精神世界的逍遥游,以“应物而无累物”,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在现实中积极行动实现欲望,而不是只想不做,为欲望所累;“越名教而任自然”更是现实的提出人要能动的承认欲望的合理性,在符合自然法则的基础上调节人欲与天理之间的关系,使欲望得以疏泄,通过完成人欲-天理的对立统一保持人的自然本性。“自生、自尔”把事物存在的合理性扩充至万物,这一哲学理念把人们引向了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和宽容。

     把玄学引入现代个体心理干预,实际上是以西方方案式心理治疗为体、为纲,以玄学的哲学理念为用、为目。治疗者在广泛搜集来访者资料的基础上,首先承认其症状或问题对其本人来说,具有合理性的一面,根据来访者不同的临床现象,结合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传统道德影响,分析导致不良认知、负性情绪、不良行为的原因,及其与产生的痛苦体验、社会及家庭功能障碍的联系,就会发现个体的原始本能欲望宣泄的目标、过程与外部环境不相协调,是造成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不同类别的来访者,以讲典故、谈哲学、文学等形式,把玄学家的哲学理念导入治疗过程,共同的文化背景使来访者更容易接受治疗者的揭示,而治疗者完全没必要向来访者讲述西方治疗理论的模型和关注于无意识领域,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反复向来访者强调人存欲望的合理性、症状或问题对于某个体本身存在的合理性并做积极的归因,淡化症状、合理化症状对来访者的影响,然后给来访者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其就是否改变现状做出适合自己的干预目标。对症状和人格特点粘连密切、对干预目标做出不切实际要求的来访者,通过对事物两面性的分析,使之设立合理的目标,在来访者完全或部分接受玄学理念,设定好目标后,让其以自律或请自己信任之人帮助的方式,通过有效行动,即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对自己、社会、家庭有好处的事,并关注在此过程中的体验,改善现状给自己带来的不安。行为的改善难于认知的矫正,需先从来访者现实的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对以行动解决困扰持怀疑态度、缺乏信心或行动犹豫不决者,要反复灌输“应物而不累物”的观念(扩通),仅设定单一的目标(切忌多设目标),逐个解决问题,由点及面,建立有效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在适合来访者人格特点的基础上,以促使来访者能够尽可能的接纳自己为总的干预目的。

     本干预技术完全是意识区域的工作,着重通过调整来访者意识层面的认知来改善其症状,经实践检验,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