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机倒把的“窦娥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0:31:25
投机倒把的“窦娥冤”
如果从历史的长河来考察财富的观念变迁,中国八十年代的投机倒把罪,显然比窦娥还冤。
这显然是农本思想在作祟,长期受重农主义(农本思想)统治的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而且所谓“能工巧匠”同样没有社会地位。一直到20世纪,绝大部分中国人仍然摆脱不了农业社会财富观的影响,认为商业是“投机倒把”,因而使工商业活动受到极大的抑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只有农业中的土地产品才是财富的源泉,而且只有“纯产品”,即农业总产品扣除农业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后的剩余增量部分,才意味着一国财富的增长。统治着地球上千年的重农主义者认为只有农业活动是生产性的,土地所有者和土地耕作者是生产阶级,商业、制造业都是在农产品基础上改变花样的非生产性活动。
而在重农主义前,还有一种古老的财富来源思想,即财富自然论,中国人经常在反映西方生活的影片中看到基督教徒在饭前祈祷“感谢上帝赐我食物┅┅”,怀着感恩的心对待这个世界就是这种财富观念的表现。
财富自然论认为财富是自然存在的,用宗教语言说是上帝或神所赐。这种古老的思想诞生在采猎时代,那时候人们除了在森林和草原中寻找天然的果实和猎物,并没有其他生产活动。
在全球范围内更广为接受的财富来源思想是要素价值论。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了三要素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生产归根到底都是源于三种生产要素,即土地、劳动和资本。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已经上升为一种独立的创造财富的巨大动力,因此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劳动、土地、资本和经营管理的四要素价值论。到了20世纪,科学技术在财富创造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人类所认识,因此要素价值论发展为“五要素理论”:劳动、土地、资本、技术和管理都是财富创造的源泉。随着边际主义学派的广泛流行,要素价值论又进一步完善,认为每一种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取决于该种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
除了上述财富来源里理论思想之外,重商主义理论把财富等同于货币或金银,认为只有金银等贵金属货币才是真正的财富。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穷富,取决于它拥有金银的多少。
而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虽然认为只有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唯一源泉,但是他的相对优势说却无意中证明了商业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让一个适宜并擅长生产棉花的地区生产棉花,让另一个适宜并擅长生产小麦的地区生产小麦,两个地区通过商业交换,发现双方的可以享用的棉花和小麦总额居然都是增加的。
无论是财富自然论、重农主义、劳动价值论,还是要素价值论,都是从客观的财富来源角度看待财富,而效用价值论则从人类需求的角度出发,认为只要有用的(无论是对生产还是对消费)就有“价值”。无论某产品内含多么大的要素投入,耗费多高成本,如果“没有用”,就一无所值,不是社会财富。反之,即使不含任何劳动量,不费成本的自然资源或任何其它东西,如果“很有用”,也是财富的源泉。卡尔门·格尔是主观价值论的集大成者,在其代表性著作《国民经济学原理》中,门格尔明确提出“价值既不是依附于财货之物,也不是财货应有的属性,更不是它自身可以独立存在的┅┅价值就是经济人对于财货具有意义所下的判断,因而它决不存在于经济人的意识之外”
除了上述有关财富来源的理论,需要补充的是,人类的主观世界也是财富和效用的来源,因为它不仅能够改变财富的定价,而且能够直接创造效用——这在古代主要体现为语言、绘画、词曲的等艺术财富,在现代则更多地体现为创意、程序、软件、网络、品牌等完全不依赖于人任何自然资源的数字财富形态。
至此,人类对财富来源的认识基本上比较全面了:自然仅仅是赋予人类财富的资源,而农业、工业增加财富的效用,商业促进分工,金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服务业和数字产业不仅降低财富生产成本而且直接提供效用,因此它们都是财富的来源。显然,财富的来源绝不仅仅是生产活动,如果把上述财富的来源进行分类,至少有以下三个层次: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利用相关的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资源无关但是能够带来效用的服务或创意活动。
2007年4月4日 星期三
作者:滕泰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   发表日期: 200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