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中的雷达 盛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8:46:38
北京有个大栅栏,大栅栏旁边有个珠宝市。1978年以后,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穷街陋巷现已成为繁华街市,原来一文不名的人,现在腰缠万贯。据说,在这里卖大碗茶、卖鸡蛋也赚钱。有些人对这个地方作过采访和报道,也颇有人惊讶:这巨大的财富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原因其实很简单,是优越的地理位置所致。那么,在改革前,这里的地理优越性又到哪去了呢?人们生产一种产品往往需要多种生产要素,类似的,一种生产要素有多种可能的用途。将生产要素用于一种产品的生产,可能会优于用于另一用途。在各种用途中肯定有一种用途可以使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最高的收益。如果将一种要素从收益较低的用途转移到收益较高的用途时,这种要素本身无须什么改善,就可获得较以前更高的报酬。在改革前,商品的普遍短缺和僵化的体制使国营商业不断萎缩,私人又不允许经营商业,珠宝市只不过是一个供人居住的地方;改革以后允许私人和集体经营商业,珠宝市的地理优越性被迅速地评价出来,很快地就变为一条商业街。珠宝市并没有变,只不过从一个用途(居住)转变为另一种用途(商业),就产生了奇迹般的财富。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是这块地方的“租”,当然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适于用作住宅的地方和珠宝市这个适于用作商业的地方之间的级差地租。
在经济学中,“租”本来就是指地租;但后来一些经济学家发现,不仅土地可以有“租”,一切生产要素,只要它们有多个用途,不同用途的收益不同,就会产生“租”。因此“租”用来泛指要素的最优用途的收益和次优用途的收益之差。例如一个歌手具有成为电视歌星的潜力,现在却在酒吧里唱歌;他的租就是在酒吧中的收人和歌星的收人之差,如果他实现了从酒吧歌手到电视歌星的转变,收人就会有很大的增长。又如一个人既具有做工程师的才能,又有做推销员的素质,但做工程师的能力低于做推销员的能力,从而前者的收入低于后者的收人;当他从工程师的工作转变到推销员的工作时,他也实现了他的潜在的租。从全社会看,如果所有生产要素都从收益较低的用途转移到收益最高的用途,不仅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的收入会有所增益,而且整个社会的财富也会相应的增长。那么,如何实现这种于个人、于社会都有利的好事呢?
答案也很简单,只要生产要素的归属是明确的,每个要素的所有者会自动地将要素从收益较低的用途转移到收益较高的用途;因为这样会增加要素所有者自己的收益。他们就像雷达一样,可以自动寻找目标。当然寻找目标和实现用途的转移,也并不是没有障碍。比如,你首先要知道,你所掌握的生产要素是否还有收益更高的用途。如果你认为你现在的工作不足以发挥你的才干,你必须知道有哪些工作岗位适合你,你至少要看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托亲朋好友打听等等;如果这个收益较好的工作岗位在远隔千里的新疆,你还要考虑迁移到异地给你带来的损失,如果这个工作岗位在国外,转移就更困难。这些还都是自然的障碍,如果政府用强制性的手段限制生产要素的自由转移,上面描绘的理想情形就更难实现。1978年以前,我国就是这样。这也是珠宝市在那时不能享受其地理优越性的主要原因。在那时,一种生产要素一旦被用于某种用途,就被固定在那里,不许用作它途。不仅土地是这样,就是最有价值的生产要素——人也是这样: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工作、职业或单位是极为困难的。我记得那时要想调动工作,没有5年的时间是不够的。在这样的体制下,生产要素自动寻找其最佳用途的雷达系统失灵了;从整个社会来看,大量生产要素都处于不适当的位置上,从而潜在的租不能实现。这也是那时人们为什么那样贫穷的重要原因。
我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产生像珠宝市这样的奇迹,其中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就是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对生产要素在用途之间转移的限制;使自动寻找最佳用途的雷达系统运转起来,大量生产要素各得其所。珠宝市这个名字本来就是富裕的象征;它以前曾繁荣过,改革后的变化只不过是它又一次名符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