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批评抱怨、少争执妒忌 女人的成熟比成功更重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4:38:17

少批评抱怨、少争执妒忌

  有一个朋友在信基督教前,总觉得自己很优秀。他的妻子是个农村的女孩,虽然也跟他一样都是大学毕业,但他总觉得妻子非常幸运,嫁了他这样的丈夫。但等他受洗成了教徒之后,想法也随之改变了。他对我说:“以前我把自己看得比妻子高,现在才懂得谦卑。《圣经》里说:‘人要谦卑,不仅在上帝的面前谦卑,在你的伴侣面前也要谦卑。’现在我反而常感觉自己很幸运,娶到了这样贤惠的妻子,她给我生了这么好的儿子,让我拥有这样和谐的家庭!”

  结婚10年,他发表了结婚感言:“当你看见配偶缺点很多时,实际上是自己缺点很多;当你看到配偶优点很多时,实际上是自己的性格更加完美的结果!”

  他常常从自己身上找缺点,从妻子身上找优点,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这样的观念提升,成就了他美满的婚姻。婚姻不融洽,往往是因为抱怨和批评太多。世界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就是受不了妻子每天对他的抱怨批评,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离家出走,最后死在小镇火车站的站台上。抱怨就像是风雨中的沙石,打得人全身不舒服;又像噪音,刺耳尖锐,想躲也躲不了。这是没有修养的行为。经常批评抱怨,让周遭的人只有一个想法:躲得越远越好,图个耳根清净。如果你的伴侣躲着你,你们的婚姻还可能幸福吗?

  批评是谁都不喜欢的。丈夫在外面工作,听领导的批评已经听够了,回到家中再听妻子的批评,实在难以令人感到愉快。尤其是习惯性的批评,更是把丈夫往外推的做法。但很多女性意识不到自己有这个缺点,她们还总习惯拿丈夫与他人比较,认为丈夫这一点儿不如谁,那一点儿又不如谁。比较是很伤人的,说了毫无益处,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伤害伴侣的自尊与感情。美国有一本女性修养书建议女人每天祈祷:“上帝啊!请你用好吃的东西把我的嘴塞满,在我说话或抱怨太多时推我一把吧!”

  再说争执。牙齿都会有咬到舌头的时候,夫妻怎么可能不争执?但是吵架有吵架的哲学:不吵隔夜架(不要持续到第二天)、不翻旧账、不“株连九族”(祖宗八代都骂进去了)、不没完没了(一想到就吵)、不情绪转移(迁怒到孩子)、不离家(回娘家)。以上几项是红线,不能碰,除此之外,小吵小闹无伤大雅,良性的争吵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

  讲到妒忌,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是吃醋。夫妻之间吃一点醋没有什么关系,有句话说:“男的不吃醋,感情不丰富;女的不吃醋,婚姻不牢固!男女都吃醋,社会才有进步!”适度的吃醋,可以表现出夫妻间的情爱,如果过之,则会变为妒忌,最后就会是杯弓蛇影了。

  社会上许多家庭悲剧的导火线都是出自妻子的妒忌心。妒忌让怒火中烧、让思绪不明、让心情扭曲、让理性不再。不控制,后果不堪设想……妒忌别人,就像上面那条攻击锯子的蛇一样,目的是伤害别人,最后伤害的却是自己。爱默生曾经说过一句话:“痛恨别人、嫉妒别人就好像为了赶走一只老鼠而把房子烧掉!”妒忌别人,自己的情况并不会得到改善,反而因心中常存怨恨、不满,有百害而无一益,得不偿失。因此,不论何时,每个人都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学会宽宏豁达,才能控制内心那条妒忌之蛇。

  前面提到了徐志摩的元配妻子张幼仪,她在短促的婚姻生活中一直忍受着丈夫的冷漠和轻视。但她从不和他争吵,更不抱怨,也没有因为丈夫恋上别人、坚持与她离婚而心生怨恨。她无怨无尤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但认真努力地改变后来的人生。离婚5年之后,她从海外脱胎换骨地回国了。先在当时的东吴大学教授德文,后又担任上海第一家妇女储蓄银行副总裁,经营“云裳”服装公司。她为自己活出了崭新的风貌,使自己的人生更上一层楼。

  总之,抱怨和批评,是婚姻中的绊脚石;争执和妒忌,是婚姻中的无形杀手。这是每位妻子都要奉为圭臬的。日常生活中,争执摩擦在所难免,但忌讳相互埋怨和指责。我们要以理性战胜感性,在互信、互敬、互谅的基石上,自我检讨、真诚沟通;在良性互动中学习包容、感恩,最终获得高品质的婚姻生活。

幸福最大化,摩擦最小化

  婚姻解体犹如企业倒闭,大抵是由于经营不善。但遗憾的是,研究企业经营的大有人在,关注婚姻经营的却寥寥无几。我就经常碰到这样的案例,一些社会精英把企业搞得风生水起,婚姻关系却一塌糊涂。他们在外面世界打拼十分辛苦,好不容易回到家的港湾,却依然得不到感情的抚慰。他们是经营高手,却没把心思用在婚姻上,甚至不知道幸福的婚姻是经营出来的。

我的一个朋友就是个典型例子。她是女强人,工作能力特别强,曾临危受命,将一个亏损严重、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力挽狂澜的女人,却一度在婚姻危机面前束手无策。在得知我除了讲经济课程之外,偶尔还客串讲授婚姻课程,她对我说:“李老师,你可以把我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我希望自己的教训能对其他人起到警示的作用!”

  原来,结婚十几年来,她一心扑在工作上,家里大小事情几乎全由老公分担。而且,她在家里也是领导作风,说一不二,丈夫和儿子都惧她几分。没想到,丈夫逐渐厌倦了这种生活,最终向她提出了离婚,连春节都不在家里面过了。这件事令她十分苦闷,甚至觉得工作都失去了意义。一个领导看出了她心事重重,一语点醒梦中人:“你把企业经营得这么好,怎么就不懂得经营婚姻呢?”

  她下决心改变。不久后的一天,她下班回到家,正准备开门时,发现自己没带钥匙。当时天色已经很晚了,她知道丈夫、儿子一定在家,于是开始敲门、打家中电话和丈夫手机。但是,无论她怎样拍打房门,都没有人出来给她开门。她又急又气,要是在往常,她早就开始扯开嗓子骂人了,但一想到和领导那段关于“婚姻经营”的谈话,便强压住火气,开始想办法。她家住在一楼,平常总有一个窗户关不严,于是她不再敲门,而是绕到窗户底下,推开窗户爬了进去。当她梳洗完毕,准备躺下的时候,丈夫醒来了,问她怎么回事。按照以前的风格,她难免展开一场“批斗会”,但这次她没有,只是淡淡地说:“你玩笑开得也太大了!”然后便若无其事地睡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她意外地发现丈夫已经把早餐做好了,坐在餐桌边等她。这种场景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她一下子感动得掉了泪,感慨道:“家中有一个男人在关怀着你,这是多么幸福!”幸运的是,由于改进及时,我这位企业家朋友的婚姻危机终于化险为夷,丈夫重新担起了“管家”的角色,使她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前不久,她儿子半夜得了急性肠胃炎,她丈夫根本没吵醒她,悄悄带儿子去医院打点滴,折腾了一宿,到清晨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如果不是这次婚姻危机,她觉得丈夫做这种事情是理所应当的,但现在她懂得了感恩和感谢:“这个家有两个人撑着,真的比一个人撑着要好得多!”她由衷地告诉我:“李老师,以前我对丈夫和孩子总有一大堆指责和不满,但现在我才认识到我不可以这样子,我应该去迁就、理解和宽容别人,婚姻不经营真的不行!”

男人需要尊重,女人需要爱

  婚姻幸福的人对此深有体会,并将其奉为婚姻经营的准则之一。但真正懂得这一点的夫妻并不多,他们一相情愿地以自己的方式和对方相处,却很少考虑所给予的是不是对方需要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譬如上面案例中的丈夫,他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妻子温柔一些,他马上就心甘情愿为她付出。但如果她颐指气使、命令他做事,让他感到自己不受尊重,他反而会毫不留情地拒绝她。但长期以来,妻子没有留意到这一点,总带着领导的姿态和他相处。虽然妻子努力工作以提高全家的生活质量,但这显然不是他最看重和需要的,到最后只能以离婚作为威胁。

  美国一位婚姻研究学者曾对400位男士做过调查,让他们在以下两个选项中选择:

  A独自一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爱他。

  B有人爱他,但每个人都不尊重他。

  调查结果是,这些男人中有3/4选择没人爱他的世界。一些男人更直接地表示:“我宁愿娶一位尊重我但不爱我的妻子,也不愿意和爱我但不尊重我的妻子生活。”而相同的调查内容,女人的答案完全不同,如果一个妻子得知丈夫“尊重她但不爱她”,会觉得备受伤害。

  尊重丈夫就意味着不过度批评他,不侮辱他,当然也不嘲笑他。男人拼命在外工作,为的就是得到妻子的尊重。在生活中,如果你冒犯了对方,那么找一个适当机会及时道歉,以设法挽救过失,让他知道你后悔做了那些事。

  “道歉从没有让我感到丢人”,这是丘吉尔说过的话,有一定道理。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你尊重他越多,他就会为你做得越多。

  尊重是一个男人最深层次的价值需求。在婚姻中,妻子并不需要通过命令达到自己的目的,只要给予丈夫足够的欣赏、尊重、感谢,他们便会乐于帮忙——这是男性的天性使然,被所爱的人尊重、肯定,是他们动力的源泉。

推动双方的“互惠性”

  夫妻之间,还要推动一种互惠性。所谓互惠性,就是“如果你喜欢我,你就必须对我做出一种好的评价”。这就是说,如当我们被人喜欢、被人赞扬时,我们也倾向于向对方回馈这些感受和评价。

  例如吃饭的时候,丈夫称赞妻子说:“你今天做的菜真好吃!”妻子就应该响应说:“是你辛苦赚钱,才能让我买这么好的菜来做啊!”妻子看到丈夫下班回来开门就说:“你今天上班真是辛苦了。”丈夫就该回应:“你在家做了一天家务事,又要带孩子,不比我更辛苦吗!”

  互惠性是人际关系中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当我们和陌生人交往时,我们的表现会更可亲、乐于助人、坦白直率,我们希望对方对我们也做出积极的评价。这种互惠性,会使朋友或夫妻间愉快地相处,而且关系良好。经常用在夫妻间,就像机器的润滑油一样,可以使婚姻这部机器永远保持很好的运转。夫妻双方经常注意到这种互惠性的推动,它可以让婚姻生活变得幸福快乐,感情也越来越亲密。

学会欣赏丈夫的长处

  有一次我到S市讲课,正好碰到一位女学生,是我的同乡,她热情地邀请我去她经营的饭店吃饭。席间我才知道,她丈夫也陪同她听了我的课,那是一位很朴实的男士。我们一共七八个人用餐,他礼貌又热情地照顾大家。但吃饭时,讲话的一直是我的女学生,介绍他们创业的经历和心得,并且不经意地提到他们夫妇的分工:她主外,他主内,由于丈夫能力差,主要负责买买菜,跟厨师打打交道。

  第二天我要走了,她坚持到机场送我。在路上,我对她说:“昨天用餐时你介绍饭店的经营情况,似乎里里外外都是你一个人在打理,你先生只是帮一些小忙。他也许没有你主外的能力,但并非一直袖手旁观,厨房的工作对于饭店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他在,只是你一个人,能否把一切照应过来?他没有达到你所期望的程度,但并非没有长处,要学会欣赏他这些长处。尤其昨天当着那么多人批评他,会让男人觉得没有自尊。最好以鼓励代替批评,比如称赞他在厨房帮忙尽心尽力,给你分担了不少负担等,他听了会很开心,你们的合作会更愉快。”

  这位女同学听了我的意见后,不断地感谢,她说:“从没有人告诉我夫妻之间应该怎样相处,我也从没想过在别人面前该怎样评价丈夫。我真的需要补补这一课,李老师,您提醒得太及时了!”从她评价丈夫时候的神态、口气,我就能判断出,她的心态存在一些问题,对丈夫更多的是不满,甚至轻视,缺乏应有的尊重。但尊重和轻视恰恰是一对互斥力,轻视可以将最幸福的婚姻关系瓦解,尊重则能拯救即将破裂的婚姻。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尊重才是男人前进的动力之源,她只有多肯定丈夫,才能得到她真正想要的结果。树立丈夫的信心,增加其责任感,他因此会更努力地投入工作,他们的婚姻也会纳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要满足别人的这个愿望并不难,只要乐于寻找,很容易就可以发现他(她)身上的闪光点。我们往往不吝啬对同事或朋友的赞美,却常常忽视身边最亲的人。在结婚前,伴侣为你做一点小事你都会十分感动,但生活得久了,反而对其付出熟视无睹,拿起“放大镜”来挑对方的毛病。这是婚姻关系走向平淡甚至恶化的信号。为什么不尝试用“放大镜”来看看对方的优点呢?你会发现,原来他默默为你、为这个家做了那么多事情,用一颗感激的心去赞扬、去欣赏才对呀!

  我们现在的社会婚恋教育非常匮乏。的确,学校可以传播很多科学知识,为人们走上社会谋生提供了生存技能。但是,学校不会教导一个女性如何做妻子,怎么当母亲,而很多家庭中,这项功能也是缺失或指导有误的。因此,有个别离了婚的女学生听了我的课之后,不无遗憾地表示:“如果能够早听到您的课,我的婚姻也许就不会走到尽头,原来在婚姻里有这么多窍门,我以前都不知道!”

我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在爱对方,而不是对方的方式。

  自此以后,我们相互列了一张对方的需要表,把它放在各自的书桌前。洋洋洒洒十几项的需求,像是有空陪对方听音乐,有机会抱抱对方,听我说话,不要给建议……我们在彼此需求的满足中,婚姻也愈来愈有活力。

  问对方“你要什么”,这句话开启了婚姻另一个幸福之路。两个好人终于走上幸福之路。现在,我也知道父母亲的婚姻为何无法幸福,他们都太执著于用自己的方法爱对方。

  只要方法用对,做对方要的,而非自己想给的,好婚姻,绝对是可预期的。确实,在婚姻生活中,我们常常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在爱对方,而这方式却不尽然是对方在意的,以至于陷自己在忙碌中打转,在婚姻中迷失。

  问对方“你要什么”是开启幸福婚姻的锁匙,很简单的一句话,却是幸福婚姻中的一大助力。

  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爱的错位。父母坚持用自己的意思爱子女,不管子女能否接受;夫妻之间也用自己的方式爱对方,造成矛盾如此普遍,因期望的落空,导致许多不平与不满,甚或酿成悲剧。

  人的一生由不同阶段组成,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对女人来说,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脚本。切记,不要以完美的标准去要求自己,也不要以完美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大家都放宽心,宽容地接纳自己和他人,欣赏对方的优点,包容对方的缺点。爱一个人,不是改变他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而是接受他本来的模样。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这样管理自己,那么婚姻中就能多些宽容、多些笑声;少些争吵,少些折磨!附:

  每一次在不同学校给总裁班的企业家们讲“婚姻与家庭”,我都会在课间让他们做一个小游戏。让所有人站起来,每两人一组,背靠背站着,且尽量多靠在对方背上几分钟。游戏做完之后,我让他们依次描述刚才背靠背时的感觉。有的人说:“靠在对方背上的时候很舒服,有安全感!”还有人说:“当我靠住他的时候,我觉得他也在靠着我。如果我挪开,他可能就会摔倒,所以我不能随便动。”如果有一个人个子特别高,和他背靠背的人个子特别矮,矮个子的就觉得很舒服,而个子高的那个人就会说:“我的背有一大半没有东西可靠,觉得很不踏实!”诸如此类,不一一赘述。

  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让他们感受婚姻到底是什么。婚姻分很多种类型,一个婚姻有很多个阶段。有的像第一个人所说的,让你觉得“舒服、安全、有依靠”;有的像第二个人描述的,“不敢随便动,一旦动了就担心另一半会没有支撑”。这是在诠释:婚姻是有责任的,你要给对方一份支撑,对方也要给你支撑,缺一不可。支撑分好几方面,感情、经济、精神。第三种模式代表什么呢?一个高个子一个矮个子背靠背,象征婚姻中的不对等。或是受教育程度、双方门第、生活理念、文化价值有差异,或是付出和需求不对等:“我想要的你不能给,你给我的都不是我想要的……”

  如果感兴趣,夫妻或是情侣都可以做这个游戏,感受一下靠着对方和被别人依靠的感觉,分享彼此的感受、心得……

不要在婚姻中失去自我

  李萍在大学很出风头,人长得标致,成绩出类拔萃,还担任过学生会主席,追求她的男生足够“一打”,最终,一个优秀的男孩掳获了她的芳心。毕业后,她和男友都想考研,但双方家庭均无法提供任何帮助。几番犹豫后,男友的一句话让她最终决定放弃深造:“咱们结婚吧,我需要你,将来我的一切都是你的……”

  李萍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丈夫身上,找了份工作赚钱养家。4年后,他们的孩子出生了,丈夫想趁年轻再进一步,于是她再一次做出牺牲,全心全意支持丈夫读到博士后。为了让丈夫免除后顾之忧,她抚养孩子,照顾老人,承担了所有家务。因为家庭牵扯精力太多,她自己的工作一直没有起色。

  不幸的是,还没体会到“妻以夫荣”,李萍就先尝到被背叛的滋味。原来,丈夫毕业后进入一家大型跨国公司,很快便和一个年轻时尚的同事好上了。他对李萍的评价居然是:“没有共同语言,整天就知道眼皮底下的一点小事,层次太低,像个家庭妇女……”

  李萍欲哭无泪,她痛苦是因为丈夫每句话说得都是对的,但所有人都可以这样说,唯独他不能。正是为了他,本来前途光明的自己才放弃理想和抱负,成了一个碌碌无为的家庭主妇。她的牺牲因为丈夫的负心已经毫无意义,惨痛的教训使李萍明白了一个道理:为别人而活,终究活不出自己想要的未来。人生应该有许多支点,把生命的重量全部放在爱情、婚姻或家庭中,是十分危险的投资方式。因为一旦丈夫终止“合作”,你最多只能得到经济上的赔偿。但这并不是你的初衷,你所期望的荣誉、信念被毁掉了,青春岁月回不来了,还有什么比这更令女人难受的呢?但事业、工作、爱好则不同,你付出了时间、精力,它们就会赋予你信心、能力、财富和乐趣。有了信心,未来才能被你掌握;有了能力,任何人也拿不走;有了财富,它可以换取更多自由及社会的尊重。

  因此,妻子不要一味地只建筑丈夫的世界,把他的世界当成自己的世界。丈夫的成功固然很重要,但不要为了他牺牲一切。婚姻不是支撑女性走在幸福路上的最坚实的拐杖,也不是让女人过着快乐生活的唯一支柱。

  许多中国女性都把丈夫的人生当成了自己的,似乎结了婚之后,双脚就不再走自己的路,而是每一步都踩在丈夫的脚印里。丈夫说什么,自己就信什么;丈夫追求什么,自己就需要什么。失去了独立的精神、独立思考的能力,将自己人生方向的舵交到丈夫手里。如果碰上负责任、有担待的男人,那么倒也是一桩美事,成全了男人大丈夫的控制欲和虚荣心。但是有的女性却不那么幸运,如果不幸遇到了不可依靠的男人,命运就整个换了个方向。因此,痴情女被冷落、被抛弃的悲剧才接连不断地上演。

  那女人是不是成名了,或者赚到钱了,就是实现了自我价值呢?我想不一定!这个要看她自己的内在价值,也就是她自己的价值观、认知和文化理念。

国民党的名誉主席连战的夫人连方瑀,是我的学长。连方瑀跟连战先生结婚之后生育了四个儿女。她自己虽然在美国拿到了硕士学位,但是她嫁到了连家(连家是台湾的一个旺族),回到台湾后,丈夫从政,她自己再也没有到外面工作过,任务就是抚养教育这四个孩子。她甘愿以丈夫和孩子为重,自己为其次,完成一个做妻子、做母亲的责任。这样的女士,你觉得她到底有没有自我呢?我觉得她有!

  在几年前,她跟着丈夫连战一起到祖国大陆来,每到一个地方,人们都要请连战题词题字。连方瑀从小跟着外祖父读了很多诗词,所以她可以出口成章,帮丈夫解围。“她常常能从寻常态的旅途叙述中拔身而出,联想到与眼前景物有关的历史和诗文。”(余秋雨语)

  连方瑀访问祖国大陆期间,不仅她高雅的风度与气质吸引了大陆姐妹,而且她“带动的时尚符号”“带领观看者跨越了脑海里存在已久的两岸的意识障碍”。(台湾媒体工作者陈文茜)

  回到台湾之后,她写了一本书,叫《半个世纪的相逢》,记录这次两岸和平之旅。在这本书里,体现出她的学识和内在的涵养。虽然她没有自己的事业,但她从没间断过写作的爱好。过去20年,她在台湾出版了四本随笔集。也就是说,她有自我,她不仅为儿女、为丈夫而活,也活出了自己的精彩!“男主外,女主内”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如日本、德国都是著名的用男人薪水养活全家的国家)传统婚姻沿用的模式。但在美国,随着越来越多的女子跻身高薪队伍,“男主内,女主外”的模式悄然流行。据统计,在美国双职工家庭中,妻子收入比丈夫高的占30%以上;妻子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占11%。在这样的家庭中,再坚持“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既不可能,又不合理,更不合算。

  今天的女性朋友尊重性别的差异,遵循女性的特质,调整自己努力的方?,顺应世界潮流和当前的发展趋势,趁势而上,逐步完善自己。在追求个人独立和家庭责任间均不偏废,才是现代女性的理性选择。

要懂得为家庭利益而适当牺牲

  高大的身材、干练的短发、敏捷的思维,米歇尔·奥巴马以其鲜明的个人风格迅速成为被全球关注的美国第一夫人。她是丈夫奥巴马走入政坛的“良师益友”,是他竞选征途上“最好的顾问”和“家庭的基石”。为协助奥巴马,米歇尔不得不辞去年薪高达27万美元的工作,牺牲自己的独立性。甚至连母亲也为女儿鸣不平,认为米歇尔肯定感觉不佳。

  的确,从职业女性转型为家庭妇女,米歇尔经历了一系列心理调整和自我超越。2000年,奥巴马在第一次竞选国会参议员时落选。2004年,他以压倒性胜利进军国会山庄,成为美国首位黑人参议员。在他的家人还没适应这一新身份的时候,奥巴马又开始考虑参加2008年总统大选。这个突然的决定令米歇尔震惊,因为长期以来丈夫都在奔波事业,根本没法待在家中,为此她曾无数次向奥巴马发火:“你只想着你自己!你从没想过我要一个人照顾家庭!”

  米歇尔也曾经对婚姻生活产生过怀疑,“我选择了一种可笑的生活,少女时代的无忧无虑被婚后各种各样的压力取代”。她不喜欢对奥巴马说:“你正在做大事,赶紧走吧,我来料理这些家庭琐事。”因为这样说,她心里会感到“非常生气”。要知道这个毕业于哈佛大学、工作能力出众的女人一样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在她决定辞去芝加哥大学医院副院长职务,为丈夫助选时,其年薪是丈夫奥巴马的两倍。

  从当初的抗争、怀疑、苦闷到今天的释怀、理解、宽容,米歇尔悟出了婚姻生活的真谛,她说:“我们两个人彼此成长的环境很不一样,在家庭问题上自然会有不同的看法。我必须放弃自己的一部分坚持,他也是,这就是婚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必须做出让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奥巴马夫妇的婚姻和普通人的婚姻一样,也有着类似的烦恼,甚至矛盾更尖锐,做妻子的一方一样也会感到困惑和失落。他们在矛盾面前选择了互相妥协,尤其是米歇尔,但妥协并不等于自我放弃,米歇尔充满乐观地说:“等到奥巴马任期结束,我才48岁,正是干事业的好年华,那时候孩子们大了,我可以心无旁骛地实现我的梦想。”

  理想婚姻是个储备良好的后方营地,会让夫妻双方同时得到滋养,推动两颗心灵共同成长。要实现理想的婚姻并不容易——两个人都需要奉献,都有责任照顾这个营地,都要追求各自的进步,都要实现个人价值的人生巅峰。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握好自己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换位思考、为配偶着想,不是每个人都明白婚姻的真谛,不是每个人都了解理想婚姻对人生的推动力。因此,现实中完美的婚姻才寥若晨星。

  有些婚姻中的双方过分强调独立性,谁也不想丧失自己的权利,最终分道扬镳。我有一对朋友就是这样,夫妻两个都很成功,但他们谁都不愿牺牲自己在事业上的机会,因此将近40岁还没要孩子。因为聚少离多,两个人只把家当做旅馆,最后分别在外面有了情人——愿意依赖他们、为他们提供家庭温暖的人,于是他俩的婚姻宣告结束。

  另一个极端情况是,有的婚姻过分强调依赖性,一方完全依赖另一方生活,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造成其中一个人“精神瘫痪”、“行动不能自理”,另一个人权力过大,失去监管,不堪重负。婚姻好比两个人相伴前行,各走各的、彼此谁也不需要对方,是不正常的;但一个人背负另一人也是不正常的,只有相互搀扶、奔向共同目标才是正道。

  伟大诗人纪伯伦曾在一首诗中这样描绘他所向往的完美婚姻:“你们的结合要保留空隙,让天堂的风在你们中间舞动;彼此相爱,但不要制造爱的枷锁,在你们灵魂的两岸之间,让爱成为涌动的海洋……一起欢笑,载歌载舞,但容许对方的独处,就像琵琶的弦,虽然在同一首音乐中飘动,然而你是你,我是我,彼此独立。”

  因此,美满的婚姻关系都找到了“过分独立”和“过分依赖”两极之间的平衡点,而选择平衡点的原则,就是家庭利益最大化。

  婚姻的实质是一种分工合作并存的社会制度,夫妻携手使家庭利益最大化。哪种模式更有利于事业、家庭的协调发展,人们就会采用哪种模式。

学会放弃才能有所获

  有一个女人从小读书十分优秀,工作也出色,多年的顺境使她形成这样一个思维习惯,只要尽全力,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因为她从来没有遭遇过逆境,也就很少审视自己的内心,总把外界的评价当做自己内心的声音。在这种个性下,她做事情很少放弃,越是困难的事情,她越相信自己有解决的能力,因为一旦解决,赞扬就会更多,回报就会更高。

  这种过分好强的性格缺陷终于在她失败的婚姻中显现了。在她30岁时千挑万选嫁给了一个看似优秀的男人,他外在的条件无一不让人羡慕,英俊、儒雅,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稳定的工作。但这个男人是不折不扣的花心情圣,婚姻危机很快便爆发了。

  换作其他女子,在了解丈夫的劣根性后也就放弃了,毕竟自己还很年轻,又没有孩子,大可离婚另觅良缘。但从不言败的她遇到这种事,纵使已经不像当初那样爱这个男人了,她也不愿放手,承认自己失败。压抑内心的不满、委屈和耻辱,她努力取悦他,化妆、练瑜伽、学烹饪,迫切地想要孩子,一心想让丈夫专注于自己。没过多久,她终于怀孕了,她以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应该得到回报,但没想到丈夫已经无药可救,在她怀孕期间屡次出轨。

  因为心情不好,她的妊娠反应特别强烈,整个身心都很无助。一天晚上,丈夫回来了,对她不闻不问,直接躺到床上去睡了。她闻着他衬衣上浓烈的香水味,一股强烈的呕吐感使她冲到卫生间,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她忽然感到失去了一切,失去理智的她从抽屉中找出剪刀,剪去了那个熟睡男人的生殖器……

  这件事情见报后,闹得沸沸扬扬。均认为这个女人非常愚蠢、无知,分手没什么大不了,为什么要害人害己呢?曾经那样深深地爱过,同枕共眠过了好多年的伴侣,即便不再有爱了,也不至于下此毒手吧!而且自己做了这样残忍的事,不仅要接受法律的惩罚锒铛入狱,等以后从牢中出来时,就算还会遇到知心的人,这个男人还敢娶她吗?这就是一个因为不懂得放弃而引发的悲剧。如果她前30年的生活多些困难,多摔几个跟头,也许心理会更有弹性,更健康些,不至于在大的困难来临之际心理崩溃而铸成大错。所以,不要一心希望生活万事如意,有时候适当的挫折是好事。仔细想一想,我们每个人都是在问题中成长、成熟起来的,没有挫折,就学不会取舍。不懂得取舍,就无法妥善解决问题。

  一只猴子将手伸到猎人布置的盒子里掏果实,果实抓住了,但抓着果实的手无法从盒子中抽出来。它不懂得放手,即使那样可以脱身不被猎人抓住,因为这是猴子的本性:不肯放下已经得到的东西。

  别以为人和动物有天壤之别,看看上面这两则故事,难道没有几分相像吗?一个是为了爱情、尊严或者仇恨不惜失去自由;一个是为了果实不惜被猎捕失去生命。人和动物当然是有天壤之别的,动物是出自本能,人却是有智慧的生灵。如果人退化到和动物一样愚蠢,只能说他(她)心智没有发育成熟。

  我们生活中存在很多心智不成熟的人。当然,冒天下之大不韪、伤害他人的只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只是无法想通自己的问题,处理不好自己的危机或矛盾,这里面也包括那些人生经验丰富、步入中年的人,有一些人一生受困于某件事或某种情结,无法正视真实的人生。

  对一个女人来说,拥有成熟的心智至关重要,甚至比美貌、身材、家世还重要许多。再出众的容貌、身材,再显赫的家世,也抵不上开放的心灵、智慧的头脑、成熟的处世态度。没有它们,个人资质或家世背景不会让你如虎添翼,反而容易让你陷入龙潭虎穴,因为你无法判断人生路上哪个是猎人的诱饵,哪个是上帝的礼物;有了它们,即使你再普通,仍能活得潇洒自如,哪怕境遇不顺,至少也能泰然处之。

  所谓心智成熟,就是在相互冲突的自我世界中保持微妙的平衡,目标、欲望、责任、义务……如何配置你的精力和情感,需要不断地审时度势,做出调整,而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学会放弃。

  生活有时候是残酷的,活着需要勇气。有时候生活会逼迫你妥协,逼迫你放弃一些东西,使你不得不交出权力,或者不得不放弃机会,甚至抛下爱情、家庭等。每个人一生当中都会有很多梦想,但不是每个梦想都能实现。你不可能什么都能得到,在生活中你必须懂得放弃。如果面对一段不愉快的婚姻,在经过慎重思考后结束婚姻关系是对双方的一种解脱,那么放弃是一种新生。

  婚姻不光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选择。正确的选择,成就未来。正确的选择有时候不一定是要得到什么,而是要放弃什么。学会放弃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勇气,同时是一种更深层面的进取。放弃是一种平衡,是为了建立一种富有弹性的生活机制。

  如果婚姻实在是无法协调,必须要离婚了,要学会善待自己。婚姻不是生活中的唯一。不幸的婚姻只代表过去生活中的一段不幸,并不代表人生的全部,千万不要因为婚姻的不幸就使自己沉沦,觉得好像抬不起头来。因为婚姻是因为人而存在的,而人不是因为婚姻而存在的。

  怎样善待自己呢?不要被工作、家务事或一些不愉快的情绪弄得筋疲力尽。抽空去做美容、做按摩,与朋友偷闲去看场电影、下个小饭馆、聊聊天,看看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等,让自己暂时放下一些事,让身心恢复到一个平和的状态。

  西方有一句谚语“第三只眼睛”,意思是指如果你牢记过去,你就失去了一只眼睛;如果你忘记了过去,你就失去了第二只眼睛;只有当你展望未来,你才会长出第三只眼睛。展望未来,认识未来比认识过去更重要。不要把不愉快的过去当成包袱,我们毕竟是活在今天,盼望的是明天而不是昨天。

  脚下不止一条路,头上也不止一片天,路是人走的,所以只要你善待自己,善待爱情,也许你会在另外一片天空中找到真爱,活出新的精彩!

日本有一个人叫丸谷,她是日本阪神大地震的受难者之一,其家园在地震中全部被毁。其实,这场大地震只不过给了她一个提早结束生命的理由。原来,丸谷自己活得很不快乐,快60岁了,身体不好,工作也不顺心,和丈夫已无感情,子女也长大了,她觉得与其这么辛苦地活着,不如选择放弃。于是,她开始秘密进行一项死亡计划。

  计划正在进行时,丸谷接到了政府招募灾区义工的通知。因为阪神地震发生在凌晨两三点,大家都在熟睡,许多老人仓皇从家中逃了出来,根本来不及拿假牙、老花镜。没有老花镜大不了不看,但没有假牙却不能不吃饭。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号召大家义务照顾老人,丸谷也加入义工行列。她的工作就是在米饭煮熟前,将鱼、肉、青菜剁碎,将它们和米饭混起来煮成糊,再喂给老人家吃。

  刚开始时,她只是机械地做着剁碎、煮糊、喂食的动作。每一次喂食之后,老人们都会含着眼泪,双手合十向她深深地鞠躬致谢。她突然醒悟到她不能死,她死了,这些境况比她更可怜的老人家怎么办?于是心念一转,她打消了死亡计划,转而迎向眼前的困境,积极帮助身边的人。

  转念之后,丸谷每次喂完老人,都会深深地向对方鞠躬致谢。因为她觉得是老人们给了她生存的意义,帮助她找回面对困境的勇气。正是这份勇气,使她不再沮丧,而是对今后的人生道路抱有希望。“失去灯光之后,才能看到灿烂的星夜”。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美好的,看淡失去的,珍惜拥有的;在顺境中心存感恩,在逆境中心存感谢。感谢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智;感谢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长了你的见识;感谢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谢遗弃你的人,因为他迫使你自立;感谢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谢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感谢所有使你更加坚定生活的人。

  “一个女孩子因为没有鞋子而哭泣,直到她看见了一个没有脚的人。”世间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当我们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了才知道它的可贵。生命中总有挫折,那不是尽头。挫折只是在提醒你:该转弯了!放手不代表失败,只是为了找条更美好的道路走!

  当风雪侵袭,人生面临命运的摧残时,要学会能屈能伸,能进能退?弯而不折,曲而不断,退一步海阔天空。唐代有位布袋和尚曾写了一首《插秧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可以被击倒,但是绝不可以被打败

  我认识一位女性,她的丈夫在有了婚外情后弃她而去。离婚后的她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现实。在没有其他事务及感情的干扰下,她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几年后顺利考取博士学位,为自己的学业缔造了高峰。在之后的工作中,她认识了一位志趣相投的离异男性,两人情投意合,开始了一段比过往更幸福的婚姻生活。

  美国作家海明威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失败和错误,常常会成为走向正确人生道路的一块试金石。在人生的道路上,错误、挫折和失败总是免不了的。对待错误和失败的态度是很重要的,人要有正视错误的勇气,更要有战胜失败的决心。许多人对已发生过的错误或失败,总是一味地埋怨和后悔,这是消极的反应,于事无补。最要紧的是尽快纠正错误或弥补损失,以免造成更大的遗憾。

  如果将一个人的成长比喻成一棵树的生长,那么,失败相当于“长根”的过程,成功则相当于“长叶”的过程。没有失败奠定深厚的根基,成功也许只是表面,一时的成功不能代表你可以永远成功下去。每一次失败都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积累。人要从失败与挫折中认识自己,找到真实的自己,改善做事的方法,修正奋斗的目标。失败的是事而不是人。如果做错事,勇于面对就是最好的补救。人在经受挫折与失败后,如能反思和总结,知道如何面对未来,那么失败和挫折就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困难与逆境是生活的磨刀石,它将勇气的刀刃磨得锋利无比,使你变得更坚强。挫折也是一样,往往造成生命的转折。人生最低潮时,往往就是高潮的开始。挫折像一块石头,它对弱者来说是绊脚石,使其跌倒不起;但是对于强者来说,它是一块垫脚石,使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改变环境or改变自己

  当不能够改变环境时,学着适应环境;当不能够改变别人时,学会改变自己。河蚌并没有大脑,它是无脊椎动物,在演化的层次上很低,但是它知道要如何去适应一个无法改变的生存状况,把一个令自己不愉快的异己,转变为可以忍受的一部分。从河蚌的观点来看,其实人生很多逆境是应该感恩的。

  无论在家庭还是在职场,很多事你做了努力,但仍然无法改变现状。这时候,你只有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适应某个或某些人。比起改变他人,改变自己要来得容易。自己的心态改变了,看待人或事的眼光不一样了,再接受那些原来你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就不会困难了。从另一个角度讲,很难改变自己思维角度的人,往往也不太可能改变别人。因为他们永远从一个角度出发想问题,碰几次壁仍不懂转换策略,那接连碰壁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举两个很多人都会碰到的例子。

  你希望丈夫能帮你洗碗,但无论怎么叫他,他就是不理。这么一来,你只有天天生气,如果你不试着改变自己,就会永远生气下去!只有当你想通了,不再强求他了,这件事才算走出困境。别小看这么一件不起眼的家务事,很多夫妇真的为此吵了半辈子。其实你可以用很多方法劝自己,比如:“反正他洗得不如我洗得干净,自己洗还省时省水。”“可能他比我更讨厌洗碗,我还是让他做别的事情吧!”

  在公司,你恰巧碰到一个很难沟通的主管。你试了很多种沟通方法,她还是不近人情,天天板着脸,不给一点好脸色,弄得你一上班心情就恶劣。怎么办?你已经尽力了。那你干脆打消改变她的主意,就这样相处下去——也许她自己正面临什么难题,也许她就是不懂欣赏你。你只要把工作出色完成就可以了,记住,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工作上,而不是她的态度上,不能让她的态度影响到你的心情。在这种情况下,不适应也得适应。除非你调换岗位或直接换工作,你总不能让自己天天生闷气吧!

  所以说,智慧女性并不是碰不到问题,而是不会被问题难倒。面对各种难题,她们都能进行理性分析,并做出“下一步怎么办”的决定。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们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尽快调适好心情,使自己保持积极的状态!雷茵霍尔德·尼布尔(20世纪最杰出的基督教神学家之一)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祈祷词:“上帝,请赐给我们胸襟和雅量,让我们平心静气地去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请赐给我们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请赐给我们智慧,去区分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

  情操高尚更容易抓住幸福

  胸怀宽广的人才更容易欣赏他人,他们懂得品味人生,知道人生的多种滋味,人世间的众生百态。

情绪管理ABC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里斯(Albert Ellis)提出了“情绪ABC理论”。该理论的宗旨是:以理性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进而改善由非理性观念带来的情绪问题。

  ABC理论中,A是缘起事件(activating event),B是信念(belief),C是情绪与行为的结果(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影响我们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此事的解释。因此即使发生的事情相同,若我们所持的信念不同,便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所以艾里斯认为,人们应该为他们的情绪负责,因为情绪是由他的想法制造出来的。我们如果能驳斥非理性的信念,以合理信念取而代之,人就会有新的情绪产生,就会拥有较好的情绪反应。例如,有四个女人同样遭遇失恋,第一个人的态度是这样的:“算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再找一个说不定比他更好!”然后挥一挥衣袖,难过一两个星期,一切就过去了。第二个想:“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可以说分手就分手呢?!”她自怨自艾,茶不思寝不寐,每天都生活得很痛苦,不论读书或工作,都弄得一团糟!第三个人很可怕:“你不要我了,我死给你看!”带着遗书去跳楼了!第四个人最恐怖,她想报复,说:“好!你不要我,我也不会要你好过!”然后跑到男方家大吵大闹,甚至带着硫酸去泼对方,要把对方也毁掉!

  看,同样一件事,但四个人的想法、态度、行为各有不同。哪个合理,哪个不合理,读者一看便知。

  阿尔伯特·艾里斯认为,人的情绪好坏,是由想法和信念所决定的。遇到负面的事情,通常人会产生很多不合适的想法,这种思维方式导致犹豫、焦虑、悲观、压抑、恶毒等不良情绪,只要去除这些不正确的想法,才可以改变人的情绪,甚至行为。也就是说,愈是以正面的、乐观的想法去面对问题,愈是能产生愉悦的、快乐的情绪,而不会被非理性的理念所控制。

  ABC情绪管理理论提醒我们,在碰到棘手的事情、情绪非常糟糕之时,一定要适时提醒自己:“我对这件事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客观、是否全面?”相信你一旦进行理性分析,即可走出情绪的困境。

养成和自己对话的习惯

  “自己是自己最好的心灵治疗师。”常和自己对话,是调整情绪、理清思路的好办法。女人每天早晚都要梳妆照镜,不妨利用这个机会和自己沟通一下。看着镜子,对自己说:“今天到底什么事让你心情低落?”“嗯,满脸笑容的表情就是比满脸愁苦的表情可爱多了!”当有情绪困扰时,透过和自己对话(脑海中对话),可以用另一种角度来看自己、检查自己。一些心中原有的盲点,会因此而转变得清晰明白,也就是“明心见性”了。这是最好的自我关照的能力。

  积极处理负面情绪

  当感到压力巨大时,要告诉自己:“没什么了不起,反正事情会过去。”压力是迫使人们成长的原动力,但压力太大就会造成反效果。有些压力不可避免,自己要学着缓解紧张的情绪,比如:“最糟糕的情况,也不过是如此。”“就算功败垂成,至少我学到经验了。”

  当感到非常愤怒时,尽量转移注意力。努力深呼吸,去喝杯温开水,借以放松自己的情绪。如果感到自己已经控制不住愤怒,一定要暂时离开和对方冲突的现场,等激动的情绪逐渐缓和,再来解决问题。记住,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如果事情已经无可挽回,就不要再患得患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建立支持性的情绪系统

  现代人生活的社会结构较以前复杂得多,而且又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所以对情感支持的需求也非常大。如果没有一套由家人、朋友、同学、同事、咨询团队等建立的情绪支持系统,那么一旦面临难题,自己无法缓解情绪上的压力,则很容易日积月累,甚至导致情绪崩溃。建立支持性的情绪系统,使自己有地方宣泄情绪,倾诉苦闷,纾解积郁,是保持健康生活非常必要的途径。

学会“四放”,阴天也会有阳光

  情绪管理有四种方法:

  第一是“放松”:常做深呼吸。走路、吃饭、说话都尽量放慢节奏,不要总让你的神经和肌肉处在紧张状态。时常回归自然——现代人最需要放松身、心、灵。

  第二是“放下”:调节自己的欲望,不能太贪心,该放下的要放下。要知道,有“舍”才有“得”,不“舍”就无“得”。你不肯放下,是因为担心一旦放下,手中的东西就会被别人拿走。但你两手抓满了东西,怎么可能再去抓别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一定要放下,才可能得到。

  第三是“放开”:心要放开,气才能平和。放开东西,东西并不会丧失,丧失的是你控制它、拥有它的感觉。台湾宗教界领袖之一的星云大师,在完成了一生的志业,要离开佛光山时,弟子问他:“大师,这里是您一手创建的,您离开了,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吗?”大师回答:“双手紧握,我什么都没有;双手张开,什么都是我的。”摊开双手放开了执著,将换来满心的轻松和幸福。

  第四是“放空”:不要让自己总处在“满”的状态下,应时常清空自己的心灵,情志才能舒畅。我们在一间小小的屋子里,就会感觉不自在,因为触目所及都是墙壁,好像被束缚了。如果是在大自然中,那种一望无际的草原、森林、天空,会让我们感觉很开放,好像和大自然合而为一。这就是身心放空的感觉。空间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的身体需要空间,心灵也同样需要,所以,不要总让自己被俗务缠身,找个时间“放空”,大有裨益。

  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是:要承认和面对问题。在台湾非常受景仰的圣严法师说:“面对问题要有四个步骤:面对它、接受它、解决它、放下它。”这是很重要的观念和原则。很多人经历一件大事,过了很久的时间,都还无法面对、无法接受,一直在“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会遇到这种事”上打转,以致宕延了解决的时间,更遑论“放下它”。自然就会一直受到这件事情带来的情绪上的折磨,这样的人生实在遗憾。

  譬如一个人被诊断得了癌症,虽然很沮丧,很痛苦,但你能先面对它,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继而想办法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仍能保持一颗坦然平和的心,过正常的生活。这就是“面对它、接受它、解决它、放下它”。

  《论语》曰:“友直,友谅,友多闻。”意指要结交正直的、能体谅人且博学的朋友。清代学者张潮说:“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真是对朋友的深刻品味。

  人生中虽然有许多事由不得自己,但对于该和什么样的朋友往来,自己有绝对的主导权。睁大眼睛,选择真正对自己知无不言、可以患难与共的朋友。在你情绪失控时,他们会先帮你踩稳剎车;在你遭遇困难时,他们会伸出双手让你紧握;在你身心俱疲时,他们的肩膀会让你倚靠。分享你的快乐,分担你的苦痛;促进你的学习,扶持你的成功。人生路上何时能少了朋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在我不思之处。”这句话听起来很拗口,它的意思是:人生有90%的力量,都来自于自我暗示和潜意识。而这种内在力量实际上就是自信。你能够克服的困难的大小,取决于你信心的多少;你能够征服的事物的多少,取决于你信心的强弱。总的说来,自信满满的女人总是比欠缺自信的女人更容易成功,无论对于学业、事业还是两性关系,这是一条不变的法则。是的,只要你充满信心、积极而热情地投入生活,即使你没有花心思在塑造形象上,出众的气质也会一直跟随着你。

  我大学一个女同学就是这样,她相貌普通,个头也不高,但她一直对自己十分有信心。她爱自己的方式,就是努力充实自己,让自己受到最好的教育,完全不把重点放在塑造形象上。她在美国常春藤大学读到博士学位,学识渊博,融会古今。她丈夫也是博士,夫妻感情相当好。我从未见过她失去信心的时候,无论何时看到她,她总是一副挺胸抬头的姿态,脸上也总挂着自信的笑容。那种从内心流露出来的夺人气质,使人不由自主地被感染,从而完全忽略她形象上的平凡。

  有些人之所以无法建立起自信的形象,是因为她们太敏感,很容易受外界影响,总是产生关于自我的负面信息。比方说,这类人会在心里不自觉地和周围人比较,从而找出自身的弱点,如没有别人漂亮,个子没有别人高,能力没有别人强等。把自己看得处处不如人,还未竞争就先在心理上输了,从而变得不能够接纳自己。一旦自己都无法接纳自己,又如何给自己打气,进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呢?要知道,有信心都不一定会赢,没有信心又如何能赢呢?

  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的潜意识里,每个人都有一种倾向,即希望自己成为和心目中偶像一样的人,英文叫做Role Model(学习偶像)。学习偶像是自己关于未来发展的蓝图,它会影响你的态度和行为,体现在学习、择业、交友以及生活伴侣选择等各个方面。因此,如果你希望自己受人欢迎,不妨在心中勾画一个拥有自信、健康、愉快形象的偶像,以此来做学习的典范,引导自己前进。按照这个形象的要求行事,久而久之,你终将变成你所希望成为的那种人。

  一个人失去自信,多半是因为事业或感情出了问题。而女性的自信心崩溃,通常都是由于感情上遇到了挫折,美女也不例外。女人感情受挫时,最容易否定自己。这时家人和朋友要及时对她进行疏导,帮其找回自信。避免她从此一蹶不振,看轻自己,丧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乐活”由LOHAS翻译而来。LOHAS是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缩写,意为以健康及自给自足的形态生活。其中,H(Health)指健康的饮食、生活、身心灵的探索与个人成长;S(Sustainability)指生态永续的精神,例如使用可再生能源、有机的或可回收的产品等。

  “乐活”一词最早产生于1998年。美国社会学家保罗·瑞恩以全美15万人为调查对象,历时15年,对他们进行了持续的“价值观”调查。在调查中,保罗发现,除了虔诚信奉宗教的传统派和崇尚民主与科技的现代派外,还有一种新兴市民存在。他们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和生活理念,为实现理想社会而勇于采取行动、推动社会变革,他们形成了一股新的市民文化。保罗根据这一调查结果,创作了《文化创意者:5000万人如何改变世界》一书。在该书中,保罗首次定义了“乐活族”这一概念,即“一群人在做消费决策时,会考虑到自己与家人的健康和环境责任”。

  “乐活族”对生活有着以下主张:

  ● 奉行自然、简单的生活态度,重视与追求内在成长与提升,尤其注重精神层面的提升与教育。

  ● 不认同过度盲目的追求、一味扩大的竞争、大量生产垃圾商品为前提的消费文化。不喜欢过度拥有奢侈品、过于功利的现代文化。

  ● 在不破坏环境、爱护大自然的前提下,推广有助于防止气候变化的环保、健康产品或服务。

  ● 鼓励正面、乐观与积极的思考,希望创造“较好”而不是“较新”的生活。

  由此可知,“乐活”阐述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及价值观,代表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会顾虑到身边的人和环境安全,是一种崇尚自然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不只是爱地球,也不只是爱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而是两者都爱的生活方式。目前美国有1/4的人是乐活族,在欧洲约有1/3,加入这一行列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正在以自己的行为改变这个世界的面貌与想法。“乐活”的观念在亚洲正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中国已经有不少人接触到这一理念,并引起支持和反响。

  乐活主义崇尚自然、健康的饮食观念。受先天地理条件的影响,传统饮食文化的熏陶,国内有很多人的饮食习惯并不健康,烹调过于油腻,过分调味,口味偏重。这种饮食习惯容易给身体造成负担,造成身体上的“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

  厨房油烟是导致妇女罹患肺癌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女性在烹饪时,应尽量使用天然食材,选择少油、少烟的烹调方式,例如,采用汆烫或蒸煮的方法,既可以保留食物的营养,也不会在烹调过程中对人体产生伤害。可喜的是,现在许多厨房家电产品都导入“乐活”观念,为家庭主妇带来了福音。

  一般来讲,母亲都是家中的厨师,是全家健康的把关者。因此,使母亲拥有健康的饮食观念非常必要,如果母亲坚持“乐活”的饮食方式,全家人都会因此受益。饮食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想改变也有一定困难。但为了全家人的健康,这种改变是值得的。

  具体说来,“乐活”的饮食应注意“五少、三多”。“五少”是:少油、少盐、少糖、少酱料、少卤汁。“三多”是:多高纤维(蔬菜、水果)、多谷类(米、杂粮)?多蛋白质(鱼类、豆类、奶类)。每日三份蔬菜(最好是两种深色,一种浅色),两份水果。蔬菜、水果要换着花样吃,不要爱吃的天天吃,不爱吃的从来不上桌。均衡的饮食习惯是一切健康的保证。青菜能生吃的就不要煮(指的是有机青菜),能煮的就不要炒,非炒不可的就少油炒。肉类能少吃就少吃,多吃“白肉”(鸡肉),少吃“红肉”(猪肉、牛肉)。总之,越原味越好,越清淡越好。记住一个原则:通常好吃的一般都不健康,健康的一般都不好 

另类的“二八哲学”

  “二八现象”比比皆是,我把这个“二八现象”同样用在我个人的人生规划上,形成了“二八哲学”。

  女人年轻的时候责任内的事情比较多,我用80%的精力完成责任内的事情,20%的精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责任内的事情完成得比较多,我现在就把它倒过来,用80%的精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20%的精力完成责任内的事情。

  我小时候父母对我均寄予了较高的期望,大学时我曾担任过台湾地区最高学府——台大学生会主席,也被推选为台湾青年的代表去晋见蒋介石先生,所以我当时在同龄人中是比较出众的。但是出国后,为了家庭,我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照顾三个孩子上,那时的我尽职尽责地做了该做的事情。当孩子逐渐长大后,我发现我唯独对自己尽的责任不够,我认为自己不应该停留在那时的状态,所以我选择在40多岁的时候去读了博士,而且是有一定难度的经济学博士。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里有很多数学模型,要用微积分来解题,经济学的博士论文也一定要有数学模型,这一切对那个年龄的我都造成了不小的挑战。

  当我顺利拿到了学位证书,读完经济学博士之后,正好碰到了国内各大学开办各类MBA班、EMBA班、高级金融家班、总裁班等,我也开始任教。我过去在美国投资,现又到国内来投资,在投资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及我在国外生活了二十多年所具备的国际化视野,导致我的课程比较受学生们的欢迎,事实上这正是和我的背景以及多年的努力积累相关的。“20岁的时候看的是学历;30岁的时候看的是简历;40岁的时候看的是资历;到了50岁的时候看的就是阅历了!”当有了一定的阅历时,讲出来的东西就会有一定的深度与内涵,也比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另外从年龄上看,女性完全不必以此作为发展的壁垒。我曾听到有的人说“女人死都不怕,就怕老”,实际上,有人把女人比做美酒,越陈越香。从另外一个角度衡量,年轻的女性有青春和美貌,但却好像是没有香味的花,年纪越长,越馥郁芳香,这种成熟的韵味才能够真正吸引别人。几年前,有人对香港立法机构的女官员做了一个年龄调查,她们的平均年龄是60岁左右,也就是说到了这样的年龄,有了一定的积累,她们才能够在政界显示出睿智与才华。

  所以年龄渐长对于众多的女性来讲,绝对不会为我们减分,只要我们肯于利用,年龄是会为我们加分的,因为它代表了更好的历练与磨难。女性不要因为失去了青春,就丧失了上进的动力,任何努力只要开始就不晚。事实上,女人在年龄稍长后,孩子长大了,负担反而少了,正是发展自己、超越自己,去攀登另一事业高峰的最佳时机。

自助者天助,每一个阶段该做什么事情,就做什么事情,一步步地进行积累,尽到你的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不有一天机遇到了上天就会来帮助你,别人也会来帮你了,就像苏珊的故事一样。奇迹就是在我准备妥当时所出现的机会。机会是别人提供的,或是外在条件决定的,但准备妥当与否则操之在己。认清自己,充实自己。上天总是把机会给那些已经准备好的人,就好像箭在弦上,等到顺风来时,一旦发射出去,便可以直指靶心。

消费理财:要消费不要浪费

  你会赚钱,但不一定会花钱;你赚的钱不多,自认为“无财可理”,于是赚多少花多少。但你有没有想过:一旦失业怎么办?退休后我们的生活可能还要维持原来的水准,而由于医疗费的增加,支出水平只会比原来更高,到那时你又该怎么办?

  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意思是说即使再富有的人,最后也常常因为挥霍钱财而失去财富优势,甚至变得穷困潦倒。这句古话在今天仍然如此,摩根银行的调查显示,全球大部分超级富豪在过去20年都不能守住巨额财富,“败家率”高达80%。富翁破产的原因,除了财富巨大增加了管理难度之外,更重要的是缺乏使自己财产保值增值的方法,而且,他们花钱大手大脚惯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随意挥霍金钱,最终导致破产。

  世界拳王迈克·泰森,在20年的职业生涯中,聚敛了4亿美元左右的财富,曾经一场比赛的出场费就高达3000万美元,但他还是陷入了经济危机。当他在2004年申请破产时,他的负债高达2700万美元,包括1300万美元的税收欠款,以及一根未付款的缀满钻石的金链子。而在宣布破产之前,他每月的生活花费高达40万美元。

  普通人也面临消费理财的问题,而且理不理财,结果有天壤之别。

小王和小李,我们姑且这样称呼同在一家公司上班的两个年轻人。他们同一年从大学毕业,同时领到第一份薪水,而且薪水水平都差不多,月收入在3500元左右;两个人都出身工薪家庭,即父母都有工作,自己赚的钱不需要上交父母,但父母也无法在资金上过多支持他们。

  不同的是两个人的消费理财观念差之千里。小王算是新人类,很懂得享受生活,追逐时尚,喜欢电子产品、新潮衣服和高档餐饮。喝咖啡常去星巴克,手机一年换一个,和女友吃饭全是“下馆子”。小李则截然相反,他很少到外面餐馆吃饭,不是到食堂吃,就是和女友到各自父母家中“蹭饭”,手机用了三四年才淘汰,衣服更是穿旧了才换新的,一年也添置不了几件新衣服。

  5年下来,小王的存折上还是当月工资,小李因为把能省下的每分钱都存进了银行,存款已经10万有余。小李将这笔钱投资在自己的教育上,脱产到大学读了MBA,学成后跳槽到一家跨国企业,薪金是原来的5倍……至此,小王和小李两个人的事业轨迹就完全不同了。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的人,面临着诸多压力,虽然机会比原来多了,但并不代表成功就更加容易。要想成功,你需要具备各方面的素质,智商IQ、情商EQ,这是我们很清楚的两项基本素质。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财商FQ,Financial Quotient,即理财智商,代表你管理金钱的能力。它包括的内容有:你能否管理好现有的财富;能否利用这些财富为你带来更多收益;能否通过“以钱赚钱”,使自己的财富增值;能否留住赚到的财富。当然还有一点不能忽视:这些财富能否给你带来幸福和快乐,而不是沉重的负担。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理财并不只是有钱人的专利,钱少的人更需要理财。因为理财一方面要“开源”,另一方面要“节流”,自己所拥有的财富有限,才更需要花好每一块钱,更合理地安排和规划自己的支出,增加自己的理财知识,学习投资,尽量获得高回报率,使自己的财富增值。

  少泡一次吧,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少花一块可以省下的钱……理财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因此,我们说理财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观念问题,不同的理财方式代表不同人的生活态度。

  西方人的理财观念讲求“三三制”:即指家庭收入的1/3要作为消费理财,1/3是作为保障理财(西方更注重保障理财),另外1/3作为投资理财。住房的开支是其中的平衡杆,以此作为这三者间的比例调节。

  中国的“三三制”是这样的:家庭日常开支、强制性支出约为1/3;房屋按揭、个人债务、信用卡支出约1/3;另外退休基金、教育基金、保险、紧急备用金、投资计划等约为1/3(将保障理财与投资理财合在一起)。但实际上由于国内房价较高,住房按揭这方面的支出甚至达到家庭收入的50%甚至更高。所以“三三制”只能当做一种理想上的分配方式。

  无论我们选择哪种“三三制”,只要遵守这一准则就会有所成效。所以我们所说的会理财不光是会省钱而已,还要学会按比例分配家庭资金,利用好它们,同时懂得以钱滚钱,运用多种方法帮家庭更有效地创造财富。

  我有一个女友,她先生是一家美国跨国公司的技术专业人员,他们属于工薪阶层,所以收入不是很富裕,但是她很懂得理财。多年下来,他们与依赖投资致富的同龄朋友相比,一点也不逊色。她就是严格地遵守上述所说的“三三制”,她平日居家生活非常简朴;每月会将收入中的一部分作为保障理财的支出,这在年轻时为孩子的教育储备基金,现在则为养?保障进行储备。另外在投资方面,她考虑到短、中、长期的回报,并且非常注重控制风险,投资的品种也较多元化。她既有一部分的资金借贷给可靠朋友的企业充当流动资金,拿较高的固定回报;也有一部分资金投资稳定且收益较高的美国企业债券;另外还有一部分资金投资固定资产。

  每个人都有许多梦想,这些梦想大多需要资金支持,否则它们只能停留在脑海里变成空想。因此,人们期望自己的财富不断增值以支持自己达成心愿,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人生过程。因此,理财决不是一时冲动,更不是投机取巧,也不是凭借运气,而是每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都可以掌握的一门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