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发展经济解决社会问题和矛盾是个大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1:10:16
   不少地方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如:族群冲突、厌世凶杀和自杀、黑社会猖獗、群体性抗争、劳资冲突、穷富分化、官民对立、环境恶化等等。  社会问题和矛盾突出了,千篇一律的思路是用更优惠的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所谓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发展过程中解决。发展被简单定义为创造GDP。如:  ××县社会问题和矛盾突出了,解决问题和矛盾的主要思路一般都是用更优惠政策促进该县经济发展;  ××省社会问题和矛盾突出了,解决问题和矛盾的主要思路也是用更优惠政策促进该省经济发展;  ××区出了大规模群体性事件,解决问题和矛盾的主要思路同样是进一步促进该区经济发展。  ……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社会不和谐了,只有靠经济进一步发展才能解决,以为有了钱,什么问题都可以通过钱来解决。甚至不少人认为,只有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自然就会上去。如果这个逻辑放在30年前或许还有一点的道理,现在还这样认识就没有道理了。  当今中国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是哪里来的?是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地下长出来的吗?也不是。  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首先是经济主体为积累经济资本而竞争所派生出来的。例如:资本为了利益最大化,搞所谓了私有化改制,如企业改制、煤矿改制、学校改制等等,都就会制造出大量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再如:郭台铭的富士康为了利润最大化,就会残酷剥夺工人,过度控制工人,就会有“十三连跳”;再如,矿产资源开发,资本家暴富了,当地民众不仅得不到好处,还受环境破坏之害,就会引发民资冲突、官民冲突、甚至族群冲突;再如,有些地方因为追求GDP,就给资本特权,这必然产生严重的分配不公和环境灾难,自然会导致两级分化和所谓的“仇富”,必然加剧社会分裂和冲突;再如,资本为了利润最大化,把房价炒上天,把多数人变成房奴,也必然带来更加广泛的社会问题……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资本家的本性,企业和资本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创造财富,满足人民的经济需求,但必然会带来社会问题和矛盾。  社会问题和矛盾其次是官商勾结产生的。由于资本家有钱,有钱就可以买权,一些有权的腐败分子甚至主动和商人勾结,甚至地方政府为了一时的财政收入,官商勾结而牺牲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社会利益);资本家有钱,就可以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身份,参与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参与管理政府,政府、政策、法律久而久之就是资本家的机器和工具了。这就会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  资本独大、官商勾结的局面一旦形成,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越多,GDP增长越快,不仅不能消解社会问题和矛盾,只会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所以,以优惠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来解决社会问题和矛盾,虽算不上火上浇油,也是南辕北辙。  如何防止和化解当今中国之社会问题和矛盾呢?  正确的办法是扶持社会建设主题发育,鼓励社会建设主题为积累社会资本而竞争。  经济建设主体(企业)为积累经济资本而竞争,创造财富,必然带来社会问题。这叫利弊相随。怎么办呢?解决问题的办法是:  社会建设主体(NGO)为积累社会资本而竞争(抢着做好事,积累社会信誉,得到更多捐款或政府社会服务采购资金),虽然消耗了财富,但可为人们提供社会服务(如:维权、安慰、救济、发声、倡导、环保、协作、助人自助等),以此防止和化解社会问题和矛盾。  经济建设主体(资本家)为积累经济资本而竞争,创造财富,会产生社会问题和矛盾;社会建设主体(社团)为积累社会资本而竞争,防止和化解社会问题和矛盾,社会和谐,但消耗财富。社会不和谐,创造了财富,财富也会流走的;社会不和谐,有了技术和人才,技术和人才也是会流走的;社会不和谐,经济发展成果留不住,经济发展便不可持续。所以,社会和谐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竞争力。只要社会和谐了,不仅自己的经济发展成果留得住,别人的经济发展成果也会流进来的,会反过来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方,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要想可持续发展,更应该高度重视社会建设主体的培育,并创造为积累社会资本而竞争的条件和环境。和谐社会建设不是搞什么更优惠的政策促进经济发展,而是要搞优惠政策发育社会建设主体和鼓励其为积累社会资本而竞争——抢着为社会做好事。  当经济建设主体很强,社会建设主体也很强,政府才是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官商勾结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也才能防止和解决。当下之中国的社会建设,最大的问题是政府太强大——“社会全能政府”,不少地方政府拿非政府组织当反政府组织对待,政府凌驾于社会之上,不准社会有体制外建设主体存在,社会没有自治力量和活力。长期维持“社会全能政府”体制是中国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的主要原因。  在改革开发初期,中国体制弊端主要是两个,一个是“经济全能政府”体制,另一个是“社会全能政府”体制。“经济全能政府”搞得经济一潭死水,“经济全能政府”不仅无力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经济需求,且物质极度匮乏。改革30年,是“经济全能政府”自我救赎的过程——把经济发展的责任给了企业——经济建设主体,把资源配置的责任给了市场。所以,经济在经济主体的竞争过程中繁荣了,物质丰富了,人们各种各样的经济需求通过市场得到了极大满足。30年改革,只解决了“经济全能政府”体制的弊端,“社会全能政府”体制的弊端丝毫没有解决。胡锦涛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本质上就是要解决“社会全能政府”体制的弊端——把社会建设责任让位于社会建设主体(体制内主题和体制外主题并存,且在市场上充分竞争),由社会建设主体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社会需求,以此防止和化解社会问题和矛盾。  当今之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是两项任务,第一,大力发育各种社会建设主体,为社会建设主体积累社会资本的竞争创造条件和环境。当前,要登记一个民间组织,十年也难成,真是比登天还难,更不用说给新社会建设主体免税、筹资、财政扶持等优惠政策了;第二,主动放弃“社会全能政府”体制,在新社会建设主体发育成长的过程中,要破旧立新——建立起社会建设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在新社会建设主体发育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全能政府”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一定会百般刁难、万般阻挠。20多年前,在计划体制之外发展民营经济时,旧体制力量打击迫害新经济建设主体也是很残酷的,如“傻子瓜子” 年广九,因招工超过8人,搞了“有奖促销”,虽有胡耀邦、邓小平多次干预和保护,也没能免除牢狱之灾。建设和谐社会,党中央、中央政府一定要有断臂新生的勇气,当年胡耀邦和邓小平保护年广九一样保护新社会建设主体,否则,建设和谐社会就是大忽悠而已。  当一个国家“两个积累”和“两个竞争”同时存在,即经济建设主体为积累经济资本而竞争,社会建设主体为积累社会资本而竞争,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就可以兼得并相互促进。政府要做的事主要是两件:一是为经济和社会建设主体之间的竞争制定规则和规划;二是当好裁判员。  一个国家,经济建设主体最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社会建设主体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政府追求规划和规则(实际上为“两个积累”“两个竞争”提供的服务)最有效化。这个国家一定既强盛,又和谐。 【本文来自】:求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