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鹰派外相前原诚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7:58:11

日本鹰派外相前原登场了

(2010-09-21)            ● 黄彬华

  日本首相菅直人17日组建新一届民主党内阁,少壮派、亲美鹰派人物、前国土交通大臣前原诚司改任外务大臣是关键性改变。鹰派不仅一跃成了新内阁的核心人物,还将成为左右日本政治动向的关键性人物。

  前原过去在安保、防卫等领域已充分展现其鹰派本色,现在上台即刻又要在钓鱼岛、东海油气田等问题上直接与中国相抗衡,这将直接左右日本要在新亚洲即将扮演的角色,因此其重要性不能忽视。

  鹰派色彩浓厚的前原诚司受委为外相前一日,他还以国土交通大臣身份,前往日本西南端的石垣岛海上保安厅船艇基地,视察引发这次“钓鱼岛撞船事件”的日本海上保安厅基地。前原重申,钓鱼岛(日本称“尖阁列岛”)是“日本固有领土”,(日中之间)并“不存在任何领土问题”。前原还表白,他从心里感到骄傲,因为该基地官兵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而在“钓鱼岛风波”中被扣押的中国福建省拖网渔船“闽晋渔5179号”及其船长詹其雄,则继续被扣押在石垣岛。

  17日,菅直人宣布改组内阁的新名单,不仅前原升级为外相,如果钓鱼岛撞船事件也升级为外交事件的话,他的首项外交任务便是要即刻跟他讨厌的中国打交道。这项人事安排,到底是菅直人的高招还是他的败笔?就要拭目以待了。

“松下”培育的“新人类”

  前原诚司现年48岁,出身于有“保守政治家摇篮”之称的“松下政经塾”。即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创办人,素有“经营之神”之称的松下幸之助,专为培养日本“新一代”政治家而设的政治训练所,培养出来的“政策新人类”。

  前原1962年出生于京都,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出色的外交官。但他念初中二年级时,父亲因负债累累而卧铁轨自杀身亡,这给年少的前原带来不小冲击。所幸他能依靠奖学金完成学业,包括考入国立京都大学攻读国际政治学。

  他是日本著名国际政治学家高坂正尧的得意门徒,但高坂劝他放弃当外交官的念头,因为日本外交部是东京大学毕业生的“禁脔”,出身京都大学的他根本就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前原接受高坂的建议,进了松下政经塾接受培训。这段期间,前原研究了日美农产品贸易摩擦的来龙去脉,并到美国作实地考察。为了研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香港的回归问题,也曾到中国进行过一个月的考察研究。   1991年4月,28岁的前原当选京都府议会议员。1993年7月,他作为日本新党候选人当选众议员(京都区),随后退出日本新党,加入新党先驱。         1996年9月,民主党成立,前原又跳槽并成为民主党支柱之一。          2005年9月,民主党党首冈田克也引咎辞职,前原与菅直人竞争党首职位,前原以两票之差击败菅直人,首次当选民主党党首。

公然提倡“中国威胁论”

  2005年12月,前原作为民主党党首访问美国,为了展示自己的政治色彩,凸现自己的存在感,前原开始大胆发表言论,比如在华盛顿公开主张,日本应该修改宪法,应该允许自卫队出国执行任务,甚至公开叫嚣“中国威胁论”。前原甚至说,中国的威胁已经不是潜在的问题,而是直接的威胁,日本有必要采取毅然行动予以对处。美国政界人士一方面惊喜,另一方面又担忧,日本出现如此强烈的鹰派政治人物,如果走极端成为民粹主义,也不一定是世界民主社会之福。

  前原续程访问中国时,他在北京外交学院发表演讲,同样公开推销“中国威胁论”,因而触怒了中国高层,他与重要领导人会见的安排被取消,所谓“野党外交”几乎全面崩溃。

  自民党玩弄复古运动以牵制中国,特别在小泉纯一郎掌权时代,搞靖国神社参拜、还不时进行歪曲历史的活动、又死不承认战争罪行等等,这些活动可以说是在虚拟军国主义的复古活动,但还不致影响日常经贸活动,因此只产生“政冷经热”现象,但还有民间和野党外交在维系双方关系,没有冷却到冰一般的坚硬。

民主党的一日三变

  民主党上台之后,鸠山小泽时代的中日关系像盛夏,菅直人时代则像深秋,如果有前原时代的话,那不是会变成隆冬了吗?

  从过去的经验可以发现,前原血气方刚,又自视颇高,身上不仅有“脱亚入欧”的遗传因子,还有“抗亚入美”的冲动感情。受到美国新自由主义思潮熏陶之后,他又自认自己是个“政策新人类”的精英,一切问题都可依靠实力来解决,这也许就是前原政治不成熟的表现,也是菅直人有铤而走险倾向的证明。

  日本的政经优势已经不在,民主党政权还要利用钓鱼岛、东海油田等问题来牵制中国、转移视线,明显是不自量力,也是在玩火,结果有让东亚回返冷战时代的危险。

                                                                                                                                                                               作者是新加坡退休资深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