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两化融合”,促进上海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发展_上海市热处理协会-热处理专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22:55:29

加快推进“两化融合”,促进上海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发展

来源: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0-5-12


自工信部批复同意上海作为“两化融合”试验区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两化融合”工作,将其列入2009年重点工作。市政府批转发布推进两化融合的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决定集聚全市力量启动实施“1010”工程,即聚焦钢铁、石化、装备等10个重要行业,实施工业软件振兴、信息基础设施提升等10项重点工程。9月22日,上海召开全市推进“两化融合”工作会议,杨学山副部长亲自出席并提出工作要求。
一、上海推进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从上海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基础看,改革开放以来,采取引进先进技术、合资合作、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等手段,实现了装备制造业的较快发展。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们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装备制造业实现了振兴发展。从规模总量看,2008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大口径)完成工业总产值1.2万亿元,占全市工业的近1/2,占全国总规模的1/10左右,对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从重点领域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汽车、高附加值船舶、港口机械等领域主要产品达到国际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形成了上海电气、上海汽车、振华重工、外高桥造船等一批优势企业群体。在创新水平上,拥有装备类国际级研发机构37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取得了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1.65万吨油压机、第一根国产80机和90机船用曲轴、第一艘LNG船等重大创新成果。在基地布局上,闵行老工业基地通过加强技术改造得到提升,新世纪规划建设的临港装备基地初步形成发电及输变电设备、物流装备等五大产业集群,长兴岛造船基地一期工程建成投产,航空产业基地正加快布局建设,同时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化配套园区。
在上海装备制造业发展进程中,信息化起到了有力的支撑和促进作用。目前,全市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整体高于工业行业平均水平,呈现出以下特点:装备制造业信息化规划被纳入全市工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作为重要内容得到有效推进落实;在汽车、船舶、轨道交通、成套设备等领域,涌现了一批信息化应用水平领先的示范企业,带动效应初显;装备制造企业信息系统和软件的应用涵盖了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应用效应不断提高;同时,培育发展了超级计算中心、软件评测中心、企业信息化促进中心等信息化服务平台,为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提供共性技术研发、测试、应用等专业服务。
进一步推进“两化融合”,对上海装备制造业实现产业转型、能级提升将发挥更加有力的支撑作用。一是提升全行业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通过推广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各环节、全周期的应用,实现高效生产,加强精细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突破创新能力弱、国际竞争力不强等薄弱环节,在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同时,实现整个产业的振兴发展、提升发展。二是带动工业生产流程各环节的信息化。装备为整个工业生产提供了工具,尤其是一批专用装备和关键设备提供了生产母机。通过发展嵌入式软件、工业软件和微电子装备,提高关键部件、控制系统、成套装备等重要装备的信息化含量,将提升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带动工业生产上下游环节的信息化发展。三是推动产业链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覆盖面广,相关联的产业链较长,如汽车产业就是典型的集群产业链体系,涉及十多个制造业和服务业行业。通过率先推进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将提高产业集群信息化水平,带动相关产业提升发展。
二、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的总体考虑和做法
为落实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大部署,更好地服从服务国家战略,上海正在结合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技术改造等工作,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争取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形成示范。
总体考虑是:围绕实现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企业生产、研发、管理、营销等环节的深入应用,率先构筑起技术自主化、设备成套化、制造集约化、服务网络化的新型产业体系,并为其他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配套。努力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与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相结合。上海根据实际,已出台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8个产业实施方案。在涉及装备制造的汽车、船舶、成套设备、电子信息等方案中,都把信息化作为提升发展产业的重要手段,如汽车产业方案把“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突破口;船舶产业方案提出建立数字化“现代造船模式”;成套设备产业方案提出推进重大技术装备信息化;电子信息产业方案提出加强芯片设计生产与制造企业联动,发展微电子装备。在上述方案实施中,将全面落实“两化融合”要求,重点支持一批体现“两化”融合特征的项目和工程,使“两化融合”工作成为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
二是与推动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相结合。上海把加强技术改造、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技术改造方面,将连续三年每年投资超过500亿元,支持“两化融合”等5类重点项目。目前在明确启动实施的国家和本市重点技改项目中,装备产业的“两化融合”项目占了相当比例。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首批启动的209个项目,包括“汽车电子嵌入式软件”、“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等一批装备领域“两化融合”项目。我们将优先支持列进“两化融合”的项目,优先考虑加强相关项目的储备,使“两化融合”成为推动上海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是与培养发展体现“两化融合”的新兴产业相结合。大力发展相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推动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如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装备制造企业拓展海外工程承包业务,形成工程设计、安装维修、再制造等增值服务,提升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能级,促进企业从产品制造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面向航空航天、汽车、船舶、轨道交通、电站设备等行业的应用需求,鼓励开发和应用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以及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同时,围绕智能电网建设需求,引导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通信设备制造等支撑性产业,系统集成、能源服务等衍生服务业,以及系统软件、用户端软件服务业。
在具体推进中,将做到“三个聚焦”:
一是聚焦重点产业。着力推进成套设备、船舶、航空、汽车等四个行业中装备业的“两化融合”。成套设备产业,在核电、火电、特高压输变电、轨道交通装备、自动控制系统等领域,研发推广协同设计制造、制造工艺管理、数字化制造等技术,攻克一批具有‘三高’(高可靠性、高性能、高实用性)、‘四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特点的控制系统。汽车产业,推进智能化协同设计生产、动力总成控制系统(ECU)研发、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建设等,支撑自主品牌汽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发展车载电子和车身电子,提升汽车电子系统集成能力。船舶产业,发展建造数字化和管理信息化,提升浮式生产储油船、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等研制能力,突破船用通讯、导航、控制电子设备等船舶电子。航空产业,建立大型客机全球协同研制平台、关键零部件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应用体系、数字化飞机客户服务体系,打造民机数字化制造产业基地。
二是聚焦基地园区。结合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的建设推进,依托产业集聚优势,在装备制造业企业集中的重点基地园区,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引导工程。如在临港装备产业基地,积极打造数字化装备产业制造基地,现已启动制定总体规划,并选择了上海电气临港重型装备公司等有基础的企业,支持企业打造“数字工厂(企业)”。同时,将聚焦长兴岛船舶及海洋工程基地、中国商飞制造基地、闵行装备产业基地、嘉定国家汽车城等,提升基地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功能,推动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产品检测等公共技术平台,支持基地内骨干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提升。
三是聚焦重点项目。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争取形成典型示范效应。上海已确定首批启动10多项“两化融合”重点项目,覆盖了包括装备在内的各个领域。其中,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角度,将重点支持上海电气建设临港重装基地数字化工厂;从落实国家战略的角度,支持中国商飞建设“大型客机全球协同研制平台”,支持推进特高压输变电、新能源接入等电力电子、智能变电站、智能电表等7个重点领域的研发产业化,发展智能电网;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角度,支持上汽集团建设“汽车供应链协同设计平台”等。我们将进一步梳理装备制造企业的需求,做到建设一批、深化一批、储备一批,形成装备业“两化融合”项目库。
三、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突破口,深化推进“两化融合”
目前,上海按照工信部的总体部署,已基本明确今后几年推进“两化融合”的规划布局,下一步关键是根据规划布局,抓住装备制造业等重点和突破口,分行业、分领域抓紧落实,争取“两化融合”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为装备制造业等支柱产业的进一步振兴发展提供支撑。主要加强四方面工作:
1、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对已启动的“两化融合”重点项目、专项工程等,在资金、政策、人力等方面加强配套,确保落实。结合本区域“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深化“两化融合”专项规划,争取把促进“两化融合”纳入全市总体发展规划。
2、跟踪实施重点项目。跟踪推进已启动的一批重点项目,及时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建立项目管理、绩效评估等长效机制。同时,继续面向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启动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节能控制与综合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支撑等专项工程。
3、增强社会参与合力。在政府加大投入、加强引导的同时,进一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高校、科研机构的积极性,探索以市场化、社会化方式推进“两化融合”。重点依托已授牌的四个研究中心和中国商飞、上海电气等10个重点实验室,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提高产学研协同水平。
4、加强相关基础工作。发布“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组织重点企业和部分中小企业试点评估,在此基础上加强统计体系研究。开展面向全社会的“两化融合”宣传活动,积极宣传“两化融合”理念;面向产业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开展分层面的“两化融合”培训,形成培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