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的“爱人”哪点不一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9:38:30

                                                    中日的“爱人”哪点不一样

                                                                                 

 

中日的“爱人”哪点不一样

文/胡荣荣

 

和日本交流感情方面的问题,经常会遇到一个困惑的问题,就是中日两国人民对“爱人”这个词的理解完全不一样。中国认为“爱人”是个了不起的称呼,而在日本人眼里,“爱人”是个掉价的称呼。

许多刚到日本的中国人,经常会自豪地对日本人说“爱人”、“爱人”的,弄得日本经常是一头雾水,都说你们中国人有外遇说不定会坐牢,但你们为什么“爱人”长“爱人”短的把“爱人”挂在嘴里呢?

原来在日本语里,“爱人”这个词,是姘头的意思。

“爱人”这个称呼,似乎不是来源于中国“古已有之”的优良文化传统,而是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而新造的名词。至于这名词的来源,和日本有没有关系,不太清楚。如果是从日本传来的,那也很有意思。因为意义完全变了。

日本人把婚姻关系以外的第三者,称之为“爱人。”

中国人把婚姻关系以内的双方,称之为“爱人。”

日本人以为,在自己的婚姻以外,还有一个想要喜欢的人,才是“爱人”。如果不爱的话,那么就不需要有“第三者”来弥补感情的缺陷了。

中国人以为,既然是自己的婚姻配偶,那么当然是“爱人”了,如果你不爱对方,怎么会和对方结婚呢?所以在婚姻之外出现了“第三者”,那么,一定是追求生理快乐的“道德败坏”了。

两相比较,显然日本的文化是现实主义,中国的文化是理想主义。

在现实主义分子看来,结婚是生活的需要,而不是感情发展的唯一出路。但人是有感情的,所以在婚姻之外,还需要有感情来维系男女关系,所以才有了“爱人”的说法。

在理想主义者看来,一切没有爱情的婚姻都是不道德的。结婚的对象,就必须是自己心中所爱之人,所以才叫“爱人。”否则就是“第三者”,就是“道德败坏”。

问题在于,在我们的现时代,理想主义不能取代社会的现实。你不信的话,可以看看你身边的那些婚姻男女,是否都是因为感情的“爱”而结婚的?

理想主义的中国人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相信世界大同,相信人是国家的一部份,相信道德可以救中国。现实主义的日本人,不相信政治以及首相,只相信法律才是管理国家的有力武器。

由于把婚姻关系以外的“第三者”称之为“爱人”,日本的文化对“爱人”的存在就比较宽容,法律虽然主要是保护婚姻关系的,但对婚姻以外的“爱人”,也尽量给予人权的雨露滋润。而只把婚姻关系才定义为“爱人”的中国人,就把非婚姻的男女关系定义为“道德败坏”,受到在道德方面富裕得流油的道德优势者的一致批判。但对既然不爱如何又在婚姻关系之外又出现了第三者的现象,却采取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思维——“我没看见”、“我不知道”。或者简单得叱之为“道德败坏”,把人一棍子打死。尽管中国历史上政治文化的上层精英,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很多人都有爱过“第三者”的感情史。但因为中国人理想化了婚姻存在,又把出现“第三者”的生活现象简单归纳为“道德败坏”,所以当某个精英分子出现了感情的纠纷时,只好隐瞒事实,用虚假的手段来“伟化”权威。

理想主义分子的最大优势,就是不愿意面对现实的客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