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档案背后的传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9:30:10
长江. 炮战之谜这次炮战,还留下一桩纷扰几十年的公案,那就是,到底谁先开的火?解放军前委向中央的报告中说是“伦敦”号先开火的,而英国人始终坚持是中方先开火,双方各执一词,究竟真相是什么?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云集长江北岸。长江对岸,国民党部队沿江设防,构筑立体防线,国共双方隔江对峙,大战一触即发。当时,国共和谈正在进行着,国民党希望划江而治,这在当时的实力对比下根本是不切实际的,蒋介石自己也知道,早已经准备着逃往台湾,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最后期限是4月20日,不签字,就打。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陈兵长江北岸,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一千多华里的战线上严阵以待,积极准备渡江作战。而战备精良的国民党列兵南岸,双方互相对峙。4月20日清晨,长江之上雾气弥漫,漫漫江水缓缓东去,显得特别的平静。此时,距离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只剩下一天的时间。长江北岸,解放军渡江作战部队已经做好战斗准备,只见在一张张伪装网下,一门门大炮直指长江南岸,等待着总攻时刻的到来。设在各个前沿阵地的解放军观察哨所高度戒备,透过望远镜,密切监视着对岸国民党阵地的一举一动。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分钟之后,一场震惊世界的长江事件即将发生,由此引发了一场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外交较量。4月20日上午8点30分,江面上的雾气还没有完全散去,这时候,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八兵团炮兵三团位于镇江以东45公里的三江营阵地观察所突然发现了一些“异常情况”。这两军阵前,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异常情况”呢?焦山下游约500米处,从薄雾中渐渐露出一个黑乎乎的庞然大物,一艘军舰在晨雾笼罩中,若隐若现。观察所炮兵从望远镜中看到,这艘不明军舰自上海方向,由东向西缓缓驶来,若无其事地闯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区,并且朝着解放军阵地的方向开了过来。这两军对峙阵前,怎么会突然冒出一艘不明军舰?这到底是哪国的军舰呢?观察所立即把这个情况向团指挥所报告。随后,炮兵3团奉命鸣炮,向军舰发出警告,命令其停止前进。然而,军舰竟然置解放军的炮火警告于不顾,继续开足马力溯江而上,离解放军的阵地越来越近。透过晨雾,观察所炮兵已经清晰看到,这艘军舰悬挂着英国米字旗,编号是F116。这显然是一艘英国军舰,英国军舰怎么会在这个时候突然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区,在国共两军对峙的时候出现?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100年前的1840年,一段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漫长而屈辱的历史。1842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这就是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签订后的100年间,外国兵舰在中国内河可以说是横行无忌,直到中英1943年签订《中英新约》,英国军舰在中国内河的航行权才被废除。既然已经废除了英国军舰在中国内河的航行权,为什么这艘英国军舰还会在这个时候进入长江呢?这艘编号F116的英国军舰究竟是一艘怎样的军舰呢?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仔细辨认,这艘军舰是英国皇家海军“紫石英”号快速护卫舰。改进型黑天鹅级轻型护卫舰“紫石英”号,由斯蒂芬斯船厂建造,1943年11月2日建成下水,该舰排水量1475吨,长米,宽米,吃水米,主机功率4300马力,航速20节,额定官兵192人。武器装备为双联102毫米高平两用炮3座、双联20毫米厄利孔机炮4座、单管20毫米厄利孔机炮4座、深弹投掷器8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紫石英”号在大西洋中为盟军的商船护航。二战结束前夕,“紫石英”号开始直接参与对德国海军的作战行动。欧洲战场的战役结束后,“紫石英”号又被派往远东地区。那么,“紫石英”号又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刻出现在国共两军阵前呢?1948年末,解放战争大局已定,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岌岌可危。英国政府见国民党大势已去,要求当时的英国驻华大使拉福?斯玳文逊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如下请求:由于中国国内政局动荡,请求实施英国在长江上海至南京段江面上的航行权,并在首都南京停泊一艘皇家海军护卫舰或驱逐舰。表面上,英国政府是为了在出现紧急情况时救助大使馆及英联邦国家侨民,但实际上,英国政府有着这样几个目的。首先,当时与南京地区的电报联系不仅慢,而且经常出错,因此,在一个港口停泊一艘配有先进通讯设备的军舰,有利于南京的英国大使馆与外界的直接联络。其次在南京停泊的军舰,可以凭借英国非常先进的无线电窃侦听技术,监听国民党政府和人民解放军的电报波长,帮助英国远东海军获取急需的情报。1948年11月,国民党南京政府同意由英国远东舰队派一艘军舰停泊在南京附近水面,军舰每月轮换一次。当时英国军舰停泊的位置,位于焦山附近,距离上海200公里航程。1949年3月停泊在南京的英舰,名为“伴侣”号。到了1949年4月,这艘军舰就该换防了,而即将和它换防的,正是“紫石英”号。英国驻华大使拉福?斯玳文逊知道长江水域国*队即将发生大规模战役,或许感到了不安。根据档案记载,4月7日,斯玳文逊致电英国远东舰队副总司令梅登,请他不要在这个危险的时刻派舰来南京轮换“伴侣”号。但梅登不以为然,解放军的炮兵在他眼里只是小米加步枪,是不会主动对英舰开炮的,即使开炮也不会对英舰的强大火力构成威胁。1949年4月16日,梅登决定仍派“紫石英”号前往南京,19日早上8时,“紫石英”号从上海前往南京。就这样,1949年4月20日,经过一天的航行,“紫石英”号出现在长江上。此时距离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定的渡江日,不到24小时。面对这突然出现的“紫石英”号,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官兵究竟应该如何对待呢?根据我们找到的外交部解密档案记载,在渡江战役前,*中央有命令:如果和帝国主义军事力量发生冲突,我们不要打第一炮、第一枪,不要挑起冲突。如果他们敢于先打第一炮、第一枪,就要坚决予以回击。那么,解放军对于“紫石英”号,是听之任之,还是应该有所反应呢?当时“紫石英”号所在的位置——三江营非常重要,它距扬州东南20公里,距镇江东北30公里,与江中沙洲扬中岛隔江相望。“紫石英”号所处的三江营水面沿岸是长江附近水域的要点,地处长江、大运河和淮河的交汇处,这里地势高于周围,从这里向南眺望,运河里的舟楫,周围的港汊,都可收入眼帘。通过望远镜,南岸的田野、茅舍,国民党军炮兵,都历历在目。这里江面较窄,是很好的进攻出发地,便于步兵从这里扬帆起航,而对岸扬中岛平缓、开阔的沙洲无疑又是一片很理想的登陆场。可以看出,这个位置,是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的关键位置,“紫石英”号的航线直接威胁到了解放军渡江路线。解放军前线指战员决定,向“紫石英”号鸣炮警告,迫使其撤离。早8时30分,解放军北岸炮1团向“紫石英”号发炮警告,为了防止击中英舰,弹着点选择在英舰左前方;但是英舰显然不为所动,于是解放军炮兵第二次向英舰鸣炮警告。对于解放军的警告,“紫石英”号不予理睬,继续前进,仅仅在后主炮塔侧面展开大幅英国国旗以表明身份,但同时又命令各炮塔开始转向我方炮兵阵地。根据档案记载,从8时30分,解放军对英国军舰进行了警告后,整整过了一个小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紫石英”号之间终于发生了交火。1949年4月20日,上午8点30分,英国军舰“紫石英”号贸然闯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对峙的江面水域,9点30分,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紫石英”号之间发生交火。当时,究竟是怎么开起火来的呢?双方交战的过程大致如下:1949年4月20日的那个清晨,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警告,“紫石英”号非但置之不理,反而向解放军开炮,军舰上数炮齐鸣,向解放军阵地飞去。“紫石英”号继续全速前进,解放军沿江部队决定予以反击,解放军的炮火向“紫石英”号打去。第一发炮弹从“紫石英”号上方飞过,落入江中。第二发炮弹——一枚75毫米的穿甲弹,直接打中“紫石英”号旗甲板上方4英尺的地方,把舵手室穿了一个直径3英寸的洞,舵手当场炸死,舵手倒下时,将舵卡死,“紫石英”号一时失去了控制。“紫石英”号舰长受了伤,副舰长接过指挥权,赶紧下达全速后退的命令,但军舰似乎没有反应,仍然在前进。原来,右舷的电报设备已被震坏,因此无法得到指令,依然全速向前。9点35分,“紫石英”号搁浅在玫瑰岛以西大约150码的泥滩上,动弹不得。“紫石英”号从被炮火击中到陷于瘫痪状态,前后只用了5分钟时间。上午10点,中国人民解放军看到“紫石英”号上升起了白旗,立即停止了射击。不过,后来英国人说那不是白旗,那是印有英国国徽的旗帜,只是国徽比较小,他们没看见而已。究竟事实如何,不得而知。如果英国人刻意隐瞒,那恐怕是与大英帝国的“面子”有关吧。“紫石英”号事件引起了人们的疑问,中英双方究竟是怎么开起火来的呢?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首先发表了一个十分简短的声明,称英国军舰在中国扬子江上遭到“敌对”部队炮火的攻击,英舰“紫石英”号被炮火击伤。声明含糊其辞,不但没提人民解放军,甚至连炮火来自长江的哪一边也没说清楚。为了更好地了解当时双方交手的经过,我们从外交部解密档案中,找到了相关文件。我们来看这份档案文件:“英国‘紫石英’号军舰入侵我内河及我军还击后其受伤的经过报告”。这份文件写于1949年4月26日,陈述人就是当时的我军炮三团政委康矛召。康矛召在成为炮三团政委之前,曾担任新华社华东野战军前线分社社长,是一位战地新闻记者出身的军人。在文件中,康矛召详细讲述了当时的作战经过:“四月廿日上午九时卅十分,位于三江营阵地的炮三团七连视察所发现悬挂英国旗的军舰一艘,由口岸(东)方向驶向我军阵地,团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命令各连待命实弹射击,并指示:如英舰不向我射击,我们亦不向其射击,如英舰竟敢向我挑衅,立即坚决还击。”文件中描述,紫石英号军舰通过七连第三炮位后,发现北岸我炮兵阵地,并首先向我开炮射击,我兵立予还击。文件中有一段描述颇有意思,是这样写的:“英舰现有华工八名,其任通译之毕世田,证明英舰首先炮击我军,但云或系操演,旋又自问,‘当时不是操演的时间与地点’。我一笑应之并告之,‘国人不应再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了,为什么人家打了我们嘴巴还说是摸脸呢?’毕某立即向英军官称,‘我知道确系英舰首先攻击了’。”英国军舰“紫石英”号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交战中受伤搁浅,这只是整个“紫石英”号事件的开端,随后又有多艘英国军舰牵连近来,军事纷争越演越烈。除了“紫石英”号搁浅,还有被换防的“伴侣”号。“伴侣”号为CO级驱逐舰,由斯蒂芬斯船厂建造,排水量2530吨,长米,宽米,吃水3米,主机功率4300马力。还有郡级重巡洋舰“伦敦”号,排水量9750吨,长192米,宽米,吃水5米,主机功率8万马力。还有黑天鹅级轻型护卫舰“黑天鹅”号,排水量1300吨,长米,宽米,吃水米,主机功率3300马力。四艘英国军舰总吨位达万吨,除“伴侣”号驱逐舰外,均参加过二战,实战经验丰富,火力非常强大,仅102毫米以上火炮就有32门,另外还有中小口径火炮38门。那么,究竟事件是怎样发展的,这几艘英国重量级军舰又是怎样卷入了这场事件呢?几艘英国军舰在哪儿?从哪儿赶来的呢?它们都是收到紧急电报赶来的。1949年4月20日上午9点46分,距离“紫石英”号搁浅后仅11分钟,和解放军交战后受重创的“紫石英”号就发出了这封紧急电报,电报称,“紫石英”号有严重伤亡,向停泊在上游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请求支援。离“紫石英”号距离最近的“伴侣”号接收到了这封电报后,在三个小时后赶来了。“伴侣”号是一艘驱逐舰,吨位比“紫石英”号大得多,火力装备也更强。“伴侣”号加速向“紫石英”号驶来,同时将所有炮塔转向了人民解放军阵地。当天下午13时半,“伴侣”号驱逐舰疾驶三江营,试图对“紫石英”号加以援手。它来势汹汹,一边开炮,一边以每小时26海里(相当于时速50公里)的速度顺流而下,企图一举冲过解放军炮火的控制区,接近“紫石英”号。挨过打的“紫石英”号知道,在解放军的密集炮火下,“伴侣”号这样做只能是自讨苦吃,毫无意义,于是连忙通过无线电让“伴侣”号赶快撤退,免得跟“紫石英”号一样被解放军炮火击中。然而,“紫石英”号的劝告已经晚了,“伴侣”号在靠近“紫石英”号时再次遭到解放军炮3团7连的射击,中弹五发。此后,这艘英舰便利用解放军火炮射界有限的弱点,躲进解放军射击死角猛烈还击,英舰上配备有八门114毫米主炮,加之舰炮射速较快,因此面对解放军的三门75毫米野战炮优势异常明显,给解放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和损失。随后,“伴侣”号便企图靠近“紫石英”号并试图将该舰从泥滩中拖走。此时,解放军炮3团1连的三门日制105毫米榴弹炮与附近步兵部队的37毫米反坦克炮先后开火。激战中,“伴侣”号失去了战斗能力,两个炮塔被击毁,舰桥也被击中,航向一度失控,炮战前后持续了约两个小时,弹痕累累的“伴侣”号,冲出火力网,顺流而下。“伴侣”号一路仓皇逃窜,直到在上海附近水域与英国远东舰队的“伦敦”号重巡洋舰会合之后才停止了自己的步伐。根据我们查到的英国海军方面留存的档案,“伴侣”号上的《航海日志》记载,当时他们的航速是29节,大约相当于时速54公里,据说创造了当时在长江上航行的最高纪录,真应了英国谚语所说:逃跑的人总是跑得最快。“伴侣”号在当天晚上还给“紫石英”号拍来电报说“早上我们会回来的”。在夜幕里,为了配合营救,“紫石英”号加紧抢修,自行浮起,重新驶入了长江,但因损坏严重,只能在原地等待救援。4月20日的激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获全胜,但问题是,解放军与英国海军发生炮战这一突发事件,对我军渡江战役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渡江前夕,*中央对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是有思想准备的,在渡江战役的部署上,特意将二野紧靠三野,渡江后二野沿浙赣路进军,四野迅速南下,以备不测。突破敌人长江防线后,三野十兵团占领江阴、无锡、苏州;九兵团主力迂回到南京以南,指向上海;七兵团沿京杭公路,直插杭州,完成对南京的包围。二野三兵团出徽州,沿浙赣路前进,保障三野侧翼,其余部队摆在浙赣路沿线。这样部署,用意很明显:万一美国出兵干涉,解放军有足够的兵力应对。当时主要防备的是美国人,谁曾想最后却跟英国人打起来了,而且在炮打“紫石英”号之后,针对增援的英国军舰,冲突一再展开。1949年4月20日下午17点,英国驻华大使斯玳文逊给英国驻北平领事包士敦发了一封紧急电文,我们从外交部解密档案中,找到了这封电文,这封英文电文主要强调了两点:第一,斯玳文逊希望包士敦采取任何可能步骤,将此不幸消息告诉最高当局,并要求即下令其沿江军队,以保证此三舰之安全,并给予援救工作的充分便利,第二,他希望包士敦向当局强调这三舰之人道主义的及和平的任务,其任务是在秩序混乱时能撤退外国侨民。就在英国方面仍在担心所有英舰安全的时候,前方军情又有了发展。到底是怎样发展的呢?我们可以从这份档案中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前委粟张致八兵团电(转中央指示四月二十二日)遭我炮击之悬英国旗兵舰为英舰,现南京英大使馆邀北平领事向我提出要求予以保护并允其营救被击毁之兵舰,现向你们立即查明以下诸事:一、被我击沉之F116号舰是否确系国民党舰?二、作战时的确实情况如何?是否该两舰先向我开炮?三、英“黑天鹅”号“伦敦”号现到何处?是否有报复行动,是否有帮助国民党阻我渡江之阴谋?这份电报的时间是四月二十二日,从这份电报中可以看到,前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似乎是把“紫石英”号当作国民党的军舰痛打了一顿的。在这份电报中还提到了两艘英国军舰,“黑天鹅”号和“伦敦”号。也就是说,长江之上中英之间的冲突已经扩大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英国远东舰队1949年4月22日发出一份紧急命令,三艘英国舰队被先后派出去救援“紫石英”号。英方派出的是:前面说过的“伴侣”号驱逐舰,“伦敦”号万吨级重巡洋舰和“黑天鹅”号护卫舰,“伦敦”号有八门八英寸重炮,八英寸,20公分!那是当时解放军根本没见过的重武器。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副司令梅登计划用重炮压制解放军炮兵阵地,掩护“紫石英”号撤退。那么,这次两军交手结局又如何呢?21日上午,英舰两艘,即“伦敦”号、“黑天鹅”号,一为巡舰,一为炮舰,由嘉兴向西行至七圩港以东时,速度减慢,沿途以望远镜观察北岸,在该段停留约两小时后,继续向西行,并将炮渐移向北岸,我亦通知炮兵准备应付。经七圩港时,该舰即向我阵地发射猛烈排炮,我即予以还击,该舰旋即西去,驶至泰兴以西江面时,复遭我炮击,复东返。沿途不断向我炮击,我亦不断还击,下午该舰即向江阴方向逃窜。据观察,该舰中炮九发,有炮两门为我击毁。我阵地被轰毁一部,并有68师202团团长邓若波、参谋长王保哲中弹阵亡,团政委侯葵负伤,共伤亡40余名,打坏民房多间,群众亦有伤亡。粟4月26日9时。在整个炮战中,英方统计,“伦敦”号共发射八英寸炮弹155发,4英寸炮弹449发,阵亡13人,伤54人。解放军方面统计最后伤亡252人。但经过这场激战,远东舰队副司令梅登武力解决“紫石英”号事件的计划彻底破产。两艘英国军舰带着累累弹痕脱离战斗,朝下游上海方向逃去。而这次炮战,还留下一桩纷扰几十年的公案,那就是,到底谁先开的火?解放军前委向中央的报告中说是“伦敦”号先开火的,而英国人始终坚持是中方先开火,双方各执一词,究竟真相是什么?几十年后,当年任十兵团司令员叶飞将军在*中讲述了当天的情况,真相才大白于天下。1949年4月21日清晨,在发现英舰之后,23军阵地前沿的炮兵进入临战状态。虽然并未下令装弹也未下达射击诸元,但实际上各炮均已自行装定了射击诸元,也已装填完毕,只要一拉火索,炮弹就会朝着英舰而去。10点左右,1排2炮炮长梁学路见英舰即将从自己的火炮射界内驶出,也可能是过于紧张,便一声令下“放!”,炮手闻声手动几乎是条件反射一般的拉动火索,第一发炮弹呼啸出膛。炮声一响,其他各炮乃至附近阵地上的友邻部队误以为上级已下令开火,于是也纷纷开火,一场空前激烈的炮战就此爆发。叶飞将军在*中记载:野司(就是第三野战军司令部)来电话查询:“你们怎么同英国军舰打起来?谁先开的炮?”我立即回答:“英国军舰先开的炮。”电话搁下后,我马上摇通了陶勇同志的电话。我说:“江面上的军舰是英国军舰,我们把英国军舰打伤了,上面来查情况哩。”陶勇同志气冲冲地说:“有什么好查的!我最好的团长都给他们打死了!文武双全的人才哪……”他说不下去了。于是我和陶勇订好了“攻守同盟”,不论谁问,都说是英国人先开的炮。当时解放军渡江战役中的五位总前委成员是:*、刘伯承、陈毅、粟裕和谭震林。那位擅自开炮引发了与“伦敦”号军舰炮战的1排2炮炮长梁学成,据说他后来被关了5天禁闭,还得到了“梁前委”的外号。这是大家对他的戏称,因为在当时,只有总前委才能够下令对英军开炮。而当时的23军军长陶勇,得到了毛主席的一句评语,毛主席说“那么喜欢打军舰,就去海军吧”,陶勇后来调到海军,任东海舰队司令,1955年被授予海军中将头衔。关于这段掌故,叶飞将军在*中最后写道:“解放后我和陶勇同志谈起这段往事时,只有一笑了之。如今,这件事已经成了历史事件了,我想,不妨把当时的真实情况公之于众吧,不知陶勇在天之灵以为如何?”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过长江,4月23日,解放南京。此时,英国军舰“紫石英”号,仍然搁浅在长江之上。“紫石英”号事件令英国朝野乃至世界都感到十分震惊。一时间,纽约、伦敦、巴黎、日内瓦等地的报纸媒体纷纷在各自显要位置刊登相关报道。世界舆论在感到震惊的同时,对英国人在此时此刻闯入待命渡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火控区域,并与之发生武装冲突的做法感到困惑不解。下面是档案中记载的当时英、美等国媒体的有关报道:1949年4月21日,伦敦自由党《新时报》称:英国人要问为什么在昨天与扬子江上被炮轰之英国船只,要恰在这个时候向上流航行呢?纽约《先驱论坛报》(巴黎版)军事记者撰文,认为英舰事件属“强有力英舰队的失败”,认为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真正战斗力的一个“清楚的指标”。该文称,西方军事领袖必须完全重新评估远东军事局势,事实上是必须估计全世界的军事局势。在媒体的一片喧嚣声中,英国官方对事件的反应比较复杂。扬子江上的炮声震动了英国朝野,一时议论纷纷,其中以保守党议员、前英国首相丘吉尔最为激进,他质询政府为什么不向中国派遣航空母舰武力解决,但更多的意见还是比较务实,英国政府开始寻求外交解决的途径,关于“紫石英”号,艰难的接触和谈判开始了。解放军渡江以后,“紫石英”号虽然经过修理可以恢复航行,但处于两岸炮火的监视之下,不敢有丝毫动弹。被困的“紫石英”号官兵供应短缺,英方十分焦急,希望早日与*高层直接会谈,但由于双方没有外交关系,中方不承认英方外交人员的身份。英方通过各种渠道与解放军高层接触,均未成功。1949年4月27日凌晨,康矛召收到了中央军委的电报指示。在这封电报中,毛泽东和*中央并不想为“紫石英”号的滞留问题花费太多精力,对第三野战军作了如下指示:为创造和谈气氛,早日解决问题,以利日后中英友好,对“紫石英”号只采取监视措施,不准缴其武装、集中其人员、断其燃料,要协助其医治伤员,供给其生活用品。根据“紫石英”号代理舰长克仁斯的回忆,1949年5月2日下午,炮三团政治部宣传股股长戴国良带着两名战士,乘坐舢板登上了“紫石英”号,同舰长克仁斯进行了简短的会谈。戴国良向克仁斯转达来自南京刘伯承将军的信函,信函中表示,只要“紫石英”号待在原地不移动,他可以保证“紫石英”号的安全。克仁斯非常高兴这次会谈的结果,当晚,他就把谈判的结果电告了梅登。在这次谈判中,克仁斯还向戴国良提出了请解放军帮助购买蔬菜的问题。三天后的5月5日下午,一名当地商人,用小船载着65磅马铃薯靠上了“紫石英”号。这名商人名叫倪金才,他还给卡伦斯顺便带来了一封写给船上华工的信,邀请他们参加在镇江警备司令部举办的免费招待会。根据档案记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紫石英”号上的英国官兵曾进行过多次近距离接触。在外交部解密档案中我们找到了这份材料,这里记录了在1949年5月24日至7月22日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镇江前线司令部,中方和英方共进行了11次有关“紫石英”号的谈判。这里有谈判记录的对话:中国人民解放军镇江前线司令员袁仲贤:英国军舰侵犯中国内河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阵地,这显然是一种侵略行为,这是中国人民所不能原谅的。克仁斯:请允我陈述:我无权讨论该事件之责任问题,我可否与袁将军讨论使“紫石英”舰安全驶离长江问题。从谈判记录中可以看出,双方关心的问题完全不同。中方希望英方就原则问题道歉,而英方则避重就轻,希望中方先放走军舰。也正因为此,从5月到7月底的三个月期间,双方谈判一直僵持没有任何结果。中方因为掌握主动,显得并不着急,而英方则十分焦急,难道“紫石英”号就要这么永远的留在长江之上了?这几个月期间“紫石英”号上船员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从外交部解密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央对此也作了指示:“对‘紫石英’号燃料粮食问题,许其向市上购买;并允许其晚间点灯及派人进城买报纸。”在外交部解密档案中我们找到了一封“紫石英”号军舰受伤水兵写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的信。写信的英国士兵名叫班纳斯特,在信中他向照顾他的解放军表示了感谢和惜别之情:“我要感谢你对我们所表示的好意,以及你们每一位给我们的待遇和关切,使得我们感到如同在家里一样,感到在离开时的难过。在我们与你们共处的短时间中,你和你们的士兵使我们非常快乐,我们还得到了很多朋友。”信中还写道:“我们但愿你和你们的人民能够有一天来看我们,让我们酬答一部分你们曾对我们表示的好意。我乐于说,我和我的同伴都信仰你和你们的人民所信仰的、为之战斗并获得成功的事业。我希望我的国家也将跟上新中国的步伐。”1949年5月18日下午,康矛召等三名解放军指挥官乘坐小船登上了英国军舰。康矛召受命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炮兵第三团政治委员的身份,照会英国皇家海军“紫石英”号舰长卡伦斯,关于“紫石英”号的接触和谈判艰难地展开。在谈判中,英方要求释放“紫石英”号,而中方要求英国政府对“紫石英”号擅自闯入中国内河做出道歉,而这一点涉及大英帝国脸面,英国人无论如何不愿意答应。谈判毫无进展,双方在许多技术细节上不断纠缠,转眼间,三个月过去了,谈判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结果,一直到7月底,一个意外的发生,突然结束了“紫石英”号事件。究竟是什么事件呢?7月30日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结束了“紫石英”号三个月的被困生涯,究竟这一事件是怎样结束的呢?海军对气象最为敏感,台风来袭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沿江许多炮兵阵地纷纷调整部署,疏忽了对“紫石英”号的防范,“紫石英”号乘月黑风高之夜潜逃,沿途只遭到解放军零星炮火的袭击,7月31日凌晨5时许,“紫石英”号终于逃到了长江外宽阔的海面,结束了它长达101天的被困生涯。“紫石英”号逃出长江以后,给英国拍发了这样一份电报:“重返舰队,天佑吾皇。”受到了英雄般的接待,以后一直成为皇家海军得意扬扬吹嘘了多年的一次成功突围。然而,英国官方却明确表示,“紫石英”号的逃跑未经政府批准,英国外交部对“紫石英”号擅自行动极为不满。当时,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一位官员听说“紫石英”号事件后,不由得连说了三个“愚”字:人家打仗时你把军舰开进去,是第一愚;受了伤又要派军舰去增援,和中世纪英国人在刚果河上打土著人一样,是第二愚;救不出有吃有喝就留在那里好了,而又要逃跑,是第三愚。而中方对此又是怎样的反应呢?经过我们认真研究当年的档案材料,又发现一些这次“突围”后面的秘密。在这份中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前委的电令中写道:如果英舰接应“紫石英”号或“紫石英”号擅自逃跑,则给予坚决打击,但在打击“紫石英”号时不要将其击沉。我们来看一下前线指战员是如何理解中央指示的。“在打击‘紫石英’号时不要将其击沉。”看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指战员对中央的指示是心领神会了。有史学专家分析,事实上,在无法获得英国政府的认错和道歉的情况下,*中央不愿因此耗费过多的精力,面对“紫石英”号的逃跑,持默许态度。而在事后,中方除了发表一个声明予以谴责外,再无进一步反应,英国外交部对“紫石英”号的逃跑却大为恼火。……可以看出,从“紫石英”号的顺利逃脱中,也显示了当时中方灵活的外交政策。一场震动世界的外交事件,就这样结束了。与此同时结束的,是外国兵舰在中国内河横行的历史,是帝国主义在远东的炮舰政策,是上百年来“弱国无外交”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6月17日,英国成为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大国。1972年3月13日,中英发表联合公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最后,介绍一下“紫石英”号的下落,在英国导演Michael Anderson1957年拍摄的电影《扬子江事件》中,有一件道具非常真实,那就是这部电影里最大的道具,“紫石英”号。据说为了拍这部电影,英国皇家海军慷慨地把“紫石英”号提供给剧组随便折腾,军舰在拍摄爆炸场面的过程中受到严重损伤,不得不在拍摄结束后,被解体回炉。而我们今天在节目里看到的许多“紫石英”号的画面,就来自于这部电影,那不是道具,真的就是“紫石英”号本身。 1949香山密档西苑机场阅兵仪式结束后,在暮色中,毛泽东等五大书记来到了*中央的新址——香山。毛泽东在双清别墅度过了在北平的第一个夜晚。经常爬香山的人都知道,“双清别墅”位于香山寺东南的半山坡上。就在60年前,*中央入驻香山后,以“双清别墅”为中心的“劳动大学”也开学了。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结束,解放战争的胜利已成定局。1949年3月5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朱德等人出席会议,毛泽东主持了会议并作了报告。会议上,毛泽东指出*中央接下来的工作重心要开始转移了,由乡村转向城市。除此之外,毛泽东还明确提出,将定都北平。就是说,要进城了。即将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央要搬家了。这个“家”,是个什么规模?上至中央领导下到机关工作人员,涉及到的人数先后就有5000多人,还有大量办公设备、文书档案、后勤器材等,要用近百辆卡车来运输。在短期内将整个队伍迁驻敌情复杂的北平,对*中央来说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事情,警卫怎么安排?防空怎么部署?敌情怎么消除?什么样地方才能同时满足5000多人的工作和吃住呢?其实,早在1949年年初,毛泽东就已经开始考虑建国和定都的问题,他考虑过好几个别的城市如西安、南京、哈尔滨等等,但都没有定夺。一天,有一个人和毛泽东谈到这个话题。这次谈话后,毛泽东最终敲定了北平,什么样的人能给毛泽东这么大的决心呢?此人是王稼祥。元旦刚过,时任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的王稼祥来看望毛泽东,二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交谈中,毛泽*然问道:“我们的政府定都何处?”王稼祥听后先是一愣,随后他笑了,因为这个问题他早就考虑过,有了想法;他说:北平,离社会主义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近,国界虽长但无战争之忧;而南京,虽虎踞龙盘,地理险要,但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安全问题;西安又似乎偏西了一点。在这几大备选城市中,北平最为适合。对于这个回答,毛泽东颇有同感。就这样,北平,这个千年古都,在一次看似不经意的交谈中,恢复了都城的地位。但是进驻北平后,中央机关落脚何处呢?*中央当时共有几处备选:颐和园、香山、八大处和新北京。这几个地方主要集中在北平的西郊。1949年1月19日,中央授命直属机关供给部副部长范离和他的同事们,第一次前往北平考察。范离一行到了北平之后,直奔北平的西郊(当时的西郊已经解放),并在西郊开始进行周密的调查。经实地考察,范离发现颐和园是旅游景点,如果作为*中央办公居住地,就得封园,这不太现实。而八大处和万寿路因为房屋不足,最终也被放弃了。最后他们把目标锁定在了香山,并将这个情况向当时的北平市市长叶剑英汇报了。汇报以后,叶剑英就给军委秘书长*写了一封信。信上说,“范离、刘达二同志侦察和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地区的选择,以香山为适当,只需牵动一家就可基本解决。”信里所说的“一家”,就是指当时的香山慈幼院。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范离等人最终选择香山呢?香山林木繁茂、地理位置十分隐秘,而最高峰鬼见愁557米的海拔高度,也非常适合警卫部队安排防空部署。*中央迁驻北平后,工作重心也由乡村转向了城市,选择香山,可以说是*中央由乡村到城市的一个标志。叶剑英信中提到的香山慈幼院,是北洋政府时期开办的一所用来收养孤儿的学校,所以留有3000多间房屋。这样的条件非常适合*中央庞大队伍的临时居住和办公。1949年1月底,范离带着叶剑英的这封亲笔信离开北平,回到西柏坡向*中央汇报。1949年1月14日,经过29个小时激战,天津解放。天津解放后,一场和平谈判也在北平秘密开始。1月22日,这场秘密谈判有了结果,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签署了。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1949年2月3日,正是农历的大年初六,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北平举行了盛大的入城式。部队分别从永定门和西直门进入北平城,整整走了六个小时。北平和平解放了,中央迁平工作迫在眉睫,这时范离带着他在北平的调查结果回到了西柏坡,*中央看了叶剑英的信后,并没有做出最后决定。1949年2月3日,*中央又派出了一个14人的行动小组再次赶往北平,此行小组肩负着一个重要而绝密的任务,负责此次行动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在*中央举足轻重,这个人到底是谁?他就是有着“*特工王”称号的李克农,当时是*中央社会部部长,毛泽东曾笑称李克农为“共产党的大特务”,美国中情局也把他看作中国共产党内最强有力的对手。早在1931年4月26日,钱壮飞送出的顾顺章叛变的消息,就是通过他及时的传递,才使得*中央免遭一劫。这么重量级的人物,此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2月7日,李克农开始在香山进行全方位的勘察,并对*中央迁平驻地细节上的规划和设计逐一勘查和落实。李克农在调查中证实了,范离和刘达提到的香山慈幼院确实有一批现成房屋,只要稍加修缮,便可提供给中央机关的5000多人居住和办公。1920年,北洋政府总理熊希龄,在香山开办了慈幼院,专门用来收容孤儿,在那儿他还同时修建了一座别墅,因为有两股清泉从山石中潺潺流下,所以把它取名为“双清别墅”。李克农看到双清别墅之后,便觉得这里非常适合做毛泽东迁平后的工作和居住地点。待所有问题都落实之后,2月8日,李克农给*写信,汇报说,“昨日去香山一带看住址,已决定住该地”。就这样,1949年2月初,李克农的这次秘密任务正式开始了。*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及毛泽东等迁驻北平,这可是一件非同寻常的大事。2月初,*中央在西柏坡成立了转移委员会,由*等人负责。当时,由于处在即将建国的特殊历史时期,香山这块地方,在被确定为*中央进驻北平的第一站之后,为了保密,对外有另一个说法:“劳动大学”。李克农此次进入北平的秘密任务就是全权负责在北平打前站的工作,按照李克农的设计,进北平打前站需设三个站点:第一站称“劳动大学”筹备处,设在东城区的弓弦胡同15号,这弓弦胡同是个小胡同,就在沙滩附近的东皇城根北街附近;任务是办理对外交涉,备置办公、住宿用具等事宜;第二站称“劳动大学”收发处,设在颐和园西北的青龙桥,任务是负责中央驻地的社会调查、整顿和清理驻地周围环境、布置警卫,并办理中央机关来人的住宿手续等事宜;第三站称“劳动大学”招待所,就设在香山,任务是负责中央机关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办公、住宿用房的布置、修缮等事宜。把这么重要的党中央驻地叫做“大学”,当然是为了保密,这种做法其实在西柏坡时就有了先例,那时*中央的驻地被称作“工校”,刘少奇被称为“校长”。一些人不知内情,以为真是学校,跑来投考。这也难怪,你既然是学校,当然就会有人想上学啊。香山的“劳动大学”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一些人找到这里,要进去报名,弄得警卫人员左右为难,搞得人家小战士有点紧张。不过, 单从这一点就看得出来,“劳动大学”这块牌子,对*中央机关隐身,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保密的作用。在环境和站点确定之后,接下来要面临的就是警卫和安全问题,当时的“北平”并不太平,反革命活动,打暗枪、放信号弹、抢劫、盗窃等破坏活动时有发生。在这样的局势和社会治安状况下,要保卫“劳动大学”的安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承担这么一个重大任务,仅仅靠原来的中央警备团和北平市纠察总队已经远远不能胜任了。怎么办呢?增调援兵。吴烈,是当时第45军第133师师长邹衍,是当时第47军第160师政委。1949年2月中旬,正当部队准备南下时,二人突然接到上级指示,由于第160师参加过一些战斗,有一定的战斗经验,而且队伍中还有一批骨干,绝大多数是翻身农民,政治上可靠。因此决定将这个师留下改为第207师,由吴烈担任师长,邹衍任政委,负责保卫*中央机关、保卫毛泽东等领导人,同时还负责北平市的卫戍任务。这是很大的转折。任务变了,斗争形式也由与公开的敌人作战转变为与暗藏的敌人进行斗争。部队不但面临着思想上的大转弯,而且在斗争手段上也必须从头学起。经过短暂的培训,3月初,这支秘密警卫部队悄然由河北固安县开进北平。这支警卫队的组建对当时北平的安保工作,无疑是雪中送炭,但这远远不够。随着三大战役的结束,一批批特务分子也分别从华北、西北、东北逃亡到北平,北平敌情形势异常严峻。相关资料显示,当时的北平仅国民党特务组织就有114个,职业特务达8500多人,他们无时不在伺机破坏。眼看距离*中央迁平的日期越来越近,而此时敌特和间谍组织却还没有肃清,怎么办?1949年3月5日,*中央在西柏坡举行七届二中全会,就在会议召开后的第3天,也就是1949年3月8日清晨,又有一支特殊队伍从西柏坡附近的西黄泥村向北平方向进发了。上面提到的警卫部队207师已经在三月初出发去了北平,那么,这支队伍又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呢?这是一支小队伍,只有150个人,但个个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手,队长叫高富有。高富有在接任队长职务前,担任中央警备团手枪连连长,是出了名的神枪手,有百步穿杨的本领。这些队员都是从中央社会部、中央警备团和华北军政大学精心挑选的,1948年11月,他们陆续集中到黄泥村,组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支负有特殊使命的便衣队。当时他们穿着军装,后来给他们每人都发了便衣,用来工作时的乔装打扮。队员中有许多长期在根据地从事保卫工作,他们经验丰富,身手不凡,遇事不慌,胆大心细。可是,虽然他们都有着丰富的反特经验,但这次的任务却和以前不一样:工作地点是在北平,队员们大多都没有来过北平,北平是什么样的都不知道。怎么办呢?赶紧补课啊。他们用了3个月的时间进行突击培训,恶补城市知识,比如怎么用马桶、怎么用水龙头、怎么打电话,以及怎么在大城市当好便衣。3月10日,便衣队到达北平,李克农立即就给高富有安排了任务。用三天时间熟悉地形,三天后发枪,以前便衣队员用的都是步枪,这次为了保证做好保密安全工作,上级部门特意为便衣队队员们每人配了一支美制左轮手枪,这种枪体积小,便于携带。用惯了长枪的队员们别说用,见都没见过这种手枪,一个队员在摆弄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枪走火了,而且枪口正好冲着队长高富有。千幸万幸,正因为不会用,子弹上错了,上的子弹和枪不是一个型号,子弹才没出口,只把枪筒给震裂了,子弹还在枪管里,没有出膛。 高富有算是捡了一条命。发了枪,便衣队立即开始执行第一次任务:负责从西直门到香山这条路的安全保卫。从香山到西直门大约十九公里,化装后的便衣队,把整条路线给控制了,一路上那些蹬三轮的、修皮鞋的、卖糖葫芦的,都是高富有的人。长袍马褂、帽子、秤等等,都是当时便衣队员们乔装打扮掩饰身份用的,但谁都没想到在便衣队执行任务第一天遇到的最大难题,不是抓敌特,是什么呢?是他们自己。当时的西直门还有城门,城门附近拐弯死角很多,是特务频繁串连碰头的地方,还曾经发生过暗杀的事件,便衣队就在那儿设立了一个卖香烟花生的摊位。没想到第一天出摊,他们就遇到了麻烦,2008年采访高富有时,90多岁的他还清晰的记着当时地情景:“摆上摊摊以后,不认识秤,他进了三斤花生,来一个买花生的,他给放到秤盘上,(人家)说不够不够,他把三斤都给人家放上去,说不够还差一点,算了吧,他回来说我不认识秤,我买了三斤花生全给人家了,人家还说差一点,我不干这个。”这个装扮小贩的便衣其实就是穿帮了,露馅儿了。你一个摆摊儿的连秤都不认识,这戏还怎么演哪?幸好那买主不是特务,要不然可真是麻烦了。除了摆摊,有的队员还要扮成商人,扮商人可是要穿上长袍马褂的。穿长袍马褂可是有讲究的,比如说,上台阶呀上楼梯的时候要把前摆提起来,落座的时候要把后摆撩起来,等等。有的便衣队员没穿过,不知道,结果常常就踩到衣角,啪嗒一下摔出去,出了不少洋相。第一天的教训,让便衣队的队员们开始意识到,干什么得像什么,要不然就不仅仅是出洋相,那是要暴露身份的。于是开始认真观察、学习,摆小摊的学习认秤算账,修自行车的开始学修车,就这样,慢慢地,他们根据工作需要,像模像样地扮成了工人、商人、店员和学徒。便衣队经过近10天的建站、学习和实地演练,很快熟悉了新的工作方式,投入到设点、布防、侦破中,对一些重大案件的侦破起了关键的作用。而此时北平公安局展开的肃清反革命特务的工作也有了进展,先后破获了9个国民党特务潜伏小组,很多特务头子和特务分子秘密坦白自首,秘密登记。比如说,国民党保密局北平站站长徐宗尧,在北平解放前就已经和*地下党取得了联系;1949年2月,他配合北平市公安局,动员了一大批敌特骨干登记自首,使敌特组织的破坏计划遭到了致命打击。城内相对安全了,沿途的警卫工作有了明里的207师、暗里的便衣队,应该不成问题了。那么,中央领导人将采用什么方式进入北平呢?1949年3月21日,叶剑英、李克农就进平的沿途工作部署给周恩来发去了请示密电,在中央档案馆的解密文件中保存着当时的密电:绝密,今晨9时……大家认为路途太长,乘汽车连续三天,而下车又要阅兵等,恐太疲劳,不如从涿州或高碑店,改乘火车,人既舒适。周恩来的复电:“绝密,同意来电所提各项布置,但不要鸣炮以军乐队代之,我们预定24晚宿涿州,请派一负责干部到涿州等候我们,由涿州到平的专车可以准备,究竟坐汽车或乘火车等我们到涿州后再作决定。”路线、交通工具、保卫工作都落实了,就等大队出发了。1949年3月23日,100辆大卡车和20辆中小吉普车停在了西柏坡的小村庄外,这是为迁移工作特殊准备的。我们可以来算一下,一辆卡车大概长五六米,100辆就是五六千米,小吉普车一辆大概3米,20辆就是60米,再加上车与车之间的安全距离,整个队伍估算下来也得有一二十公里。大白天,如此浩荡的车队太显眼了,沿途的警卫如何部署呢?上午11点,*中央、解放军总部的车队从西柏坡出发了,毛泽东乘坐的吉普车排在第二辆,前面有先导车。第三辆车还是一辆警卫车,紧跟在毛泽东的车后,一直保持很近的距离,中央警卫团的手枪连和一个步兵排分别坐在5辆大卡车上,沿途护卫。车队经灵寿、行唐、曲阳一路北上,晚上到达了唐县城东的淑闾村,为了保证安全,毛泽东当夜没有住在县城,而是住在一个事先安排好的村民家中,第二天早上9点毛泽东和车队告别淑闾村继续北上,在傍晚时分抵达了涿州。3月25日凌晨三点,按照原计划毛泽东等中央五大书记在涿州登上了开往北平的专列。从涿州到清华园,共有12个车站,约60多公里,两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为了保证安全,每站都派专门负责人员两名,一个守电话,一个盯道岔并监督车辆通过。然而,*中央的五大书记究竟在哪一站下车,只有几个人知道这个秘密。中央首长从涿州换乘火车进北平时,编了3个列车。为了保密安全工作,三列车分别从不同的车站停靠,第一列车到西直门车站下车,第二列直奔清华园,第三列车开往前门车站。在北平城内为了确保*中央绝对安全的抵达,便衣队、警卫队以及市公安局等部门也部署了严密的保卫工作。3月25日凌晨,前门、西直门、清华园三个火车站上,都布控了周密的警卫任务,内部警卫由便衣保卫队负责,外部警卫由四野207师担任。毛泽东等人究竟在哪列车上呢?按照原计划向外散布的消息,很多群众以为毛泽东是从前门火车站下车,于是街上锣鼓喧天,行人们拿着传单去前门火车站迎接。可是跑回来的人都说,前门火车站没有中央领导。那么毛泽东等人到底会在哪站下车呢?原来,第一列火车为前卫车,载着警卫部队和少数干部以及警卫人员,到西直门站下车,然后用卡车将他们直送香山;第二列车为专列车,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都在这列车上,此车挂8个卧车和一辆餐车,直开清华园车站;第三列车为后卫车,挂5个客车和3个行李车,开往前门车站。按计划,毛泽东等人将在清华园站下车。早晨六点,从涿州方向驶来的专列车缓缓的靠站了。此时,距离毛泽东上一次来北京已经过去了整整30年,30年前毛泽东在北大当图书馆书记,就是负责报纸阅览登记的临时工。当年的临时工,今天已经成了一个新时代的奠基人。毛泽东走下列车,踏上清华园站的第一步,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史跨出了一大步。当毛泽东缓步走下列车,踏上清华园车站的这第一步,也意味着一个大转折的关键的时刻的来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与前来迎接的*、罗荣桓、聂荣臻、李克农等见面后,乘小车到颐和园休息。周恩来不顾长途行军的疲劳,稍事休息,就同叶剑英等赶往了西苑机场检查阅兵式的准备情况。3月25日下午5点,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西苑机场阅兵。这次阅兵由第四野战军的三个步兵团、一个摩托化团、两个炮兵团、一个坦克营以及英雄模范功臣代表连以上干部为受阅部队,刘亚楼任阅兵总指挥。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受阅部队的指战员,只经过5天的紧张准备,甚至在头一天晚上一夜未眠、反复进行演练,细致检查着装、军容。在兴奋和期待中等待着这个激动时刻的到来。3月25日晚,新华社向全国、全世界广播了*中央、解放军总部和毛泽东等五大书记已经胜利到达北平的消息。西苑机场阅兵仪式结束后,在暮色中,毛泽东等五大书记来到了*中央的新址——香山。毛泽东在双清别墅度过了在北平的第一个夜晚。经常爬香山的人都知道,“双清别墅”位于香山寺东南的半山坡上。就在60年前,*中央入驻香山后,以“双清别墅”为中心的“劳动大学”也开学了。当年“劳动大学”在香山的位置分布是这样的:毛泽东居住的“双清别墅”位于整个分布图的最南端,从“双清别墅”西侧北门出去,有一条小路通向“来青轩”,这里是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的住所,刘少奇一家住东房,朱德和任弼时住北房。由任弼时的住房往西向上走数步,就是周恩来的住所。“来青轩”的东北方向,是教保院,也就是现在香山饭店的所在地,当时*中央政策研究室、新华社总编辑部、中央军委作战第一局就设在这里。再往北是“多云亭”,*中央宣传部的所在地。“多云亭”的东北方就是我们前边提到的慈幼院,这里是当时*的机要处。慈幼院的西侧的昭庙是当时中办的秘书处。分布图最北端的碧云寺是马列学院。为了防止敌机空袭,还在至高点“鬼见愁”布设了高射炮阵地。在双清别墅的院子里,为了安全,战士还为毛泽东修建了防空洞,出于对自己领袖的热爱,在防空洞竣工时,在洞口的上方,战士们写上了“毛主席万岁!朱总司令万岁!”在毛泽东进驻后,他却让工作人员把这口号给涂掉了。毛泽东等五大书记进驻香山后,这里就成了*中央指挥所,这里的保卫工作就更加严密,“劳动大学”里有警卫部队严密布防,在“劳动大学”范围内工作的人员必须佩戴一枚证明身份的金属证章。国民党政府一边和谈,一边却派特务加强在北平的破坏活动,假和平真备战的面目暴露无遗,尽管如此,*中央经过艰苦的谈判,国共双方的谈判代表拟定了和平协定草案。1949年4月17日,新华社关于和平谈判情况的电讯稿上面说道:*代表团在15日的双方会谈上宣布,谈判以4月20日为期限,南京代表团是否愿意在协定上签字,须在20日以前表示态度,4月20日为签字日期,现正等待南京答复。然而4月20日,国民政府仍拒绝在该修正案上签字。假和谈、真备战的阴谋彻底地暴露了出来。谈判破裂后,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总司令朱德在香山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当时毛泽东在这里起草《关于向全国进军的部署》的文件。4月20日晚至21日晚,遵照这份中央军委的命令,渡江战役打响了。随后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解放军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江防,占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无锡、镇江等城,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这预示着解放中国的宏伟蓝图已基本实现。消息很快就通过电波传回了“劳动大学”。接到了陈毅进驻南京总统府的电话后,住在双清别墅的毛泽东诗兴大发,当即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香山双清别墅,毛泽东完成了历史赋予的非凡使命,那就是:军事上指挥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政治上同各*党派一道协商,筹建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经济上提出新中国经济建设根本方针。6月15日,毛泽东到了中南海,开始在香山、中南海两地办公;九月中旬,毛泽东正式迁居中南海,“劳动大学”也就完成了它的特殊使命;半个月后,一个崭新的中国出现在世界的东方。 543飞弹打“黑猫”南昌“导弹游击战”的爆炸声,震撼了世界。如果说对于人民解放军之前击落RB—57D,外国人还有怀疑的话,那么这一次击落U—2飞机,世界就不得不对当年“小米加步枪”的“土八路”刮目相看了。一营,进驻大兴县东枣林;二营,进驻通县张家湾;三营,进驻丰台槐树岭;四营,进驻昌平县沙河;五营,进驻顺义县河南村。1959年9月5日,五个地空导弹营,依照中央军委首长在首都防空地图上的布控,静悄悄地开入了北京周边的阵地。此时,距离新中国国庆10周年庆祝大典,还有25天。在以天安门为中心,半径130公里的作战范围内,一面导弹防空的大网就此拉开。担任作战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指战员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我们的餐桌已经摆好了,就等着RB—57D这道菜上桌了。那么,RB—57D是怎样的一盘菜呢?RB—57D就是美国制造、亚音速双发喷气式单翼高空侦察机。1959年1月6日,台湾国民党空军用美国人给它的这种侦察机,第一次窜入大陆,进行间谍飞行。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间,国民党空军对大陆纵深进行了10架次的战略侦察。侦察活动地区遍及福建、浙江、江苏、上海、江西、广东、湖南、湖北、安徽、贵州、四川、河南、山东等13个省、市。面对这10架次的高空侦察,人民解放军空军曾经起飞米格—19歼击机109批202架次进行拦截。其中有106架次,人民解放军飞行员都已经发现目标,但竟然就拿这RB—57D没办法!为什么会没办法呢?原因很简单:飞得不够高。RB—57D的飞行高度可以达到20000米,而人民解放军空军当时装备的米格—19歼击机,飞行升限最高只达到过17900米。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RB—57D在大陆空中曾经横行一时,1959年6月,RB—57D竟然两次大摇大摆地掠过京津地区上空,如入无人之境。这两次侦察活动,惊动了*中央的最高领导层,更为即将到来的国庆10周年庆祝大典蒙上了一层阴影。毛泽东主席紧急召见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要求空军:必须保证国庆节当天首都上空的安全。根据中央指示,空军毅然亮剑——地空导弹部队,投入首都防空!五个地空导弹营部署京郊,形成交织火力的天网。RB—57D胆敢侵入,就把它揍下来!195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庆典,在北京隆重举行。而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这一天,RB—57D并没有出现。接下来的一天、三天、五天,北京上空平安无事。大家在松了一口气之余,也相当地困惑:莫非是美蒋政权知趣,不让国民党空军来给新中国成立的庆典裹乱?事情当然没那么简单!原来,1959年的10月1日到10月6日,北京的天气一直有雾,高空侦察机的照相机基本发挥不了作用。所以说,RB—57D决不是不想来,而是不好来。10月7日,天气刚刚放晴,RB—57D就飞过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地空导弹部队二营营长岳振华在接受采访时,回忆当年击落敌机时的场景:情况出现在这一天的9点41分。福建前线某雷达连的荧光屏上,突然出现了一个非常熟悉的亮点。雷达兵立即报出情况:台北市以北50公里地面上空,大型机1架,正向大陆飞来。尖厉的警报声瞬间响起,随着敌机的不断迫近,地空导弹部队做出判断:这正是一架RB—57D。从浙江温岭窜入大陆后,这架敌机越过了沿途各机场飞机的拦截,过南京,进徐州,经济南,直向首都北京扑来。而等它飞到距北京115公里的时候,它就已经被地空导弹部队2营的制导雷达咬住了。随着三点发的命令,1959年10月7日中午12时04分,三发导弹腾空而起。片刻之后,东南方向传来了轻微的爆炸声。RB—57D,这种有着“空中侦察霸王”外号的美制飞机,就在电光火石之间,被击落在了北京通县东南18公里的安平镇河西务村。当岳振华赶到雷达标示方位时,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RB—57D飞机的主体残骸,头部插进地下,尾翼高高翘起,“5643”的编号清晰可见。机体残骸东北100米处,有一具飞行员的尸体。经过勘验证明:这个人,是国民党空军第4中队上尉飞行员王英钦。RB坠落,举世皆惊。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地空导弹部队的首战告捷,同时,在世界防空史上,用导弹打下飞机,这也是开天辟地的头一遭。消息传回台湾的时候,国民党空军的“空总情报署长”衣复恩,正在参加一个酒会。当他得知RB—57D被击落,飞行员丧生的时候,眼泪“哗”的就下来了。他很不客气地在酒会上直接去质问美国中情局的情报官:你不是说,大陆没有飞弹吗?原来,在王英钦出发之前,美国的情报官曾经告诉他:中国大陆空军的主力是米格—17,有少数米格—19,但只布置在个别的点上,飞行高度低,不构成威胁。而至于大陆已经引进了苏制地空导弹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证实。RB—57D被打下来,这个问题也就可以被证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拥有了防空利器——苏制萨姆—2型地空导弹。而到底是谁发射的导弹呢?无论是美国还是台湾当局的情报部门,都摸不着头脑。这支神秘的队伍,只有一个代号:543。543,一个神秘的代号,一支神秘的队伍。将近30年间,有关这支部队的一切,都是绝密中的绝密。直到1984年10月1日,共和国成立35周年大庆的阅兵式上,人们才目睹了它的真容。这支威武的地空导弹摩托化方阵,就是战果卓著的地空导弹二营。昔日的“543”,第一次从帷幕后走出,以公开身份,雄姿英发地通过了长安街。在543公开亮相之后,有关这支队伍的历史典故,也逐渐地浮出了水面。1956年4月,*中央正式批准成立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由聂荣臻元帅任主任,负责导弹和航空工作的发展建设。1957年9月,聂帅奔赴莫斯科,与苏联签订了地空导弹援助协议。而针对当时台湾当局在美国的支持下,不断出动间谍飞机,对大陆进行侦察与骚扰的情况,1957年12月9日,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陈赓大将,向中央军委提交了关于防空作战的报告。12月18日,毛主席做出了批示,他是这样写的: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而就在不到一年之后,1958年的10月6日,在北京清河镇空军高级防校小礼堂,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支地空导弹部队正式成立,起始编制为三个地空导弹营。为了保密,国防科工委统一规定地空导弹的代号为“543”。因此,这支队伍也就被称作是543部队了。在543部队中,职务采取的是高职低配的方法。比如:二营营长岳振华,之前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100毫米高射炮团的团长。当时,100毫米高炮,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兵器配置中,已经算是顶级的了。而进入了543,岳振华他们操作的,则是更为尖端的萨姆—2型地空导弹。聂荣臻元帅从苏联引进了5套,共62枚萨姆—2导弹。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防空兵器之一:射程远、速度快、威力大,单发击毁飞机的概率是70%,而要是3发齐射,命中概率可以达到97%!为了快速掌握这种精密的防空系统,543部队的全体指战员进行了艰苦的学习和训练,当1959年10月7日,二营把RB—57D打下来的时候,距离新中国地空导弹部队的建立刚刚一年时间。543部队一战成名,RB—57D从此再也没进过大陆。而在反中低空侦查方面,中国人民解放军又相继在1961年8月2日,击落一架RF—101;同年11月6日,击落一架P2V,国民党空军不敢轻举妄动了。直到1962年1月13日,高空侦察机又卷土重来,而且今非昔比,来者不善。华西钧、杨世驹和王太佑,他们都是由美国培训出来的飞行员。他们穿的飞行服与一般飞行员的着装不同,有点儿像宇航员的宇航服。这套制服叫做压力衣。台湾桃园机场的特殊作战训练室,别名“蓝房子”。飞行员在这里接受训练。训练什么呢?吸氧。飞行员两腿之间有个容器,就是氧气瓶。穿压力衣、吸纯氧,这些飞行员到底接受的是什么训练啊?这在当时是绝密,答案就是:飞U—2。U—2,全名Utility—2,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生产的单座单发动机高空侦察机。由于一般被漆成通体黑色,因此很多人称它为“黑寡妇”。而实际上,U—2侦察机有一个正式的,而且听上去更猛的绰号:Dragon Lady,蛟龙夫人。洛克希德公司为U—2设计的“蛟龙夫人”标识的外圈那行标语是这么写的:我们只相信上帝,其他的,我们尽在掌控。好狂的口气。这龙看上去很狰狞,而这“龙夫人”还真是个“凶婆娘”。我们必须承认:U—2的确厉害:它最高能飞到27000多米,在这个高度,飞行员必须穿压力衣,吸纯氧。而就是在如此高度下,U—2的单次飞行时间,最长能达到9个小时,航程达到5600多公里。5600多公里航程,这是个什么概念?这意味着:从台湾桃园机场起飞的U—2,可以轻轻松松地潜入大陆纵深的任何地方,并在之后返回台湾。更可怕的是这种飞机的侦察能力。U—2上面安装的,是专门用于高空侦察的B型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是专门为了高空侦察设计,配备超大的胶片盒。这些底片都是特制的,每幅边长46厘米,胶片长度达到了2500米。也就是说,U—2出一次任务,拍出来的照片可以堆满一屋子。U—2高空侦察机于1957年开始,正式在美国空军服役,之后就在全球的各个热点目标执行侦察任务。它所拍出来的,都是高清晰照片,可以放大250倍不失真。自1958年3月起,由美国飞行员驾驶的U—2侦察机,曾经5次进犯中国大陆领空。据说有一次,在飞机经过浙江奉化时,美国人给蒋介石带回了一个礼物:就是蒋介石他妈:“王太夫人墓”的照片。墓碑上,孙中山的题字都清晰可见。而在这个时候,543部队还没有成立。面对U—2来袭,中国政府向美国提出了严正的抗议。而美国政府,也开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盘:如果总是由美国飞行员驾机侦察中国大陆,这在世界舆论面前会造成被动,但如果是由国民党空军飞行员干这事,不就说得过去了吗?于是,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授权下,美国中央情报局开始与台湾当局协商“合作”计划。双方一拍即合:由美方出飞机、出设备、出技术,国民党空军出人员,正式组建台湾编列空军第34、第35独立中队,对大陆实施侦察。侦察所获资料,归美国、台湾当局双方共有。
第34中队,主驾机型为RF—101,执行低空侦察和骚扰任务,由于队徽是一只蝙蝠和七颗星,因此又被称作是黑蝙蝠中队。第35中队呢,这个厉害了。队员只有6个,专门驾驶U—2侦察机。队徽是一只黑猫。为什么是一只黑猫呢?因为根据西方传说:黑猫有九条命。国民党空军敢于把这支中队命名为黑猫,是源于蒋介石的一句话:U—2不可击!这,就是著名的“黑猫中队”。历史总是有惊人的巧合。1958年10月,为黑猫中队挑选出的飞行员,被送到冲绳岛美军基地接受体检;同一时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建立了空军地空导弹部队:543;1959年5月,黑猫中队飞行员被送到美国德克萨斯州,接受U2飞行培训,而就是在这个月,543部队二营在宁夏进行了第一次实弹打靶;1959年8月,黑猫中队受训完毕,返台待命,同年的10月,二营就把RB—57D给打下来了。台湾当局改由U—2执行侦察任务的计划,正式列入了日程。这是一场矛与盾的较量,双方都进行了严格的保密工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的训练营地,每个人都配备有进门证、听课证、进发射场证、领保密本证等等四五个证件;而在国民党空军的黑猫中队营地呢,据说台湾方面有资格持证进入者不足10人。“空军”只有总司令、情报署长、副署长3人有证。出入不需要证件者,只有一个人:蒋介石。1961年1月初,由美国向台湾提供的U—2侦察机,正式进驻桃园机场。一年之后,1962年1月13日,它终于飞到大陆来了。1962年1月13日,陈怀生驾驶U—2飞机,从福建平潭进入大陆,飞越福建、浙江、江西、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在银川、兰州、包头、西安等地照相后,经郑州、福州返台。这一次,U—2拍摄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在甘肃双城子附近的导弹靶场和飞机场,带回航侦照片数百米。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设在大西北的原子弹试验场,也险些暴露。首航侦察安然返回,蒋介石大喜过望,他亲自为陈怀生庆功,并与陈怀生合影。蒋介石站在正中,站在他右手的,是蒋经国。外侧的两位,分别是国民党“空军总司令”陈嘉尚,和“空总情报署长”衣复恩。而这国民党“空军”的一二把手,都要靠边站,给站在蒋介石左手的这个年轻人让位,他是谁呢?他,就是在两天前,首次驾驶U—2飞机潜入大陆的黑猫中队成员:陈怀生。不过,蒋介石,却不是第一个看到这组U—2航侦照片的人。是谁呢?美国人。根据美国和台湾当局的约定,每一次U—2侦察机执行完任务后,拍出来的照片必须在90分钟内,连同底片一同交给美国中央情报局。陈怀生是在1962年1月13日完成的大陆首航侦查,一个月后,他所收集到的资料,就被汇编成为了美国中情局的文件。而这份文件,目前已经解密。这份文件就是中情局台北办公室向总部递交的报告:中国大陆武装力量的进展。这份文件的标注:Released as sanitized:净化之后发表。也就是说,这份报告,并不是可以完全地公诸于众,其中有些内容,仍然是机密。那么,是些什么内容呢?被“净化”掉的内容,正是陈怀生驾驶U—2拍摄到的那些照片。美国人这回是尝到甜头了,1962年4月,黑猫中队开始正式对大陆执行侦察任务,仅在当年的上半年,U—2侦察机就飞进了大陆11次。黑猫越来越猖狂,那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在做些什么呢?其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已经多次主持召开防空系统会议,制定了用导弹打下U—2的方针。罗瑞卿的原话是这样的:海底捞针,总不死心。用大海捞针来形容对抗U—2的方法,其实一点儿也不为过。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地空导弹部队只有三个营,50来发萨姆—2型导弹。如此有限的力量,要防御的,却是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在当时的防空系统会议上,有一位作战参谋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看得见的打不响,打得响的够不着,够得着的挪不动。看得见的打不响,指的是目标雷达,当然打不响;打得响的够不着,指的是歼击机,前面已经提到,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配备最先进的米格—19,连RB—57D都够不着,就更甭提飞得更高的U—2了;而够得着的挪不动,指的就是地空导弹部队,他们的装备着实笨重,一个萨姆—2型导弹的发射架,就重达11吨。这话听上去,实在有些无奈,但也正是这句话,提醒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守株待兔是不行的,他决心,甭管多困难,也要让一个导弹营变成机动部队,挪到U—2经常飞行的路线上去,打伏击战。经过慎重考虑,中央军委批准了空军这个新颖而大胆的战术,这,就是载入了世界防空史册的“拖着导弹打游击”。经过研究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发现,在1962年上半年U—2的11次侦察飞行中,有8次经过了江西南昌,依据这一情况,总参下令:地空导弹部队二营从北京地区转移,于8月27日进驻南昌附近的向塘,设下埋伏。为了保密,整个地空导弹二营都进行了伪装,对外声称是“地质勘探队”。而在台湾方面呢,每次U—2飞机潜入大陆,打的都是“气象勘察”的旗号。也就是说:“地质勘探队”要拿下的是“气象勘察机”,真是兵不厌诈。而更加如神的战略战术,还在后面。1962年9月7日,一支轰炸机大队,从南京起飞,一路招摇地移防到向塘军用机场。江西南昌,那是我国重要的军事基地,还有一个飞机制造厂,人民解放军空军突然摆出如此大阵仗,台湾方面怎么可能忽视?第二天,U—2飞机就摸过来了。而这,正是刘亚楼将军设下的迷魂阵,轰炸机大队,就是“引猫出洞”的诱饵。可让大家没想到的是,这架U—2只在广州上空转了一圈,就飞回台湾了。这让二营官兵们有些担心:这U—2总不可能真的是来勘察气象的吧?怎么刚爬上来就走了呢?莫非黑猫发现了我们的陷阱?事后大家才知道,当天这架U—2侦察机的目标,其实就是南昌。而且驾驶员是黑猫中队的队长杨世驹。他本来是打算在广州上空虚晃一枪,然后掉头北上。可没想到,这虚晃的一枪用力过猛,飞机出了毛病,只能返航。这没关系,俗话说: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诱饵已下,不怕你黑猫不上钩。9月8日当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又将一架大型轰炸机调往南昌。9月9日,U—2又来了。这回驾驶U—2的飞行员,就是备受蒋介石器重的陈怀生。1962年9月9日清晨六点,陈怀生驾驶U—2,从桃园机场起飞。7点32分,由福建平潭上空以20000米高度进入大陆,经福州、南平一路北上。在北京,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盯着雷达上的目标,给二营营长岳振华拨通了电话:振华同志,你看到拖拉机了吗?把他打下来!刘亚楼说的“拖拉机”,指的自然就是U—2。岳振华当然看得到,而且是眼瞅着这台“拖拉机”可劲儿折腾:进入江西后,U—2侦察机突然侧飞,向九江方向掠去。这自然又是一个声东击西的花招,8点24分,飞机从九江来了个180°调头,只扑南昌。8点30分,目标钻进了埋伏圈,二营打开了制导雷达。8点32分,岳振华一声令下,三枚萨姆—2导弹腾空而起,U—2一头扎进了由无数弹片交织成的炼狱。陈怀生在9月9日启程之前与家人一起合影,而这,也是他人生中,最后的一张照片。在被击中后,U—2飞机残骸坠落在南昌市东南15公里的罗家集,陈怀生负重伤,在被送入医院后不久就撒手人寰。为此,蒋介石特意召见了黑猫中队的其他成员,表示“沉痛的慰勉”。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地空导弹部队二营的阵地上,战士们是一片欢腾。他们先后接到了刘亚楼司令员和周恩来总理的贺电。1962年9月21日,二营营长岳振华,更是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毛主席对岳振华说:“振华同志,以后你每打下一架U—2飞机,我就在你肩章上加一个豆。”南昌“导弹游击战”的爆炸声,震撼了世界。如果说对于人民解放军之前击落RB—57D,外国人还有怀疑的话,那么这一次击落U—2飞机,世界就不得不对当年“小米加步枪”的“土八路”刮目相看了。无数西方记者开始追问,大陆军方是怎么把最先进的侦察机打下来的,当时任我国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风趣地回答: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玩笑归玩笑,陈老总在应对西方记者的同时,已经在着手准备另一条战线上的博弈了。围绕着第一架被击落的U—2飞机,我国外交部也展开了与美国针锋相对的斗争。相关的档案,目前已经解密。1962年9月13日,U—2飞机被击落后的第三天,陈毅部长就通过外交部,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波兰大使,中美大使级会谈首席代表王炳南发去电文。电文是这样写的:王大使,9日我击落美制蒋帮U—2飞机一架。为谴责美帝侵略行为,我将于日内发表政府声明,并决定举行一次中美大使级会谈紧急会议。你可在15日向对方建议17日开会,如对方不同意,推迟一两天也可以。先发来有关材料,望就有关问题作好准备。发言稿审定后即发来。9月13日当天,外交部拟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抗议美国U—2飞机侵犯中国的声明,在文件的初稿上,陈毅部长作出了如下批示:送总理审批。昨夜所谈把前几次打下的一并写上,未通知他们写,是否再搞一下?请批。9月14日,外交部收到了总理办公室的回复。对于声明的初稿,总理提出了六大项修改意见,力求言简意赅,出击有力,并同意陈毅部长的批示意见。当天,依据首长们的指示,声明的第二稿出炉:1962年9月9日,美制蒋匪帮U—2型飞机窜扰至我国华东地区上空进行间谍活动,当场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击落。这是美帝国主义猖狂侵略中国的罪恶行为。这是美帝国主义对远东和世界和平的严重挑衅。请注意文件的第3页,陈毅部长的批示就落实在这里。声明中,详细列举了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击落RB—57D、RF—101和P2V间谍飞机的事实,并指出:这次击落U—2型飞机,是第四次了。一次又一次的事实证明,只要美帝国主义坚持它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只要美国还占领着中国领土台湾,中国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远东和世界的紧张局势就不能消除。面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严正抗议,美国政府有些慌神儿。它是如何回应的呢?从王炳南大使发回外交部,有关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纪要中可以了解到:美方表示:—2飞机是*直接向厂家买的,*如何使用是它的事情,与美国无关。2.这是一架中国飞机在中国领土上飞行。3.这不是作战飞机,不构成对大陆的进攻。够了!就看这三条就够了。每一条,都是狡辩与谎言。因为心虚理屈,只能狡辩和扯谎。国民党空军的黑猫中队侦查大陆,真的像美国说的那样,和山姆大叔没有关系?这简直是笑话。U—2飞机是美国空军装备的制式武器,国民党空军向生产商购买,怎么可能不经过美国的同意呢!有一张披露的照片,是拍摄地点在桃园机场的特训室。他们身边的这两位是美军的高级将领。他们在干什么呢?听取U—2飞行员的报告。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年“黑猫中队”的每一次起飞计划和侦察目标,都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制定的。有一份解密的文件:这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1963年4月向国防部递交的备忘录,其中有很明确的表述:对于中国大陆的国防力量,要动用侦察机进行严密监视。照片上边提到的一位是当时中情局的局长阿伦?杜勒斯,另一位则是当时中情局台北站长:雷?克莱恩。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有段时期,我们有关大陆精良武器的情报,大都是来自台湾飞行员所摄取的照片。这些照片当时对我们而言,价值亿万美元。U—2在大陆拍到的照片越多,这个克莱恩的功劳自然也就越大,从台湾回到美国之后,他是官运亨通啊,一直做到了中情局的副局长。美国想要侦察大陆,再也没有比台湾更好的“合作”对象了。尽管陈怀生被打下来,但“黑猫中队”的侦察活动却没有丝毫收敛。而且,美国人专门对飞机的雷达进行了改进。U—2摇身一变,从“高空侦察机”升格为了“高空电子预警侦察机”。这是怎样的一种变化呢?1963年3月28日和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地空导弹部队两次打击落空。原来,U—2安装了更为先进的雷达探测器,地面制导雷达一开,它在50到65公里之外就能发现,瞬间实施规避。这就好比是家里进了小偷,贼是从前门儿进来的,但主人刚一发现,这小偷就从窗户逃跑了。这一瞬间到底是多长时间呢?18秒!而萨姆—2型防空系统,从制导雷达发现目标到导弹发射,在苏联给出的操作手册上,时间是8分钟。如此大的时间差,让黑猫中队的胆子一下就大了起来。黑猫重装上阵,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怎么应对呢?地空导弹部队官兵经过反复的研究演练,得出了一个结论:可以用“土办法”打它!于是,防空史上又一个经典的战法出现了:近战快打!1963年11月1日,一架U—2飞机由温州侵入大陆,直奔西北方向而来,在甘肃鼎新上空咔嚓咔嚓拍了个溜够,11点15分开始返航,一路上竟然平安无事。可是,这架飞机上的黑猫中队队员叶常棣没有想到,当他飞到武汉的时候,解放军地空导弹二营,就用高射炮部队配备的松—9雷达跟上了他。二营的埋伏设在江西上饶,此时,U—2距离阵地还有100公里。等到U—2飞临阵地只有35公里之遥的时候,二营营长岳振华才下令打开制导天线,咬住目标之后马上3弹齐发。8秒钟之后,刚刚准备降低高度逃窜的叶常棣“突然听到轰的一声巨响,就被甩出飞机,失去了知觉”。35公里,用时8秒击落敌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又创造了一个纪录。这架U—2的残骸,落在了江西广丰县万罗山附近。国民党空军少校飞行员叶常棣被生擒,送进了北空招待所。不到一年之后,1964年7月的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参谋部派人来看他,让他认一样东西,是什么东西呢?是一个金戒指。戒指的样式很普通,但是上面刻着三个字:叶秋英。据说,当叶常棣看到这个戒指的时候,从床上一下子就跳起来了,目瞪口呆了半刻,之后才结结巴巴地问了一句:你们……是不是把李南屏打下来了?李南屏是何许人也?他是国民党空军的“头号王牌”,黑猫中队的少校分队长。之前曾12次驾驶U—2进入大陆,12次安全返航。受到蒋介石的4次接见,还得到了一个“克难英雄”的称号。改进了半天雷达,还是挡不住*的飞弹啊!自从叶常棣的飞机被击落,黑猫中队的人心就开始散了,队伍也有点儿不好带了。但只有这个李南屏,口气仍然嚣张得很:“大陆有飞弹,也打不着我,我不怕!”真的打不着他吗?怎么可能!地空导弹部队的全体指战员琢磨着怎么打他,已经很久了。这位所谓的“克难英雄”不知道,就在他在台湾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已经把他的生平履历、脾气禀性、飞行特点等等一切,摸了个底儿掉了。1964年7月7日,李南屏送上门来。而且还不是一个人来的。作为国民党空军精英中的精英,李南屏果然狡猾:他指使另外一架U—2和一架RF—101从北边给他作掩护,自己的U—2则沿着广东、福建海岸,拍摄解放军的布防情况。面对着敌机采取的两高一低,南北夹进,设伏在福建漳州的地空导弹二营沉着应对。此时,他们的近快战法已经操练得越发娴熟,当从南面飞来的U—2距离阵地只有32公里的时候,导弹才迎空飞起。3秒钟,敌机做出了反应,但是,根本来不及了。这一次,U—2坠落在漳州东南7公里的红板村,飞行员死在了座舱里,身上没有任何证件,只是在手上,戴有一枚刻着叶秋英三个字的金戒指。那么,叶秋英是谁呢?她就是李南屏的夫人。地空导弹部队二营四战四捷,刘亚楼特意给中央军委写了报告,对4次作战情况作了精辟地概括:1959年第1仗,是按苏联专家教给我们的办法打的;1962年第2仗,一半是苏联的打法,一半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战法;1963年第3仗,完全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战法;1964年这一仗表明,地空导弹部队不但能在简单情况下作战,而且学会了在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作战。毛泽东主席看了报告,大笔一挥:亚楼同志,此件看过,很好,向同志们致以祝贺!批完文件,毛主席又兴奋地对周恩来总理说:“这个部队在哪里?我要见见他们。”1964年7月23日早晨,地空导弹二营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真、李先念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这也是建国以后,毛主席唯一一次成建制地接见一个营的全体官兵。毛主席还记得对岳振华做出的:打下一架U—2飞机,就在肩章上加一个豆的承诺。由此,岳振华也就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授予了大校军衔的营长。在接见过程中,毛主席还风趣地说:“美蒋就那么几架U—2飞机,做个计划,不够我们打的嘛!”美蒋的U—2果然不够打的了。1965年1月10日,地空导弹部队一营夜间作战,在包头附近打下了第四架U—2,生擒飞行员张立义;1967年9月8日,地空导弹部队十四营,又在浙江嘉兴上空,用我国自制的红旗2号导弹,击落了第五架U—2,飞行员黄荣北毙命。黑猫中队被彻底地打散了,在当月就接到了美方的指令:拍摄侦查任务,暂停执行。从此以后,在中国大陆的上空,就再也没有出现过U—2的身影。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北京,承诺停止一切在中国大陆的侦察飞行。1974年,曾经不可一世的黑猫中队,被永久裁撤。 决战太平洋——风中无形1985年,罗彻福特被追授“海军杰出贡献勋章”;此时,他去世已经9年。1986年,里根总统向罗彻福特追授了“总统自由勋章”,这是和平时期给军人的最高荣誉。美国太平洋舰队“约克顿”号航空母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日中途岛战役中被日军击沉的。约克顿号重达1万9千吨的庞大身躯就这样静静地躺在太平洋漆黑的海底已经66年了。通过深海摄影机的拍摄,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模样,船头破裂,船体几乎原封不动。舰桥,和飞行甲板以及飞行员房间都没有因为时间的冲刷而被毁。船上的枪依然指向高高的天空。“约克顿”号亲身经历了这次终结太平洋战争的重大战役。美国海军是凭借什么以弱胜强获得胜利的?交战双方是通过什么样的军事计谋进行较量的?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突然偷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在夏威瓦胡岛的基地,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偷袭珍珠港成功后,日本国内群情激昂,日本军人更是士气高涨。日本海军少将千种定男当时的日记是这样记载的:12月23日清晨,机动部队驶过丰后水道,不一会儿就看到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四国岛的高山。这时,岸上部队派出欢迎的飞机在舰队上空盘旋,宛如一群机器制造的,象征胜利的洛可可式的小爱神正展翅飞翔,海岸防卫部队的舰只在凯旋归来的胜利者的左右两侧自豪地巡逻。千种少将写下这段文字的日期是在1941年的12月23日,记录的是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后回到日本的情景。但是成功策划偷袭珍珠港计划并指挥作战的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大将并没有满足于这次胜利。他想要的是彻底消灭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1941年12月下旬的一天,在日本濑户内海,西端附近的“长门号”战列舰上,山本五十六看到一份根据美方的资料整理而成的轰炸珍珠港的战果报告。在这份报告中,美方对所受的损失未加任何掩饰。“美国人损失这么惨重,还有勇气实话实说。对于这样的对手,应该狠狠地揍!”这就是山本五十六,外表文质彬彬,神情忧郁。别看他身高只有米,但内心却倔强刚健。而且他胆大心细,深谋远虑,富有带兵才能,受到部下和同僚的高度信任。1941年,山本把自己和日本都作为赌注押到了珍珠港,那一回,他赌赢了,山本成了日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英雄,成了日本海军的军神。面对胜利,山本并没有丧失理智。哈佛毕业的他知道当时美国的生产能力数倍于日本。美国的战争机器一旦开动起来,日本断难获胜。山本知道,必须迅速摧毁美国海军的剩余主力,日本才有赢得战争的希望。在珍珠港,他赌赢了,可赢的还不够,他还要再赌更大的一票。山本五十六命令参谋长宇垣缠海军少将及其幕僚“立即拟订第二期战略计划”。与日本的情况相反的是,美国的军人们似乎还没有从珍珠港被偷袭的噩梦中醒过神来。三周之后1941年12月31日10点钟,切斯特?W?尼米兹上将临危受命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珍珠港事件中,美国太平洋舰队损失惨重,4艘战列舰、1艘靶船、1艘驱逐舰、1艘布雷舰沉没,2艘战列舰、2艘轻巡洋舰、2艘驱逐舰遭到重创,1艘战列舰重创,1艘战列舰轻伤,飞机损失450架,约2400人死亡,近2000人受伤。由此可以看出尼米兹接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烂摊子。而且刚刚就任舰队司令的时候,大家对他并不看好。切斯特?威廉?尼米兹(Chester William Nimitz,1885年2月24日—1966年2月20日),美国海军上将,军事家,出生于德州弗雷德里克斯堡(Fredericksburg)曾指挥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等二战著名战役。1945年9月2日代表美国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由于其战功彪炳并对海军贡献颇深,美国海军特别将尼米兹去世之后所建造的第一艘,也是当时最新锐的核子动力航空母舰以他为名,也就是日后的“尼米兹”号航空母舰。尼米兹统领的太平洋舰队在1942年初的战果太不起眼,话是这么说但尼米兹依然整天盘算的就是如何找山本五十六为太平洋舰队报一箭之仇。但是随后日军升级了他们的整个密码体系,导致美军很难了解日军的动向。如果不能做到知己知彼,尼米兹又靠什么来对付老谋深算的山本五十六呢?日本海军从1934年开始发展现代密码体系。1934年,日本海军从德国买下一部“恩尼格马”商用密码机,他们改进了这部机器,造出了自己的密码机“九七式欧文印字机”。接着,日本外务省又改进了“九七式欧文印字机”。然后把它发展成为日本整个外交系统广泛使用的战略级密码体制。这一体制被美国军情人员命名为“紫密”。1940年8月,美国通信情报处终于成功的破译了“紫密”。“紫密”的解读曾透露出日美谈判必将破裂,日军可能会大规模袭击美国这一极为重大的秘密。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美国军政要人的重视,导致了珍珠港的惨败。日本海军随后使用了“舰队密码体制”,这套密码也称做“海军暗号书D”密本,是高级司令部才能使用的战略级密码。这种密码系统主密码是由万个五位数数码组组成。为了增加安全保障,还配有五万组五位数乱编数码组,通信时发信方加入任意几组乱码数。其中一组告之收信方使用密码本的页数、段数。乱编数码组经常变更,但是主密码基本不变。最简单的密码不需要特殊的密码本,往往找一本很常见的书作为密码本。收发信双方各拿着一本。假设以1982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作为密码本。那么接收信息的时候会先收到一组数字,在约定的时间,约定的频率,打开收音机,收到的一组数字,前三位数代表页码,后两位数分别代表第几行第几个字,这封密电的内容是:黛玉已归顺。当然,日本海军使用的密码绝不会这么小儿科。日军的“舰队密码体制”被美国情报人员命名为“JN—25b”。其中,JN表示日本海军,25是识别编号,b是升级的版本号。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人为其升级达12次之多。这个“JN—25b”一度让美国情报人员非常头痛。日本人珍珠港得手后,美国人非常清楚,这次不光彩的胜利决不是日本人的最终目的。所以,1942年初,美军急于想弄明白的是,挑起太平洋战争之后,日军下一步的意图、军力部署,以及最要紧的就是:下一个攻击目标。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海军痛感情报的重要,开始大力加强情报收集分析和密码破译工作,海军动用了它全部情报部门的力量,通过破译JN—25b 来了解日军的动向;这里面主要有:海军菲律宾情报站STATION CAST、夏威夷情报站 STATION HYPO、华盛顿的海军部情报处 OP—20—G,也叫 STATION NEGAT,“N”,是代指 N*AL DEPARTMENT,海军部。此外,美国还向盟国请求支援,包括英国设在香港、后转移到新加坡、锡兰的远东情报站,以及荷兰的荷属东印度群岛情报站等等,都同时截取大量的JN—25b通讯,破译后转给美国海军情报部门汇总分析,以便作出准确判断。这么多情报部门为同一个目的开足马力干活,那么,到底是谁的功劳最大呢?很显然,STATION HYPO起了最关键的作用,也就是ROCHEFORT领导的夏威夷情报站。因为,当时华盛顿海军情报处坚持认为,日军的下一个攻击目标应该是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岛,或者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 PORT MORESBY 莫尔兹比港。但是,ROCHEFORT另有看法。JOSEPH ROCHEFORT,约瑟夫?罗彻福特,1918年毕业于新泽西州斯蒂文斯理工学院,同年以少尉军衔入海军服役。罗彻福特外表文静,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在他低调的外表和木讷下,藏着坚定果敢和不折不挠的本性。他早先的愿望是当一个海军航空兵;虽然,命运之神并没有让他早早地成就一个简单的梦想,却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让他阴差阳错地释放出天才的能量。罗彻福特在舰艇上一待就是好几年,闲暇时最大的乐趣就是玩儿拼字游戏。正巧,“亚利桑那”号战列舰舰长切斯特?泽西(Chester Jersey)也喜欢拼字游戏,两人闲下来就常在一起玩。泽西很快就发现,自己完全不是罗彻福特的对手,发现这个人富有超人的想象力和匪夷所思的联想力。机会很快就来了,1925年泽西舰长调任华盛顿海军部,刚一上任,就听说海军部需要一个精通数学、联想力超凡、想象丰富的家伙,来钻研一门全新的学问:密码破译。可是,他们找不到这样一个人。泽西听说这事后,立刻推荐罗彻福特。他成了美国海军部情报处第一个密码研究组的成员。1929年至1933年,海军部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日本这个迅速强势崛起的东方帝国,派出四个年轻的军官到日本学习日语,研究日本文化,罗彻福特就是其中的一个。到了1941年,罗彻福特被派往珍珠港任夏威夷情报站站长。这时他已经是经验丰富的密码破译专家,精通日语、熟悉日本文化。他上任后自己亲自挑选了一批当时海军最优秀的密码人才和语言天才,其中就有后来想出奇招的贾斯柏?赫尔姆斯(Jasper Holmes)。可是1942年在“JN—25b”面前,罗彻福特一筹莫展。美国海军情报部门截获的大量日本海军的电报往来,显示日本海军似乎要有大的动作,可是就因为密码无法破译,根本搞不懂日本人究竟要干什么。但是好运在1942年1月降临了。1月20日黄昏,日本海军的“伊号124”潜艇奉命在澳大利亚海军基地达尔文港外海面铺设水雷,遭到美驱逐舰以及三艘澳大利亚快艇的围攻,沉没在50米深的海底。美军派出熟练的潜水员潜入海底,在日本潜艇的残骸里发现了一只保险柜。打开后发现一个本子,表面有铅,遇水后没有溶化。由于“伊号124”是日本海军中的大型潜艇,美国人很快判断这是密码本,而且,还是使用密级相当高的密码本。很快密码本就交到了罗彻福特手上,他发现这就是让自己头痛不已的日本“JN—25b”舰队密码体制。而此时日本海军并不知道“伊号124”潜艇是被美军击沉的,还以为潜艇沉没是意外事故。日本人万万没有料到,自己的密码本会落入美军手里,所以此后还一直照旧使用“JN—25b”。1942年5月初,“JN—25b”密码本已被还原了三分之一,由于这是最常用的一部分文字,所以日本人往来的密电有百分之九十的内容都能正确译出。罗彻福特从这些密电中发现,日本海军正在谋划着一个惊人的行动。1942年,日军原定于4月1日启用新的JN—25C密码,但由于日军在太平洋上的迅猛发展,占领区面积十分广阔,要将新密码分送到分散在各地的部队手中,需要不少时间。因此日军将新密码的启用时间推迟到6月,这就使得日军在中途岛作战准备期间的大量电信往来,都不得不使用旧密码。5月20日,罗彻福特就截获并基本破译出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下发给各部队的长篇电文,掌握了他们的作战计划。只是在计划中,关于进攻的目标日军始终用一个代号——“AF”。这个“AF”究竟是哪里?哪里才是日军准确的进攻目标呢?经过分析后罗彻福特认为AF是指中途岛。中途岛位于太平洋中部,北纬28°3'、西经177°22',由于它位居太平洋东西航线的中间位置而得名中途岛。该岛由周长24公里的环礁组成,陆地面积约平方公里。距日本2800海里,距夏威夷903海里。美国海军在这里修建了航空和潜艇基地,成为夏威夷群岛的西北屏障。根据长期以来破译的日军通信中显示,日军通常用A起头的两个字母作为太平洋一些地区的代号。如AH是珍珠港,AG是马绍尔群岛。记忆力过人的罗彻福特还从浩如烟海的电文中找到1942年初的一份日军电报,电报是要求水上飞机从马绍尔群岛起飞,飞往珍珠港,电文还提到要注意避开来自AF的空中侦察,从地图上分析AF只能是中途岛!但是这一仗弄不好会决定未来战争的走向,仅靠推理和判断是不够的,需要确凿的证据!怎样才能证实AF是不是中途岛呢?罗彻福特很快有了主意。罗彻福特把自己的判断告诉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后并没有立即得到肯定,他建议尼米兹通过海底电话命令中途岛基地用明码报告淡水设备故障,用水困难。还让珍珠港的第14海军军区煞有介事地回电:已向中途岛派出供水船。后来尼米兹同意了这个计划。谎称岛上断水来试探日军的主意,其实是另一个人提出来的。他叫贾斯柏?赫尔姆斯(JASPER HOLMES),是罗彻福特手下的情报分析员。他原先是个工程师,参与过泛美航空公司在岛上地面设施的设计勘察,所以熟悉中途岛的情况。精明的尼米兹听了这个汇报后一眼就看出这是个貌似简单的高招,立刻就同意了,吩咐他们马上实施。这个主意够聪明,日本人上钩了。日军很快就用密码通知主力进攻部队携带更多的淡水净化器。这就证明,华盛顿海军情报处的分析错了,而罗彻福特的判断对了,日军下一个攻击目标是:中途岛!日本人攻击中途岛的这个计划代号为“米”,是山本五十六亲自主持,联合舰队参谋长宇垣缠总负责。宇垣对这个计划有这样的描述:今年6月以后,我们应该攻占中途岛、约翰斯顿和帕尔米拉。派空军上岛,派遣联合舰队进攻部队前往攻占夏威夷,同时逼敌舰队与我决战。日军的主要目标是中途岛,对它的进攻,山本五十六推测将会成为一个诱饵,能够引诱尼米兹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前来增援,而后趁机彻底的消灭它们。日本联合舰队计划在夏威夷和中途岛之间,用潜艇行驶在前面组成一道警戒线,侦察所有从珍珠港开往西方的船只的行动。接下来,一支在北方牵制的舰队,将袭击阿留申群岛上荷兰港的美军基地,然后占领吉斯卡岛和阿图岛,这是美军防御链条上最西边的岛屿。当美国人集中到阿留申群岛的时候,由舰队副司令南云忠一海军中将率领航空母舰上的空中打击力量撕破中途岛的防线。然后用运输船运送5000名士兵登陆。最后,当尼米兹的太平洋舰队从珍珠港出发企图救援的时候,事先潜伏在几百英里之外的山本五十六的主力打击部队,就将和已经在中途岛的舰队集中在一起全面打击太平洋舰队。山本五十六几乎出动了全部的日本海军和海军航空兵,他决定孤注一掷再赌一把,而且就双方的军事实力来看山本五十六的胜算比尼米兹要大。双方的实力对比如下:尼米兹只有3艘航母来对抗山本五十六的8艘航母,巡洋舰的对比是8:20,驱逐舰的比例是14:60。潜水艇是19:15。但是与山本的11艘战列舰相比,美军在这方面是零。如果物力是作战计划中唯一的因素,那么日本人就该在中途岛取得迅速的、压倒一切的胜利。只要看一下日军出动的现代化舰船,回顾一下自珍珠港事件以来日军接连取得的胜利,日军舰船上的官兵完全有理由趾高气扬。当时联合舰队参谋部年轻的三和少佐在1942年5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舰队驶过次岛北方,继续浩浩荡荡向东开进。这是日本帝国海军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远征。舰队上自司令、下至士兵,都感到胜券在握”。山本五十六的计划几乎完美无缺,但只有一个问题,他还不知道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将军已经完全了解了这次的行动计划。尼米兹虽然已经知道山本的作战计划,又将如何部署他的军队打一场以弱胜强的战役呢?根据档案记载,实际上,尼米兹首先面临的难题是美国军方高层的怀疑。华盛顿在得到尼米兹的作战报告后,立即派遣了一名特派员到夏威夷告诫他,这一切有可能是日军的阴谋,中途岛之战可能是山本五十六的圈套。但是,尼米兹没有盲目地听从上级的命令,他确信情报的准确,决定在中途岛给山本五十六致命的一击。尼米兹用特殊备用密码把山本的作战计划大纲发给了海军将官们。这份报告叙述了敌人进攻中途岛的具体细节和时间,其详尽程度确实令人震惊。材料中不仅有日军各舰艇的行动路线和时间表,甚至具体说明,6月4日这一天,日军航空母舰部队将从西北方向,方位325度发起进攻,时间约在中途岛时间早晨6点钟。针对山本的计划,美国太平洋舰队设下了一个陷阱:当南云的战斗机离开航空母舰攻击中途岛的时候,美军3艘航空母舰上的战斗机就将轰炸日军的航母,先给它们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大战即将到来,只不过此时一方对局势了如指掌,一方还蒙在鼓里。1942年6月4日清晨4:30分,日本海军南云中将下达了进攻中途岛的命令。第一架“零”式战斗机掠过起飞甲板,冲向黎明前黑暗的天空。甲板上的水兵齐声欢呼为他们鼓气。接着,8架战斗机相继起飞,然后是18架D3A199式舰载俯冲轰炸机。然后是99式——被盟军方面叫做VAL的轰炸机。15分钟内,108架飞机,从4艘航空母舰上同时起飞。飞行编队以壮观的环形队列轰鸣着绕行舰队一周,然后向着东南方的中途岛扑去。1942年6月,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中途岛附近海域展开了殊死的决战,从装备和作战人员的素质上看,日军明显强于美军,而且日军有当时最先进的零式飞机,有一大批身经百战的优秀飞行员。而美军的大部分士兵都刚刚参战不久,战斗素质和经验根本没有,有的只是复仇的决心。1942年6月4日清晨,日本攻击机群直扑中途岛。可以想象骄横的日本空军是如何对中途岛的狂轰滥炸的,美国著名导演约翰-福特,他当时携带16毫米摄影机跟随美国海军准备拍摄纪录片,碰巧赶上中途岛战役,他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下了这场触目惊心的中途岛被日机轰炸的场面。轰炸机冒着猛烈的高射炮火频频俯冲,肆意轰炸了20分钟,炸中了岛上建筑物,油库和一个海上飞机库。可是日本轰炸机想要在中途岛消灭对方航空力量的企图却落空了。它们所能找到的轰炸目标,只不过是空荡的飞行跑道和几座空机库,岛上所有的飞机此时都已飞上了高空。日军的第一次轰炸扑空了,但他们并不知道那些本应该停在中途岛上的飞机此时已经在飞往攻击他们舰队的路上了。他们更不知道这是美国人设下的一个空城计的圈套。7:00,日军南云中将收到了攻击机群发来的关于需要对中途岛施行第二次攻击的电报。还没等他作出反应,7:10分,日军舰队处于队伍最前方的一艘驱逐舰打出了旗语:“发现敌机。”信号旗在日舰桅杆上升起,警报声响彻海空。美军6架“复仇者”鱼雷攻击机和4架B—26轰炸机在“赤城”号航空母舰右舷出现。这是从中途岛起飞的第一批美国攻击机群。它们从1200米高度的云层中钻出。但这几十架美军战斗机并没有给日军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南云判定这些美国飞机必定是来自中途岛。他感到必须要尽快把中途岛的航空力量消灭干净。再加上刚才攻击机群发来的再次袭击的建议,南云终于下令再次进攻中途岛。为了空袭中途岛,就要把已经停放在“赤城”和“加贺”号航空母舰飞行甲板上的飞机,重新用升降机运回下层甲板,以便将挂在机身下的鱼雷卸下,再往飞机上配挂炸弹。南云中将,中途岛战役的前线指挥官。在整个战役的指挥中,南云在茫茫汪洋上的作战依据主要是侦察机提供的情报。而恰恰是对情报的分析和判断的失误,导致了日军在战局上的失败。日本侦察机向南云发回的第一份报告:10艘美国军舰正在向东南方向移动,时间:上午7:30分。而就在15分钟之前,南云已命令为鱼雷机改挂炸弹。当机械兵把这些飞机从飞行甲板上往下降时,航空母舰上到处是一片紧张混乱的气氛。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不到15分钟,就传来了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南云中将接到这个报告后大吃一惊,航图室迅速计算的结果表明,美国舰队离他只有320公里。如果那10艘军舰中有航空母舰的话,那么南云的4艘航空母舰此刻就处于相当不利的境地。因为“赤城”,“加贺”两艘航空母舰上的鱼雷机,几乎全在下层甲板上重新装挂高爆炸弹,无法立即派他们出发去攻击美国舰队;而对方的航空母舰却可能已经派出飞机前来攻击。7:45分,南云下令暂停对鱼雷机的换弹,他需要重新估计一下形势。但是还没等做出新的决定,美军飞机的第二次袭击又开始了。7:55分,中途岛的后续轰炸机飞临日舰队上空。美军多机型的轮番进攻,先是鱼雷机,再是俯冲轰炸机,还有高空重型轰炸机。 虽然未给日本舰队造成太大损害,却给南云很大的压力,使他感到中途岛基地的厉害,也打乱了他的作战计划。8:09分,南云收到侦察机发出的第二份情报:“10艘美国军舰是5艘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南云由此断定没有航空母舰的美国舰队对他是构不成危险的。于是,南云下令继续准备攻击中途岛的陆地目标。甲板上再次陷入一片混乱,飞机继续卸下鱼雷,换挂普通炸弹。
但是10分钟后,南云却又收到了第三份情报:“发现敌舰队后方似乎随有航空母舰”。他立即下令停止往飞机挂炸弹,相反地,又要马上换挂鱼雷。不停更换挂鱼雷的紧急命令,使日本航空母舰的甲板上更加混乱。为了争取时间,卸下的炸弹,全都堆放在甲板上。之后,又因为袭击中途岛的机群返回,还有护航战斗机要着陆加油等等,导致日本官兵忙成了一团。时间紧迫,根本没有人去收拾那些被堆放在甲板上的炸弹。一小时后,攻击机都挂装了攻舰鱼雷。南云怎么也想不到,他们这样卖力地摆弄鱼雷和炸弹,恰恰是给自己安排好了坟场!1942年6月4日,早晨7点多钟就已从“企业”号上起飞的32架美国海军“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在克拉伦斯?麦克拉斯基少校的率领下于10:24飞临日本舰队上空。之前由于南云的突击舰队一度改变航向,麦克拉斯基飞到预定的海域没有发现目标后。直到上午9:55分,他在高空发现了一艘掉队的日本驱逐舰激起的白色浪花,便悄悄地尾随着它。20分钟后,机队的燃料已经减少到了危险的程度,再往前飞就回不去了。但是他们不甘心。就在这时,麦克拉斯基少校和他的“无畏”式俯冲轰炸机的飞行员们,从高空看到了海面上的日本航空母舰,正在掉头转到迎风的方向,准备舰上的飞机起飞。麦克拉斯基立即下达攻击敌舰的命令。他命令理查德?贝斯特上尉率领的中队去攻击“看上去比较小的一艘”——“赤城”号航空母舰。而威尔默?加拉赫上尉率领的中队,跟随他本人攻击“加贺”号航空母舰。早就渴望为珍珠港报仇的美国飞行员们,个个奋勇争先,往日本舰队俯冲下去。洋面上阵容庞大的战舰,组成一个巨大的环形队列,在这护卫圈的当中,是4艘大型航空母舰。更令美国飞行员高兴的是,在舰队的上方和周围,连日本护航飞机的影子都没有;日军所有的飞机都排列在航空母舰的甲板上,似乎对它们的危险处境一无所知。32架美国海军轰炸机仅用了11分钟的时间就先后击沉了日军的三艘航空母舰“加贺”号、“赤诚”号和“苍龙”号。就是这11分钟,就决定了中途岛战役的胜负。这场战役实质上也成为了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中途岛战役之后,为了掩盖自己的失败,避免挫伤国民的士气,日本海军对内全面封锁消息。所有伤员回到横须贺军港后,就被连夜送进医院,同外界完全隔绝。简直可以说是以医疗之名,行监禁之实。而“赤城”、“加贺”、“飞龙”和“苍龙”号四艘航母的幸存者没有休假便立即被送到前线。凡属涉及中途岛海战的文件资料一概被列为“绝密”。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有关这次战役的文件资料几乎全部被销毁。中途岛战役结束后,日本当局对公众谎称取得了大捷,宣布歼灭美军两艘航母和120架飞机。6月10日,东京还为“太平洋上的赫赫皇威”组织了提灯*。在中途岛战役中对自己指挥失误而深感内疚的南云中将,在残存的日本舰队在返航途中,试图自杀谢罪,但被部下阻止。而这次战役的最高决策者山本五十六在自己的住舱里一连三天拒绝会见任何人。这三天里估计他一直琢磨的就是失败的原因。他做梦都不会想到,是因为电报被截获,使日军的密码被破译了。日本人自欺欺人,美国人呢?更糟糕。谁都想不到,对中途岛之战美军胜利起了关键作用的罗彻福特,后来却因为华盛顿的海军情报处有人争名夺利而遭到打压,饱受冤屈。沽名钓誉者硬说中途岛情报战中主要功劳是华盛顿的情报站立下的,甚至不惜买通他手下的人做伪证。结果,尼米兹提出的军功奖名单到了华盛顿后,罗彻福特的名字被抹掉了。更糟糕的是,当年10月,罗彻福特以“需要专家意见”为名被调到华盛顿,实际上解除了他的夏威夷情报站站长职务。尼米兹将军听说后勃然大怒,因为他最清楚,关键时刻,是罗彻福特的情报让他作出了正确决定。但他的抗议也无济于事,最后,罗彻福特被派到旧金山去管理一个干船坞,再也没能回到情报部门。英雄泪短,青史名长。1985年,罗彻福特被追授“海军杰出贡献勋章”;此时,他去世已经9年。1986年,里根总统向罗彻福特追授了“总统自由勋章”,这是和平时期给军人的最高荣誉。2000年,罗彻福特的名字被刻进了美国国家安全局名人厅。 谁是真正的007007为什么能在银幕如此走红呢?到底有没有007这个人呢?如果有的话,他是谁?46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答案,到底谁是真正的007?一部开拍于1962年的电影,46年时间里一共拍了22部系列。全世界共有超过20亿人次的观众看过007,也就是说地球上每3人就有1个看过007电影!它创造了总共将近50亿美元的票房。007,一个全世界几十年来最著名的间谍,一个走在大街上谁都能认出的间谍,一个他的性格被人所了解,他的行为被人所熟悉,总之,一个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间谍。007为什么能在银幕如此走红呢?到底有没有007这个人呢?如果有的话,他是谁?46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答案,到底谁是真正的007?伊恩?兰卡斯特?弗莱明,二战时在英国海军情报处工作。曾搞到最完整的西西里岛防御工事和雷区分布图,为盟军攻占西西里岛做出了重要贡献。有人说,他就是007。在找到真正的007之前,让我们来看看是谁创造了007在英国国家档案馆的纪录。解密档案中,对伊恩?弗莱明有这样的描述:仪表堂堂,智力超群,和同事相处融洽,讨人喜欢。最喜欢射击和散步,讨厌房间里有鲜花,喜欢鱼子酱和不甜的马提尼酒。他的这些爱好不禁让人想起电影中007的种种特质。电影中的007詹姆士?邦德像他一样也讨厌房间里的鲜花,也喜欢鱼子酱和不甜的马提尼。其实,伊恩?弗莱明在英国间谍机关的冒险生涯远比邦德的要精彩得多。事实上,间谍人物007正是出自于他的笔下。就在一个偏僻的热带小岛上,弗莱明从情报机关退休后就开始了对007的创造。在熟悉的生活中,无数的间谍朋友在他的笔下回到了他的身边。他一共写下了14部007间谍故事。可故事写到快要脱稿的时候,主角的名字还定不下来。一天弗莱明盯着打字机冥思苦想发呆的时候,无意中看到桌上一本他最喜欢的书。书的作者名叫詹姆斯?邦德。从此 007便有了自己的名字。邦德,詹姆斯?邦德。我们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不是因此出了名,反正用他名字的人后来成了最著名的间谍。我们来看看弗莱明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的一段录音资料,看看他心目中的詹姆斯?邦德是什么样。除了对邦德性格的定位之外,对他的外形弗莱明是这样设计的:姓名:詹姆斯?邦德国籍:英国编号:007身高:183厘米体重:76公斤眼睛:蓝色头发:黑色身体特征:右脸颊、左肩、右臂有疤痕,肤色较黑特长:射击、飞刀、搏击、滑雪语言:精通法语、德语、俄语,对其他语言也很有天赋。1952年1月弗莱明写出了邦德惊险小说中的第一部《豪华赌场》,54年后的2006年,这部小说被拍成了007系列电影中的第21部《皇家赌场》。那么,弗莱明笔下的007和弗莱明众多的间谍朋友们中间的哪一个最为相似呢?在完成两次暗杀任务之后,詹姆斯?邦德获得了杀人执照,英国军情六处007号间谍正式诞生。而他的第一次任务,就是监视一名恐怖分子。身为军情六处第一赌博高手的007被派前往赌场执行任务。并不完全信任邦德的上司M,安排了一个漂亮迷人的女特工监管交给007的赌金,这让邦德很是不爽。但当两人出生入死多次躲过致命袭击之后,他们渐渐互相吸引,邦德甚至为她萌生了退隐江湖的念头。然而,致命危险接踵而来,而这一切仅仅是改变邦德一生的开始。22部007系列电影的轰动带动了很多的相关产业和附属产品,也成就了一本书的畅销。“1941年,皇宫饭店。我身上带着德国间谍机构给我的8万美元美国之行的行动资金。我打算把这笔钱交给英国情报机关军情六处。我把那8万美元带在身上而不存在饭店里是不愿引起别人的注意。但下楼时我仍然发现不管是喝咖啡,还是吃饭,总有个男人跟着我……”达斯科?波波夫,*《间谍与反间谍》的作者。显然,在写这本书之前他也是个间谍。在本书这个章节,他详细描述了他是如何为了反跟踪溜进赌场拿公款豪赌,而当他压下五万美元赌注的时候,那个跟踪他的人是如何脸色变得铁青,对他怒目相向的。而当他最终收回赌注时那个人又是如何笑容满面的。波波夫在书中提到的那个神秘的男人究竟是谁呢?为什么两本出自两个不同间谍之手的书对同一个场景的回忆和描述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呢?显然,这两个写书的间谍之间有着某种联系。伊恩?弗莱明,007系列小说的作者。1929至1933年间,任路透社驻莫斯科记者,二战爆发后,他成了英国海军情报处处长的私人秘书,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创作詹姆斯?邦德这个形象奠定了基础。1940年到1944年,这两人都曾为英国军情五处和军情六处工作,两个爱写书的间谍原来是同事。而且彼此相互了解。波波夫在自传中写道,“我和弗莱明确实在里斯本相遇,在我准备去美国前的几个星期中,他成天跟在我后面,也许他把那天晚上赌场里发生的事情发展成了邦德的冒险故事。”而这也应该就是邦德和小说原型波波夫之间最接近的写照了。弗莱明在创作之初对邦德的定位就非常肯定。他说,为是想做邦德想做的,我当然知道他的胃口了。但是,看过007小说的波波夫在自传中却是这样描述他和邦德的关系的。“有人告诉我,伊恩?弗莱明说他小说中詹姆斯?邦德这个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是按照我这个典型和我的经历写成的。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邦德,恐怕在间谍舞台上他难以生存48个小时。”电影、小说和现实的区别,有时候是残酷的。如果一个真正的间谍话,在间谍舞台上,007詹姆斯?邦德绝对活不过48小时,那么像波波夫这样一个货真价实的间谍又是靠的什么活过一个又一个48小时的呢?在007的每一部电影中,詹姆斯?邦德绝对是片中的焦点。邦德是位非常成功的间谍,也是人人都想要成为的英雄似的人物。但在真实世界的间谍活动里,邦德将会非常的失败。因为他所展示的一切都招摇过市、引人注目,这一切正好和有效率的间谍背道而驰。世界上最有效率的间谍只窃取机密,他们不希望引人注意。那么,芸芸众生的普通人是否也具有成为间谍的特质呢?究竟哪些人适合当间谍呢?有以下几种:一、军人,军事行动为招募情报人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移民,并在其国籍所在地要害部门工作过,比如:军营,国营企业;三、大学生:尤其以新闻系最佳。学生毕业以后一般都能进入新闻部门或外交领域从事记者工作,而记者便于收集情报;四、特殊才能拥有者:比如:盗窃高手,当然,是没有重大案底的;五、高官子弟:军警世家或高干子弟。这些人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低调地在国家机关的要害部门工作,比如,国家安全部门、军事机关等等。007的创作者伊恩?弗莱明曾经在路透社当过记者,而波波夫则是一个南斯拉夫的富家子弟,属于人脉关系极广的那种类型。显然,这两个人都具有明显的间谍特质。如果说伊恩?弗莱明以波波夫为原形创造了007系列,而波波夫又几乎全盘否定了007的真实性。那么这个007原形波波夫到底是什么样一个人呢?他是如何成为间谍的呢?真正的间谍生活又是怎样的呢?1940年,年仅28岁的波波夫是当地一个名声不错的律师。2月7日晚上,波波夫正在他南斯拉夫家里过祝圣节,这是一年中最为欢乐的时刻。从12月24日到现在,波波夫奢华的家里每晚都有宴请和化妆舞会。突然,达斯科?波波夫接到从德国柏林发来的一份电报,上面写道:“急需见你,建议2月8日在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大饭店见面。你的挚友约翰尼?杰伯逊。”收到约翰尼的电报,沉醉在美酒佳人中的波波夫毫不迟疑,连夜收拾行装,踏上了去贝尔格莱德的旅途。约翰尼?杰伯逊,是波波夫在德国南部弗赖堡上大学的时候最好的朋友。两人都把对方看作自己最亲密的生死之交。因此,接到那份电报,波波夫毫不犹豫就上路了。一路上,他心里在琢磨,已经有一年多没有消息的约翰尼突然约见他到底有什么急事儿。2月8日,波波夫见到约翰尼。约翰尼看上去忧心忡忡,不停地喝酒,抽烟。他跟波波夫说到他的担忧:希特勒正在把德国人培养成傻子,在那些狼犬间谍帮助下,他很可能会吞并全世界。隔了一会儿,他对波波夫说到他需要帮助。因为德国有5条船被封锁在特里斯特,其中一条是约翰尼的。约翰尼已设法搞到许可证,想把它卖给某个中立国家。约翰尼知道,要办成这件棘手的事必须利用波波夫有利的社会关系,也许波波夫真能帮他做成这件事。波波夫几乎没有怎么犹豫就答应了好友的请求,并且觉得此举深合自己的心意。因为他正想借助自己国家的特殊地位为反法西斯事业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与约翰尼取得一致意见后,波波夫直接找到了英国驻巴尔干国家的商务参赞斯德雷克,并对他全盘托出了自己的计划:假借某个中立国之名,将5艘商船弄给英国。几天以后,伦敦就批准了这个计划,并且汇来了购船的钱。两周后,接到通知的约翰尼从柏林带来必要的文件,将德国货船易手他人。而此时,波波夫还不知道,他无意中已经开始了迈出了他间谍生涯的第一步。事后,波波夫和约翰尼悄悄地进行了庆贺。只不过两人庆贺的原因不一样,波波夫是因为对英国有所帮助而感到高兴,而约翰尼呢,则是因为赚了一笔大钱而感到浑身舒畅。酒过三巡,约翰尼告诉波波夫:他是德国军事情报局的人,上次请波波夫帮忙也是他的上司示意他这么做的。上司对波波夫的行动很满意,希望跟他好好谈谈。让波波夫没想到的是,本来想为英国人做事的他,却被德国军事情报局看上了。德军本来想占领直布罗陀海峡,千万英国人从中东获取食物和石油的主要海上通道,并从这里开始进攻欧洲的腹部,也就是巴尔干地区。可这个计划失败了。然而希特勒依然对击败英国信心十足,他又开始策划利纳行动,即对英国铺开全面的间谍网。几个星期内就有大批的特工人员来到了英国,很快有关英国防空、炮火、军队和飞机场方位的情报就从英国发回到汉堡的德国高层。德国人还不知道,当时英国有一个名叫双十字委员会的极其隐秘的地方,是反间谍机关特务的电台,专门用来监控接收情报的。而当时德国人也没有发现英国的信息破译专家已经能够破译他们的信息量。很快,大部分被派往英国的间谍都被抓获了,所以德军急于想要在英国发展本土的间谍网络,利用他们自身的身份做掩护,利用他们本土的人脉网络打入英国军队内部以获取更准确、更可靠的内部情报。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个经过他们严密审查认为是最佳人选的英国人最后成了一个可怕的双重间谍。德国军事情报局阿勃韦尔驻里斯本的欧洲主要情报战头目,在指令约翰尼发展波波夫的一年前就把波波夫的背景和个人情况调查得一清二楚,甚至对他的星座和性格特征也进行了研究之后认定,波波夫是块间谍的料!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波波夫在成为纳粹间谍之后,又同英国情报部门合作,成为了一个危险的双料间谍。而波波夫也深知,在他的职业冒险生涯中,一个双料间谍注定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是生命!虽然波波夫有着过人的聪明才干,但初入谍海的他就险些遭到杀身之祸。一天,约翰尼约见波波夫,手里拿着一打文件,上面记载着这些天来,波波夫所有的行动地点,约会人员的名单等等。有人想把这个情报送给德军情报局,幸好报告被在德国情报局的约翰尼截获。如果报告落到纳粹情报人员的手中,那波波夫将会死无葬身之地。因为报告中透露波波夫在为英国人做事。受到惊吓的波波夫当务之急就是要马上找到,跟踪他的人是谁?波波夫仔细回忆前一段时间身边发生的每一个细节。自从他的宝马车坏了以后,波波夫父亲的司机包席德便自告奋勇地每天开他父亲的车接送他。所以包席德是最大的嫌疑人。可是包席德是波波夫家中的老佣人了,从小看着他长大,和他情同父子。波波夫怀着复杂的心情找到哥哥商量这件事,因为他实在拿不定主意。几天后,约翰尼从德军情报局查出,包席德拿了情报局的钱。此事确定是包席德所为。经过短暂的思考。波波夫决定干掉包席德!波波夫找到他干律师的时候帮助过的两个罪犯,然后把包席德叫出来说有一份紧急文件要送。最后包席德被那两个罪犯枪杀在铁路调度场。现场被布置得像是谋财害命。他第一次下狠手就干得干净利落没有留下任何破绽。但波波夫没想到的是,当间谍以来,策划要干掉的第一个人,竟然是这个在他15岁就教他开车,并带他成长的人。一个间谍的基本素质除了机智勇敢外,还需要一些面对不同考验的功力。作为一个双面间谍,谎言是掩盖身份的最常用的手段。说谎的人是什么样呢?科学证实,人在说谎的时候,生理上会发现一些变化,有的是肉眼可以观察到的:比如出现一些抓耳挠腮的不太自然的肢体语言,还有一些是人的意识不能控制的生理上的变化:比如说呼吸速率加快或者放慢,血容量异常,皮下汗腺分泌增加,或者是血压出现变化等等。但这些都逃不过测谎仪的眼睛。现在的测谎仪比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可是要先进的多了,比如说这个测谎仪是由传感器、主机和微机组成。使用测谎仪本身对嫌疑人就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结合教育或使用证据等方法,使嫌疑人心理上动摇瓦解,交待问题或者说出事实真相。要想逃过测谎仪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至少我们普通人办不到。在波波夫所处的那个年代,测谎仪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时候,用什么来测谎呢?下面是一段测谎的录音记录。你不喜欢德国人吗?不。不喜欢纳粹党徒吗?不。不喜欢希特勒吗?不。你为什么在奥斯兰俱乐部里捣乱那次*呢?只是闹着玩。你自己知道你干的什么好事,你进行政治煽动。我当然知道,我要不知道那才怪呢。不过,不管你怎么说,反正不是什么太了不起的事情。这是约翰尼和波波夫之间的一段对话录音。波波夫在被询问之前已经被注射过25毫克的一种特殊测试药物,一种叫做测谎血浆的东西。测谎血浆药物名称:硫喷妥钠别名:戊硫巴比妥钠,Sodium Pentothal,PENTOTHAL英文名称:Thiopental Sodium这种药物现在一般用作麻醉剂,但在它刚出现的时候,却是最常用的测谎液。在英国情报机关和英国国家档案馆提供的波波夫的档案中是这样记载这次测谎经历的:波波夫在接受测试后的一小时,药力减退,波波夫没有透露任何消息。几个小时后,波波夫又被注射了50毫升注射测谎血浆!约翰尼增加了审问难度,波波夫还是没有透露任何信息,最后他晕过去了。这两次测谎只不过是一次真正审讯前的实验,因为当天晚上德军情报局将对波波夫进行审问。而这次实验,是由于波波夫的好友约翰尼提前得到信息:有柏林专家要来审问波波夫。约翰尼设法搞到这种药品来试验一下。为了保全性命,波波夫只能拿自己的身体做试验,看自己到底能承受多大的药性。约翰尼后来开玩笑说波波夫可以拿到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失去知觉演员奖。据档案记录,随后,德国情报部门对波波夫进行了长达9个小时的审讯,但也没能从他嘴里掏出些什么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德国情报部门突然严格的审查波波夫?虽然纳粹分子什么都没有问出来,但我们拿到的波波夫档案中却对他几年来从事双重间谍的生涯有详细记录。比如027,从MI5处拿钱以及波波夫给德国间谍的财务说明,甚至还有一份合同条款,涉及怎么付钱,赚了钱以后怎么处理,以及对他退休以后的生活怎么安排等。早在这次审讯之前,德国情报部门就已经在审查波波夫了。他们通过在赌场安排女间谍偶遇波波夫并亲近他,利用机会搜查其住所。这一切也引起了波波夫的警惕。但这次审查的真正原因并非波波夫在行动中露出了什么破绽,而是德国情报部门阿勃韦尔将进行一次改组,改组后的机构叫军事指挥部。德军情报方面的高级官员下令,所有的间谍都得重新进行审查。波波夫所面临的危机就是,双重间谍在隐藏身份的同时,必须出来继续执行双方的任务,这样他也就面临被第三方,第四方怀疑的可能,随时都有可能遇到致命的危险。现在终于开始理解,波波夫为什么会说那句话,“如果真有那么一个邦德,恐怕他在间谍舞台上难以生存48个小时。”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伊恩?弗莱明说波波夫是他创造的007间谍的原形其实并不为过。因为在电影中,007的扮演者们也在竭尽全力效仿波波夫,体验银幕上的另一种人生。1940年到1946年6年时间里,波波夫经常在葡萄牙和伦敦之间往返飞行,他把纳粹的秘密交给伦敦,然后再把编造的秘密送到柏林交到德国人手里。然后再从德国人手里拿到大笔的现金供他自己从事情报工作和挥霍。然而,波波夫不像电影中的007间谍那样招摇过市。因为对一个真正的间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露痕迹,不动声色,不被注意,不被跟踪。看看这些不起眼的接头和见面,凡人可能只会熟视无睹。你可能无法想象,这一切可能就会发生在你的身边。因为间谍之间的接头有他们自己的规矩。然而身为职业间谍的波波夫在各处接头时也碰到过令人匪夷所思的情况。也就是说跟不该接头的人接上了头。意大利罗马,在维亚芬尼多的巴黎咖啡馆,提前到达的波波夫在露台上看风景。一个男人前来同他搭讪。“你是第一次来罗马吗?”“不,我从前来过几次。”“噢,不过有些地方还值得再去逛逛,我可以当你的导游。”“不,谢谢……好吧,那我就去参观一下梵蒂冈。”“我是研究梵蒂冈的专家。今天上午天气很好,我们时间还很充裕,要不要我去雇辆马车呢?”“好主意。”男子的回答和事先规定的暗语完全一样。波波夫和这人开始了游览。男子也真的开始做起了导游。到了西斯廷教堂,这个男子突然从背心里抽出一打*女人照片,并开始向他推销这些女人,波波夫哈哈大笑起来,原来这个来接头的人只是个皮条客。因为巧合,仅仅因为巧合,波波夫和他的对话与暗语吻合了。这是一次奇妙的接头,奇妙之处就在于那个教授模样的男子居然把暗号都对上了。而波波夫约的导游,那个真正的接头人却在一家饭店里苦苦等了4个小时。从波波夫的档案中,我们今天可以把他所有的身份证明全部掌握在手。而这些东西,在当年他的职业生涯中是没有人能够准确捕捉到的。我们这里有波波夫当年的护照,他的驾照,还有他的十个手指的指纹印件。这份材料是英国情报机关出具的说明。三轮车,这是波波夫的代号。1942年10月14日到21日间,三轮车在里斯本期间德国人给了他25000美元,再加上6000葡币,另外承诺事成之后,在11月10日到20日期间,再付给他75000葡币。长期的间谍生涯已将波波夫从当年的一个公子哥训练成一名职业的间谍干将,在风险丛生的环境中,学会反间谍技巧是保护自己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一只普通的手提箱,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一般人不会注意在箱子的拉链的合口处,有一根细细的头发丝,如果外人打开箱子后,现在又合上箱子。那根细细的头发丝没有了,就会泄露出有外人来过这里,动过这个箱子,也就会引起间谍的警觉,打草惊蛇。波波夫就是这样,运用各种各样的反间谍手段,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潇洒英俊的外表,强健的身体,聪明冷静的头脑和过人的技能以及风光体面的身份和挥金如土的奢华生活。即便同时拥有所有这一切,007们依然时常要面对死里逃生的痛苦境地。波波夫在他自己的间谍生涯中然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险情,但最后总是凭他自己的机智和那么一点点运气化解开,活下来。这样才有了他在战后写的这本书《间谍与反间谍》。伊恩?弗莱明在创作007系列小说的时候,除了达斯科?波波夫之外,他众多的间谍朋友们,也都曾是他的创作源泉。最近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推出了一个系列展览:“非你勿视——伊恩?弗莱明与詹姆斯?邦德”,描述了一个完美特工应该具有的特质:年龄在40岁到50岁之间,经过特工训练,拥有出色的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及完美的判断力,能够随时保持头脑清醒,对情报事业有献身精神和广博的生活经历。这些和007电影中的邦德几乎完全一致。对于人们关于谁是007原型的猜想,伊恩?弗莱明唯一的一次表态是在1962年10月,当时他称邦德是一个真实间谍的传奇版本,这个人也许就是威廉?斯蒂芬森。威廉?斯蒂芬森公开身份:英国安全协调局组建者功绩:培养了5名中型局局长弗莱明就是根据斯蒂芬森亲历的真实世界,演绎出了007系列小说中的《金手指》中的情节。在弗莱明的《金手指》中,盟军成功地派特工潜入法属殖民地马提尼克岛,盗取法国傀儡政府藏在那里的巨额黄金储备。弗莱明塑造的007所向无敌,从不失手,然而小说只是小说,电影只是电影,现实中各种间谍的命运却是各不相同的。1957年6月,一具身穿潜水服的尸体被冲上了英格兰南部的一片海滩。由于长时间在海水中浸泡,尸体的脑袋和双手已经没有了,很难辨认。这具腐烂的无头尸体是谁的?各种资料显示,他很有可能就是莱昂内尔?克莱伯。他的公开身份是英国皇家海军退役军官,在执行一项绝密的潜水任务后就再也没有上来。2007年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了一些有关此人的档案,但没有明确透漏他失踪或死亡的原因。英国国家档案馆称,有关他的所有档案要到2057年才能全解密,原因到底是为什么,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正如达斯科?波波夫自传里那句名言所说,“要让自己在风险丛生的环境中幸存下来,最好还是不要对生活太认真。”二战期间,许许多多的间谍有的活了下来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有的离奇死亡或消失。而对那些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根本就没有资料证明他们曾经存在过的间谍呢?对他们隐姓埋名的生活,他们的生死我们又知道多少呢?他们都是谁,我们又能从哪里找到线索呢?也许有一天,他们的档案资料跟达斯科?波波夫的一样会重见天日。战争结束后,波波夫谢绝了英国政府提供的公民资格,在法国南部定居下来,开始写他的*《间谍与反间谍》。1981年达斯科?波波夫去世。在他1974年出版的*中,对间谍生涯有这样的描述:“这是一群神秘的人,他们无孔不入、无处不在,胜利了不可宣扬,失败了不能解释。我的武器就是谎言、欺骗和谋杀。但我并没有觉得内心不安,因为这只是战斗对我的考验。 “库尔斯克”号沉没之谜“虽然我真的不愿意想到死亡,可当死亡的时刻即将来临的时候,我真想悄悄地对你说,亲爱的,爱你到永远!”——“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科列斯尼科夫上尉出航前给妻子留下的情诗。2000年8月12日,星期六上午11点28分,俄罗斯最大的核潜艇“库尔斯克”号爆炸沉没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是由俄罗斯“红宝石”设计局设计的。红宝石海洋机械中央设计局总部位于圣彼得堡。在俄罗斯三大潜艇设计局中,红宝石设计局是设计潜艇级别最多、建造数量最多和历史最久的设计局。“库尔斯克”号上的许多设计方案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俄海军最新的战略核潜艇,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核潜艇之一。它于1992年开始建造,1994年下水,1995年正式加入俄海军北方舰队服役。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艘俄罗斯海军最新的战略核潜艇。“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排水量达万吨,艇长154米,高18米,相当于6层楼的高度,体积达到了大型喷气式客机的两倍以上。最大潜水深度为300米。“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能够携带24枚最新型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SS—N—19型,可单发,也可以齐射。SS—N—19型舰对舰导弹是SS—N—12改进型,指令修正惯性制导,主动雷达寻的,飞行速度马赫,射程20—550公里,弹头重750公斤,能够携带高能炸药或35万吨 TNT当量的核弹头。这是俄罗斯很重要的一个战略优势!另外,该艇还装有4具533毫米和4具650毫米鱼雷发射管,包括鱼雷管发射的反潜导弹,总共有32枚先进的管射武器。携带53型反潜/反舰鱼雷,主/被动寻的,最大射程15公里,弹头重250公斤。65型反舰鱼雷,主/被动尾迹寻的,射程50公里,弹头重450公斤。该艇可以用来发射鱼雷和可控反潜导弹,从而大大提高导弹和潜艇自卫和攻击能力。“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由两个核反应堆提供动力,深海航行速度可达28节,水面航行速度超过19节。该艇在不加任何燃料的情况下能够在海上持续航行120天。艇员编制107人,其中包括48名军官,最多可载员135人。潜艇内部分为9个防水隔舱,出现意外时可以关闭防水隔舱的舱门,让潜艇没有受损的部分还能继续运转。除了以上装备之外,“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还有三件“宝贝”!西方专家形容,有了这三件“宝贝”,一艘“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足以消灭对方一个航母战斗群!那么,这“库艇三宝”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西方各国对此评价如此之高?后面再详细介绍。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艘装备精良的核潜艇瞬间沉没了?根据俄罗斯军方的说法,2000年8月12日,“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参加了一次在巴伦支海举行的军事演习。11时25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准备向演习目标发射鱼雷。此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便与指挥舰失去联系。请大家记住这个时间,2000年8月12日,11点25分!指挥舰以为“库尔斯克”号核潜艇通讯设备发生了故障,下令每隔30分钟呼叫一次“库尔斯克”。呼叫一直没有得到应答。“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沉没将会引发怎样的灾难?俄罗斯军方为何开始高度紧张?直到8月13日下午13时,指挥舰还是没有得到“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任何消息。俄罗斯海军演习指挥部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向参加演习的所有军舰发出命令:关闭发动机,保持安静,这是准备通过声呐探测来判断“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准确位置。一时间,巴伦支海一片寂静。所有舰艇上的声呐设备开足马力,搜寻着“库尔斯克”号的发动机运转带来的蛛丝马迹。可是此时,巴伦支海海面下,也是一片寂静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踪的消息立刻成为世界各大媒体报道的重要新闻,同时也引发了美国海军和“北约”的高度关注。特别是挪威北部的卡拉谢克地震观测台还记录到了8月12日11点28分至11点30分来自巴伦支海海域的两次地震波。更使“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失踪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在俄罗斯军竭尽全力搜寻“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同时,西方各国海军也都派出舰艇开始搜索“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行踪。为什么俄罗斯海军在“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踪后显得如此敏感和紧张?为什么西方国家的海军对此有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承载着先进的军事技术和高科技的秘密。谁能第一个发现“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的具体位置,谁就能拥有近距离接触核心军事机密的机会。除此之外,艇上的核反应堆如果发生核泄漏,更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在搜寻“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20多个小时里,俄罗斯海军与西方海军在巴伦支海海域也进行着一场秘密的竞争。2000年8月13日上午9时左右,俄罗斯海军终于找到了沉在巴伦支海海底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那么,他们是怎么发现沉在海底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呢?在“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和总部失去联系20多个小时之后,俄罗斯海军派出的深水营救装置“警钟”号微型潜艇在距海面108米的巴伦支海海底发现了已经悄无声息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这让俄罗斯军方终于松了一口气。2000年8月14日,俄罗斯媒体公开报道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的事件。当时,还在圣彼得堡等待丈夫回家的奥莉佳得知此事后深受打击。从那一天起,奥莉佳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媒体关于营救潜艇内被困官兵的报道,她是多么希望自己的新婚丈夫——海军大尉德米特里?科列斯尼科夫平安无事啊。如何尽快营救潜艇内被困的官兵使俄罗斯军方面临着更加艰巨的挑战!俄罗斯军方派出的“警钟”号微型潜艇开始沿着“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外围进行声呐搜索。在第9隔断舱的位置听到了轻微的敲击声,而敲击的频点像是摩尔斯电码SOS。摩尔斯电码是一种时通时断的信号代码,通过不同的排列顺序来表达不同的英文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它由美国人Alfred Vail发明的。最早的摩尔斯电码是一些表示数字的点和划。数字对应单词,需要查找一本代码表才能知道每个词对应的数。用一个电键可以敲击出点、划以及中间的停顿。是国际摩尔斯电码救难信号。S是三个短音,O是三个长音…———…,轮船出事时电报员就发SOS,因为这个简单明了,被规定为国际通用的求救信号。当时敲击声就是从“库尔斯克”号的第9隔断舱内传出的。由于第9隔断舱位于潜艇最后部,也许爆炸引发的灾难并没有波及到第九隔断舱。如果“警钟”号微型潜艇通过声呐搜索听到了从这个舱传出的敲击艇壁的信号,就说明艇内还有幸存的官兵。那么,如果“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内有幸存人员,为什么他们不进行自救呢?据海军专家介绍,像“库尔斯克”号这样的大型核潜艇在设计时,都配备有完善的逃生设施。一般在潜艇失事后,可以通过4种方式与援救舰艇联系:第一是失事浮标,失事浮标上有电话、失事灯光信号。在潜艇失事时舱内艇员将失事浮标放出,让其浮出水面。水面援救人员可以通过电话与潜艇联系。第二是通过声呐与援救舰艇联系。一般潜艇有水声通话系统,使用超声波通话。但声呐发射需要电力,如果核潜艇失事后它的核动力装置被关闭,那么电力供应也将中断。第三是通过失事无线电发出求救信号。“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有长约450米的拖曳式天线,能在水下300米以内使用,但是该天线发射时也需要电力。以上这些设施都是为了确保潜艇失事后,艇员能够顺利逃生。但是,这三种逃生设施在“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后都没有被使用,人们猜测,“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之所以一直没有与指挥舰联系,很可能是由于电力中断造成了整个通讯系统瘫痪。第四,当一切设备都失灵后,只有靠艇员敲击潜艇内壁发出信号。按俄罗斯海军的训练教程来讲,“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的艇员都接受过专业的逃生训练,一旦发生意外,他们都可以熟练的使用逃生设施进行自救。但是,为什么在潜艇沉没后,深水营救装置“警钟”号微型潜艇并没有发现来自“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明显的自救迹象?而只是人为敲击艇壁所发出的那几声微弱的摩尔斯电码呢?“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的海军军官和士兵长期在潜艇上服役,都具有丰富的训练和战斗经验,在突发事件下,他们完全有能力按照规程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行动进行逃生。但是,为什么没有人逃生呢?潜艇内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内传来敲击信号,意味着潜艇内还有人活着。但是在失事的潜艇内,水兵们能坚持多久呢?这就需要了解一下核潜艇内的氧气情况。“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氧气主要是通过制氧机制造。但如果失去了动力,制氧机也就无法工作。但是,就算是制氧机无法正常工作,“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内的氧气也应该能保证100多名艇员使用10天。这也就是说,潜艇内幸存官兵的生死就取决于这宝贵的10天!救援工作必须争分夺秒!当俄罗斯媒体报道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内还有幸存者的消息后,德米特里?科列斯尼科夫大尉的妻子奥莉佳一直在祈祷,她相信幸存者中有她的丈夫。她开始痛苦的等待救援结果。10天,对于奥莉佳来讲,度日如年!然而,西方各国一直想尽办法企图靠近“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英国,挪威等一些国家在“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被发现后主动提出来要帮忙救人,帮助打捞潜艇,但都被俄罗斯拒绝了。俄罗斯军方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决定自己先进行援救。潜艇中幸存官兵的生命危在旦夕,俄罗斯军方却执意要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打捞救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俄罗斯军方也有自己的苦衷。因为“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确实有不少涉及俄罗斯军事秘密的武器装备,如果被别人看明白了,那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就没有保障了。前面曾提到过“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有三件“宝贝”,这其一是艇体表面吸声材料的细节。“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表面敷设了一层独特的吸声材料,能大大减少潜艇潜航时的噪音,增强隐蔽性。不过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材料?究竟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细节情况就不为外人所知了。其二是“花岗岩”导弹发射装置,装备有24枚最新型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可单发,也可以齐射,专门用来对付敌军的航空母舰战斗群。这些被“北约”称为“沉船导弹”的巡航导弹,每枚重7吨,射程约为500公里,是一种最令美国人头痛的航母“杀手锏”。它能以大于两倍音速的巡航速度掠海飞行,抗干扰能力和突防能力无出其右者。其三是“风暴”高速鱼雷,这种鱼雷能以超过100节的高速在水下“飞行”。遭到它的攻击,舰艇别说规避就连反应可能都来不及。对如此先进的鱼雷技术,没有哪国不动心。 西方专家形容,这样一艘核潜艇足以消灭对方一个航母战斗群,它所隶属的北方舰队在冷战时期曾是美国海军和“北约”部队最可怕的梦魇。因为他包括了前苏联核潜艇部队的精华,尤其是战略导弹核潜艇。北方舰队可以不必前出北大西洋,就能用潜射导弹越过加拿大攻击美国目标。这样一艘核潜艇,对于西方国家的海军来说当然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俄罗斯军方的施救工作从8月13日开始。在这次救援过程中,共有4台救援装置在事故现场轮流作业。但是,救援装置7次试图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第9隔断舱的逃生舱口对接都没有成功。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海底水流湍急,能见度低,给救援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第二,“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后,壳体破坏严重,对接口变形,艇体倾斜大于60°,导致救生舱和逃生舱口对接失败。曾有一个救生舱和“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逃生舱口成功对接,但第9隔断舱逃生舱口破损过于严重,接口不能完全密封,海水无法被抽出,因此救生舱中的操作员难以进入通道作业。最终,此次对接也宣告失败。一直到8月16日,救援工作仍没有进展。但艇内幸存官兵的生存状况却不允许俄罗斯军方再瞻前顾后!如果光凭自己的力量,救援工作仍然非常艰难。面对国内外的多方压力,俄罗斯军方决定,可以接受其他国家出手援救的要求。此时,留给救援工作的时间还剩下6天。可是此时,要来援救的西方船只和救援人员距“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的巴伦支海海域还有相当远的距离。直到8月20日,事发8天以后,上午10点,英国和挪威的救援人员才赶到了事发海域。根据潜艇内的氧气储存量来计算,应该还够幸存的官兵支持两天。8月20日,距听到艇内敲击声已经过去了7天了。如果艇内官兵还得不到及时救援,那他们将凶多吉少。救援人员到达失事海域后,又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工作。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此时已经探测不到艇内还有什么生命迹象。挪威潜水员终于打开了第9隔断舱的舱门,但此时第9隔断舱内已经充满了海水。爆炸后舱内幸存的水兵也已全部遇难。根据事后的调查报告记载,在“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爆炸后,118名官兵,大多数都是当场死亡的。及时撤离到第九隔断舱的23名官兵在挣扎了8个小时后也全部遇难。8月13日,在“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和总部失去联系20多个小时之后,“警钟”号微型潜艇探测到的艇内敲击声很可能只是声呐兵的错觉。当媒体报道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内的官兵全部遇难后,可怜的奥莉佳伤心欲绝,她真的不愿意相信季玛(德米特里?科列斯尼科夫大尉小名)已不可能再回到自己身边的事实。奥莉佳最后的期望就是打捞出德米特里?科列斯尼科夫大尉的遗体,能够见自己心爱的人最后一面。俄罗斯海军引以自豪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了,艇上118名官兵无一生还。俄罗斯总统普京认为,“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沉没无论对他本人,还是对俄罗斯军队乃至整个国家都是沉重的打击。事件发生后,俄罗斯当局面临着接踵而来的多方压力。如何挽回民众对当局的信任度?如何找出“库尔斯克”号失事的真正原因?怎样防止某些“北约”国家获取“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的核心机密?还有就是如何排除核泄漏的隐患?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俄罗斯当局当机立断做出决定——10月18日前后开始打捞遇难者的遗体,2001年内打捞出艇体。然而,关于打捞“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俄罗斯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俄政府和军方的态度十分明确,如果条件许可,一定要把潜艇和遇难者的遗骸全部或部分打捞上来。但一些科研人员则认为,打捞遗骸风险太大,弄不好会搭上潜水员的性命,得不偿失,而且让遇难者长眠于海底也是国际上海军通行的做法。可是,一艘世界级潜艇莫名其妙地沉没,如果不查清原因,这对俄罗斯这样一个海军大国来说无论如何也是难以接受的。因此,包括总统普京在内的政府高层主张打捞的决心不变,并且要立即行动!这其中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遇难官兵的亲人家属有个交代。8月下旬,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前往俄北方舰队潜艇基地维加耶沃探望并慰问遇难官兵的家属。他们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对政府与军方领导人的强烈期待给普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不久,普京即指示有关部门尽快实施打捞“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罹难官兵遗体的行动。二是不使国家机密长期“失控”。“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是俄目前为数不多的大型战略核潜艇之一,其航行指令、航海日志、机密电码本、来往文电以及其他许多文件均属于国家机密。只要这些文件还“流失在外”,俄军方和有关部门就会“寝食不安”。三是了解“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的确切原因。通过打捞行动,可以得到失事核潜艇的航海日志、航行数据等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解开“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之谜。毋庸置疑,这些第一手资料对于俄海军中仍在从事战备巡航值勤的同类型核潜艇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四是确认目前潜艇内外状况,为未来潜艇的整体打捞做准备。为保障2001年打捞整个潜艇行动的顺利进行,只有抓紧入冬前的唯一时机实施打捞行动,才能够及时取得必要的有关数据。2000年10月21日,打捞遇难艇员遗体的工作正式开始。打捞员由俄罗斯和挪威的18名潜水员组成,两国潜水员轮流工作,每3人一组。俄海军高层早就有言在先:安全第一。因此,在割开“库尔斯克”号艇壳之前,打捞员们的首要工作是搞清“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内是否安全,特别是两座核反应堆是否发生了泄漏。打捞员首先在第8舱,即核反应堆隔舱的艇壳上钻了一个小眼,然后把摄像机放了进去。摄像机拍到的情景让打捞员和水面指挥官松了一口气:核反应堆舱没有异常现象。水面平台上的专家对打捞员带出的水样进行测量后也断定,“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内部没有核辐射。这意味着可以进行钻洞作业。但有关人员仍表示,随着打捞工作的继续,对辐射情况还将严密监控。随后进行的割外壳作业比预想的要顺利得多,打捞员只花了10个小时就切割开一个两米见方的大洞。初战告捷!10月25日,经过和俄罗斯北方舰队指挥官讨论后,向打捞员下达了进入潜艇的命令。这是自“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以来,首次有人进入潜艇。俄罗斯为了保证军事机密的安全,与挪威方面达成协议,只允许俄罗斯潜水员游进“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内部,外国人员则在核潜艇附近待命支援。俄罗斯潜水员什梅金在当地时间25日下午5时左右进入了沉没海底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请大家记住这个时间:2000年10月25日下午5时左右!此时距2000年8月12日“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爆炸沉没已经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了。潜水员什梅金行进4米后,仍然没有发现遗骸。由于他的潜水服比中央过道宽,未能深入第8隔舱,但他看到第8隔舱的下舱口紧闭,而且无法将其打开。与此同时,其他潜水员打开了第9隔断舱的救生口,向里面输送了吸捞悬浮物的软管。经过数小时搜寻,潜水员终于发现了3具遇难者遗骸。当潜水员在光线很暗的潜艇内摸索前进的时候,支离破碎的潜艇设备和锋利的铁架子随时可能划破潜水员身上的加压服或者切断他们的供气管,这项工作本身也具有非常大的危险性!10月26日,潜水人员再次在潜艇内找到了9具尸体。同时,“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打捞工作又有重大发现:潜水员找到了海军大尉德米特里?科列斯尼科夫的遗体,并在大尉的上衣口袋里,发现了一封遗书,由此证明潜艇爆炸后至少还有23人活着!德米特里?科列斯尼科夫大尉,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奥莉佳的新婚丈夫。救援人员就是在他的身上发现了一封遗书,是他在事故发生之后才写下的。德米特里?科列斯尼科夫大尉出事前已经在潜艇上工作5年了,他热爱自己的工作。事发前不久,他刚刚结婚。婚后,还曾带他的新娘奥莉佳来到他服役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参观。谁曾想奥莉佳再次见到的只有大尉写给她的这封遗书,遗书中记录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最后的时刻。“奥莉佳,我爱你。请不要太失望。现在是13点16分,所有在6,7,8舱的船员都已经转移到了第9隔断舱。这里一共有23人。我们决定在这里等待救援,因为我们中间没有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逃出去。”“奥莉佳,我爱你,不要太难过,向加琳娜?瓦西里耶夫娜(岳母)问好!向亲人们问好!”大尉遗书后面的字迹显得混乱而模糊,但他的妻子却能清楚的读懂:“15点45分,这里一片黑暗,但我试着摸着写,似乎机会已经不多了,大概也就10%到20%,我们希望,有人能看到这封信,这是我们现在9号隔舱内的全体人员的名单,我们现在要再试着出去,别放弃希望,此致。”不难想象,当奥莉佳读着丈夫留下的遗书时内心是多么的痛苦。由于德米特里?科列斯尼科夫大尉在最后绝望的时刻也没有忘记作为一个军人应尽的职责。据统计,艇上遇难的118名官兵中有12人的遗体被打捞出来。当时,俄罗斯政府为这12名殉难官兵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但是,根据“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编制,艇上应该还有106名官兵的遗体。2001年7月9日开始,俄罗斯政府动用近3000人,耗资大约7000万美元,借助荷兰打捞公司的帮助,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打捞技术对“库尔斯克”号艇体进行打捞。事实上,在整个打捞过程中,某些“北约”国家的军舰一直在进行跟踪侦察。为保住秘密,俄罗斯进行了多方位的安全防护。北方舰队奉命出动以“彼得大帝”号重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和“乌斯基诺夫元帅”号巡洋舰为首的十几艘舰船以及海军航空兵的5架直升机和2架运输机组成的庞大“混合舰队”进入预定区域;在看不见的水下,还有攻击型潜艇警戒。俄罗斯称:“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海域就是禁航区。为了引起某些“北约”国家的重视,俄罗斯军方命令北方舰队定期通过无线电向各国重复这一信息,并授权自己的军舰定期在禁航区内实行“预防性爆破”。经过不懈努力,俄罗斯政府历时3个多月时间的打捞工作终于有了结果。2001年10月22日,“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终于在罗斯利亚科沃的浮动船坞上浮出了水面。10月23日,俄罗斯调查人员首次登上了被打捞上来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这也是自去年沉没事件发生后,俄罗斯调查人员首次进入该潜艇内部。据俄罗斯电视台后来公布的画面显示,“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毁坏程度惊人!整个艇身面目全非,舱里堆满了金属碎片和扭曲的机器零件,内部装置所剩无几。俄罗斯政府还成立了专门的事故调查委员会开始了长达近两年的调查。事故调查人员登上“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真相即将大白!在此之前,很多媒体做着各种各样的猜测。而更多的猜测集中在以下这几个方面:一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发射鱼雷时,鱼雷失控而发生爆炸;二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撞上了二战期间遗留的水雷;三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被参演的其他海军舰只误伤了;四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可能是被美军潜艇发射的鱼雷给击沉的。还有一种猜测:说是一个记者经过“调查”,推断“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内曾发生了哗变!但是这些说法都只是人们的猜测,而随着事故调查人员的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即将揭开真正的谜底!值得一提的是,当各种猜测充斥着人们的耳目时,德米特里?科列斯尼科夫大尉的遗孀奥莉佳及时驳斥了有关“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内曾发生哗变的谣言,她发表了一封公开信。信是这么说的:“我看到了遗书的全部内容,无论是公务部分,还是隐私部分,都没有这样的话……季玛(德米特里?科列斯尼科夫的爱称)只剩下烧焦的头盖骨和两条腿……在第9隔舱中还有几个军官,他们都是些成熟而稳重的人,我不相信在一条没有救生希望的潜艇里他们会大动干戈。我想,他们只会流泪和祷告。请让‘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水兵们安息吧。”那么真相就究竟是怎样的呢?2002年7月27日,俄罗斯总检察长乌斯季诺夫到克里姆林宫向普京总统呈交了关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故原因的调查报告。“库尔斯克”号沉没真相即将公诸于世!事故发生时,艇内118名官兵经历了怎样的煎熬?到最后,为何无一生还?死神来临,又是谁在危机时刻果断关闭了两座核反应堆,从而避免了一场更大的灾难?调查委员会在调查的两年中发现了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相关的一大堆问题。譬如,应急浮标系统未能启动,因此当时无法确定失事位置。这应急浮标系统为什么不能启动呢,问题出在造船厂,在潜艇出厂时他们没有取掉一个生产中使用的固定装置,致使应急浮标天线无法打开。另外,调查表明,北方舰队的司令部和艇上船员严重违反规程和制度。潜艇上的船员很多年来都在紧急事态天线发射系统关闭的情况下出海。紧急救生圈的警报器未打开,第四战斗单元的锁也未处于工作状态位置。然而这些都不是导致“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的主要原因。根据在潜艇内找到的录像带、录音带和潜艇的自动记录装置,也就是潜艇的“黑匣子”,发现事故发生时的情景是这样的:2000年8月12日演习那天,“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一些级别较高的军官在2号舱中央操纵台上,指挥着潜艇演习。其他水兵则各司其职,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紧张地忙碌着。大部分官兵都集中在潜艇的第1和第2隔舱。上午11时25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接到总部的命令,开始准备发射一颗练习鱼雷。11时28分,这颗鱼雷突然发生爆炸,随着一声巨响,潜艇剧烈晃动。霎时间,第1和第2隔舱成了一片火海,在发射阵位的乘员当场被炸死。冲击波从通风管进入指挥中心,海水从发射管涌入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开始缓慢下沉。当时,21枚鱼雷就像被放在了烤炉上,500公斤煤油猛烈燃烧。当内部温度达到摄氏400度时,弹头就会自动爆炸。上午11点30分15秒,灾难发生了。在五分之一秒内,共有7枚鱼雷爆炸。这第二次爆炸的能量远远超过第一次,相当于一次里氏级地震的威力,也就是这次爆炸被挪威奥斯陆地震研究所探测到了地震波并误以为是发生了海底地震。爆炸引起的火灾导致艇内温度不断升高,许多耐高温材料都熔化了。由于爆炸导致潜艇严重变形,艇内各种零部件纷纷脱落。这时,海水也顺着第1隔舱被炸出的窟窿涌入艇内。超音速冲击波炸碎了“库尔斯克”号的密封舱壁,并朝着核反应堆冲去。但反应堆的减震器吸收了50G的力量,舱壁也阻挡了冲击波。这时在潜艇前端,耐压艇体的负荷已经超过极限,5厘米厚的钢管爆裂,水从70米长的破洞涌入潜艇。这时距离第一次爆炸仅仅几分钟。118名官兵,大多数都是当场死亡的。那么第一次鱼雷爆炸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俄罗斯调查委员会公布的结论是,由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的鱼雷零件故障使得易燃液体发生泄漏,导致鱼雷在发射时意外爆炸,并引发潜艇爆炸而沉没。“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配备的这种鱼雷以前在海军舰只上也曾发生过事故。爆炸发生的时候,潜艇内的多数人几秒钟内就全部死亡。只有23人及时撤到了第9隔仓。13时15分,他们冒着浓烟,趟着渗入的海水撤到了第9隔舱。他们试图打开救生舱盖,但没有成功。正是在这个时候,科列斯尼科夫大尉写下了后来他的新婚妻子奥莉佳看到的那份遗书!“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时虽说没有携带核武器,但两个核动力反应堆合计共有重达3吨的放射性铀元素,如果发生泄漏,将会造成怎样的生态灾难?俄罗斯很多媒体都提到过一个疑问:到底是谁关闭了核反应堆?大家都推测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的最后23名水兵在最后的时刻关闭了核反应堆,但没有更多的材料支持这个说法。“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有两个核反应堆,潜艇沉没后,如果核反应堆没有被及时关闭,那么出事海域就会发生严重的核泄漏。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生态专家指出,如果“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发生核泄漏,世界上任何角落的鱼均有可能吸入辐射,吃了这些鱼的人,随时会患上癌症。“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的位置,深度不到200米,如果发生核泄漏,不仅海底生物和植物会感染上核辐射,而且,其他船只在很长时间内也无法使用出事的那片海域航行。巴伦支海海域是俄罗斯唯一可以不受其他国家限制的海上出口。如果这片海域发生了核泄漏,俄罗斯北方舰队的出动就很可能受到影响。但是,如果关闭了核反应堆,就意味着切断了潜艇的动力。“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有专门供逃生用的潜艇,即使在下潜到600米的极限,它也可以把幸存的船员带出海面。但逃生潜艇的操作需要有能量供应,如果潜艇失去动力,逃生舱也就无法工作。关闭核反应堆就等于关上了最后的逃生之门。事后发现,“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两个核反应堆在爆炸发生之后被关闭了。尽管没有确切的材料支持这个说法,但许多俄罗斯人都愿意相信,是第9隔舱的23名水兵在最后的时刻完成的任务。“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事件不仅给遇难水兵的家属们,还给整个俄罗斯民族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俄罗斯某调查机构曾经针对“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事件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事件是20年来最令俄罗斯人痛苦的历史时刻。尽管“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事件已经过去了8年的时间,官方说法也已经盖棺定论了。可是对于事故真正原因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值得一提的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启航前,科列斯尼科夫大尉也有某种不祥的预感。他做事从来不丢三落四。然而,在这次最后出航前却特别例外,不仅给妻子留下了一首十分凄凉的情诗,还落下了他从不离身的身份证和一个十字架!他的妻子奥莉佳说:“我是在他出航前利用夏季假期的机会赶去看他的,而这些奇怪的东西全都是他在最后一次出航前留下的,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想来他或许预感到了某种危险,甚至死亡!”科列斯尼科夫大尉给妻子留下的情书是不是也预示着“库尔斯克”号的沉没呢?“虽然我真的不愿意想到死亡,可当死亡的时刻即将来临的时候,我真想悄悄地对你说:亲爱的,爱你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