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锦标主义” - 学术中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3/12/08 20:38:11
反对锦标主义” 记得“文革”的时候,赛场上有一条标语至今记忆犹新:“反对锦标主义”。过去,正式的体育比赛都叫做锦标赛,它们与那些表演性质的友谊赛不同,是一定玩真格的,不仅要分出胜负,而且要有名次。到了“文革”,锦标主义被批得要命,据说是运动员心里的个人英雄主义作祟。那个年代,一切以政治挂帅,体育比赛当然要服从革命事业的大局,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锦标主义连同个人如今成为家喻户晓的广告语,锦标主义回来了,岂止在体育界衣锦还乡,而且成为整个社会的世俗意识形态,各行各业都在上演一场场真刀实枪的锦标赛:各种各样的排行榜、五花八门的胜负对决,连电视里的娱乐节目,也非要分出高低不可。“不搏的人生,不精彩。”――搏的是什么呢?就是那个人人羡慕、又只有一个的冠军。搏的就是那个人人羡慕、又只有一个的冠军。今天的社会讲究赢者通吃的社会,大蛋糕几乎被冠军垄断,连亚军在内的其他落败者,只有分享残羹冷菜的份儿。
在残酷的竞争压力之下,一个人从出世的那一刻起,就被抛入一个无休无止的大竞技场中。越是底层,年龄越小,压力越大。还未入小学,就要学四则运算;进了小学,开始学奥数,道道题目都是为神童们准备的。报上说一本小学生奥数习题集,38道几何题有30道要用道初二以上的知识。进了中学可以歇口气罢?哪里,各种各样的数学、物理、作文竞赛等着他们,凭着那些锦标,就可以免试进重点高中、名牌大学。
每年的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除天生的数学天才印度人外,就数中国小孩拿得最多。但到了成年的国际顶尖数学家当中,中国人就几乎不见了。那些少年冠军们去哪里了?原来,数学对于他们只是进北大、清华的敲门砖而已,十多年枯燥的习题大战,早让他们见到数学就不寒而栗,大门一开,就与砖头拜拜,改行别的了。
美国有一位很有名的哲学家,叫麦金泰尔,他把人对利益的追求分为两种,外在利益的追求和内在利益的追求。所谓外在利益,就是对实现成功目标的手段追求。按照工具理性的考量,假如另有一种更好的手段可以达到目的,他会毫不犹豫地弃之若履。而所谓内在利益,则是与个人独特的内在情怀和人生趣味紧密相关。它是一种价值理性,就像找到了一个寻觅多年的梦中情人一般,那样东西就是人生的价值所在,舍弃了它简直无法活下去。麦金泰尔区别这二者,乃是为了批判现代市场社会的功利人生,告诉大家要知晓并去追求自己那份不可替代的内在利益,不加入追逐外在利益的锦标游戏,只是按内心的兴趣和召唤生活。这样的人生,按照世俗的眼光或许连成功人士都算不上,却是幸福的、有意义的和有德性的人生。
在这样一个锦标主义泛滥成灾的年代里,有多少人可以彻悟这一道理呢?我经常向学生们提到诺贝尔奖获得者、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崔琦的一段采访。记者问他:你这么多年在试验室里度过,一定很辛苦吧。崔琦老老实实地说:“我每天进实验室的时候,就像去迪斯尼那样充满了兴奋好奇。你不知道实验会产生什么样令人惊奇的结果。”记者又问:您觉得一个科学家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取得成功?他回答:“我想做科学研究和做其他工作是差不多的,首先要对自己的工作或研究有兴趣,要用自己的心力去做事情。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觉得永远不会厌倦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一种兴趣才是最重要的。对我个人来说,做研究就像是一种宗教上的‘感召’(Calling)”。
诚哉斯言!只有崔琦那样的具有“感召”精神的人物,才能成就伟大的人生。不在乎一时得失,不计较成败与否,只是按照内心的召唤去做,去生活,而那些老是想着拿冠军的锦标主义者,纵然可以获得一时的功利,换来世俗的幸福,但决然铸造不了人类的辉煌。那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锦标主义的功利境界,在不计成败的“感召”境界面前,犹如鸿毛比之泰山一般渺小。
其实,“感召”境界源自人类天性,源自小骇玩的本性。你看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游戏那种认真劲,就是。难怪另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为了鼓励中国学生热爱数学,到处题词:“数学好玩”。
或许,今天我们需要重提“反对锦标主义”,不是“文革”式的那种压抑个人能力式的“反对”,而是将人性从市场社会的压迫中解放出来。
作者信息作者:许纪霖简介: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锦标主义连同个人如今成为家喻户晓的广告语,锦标主义回来了,岂止在体育界衣锦还乡,而且成为整个社会的世俗意识形态,各行各业都在上演一场场真刀实枪的锦标赛:各种各样的排行榜、五花八门的胜负对决,连电视里的娱乐节目,也非要分出高低不可。“不搏的人生,不精彩。”――搏的是什么呢?就是那个人人羡慕、又只有一个的冠军。搏的就是那个人人羡慕、又只有一个的冠军。今天的社会讲究赢者通吃的社会,大蛋糕几乎被冠军垄断,连亚军在内的其他落败者,只有分享残羹冷菜的份儿。
在残酷的竞争压力之下,一个人从出世的那一刻起,就被抛入一个无休无止的大竞技场中。越是底层,年龄越小,压力越大。还未入小学,就要学四则运算;进了小学,开始学奥数,道道题目都是为神童们准备的。报上说一本小学生奥数习题集,38道几何题有30道要用道初二以上的知识。进了中学可以歇口气罢?哪里,各种各样的数学、物理、作文竞赛等着他们,凭着那些锦标,就可以免试进重点高中、名牌大学。
每年的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除天生的数学天才印度人外,就数中国小孩拿得最多。但到了成年的国际顶尖数学家当中,中国人就几乎不见了。那些少年冠军们去哪里了?原来,数学对于他们只是进北大、清华的敲门砖而已,十多年枯燥的习题大战,早让他们见到数学就不寒而栗,大门一开,就与砖头拜拜,改行别的了。
美国有一位很有名的哲学家,叫麦金泰尔,他把人对利益的追求分为两种,外在利益的追求和内在利益的追求。所谓外在利益,就是对实现成功目标的手段追求。按照工具理性的考量,假如另有一种更好的手段可以达到目的,他会毫不犹豫地弃之若履。而所谓内在利益,则是与个人独特的内在情怀和人生趣味紧密相关。它是一种价值理性,就像找到了一个寻觅多年的梦中情人一般,那样东西就是人生的价值所在,舍弃了它简直无法活下去。麦金泰尔区别这二者,乃是为了批判现代市场社会的功利人生,告诉大家要知晓并去追求自己那份不可替代的内在利益,不加入追逐外在利益的锦标游戏,只是按内心的兴趣和召唤生活。这样的人生,按照世俗的眼光或许连成功人士都算不上,却是幸福的、有意义的和有德性的人生。
在这样一个锦标主义泛滥成灾的年代里,有多少人可以彻悟这一道理呢?我经常向学生们提到诺贝尔奖获得者、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崔琦的一段采访。记者问他:你这么多年在试验室里度过,一定很辛苦吧。崔琦老老实实地说:“我每天进实验室的时候,就像去迪斯尼那样充满了兴奋好奇。你不知道实验会产生什么样令人惊奇的结果。”记者又问:您觉得一个科学家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取得成功?他回答:“我想做科学研究和做其他工作是差不多的,首先要对自己的工作或研究有兴趣,要用自己的心力去做事情。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觉得永远不会厌倦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一种兴趣才是最重要的。对我个人来说,做研究就像是一种宗教上的‘感召’(Calling)”。
诚哉斯言!只有崔琦那样的具有“感召”精神的人物,才能成就伟大的人生。不在乎一时得失,不计较成败与否,只是按照内心的召唤去做,去生活,而那些老是想着拿冠军的锦标主义者,纵然可以获得一时的功利,换来世俗的幸福,但决然铸造不了人类的辉煌。那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锦标主义的功利境界,在不计成败的“感召”境界面前,犹如鸿毛比之泰山一般渺小。
其实,“感召”境界源自人类天性,源自小骇玩的本性。你看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游戏那种认真劲,就是。难怪另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为了鼓励中国学生热爱数学,到处题词:“数学好玩”。
或许,今天我们需要重提“反对锦标主义”,不是“文革”式的那种压抑个人能力式的“反对”,而是将人性从市场社会的压迫中解放出来。

“反对锦标主义” - 学术中华
话说陈世旭 - 学术中华
五四细节 - 学术中华
古诗今读五则 - 学术中华
闲说弥尔顿四百年 - 学术中华
五四细节 - 学术中华
聂绀弩先生二三事 - 学术中华
平等与现代性 - 学术中华
“灌输论”再认识 - 学术中华
对革命领袖的革命 - 学术中华
中华(中医学术宝典)大全
下一个美国世纪的支柱 - 学术中华
驳教育资源短缺论 - 学术中华
统治者何以害怕老百姓结社 - 学术中华
和谐与伪和谐 - 学术中华
中国文化中的“暴力”倾向 - 学术中华
中国崛起与文化自主 - 学术中华
统治者何以害怕老百姓结社 - 学术中华
启蒙、革命与自由 - 学术中华
我心中的汤用彤先生 - 学术中华
碧野,最后的告别者 - 学术中华
所有能发生的关系 - 学术中华
多少恨:张爱玲未完 - 学术中华
关于《上帝的代理人》 - 学术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