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高庙的主人(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0:54:20
谁是高庙的主人(一)
——高庙遗址研究的重大突破


高庙遗址发掘出全国最大祭祀场、评为2005年名列第二的十大考古发现后,很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考证,都想破译这个7800年前就开始辉煌灿烂的文明,它的主人究竟是谁。但由于史前物没有更多文字依据,研究难度徒增,人们只能在它神秘面纱前左窥右探而无法深入其中,使它的诸多秘密至今无人破译。
笔者从去年开始,在局领导的支持下,运用档案学原理,借助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调用各种档案资料,耗时一年对其进行解读,使答案终于有了重大进展。

一、高庙是远古帝王之庙

高庙遗址位于湖南省洪江市(原属黔阳县,上世纪90年代与洪江市合并)安江镇岔头乡岩里村一个丘形台地上。从地形上判断,台地原来应该是后面大山的一部分,其东部仍然还与大山相连,经千万年山上下来的雨水冲刷、背北形成一道低洼稻田与大山分隔,雨水顺势在台地西侧冲出一个溪谷进入沅水。一条村道涉溪而过上达约十几米高台地。台地顶部平坦,北高南低。极目南眺,高天云舒霞卷,远处雪峰历历,隔岸,原黔阳地区行署、袁隆平杂水稻发源地安江农校旧址及安江镇尽收眼底,引英雄生帝王之想。村道将遗址分南北两区。道上首北区,为主发掘区,经两次发掘,依其文化层、年代与价值定为 “高庙文化”和“高庙上层文化遗存”两大部分。分布史前居民房屋、祭祀场和墓地,周围更多有价值区域尚未进一步发掘。
有以下理由和依据,确定高庙为远古帝王之庙。
1、高庙的名称就是之称
高庙的名称由“高”和“庙”两个字组成,说明它与“高”和“庙”有关联。
系统的文字虽然是比高庙文化要晚的东西,但它是对远古人们的语音和思维概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而与高庙文化贴得最近的,当然是与其时间上最近的上古甲骨文和金文。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高”字的形状与高庙陶片上的“双阙”完全一样(后有详论),为楼阁层叠之状,其上部是斜顶的屋宇,下部为楼台,中间的口则表示进入楼台的门。以楼阁的高耸来表示崇高之意,这就是“高”字的本义。引而申之,以高为尊贵,就为朝廷广泛用作帝号,称“高祖”、“高宗”。《左传.昭公十七年》记:秋,郯子来朝,昭子问焉,郯子曰:“高祖少皋挚之立也,凤鸟适”。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称高祖已是家喻户晓。皇帝的宫殿为高,诸侯王的要相对矮一些,贵族的更矮一些,百姓则只能住平房或洞穴,与高无缘。高楼只为皇家所有,而高庙也就指的是皇家之庙了。
“庙”的繁体由“广”底下加“朝廷”的“朝”两部分组成。“广”上古甲骨文和金文的写法象屋墙屋顶,其含义是依山崖建造的房屋。音yan。上古生产力低下、人们大都处于巢居和穴居,在人们开始会用树木搭建房屋时,搭建的“第一”座房屋,肯定是氏族部落的公用屋,当然也就是氏族部落的酋长和领袖所在的房屋。而到了一般人也拥有这样的房屋的时候,酋长和领袖所在的房屋就变成了更加高级、豪华和更加有气势的,象“广”这样依崖而建的高大宽广的房子,那就是最早的宫殿。所以,《说文》认为,“广,殿之大屋也”;“朝”,在甲骨文里从日从月,在草中。象征太阳已出草中而月亮尚未隐形,这就是朝的最初概念:早上。在没有灯光的原始部落,群居的人们判断外面天是不是不亮了,那就是“朝”东方看太阳是不是升起在草丛尖上,这也就是朝的第二个概念:朝向。而太阳升起在草尖上,人们也都起来了的时候,彼此之间也会“朝”对方打个招呼,而当部落领袖这时也起来了的话,在场的人们便都会“朝”领袖打招呼以示爱戴和尊敬。这就是朝的第三个概念:朝见。而随时代和人口的发展,“广”里住不下那么多人,而一些小孩和闲杂又在里面打闹影响酋长议事,就被分散到其他的“广”,这里就成为专门进行朝见、朝拜和议事的“广”——“朝厅”。而厅的名称太平民化,帝王的厅必须改一个专用的ing,于是“朝廷”便生产了。但这个朝延所用的“广”也就同时升级,在“广”下加了个朝,以示为朝廷所用,“庙”就这么生产了,并具有了第一重意思,即为“朝廷”的代称。范仲淹《岳阳楼记》就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之句。人们称朝廷为“庙朝”,“庙廊”。称朝廷商讨谋略为“庙算”、“庙略”。但是,后来出现了一个问题,一代明君死去之后,人们往往把他当神供奉,放在哪里合适呢?当然是在他原来办公的庙,当朝帝王的庙就讳避于后。于是,祭祀先帝的专用庙出现了,庙也就出现了第二重意思,也就是先帝祭祀之地。既是先帝之庙,当然是最高级别的庙,于是就有一些如高、太等至尊修词出现。尊称为高庙,太庙。历史有记载以高庙为名的帝庙建于公元前195年左右,那就是第一高祖刘邦之陵庙。虽高祖与高庙有高字相同,但并非为高祖之庙所专用。史载汉武帝刘彻外甥犯了死罪,有人求免。汉武帝曰:“赦之,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刘彻为汉朝第五个皇帝。之上四帝皆有庙,其中景帝刘启是他父亲,文帝刘恒是他爷爷,可见汉武帝所言高庙,亦有通称之意。而宁夏灵武市灵武高庙,据传是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李亨登基的地方,也与天子有染。汉以后,庙发生很大变化,有些皇帝的直系亲属,被分封到了很远的地方,古代交通不便,要想到京城一趟很不容易,为方便祭祖,他们也就开始在封邑建庙。开始的供奉与京城一样,但自己死后,儿子就把他也放了进去一起供奉,于是,就出现了庙的分化。而后来这种分化又扩展到了其他非皇室血统官员,他们开始的时候供奉的也是先皇,以求其庇佑。但他死了后,他的儿子也把他供了进去,于是庙又走出了皇室,出现了家庙。为了维护皇室尊严,中央便制定了庙的级别规格,西汉《礼记》所载规格是“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士以下是没有资格建庙的。于是,汉庙泛滥,达176所。庙的神化也迅速升级,开始人神混杂,逐渐与神社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山川河渎、地望城池之神庙。并还被用于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帝庙。后来,朝廷觉得天子宗庙分散各处不太严肃,又规定仅留朝中一处,称太庙,已是后世之事了。作为远古之庙,洪江高庙当然就不是后世分化出来的俗庙,而是帝王专有之庙。
2、洪江高庙名称产生于远古帝王时期
高庙之名始于何年有何来历?经查,成书于上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档案“黔阳县地名录”里竟然没有收录。笔者走访住在遗址台地上的村民,其中有一个为台地上最年长的老者,也不能说出它的确切来历。这说明高庙名称的来历已经是相当相当久远,以至达到了失传的地步。联系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的遗址文化层进行分析,才发现问题其实非常正常。
在对高庙文化的解读中,人们被其出土物的璀灿光芒所吸引,往往只注意分析和论证它的玉器、陶瓷、纹饰、没有把联系的目光投身它更多方面。对遗址文化层剖面的分析,就是其中之一。就象树的年轮一样,考古工作者在田野发掘点作业后所形成的纵深剖面,就是一部写满了内容的历史。从资料看,遗址多达27个文化层,但笔者由表及里由今往古把它分为三大类,一是地表的现代房屋及耕地、明清时期的地下第一文化堆积层、经笔者勘察,地表遗址东沿数栋木楼民居之中,有青砖老庙一座,因文革摧毁,现满院荒草,唯剩两堵残垣。砖构建筑在见楼皆木的湘西建筑之中是地位和尊贵象征,往日遐迩香名由此可见一斑。而高庙仍然是周围地区老百姓心目中的神灵之地,当地有一擅卜老农于家中设坛,烧香求签者四时络绎。高庙之名如果是在这两个文化层或因此庙而得,在80年代地名大普查时不可能无人提及。而现在也应该有人知晓。可情况正好与之相反。足见其不是;二是属于东周时期地下第二大类文化堆积层,一下子从明代(公元1368年-1683年)到了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出现了2000年左右空白。它与明清文化层一起,均被破坏殆尽;三是再往下的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第三大类文化堆积层,竟然又从东周一下子到了新石器时代。根据第一次发掘碳十四测定,最晚年代下限为(高庙上层文化遗存)距今6300~5300年左右,两层相隔竟然是5000年左右的一片空白,此时的高庙人去楼空,在5000年的漫长岁月里,地表的木楼等建筑朽烂不见了,雨水冲来的泥土掩埋了遗址,草生树长,一片废墟。我们不能说这5000年中没有任何人涉足这片土地,但可以肯定没有任何人在这里进行建筑活动,也就是说没有人在此常驻。直到东周时期,才又有人来到这个荒坡上砍伐树木(据村民称上世纪上叶台上仍然遍地合抱粗松树),平地建房居住。正是这两个历史的空白,腰斩了高庙6000年前的文化传承,导致人们对高庙是知其名而不知其所以名。而且,从高庙出土的陶片上的“双阙”,从形状上与甲骨文的高字非常相似。和庙字也有几份接近。如图:
   
笔者以为高庙梯阙就是高字的第一版本。
高庙本身有高层建筑,又建立于台地这上,其高为显著特点;作为同时代全国最大庙,又是部落祖庙,而更有可能一开始就被命名为高庙。
因此,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定,这个仅存于人们口碑之中,来历却无人知晓的高庙名称,正是属于这个被掩埋在地下的远古的超级祭祀之庙——高庙。
3、高庙的建筑规模和规格为帝王之庙
“高庙文化”层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3次对部分区域主动发掘,揭露面积1142.5平方米,有国内仅见的大型祭祀场所、凤鸟、獠牙兽面和八角星象图饰陶器、年代最早白陶三大发现。位于北区中部最高处的高庙祭坛,其司仪、牲祭、人祭、窖藏与议事会客场所等设施一应俱全。由主祭(司仪)场所、祭祀坑以及与祭祀场所相系的附属建筑——议事或休息的房子及其附设的窖穴共三部分组成。主祭(司仪)部位在整个祭祀场所的北部,议事或休息的房子及其附设的窖穴在司仪部位的西侧,房子为两室一厨,面积约40平方米,门朝东。窖穴则分别位于厨房门外东侧以及祭仪场所的右前方。祭祀坑均位于司仪场所的南方,共发现39个祭祀坑,其中一个发现了一具人体骨架,该人体骨架头部有一个圆形空洞,系被击打而死,证明其为人牲。规模之大,在同时期遗址中没有先例,其作为新石器时期最大规模祭坛的天下霸主地位已经为考古界所确认。祭祀遗迹按南北中轴线布局。南北中轴线是古代皇家建筑的要则,被列入《周礼•考工记》。北京故宫就是严格按这个原则建立的。这里是南北中轴线运用最早的地方。作为全国最大、年代最早、相对时代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石器时代祭祀遗址,从1.5万平方米、有人祭坑,获取有价值文物上千件的规模上分析,祭坛为远古帝王级祭坛、高庙为帝王之庙当属无疑。
4、高庙陶片的图案与文字显示其为帝王之庙
高庙的图案在艺术上的手法及精美已经为很多专家和学者所折服。我省著名学者林河赞其为毕加索风格,有人以为用现代电脑也未必能作出。笔者以为,它有图有文的形式是中国最早的山水写意画和装饰画册,最早的甚至具有现代工业性质的

广告标识,最早出版物,最早的文书档案;其表现出来的内容除了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以外,还包含了宗教和哲学;它的“月干(笔者以为是父,后有详论)母”石雕像,是中国的最早人物雕像,也体现为最早的雕刻艺术;它在图中表现的非常平行的双线、非常规则的曲线、非常完美的圆、三角、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棱形、梯形、矩形、多边形、是世界平面几何的开山鼻祖;它的骨哨是中国最早的音乐制品;它建立在高丘上的高架梯阙,是世界木结构建筑的杰作,是中国皇家宫殿的雏形;它停泊在大河里面的双桅巨舫,是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大船,是中国当然也是世界最早的船舰设计图,也是中国当然也是世界最早的航海技术的展示;

它是中国当然也是世界文字的最早创造基地,从现有可以见到的陶片、石像等上面,除林河辨认出的“月、干、母”,笔者已经辨认出了“高(前已述)、雨(后有述)、水(后有述)、山(后有述),以及
星:
 参考甲骨文星:
鸟:

甲骨文: ;金文:
食:

甲骨文: 。金文:
从:
参考甲骨文: ;参考金文:
而这一切,在7800年前的远古,不仅只有帝王可以做到,而且还只为那个传说中的伟大帝王可以做到。
5、高庙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体现出其帝王地位
高庙遗址发掘领队、研究员贺刚在他的论文《高庙文化及其对外传播与影响》中,列举了大量详实出土资料,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尽论证。以八角星(或内有方孔外有圆圈)、太阳、獠牙兽面和飞鸟等为代表的图像、构成这些图像的篦点状戳印纹和刻画纹装饰、对这些图像施以色彩的渲染、装饰这些图像的受体——以陶罐、盘、碗等器物为代表的盛贮器皿,其中还常见精美的白陶器具四个要素为特征的高庙文化,它往北顺沅水而下通过洞庭湖区向东传播到长江下游,同时越过长江传播到陕西南部,东北的辽宁;向南则溯沅水穿越了五岭山系,传播到了黔东和广西桂江流域,再经西江水系传播到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
他认为,高庙文化“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的辐射力与穿透力,跨越时空的藩篱,被如此广大地域范围内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所接受,这个内在的力量之源就是宗教!”
笔者非常赞同贺教授的论证,但要补充的是,在宗教力量之上,还有一股更强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作为中华民族帝王部落的巨大亲和力、号召力和威慑力。宗教只有成为部落和国家的工具时,才能具有超常的穿透力和辐射性。那些被高庙文化所影响的文化,是一种对部落和国家文化的认同和崇拜。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就是明显的例子。佛教的传入大约在西汉末年。由于道教是中国的国教,开始传播非常困难,一直到南北朝,在门阀世族提倡下,皇帝直接参与,才在与道教的斗争中获胜,得到广泛传播。唐朝皇帝姓李,自认是道祖老子李聃之后,所以推崇道教。唐武宗更是下诏灭佛,废寺4600余所,没收僧田数千万顷。铜像铸钱,铁像铸农具,金银像收归国库。民间佛像限一月送交官府。会昌末年,全国税户比宪宗“元和中兴”时增两倍多,为安史之乱后国家最盛时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会昌灭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