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眼神_相对笑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8:05:01
抄检大观园的导火线,是傻大姐在大观园山石上捡到的一个绣春囊。那绣春囊究竟是谁失落在那里的?

  绝大多数读者都认同这样的判断:是迎春的大丫头司棋的情人不慎遗落在那里的。抄检时从迎春的箱子里抄出了司棋表兄潘又安写给她的一封密信,里面提到“所赐香袋二个,今已查收”;那么当潘又安潜入园子与司棋幽会时,很可能就至少佩带着一个绣春囊,在隐蔽处宽衣求欢,又被鸳鸯无意中惊散,惶恐中失落在山石上,顺理成章。

  但是,历来《红楼梦》的读者中,对绣春囊究竟是由谁遗失在那里的,却也有另样的理解。

  比如一位叫徐仅叟的读者,他就认为那绣春囊非司棋潘又安所遗,是谁的呢?薛宝钗!有人听了可能哑然失笑,会觉得这位徐姓读者是个现代小青年,也许是在网络上贴个帖子,以“语不惊人死不休”谋求高量点击率罢了。但是我要告诉你,这位徐仅叟是晚清的官僚文士,跟康有为、梁启超志同道合,他对《红楼梦》里描写的人情世故,比我们不知要贴近多少倍。作为饱学之士,他这样解读书中绣春囊的遗落者,自有其逻辑。

  抄检大观园丑剧发生第二天,惜春“矢孤介杜绝宁国府”,尤氏被惜春抢白了一顿,怏怏地到了抱病疗养的李纨住处,没说多少话,人报“宝姑娘来了”,果然是薛宝钗到。头晚抄检,薛宝钗住的蘅芜苑秋毫未犯,理由是王善保家的提出王夫人认可的--不能抄检亲戚。但是,那又为什么不放过潇湘馆呢?难道林黛玉就不是亲戚?这些地方,曹雪芹下笔很细,虽未明点王夫人的心态,聪明的读者却可以对王夫人诛心。抄家的浩荡队伍虽然没有进入蘅芜苑,但没有不透风的墙,薛宝钗探得虚实后,第二天就来到李纨这里,说母亲身上不自在,家中可靠的女人也病了,需得亲自回去照料一事。按说从大观园撤回薛家需跟老太太、太太说明,或者去跟凤姐说明,但宝钗强调“又不是什么大事,且不用提,等好了我横竖进来的”,因此只来知会李纨,托她转告。对于宝钗的这一撤离决定,曹雪芹这样来写李纨和尤氏的眼神:“李纨听说,只看着尤氏笑,尤氏也只看着李纨笑。”几个人一时间都无语,丫头递过沏好的面茶,大家且吃面茶。

  李纨和尤氏的相对笑看,那笑应是无声的浅笑,心照不宣。她们都深知宝钗的心机,真个是随处装愚、自云守拙。

  如果宝钗真拥有绣春囊,我们也不必拍案惊奇。书里多次写出宝钗见识丰富,高雅低俗无所不通。她如果拥有绣春囊,并不意味着她心思淫荡,她只不过是要尽可能扩大认知面罢了。她哥哥薛蟠一定是拥有许多这类淫秽物品的,她得来全不费工夫。当然,她把那东西带进大观园并失落在山石上,可能性实在太小,徐仅叟若把这一点解释圆满,恐怕也不容易。尽管如此,我觉得徐仅叟的观点仍有参考价值。书里写宝钗是有“热毒”的,她需时时吞食“冷香丸”来平衡自己的身心状态。

  我们可以把宝钗和二玉对比一下。

  宝玉、黛玉虽聪慧过人,却“五毒不识”。他们不懂仕途经济,宝玉不会使用称银子的工具而黛玉不识当票,他们坐在台下看《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却不会背其中的唱词,接触到《西厢记》的戏本他们欣喜若狂,而人家宝钗早在幼年时就把《元人百种》都浏览过了;宝玉不识绿玉斗的贵重、黛玉不知梅花雪烹茶才称上品而旧年蠲的雨水“如何吃得”……

  宝钗之所以能成为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那种贵族家庭里的模范闺秀,不是因为她单纯、真诚、透明,而恰恰是因为她什么都知道却能装作什么都不知道,说出话行出事来常常让别人心下明白却又无法点破。这是她游弋于那个社会那种环境的优势,但也使她即使获得了宝玉这个人却无法获得宝玉那颗心。

  宝钗来辞别,李纨、尤氏先只是相对笑看,无语应付。后来李纨才说“你好歹住一两天还进来,别叫我落不是”。这时宝钗却冒出一句很厉害的话来,叫做“落什么不是呢,这也是通共常情,你又不曾卖放了贼。”按说宝钗不该如此绵里藏针,她为什么脱口来上一句“你又不曾卖放了贼”?

  难道真如徐仅叟所言,她对抄检一事除了回避,还有某种微妙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