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课 20080408_阴阳应象大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1:23:16
第二十课 20080408_阴阳应象大论

由天南星整理

讲了很长时间《阴阳应象大论》的东方生风那五段,这五段的重要性我前面给大家交待过了,不知道大家怎么认为的,我主要认为这五段是一个眼目,如果学医这五段不能明了的话,可能以后的临床也好、理论上也好会有一定的障碍。因为解释《黄帝内经》的很多书籍在这方面没有很好的深入涉及,有两方面原因吧,一方面有意的回避了,另一方面原因就是不知道,干脆直接就拿来主义,把古人的东西引用一遍完事,没有再继续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个大家可以翻翻一些典籍一些注解,多半是这两种情况。我利用这两堂课深入剖析的目的无非是让大家知道信息的变化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是臆想出来的,也不是公式推导出来的。如果谁说中医是推导出来的话,那么就南辕北辙了。

我记得很多学中医的,《内经》上也好《伤寒》上也好,或者说历代的医家也好,看他们的书尤其看经典的书,可以这样说基本上是对很多篇章视而不见,对很多话视而不见。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可能是不理解的原因吧,我希望大家实实在在的去体会。中医是一个内证的学科,不是靠读几本书解决的,也不是靠多少临床最终可能有所感悟,需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我们的神思,去不断地揣摩,这个揣摩不是思辨,也不是思维,而是一种叫做证悟,虽然用词用的比较夸张些,但是确实是从这条思路得来的。

我给大家说下我这方面的一些实际的做法,比如说有时走路的时候,你的身形、观心动止、观身动止、观心动念,具体怎么说我忘了,大概就是说随时留意自己内心的变化和举止的这个变化,一举手一抬足、一个身形一个想法随时可以关照,这就是个功夫,让你能时时体察自己气机的变化,佛家这么讲,道家这么讲,医家也可以这样讲,只不过观的对象有所不同。比如说你走路的时候,一举手一抬脚,迈左脚右脚,手不断的摆,气息不断通过呼和吸在体内产生变化,这个就是很好的一个观的方法,你就可以观你身体的动静。并且读了一定的《黄帝内经》之后,你就可以体会整个的气机在哪运行,它有什么变化,是张开了是合上了,是上去了还是下去了,这个慢慢有所体悟,同时通过读经的方式去不断的印证,这个就是一个不错的自己内证的过程。

关于经脉的问题大家不必深入研究,因为脉是气机所化,首先要研究气机的状态和形成的规律,然后应用于脉,这样才能找到本源,不然的话研究脉的某一穴治某一病最终又成了一个机械的治病方法,不圆融,很多事情唯辨是从,辨来辨去的都是停留在表面,实际有个本,守这个本,这个辨就能有所了达。不然随着辨而走,或者陷入一个机械的方法论当中,这是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希望大家读《黄帝内经》的时候,有太多的篇章和句子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揣摩,刚才简单地我就看了一眼,就《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前面的话,那些话简直就是对气机经典的描述。还有后面的话,所以《阴阳应象大论》是一篇非常不错的范文,大家只要努力地把重点从气机的角度有所查觉,必然在学习的道路上会更进一步,很多话说的好的不得了。

“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这个我直接给大家解释了,寒气生出了浊气,热气生出了清气,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这个清当寒讲,他这个有些问题,可以这样解:清气要不升上来,寒气凝滞在下,就生了飧泄。浊气在上生了(月真)胀,浊阴往上拱,拱到阳气的所在的场所,就生了(月真)胀了、闷了。清阳为天浊阴为地,这个大家都要记住,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气,清阳之气从上窍而走,浊阴之气从下窍而归,清阳之气从腠理,浊阴之气从五脏六腑而走。清阳之气影响四肢,浊阴气归于六腑。水气为阴,火气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于形,而形归于气,像这些话通篇都是在讲气机,大家可以去细心品察这些东西,而且应在人身家庭生活各个方方面面,那么这个学问最怕有心人。

人身一团氤氲之气,什么叫氤氲之气,蒸那个小笼包,一开盖水蒸气腾然而出,散漫在整个锅的周围,这个就叫氤氲之气。大家一定要从这个方面出发,这个氤氲之气遇到寒凝结成形,成了水珠,受热气的熏蒸成了云气,所以这个水从凝成冰到蒸为气,都是三个形态,都是一气所化,把这个水放在人身中去理解,就慢慢地融汇贯通了。这个气散者为云,收者为雨,升者为云降者为雨,人身也是这一团气周行变化。
   
下面讲东方生风五段中的最后一段,北方生寒,所以北方所指不是真正的北方,而是代指,而是一种势态,在北半球就应在北方了,在南半球就应了南方生寒,像南极一样,所以大家不要把这个看实了,所谓寒,什么叫做寒呢,寒和热相对,活跃的叫热,不活跃的叫寒,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寒热都是人们的感觉,加快分子的运动就是热,减慢就是寒,这个大家应该可以理解,活跃者为热,不活跃者为寒,寒生水,热生火,水火立极代表两端,是阴阳之征象,阴阳借水火或者乾坤借水火为用,乾坤为体水火为用,所谓用就是阴阳相济为用,阴阳不济不能为用,这一点一定要清楚。不是说指着一物体说是阳,那个物体是阴,实际上可以这么比喻,但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只不过是多少和显隐的不同。

比如说水火吧,这个火是二阳夹一阴,水是二阴夹一阳,都是阴阳相鼓荡,和谐而生万物,所以说大家不要孤立地理解阴和阳。这个人阳虚这个阴虚,阳虚的补阳阴虚的补阴,这个就陷入了机械的孤阴孤阳的例子。现在很多人问我这到底是阴虚还是阳虚,肾阳虚还是肾阴虚?大家可以看看《黄帝内经》有多少的话语来比喻,说某一个人是肾阳虚肾阴虚,是肾阳不足还是肾阴不足?一般说来是肾气不足,你看金匮肾气丸,不叫肾阳丸也不叫肾阴丸,他叫金匮肾气丸,它治什么呢?就是治肾气不足的,大家不要理解金匮肾气丸就是治肾阳不足的,因为现在大家普遍这么认为,我到底是肾阳虚还是肾阴虚,当我告诉他肾气虚的时候很多人不好理解,后来只好说偏阴虚的就说有点热相,热相就是肾阴虚,有点怕冷就是肾阳虚,其实实际情况是肾气开始虚减,阴阳同时减,肾气开始虚减。阴减的快阳减的慢就是阴虚,阳减的快阴减的慢就是阳虚。所以一定说是肾气,肾气不好、肾气滞、肾气衰、肾气竭、肾气旺一般是这样来说,因为气中自有阴阳,像一个家庭一样,一定要说某个家庭怎么样,不要说一个家庭里某个人怎么样。

阴阳相随,孤阳不长孤阴不消,有阳必有阴,有阴必有阳。就在民间中医论坛贴了一篇文章,说一个什么事呢?说的是阳长和阴消、阴长和阳消这个是一个理论。应该说阴阳相长,阴阳相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印象。对这两个理论进行阐述到底哪个对?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可以是这个意思。其实第一是阴阳谐和的,阴阳是对立的,这个其实是不叫问题的问题,本身在一个事物的内部有阴有阳,如果按绝对的来说阳多了阴就少阴多了就阳就少,这是从事物的内部说的。但对事物的外部来说他是成长的过程,对小猫小狗小树苗他不断的成长,他的阴和阳同时都在成长,而并没有说只是阳成长了阴没成长。一个家庭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子,随着岁月的增长这俩孩子都生长,这叫阴阳俱长,阴阳相偕的长,这个大家要体会好。同时他们老的时候阴阳都衰,一个人身体也是,人壮年的时候人身体中的肾阴肾阳同时生长,就像这个DNA双螺旋一样同时壮大生长,像种子的子叶一样,两个子叶一个阴一个阳,两个子叶对半来分,从地下发芽,阴阳相长,这个是事物内部的阴阳在外界的消长的过程当中这个阴阳同时消同时长,这个是一个。第二个还有一个步调的问题,这里所说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它还有一个步调,像人走路一样,左脚为阳右脚为阴,人能走成路必须是左一脚右一脚地往前走,那么左脚先走就是阳生,右脚跟上就是阴长,他往前走就是一个生一个长,往后走就是一个杀一个藏,阳后退叫杀阴后退叫藏,那么大家听明白了吗?两点:第一个相偕而长,左而右右而左,反正互相交替往前,强调步调,阳在前阴随之,夫唱妇随,你看那个鸟叫,山里那个,雄鸟叫一声雌鸟随一声,如果雌鸟不随,雄鸟接着叫,叫着叫着如果那边还没有应合的话,那雄鸟就不叫了,如果两个配合着,这东西就形成很好的一种氛围,这就是阴阳相长相随的道理。然后还有一个就是在于内部的均衡的情况下,阳胜则阴衰阴胜则阳衰,这个大家听清楚了吧。

关于水火这个题材很大,我们在这就不多来讲寒生水热生火这个水火是怎么回事了,主要在以后的细微处给大家介绍,因为讲水火的太多,我在这里就不想再多费口舌了。水生咸,还是这样,我把主要的讲到肾主耳,讲到咸生肾,马上就水生咸,咸生肾,然后咱们一起沟通。关于水生咸,咸味大家应该有个体会,叫凝涩,我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尤其是早晨,大家吃咸菜吃多了,会hou嗓子,什么叫hou嗓子呢?嗓子紧不得劲,这就是咸对人产生了一种很明显的反应。咸主闭气,不活跃就沉积、沉郁、深藏,这就是咸的特点,凝涩,什么叫凝?凝固了,因为温度寒,温度一降下来所有东西都凝固了,这一点说一下,关于热胀冷缩,大家体会任何事物都有热胀冷缩的特点,只是程度不同,活跃的时候每个分子相撞,撞开的空间要大,这叫做胀。寒冷了所有的分子原子凝结了,不动了,相对之间的空间就小,那么它就缩。所以说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形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寒热温凉它也是伸缩,伸缩就是一个气机的变化,所以说咸是凝涩的代名词,所谓涩,涩而不行,不运动,叫做涩。凝是凝固了,涩是不行也。我们大家细心体会这个状态,我们学这个东方生风五段论,主要是让大家学会对气机状态和运行的把握,脱离形质而言气象,什么叫象,象是虚无飘渺的,象是会变化的,不象是形体,一个砖头放在那很长时间不会变化,我们就可以执于这个砖头的形体而认为就是一个不变的事物,随着年月的增长,这个砖头也会发生变化,只不过我们人生活的太有限了,所以说我要跳开那些已经形成形体的东西,而要去把握一些能够成气成象的东西,比如说云彩、炊烟、工厂冒的烟也好,你仔细去体会它,烟囱里的气是怎么样的翻腾向上升到天空的。你看烟囱里的烟绝对不是直直的往上走,虽然远远看着是直直的向上,没有风的情况下往上走,但你仔细靠近了,这个过程当中充满了翻卷和变化,白烟滚滚翻腾不息地往上走,这就是个很好的气机的旋转。还有这个河水,大家看一看各个河流的水当遇到不同的地形它的反应是怎么样。

孟子说过这句话:“水盈科而后进”,什么叫科呀?就是小水洼,水走到了洼,再往前走不动了,前面是高地,那么它就会在这个洼地不断地积攒,最后水面比前面的高地高出来了,那么它就继续往前。老子也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没有太强欲望的,它不断地向下,它通过向下这种方式,水有几个主要特点,水是无色的无味的,没有定形的,太富于变化了,这三个特点,所以说水是生命之源,这话一点不假,拿任何容器装水,它就成这个容器的形状,容器破了水就散于无形,所以说大家体会这个水的特性,那我们就了解什么是万物之母,万物之母就是我们的生之根嘛。

北方寒虽然寒但是生之根,水生咸,咸生肾,那么大家都知道了吧。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个肾的重要性,大街小巷都要补肾,所以的人都认为自己的肾气要填充起来,西方人不知道补肾,中国人几乎家喻户晓,关于肾是先天之本这个很多书上都有论述,肾是封藏之本,主封藏,你看我们这个体会一下,心肾两端,肾在下心在上,它是玩的什么游戏呢?气有开合闭,气闭才能把事物保存下来,气开这个事物才能生长才能健壮,像种子一样,一粒种子要永远闭合,子芽胚胎不生长出来,那么它可以存活很长时间甚至上千年,这就是保存的能力,并且是生命的延续,这个肾就是这个功能,它是本源是根本,但却藏在里面不能显用,是磐石、是生命之母的象征。
   
那么火是什么呢?一静一动嘛,什么事物不能永远封闭,种子必然要破土而出才能有生命,那么长出来不断地繁荣主开,它就是开之主,心是开之主,肾是闭之主,一开一闭构成我们的世界,只开不闭这个物种就要灭绝了,只闭不开永远没有生命欣欣向荣的迹象,都是矛盾体,并且是互相为用。跟大家说一个方法,这个学道也好,都是有无互根,有用和没用、有形无形都是互根的,互为基础。这个东西好不好,那么这个东西也好也不好,看你怎么来说了,有好的一面必有坏的一面,有正面必然有反面,也就是说事物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坏,这个大家可以仔细来体会。所以我们理解中医整个思想体系对整个万事万物的理解是非常有帮助,跳出俗人判别事物的标准,建立一种道心的判别,所以说这个肾它由于相对来说闭气的代表,它就有我刚才所说的那些性质。
   
那么从“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给大家先讲到这里,下面进入到互动阶段。
   
问大家一下,肾生骨髓的道理何在?如果是听过我讲课的,跟咱们互动比较好的那么第一我强调要从气机的角度考虑问题,从气道的角度考虑,什么是气道中医,你不能扯别的。我们始终是围绕着气道来谈事情。第二用最简单的话来表述,不要A证明B,B证明C,C证明D最后来得出结论。第三不要用五行的方式来说,首先五行是建立在气道基础上,气道不明就五行不明,金克木什么叫金克木?,要把气道搞清楚才能说清楚什么叫金克木。第四一定不能站在形体的基础上来考虑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肾生骨髓的道理何在?
   
刚才给大家说了一下关于肾的基本性质,肾主闭气肾主封藏,所以封是封闭,藏是深藏,大家一定要把握住,肾治于里而心布于表,一内一外,一里一表,一阴一阳,一明一暗,这个都有区分。为什么刚才说水生咸不是因为水性而生咸,因为水和咸同样具备闭藏的性质,不能说是大海的,这个只是它气化的一个表现不是根本原因,这个大海里面都是咸水,不能用这个现象来解释水生咸的道理。
   
火是开放气的代表,水是闭气的代表,水趋下而火炎上,水内明而外暗,火正好相反,火内暗而外明,两阴夹一阳,把阳夹住了出不来了。离是两阳夹一阴,阳气都发越在外,通过里面阴气的滋润,阳气发越的更好,看看大家还有没有别的解释。
   
肾为先天之阳,髓为浊中之浊,是肾的精气化生,骨为人最坚固的。肾生骨和髓,肾主骨当然有骨,没有骨肯定不对。看看还有没有人来作些解释。 骨为人身最坚固的,骨的封藏之象最明显。骨主藏,骨髓为骨中之精,能藏不能泄。要是其他没有说的,我来说一下。大家说的还是不错的,骨的封藏之象最明显,骨为身体中最坚固的,这个说的很不错。骨主藏,骨髓为骨中之精,这个主要在说骨髓是骨和髓,不是单指骨髓,既指骨也指髓,骨髓为骨中之精,能藏不能泄,是骨中之精。

五脏六腑置于里发于外,相当于一个中央,一个地方一样。中央的肾要生地方的骨髓,生就是主的意思。像中央的卫生部对应地方的卫生局一个意思,所以说肾在中央是本是卫生局,外面骨是整个人身的一个根本,没有骨架子就谈不了任何东西往上贴附嘛,而且骨头又长在最里面,肾治里而骨主里,一般是说大的骨架在外面,外面包着的肉,包着的血管,包着的皮都附着在骨身上,也就是骨是中央,骨是坚强的代表,强在里,骨是中央,所以强就是它凝固在里面。

咸的凝涩和骨的封藏在这个地方又得到体现,骨生髓,骨坚强如此但中间仍然有髓,用骨髓去充养,里面是软的空的,这个就提示了另一个道理,任何坚强的内部,阳中必然有阴,阴中必然有阳。比如地球外面是硬的,里面就是软的,外面软的东西里面就是硬的,比如乌贼里面就有个海螵硝,任何软体动物中必然有硬的成份,任何硬的东西里面必然有软的成份,比如乌龟外面硬而里面软,这是个对待,所以说骨中有那么柔弱的骨髓去充养它,所以说阴阳是相随的。关于海参,海参有硬的成分,比如说海参的外皮硬,里面的肉是软的,只是程度不一样,它不会像砖头一样硬,但相对来讲软中硬硬中软,左而右右而左,大家要知道这个道理,学道就不远了,刚柔相叠,刚中带柔,柔中带刚。过刚则折过柔则废 ,所以说要调柔,任何事物不要找它刚性的一样,要找它柔弱的一面,男人是这样女人也是这样。
   
还是说肾生骨髓,现在很多老年人骨质疏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肾气不足,导致这种坚固的特性不能得以保持,坚固的特性开始衰弱,骨质疏松就开始了。现在很市面上讲补钙,骨质疏松了就补钙,这是个哗天下之大稽的笑话。因为什么呢?因为人身体的坚硬之性是靠肾气的充养来维持,如果肾气衰微,这个坚固之性就不能维持,不仅是补钙了,吃的很多东西不能通过身体的神用贴到骨子上来,钙不能被身体吸收,即便吸收了不能很好地附骨,这是典型的舍本逐末。

目前中国补钙这个市场大部分两种原因,第一是由于人们错误的医学指导导致补钙之风盛行,第二商家的利益熏心推波助澜了整个补钙市场的繁荣,这是两个主要的原因。今天给大家说一下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骨髂的发育和骨密度,骨的疏松和坚强与否,这方面大家要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有人说万一能补呢,我给大家说一点也补不进去,或肾气不足导致的缺钙一点补不进去,还有其他原因导致的缺钙,我们不能以偏盖全。其他原因导致的骨质疏松,补钙或多或少的起点作用。大家想要胳膊腿保持健康,劝大家要保精全神,保护自己肾中的精气不让它外越,而不断地形成封藏坚固之本,所以说保精全神使它的神气不致于过度的耗散,使神气能统摄五脏六腑四肢百态。

古代传统讲究冬天养精也就是养封藏之本,很多典型的冬不藏精夏必病温。所谓的病温并不是说一定是病了温病了,而是说冬天藏精不好,使身体素质不佳,免疫力下降,气血不足,到春天生长不起来,受到外界的干扰和体内伏邪发动而产生了这样那样疾病。现在大家家庭都好了么,冬天暖气给的足对你的整个封藏的过程非常不利,很多虫子要过冬要蜇伏,蛇了熊了要冬眠,就是要养精蓄锐待明年而发。很多树木秋天凋落叶子,整个树的气机不断地向下收缩到根部,暂时放弃了外面的繁荣,而选择了退藏于秘,所谓就是秘密的地方,就是藏精的地方——树根,所以万物都懂得向里收涩而促全自己的这一招。人到了冬天暖气二十多度导致于晚上没法盖棉被,盖薄被就可以过冬了,每天热气熏蒸而使人不能安于封藏,有人说了人不冬眠,冬眠只是个形式,到了冬天万物都要封藏,只是选择不同的封藏形式,人由于秉五行之气很全,不需要通过冬眠的办法保全,那是不是它就不保呢?这里要强调一下冬天一定要保精全神。

要做到几点:《黄帝内经》第一篇就讲了,冬三月如何来做?冬天不是做事的季节,做事就要耗嘛,所以冬天叫猫冬。第二房事要减少甚至不做,因为房事是动肾气的。如果说冬天房事不断的话,对肾气藏精是一种损耗,达不到藏精的目的。冬三月此为闭藏,水也凝了地也裂了,这时候人的阳气归于肾气了,归于根了不再往外发用了。像蛇熊冬眠,虫子跑地下一样,蜇伏起来,人也应顺应天时做到保精,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是早睡少动,使志若伏若匿,这句话就是藏神全神。伏是伏藏,匿是藏匿,不要做事了,若有私意,什么是私意呢?不要大公无私地天下为公地去到处奔走,做买卖讲学了,私意就是关心一下自己,私是往回拉的意思。若已有得,得什么了呢?使肾精归于肾脏,如获宝珠,不再外寻。去寒就温就是不要招寒,去温暖的地方温养你的肾气。不泄皮肤就是不要出大汗,汗就是心之液,所谓汗就是气,不断的出汗就是散身之气,达到不养精的目的,许多家里开着空调热的不得了,门窗都开开浑身出汗这个非常不好。无泄皮肤,使气亟夺,不要把气血都耗失掉,亟夺就是夺走了,这个就是冬气养藏之道。逆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大家一点要注意,关于汗者心之液,再往广义上讲汗就是气。
   
再讲两个例子,大小便的事情,第一大小便不要努争,不要用劲,当然病理上的另说,不要刻意地狠劲的去用力,大小便来的时候往往是耗气的一个过程,耗气有一个程度的问题,要顺应排泄的方式。第二,大小便的时候不要说话,这方面有些人做的不好。为什么呢?就像壶嘴一样,上面都有个眼,开着的时候好倒,闭着的时候就不好倒,这就是流通之性,要是开了口,上面的气就灌进来了,所以上口开则下口闭,下口开则上口闭,这是一个养身的原则。还是有闭嘴咬牙不是真正的狠狠的咬,呲牙咧嘴也不对,嘴要闭住,牙要似咬非咬,用劲是那个意思就行,中医讲神用,不要讲形体上的模仿。关于肾生髓先讲到这,看大家有什么问题,现在关于肾虚的人很多,不知道长养,只知道不断的生发用,不知道收藏闭,那是不对的。没让你提肛呀,大便时没有让你提肛,只要不要过于用力就好,既然是排泄,下口必须要张开。

休息五分钟之后讲一下脑和髓的关系。
   
这样跟大家说一下吧,脑很敏感,尤其是西方人对脑的进一步的了解对我们的冲击也很大,脑主思维这个不假,很多人认为神不是从心中发出来的,而是从脑中发出的,尤其是举出这么多的证据,主要是这里面有概念偷换了,神和思维是两个概念,我们说心主神脑主思维这是两个概念,不是一个概念。脑通肾,脑者髓海,髓通肾,所以脑通肾,人的神是我们的只能这样来说还叫心神,就是我们说的感受。我们做的一个自觉的,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所具有的感受,这个就叫神,当然这是个狭隘的神,而脑不是,脑是思维所在,思考问题呀,想问题琢磨问题、记忆和分辨,这主要是脑的功能。

有人说脑为神之使,不能这样来说。因为对神的概念不能轻言,这样给大家说一下,关于神有几个层次,第一层次呀我们可理解为广义的神,代表一种存在。气道中医给大家讲过,存在是三种存在。一种是神的存在,一种是气的存在,一种是形的存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这三种存在构成了我们的整个世界,这是广义的神。对于每一个个体它本身有神,它叫个体的神。这个不仅是指心神,这个话就比较敏感了,万神之论。如果大家仔细看一下《黄帝内经》里面,五脏皆有神,不只五脏有神,六腑四肢百骸皆有神,凡是一个有形有象的东西皆有神,这是又一个层次的神的体现。心主神,脾主意,肾主志,难道意和志不是一个精神活动的代表吗?所以说我们不单单认为这个神我们整个的感受,只来源于心,这个是不对的。

为什么《黄帝内经》要单独拿出来心主神呢?其实这个神,是狭义的神而不是我们整个感受的大神。你看脾主意,不断在存想的大神,你脑子里不断的存思叫做意。什么叫做志?我们说这个人很有志向,那么志向就是这么一个志。肝藏魂,肺藏魄,这些都是神用的表现。所以说大的神用,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有神用,只不过用五脏的神用来做一个总的代表,同时用心的神用来做五脏六腑的代表,这个大家要清楚。

有机会给大家讲一讲气道中医关于神道的玄而又玄一些东西,如果说大家对气道不能有个很好的了理解,神道没有办法来说的。既然提到了我们只是单讲脑和心、髓的关系,刚才有人问了,神气形精是什么?精,气之精微,精是气的一部分。首先神气形是三个层次,而精是气的精微部分。我们所说的精气神为什么古人要这么叫呢?主要古人不重视形体所以不把形放在非常重要地位去考虑,所以但言神和气,气之精微者是精,所以说大家约定俗成,神气精气神。

有人问气和气不是一个词吧?关于古人写这个字,可以说是不是一个意思,气有三种写法,西方人没法谈气,一谈气就说水蒸气的气,空气的气,这个就没法来交流了。气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气更广统,上接于神下接于形,形统气气化形,是一个相生的关系。最终气归在哪?还是要形来统摄,形体由气化出来的。神统气气化形,另一个层次就是,神依气而气归形。我们整个的气机所在是靠神的支配而完成的,这是第一。我们的形体所在是靠气充养化出来的,这是第二,大家仔细体会今天不展开来说。第二层次是神是依于气而存在的,神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气存在。气也一样,气不能独立存在,必须归于形而真正的体现。能不能单独存在,也可以,但它想为用必须有形相配合才能为用,神为用必须依靠气的推动才能为用,这里就不多讲这些了。
   
接下去讲一下这个脑,脑通肾肾主志,志主思维,是这么条线,这么个思路。脑主记忆主思维主分辨,它是一个神的发用,更多是由肾发出的,而不是由心中而发出的。你看一个人肾精强的人,水命的人,一般它博闻强志。为什么把这个志,一个士下面加个心,志当识讲,识当记忆讲,能记忆,记东西记的好,有个好记性,这是由肾精强导致的,使他的脑有一个充沛的肾气的滋养导致的,使他能记住很多东西,并过目不忘,这个脑它是一个形式机关,比如人大和一个政府一样,脑就是政府,肾就是人大,它们之间是这么一个关系。

肾,技巧出焉,什么叫技巧呀?就是通过思维能力去分辨去达到的一种小技巧,这个是跟人的神用相对待的,就是说能发明个东西,能通过自己的心机来完成。很多人不理解什么叫技巧出焉?就是通过肾的封藏和分辨的能力,计算的活动由肾来完成,肾又通过谁来完成呢?肾把这个责任就交给了脑。一个济上一个济下,二者是一端,一个东西,中间靠骨髓相通。也就是脑与和心之间的关系远逊于脑跟肾的关系。心是主发散的感受,而脑是主理性的感受,是从肾中发出的,而不是从心中发出的。很多感性的人他的心气很有强,理性的人肾气比较好,给大家作这么一个简单的理解。

会有很多人不同意这种观点,大家可以仔细想想,肾精不足的人,脑子往往不好使,记忆力差,记东西糊里糊涂的,是由于两方面,一是肾精不足了,二是肾精不能充养于上了,所以导致脑子浑浑噩噩的,你看有些人他脑子不灵,但他心里感受很强,那么就是说心神还可以,就是后天肾气不足,麻麻木木的。有些人算计一些事情很厉害,尤其一些商人,他感情都麻木的,因为他心里没有感受了,但是生意进进出出算的比谁都强,首先身体肯定好,心神不行了,但肾精还可以,所以大家宁把脑归于肾不要把脑归为心,主要是这样的给大家说一下,脑者髓海嘛,这个大家没有问题了吧。
   
关于髓生肝肾主耳这个都是个常识的问题,髓生肝,从封藏来看,万物不可能久封藏,必然要发越,所以从肝而出,肝主生发,这是一个大的循环。下面说一下肾主耳,大家可以说一下是什么意思?主要一点,分析思维来源于肾精充盈的脑,而感受来源于心,这就好理解了吧。大家说一下肾主耳,道理何在?可以发挥想像,大家是这样来回答的:两个耳朵像肾,耳主收藏收纳,主要是长的像。肾是先天之本,此二者形像,二者形似。还有问为什么人的耳朵长在两边而不在头顶呢?还有没有回答呀?前面我们都讲了肾的主要特性,你去套耳朵也能套出来。又有人说肾主管耳的收藏,藏阴,只进不出,你看主要是这几点。第一是长的像,第二是收藏收纳,藏阴,只进不出,基本也是反映耳朵和肾相通的一个特性。

从这几方面咱们来说,古人把耳叫采听,什么叫采听,这个声音是灌到耳朵里的,是被动的行为,耳朵不主动去像眼睛一样到处选择声音,而是收纳这个声音,一个是被动的,眼睛是主动的,这是神用的一个区别。肾主闭藏主收纳,耳是汇聚的场所,而不是一个发散的主动寻求的场所,所以肾和耳朵功能是相似的。再就是眼睛,眼通心,眼某一方面通肝,但神用是通心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和耳朵相对比,第一眼睛在正面,耳朵在侧面,为什么不在后面?因为后面不利于去接收声音,在脑袋顶也不对,下雨浇着了,在脑顶声音不全面,只有在两侧才能上下左右声音才能接收,这个相对于正面和侧面,一个隐一个显,正面是显侧面是隐,显用和隐藏。从位置上来说,心肾的特性从眼和耳表露出来,这是第一。第二耳虚眼实,眼睛两个眼珠在里面转来转去就是实,像水火一样,耳是虚有两个洞,这也是虚实隐显的一个代表,就是一个反映,藏起来就是隐藏起来,看不到了,藏就是从藏性来的。第三眼睛主动耳朵被动,眼睛是主动的看东西,不想看可以闭上,耳朵不成,耳朵无时无刻不在接收声音,再大的噪音也不能把耳朵闭上,这是从主动被动来理解神用的变化、心肾的区别,这是第三。第四从动静来看,眼睛动,眼球不断地动,眼皮不断的眨,像火苗一样,火苗不断的扑扑的燃烧,而耳朵是静止不动的,你想晃晃耳朵几乎不可能,除非有人不断的练习能稍微能动一下耳朵,所以从这几个特性中,我们了解了什么叫做心肾。大自然非常奇妙,肾主耳可以这样来解释,关于很耳鸣,有的高频的一个是低频的,高频的耳鸣不断的鸣叫,频率非常高,肾气虚上面引以自救,所以产生了鸣叫,还有一种低频的,那是肝发出的,肝通耳,肝主两侧,肝经也走耳,肝气发动向上冲,顶上耳发出低频的声音。
   
下面几个就不用互动来说了,其在天为寒,主闭藏,闭藏则寒。在地为水,水趋下,凝结而为水,水也是闭藏,封闭之物。在体为骨,刚才大家讨论过了。在脏为肾,肾是封藏之本。在色为黑,黑有两种,一是不发光,闭藏起来,不发光就黑了;第二不反光也就是往里收,都吸收了它会黑,这两个体现了寒生水的封藏之性。在音为羽,不太好形容,这个羽是很低沉的声音,具体的什么声音,目前不太好说,大家理解成低沉不扬的声音叫羽音,鼓音虽然低沉,但它非常澎渤向上,低沉倾述的声音叫羽音,浮而不起叫羽音。
   
下面大家来讨论在声为呻,可以理解为哀音吧,悲音是肺音,不完全是哀音,已经封藏了,哀音体现在深秋,是完全的哀音,完了,阳气丧亡,那时候是哀音,这个是阳气收在里面了,外面是黑暗的,这个不能完全是哀音,在声为呻,大家可以发一下这个声音,看从哪发出来的,病人发出呻吟声可能是肾气不好,低鸣之音,有人说声音发出是在腰部,还有人说呻吟是细声低微的出声,帮助肾气的声音。呻为外出之音,发于肾。这些回答都不错,肾不纳气的表现这个不对,呻可以想像在音为羽的意境,差不多,首先呻吟两种声音,一种是非病态的声音,大家发出的呻的这个声音比较低,而且细心体察确实是从腰部从下边发出来的,不是从上边发出来的,下面是肾之所治理。第二病人疼痛的声音不叫呻吟,真正的呻吟是病的很久了,一碰他,他哼哼叽叽那个叫呻吟,病在里,都涉及到肾经了,不断地微微的发出声音,那是真正的肾不足发出的声音,疼的哎哟叫声不是肾气不足发的声音。肾不纳气不对,肾主呻和肾不纳气的表现两回事,肾气不足从下面发出的呻吟就是我们所说的呻吟。

声音是由气所发,你有什么气就发出什么声音,也就一个人正气足发出的声音正,邪气足发出的声音邪,弱的人发出的声音弱,强的人发出的声音强,刚的人发出的声音刚,懦弱的人发出的声音懦弱,正常的人发出的声音正常,病人发出的声音有病气。通过他的声音能辨别他得了什么病,声音有头有尾,刚说的是头,结束的是尾,你把声音的一段用五行来比喻,刚出的话是肝气,然后是心气,最终结尾是肾气。有人头重脚轻,有人头轻脚重,有人说话一下说出来的话,虎头蛇尾后面没有了,到没音的时候肾气不足,一下子就能辨别出这个人肾气不足,也就三班斧砍完没了,底气没有,没有底气到尾音就不能很好的发出了。还有人说话条达,说明肝气好,肝气主条达,如果肝气好他说话很条达,很通顺,如果肝气不好,说话就磕磕绊绊,好像好多珠一样,话会说错,颠三倒四,那么还有人说话很着急,尤其是说话快,小河流水是哗拉啦的,大江大河都是很平稳地流,所以说要沉稳、有序、缓畅,缓不能淤滞,畅不能急。说话要用脾气来说,不要动肝气肾气心气。这里给大家讲一下声音,大家体验一下,任何一个事物不管是事还是物,它都会成类成象,象就是一段气,我们通过揣摩这个气就可以知道他及他周围的其他事物的特点。还有人说话有根无根,说话尖声尖气的下面没有根,不仅是身体不好,而且是这个人的性情不好,发声很讲究的,城市里的孩子发声有的工作几年不会发了,身体虚弱了,肺气打不开肾气不能充足脾气失衡导致发出的声音怪模怪样的。
   
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栗为打哆嗦、颤抖。肝变动为卧,脾为哕,心为什么来了?心变动为忧,肺为气上逆,都是一个道理。也就说我们都以气道的角度来解释,一以贯之,都是一个理论来解释,五段论下来后我们能融汇贯通,一下子就会明白《内经》在讲什么。

下面来讲为什么在变动为栗?看看大家怎么解释的,寒冷畏惧打哆嗦,藏不住而颤栗,是收缩的意思,往里往内的感觉,栗为寒变,封藏不住,为寒冷之象,栗为内寒之象身体卷缩毛孔闭合;肾气不藏,跳动为栗,心在变为忧,栗为颤振,刚才说过了。那么什么肾在变动为栗呢?再跟大家说一下,在这里栗不是栗子的栗,虽然肾主栗,它主要是指颤抖讲。这里有对,有不对的。基本上是两种意思,栗为寒之象,故在变动为栗,这个解释的,寒之极为栗。大家注意,所有东西要这样来讲,如果是这样讲,热之极就是忧么?还有肝的变动是握么?这个不对,似是而非,像这样来说的似是而非。寒之极则栗故在变动为栗,那还不如直接说肾主栗,别变动为栗了,肾主寒,寒主栗,肾主栗,这样解释不更通么?!栗为寒的象征,人直打哆嗦是因为冷,而冷又通水,水又通肾,这样解释多好呀,它这个地方一直在强调变动,什么叫变动?什么叫做栗?可以这样跟大家说,走对了这条路,解释《内经》也好,《伤寒》也好,可以说是相当于猜字谜一样,猜一猜就掌握规律了,而且知道古人为什么这样来写谜,你也就知道谜底通过什么方式来揭开,像做游戏一样,而且所有的道理都是这样来解释。还有这样说的,藏住了从里冷出来,静极而动,寒在骨髓。大家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对的,古人对这些经典的解释可以说太多的是随文解义,或敷衍了事,很多都是似是而非的解释,很多都是驴唇不对马嘴,最后直接告诉大家:寒水主静,极者则动,此动为战栗。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身大热反不欲近衣,此动为战栗,寒在皮肤,热在骨髓。看看还有没有解释的,这里面已经有正确答案的了,栗不仅是冷而战栗,如果从冷这边解释,栗不能很好解释这个栗字,以偏盖全了,本身从栗字的解释就不对,别说用这个来解释在变动为栗了。恐惧同样栗,包括其他的一些变动,凡心思不宁的都会产生战栗,一定要往寒冷打哆嗦解释,首先栗字就没解释好。既然没有人说我来说一下:所谓栗为震颤,什么叫震颤呢?是气的震颤,这个震颤的原因是冷着了吓着了,恐着了或者紧张着了,都会产生气的震颤,那么气的震颤就是振动嘛,本身这个变动肾主什么?变动了就变成震颤了,那么就很好能理解了。前面大致说一下几种说法是对的:上来说的封藏不住了,藏不住而战栗,不对的就不说了,封不住肾气不藏,跳动为栗,栗为震为颤震。藏不住从里冷出来这个后面说的多余了,最后一个封藏功能损坏,这个是根本,其它都不对。

凡是从寒解释的都不对,寒生水,水生肾,肾主栗的话那么就不是在变动为栗了,而是主栗。肝经主伸,变动就是他的反方向,那就是握起来了,卷曲了,这个和伸展是相对的。心主喜,变动回来了就主忧。脾主纳,不纳就是吐,吐就是哕,从胃中吐的就是吐,从脾中哕出来的就哕。肺气是降的,不降就气上逆,为咳了。肾经不断的摇晃了就是栗,从里到外往外栗,这个一定要清楚。一个理论拿到这解释,拿到别的地方也能解释,要不然就成糊弄事了,糊弄自己可以,写成书再糊弄别就不对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有部分古人觉得自己儒学修养厉害,遣词造句很厉害,拿着话不断地往上写,贻误后人,这种太多,没有实战。比如写本草,没有经过临床,拿来几本拼拼凑凑,就是一本本草,主什么证没实践过,就写出一本本草那不就是哗天下之大稽嘛!要么两点,一你在自己的理论上有自己的证误和突破,一以贯之,一个道理都给解释清楚,叫做圆融。二是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从而引到你的理论层面上来。如果说儒学靠考据写出书最好不要发表,你发表就产生了影响,一盲引从盲,相将入火坑,道理就是这样。
   
看我们变动这块,五段文字都是如是作解,以后给大家横向总结一下五段论,现在是一条条在讲,如果横向比较就知道古人在说什么了。那好在变动为栗,如果大家用没有争议的话就过去了。
   
下面在窍为耳,解释了,在味为咸说了,在志为恐说一下。为什么在志为恐?在志为恐后面留到下堂课来讲,下堂课主要给大家横向五段论重点的地方串一下,然后我们做一个小结,《阴阳应象大论》五段论就算到此为此,看一下大家有没有问题,费这么多口舌给大家讲五段论,目的无非是让大家知道,气机无所不在的道理。
   
脾通地气,它这个纳是无形的纳,纳什么呢?水谷之气要通过脾气的推动运输到全身,脾能把水谷之气纳过来,如果没有这种无形的纳它不可能推动到全身,包容嘛,脾就像个空谷一样,山谷啊很空旷的山谷,能聚纳山谷中的气这个就是脾气的纳。而胃纳很简单,河流河谷能纳冰山上流下来的雪水,纳到水里,这个是胃的有形的纳和脾的无形的纳。这个胃纳以聚,通过聚的形式来纳,这个脾纳以散,纳到有形的气血而要散布的东西。

无物无声叫做哕,有些大病坏病也会出现哕,也是脾胃之气败绝之后有一种坏症的哕,他也主这个哕,也就是说脾胃不能受纳而出现的哕,或者说平时我们脾气不好老是嗳气,这个也叫做哕。嗳气有两种,一种是不断的打嗝那种嗳气,是肝的嗳气,还有一种小嗳气,不断地来一声来一声是脾气虚,脾气不转不能受纳的嗳气。古人善于举例子,他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不管是从用上还是从体上,这个不分体和用。只要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了。心欲软就可以变动为坚,坚强的坚,正好肾欲坚而为栗是一个对应。你可以说心在变动为坚,坚就是堵住了,不能很好的流通,血管也软化不了,脆了硬了堵住了。肝变动为胀,不能很好的生发,去克脾胃,或在那郁积就变成胀。这个只是举了典型例子,要告诉大家气机的正道和变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