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气功养生----坐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5:08:24

自由式:

在凳子或床邊上,其高度以大腿放平,小腿與其垂直,舒適自然爲宜。兩腿分開,寬與肩同,兩腳踏地,兩手置於鶴頂穴之上。另外還有一種姿式,兩手放在肚臍下,掌心朝上,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女子右手在下),使心火下降。

還可以兩腿稍向前伸,左腳放在右腳面上。總之以舒適自然不加勉強爲原則。道法自然,率性之謂道。

盤膝式:

坐在蒲團或床上,將左腿屈膝放在右腿之上,右腿壓左足,左腿壓右足。上身自然端正,頭頂天如泰山壓頂,舌抵上齶,沉肩墜肘,含胸拔背,目視鼻端。心住靈台,神不外馳。曹真人云:「神是性兮,氣是命,神不外弛氣自定。」張靜虛云:「神一出即便收來,神返身中氣自回」。實際上這就是靜坐收心法。都是以一念代萬念,精神集中,排除雜念之方法。

靜坐功有意守之說。有的說守上丹田,兩眉中間,謂之玄關,也叫天心。有的說守中丹田,臍下一寸三分或三寸,有的說守肚臍,謂之空竅,也叫祖竅。有的說守外景,也有的說守湧泉或會陰,名之爲下丹田。其實,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守什麽都可以,這都是一種設想、止觀、收心入靜的方法,其歸根是一,其終結是無,瞭解爲空。儒家謂之至善,各是其是則可,是己非人則非。

四聰運轉:

四神聰爲經外奇穴,在頭頂正中百會穴前後左右各一寸。這四個穴有疏通經絡、調整陰陽、清醒頭腦之大用,能增強肢體運動功能。針灸處方:配曲池、合穀、足三裏可治半身不遂,配大陵、神門、湧泉可治神經衰弱之頭疼暈眩。百會穴居頭頂之中,配該穴可發揮調整陰陽起死回生之用。凡神經系統之疾患、失眠、頭痛、高血壓、低血壓,堅持鍛煉,都有顯著療效。

動作:

兩手內外勞宮相疊置於百會穴上(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全掌置於四神聰之上,配合呼吸,右轉8次,右轉8次,一個呼吸轉一周。如時間、體力允許,可轉64次。吸氣時陽氣下降,小腹隆起。呼氣時,小腹塌陷,吐出臟腑內汙濁之氣(順腹式呼吸)。用外呼吸鼓蕩內呼吸,習之既久,則用丹田呼吸支配手掌在頭皮上動作。始而頭部有涼熱感,有麻脹感,繼而有清鬆感;用功日久,則周身發熱,現於面,盎於背,施於四肢,變頭重腳輕之勢而爲上虛下實之象。運轉8次後,再用手掌在頭頂重按3次,按時吸氣,小腹隆起,呼氣時小腹塌陷,由沖脈引氣上行。以動作緩慢、 深、細、勻、長爲宜。  

日月通明:

日月通明就是乾洗臉之動作,歷代儒醫講養生之術者都重視幹擦臉這個環節。因爲「三陽榮於面」醫家詳言之。如足陽明胃經之脈絡起自承泣穴,轉而上升至額角上之頭維,下經頰車、地倉,伸入胸腹,佈滿面部。而手陽明大腸經之脈,由食指尖端之商陽穴,循兩臂走向肩部,伸入面部鼻兩翼旁之迎香穴。手太陽小腸經由小手指尖端之少澤穴起,沿臂至肩胛,曆肩貞、秉風、曲垣,入頸部天窗、天容,繞面部顴骨至耳屏之聽宮。手少陽三焦經之脈,起於無名指尖端關沖穴,沿臂走向頭部,曆陽池、外關、循支溝、四瀆出天井,入清冷淵、天牖轉耳後翳風、瘈脈至耳尖處之角孫、耳屏前之耳門、和髎,入眉梢處凹陷中之絲竹空。足少陽膽經之脈,起於面部目外眥之瞳子髎穴,上行入額角,轉至耳後。足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眥之睛明穴內,上升入巔頂。而足厥陰肝經之脈經面部上入眼球而升於腦。幹擦面部之動作可以加強經絡氣血的運行,日代表陽,月代表陰,通過幹擦臉之按摩活動,陰經陽經都能通順,所以謂之日月通明。尤其是年老氣血衰微者,面色焦枯,皺紋出現,經過幹擦臉可以變焦枯爲紅潤,減去皺紋防止早衰。通過按摩之導引動作,經絡氣血可以直達指和趾的末梢,能治療冬天腳腿冰冷,指甲焦卷,及未梢神經炎等疾患。

動作:

當吸氣時兩手由身側擡至面部,掌心向裏,掌根骨放在顴骨下,掌心放在顴骨上向上推,使中指達到前頂穴處如洗臉之式,至吸氣盡。呼氣時兩手用全掌按摩面部,下行至胸前之乳中穴,逐漸轉爲手指尖向下,行氣至腹股溝之氣沖穴,以意領氣直達足次趾端足陽明胃經之曆兌穴。一呼一吸爲一次,可按8的倍數盡情進行。這一動作涉及到許多經絡,而收效大者是足陽明胃經。幹擦臉還可以作保健中之輔助功。

雙陽下降:

雙陽下降就是幹梳頭的動作。頭爲一身之主宰,乃清空之府,諸陽所會,百脈所錘,因此要特別修持,否則肝陽上越而頭重腳輕,陽木發越則半邊頭痛而發生暈眩,膀胱經有病則頭頂痛而昏沉。近年來所謂之腦充血、腦動脈硬化、腦溢血諸症,無一不與肝膽膀胱陽升而不能下降有關。雙陽下降之動作,是以兩手循足少陽足太陽經絡導氣下行,延及手三陽之經絡,淤者通之,結者解之,蘊藏之寒、熱、風、濕隨氣血的暢通而解表。氣行則血行,虛者不期補而自補,實者不言瀉而自泄。張仲景云:「四肢才覺重滯,即吐納導引、按蹺、針膏,勿令九竅閉塞,旨在於斯。」這一動作引足少陽、足太陽之氣流通旺行,既可以瀉少陽與太陽之邪火,也可以通調有關臟器所有的氣血,所以謂之雙陽下降。

動作:

隨吸氣之勢,兩手由身側上舉,以小手指肚按在兩眼睛明穴上。睛明穴爲足太陽膀胱經之起點,引氣上行由頂巔而下(手不能接觸而氣勢自行,沿脊柱兩旁,下至足小趾尖端之至陰穴)。兩手向下循按膽經之風池穴.過鎖骨,曆淵腋,日月、京門、環跳諸穴,以意領氣直達足四趾尖端之竅陰穴和五趾端之至陰穴。動作時要注意頭頂項豎,鬆腰塌胯,提肛縮腎,氣自然下沈,兩手下按時要自然放鬆,純任自然,不許有絲毫勉強。此動作至少做8次,多至64次。

翻轉聽宮:

這裏所說的聽宮,不是指耳屏前之聽宮穴,而是指整個主管聽聲音的器官,也可以說是耳朵的全體。中醫學早就說明各條經絡都直接或間接與耳部有關,所以耳針能治多種病。人體各部位在耳廓上反應部位,如同一個倒立的人,所以對外耳進行揉按可以調整或恢復機體相應部位的生理機能,刺激神經,調節全身的功能,這就同於耳針的療效。

動作:

隨吸氣之勢,兩手上舉至耳部,以劍指按住小腸經之聽宮、膽經之聽會,向上推按,經三焦經之耳門,達於頭維、臨泣。隨呼氣之勢,兩手魚際穴壓在耳屏上,使耳輪向前翻,以兩手小指根之後溪穴順顱息,瘈脈、翳風向下揉按,轉至手指經耳輪下部,呼氣盡爲一次。再隨吸氣之勢,重復上述動作。如此反復揉按,少則8次,多可64次。

五輪運轉(眼部活動):

根據祖國醫學理論,五臟之氣都上通眼部,如腎有病則瞳子昏暗,甚至失明;肝有病則顯現於角膜、虹膜之上,肝實則角膜、虹膜脹痛,肝虛則內陷而困乏;肺熱則結合膜變紅,肺虛則乾澀而無光澤;心氣虛則眼角乾澀酸痛,心有實熱則眼角發紅而腫脹;脾虛則眼瞼浮腫,脾實熱則眼瞼脹痛。眼周圍之穴位通於五臟,如臟腑之內傷外感都可以在眼部驗之,所以揉按眼部穴位可以通調五臟之經絡,抵抗外感風寒暑濕之侵襲而驅逐病魔,消除病竈,恢復健康。同時能治療頭痛頭昏,對防止近視、遠視、白內障、青光眼等眼疾都有一定的作用。

動作:

隨吸氣之勢兩手上舉,以劍指按在眼眶下胃經起點之承泣穴上,繞到膽經的瞳子 髎穴、上魚尾、絲竹空、魚腰、陽白,直達額前膽經之頭臨泣穴至盡。隨呼氣吸氣之勢,劍指向內向下,經眉沖、曲差、入攢竹,揉按眼角之晴明,順鼻梁而下。一吸一呼爲一次,連續8次,多可64次,以眼發熱,輕鬆舒適爲度。

敲齒消蟲(叩鹵):

根據祖國醫學理論,腎主骨,齒爲骨之餘,腎虧則牙齒動搖而脫落,腎氣充足則牙齒堅強而有力。而牙齒除咀嚼食物外,活動的機會太少,在歷代養生文獻中對於牙齒活動特別重視。金元四大家李東垣,在東垣十書中有如下記載:“夜半收心,靜坐片時,……積精生氣,積氣生精,此自無而之有也。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此自有而之無也。”又雲:“發宜多梳,面宜多擦,目宜常運,耳宜常彈,舌宜抵齶,齒宜數叩……。”因此經常堅持叩齒,則可以強固牙齒,促進消化系統之機能。要想保護牙齒之堅固,還必須節制房勞。

動作:

吸氣時上下牙齒相叩擊,呼氣時上下牙齒離開,如此8次,接著叩齒36次,格格有聲,動作宜慢,自覺有熱氣通於腦內,如天熱感可加倍叩擊。

火煉全丹:

腎臟爲人身體中極爲重要之臟器,在十四椎之下,左右各一個,當中爲命門。命門爲充氣之所聚,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祖國醫學認爲是腰眼在腰之正中。火煉金丹是道家之術語,用命門之火鍛煉真精,可以結丹。動作是用兩手按在命門與腎俞之上,自上而下按摩。本節功有散風祛濕、驅寒溫肌、調和氣血、疏通經絡、聰耳明目、固精益腎、培養元氣、強壯腰肌、挽救虧損勞傷、補益命門之火和止痛等作用。對防止腰肌萎縮、腰腎勞損、腰部扭傷,效果較好,對於椎間盤突出症、坐骨神經痛也有一定的療效,同時還有助於防止遺精,早泄、陽萎、 痛經、月經不調等症。

動作:

坐於硬木板床上,解開腰帶,身前伏,兩腿彎如圓弓,用手指摩腳心,這是預備式。吸氣時,兩手沿足太陽膀胱經之脈,引氣至膀胱經之至陰穴。當呼氣之時,兩腳趾上蹺,腿漸伸直,兩手隨呼氣之勢,由腳心湧泉穴,沿腿內側腎經之脈,提腎水上升入於命門,至呼氣盡。一吸一呼爲一次。此動作至少8次,多可64次。汲腎水濟命門之火,水火既濟,百病全消。

熱消鶴頂 寒逐犢鼻:

兩膝蓋上下左右之穴位,爲足三陰三陽合穴之所錘,外感內傷留聚於此。通過膝關節之活動,補正氣驅邪氣,收效極快。

動作:

以兩掌勞宮穴按在兩膝蓋之鶴頂穴上,以兩手食指和無名指分別扣住臏骨下的膝眼和犢鼻,隨吸氣之勢由裏向外揉按;隨呼氣之勢由外向裏揉按。吸氣上提,呼氣放鬆,一吸一呼揉按一圈,以膝部發熱,舒適爲度。此動作少則 8次,多可 64次。中醫實踐經驗認爲,腿爲腎之路,膝爲腿之柱,外感侵襲則膝腫痛麻痹,腎臟虧損則膝軟而無力,屈伸不靈,故膝關節疾患應多練之。

旋轉乾坤:

本式動作能活動肩、肘、指、腕及胸背各部筋肌,疏通上肢所有的經絡,都是圓的動作,所以名之爲旋轉乾坤。對於肩周炎、露肩風、上肢各關節之拘攣麻痹、胸懷脹滿鬱悶都有較好的療效。

動作:

隨吸氣之勢,兩手陽掌,向前向上擡,邊擡邊旋轉,擡至胸前變爲陰掌,邊曲臂,兩手變爲爪形戳至膽經之肩井穴處。隨呼氣之勢兩手沿氣戶穴由腋窩向身後展開,掌心向上合谷貼于腎俞穴上,五指舒開,身向前俯彎腰,兩臂儘量向後展開,至呼氣盡。隨吸氣之勢,兩手隨臂經兩側向前上方劃弧至胸前,兩掌外旋,轉變爲掌心向裏向下,勞宮穴對準曲澤穴。吸氣盡隨呼氣之勢兩掌內旋,五指舒展開,翻掌向外,指尖相對向前推,兩臂撐爲乾坤形,高度與膻中齊,兩眼平視外勞宮。此動作也可以用並式呼吸。初學者二呼二吸爲一次,熟練後,可一呼一吸爲一次,至少8次,多可64次。動作要求柔和,不要矜持發出僵勁。

神龜探穴:

這一動作爲加強任督二脈之活動,可爲小周天之補助功。

動作:

兩腿放平,坐於硬板床上,兩手置於腰後命門穴處,隨吸氣之勢,兩手沿膀胱經和膽經向下循接,順彎腰之勢,兩腿彎屈,兩手沿腿外側膽經之脈推至腳背,四指向前,大拇指壓在公孫穴上,同時頭向前探,下頷盡力向前伸,兩手握住腳尖向裏扣,隨即搓腳心之湧泉穴,至吸氣盡。呼氣時,兩手由兩腿內側向上循按至小腹,兩手收回置於命門穴處,腰和頭也恢復原來姿勢。此爲一次神龜探穴動作,至少8次,多可64次。

仙鶴騰空:

這一動作,順式逆式都可以,爲自然收功之式。

動作:

坐於床沿或凳上均可。大腿放平,小腿與其垂直,兩臂自然放鬆下垂於身側。隨吸氣之勢,沉肩墜肘,兩臂自然擡起,掌心向下爲陽掌,擡至高與肩平,吸氣盡;隨呼氣之勢,兩臂自然徐徐下落,如仙鶴展翅騰空,動作輕舒而柔軟。起落自然,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氣達四肢末梢,心境自然安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