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国,谈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解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3:19:48

看美国,谈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解放

 

    此次受市委派遣赴美国华盛顿乔治梅森大学学习培训,也走访了一些单位和企业,时间虽然短暂,但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很多。美国以短短的200多年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超级经济、政治大国,不能不令人折服。总结美国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深入美国社会,我有这么三个深切的体会:

 

以人为本的环境造就人才辈出

在美国学习考察,最大的直观感受就是美国的环境好。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整洁的街道,有条不紊的秩序,清新的自然环境让人耳目一新,而更让人难忘的是良好的人文环境。我问一些美籍华人在美国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们几乎都认为:在美国,身心轻松,工作没有心理压力,人与人之间关系简单、平等、友善、信任,办事程序公开透明,社会生活交往没有心理负担,人的特长和积极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正是这种良好的人文环境造就了美国人才辈出。对比美国的工作、生活和人文环境,思考我们的“党管人才”工作,应该给这个“管”字,赋予新的理念和市场意识,着重在“党护人才”、“党敬人才”、“党爱人才”、“党重人才”上下力气花功夫。我认为,要从四个方面去努力。

    一要遵循规律使用人才。人才的成长有着自身的规律。每个人的经历各有不同,特点不一,但一般都会经历素质磨砺期、成熟发展期、优势发挥期、工作衰变期等成长周期。美国人用人看重当前和潜力,看轻过去,看重能力,看轻资历,不求全责备,敢于启用有争议人才,允许有失误。比方说,新任总统奥巴马就曾经吸过毒,美国众议院、参议院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议员曾有不良记录。遵循规律使用人才,就是要在人才的素质磨砺期加强教育培养,在成熟发展期加强实践锻炼,在优势发挥期大胆提拔使用,在工作衰变期合理调配,使人才不虚度每个成长周期,不错过最佳使用期,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人才个体使用价值的最大化。

    二要发挥个性开发人才。美国尊重人的个性发挥。乔治梅森大学对不同时代人的个性特征、管理模式作过研究,针对1948—1965年,1965—1980年,1980—1990年出生的人,提出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如80年后出生的人向上司汇报不讲究形式方法,那么上司就应宽容。在轻松的社会环境里,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而我们有些单位的员工说话做事要看领导的脸色,该说的不敢说,该做的不敢做,生怕自己的思想与领导的不一致,怕当“出头鸟”。在这样的“奴性”环境下,大家真话都不敢讲,还能谈什么开发人才,人才又怎么去创新?

    三要倡导诚信留住人才。美国人性格开朗、直率、讲诚信。有一次,我出门忘记带房卡,回来时找服务员,服务员不盘问就把门打开了。她相信你,对你毫不戒备。在美国,法律和社会规章严惩仿冒制假,保护创造人的合法权益。正是美国人这种诚信环境,保护了美国人的创造精神,激发了美国人创造潜力。我们对人才也是求贤若渴,为了把“诸葛亮”请进来,经常三顾茅庐。然而请进来后,有的却横挑鼻子竖挑眼,让“诸葛亮”们施展不开手脚,最终弃之而去。古人讲得好“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作为党员干部,更应该带头讲诚信,倡导讲诚信的党风政风,以党风政风带动民风,增强人民群众的对社会的信任,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四要打破“潜规则”保护人才。美国的人际关系很简单。他们讲平等,没有职业歧视,不会因为你职务高就能得到比别人更多的尊重,也决不会因为你是清洁工而被别人怠慢。人与人之间基本上没有拉关系、请客送礼、迎来送往和各种繁杂的应酬,没有各种潜规则的制约。正是因为美国人那种朴实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也形成了美国人的认真和刻板,做事循规蹈矩,没有所谓的潜规则。因此,我们要努力斩去“潜规则”毒瘤,打破一些条条框框,让人性在回归自然中发挥最大潜力,实现最大价值。

 

多维的激励机制催引人才奋进

    制度好,没有人才可以吸引人;制度不好,有人才也会留不住。尤其是激励制度上的缺陷,势必成为人才引不进、用不上、留不住。

    一方面要完善公平竞争机制。有人问“奔驰”的老总,奔驰车为什么能够飞速进步,风靡世界?回答是“因为宝马将我们撵得太紧”。在问“宝马”老总同一个问题时,回答是“因为奔驰跑得太快”。正是这种博弈竞争,成就了世界两大品牌。我们这些年在干部人事制度上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如“公推公选”、“两推一考”、任期制、聘任制等等。但是公众看来,却总还有不够民主、不够公正的地方,不能让大家公认、服气。这就要求我们在“公平、公正、竞争、择优”上更加透明、更加阳光。尤其是对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要走出“党政干部选拔模式”的束缚,探索多维、多形式的选任办法。在人才职业化的基础上,完善公开招聘、考试评价、竞争上岗、市场中介机构推介等方式,建立公平竞争机制。

    另一方面要健全多维激励机制。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这告诉我们,对人才的激励,要以人才对象的需求为导向才最有效。物质激励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但也不是万能的。据乔治梅森大学调查,美国人才流失的第一位原因,是不喜欢老板和工作环境,而不是薪金。据统计,按时计酬的员工每天只需发挥自己20—30%的能力,就足以保住自己的饭碗,但若辅之以其它非物质激励,则可以发挥80-90%的能力。因此,我们既要逐步建立各类人才的薪金与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和绩效相联系的动态增长机制;又要发挥环境、成果、荣誉、岗位等其它非物质层面的手段,激励他们的自豪感、成就感、荣誉感。如对经营管理人才,关心其政治待遇;对专业技术人才,尊重其社会地位,在评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劳动模范等方面予以倾斜等等。

 

合理的人才流动更能挖掘人才的潜力

    古人云:“树挪死,人挪活”。人才是不断成长的,发挥作用的空间也随着素质的提高不断变化,加大人才交流力度,为人才的创新提供环境和舞台,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才的潜力。美国硅谷有一个“人才全球循环和流动”的模式,简单讲就是人才共享。如美国硅谷重要的人才资源来自中国和印度,但这些人后来又回到了中国和印度创业,现在又和美国保持密切联系,发挥两种资源、两种文化和两种网络的优势,成为各自领域里的佼佼者。央视2005年度经济人物获奖者邓中翰就是这种模式的受益者。因此,我们要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打破身份限制,打破“门槛”限制,不论是工人,还是农民,是领导干部,还是自由职业者;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不论是行政编制,还是事业编制;不论是“姓资姓社”,有没有高学历、高职称,有没有本地户口,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要把他们放在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和作用,把他们当作人才来培养和使用,让每个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