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疾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5:47:48
-  

    黄鳝疾病的防治是黄鳝人工养殖成败的关键,养殖者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1、细菌性疾病
(1)黄鳝出血病。为黄鳝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死亡率高。为革兰氏气胞菌引起。症状为体表充血、鳃孔出血、肛门红肿、内脏充血、肝肿大,颜色变淡。防治可用上草克或复合消毒剂全池泼洒,并要及时改善水质,保证鳝池的清洁卫生。

(2)肠炎病。为养鳝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疾病,死亡率高。由一种产气单胞菌引起,症状为肛门红肿、外翻;肠内无食物,肠道内壁充血,严重的还有淤血;有的鳃部出血,口腔流血。一般在4~5月和9~10月是发病高峰季节。防治方法为:①每1千克黄鳝用0.2克百病速克拌饵投喂,连续3天一个疗程;②不能喂腐败变质的食物;③投食量要合理,不要过量投喂食物。

(3)烂尾病。此病多发生在引种后的15天内,发病率较高,死亡率高。病原为产气单胞菌,是黄鳝身体机械性受伤后引起的继发性感染。黄鳝发病后尾部充血发炎,颜色变白,严重时尾部肌肉坏死或溃疡,尾脊骨外露,尾部甚至烂掉。防治方法为:①运输过程中防止机械受伤,或引种过程中将受伤鳝剔除干净;②鳝种消毒要彻底;③发病期间用复合消毒净浸泡;④鳝池用上草克全池泼洒,连续3天。

(4)白头病。此病与烂尾病一样,也主要在引种后的15天内发生,死亡率高。病原为产气单胞菌,黄鳝身体受伤后继发性感染。症状为吻部前端发炎,颜色发白,病鳝离群,头部常伸出水面,活力较弱。防治方法同烂尾病。

(5)打印病。此病全年均有发生,但以夏季和春季为主,有一定的死亡率。病原为点状产气单胞菌,多为黄鳝外部机械性受伤,如蚂蟥寄生受伤等,在受伤部位继发性感染。症状为病灶区不同程度的块状溃烂,呈红色圆斑,周围边缘发红,如红色印章,严重时肌肉腐烂至能看到骨骼和内脏。防治方法为:①防止黄鳝体表受伤或病害生物侵扰;②发病时用上草克泼洒或消毒净泼洒。

2、寄生虫疾病
(1)棘头虫病。病原为隐藏性棘虫。寄生部位在肠道前端。野生黄鳝感染此病的发病率在90%左右。此病发生轻微的,黄鳝食欲减退,影响生长发育;严重时破坏肠粘膜,引起肠道穿孔或溃烂。治疗方法为:1千克黄鳝投喂0.2克蠕虫净,连续3天一个疗程,每隔10~15天用蠕虫净拌饵投喂1个疗程,进行预防。

(2)毛细线虫病。病原为毛细线虫。寄生部位在肠道后端。野生黄鳝感染此病的发病率大约在80%左右。轻微寄生的,症状不表现出来,但寄生数量大时,其食欲减退,体色变黑,肛门红肿。主要是虫体寄生在肠道壁,破坏肠道组织,引起肠道溃烂。防治方法同棘头虫病。

3、其他疾病
(1)感冒病。水温突变,一般短时间内温度变化超过5℃时会引发此病。多发生在运输、投放鳝种、换水等养殖过程中。且会导致大量死亡。

(2)发烧病。当水温过高,或黄鳝密度过大,或水质恶化时,鳝体表分泌大量的粘液,在水中发酵,并释放出高的热能,导致水温剧增,进而使黄鳝粘液大量分泌。会引起大批量的死亡。预防方法主要是放养密度要适中;运输过程中密度不宜过大,时间要选择在气温较低的早晨或傍晚;运输过程中避免水质恶化可使用青霉素,用量为20国际单位/毫升水。

(3)水霉病。由霉菌寄生引起,主要是黄鳝在引种或养殖过程中身体受伤,水霉寄生感染导致的。多发生在水温较低的冬、春季。防治方法是:①避免黄鳝受伤;②病鱼用1%~2%食盐溶液浸泡。

(4)水蛭病。由水蛭(俗称蚂蟥)寄生引起。其危害主要是掠夺黄鳝营养,使黄鳝身体消瘦;同时寄生后易被细菌感染,引起继发性鳝病如打印病、水霉病等。防治方法是:①养鳝用水要过滤,避免水蛭进入养殖水体;②用0.7毫克/升硫酸铜泼洒;③用20~30毫克/升生石灰泼洒。

(5)肝胆病。黄鳝长期摄食高蛋白质、高脂肪类的食物,由于肝脏消化负担重,长此会发生肝胆肿大。此病多发生在8~10月份。黄鳝得此病后会大量死亡。预防方法:可定期内服护肝宝;投喂食物不要盲目投喂营养成分过高的食物;不要使黄鳝长期摄食过饱。

(6)上草病。也称昏迷病,是近年发生的一种病。主要症状是在黄鳝引种阶段的15天内,黄鳝身体出血、肛门红肿、鳃孔出血,白天、黑夜均躺在草上,在1~2天内死去。此病多发生在气温较低时引种投放的黄鳝,且死亡率相当高,每年造成的损失不小。病因是由于引种过程中操作不当引发综合性疾病,上草克与消毒净联合使用可以有效地防治。

(7)旋转病(疯狂病)。此病主要发生引种7天之后,病因还不清楚,多发生在黄鳝引人鳝池后不摄食,到7天之后开始有黄鳝抽筋打转,2~3天后加剧,并导致黄鳝大量死亡,甚至全部死亡。防治方法是:①黄鳝引种后马上驯食投喂食物;②黄鳝摄食正常后食物中拌入蠕虫净投喂,连续3天,用量每1千克黄鳝0.2克蠕虫净。


1、细菌性疾病
(1)黄鳝出血病。为黄鳝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死亡率高。为革兰氏气胞菌引起。症状为体表充血、鳃孔出血、肛门红肿、内脏充血、肝肿大,颜色变淡。防治可用上草克或复合消毒剂全池泼洒,并要及时改善水质,保证鳝池的清洁卫生。

(2)肠炎病。为养鳝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疾病,死亡率高。由一种产气单胞菌引起,症状为肛门红肿、外翻;肠内无食物,肠道内壁充血,严重的还有淤血;有的鳃部出血,口腔流血。一般在4~5月和9~10月是发病高峰季节。防治方法为:①每1千克黄鳝用0.2克百病速克拌饵投喂,连续3天一个疗程;②不能喂腐败变质的食物;③投食量要合理,不要过量投喂食物。

(3)烂尾病。此病多发生在引种后的15天内,发病率较高,死亡率高。病原为产气单胞菌,是黄鳝身体机械性受伤后引起的继发性感染。黄鳝发病后尾部充血发炎,颜色变白,严重时尾部肌肉坏死或溃疡,尾脊骨外露,尾部甚至烂掉。防治方法为:①运输过程中防止机械受伤,或引种过程中将受伤鳝剔除干净;②鳝种消毒要彻底;③发病期间用复合消毒净浸泡;④鳝池用上草克全池泼洒,连续3天。

(4)白头病。此病与烂尾病一样,也主要在引种后的15天内发生,死亡率高。病原为产气单胞菌,黄鳝身体受伤后继发性感染。症状为吻部前端发炎,颜色发白,病鳝离群,头部常伸出水面,活力较弱。防治方法同烂尾病。

(5)打印病。此病全年均有发生,但以夏季和春季为主,有一定的死亡率。病原为点状产气单胞菌,多为黄鳝外部机械性受伤,如蚂蟥寄生受伤等,在受伤部位继发性感染。症状为病灶区不同程度的块状溃烂,呈红色圆斑,周围边缘发红,如红色印章,严重时肌肉腐烂至能看到骨骼和内脏。防治方法为:①防止黄鳝体表受伤或病害生物侵扰;②发病时用上草克泼洒或消毒净泼洒。

2、寄生虫疾病
(1)棘头虫病。病原为隐藏性棘虫。寄生部位在肠道前端。野生黄鳝感染此病的发病率在90%左右。此病发生轻微的,黄鳝食欲减退,影响生长发育;严重时破坏肠粘膜,引起肠道穿孔或溃烂。治疗方法为:1千克黄鳝投喂0.2克蠕虫净,连续3天一个疗程,每隔10~15天用蠕虫净拌饵投喂1个疗程,进行预防。

(2)毛细线虫病。病原为毛细线虫。寄生部位在肠道后端。野生黄鳝感染此病的发病率大约在80%左右。轻微寄生的,症状不表现出来,但寄生数量大时,其食欲减退,体色变黑,肛门红肿。主要是虫体寄生在肠道壁,破坏肠道组织,引起肠道溃烂。防治方法同棘头虫病。

3、其他疾病
(1)感冒病。水温突变,一般短时间内温度变化超过5℃时会引发此病。多发生在运输、投放鳝种、换水等养殖过程中。且会导致大量死亡。

(2)发烧病。当水温过高,或黄鳝密度过大,或水质恶化时,鳝体表分泌大量的粘液,在水中发酵,并释放出高的热能,导致水温剧增,进而使黄鳝粘液大量分泌。会引起大批量的死亡。预防方法主要是放养密度要适中;运输过程中密度不宜过大,时间要选择在气温较低的早晨或傍晚;运输过程中避免水质恶化可使用青霉素,用量为20国际单位/毫升水。

(3)水霉病。由霉菌寄生引起,主要是黄鳝在引种或养殖过程中身体受伤,水霉寄生感染导致的。多发生在水温较低的冬、春季。防治方法是:①避免黄鳝受伤;②病鱼用1%~2%食盐溶液浸泡。

(4)水蛭病。由水蛭(俗称蚂蟥)寄生引起。其危害主要是掠夺黄鳝营养,使黄鳝身体消瘦;同时寄生后易被细菌感染,引起继发性鳝病如打印病、水霉病等。防治方法是:①养鳝用水要过滤,避免水蛭进入养殖水体;②用0.7毫克/升硫酸铜泼洒;③用20~30毫克/升生石灰泼洒。

(5)肝胆病。黄鳝长期摄食高蛋白质、高脂肪类的食物,由于肝脏消化负担重,长此会发生肝胆肿大。此病多发生在8~10月份。黄鳝得此病后会大量死亡。预防方法:可定期内服护肝宝;投喂食物不要盲目投喂营养成分过高的食物;不要使黄鳝长期摄食过饱。

(6)上草病。也称昏迷病,是近年发生的一种病。主要症状是在黄鳝引种阶段的15天内,黄鳝身体出血、肛门红肿、鳃孔出血,白天、黑夜均躺在草上,在1~2天内死去。此病多发生在气温较低时引种投放的黄鳝,且死亡率相当高,每年造成的损失不小。病因是由于引种过程中操作不当引发综合性疾病,上草克与消毒净联合使用可以有效地防治。

(7)旋转病(疯狂病)。此病主要发生引种7天之后,病因还不清楚,多发生在黄鳝引人鳝池后不摄食,到7天之后开始有黄鳝抽筋打转,2~3天后加剧,并导致黄鳝大量死亡,甚至全部死亡。防治方法是:①黄鳝引种后马上驯食投喂食物;②黄鳝摄食正常后食物中拌入蠕虫净投喂,连续3天,用量每1千克黄鳝0.2克蠕虫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