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5:40:19

人生的意义在于修炼灵魂。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比今天更好,为此,不屈不挠地工作、勤勤恳恳地经营、孜孜不倦地修炼,我们的人生的目的和价值就是这样确确实实地存在着。所谓今生,是一个为了提高身心修养而得到的期限,是为了修炼灵魂而得到的场所。我认为可以这样说:人类活着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就是提高身心修养,锤炼灵魂。

修炼的核心是什么?个人修炼应该包括思维的修炼和心态的修炼,心态的修炼重点在为人,思维修炼重点在处事。心态的修炼为思维修炼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而思维的修炼又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内心的浮躁,两者没有明确的界限并且相辅相成,最终就是道法自然。

中庸是今年很多文章的一个主线,中庸不是平庸和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吾道一以贯之的信念,是一种沉稳和大气,是一种审时度势和与时俱进,是一种恪守规范和价值观的正心和正身,是一种平衡和不走极端的体现。很多事情都需要有一颗平常心,而治心又是最难得,治心的重点又在于降低贪婪和欲求,走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

悲观和乐观,要做到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乐观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忘记了风险和危机,最终一败涂地;在悲观的时候不要陷入到沮丧的情绪中,忘记了最终的目标和生活的意义。因此悲观和乐观的重要体现就是目标意识和风险意识的整合,即乐观的设想,悲观的计划和愉快的执行。对于自我的改进就是真正做到没有大喜,没有大悲,不让自我情绪出现大的波动。

激进和浮躁,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些浮躁,先是心态上的不平衡,转化为行动上的急功近利。没有比较或缺乏竞争,我们往往很难自我激励进步,但是如果仅仅是比较而不正视现在一步步的行动,这种比较就很容易变成一种好高骛远。避免激进和浮躁重点还是心态的修炼,坚持自我原则和价值观是基础,降低欲求和执着是方法,做到这两点自然解决浮躁的问题,形成一种精雕细琢和专业主义态度。

愤青和麻木,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价值观的缺失,层出不穷的各种社会事件,让我们都有了愤青的理由,我们一边在批判这个社会的无情,一边自我又在随波逐流。因为太多的怨天尤人和愤青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情绪,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关注这些内容,这也是入世的自我修炼很难的原因。因此首先你不能没有基本的价值观和原则,不能再痛批打狗人的时候还大口大口的吃着狗肉,所以我首先要做的是我不吃狗肉并且影响其他人不吃狗肉。

计划和机会,因为我们前面谈的太多了凡事要有计划,有了好的计划才会带来更多的机会。但是世界变化它快或者说自我的惰性很难形成长久的规划和计划。因此我们看到更加重要的是计划能力和机会把握,因此在平时围绕自我的核心技能价值和知识主线不断的积累,锻炼自己的思维和做事情的系统性,只有这样当机会出现的时候我的计划能力和思维能力就马上能够派上用场。

忽悠和实干,脱离了实干的口若悬河才是一种忽悠,而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是一种完全可以落地的内容,更是一种长远和系统的战略考虑。无知者无畏,需要的是从无知走到实干,而不是从无畏走到忽悠。学海无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随时的提醒自己不能脱离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知识很难真正转化为自我的智慧。

小事和大事,我们需要的是每天做一件迟迟未做的事情,不要老想着做大事,而是多去想多做适合现阶段自我状况的合适的事。别人能做的事情未必你能够做,也未必你需要做,你做的事情是适合自己并带来价值的事情。有时候小事可能没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诸多小事的串联就形成了大事,大事则是我们追求的价值体现。

问题和行动,注意我们谈问题管理一定是包括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考察的是我们的思维,而解决问题考察的是我们的实践,两者都不能少。发现问题往往并没有太多价值,重点是行动和解决问题;抛出问题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根据我们的分析,调研给出可行的多种解决方案。很多人在问题管理上都表现为只管提问题,把问题抛给领导,而真正我们该做的则是提出问题并且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列表,领导只需要做决策。

变化和适应,人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人而是一个社会人,很多时候你必须要考虑变化,只有变化才能够适应,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对变化的理解出现问题,对于适应变化更多的应该是指的我们做事情的方法和思维的模式应该变化,而不是指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应该变化。核心价值观和做事情原则性不应该变化,变化的仅仅是方法。

专注和去我,在这点上的修炼个人感觉远远不够,因为我们总是试图跳过专注而直接达到一种去我的境界,但是这是不现实的一种想法。连专注都做不到,更难做到真正的去我。所以现在我们仍然是在修炼如何专注,如何目标驱动,在这个方面打到一定层次后才能够去谈无为而为,在无为而为境界达到后才能够谈无我。

人们不可能通过思考形成一种实践习惯,而只有通过实践养成一种思考方式。知行和一,才能真正形成持续改进的循环,在循环中不断的技能提升和积累经验。渐修和顿悟,有时候知了仅仅是实践的开始,因为你知道的仅仅是原理而没有亲自去体悟,任何人都代替不了自己的实践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