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的《铁道兵志在四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1:59:22




其实《铁道兵志在四方》本身词谱并无问题。

问题在于在对三线学兵连的影响。我们知道,1970年是异常艰难竭蹶的年代,大部分中国人吃不饱肚子,西安市城市居民每月粮食定量仅27.5斤,没啥肉蛋禽豆制品等副食,食油白糖都非常稀罕不够吃。饭食中不得不掺杂进发霉生虫的杂粮和红苕来果腹。

西安市69和70两届25800名学生年仅16岁-19岁许,就被运到秦岭南麓去修筑襄渝铁路。工作极尽艰苦卓绝,有时大会战一连干活几昼夜。其伙食除外,月薪仅13元。16岁的宝华良辰,应该是求学的年龄,倘继续求学,这2万多名学生里也许会掌握渊博的知识,出现大量的学者、工程师、医生、专家、律师、首席执行官高级CEO以及教授博士等等,也许会掌握大量生产资料,成为国家的栋梁。

但生活会愚弄人,也给他们开了很大的玩笑。

从1966年5月到1973年3月,也就是三线学兵连的学生们求知若渴的年代,也就是他们13岁到19岁的阶段,中国整个社会自建国以来成了最荒唐最混乱最动荡的岁月。造反、破四旧立四新、游行、贴大字报、揪斗走资派、抄家、武斗、闹派性、大联合以及成立所谓革委会,你方唱罢我登场,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那年月的学生们一年四季都在学工、学农、学军、军训、野营训练,搞政治运动、大批判、上街游行,狂热地发誓要解放台湾、解放日本美国、解放全人类实现全球一片红。让红旗插遍全世界,让世界上2/3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步入红彤彤的社会主义社会。

当年临行之际,很多学生因为离别西安依依不舍而涕泪交流,但一种模糊的概念作为精神支柱,人们纷纷自我安慰:去三线跟参军一样,军事编制、发军装,吃伙房,只是不发枪而已。

有人说:红卫兵小将前期当了炮灰,后期成了替罪羔羊。他们整个一代人的青春岁月被贡献到文革的祭坛上成了牺牲品。迈开大步朝前走的120名冤魂永远被留在了秦岭南麓贫瘠的黄土陇中。那年月基本上只领到一点点微薄可怜的抚恤金。只余下怀念子女悲恸绝望的家长。大家在追悼会上含泪面对的尸体,也只是被追认成了团员、党员。千秋功罪,谁与评说。

那年月,很讲究所谓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说白了就是被洗脑。无数所谓革命理想革命豪情被灌输进天真无邪的少年少女的灵魂中,渗透骨髓。什么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真的吗?当年难道没有唱高调的干部子弟被走后门送进了正规部队镀金,而根本用不着光荣地去三线?时至今日还有人自豪的说,去三线是要严格政审的,不是红五类根本去不成。荒谬之至。事实是当年是去出苦力的,只要身体没啥问题,都能去,不去不行。把2万多16岁毫无工作经验、毫无自我安全防范意识、甚至毫无独立生活经验的娃娃们弄到荒山僻岭去,完完全全剥夺了他们求学的权利。还有来自纪律方面的禁锢,当年连队有严格规定:绝对不准谈恋爱、不准外出、不准单遛、不准自由活动、不准抽烟。

当然,在封闭而单一的文化荒漠的当年,这支歌填充了我们那代人空虚的头脑,在其旋律中能令我们回忆60-70年代的青春岁月,包含业已遗忘的苦恼和惆怅以及一点点欢乐,成为难以磨灭的记忆和精神食粮。其中包含了现代年轻人无法理解的情愫。白驹过隙,失去的青春永远难以寻觅,我们在不可忽视真实性的同时,也许应反省反省那个年代。其实我也很喜欢唱呢,也许将来老掉牙了仍爱唱,就跟爱唱革命样板戏一样。

当然,改革开放30年来,西安市与全国一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现在的初中生再也不会有失学的那些遗憾和痛惜,我们深感宽慰。因此感谢邓公!

此文谨作三线学兵连40周年纪念。并致三线的哥哥姐姐们以诚挚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