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浪理论汇总整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7:57:49


    波浪理论汇总整理 


    一、 学习波浪理论的思想准备

    注意以下几点: 
    1. 波浪理论并不是“横空出世”的理论,它是在高度概括、总结历史上已经成熟的技术分析理论、流派和分析技巧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理论体系。 
    2. 波浪理论在总体上属于趋势理论,它的缺陷是没有详细阐述如何发现、判断和确认既往趋势的终结和新趋势的形成,但它对“趋势”的特点、性质和可能的运行目标方面的研究却是其他理论所无法替代的。 
    3. 波浪理论不以阐述分析技巧见长,其更侧重于思维方法的建立。 
    4. 所有与趋势分析、图形分析、指标分析、价量分析有关的分析理论和技巧均可适用于波浪理论的应用。 
    5. 在“突变”面前、波浪理论也是措手不及的,它唯一可能的补救作用是在第一时间阐述“突变”的性质和可能的后果。 

    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 知道走势、了解趋势。 
    我们再次强调:把握股票价格变化的关键是把握势。 
    势是客观存在的——打开任何一幅股票的长期走势图、你都会很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图1); 
    势也是稳定存在的——即它会在相当规模的空间里持续运行相当长的时间(图1); 
    势的存在具有规律性——即我们有可能对其“事先”感知或在“事后”第一时间对其予以确认。 
    第二,要有鉴定和辨别不同规模行情的能力以及相当的空间想象力。股市里没有发生不了的行情、只有没发生过的行情。 
    第三,我们都必须时刻牢记:市场(的运动)是绝对的、波浪(理论)是相对的;不是市场遵循波浪(理论)而变化、而是波浪(理论)因市场变化而存在和发展。 

    二、学习波浪理论的第一步:了解道氏理论 

    “道氏理论”首开技术分析的先河,第一个提出“趋势”的概念。运用道氏理论阐述头肩底的形成过程,很经典地阐明了道氏理论是如何看待“势”的形成和演变的。 
    〖以0571(新大洲)在1998年末至2000年上半年的走势为例〗 
    1、从某“历史”低点启动有规模的反弹(事后发现其构成“左肩”); 
    2、反弹结束后再创新低;(即后来的头部) 
    3、有规模的创新低后重返该某“历史”低点(即“左肩”所处的股价水平)以上(大底筑成的第一信号); 
    4、在重返该某“历史”低点以上后居然能继续上升至前度反弹的价格水平(即图示中“颈线”之所在;此为大底筑成的第二信号) 
    5、在可能的再度回落中居然能在前度该某“历史”低点(即“左肩”或“左肩”以左的某局部低点)附近止稳(此阶段为构筑“右肩”阶段、亦为大底筑成的第三信号:明显地不至于再创新低) 
    6、再度启动上升行情并放量突破前度反弹的最高点(即“颈线”所处的价位)至此、头肩底确认! 
    以上就是道氏理论中关于下跌趋势的发展和终结、上升趋势形成和确认方面的基本内容,下面我们再从“上升”行情的角度进行阐述: 
    〖以上证指数月线图为例〗 
    1、股价从某一个低点(a点)启动升势(至b点)后、若再度回落不至于创新低(即c点高于a点)则具备了今后创新高的基本基础; 
    2、其后一旦创新高(突破b点)则意味着有机会进入持续上升行情,且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回调极有可能不再低于前度启动升势时形成的高点(即从d点回落至e点、e点不至于低过b点); 
    3、若以上假设成立、则股价有机会再创新高(即到达f点),由此循环向上直至终结; 
    4、当某次创新高(比如j点)后的回调低于前度高点(h点)时、意味着原来的升势受到了遏制——今后即使仍能上升、其势头将逐渐趋缓;而当该回调直至前度升势起点(I点)时、整个升势可能已宣告结束,今后的上升将不会再创新高;而一旦果真如此、则再度下跌将创新低——由此进入下跌的循环。 (头肩顶) 
    以上阐述均源于道氏理论。由于道氏理论产生的地点(美国)和诞生的时代(美国股市持续发展时期)有其历史的特殊性,在投资风险日趋增大的今天、传统的道氏理论已经不能充分满足股市发展的要求了:比如道氏理论不涉及目标测量,没有具体阐述应该如何区分不同规模、不同级别的行情等;但是,构成道氏理论理论核心的部分—对趋势的发现和阐述—仍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以这样说:只有在揭示了趋势的客观存在和趋势呈规律性以后,才奠定了技术分析成立和发展的基础。波浪理论就属于对道氏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完善。 

    二、波浪理论的基本理论结构 

    1、 波浪理论最终无非是阐述:价格运动呈趋势运动,且该趋势具有规律性;所谓“趋势运动”,指的是尽管短线行情经常是涨跌交错的,但其在相当长时间的运行中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前进(比如1994年8月份以来到2001年5月份的中国股市就属于长期上升趋势:从400多点一直升到2245点,累积升幅达到500%以上)。 
    2、 价格运动呈涨、跌交替循环, “波浪”其实指的就是行情的涨跌交替循环,每次循环结束将进入更高一级循环。 
    (“行情启动局部见顶,其后进入全面调整。在该涨跌循环确认结束以后、一旦有向上突破的信号即可视作进入更高一级循环,即后市将进入新一轮上升推动浪”这句话要连起来看,并不是所有“一旦有向上突破的信号即可视作进入更高一级循环”的、必须是“进入全面调整”以后:即所谓小调整结束之后进入小突破、大调整结束之后进入大突破。) 
    3、 价格运动主要表现为以上升趋势为主、下跌走势为辅,下跌总的说来是对上升的调整。从总体来看,特征之一是每次的底部在不断抬高。 
    4、 当价格进入下跌趋势时、其间局部发生的上升走势就不再是趋势的主导、而只是对下跌趋势的调整——俗称“反弹”。一般情况下会受阻于此前的次高位。 
    5、 
    6、 由于大趋势中有小“趋势”,故波浪理论里的“浪”最终只有2种:推动浪和调整浪——也就是说:“现在”的行情要么处于某推动浪、要么处于某调整浪;从特点上讲,推动浪在走势上最大的特征是“倾泻”,而调整浪在走势上最大的特征是“拉锯”; 
    7、 根据“浪况”——即“推动浪”或“调整浪”的不同,行情运行目标的计算方法当然也不一样,所以对涨跌目标的计算基础是对行情的“定性”——其究竟处于“推动浪”还是“调整浪”; 
    8、 为什么“量”(即成交量)不重要?因为价格的变化已经说明或曰囊括了一切市场背景(尤其是在外汇交易的分析里是没有成交量这个概念的,但依然适用波浪理论); 
    9、 组成波浪理论的三大部分内容是:浪的级数、浪的形态、浪的规模。 
    10、 局部构筑双底以后再度上扬并创局部新高,若不能证明是某3浪,则必然是某c浪——即一旦宣告结束、后市极有可能会创新低(属于反弹阶段的双重之字形调整的行情除外)。 
    11、 每次回落若不至跌破前度上升行情的起点,则再度上升经常会创新高。所以,正确判断每次回落的后果(即是否会跌破前度上升行情的起点)是最重要的! 
    12、 所有正在上升的股票都只有2种可能的结果:将创局部(或历史)新高或不创局部(或历史)新高;判断的方法就是:看此前的下跌是属于局部调整性的下跌还是整体走熊的下跌——判断的方法是有无跌破“次低位”。 
    13、 波浪理论及其波浪的具体划分 
    价格的运动过程为:上升-调整-上升-调整-上升……下跌-调整[反弹]-下跌。 

    如图所示:任一级别的涨跌循环都由8个浪组成,构成主要运动趋势的浪称之为推动浪、其一般由5个子浪组成(通常用数字注明);与主要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的浪称之为调整浪、其一般由3个子浪组成(为与推动浪相区别、通常以英文字母注明)。 
    图示中1—5浪完成后、其共同构成高一级别的推动浪的第一浪(为便于区别、通常以加括弧或其他方法加以注明);反过来说:由于(1)浪属于推动浪、故由5个子浪组成;又由于(1)浪呈上升趋势,故其子浪中方向向上的1、3、5浪为低一级别的推动浪、2、4浪则分别为1、3浪的调整浪。 
    (1)浪完成后进入(2)浪。由于(2)浪是(1)浪的调整浪,一般会由3个子浪组成、分别以a、b、c浪表示。 
    到了(5)浪完成后意味着更高一级别的某推动浪已经完成(一般用罗马字母Ⅰ、Ⅱ、Ⅲ表示),其后进入对该推动浪的调整浪;由于Ⅱ浪属于调整浪、故应该由3个组成浪构成(即(a)浪、(b)浪和(c)浪);又由于其整体处于下跌趋势,故处于下跌的组成浪——即(a)浪和(c)浪)——成为了推动浪、由5个子浪组成,而该期间处于上升的组成浪——即(b)浪——成为了调整浪、由3个子浪组成。 
    【注:以上说明为波浪理论中最重要的“框架”部分,务必了解透彻】 

    波浪理论归根结底讲述的是行情的主与次——就是所谓的推动浪与调整浪的交替循环。推动浪未必指的是上升行情、只是指“当时”趋势的方向;但推动浪是由5个子浪组成,所以下跌行情(浪)也可以以5个浪的形态展开。 
    一个基本循环是由21个浪加13个浪来完成,分别是上5—下3—上5—下3—上5—下5—上3—下5。 
    继续分解就是144个浪 
    144个浪的顺序是 
    上5—下3—上5—下3—上5(构成大一浪)—下5—上3—下5(构成大二浪)——上5—下3—上5—下3—上5(构成大三浪)—下5—上3—下5(构成大四浪)——上5—下3—上5—下3—上5(构成大五浪);下5—上3—下5—上3—下5(构成大A浪)——上5—下3—上5(构成大B浪)——下5—上3—下5—上3—下5(构成大C浪) 
    换种表述方法:基本循环的顺序是 推动浪-调整浪-推动浪-调整浪-推动浪——推动浪-调整浪-推动浪…… 
    这种表述最有价值的一点在哪里呢?那就是:调整浪之后一定是推动浪! 
    所以,确认调整浪以及准确判断调整浪结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能够准确判断调整浪结束、也就能够及时捕捉下一个即将爆发的推动浪。 
    如何判断行情处于调整浪呢? 
    1 看成交量、行情进入调整浪时成交量会明显递减,
    2 看形态、调整浪整体来说属于收敛形态,    3 看力度、即推动浪在较短时间运行的幅度调整浪即使在更长的时间里也无法完成。 
    但是,调整浪又是最难把握的:调整时间、调整幅度、调整级别等都不容易把握;比如“推动浪——推动浪”只可能发生在“5——A”浪、“C——1”浪时,但在“A”没有跌破“3”以前、谁也不能绝对地否认其不是某次一级别的调整浪;同样,在“1”没有升破某重要的“次低点”时、人们也经常会将其误认为是局部展开的反弹行情。 
    虽然波浪无时无处不在,但在日线图和周线图上的表现会更可靠、更具规律性。 

    三、波浪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

    1. 趋势: 即判断现在的行情是处于持续上涨阶段、还是持续下跌阶段以及今后是否将继续呈上升或下跌状态; 
    2. 性质::即判断现在的行情是对前状态[升/跌]行情的调整还是对次前状态行情的延续;究竟处于“推动浪”还是“调整浪”。 
    3. 目标价位测算:调整目标一般为被调整行情波幅的38.2% 、50%、61.8%, 极端情况下也可以小至23.6%、大到76.4%; 延续目标经常为前一轮同方向行情波幅的 61.8%、100%以及161.8%。

    四、波浪理论在应用方面最难把握的以及无法达到的几点是 

    现在行情到了哪里?(应该说精确的位置是不可能测到的) 
    波浪理论不能预测突变、但能解释突变发生后的后果 
    如何确定大浪的结束和形成 
    如何确定调整浪的结束——比如:当行情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空间呈收敛波动时,我们如何预知其今后究竟会向上突破还是会向下突破? 
    如何确定推动浪的最后目标 
    如果发现对某浪判断有误,是不是一定可以确定其为另一个特定的浪以及应该如何确认 
    当行情长期处于收敛调整状态时、如何感知其“下一步”究竟会向哪个方向突破以及任何确定其浪的性质和规模 
    当判断行情刚刚进入某较大级别的推动浪时究竟该市价追入还是该候回落再承接、会不会回落、如何判断其是正常回落还是升势结束跌势开始、如何识别假突破 

    五、正确认识波浪理论

    首先,必须承认炒股、炒汇等都属于投机、投机则属于搏弈类的、因此炒股、炒汇等的盈亏是有概率的,承认这些以及认识到这些就能理解止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波浪理论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告诉我们“3浪”的威力,波浪理论最遗憾的地方是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运行“3浪”——但我们有机会知道什么不是“3浪”; 
    第三,当你以为是“3浪”并且进场了的时候,一旦发现它不是“3浪”就必须止损。 
    第四,相对而言,长线预测比中短线预测要容易的多——因为粗线条的趋势相对容易判断:毕竟行情只有涨和跌两种可能的结果;但为什么很少人做长线投机以及很少听说有人是靠做长线投机发财的呢(除了巴非特以外)?原因是“长线”里有太多短线机会以及太多短线“黑洞”,此外做“长线”的代价更大:万一有误可是连本钱带时间都给耽误了。 
    第五,浪是人数出来的,难免会有错;所以,当浪与行情发生矛盾时、请相信行情才是对的;此外,不要苛求用波浪理论去解释一切市场现象。当小浪数不出来时、就数大浪吧。 
    第六,关于“目标计算”。目标计算的目的是帮助把握可能到达的目标、而不是试图掌握最终能够到达的目标。 
    第七,虽然行情的涨跌是交替进行、首尾相连的,但应用波浪理论不等于有机会一定能让你在C浪底买进、在5浪顶卖出;因为无论是推动浪还是调整浪,其最终的目标都不可能精确计算得出来——尤其是推动浪。 
    第八,波浪理论最困难的一点是无法对大的推动浪(包括牛市和熊市)作比较细腻的次一级浪的划分,所以很多应用者由于苛求了解具体的浪的位置而与大牛市失之交臂;但由于有抄底的欲望、故反而会买在C浪的“腰部”。 
    第九,“创新高”或“创新低”既是“突破”的明确信号、也可能是“结束”的第一警示。 

    波浪理论是“纲”、其他分析技巧是“目”,波浪理论是“骨干”、其他分析技巧是“血肉”。判断“新一轮”上升行情是否展开更多的要靠传统的分析方法——比如趋势线分析、均线分析、指标分析等等。波浪理论更多的是用在确认了某趋势行情以后如何判断该行情的性质以及如何估算其可能的运行规模(幅度)等。 


    六、传统波浪理论的一些要点

     1. 基本涨跌循环是8个浪的交替    当上升为行情的主导趋势时,整个上升过程可以分解成5个阶段(简称为“浪”)、即上升(推动浪)—(局部)下跌(调整浪)—上升(推动浪)—(局部)下跌(调整浪)—上升(推动浪),其合起来可以成为高一个级别的上升推动浪;然后进入对该上升推动浪的全面调整(即行情向下运动),整个下跌过程可以分解成3个阶段:即下跌(推动浪)—(局部)上升(调整浪)—下跌(推动浪);
以下分别介绍在不同级别位置上的各个子浪的特点 

    2. 上升“1”浪和调整“2”浪-----“1”浪就有3种:分别是(1)浪1、(3)浪1和(5)浪1 
    (1) (1)浪1属于从“历史”底部首次“崛起”,处于做底状态,在一般情况下,其力度和升幅都会相对有限,从特点上看一般上升力度较弱、上升速度较慢、上升过程一波三折。市场容易以为其不过是此前熊市中的一次反弹,故在整个上升途中不断地会有“解套盘”涌现;与之相伴随的子浪2的调整幅度自然也就会比较深、经常会几乎吞灭其全部升幅。 
    就目标而言,该1浪的升幅经常为此前跌幅的23.6%—38.2%;而该2浪的调整幅度则可能会超过1浪升幅的61.8%。 
    (2) (3)浪1由于底部已经完成,一般都会借助利好消息而发动、所以经常是以“井喷”的态势展开;由于处于升势确认后的主升浪中,故一般都伴随着成交量的显著放大、上升速度相对较快;这时的市场人气已经充分聚集,许多“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股票因有回归价值区域的要求而会受到狂热的追捧。与之相伴随的子浪2的调整幅度自然也就会比较有限、有时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结束了。 
    目标方面,该1浪的升幅经常为(2)浪〈即此前的大一级(1)浪的调整浪〉的61.8%或(2)浪的子浪c的等幅以及(1)浪的61.8%;而该2浪 即(3)浪1的调整浪2 的调整幅度则经常小于50%。 
    (3) (5)浪的子浪1有两种表现:当(5)浪以楔形的态势运行时,该1浪经常是3个推动浪里升势最猛、升幅最大的一个浪;而当(5)浪有走延伸浪的趋向时〈其预兆是此前的(3)浪表现平平、即与(1)浪的规模不相上下,但是其后的(4)浪却调整充分且显示出强势特征〉、该1浪经常是直接突破(3)浪顶。与之相伴随的子浪2的调整幅度开始加深、持续的时间也开始增长。5浪1由于牛市余威尚在,故经常成为5个子浪里最大的一浪。 
    3、 3浪--“3”浪也有3处:(1)浪3、(3)浪3和(5)浪3。 
    特点:由于底部已经完成,一般都会借助利好消息而发动、所以经常是以“井喷”的态势展开;此时成交量突然放大、行情一路狂飙、许多历史阻力关口都被轻而易举地突破——在期货术语里经常称之为“多逼空”行情。 
    “3”浪的最重要特征是:在“1、3、5”3个推动浪里、3浪不能是最小的浪【注意:并不是说一定是最大的浪。】,而在多数情况下“3”浪经常是升势最劲的一个上升浪。当与其所处同一级别的1浪处于启动升势地位的时候、该3浪一般具有“爆发式上升”的特点;当其处于(3)浪的子浪3时则更具有持续攀升的特征;只有在处于(5)浪3且该(5)浪将以楔形的态势运行时,该3浪可能会小于同一级别的1浪的规模。 
    “3”浪为什么会经常在3个推动浪中最具上升动能呢? 
    由于“1”浪是从相对的“底部”启动升势,市场人气经常还处于涣散状态,“高”位“套牢”的大量筹码制约了股价快速上扬;但经过“2”浪整固以后,一方面在相对地位可以积聚相当的筹码、另一方面因市场对“1”浪底有了较为广泛的认同以后也会发生“惜售”心理,二者都构成支持股价再度上攻的基础和动力。所以,一旦股价有效突破“1”浪顶部、跟风买盘即会迅速涌现——这也是“3”浪的特征之一:成交量显著放大。 
     4、 4浪 
    “4”浪也有两个重要特征: 
    一是“4”浪底不得低于“1”浪顶、 
    二是“4”浪与“2”浪的特征呈相反对照。 
    在这里、“相反”有两个含义: 
    一是形态特征(即复杂程度)相反。假如2浪以大幅度上落的形态完成调整时,4浪则经常以平势调整的态势来运行——反之亦然。 
    二是持续的时间一长一短。假如2浪调整时间过长,则运行到4浪时基本只会做短时间调整——反之亦然。 
    “4”浪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高一级的“4”浪底经常不会低于此前低一级“4”浪的底部。 
    5、 “5”浪 
    5浪的结果与3浪运行的完美程度、4浪的调整程度有关 
    第一, 当3浪走得非常成功时、5浪可能处于“出货”行情的地位,在形态上一般会表现为楔形;当“3”的走势非常“完美”且“4”浪的调整稍欠充分时、“5”浪的规模将和同一级别的“1”浪大致相仿;而当3浪运行得差强人意但4浪却修复得比较成功时,5浪一般将取代3浪的地位。 
    第二, 5浪5经常呈楔形,且组成浪也经常为3-3-3-3-3结构,这时的1浪经常是最大的组成浪、3浪次之、5浪最小;在处于“3”浪5的位置时、该5浪经常走延伸浪—即与该3浪规模相当甚至超过3浪的升幅;而当处于(5)浪5且该(5)浪将以楔形的态势运行时,5浪可能会成为同一级别里升幅最小的推动浪。 
    第三, 伴随着5浪展开的经常有价量背离、指标背离等现象; 
     6、 A浪、C浪 
    特点:A浪和C浪的走势经常相反——当A浪的表现极其凶悍(即一口气跌破5浪的起点)时、C浪经常呈失败走势(即小于A浪,一些双底就是这样产生的),而当A浪跌势较缓且B浪也表现得步履蹒跚时、C浪则经常呈延伸状态。 
    C浪与A浪之关系:可以是C浪=A浪,也可以是C浪=A浪*1.618,还可以是C浪=A浪*0.618“C浪=A浪”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平势调整”、“C浪=A浪*0.618”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失败的C浪”。 
    什么时候会出现“失败的C浪”呢?一是A浪走爆炸浪——也就是以5个组成浪的态势展开——的时候:其整体形态为“5—3—3”;二是需要与相邻的同级别的调整浪呈相反对照的时候(就是平常所说的“当2浪表现得比较复杂时、4浪一般呈简单调整”)。 
    7、 B浪 
    特点:B浪也叫“多头陷阱”,基本属于庄家自救式的行情,所以随时都有可能终结。其或表现得极其凶悍、或运行得相当复杂,因此会诱惑一些人误以为是新一轮上升推动浪展开了而跟风追买以及对“暂时”的被套不以为意。 
     8、 关于各个浪的运行目标计算原理和大致的应用方法 
    调整浪的运行目标一般为被调整的推动浪波幅的38.2%、50%和61.8%。 
    推动浪(1浪除外)的运行目标一般为前一个推动浪波幅的61.8%、100%和161.8%。 
    例如2浪对1浪的调整幅度经常会比较深,一般会大于50%、甚至大于61.8%;3浪经常是最具爆发力的浪,常常为1浪的161.8%-261.8%;5浪如果失败,可能为3浪的61.8%;C浪走延伸浪的时候、经常为A浪的161.8%,但当其呈失败走势时则可能为A浪的61.8%;而在大浪处于平势调整(浪)时,C浪则等于A浪。 

    七、波浪理论的应用

    1、如何发现和确认“1”浪已经展开(这里重点说的是长期熊市结束以后展开的大1浪) 
    首先,由于“1”浪(除了刚上市的股票以外)是在C浪终结以后展开的,因此确认C浪终结是了解“1”浪是否即将或已经展开的基础。判断C浪终结与否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综合观察:一是形态:看有无抵抗性下跌的趣味;二是与均线的关系:看均线组合有无交织现象;三看目标:看是否已经到达某重要的技术目标位;四看历史关口:看“目前”价位附近是不是正好处于某历史关口一带;五看成交量:是不是已经持续萎缩到“惨不忍睹”的程度;六看换手率:看在“无人盈利”阶段的换手率是不是居然也超过了200%甚至以上。 
    第二,在上述情况普遍存在以后,行情一旦突破最近的某一个局部高点、同时也突破了某一条重要的均线(比如20日线)或某一条重要的压力线,这时“1”浪就有可能已经展开了。 
    第三,是否介入以及介入到什么程度、要看可能的运行目标(即上升空间)大概有多少。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关于“1”浪的运行目标在所有波浪理论书籍里都是没有涉及的,本人也只是在近10年的运用过程中捕捉一鳞半爪的市场现象、还远不能作为理论或规律来介绍。比如:将“1”浪先作为“C浪”的调整浪来看待,那么可以按“C浪”跌幅的38.2%、50%、61.8%来计算“1”浪可能的上升目标。 

    2、如何在“2”浪运行过程中尝试建仓 
    2浪有2个可能的背景: 
    ①是“1”浪运行得极其艰苦,此时2浪担负着确认底部的任务;如此则不宜随便入市抄底,要等到比如均线组合由交织状态向多头排列演变、指标突破均衡线、成交量明显放大等信号出来以后才能开始建仓——而在放量突破1浪顶部或某关键压力线以后则可以加快建仓步伐。 
    ②是当“1”浪以“拔地而起”之势展示牛市的到来时,2浪一般会以三角形、旗形等形态完成调整。此时从均线的角度而言,调整的目的仿佛是为了等待均线跟上行情的上升节奏。因此,当行情“碰”到20日均线时一般就可以开始入市吸纳了。 

    3、如何捕捉“3”浪行情 
    ①大熊市之后的1浪多少带有一些“修复”图形的意思,只有当其后的2浪明显出现抗跌以及惜售现象以后、市场才开始警觉可能真的见底了。这时候一有利好(事实上此时利空已经出尽了)、那些已经空仓的或者半仓的均会义无返顾地杀入。由于在低位没有什么解套盘,所以一些所谓的“历史关口”就都被轻而易举地突破了——甚至连续涨停。由于个股上升的节奏不完全一样,于是换股的现象就频频发生了——这就是3浪为什么会放量的原因。 
    ②介入3浪既可以在突破1浪顶以后,也可以带着止损的准备在2浪的尾声悄悄进行——尤其是在行情突破2浪b以后应该果断进场。 
    ③3浪3是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术语,意思是如果赶上这种行情就跟买彩票中了头奖一样、剩下的只需要背钱的力气和数钱的耐心了。所以,此时需要做的是收藏股票。 
    ④5浪3经常不是最大的浪,所以如果看见5浪1走得很悠扬就需要清醒了:接下来的3浪大约只有它的61.8%的升幅。 
    波浪理论在应用上最需要掌握的技巧:及时捕捉第3浪 
    从心理上说,我们都有抄底的欲望;从投资价值来看,最理想的结果是买在“3”浪的启动之始。因此,对3浪的判断就变得非常重要了;然而,一个问题总是存在两个方面的:3浪肯定发生在1、2浪走完之后,但与之过程相类似的还有属于反弹浪的C浪——对某下跌推动浪的调整反弹,A浪向上、B浪向下、C浪再上……。所以,当你以为某上升行情可以确认为是某3浪的时候、它也有可能是某C浪。 
    那么,如何区分究竟是某3浪还是某C浪呢? 
    首先,往回推算调整浪是否已经结束(包括子浪的组成是否可以确认已经终结、调整的形态是否有告一段落的迹象、调整的目标是否已到达某重要位置等); 
    第二, 该“1”浪是否具备独立的推动浪的地位:即要观察其是不是更象一轮反弹调整、有没有调整浪的特征; 
    第三, 该“2”浪见“底”时形成的底部与“1”浪底是否呈相反对照(简单地说:是不是一个底属于“尖底”、另一个底则比较厚重;位置顺序不是非常重要,但是理想的结果是“1”浪底属于“尖底”、“2”浪底比较厚重,这样有助于培养出“3”浪来); 
    第四, 再展升势时,均线、形态、成交量等是否支持其构成“3”浪; 
    记住:如果不是3浪、极有可能就是某C浪了——就不要有太大的期望值了;而如果已经介入了、一旦跌破A浪顶即应止损出局。 

    4、如何应对“4”浪调整 
    首先要客观判断此前是不是曾经有过一个3浪; 
    然后要客观评价此前的2浪属于“复杂”还是“简单”调整; 
    第三要计算大概的调整目标; 
    第四要等待中期均线跟上最近的价位; 
    第五是在等待期间注意调整的特征以感知后面可能的调整节奏; 
    第六,假如可能运行旗尖形调整、看看指标有没有出现“夸张”;(平常所说的旗形一般指平行四边形,我这里说的“旗尖形”属于小三角形调整。指标出现“夸张”一般在强弱指数上体现得比较明显,具体特征是:当股价呈局部小双底时,对应的强弱指数已经创了新低。) 
    第七,资金配置:分5份介入——进入4浪c时买1份,突破4浪a时加买1份,其余3份灵活掌握。这样操作的好处是万一判断失误、止损损失不大。 
    补充一点:在调整浪运行中是可以尝试逆“势”开仓的、因为这只是逆小势而顺大势,即使有些许被套也不必考虑止损问题——充其量只是建仓的价位不很理想而已。 

    5、如何评价以及介入“5”浪行情 
    首先仍然是要客观判断此前是不是曾经有过一个3浪; 
    然后要客观评价此前的4浪是不是可以确认已经结束了; 
    第三要根据4浪的特点和调整的规模来感知5浪的威力大概能有多大——即其究竟可能是裂口式上升还是会呈楔形爬升; 
    第四是不要试图在5浪5的顶部出货——因为我们都无法保证数浪无误。 
    积极捕捉5浪行情 
    表面上看,5浪是最后一涨、似乎介入有危险;其实捕捉5浪行情是有价值的: 
    第一, 这里讨论的“浪”都是以周线图为时间单位的,虽然5浪是所谓的“最后一涨”、但那只是“就‘浪’论‘浪’”——并非所有的市场人士都能有此共识的、因而也就不必过于担心其会因卖压过大而中途“夭折”。 
    第二, 5浪比较容易分辩:此前应该有过一轮完美的上升行情(即“3”浪)继而展开充分的调整(即“4”浪)、一旦启动“5”浪目标也比较容易计算——而且止损也容易设定:可以根据“4”浪底不得低于“1”浪顶的原理来鉴别对“5”浪的研判是否有误。 
    第三, 可以借助指标(例如强弱指数RSI)的演变过程来判断“5”浪是否成立以及据此确定进场时机 

    6、如何尽早感知和规避“A”浪 
    “5”浪终结前一般会有这样一些技术现象出现:“3、5”浪价量背离、“3、5”浪指标背离等,因此当“5”浪一创新高就要开始严密注视其之运行了:一旦有上述技术现象存在,就要看有没有拉升乏力、K线走坏(比如出现“长阴”、“穿头破脚”、“岛形反转”、“跳空反转”之类的图况)、均线交织等具体特征;宁可利润缩水、也不可被套以后由于被套而人为地为市场找可能继续上升的依据——这样会被套得更深。 

    7、如何利用B浪清仓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B浪可遇难求,切不可明知道行情已经进入“A”浪却不及时止损、而一昧地等待B浪展开期盼籍此解套退场。因为“A”浪经常极具杀伤力、容易持续下掼而几乎不发生反弹,“A”浪的跌幅经常达到1-5浪整个升幅的一半;而B浪虽有“多头陷阱”之称,但那不是针对升幅而言、仅仅只是说人们在“A”浪终于走完后误以为整个熊市已经结束了而对B浪产生了错误的预期——以为是新一轮升势已经展开。B浪的运行是复杂的:其有可能以报复性反弹的方式展开(此时行情显得极其凶悍、凌厉),也有可能以接近45度角的形态呈“通道”上升——这也是典型的旗形反弹。由于其经常会持续较长时间,久而久之人们就容易忘记行情的下跌趋势并没有结束。 
    综上所述,在B浪展开时首要的问题是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并不是“做新单”的好机会、而仅仅是纠正此前既已犯下目前尚未解决的错误的补救机会。B浪是“逃命”机会、不宜过度介入。 
    第一、 B浪的产生具有偶然性,在判断A浪已经形成以后即应清仓离场、而不要指望在B浪展开时去解套; 
    第二、 B浪经常来势突然、走法诡异,在操作上比较难把握; 
    第三、 B浪往往是主力为了自救而发动的行情,随时或在任意一个高点都有可能结束。 

    8、如何面对C浪 
    C浪最难把握的是“究竟是不是C浪”。一般来讲、尤其是中国的股票投资没有做空机制,人们在感情上很难接受“从此很长时间将不再有行情”的残酷事实。于是经常会从一些“蛛丝马迹”中寻找“反转”的信号:比如“跌这么多了,总会有个反弹吧”、“跌这么久了,难道就不可能有一次象样的反弹吗”、“指标都严重超卖了,应该会反弹了吧”、“现在已经没有任何人赚钱了,哪来的沽售压力呢”、“已经是地量了啵,不是说‘地量地价’吗”等等;这些在平时行情里都经常起着“转势”作用的信号在C浪中就都显得是那么的“失效”或微弱。 
    如何面对C浪?答案已经是不言而喻了。 

    9、我个人的习惯是: 
    (1)“转势”以后才定性——即通常所说的“是什么浪”,否则只提出“怀疑是什么浪”; 
    (2)“转势”以后用排除法审视“其究竟是不是其应该是的哪个浪”,假如“不是”、会是什么浪以及会有什么后果; 
    (3)目标计算:以从不同的角度计算出的接近共同的结果为主要参考目标。比如某行情处于大的反弹浪和局部推动浪3的位置,分别计算目标发现有某区域是共同的结果,于是视该结果为最可能的目标; 
    (4)原则上不计算下跌目标。 

    八、如何区分浪的级数 

    “区分浪的级数”是最难用文字来叙述的。它既有一点象音域上的对比:虽然都是“都、来、咪”但是相互之间差了8度;也有一点象气质上的差异:比如小品《主角、配角》里所表现的——朱时茂穿起军装象“英雄”、换成陈佩斯一穿就成了“伪军”;陈佩斯穿起马褂活脱脱地就是“汉奸”形象、换成朱时茂一穿就成了“地下工作者”。所以,我们将尽可能地把收录进来的所有股票图表注明各个浪的分级以供读者参考。 
    以下是区分浪的级数的基本次序: 
    1、 先将没有争议的历史走势的浪况划分出来; 
    2、 据此确认目前所处的浪的性质以及级别; 
    3、 从形态上讨论其有无在目前浪况下继续运行的基础; 
    4、 从目标测量方面了解其是否已经到达某技术目标以及从形态上分析到达下一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 
    5、 将几种可能都罗列出来,然后进行比较、排除和最后确定。 
    〖例图*显示的是南玻科控(0012)在2000年3月份以前的走势。其在1996年从2.47元持续攀升至14.56元,其后进入长达3年多的震荡调整。从波浪理论的角度来看:可以将14.56元以前的升势视作某一个独立的和完整的上升推动浪,其后的回落则均为对该上升推动浪的调整浪;由于该上升推动浪是从“历史底部”崛起的、故在地位上有可能属于某“1”浪,即在某“2”浪(从14.56元开始展开的整个下跌行情、直至确认终结)宣告结束以后、理论上将展开“某‘1’浪”的延伸浪——即某“3”浪。假如市场条件具备,该“3浪”理论上可以是1浪的1.618倍。即:5元(假设的2浪的终点、也就是3浪的起点)+(14.56-2.47)1.618=24.56元。 
    结果如何呢?请看例图*。 
    从该股的走势演变来看、有以下几个值得总结的要点: 
    一是在14元一带形成双顶并跌破颈线以后、属于反抽地位的该轮反弹行情明显高过了颈线所处的价位,这意味着该调整的力度相对有限;所以后来有机会在6元处构筑出“双底”并再度上扬且创出局部新高(即高见10元)。 
    这时候也许投资者会将首度低见6元视作整个调整浪的结束,然后将第一次反弹定为新一轮升势的1浪、将其后的二度回落筑底视作调整2浪,由此类推、再度上攻当属3浪了。我们事先不能绝对避免出现会这种误判,现在需要和读者讨论的是出现误判后如何及时发现错误以及应该如何重新数浪。 
    首先,既然二次上扬行情理论上是处于“3”浪、则在其拉升的过程中就不允许“有效跌破”“1”浪顶点;而一旦跌破了“1”浪顶点、就意味着其不是“3”浪且极有可能是某“C”浪——就该股而言、应该是反弹浪B的组成浪c,一旦宣告结束将展开下跌推动浪C浪(即后来的跌破5元)。因此,在从10元跌回至9元以下后即应重新调整思路、对原来的“浪况”重新定位。 
    接下来是“感知”下跌推动浪C浪的可能目标。 
    先按A浪的0.618倍计算: 
    10元(C浪的起点)-(14.56-6.18)0.618=4.82元(实际结果为4.80元) 
    再按原上升推动浪的76.4%的回辙比例计算: 
    14.56(大调整浪的起点)-(14.56-2.71)0.764=5.50元 
    结论:C浪的目标将在4.82—5.50元一带。 
    第三步是确定介入时机。 
    既然今后将进入的是具有爆发特征的大3浪,所以需要把握的是入市时机而不是所谓的“低点”——即宁可在大3浪已确认展开以后再介入、也不必仅仅因为要在低位建仓而提前介入进而承受可能长期被套的折磨。照此思路,在2000年3月上旬股价突破前度高点8.45元后宣告了大3浪的展开、是时即为全面介入该股的最佳时机。〗 

    九、“目标”测量——技术分析的“灵魂” 

    可以这样说:90%的技术分析使用者都不很了解关于“目标测量”的理论及其应用。而若不能对股价的运行(涨或跌)作出一定程度的目标测量,即使能够对股价运行趋势作出正确判断、但在具体操作上可能仍将无所适从。就拿所谓的“抄底”来说,任何理性的但又不了解“目标测量”技巧的股民都只能是可望难及:因为大跌是从小跌开始的、而小跌又是经常发生或经常存在着的——于是无所谓底、因而也就无法“抄底”。 
    由于股价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表现为涨跌交替循环,所以“顺势而为”的投资理念可能会经常面临无法应用的尴尬:在跌势中偶尔也有“涨”、这时买进算不算“顺势”?在升势中偶尔也有“跌”、其又会不会是熊市的开始。正由于股价波动是涨跌交替的趋势运动,所以、人们会经常感到这样的困惑:面对下跌,不知道其究竟属于局部的调整、还是属于整体“熊市”的开始。于是,当股价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人们往往不敢再介入该股——因为人们都知道没有永远的上涨、所以当股价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只要股价稍有回落人们就会担心大的跌势就此展开;又由于人们更普遍认同“没有永恒的下跌”,故当股价脱离“高点”有相当距离以后、人们也就义无返顾地相继介入了。 
    这就是为什么爱抄底的人比爱追高的人多很多的原因,而不敢追高的原因则在于——对上升目标毫无把握。 
    因此,在从事趋势研究的同时、还必须要有涨跌目标研究。 
    在讨论“目标测量”之前,读者有必要首先了解这样一点:我们所说的目标主要是指基本目标、而非终极目标——换句话说是指相对目标、而非顶和底所处的绝对价位。进一步说:我们作“目标测量”需要达到的目标首先是确保该“目标”能够稳定地出现、在此的基础上进而争取令该“目标”尽可能地接近“顶”和“底”。 

    目标测量的原则: 
    1、 坚持“推动浪目标乐观计算、调整浪目标保守计算”的原则; 
    2、 把所有可能的目标结果都计算和罗列出来,较集中的目标区域最有可能成为最后的目标; 
    3、 以能安全到达为最高目标、不要苛求能计算出“终点”价位; 
    4、 要同时了解误算的后果(即要有止损)。 
    “目标测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图形测量法。 
    借助图表形态的特点进行涨跌目标测量主要有两类:一是以转势图形为背景作目标测量、二是以调整图形为背景作目标测量。其基本方法大致是这样: 
    对于“头肩底/顶”形态,在颈线被有效突破后的上升/下跌目标为头部至颈线的垂直距离的一倍。 
    上升三角形/下跌三角形在颈线被有效突破后的上升/下跌目标为三角形底/顶部至颈线的垂直距离的一倍。(双顶/底的测量方法由此类推) 
    以调整图形为背景的目标测量方法大致是这样:既然有调整图形、势必有被调整的行情;当调整图形结束后、继续原趋势方向运动的目标为原被调整行情波幅的61.8%、一倍或161.8%。〖现在我们就以0956(中原油气)的日线走势为例。该股上市伊始即震荡走低,从2000年1月4日开始强力上攻、由4.80元持续攀升至7.85元;尔后进入调整(图表上表现为楔形整理),调整结束后的理论上升目标以前度升幅的一倍计算、应为6.54(新一轮上升行情的起点)+(7.85-4.80)=9.59元(实际结果为9.69元)〗 
    2、百分比测量法。 
    当一轮持续的上升或下跌行情被确认结束后,我们首先只能假设在其之后展开的与该行情方向相反的走势属于对该行情的修正(即调整);对该修正(即调整)幅度的计算一般采取百分比测量法。最重要的几个百分比参数为:23.6%、38.2%、50%和61.8%。〖我们以0068(赛格三星)周线走势为例:该股于1997年6月上市以后机进入长期下跌的走势,至1999年借助“5.19”行情而开始上扬。对于这种长期熊市结束后的首轮上攻、一般宜以调整反弹来看待——即只能采取“百分比测量法”来计算上升目标。笔者在“5.19”行情启动之始曾经著书《挑战时空 `99强势股160例精解》(海南出版社出版)、该股正好收录在内。以下是原书的内容: 
    “笔者的观点是:由于50%的反弹目标7元附近又遇下跌过程中曾经发生的局部双顶,其积聚的套牢盘应说不小,故在此目标附近即应减持直至退场……”(后来运行的实际结果为6.97元)〗 
    〖“目标”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个很不容易把握的问题,人们经常会在搜寻目标的过程中迷失方向、忘却初衷。政治家们在一开始还都可能能以“公仆”为目标、但当演变成为“首脑”以后就难免幻想“万寿无疆”;普通人一不小心发了财(比如买彩票中了大奖、自留地被圈进“开发区”、拆祖屋时找到金银珠宝等)往往不会想到这是“上苍的恩赐”却误以为自己天生是投资家的材料、结果万贯钱财最终都化为纸上富贵。人到中年都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三大考验:一是在事业上要面对年轻人后来居上、二是在生理上感受“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在情感上可能因“想入非非”而陷入本不存在的感情纠葛中。不同的人生历练必然造就每个人不同的生命归宿:有人因“知足”而“长乐”、有人常“碌碌”却“无为”,有人“与时俱进”、有人“欲速不达”……所以,成功的途径应该是:认识自己、把握“目标”。〗 
    运用波浪理论研判“6.14”以后的走势: 
    1、1515点是1994年以来长期升势的38.2%的调整目标; 
    2、假如1515点是局部底,反弹目标即使按38.2%计算、也在1800点; 
    3、证明1515点是局部底的关键是在再度突破1750点以前不得跌破1650点; 
    4、再度突破1750点以后的局部上升目标计算方法: 
    ①1651+(1745-1515)0.618=1793点(基本上就是1800点) 
    ②1651+(1745-1515)=1881点 
    ③1651+(1745-1515)1.618=2023点 

    十、波浪理论与图表形态分析 
    1. 图表形态分析是波浪理论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二者的表述是完全一样的; 
    2. 图表形态分析也叫图形分析,我们通常把图形分为3类:调整图形、持续图形和转势(或“反转”)图形;对应到波浪理论,组成调整图形的行情就是调整浪、组成持续图形的行情就是推动浪。转势图形比较复杂一点,其一般由若干个浪组成:比如头肩顶图形可能分别由某3浪的一部分、某4浪、某5浪、某A浪、某B浪以及某C浪的一部分共同组成;M顶可能由某延伸5浪的一部分、某A浪、某B浪以及某C浪的一部分共同组成;W底可能由某C浪的一部分、某1浪、某2浪以及某3浪的一部分共同组成,等等。 
    3. 常见的调整图形有旗形(主要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包括对称三角形、旗尖形)、箱形和楔形,简单的调整浪一般由某一个调整图形组成、复杂的调整浪一般由若干个调整图形组成。所谓的“2、4浪相反”一般指的是:①简单和复杂的相反;②方向上的相反——震荡向下的与箱形或震荡向上的楔形;③时间长短方面的相反。 
    调整浪中最简单的结构是A-B-C结构。假如是收敛三角形调整,则A浪大、C浪小;假如是平势(又称“箱形”)调整,则A浪与C浪相等;当A浪为3浪结构时、C浪经常会以5个浪的结构走出延伸浪来——即3-3-5结构;最复杂的调整浪要数双重之字形调整,即A-B-C-X-A-B-C结构,其中X浪经常会让人误认为推动浪而以为调整已经结束,其一般发生在长期熊市结束以后。判断该调整浪是否运行结束必须要等到新一轮推动浪正式展开时才可确定。
有些技术分析书籍里有这样的介绍:旗形调整结束以后的上升目标为“旗杆”的一倍。用波浪理论来解释就是:5浪等于3浪。 
    4. 不常见的调整图形主要是“顺向(小)楔形”,其一般发生在某4浪、于是就会发生“4浪”超过(高于或低于)“3浪”的现象。 
    5. “顺向(大)楔形”经常构成某5浪。 
    6. 推动浪基本上无所谓形态一说——除了5浪的特殊表现之一:楔形以外。此时组成5浪的所有子浪均会分解为3个浪,即3-3-3-3-3浪形而不是传统的5-3-5-3-5结构。 
    7. 转势图形一般会由若干个推动浪组成。比如:“1”浪与“3”浪经常构成双底形态、或与其前面的某浪共同组成头肩底形态。 
    “转势图形”的经典特例。 
    头肩底形态在颈线被有效突破以后是最能支持行情持续上升的,经常的情况是构成头部的右半部分为某“1”浪、构成右肩的前半部分为某“2”浪、突破颈线则宣告某“3”浪展开。但是,假如其所处的大浪为某反弹B浪的话、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构成头部的右半部分就变成了a浪、构成右肩的前半部分就变成了b浪、突破颈线则宣告c浪展开——后面就不会再有4、5浪了而是将调头向下展开C浪。(例如0547、0961、0756等) 
    8. 波浪理论和图表分析的完美结合最经典的莫过于对“头肩顶”和“头肩底”的阐述了,由于前面有相关的内容,在此略。 
    9. 关于楔形的几点介绍。 
    若按与原趋势运动方向的异同来划分、楔形可分为调整楔形和顺向楔形两种;调整楔形仍属于调整形态、与其它调整图形的特征及结果相似,在此就不另行讨论;以下只介绍与原趋势运动方向相同的顺向楔形。 
    若将与原趋势运动方向相同的顺向楔形按被突破以后的后果来区分、可分为顺向突破楔形和反向突破楔形两种。〖以下分别从升势和跌势两种情况来阐述〗 
    向上的顺向楔形多发生在一轮大牛市以后。由于浮动盈利积聚过大、投资者套现欲望强烈;主力为防止因出货过于集中而导致“崩盘”、故采取边拉边出的手法,结果形成股价屡创新高但升幅趋减的态势。这时若主力出货意图受挫、往往选择向上疯狂拉抬从而引发一轮飚升行情展开,此结果即为顺向突破楔形、其后引发的飚升行情则被称之为胀暴;胀暴基本上属于最后一涨、一旦结束至少返回胀暴的起点(由于其在图表上呈现为快上快下、故被形象地称之为“倒V形反转”)。第二种情况是若主力出货较为顺利、则将剩余筹码不计成本地抛出,此结果即为反向突破楔形、其后果一般会令该升势告一段落。反向突破楔形多见于反弹b浪。(见0765之周线图) 
    向下的顺向楔形多发生在一轮大熊市以后。由于累积跌幅较大,市场抛压开始减弱、场外资金也开始回流;但由于人气一时无法充分积聚,结果形成股价屡创新低但跌幅趋减的态势。这时若有突发利好刺激,一般会令股价迅即进入升势、从而宣告原熊市终结:此结果即为反向突破楔形。第二种情况是此时股价突然向下突破、引发急跌行情——该行情一般被称之为恐慌性抛售、往往也是最后一跌;此时若能伴随着成交量的有效放大、股价一般可以快速返回急跌的起点(由于其在图表上呈现为快下快上、故被形象地称之为“V形反转”) 
    10. 话说双底及其应对要点 
    知道技术分析的人都应该知道关于双底的定义以及此后行情可能的演变,本帖在这里只拟增补一点心得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1)不同规模的双底预示的行情性质不一样。 
    引进一个“浪”的概念:属于同一个级别浪的双底一般构成调整浪,比如在经过暴跌之后出现反弹,再度回落时在前度低点获得支持从而形成“双底”。这种双底一般都不大靠得住,也就是说其后很难形成持续的上升态势、或曰不足以成为支持行情持续上升的基础——其往往被称为阶段性(调整性)双底。如果不小心买了这种股票,有必要在跌回到“颈线”以内时就止损离场。 
    真正意义的双底属于跨“浪”型的,构成它的浪一般极有可能被确定为“某c浪(向下)—1浪(向上)—2浪(再度向下形成第二个底)……”,今后最大的可能是展开爆发式的“3浪”、因此被称为“转势”。 
    由于“3浪”魅力无限,所以寻找正在构筑双底的股票就显得很必要、掌握快速搜索正在构筑双底的股票的方法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也由于“转势”绝非“一日之功”,所以甄别不同性质的双底就显得尤为重要。 
    (2)最值得抄的双底——某上升推动浪之后的局部调整“双底” 
    根据波浪理论,趋势表现为“推动浪—调整浪—推动浪”,也就是说调整浪结束以后一定还有一个推动浪在后面要走;假如对该调整浪已经判断得89不离10了,其居然还走出个局部双底出来、那就是说即使是砸锅卖铁也要筹集资金去买啊!!
  我的理念是:能够真正认识到和把握得住的才是机会;所以,在此之前、惟有观察和等待。 
    宁可在确认以后去追行情,不宜在介入之后才去找依据——甚至去假设后市会对自己有利。 
    分析的要点是:
    a、波浪形态是调整形还是推动形; 
    (如日线不明显可用5~60分钟图判断); 
    b、用“时钟原理”加以分析; 
    b、冲击颈线部位时力道不足; 
    c、不是3浪就有可能是反弹c浪。 

    所谓三重底其实就是我所谓 一个“尖底”与一个“厚底”相呼应 的变异啊~。 
    所谓“有多少重顶就该对应来个多少重底”是说在遇到“多少重顶”以后如果不经历“对应来个多少重底”的话、是不能成功突破“多少重顶”的。也就是说:“多少重顶”需要以“多少重底”来化解。 
    所以,及时止损是不会让我们有什么遗憾的——补仓的机会有得是。 

    在非常熟练地掌握了对双底的预知、判断和把握以后,将其用于以短线交易为主要特色的期货——尤其是外汇按金交易——买卖上、是最理想的辅助工具。因为:技术分析用于越短期的分析、其成功率越高;而外汇按金交易经常可以在30分钟图或2小时图上发现买卖契机。 

    例如 鞍山合成(600669):曾经在当时的“历史低点”构筑出双底。遗憾的是其在形态上仅仅体现为调整态势,挑战颈线的时候角度过缓;尽管处于很“便宜”的价位了、仍无法避免惨遭抛售的厄运。可见,价位的高低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趋势。 


    十一、如何利用移动平均线的特点来判断后市的走势 

    关于“时钟原理”的具体阐述: 
    所谓的“时钟原理”就是将移动平均线的形态(也可以理解为图表本身的形态)与时钟上的对应区域联系起来、进行形象化的分析。 
    假如将图形以上升或下跌的力度作为分类的标准的话,大约可以分出4类:上升消耗型、恐慌下跌型、下跌抵抗型和持续上升型。其特征与“时钟”的4个区域的弧度特征比较接近(见图1)。 

    由于图表的特点是由左向右,故在运用“时钟原理”时有的时候是按顺时针方向、有的时候必须按逆时针方向来描述。 
    类似“9—12点 顺时针方向”的移动平均线形态为“消耗性上升”形态,多发生在某5浪和反弹b浪;这时候当股价一旦跌破某关键支持位、即会引发持续下跌行情。 
    类似“12—3点 顺时针方向”的移动平均线形态为“持续性下跌”形态,多发生在某C浪;处于该状态的股票是绝对不能介入的:一是不知道底在哪里(即使此前有过一个底部也很难形成双底)、二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止跌—筑底—反弹”的全过程、三是无法提前预知今后可能展开的反弹行情会有多大的能量。 
    类似“9—6点 逆时针方向”的移动平均线形态为“抵抗性下跌”形态,多发生在某C浪的尾声,所以既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但又不宜过早介入;因为其后市可能的演变可能有两种:一是启动反弹行情、二是又演变成“持续性下跌”形态(即类似“12—3点 顺时针方向”的移动平均线形态)。 
    类似“6—3点 逆时针方向”的移动平均线形态为“持续性上升”形态,多发生在某3浪或大的反弹C浪,是投资者最需要准确认识和及时捕捉的形态。 
    如何应用? 
    一是用来判断底部是否有机会筑成,二是判断持续升势能否成立,三是判断股价是否即将见顶,四是判断会否发生大幅度下跌(分别见“图2”、“图3”、“图4”) 
    【能不能设法提前预知其后市启动反弹行情的机会有多大?笔者根据多年来的看盘经验提供以下思路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主要是看进入该状态之前的“顶部”是“轻”还是“重”:如果该“顶部”是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的、我们就以“轻”来形容,反之则为“重”。 “顶部”轻说明在“顶部”附近的换手率低,再度下行又能呈“抵抗性下跌”则说明市场因认同前面的底部地位而表现出了惜售倾向:后市有机会营造双底进而展开而度上攻行情。 
    而如果偏“重”则意味着上攻力道衰竭,此时的高换手率说明抛压力度偏大;市场一旦支撑不住将引发持续的下滑行情——即使其表现为“抵抗性下跌”也极有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扭转颓势。】 

    喜欢运用均线组合分析的朋友大约都知道:一方面出现“黄金交叉”是支持大盘向上的有力信号,另一方面“黄金交叉”的角度又决定了该信号的可靠程度。所以,即使参数可以通过计算机合理地筛选出来,最终是否可以买进仍需要投资者自己来做决定。 
    笔者现提供一个看盘的心得(大家可以据此复盘检验以了解成功率)——以下是演变过程: 
    1、股价下滑时均线组合呈空头排列(即所谓的发散状态); 
    2、股价向上突破5日线(第一信号); 
    3、股价继续向上突破10日线(第二信号); 
    4、但是20日线尚未走横; 
    5、股价再度向下(也许创新低,但不是必要条件)跌破(也不一定是必要条件)5日线,然后重新恢复上升态势,这时20日线开始走横(第三信号); 
    6、股价突破20日线——随后出现“黄金交叉”。(确认) 

    现在,让我们来看最近的大盘(20020130的大盘),再有5--6个交易日就将进入上述状态的前期阶段了。但是要注意:一旦不成功、经常也会引发新一轮下跌——这就是所谓的“临界点”。 
    均线参数设置首先应该为“你需要它发出什么信号”服务(对的);是通过交叉的演变来确定买卖与否、还是通过其组合特征来确定持股与否、还是用来测量回调是否到位(各个意义都存在)。 

    十一、如何利用强弱指数RSI的演变来判断和确认第5浪

    强弱指数RSI的基本情况 
    1. RSI的取值范围为0-100%; 
    2. RSI常用的时间单位为6. 9. 12. 14.天/周; 
    3. 50%一线为牛熊分水岭、20%以下为超卖区、80%以上为超买区; 
    4. RSI从20%以下向上突破50%线属于转强信号,从80%以上向下突破50%线则属于走弱信号; 
    5. 股价在时间上处于连续涨/跌的行情时会令RSI出现钝化(即在超买区或超卖区内处于几近无变化状态)。 
    RSI的特点及应用 
    1. 适用于趋势线运用的一般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对RSI作分析; 
    2. 适用于图表形态分析的一般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对RSI作分析; 
    关于RSI的背离现象及应用 
    1. 概念: 股价在持续上扬时RSI一般会进入超买区、当股价回落后RSI则会掉回到50%线附近;当股价再度续涨并创出新高时RSI明显呈呆滞状态,待股价终于见顶回落后RSI却跌穿长期趋势(支持)线,此过程即为“顶背离”(反之则为“底背离”) 
    2. 顶背离通常发生在走3.5浪时,即当股价在3浪中运行时RSI进入超买区、进入4浪时RSI则会掉回到50%线附近、待走5浪时RSI开始明显出现呆滞、进入a浪后RSI表现为跌穿长期趋势(支持)线。 
    3. 伴随RSI顶背离的通常还会有价量背离:即股价续涨创出新高时成交量却明显萎缩; 
    4. 应用: 
    确认RSI“底背离”时若采用其它分析方法亦能证明其后市将进入升势时可以开始少量介入,当RSI向上突破50%线时可加码买进,在RSI进入超买区(即确认走第3浪)时还可以再短线追买(但要及时减持)、在RSI重返50%线并再度发出买入信号(即确认进入第5浪)时可重新介入;待顶背离确认时即予以清仓。 

    十二、对“时”的研究

    当运用技术分析涉及“时”这个概念的时候、通常人们都会认为时指的是时间(学术界也一直在作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比如“循环周期”理论就是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产生的),而且认为从事技术分析如果不能预测股价见顶、见底的时间,则一切分析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就想象出股价见顶、见底的时间应该是可以测算出来的。 
    笔者以为:“时间预测”可能是技术分析里存在的最大的谬误。 
    请看以下几种分类: 
    首先、假设市场对“底”和“顶”的认知标准是统一的(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假设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在此前提下股价见“底”和“顶”的时间结果大约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每次见“底”和“顶”的时间周期都是固定的,另一种可能是每次见“底”和“顶”的时间周期都是不固定的。固定的时间周期肯定是不存在的——谁都不可能举出哪怕一个例子来证明某股票(或指数)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周期里进行涨跌交替循环的;所以、我们需要讨论的只是“不固定”的时间周期可能会如何表现。 
    “不固定”的时间周期也有两种可能的表现:一是有规律的、另一是无规律的;“无规律”的时间周期本身就不具备周期在概念上的起码要求、因此也可以撇开不讨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非固定而又有规律的时间周期可能会是如何表现。 
    非固定而又有规律的时间周期大约有三种可能的表现:一是时间周期呈“有规律扩大”,二是时间周期呈“有规律缩小”,三是是时间周期呈“有规律大小相间”。由于时间周期无法呈绝对递减状态、故这种可能的表现在此也不必讨论了。 
    在时间周期方面经常被提到的属于“‘非固定’又‘有规律’的时间周期”的一个概念是“费波拉契数列”:即从“1”开始的相临的两个自然数的和的排列,如1、2、3、5、8、13、21、34、55、89、144……。人们发现该数列里的数字经常是股价涨跌中的重要时间周期数值,于是习惯性地在该数值时间临近时想象股票会见顶或底。 
    将“费波拉契数列”应用到时间周期上符合“‘时间周期呈有规律扩大’原理”的假设。由于该周期的不确定,人们往往在习惯上是这样应用的:“第13天(或周)应该是某股票见底的重要日期;如果继续下跌、则该股票有可能要等到第21天(或周)才能见底;若到了第21天(或周)仍无止跌迹象则不排除会持续跌至第34天(或周)……”看见了吧:当周期不能被必然确定的时候,面对市场、人们的反应就是如此的无奈! 
    呈“有规律大小相间” 的时间周期还有一般是运用数学模型、将某股票在历史上见底或顶的时间周期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运算、来计算下一个高点或低点产生的时间。据相关专家介绍:这方面尝试的结果充其量也只能是估算一个大概的时间范围、而无法做到精确——而我们都知道:若不能对涨跌目标有基本的了解和把握,仅仅只知道一个大概的见底或见顶的时间范围、对于股票操作而言是毫无指导意义的。 
    事实上、“市场对‘底’和‘顶’的认知标准是能够统一的” 这个假设本身就是不成立的。由于看市场角度的不同和分析的时间周期不同、市场人士对“底”和“顶”的认知标准经常是因人而异的。所以,一切与“时间测算”有关的理论也都只可能是相对“模糊”的。 
    (例如:某股票经过长时间的下跌后、在2个月的时间里演构筑出双底形态,在讨论时间周期的时候究竟应该以形成第一个底的时间为准、还是应该以形成第二个底的时间为准。若以形成第一个底的时间为准,其后的上升是如此的有限、且又再度返回了起点令这种时间预测毫无操作价值;若以形成第二个底的时间为准,毕竟真正的“底部”出现在前一个“底”、这就又涉及到对底的标准的界定问题。) 
    【其实,波浪理论的特点最能说明时间测量的不可操作性。 
    先从1浪说起:1浪或为从长期“熊市”的底部启动、或是某大级别推动浪的“先行者”;属于前者的“1浪”和属于后者的“1浪”其上升高度、力度以及运行所需要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 
    2浪属于调整浪,既可能是简单调整、也可能是复杂调整,其调整周期是无法预知的;可行的办法一般是等到其基本完成筑底以后才尝试确定。 
    3浪有可能走得很“完美”(例如(3)浪3经常是波澜壮阔的)、也有可能一波三折(例如某(5)浪3),在运行运行时间方面当然也就充满了变数。 
    5浪比3浪还要复杂:既有可能正常运行(即与1浪的规模大致相当)、也有可能走出延长浪(即超过3浪的长度)、还有可能走成失败浪(即不高于3浪顶),这就更难对其运行时间予以提前“锁定”了。 
    调整浪就更难统一时间周期了:既有简单调整、又有复杂调整;a浪可以是最小的调整浪、也可以是最大的调整浪(此时的c浪则为失败浪);b浪既号称“多头陷阱”、可想其难以把握到了何等程度;c浪既有失败浪、也有延长浪,更是扑朔迷离。】 
    综上所述,要想精确掌握行情涨跌的起止时间基本上是不现实的;要想炒股盈利惟有首先从把握趋势着手。 

   

    波浪理论小结 

    掌握波浪理论以后可以到达的最高境界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知道什么股票最具有“投资”价值——而股票之间涨跌的非同步性是当今以至未来股市的基本特征,这就使得波浪理论具有其他理论和技巧无法比拟的领先地位。 
    进入2001年以后,沪、深两市的股票总数已经超过1100只;如何快速、准确地发现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极具上升潜能的股票以及建立起这样的搜寻机制,应该成为每位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建立这种搜寻机制的第一步是有机地缩小搜索范围,这就涉及到应该以什么样的理念来确定值得关注的股票。就波浪理论而言,有进入某3浪迹象或刚刚进入某3浪的股票是最具投机价值的。又由于波浪理论侧重目标计算,所以有机会在上升行情尚未终结的时候及时离场。 
    由于股市投机以搏弈为主要特征,故在此过程中难免发生失误;所以,建立“纠错”机制是在股市投机中得以制胜的先决条件。 
    由于上升行情是依“启动”(1浪)、“爆发”(3浪)、“延续”(5浪)的节奏展开,故一切研究和操作的重点都要放在寻找正在或即将在“3浪”中运行的股票上;也由于“3浪”和“c浪”经常只有一步之遥,所以“停损”既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 
    不要试图提前判断调整浪的规模和调整目标,更不要尝试在调整浪尚未确认结束的时候进场抄底;因为只要还在下跌就很难确定底在何处,也很难确定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终结跌势。好的策略是宁可买在上升趋势确认后的相对高位、也不要买在下跌途中的局部低点。换句话说:不要苛求能精确预测出(下跌)调整浪的终点,能够在调整结束后的第一时间及时确认调整浪的终点已经很不错了。因为:确认调整浪结束的同时、等于确认了新一轮(上升)推动浪的展开。 
    【要点:下跌调整浪结束之后展开的一定是上升推动浪;但是,上升推动浪结束之后将展开的既可能是同一级别的下跌调整浪、也有可能是高一级别的下跌调整浪。所以,必须要在调整结束后确认调整结束、不可提前想象其“应该”如何结束。】 
    能否计算出上升目标的最后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所计算出的上升目标能否到达。 
    宁可在升势尚未完结的时候已经出货,也不要等到升势终结、因为“看见”过“顶”而在进入跌势以后还一相情愿地期盼“梅开二度”。 
    再次强调:市场是绝对的、波浪(理论)是相对的;不是市场遵循波浪(理论)而变化、而是波浪(理论)因市场变化而存在和发展。 

   

    *分析的目的是什么?发现和确认好股票; 
    *好股票的标准是什么?买了以后会上涨或不会下跌; 
    *什么样的股票买了以后会上涨?正在上涨或已经在上涨的股票; 
    *什么样的股票买了以后不会下跌?已经不跌了的股票。。 
    *不会下跌的股票买了以后一定会上涨吗?未必。其可以长期低迷、也可能在长期低迷以后再度下挫。 

    面对行情时我们必须经常向自己提出下列问题: 
    1、真的(向上)突破了吗?是有效突破吗?是该现在就追买还是待回落的时候再行承接?会回落至目前价位以下吗? 
    2、现在正处于上升态势吗?若是、其是属于对前度下跌行情的反弹还是继续原来的升势;若否、其是属于对前度上升行情的回调还是持续的下跌; 
    3、现在的上升若是属于对前度下跌行情的反弹、其反弹阻力位在哪里?若是属于原来的上升趋势的继续、下一目标在哪里?有必要止损吗?如何止损? 
    4、跌破了吗?可以确认了吗?是该及时离场还是待反弹时出货?会反弹至目前价位以上吗? 
    与上述理念相对应的操作顺序为:买、持、减、卖、观望。 

    分析宜遵循以下顺序和内容进行: 
    首先是趋势分析:无非是延续趋势或调整趋势2种(即推动浪和调整浪),但要明确其级别——即是什么规模的推动浪或调整浪及其理由、依据; 
    第二是确认该趋势得以继续或反转的要点、契机是什么; 
    第三是操作策略。 
    第四是一周至少有一次全面的总结。包括:上周分析汇总,上周实际走势,对上周分析的成与败的评价及其原因分析,下周预测及操作策略。最好附上图表以加强记忆。 

    我对波浪理论的态度~~ 
    1、正在涨的股票,其继续涨的可能性最大——所以我只关注正在涨的股票; 
    2、正在涨的股票,或处于反弹调整浪、或处于上升推动浪——所以我把工夫主要下在对“性质”的判断上; 
    3、目标计算——不讨论最后的目标,只研究基本目标以及该目标是否有利可图。 

    波浪理论之所以难以推广,是因为人们在分析上经常会苛求完美;完全吻合经典波浪理论所有细节的案例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不象在所有的“顶部”和“底部”一定会有类似于“乌云盖顶”、“黎明之星”之类的“经典”K线形态或组合存在以便于证明其是何等的“放之四海而皆‘准’”;波浪理论的优势不在小的技巧上、而是在方法和思维方式上:如“股价非涨即跌且总体呈涨跌交替循环”、“无论涨跌,其或为对其前度行情的调整,或为次前度行情的延伸”之类的阐述,侧重点就在方法和思维方式上。据此思维,无论个股还是大势均可适用。 
    只运用比如K线理论、移动平均线理论等来分析预测股价走势可不可以呢?不可以。因为你无论应用何种分析方法来研究股票价格走势都必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趋势(或曰方向)分析——即未来股价会涨、还是会跌;性质研判——即无论其属于上升还是下跌、都要确定其是属于对原趋势的调整还是对原趋势的延伸(通俗地说就是“会不会创新高或创新低”);运动目标测量——即未来股价运行(涨跌)的可能目标。还有就是涨跌的起止时间。衡量某分析理论、方法、技巧是否“完美”和适用,必须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检验。 
    遗憾的是:出来波浪理论以外、其他理论都没有全面涵括这三个部分的内容。 

    许多股民自认为自己是散户,所以无法把握大势,只能炒炒短线。事实上你在操作中往往是赚钱的股票“短线”出来了,亏损的股票却作成了“长线”,其结果是常年处于浮动亏损状态——最后还得被迫斩仓。请问:难道说对大势无法把握的人偏偏就能够把握“小势”(短线行情)吗?事实上,大势相对容易把握到差不多准的程度,我们都知道“长江滚滚向东流”,但在局部却不排除有向南、向北、甚至向西的地方,你说是大势好把握还是“微观”好掌握?96年5月买任何一只股票持到97年5月,都是很赚钱的;但是,任何一只股票在此期间也都有过局部调整的时候,真要带着极端的短线思维去炒作,其结果可能就是大家经常说的“赚了指数赔了个股”。所以:把握趋势永远是第一位的。 

    一切分析理论(包括理念)或技巧都必须经得起“统计数据”的反复检验——无论是基本因素分析还是技术分析。由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能够有效地从事股票投资的生涯则更是短暂,这就注定了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选择走这样一条路:把所有的“错误”都去尝试犯一次、以终于了解什么是“正确”的,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家。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注定了会有起有伏、有“涨”有“落”;因此,既不要因“上扬”而忘乎所以、也不要为“回档”而尽失锐气;意气风发时要注意寻求“量”的“配合”,“上攻”受阻时不妨退而“营造双底”;一帆风顺时别忘了“高位整固”、更不可得意忘形一不小心而“跌破1浪顶”,同时还要明了“目标”所在并不断地对“目标”作出积极的和合理的修正;遭逢挫折时当须“止损”离场、韬光养晦静候“新一轮升势”的到来。
机遇对于我们每个处于同一个层面的人来说基本上是平等的,导致不同的人生轨迹的关键在于各人如何把握机遇以及如何对待逆境。正确的处世态度是:永远要分清“牛市”和“熊市”;既不能在“上升推动浪”展开时“眼高手低”、更不要一遇“回调”就自乱方寸。要知道即使“双底筑成”也只是奠定了展开“第3浪”的基础、在今后的征途中仍有一系列的“历史关口”需要逾越;就算是面临正常的“局部调整”、若不小心应对也很难保证其不会演变成“熊市”的起点。 
    人生当然也存在运气。一起步就“创新高”当然有助于今后的持续“攀升”,而刚出道就“创新低”则必须清醒地明白就算或有“反弹”、充其量也不过是“反抽回颈”。成功的人生必须不断“创新高”。让我们共同努力、积极打造人生的“上升通道”吧!  

 

    波浪理论之批判(1)    波浪形态的划分与界定
    □金学伟

    许多人都说波浪理论易学难精。而实际上,波浪理论是一种易懂难用的理论。懂:整个理论只有几个简单的术语、几条简单的原理和“铁律",几乎人人都可用来套在走势上煞有介事地分析一通;用:要真正用得好,却又不那么容易。其间的道理,有人认为是波浪理论太富弹性。而我认为主要是2点:
  1、波浪理论在有些方面太富有弹性,有些地方则过于死板。比如关于5浪问题,波浪理论认为:每一个推动浪都可进一步划分出5个子浪来。而实际走势则并不如此,有许多推动浪都只有3浪组成,而不是书上所说的5个浪。再如关于波段比例,波浪理论用0.382\0.618\1.618\2.618等来测算涨跌目标和波段比例,应该说并没错。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这是建立在一般平均概念上的,并不代表每一波段的真实状况,也无法涵盖市场的全部规律。就市场本身及每一波段来说,需要我们做实际解析,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
  2、波浪理论之难还难在浪的界定上。从哪里到哪里可以算作一浪,从哪里到哪里不能算是完整的一浪,而只能算是次一级子浪。这是正确数浪的关键,而恰恰在这关键问题上,波浪理论并没有涉及——那些所谓的“大师"们,都在忙于建立程式以扬名立万,或者根本就缺少这方面的智慧。没有准确的界定,就没有准确的数浪;没有准确的数浪,就不可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可以说,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相当严重,也相当普及。别说一般的爱好者(有许多只是好事者),包括佛洛斯特、帕切特这两位仁兄,号称当代波浪理论掌门人,其实也是如此。我看过他们数的不少浪,有相当部分都非常随意,只是为了满足观点的需要或程式的需要,有些甚至根本就毫无道理。
  为此,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发表一组关于波浪理论批判的文章,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反思。当然,这里的“批判"并不是“文革"期间所用的批判,而是“批":把一些想法和感受写在书页的天头和地头上;“判":对某些问题进行思考,做出自己的评判。写的方式也不拘泥于顺序、格式以及系统性——我比较憎恨教科书,因为它总是把简单的道理或一两句话撑得老大,以便糊弄百姓和一些跪着看他们的人,使这种理论看起来更像一种理论,博大精深、系统而完备。
  今天我们先讲浪的界定问题。
  对浪的界定,我尝试过不少方法。如均值法:以周平均价或月平均价位来代替一般的K线与价位线;或是以周收盘价和月收盘价来取代日线与周线等。1993与1994年,我主要用后者;1995与1996年,主要用前者。但综合来看,最有效、准确率最高的辅助方法还是分形法与均线法。
  关于分形,去年在本刊上我曾经有过专文。它的基本法则是:一条K线,如果它的最低价既低于左边2条K线的最低价,也低于右边2条K线的最低价,则这条K线就构成一个向上的分形。同样,如果一条K线的最高价既高于左边2条K线的最高价,也高于右边2条K线的最高价,这条K线便构成一个向下的分形。由一个向下分形和一个向上分形所涵盖的一段走势就是一个浪,否则就不能算是一个浪。而均线法则更加简单,它的原理是:每一个完整的浪都有一条和它相对应的均线,伴随它的起而起,伴随它的落而落。只要数清了均线的浪,也就数清了实际的浪。道理很简单,因为均线的功能之一就是它的平滑功能,可以过滤掉一些次要的、短暂的、或无意义的波动,而把主要的轮廓描绘出来。
  以本次调整为例,大盘从2245点以来,有过许多次的波动,如果没有均线的帮助,我们很难对这些波动做准确的区分,而借助于均线则一目了然。从2245点以来,6天的移动平均线一共有过9次波动。
  第一次:2228点——2183点(指均线拐点,下同),这是下跌的第一个推动浪;
  第二次:2183点——2222点,这是下跌过程中的2浪反弹,可称第二浪;
  第三次:2222点——2151点;
  第四次:2151点——2155点;
  第五次:2155点——1919点;
  第六次:1919点——1940点;
  第七次:1940点——1834点(第三次到第七次构成第三浪中的5个子浪);
  第八次:1834点——1853点,这是下跌过程中的4浪反弹,可称第四浪;
  第九次:1853点——?,这是下跌过程中的第五浪。
  波浪理论中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程式概念。
  一个是“5浪":一个完整的推动浪将有5个浪组成;
  一个是“9级浪":大多数5浪中的第3浪都会延伸,即可进一步划分出5个浪来,使整个推动浪呈现出9个级数;
  还有一个是“21浪":进一步划分,一组完整的推动浪有可能会有21个细浪组成。如果是这样,那么,读者就可利用我们上面所介绍的分形法,对2245点以来的日线做一下“分形",然后数一数,是不是到1598点是19个细浪,到1703点是20个细浪,1703点开始的是第21个细浪?如果是,答案也就不言自喻了。
  程式有时候还是有用的,关键是要有准确的界定为前提。
   

    波浪理论批判(2)    ——再谈浪的分形与浪的程式
    □金学伟

    上周我们讲了“浪的分形";也讲了“5浪"、“9级浪"和“21浪"概念。其中浪的分形是波浪理论没有涉及过,同时又是波浪分析的关键前提。这就使我想起数学老师,如果一位老师本身只知公式,不知计算,那教出来的学生肯定也只会背公式,不会运用公式去做实际的计算,这是我对波浪“教科书"以及那些"波浪大师"最为诟病的一点。
  事实上,除上周所讲的分形方法外,还有一种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更为有效,那就是收盘价。其基本方法是:某一个收盘价既低于左边2天的收盘价,也低于右边2天的收盘价,这一收盘价便构成一个向上的分形;同样,一个收盘价既高于左边2天的收盘价,又高于右边2天的收盘价,这一收盘价就构成一个向下的分形。一组推动浪,如用K线分形是21个细浪,用收盘价分形也是21个细浪,那这组推动浪行将完成的概率就非常之高。
  以本次下跌为例,上周我们用K线分形,表明1703点下跌是最后一个小浪。而用收盘价分形也是如此:从2242点收盘指数开始,到1691点的收盘指数为止,一共有20个分形,分别是2163、2233、2140、2179、1920、1986、1882、1955、1919、1938、1827、1847、1817、1868、1808、1863、1784、1822、1638、1691。1691点的下跌是第21、也是最后一个下跌浪。这进一步表明我们上周所讲的观点:程式是有用的,关键是要有准确的分形方法。
  但尽管如此,我们还需注意:任何一种理论,要有实际价值,就得建立程式;只有原理,没有程式,人们就无所依从,更无法用原理去做量化分析。但一切程式都只代表了普遍性,是大量归纳之后得出的“基本如此"、“大抵如此"、“倾向于此",而不是“必定如此"。如0.618:上证指数从1992年5月以来,有5波大级别调整,其平均下跌点数相对上涨点数的比例为0.655,已较为接近0.618的黄金比例,再加1996年1258点到855点的调整,则为0.635,和0.618已更加接近。但这6波调整的幅度却差别很大,从40%到80%应有尽有,就是没有0.382、0.5、0.618等这些东西,这就表明,所谓0.382、0.618是建立在统计基础上的“大抵如此"、“平均如此"、“倾向于如此",而不是“必定如此"。
  程式也只代表了“大抵如此",而不是“绝对如此"。 如,按波浪理论,一轮完整的牛市会以下列方式展开:
  1、 有5个大浪组成,其中3个是推动浪,2个是调整浪;
  2、每一个推动浪都可进一步划分出5个子浪,每一个调整浪都可进一步划分出3个子浪,加起来是8个浪,因此当5个大浪完成时,一共会有21个子浪;
  3、进一步划分,每一个子推动浪又可分出5个细浪,每一个子调整浪又可划分出3个细浪,一步步划分的结果是:推动浪由21个细浪组成,调整浪由13个细浪组成,由于整个牛市有3个大推动浪,2个大调整浪,因此当其结束时,一共会有89个细浪。
  但在实践中会遇到3个问题:
  1、并不是每一个推动浪都可划分出5个子浪和21个细浪,也并不是多有的调整浪都可进一步划分出3个子浪歌13个细浪来。
  2、形态端点和实际点数的不一致,会加大波浪运动与波浪程式的不一致性,或增加用波浪程式来分析波浪走势的难度。
  3、即使大的框架与波浪程式相吻合,但在内部的子浪结构则千差万别,很难用波浪程式去生搬硬套。
  如512点到1510点,就非常明显地由3个子浪组成,而不是5个子浪,所有关于5个子浪的划法都经不起理论和实践的推敲。整个牛市从325到2245点,在波浪结构上呈扩展形态。即:1浪(325—1052点)由1个子浪组成,3浪(512—1510点)由3个子浪组成,5浪(1047—2245点)由5个子浪组成。对此,笔者曾依据实际走势和"波浪运动会不断从简单趋向复杂、再到更复杂,最后重归简单"的原理,做过专门预测。
  再如1047至1756点。这波行情首先会遇到形态端点和实际高点的不一致。所谓实际高点,是指行情的最高点,形态高点则是指行情最终完成的那个高点。就1756点来说,其形态端点显然应该是1695点,而不是1756点。因为以周收盘价来看,是1695点这一周高于1756点这一周;6天均线的高点也是1695点高于1756点。但用收盘价来分形,从1047点到1695点这段行情一共是13个细浪,而不是21个。这显然与“推动浪由21个细浪组成"的波浪程式不相符合(不过以同样的方式分形,从1695点到1341点倒正好是13个细浪,和调整浪由13个细浪组成的一般程式非常相符,这进一步表明,程式是有用得的,但不是绝对的)。
  还有,以收盘价来分形,从1047点到2245点一共是89个分形,正好和"一轮完整的牛市循环有89个细浪组成"的程式相吻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用我们所教的方法,自己去数一数。但在子浪结构上,却并不是21—13—21—13—21这样的组合,而是1浪:13个细浪;2浪:13个细浪;3浪:29个细浪;4浪:27个细浪;5浪:9个细浪。大的程式相符,小的方面却有很大的弹性,这就是波浪理论,就是实践。
  就以本次调整来说,尽管市场已验证我们上周所讲的“5浪"、“9级浪"、“21个细浪"完成一个推动浪的结论。但反弹的形态究竟如何,是不是也会像一般波浪程式一样,以3个子浪、13个细浪完成?却很难事先料定,只能说基本如此。还有,反弹最高点和形态端点是否会一致,即实际的高点会出现在A浪之中,还是在C浪之中?也很难事先料定,只能说,根据目前架势,反弹的最高点出现在A浪之中的可能性居大。

    波浪理论批判(3)    波浪与均线的同级印证法则 
    □金学伟

    前周与上周,谈的都是浪的程式与浪的界定,这也是波浪理论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尤其是浪的界定,是波浪分析的首要前提。没有这一点,就无法准确地区分浪形、计算级数。  但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在波浪理论中却始终是一个空白,这是我深感奇怪的。当然,这种怪并不是怪艾略特,因为他是波浪理论的创始人。作为创始人,能够提出思想,归纳出基本原则,建立相应的理论体系和基本程式,已是非常了不起了。问题是他的几个继承人,几十年来除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外,竟然毫无长进,至使兴冲冲而学的人,大多数在尝试一段时间后,都失望地离去,也使波浪理论几乎沦为可供人任意玩弄的风尘女子。
  奇文共欣赏
  近来有一篇奇文似乎就是一个旁证。这篇文章从512数到2245点,竟然找出了5个浪来。即1浪:512-894点;2浪:894点-752点;3浪:752点-1510点;4浪:1510-1047点;5浪:1047-2245点。别说这种数法能否通过下列检验:894-752点只调整4周,1510-1047点调整了24个月。把2个时间跨度如此悬殊的调整,当作同一级别的浪是否行得通。仅用分形理论来检验一下就可以明白,这完全是胡扯淡。因为在周线上,894-752点只有一组分形(1个浪),而1510-1047点有13组分形(13个浪)。在月线上,894和752点均无法构成分形(也就是说再放大一级,它们连1个浪都不是);而1510-1047点则有a、b、c、d、e这5个浪。没有浪的界定,只有浪的程式,结果只能是以程式做虎皮,以需要做先导,最终使波浪理论沦为真正的风尘女子。从这一角度说,分形理论应该是对波浪理论的突破性贡献。
  均线与波浪的同级印证
  由于浪的界定是那么的重要,所以本周我们想再谈一下分形问题。
  我们说过,除了K线与价位线外,还有一种有效的分形方法就是均线。均线既有平滑功能,可过滤掉一些无意义的、短暂的波动;又可任意设置时间参数。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不同级别的浪和不同长度的均线相匹配,建立起“均线与波浪级别的同级印证法则"。
  以这一法则来看1047-2245点的走势,其基本浪形一目了然。360天均线:从头到尾一以贯之,显示这是一个完整的大浪。60天均线:与1047点相配的是一个上升拐点,显示1浪开始;与1756点相配的是一个下跌拐点,显示2浪调整;在1341点后又一个上升拐点,然后在2114点后出现下跌拐点,表明这是一个3浪;4浪是曲折型调整,因此60天均线也是2落2起;2245点后,60天均线再次下跌,意味着5个上升浪全部结束。如果知道这种分形方法,再稍知波浪理论,就可以在这一拐点后,顺理成章地得出一个结论:牛市结束了!除此以外,还需要什么?不需要了。因为波浪理论就是如此简单,复杂只是因为"大师"们缺乏真正的智慧。
  波浪与均线印证法的反证
  均线与波浪的同级印证法则还可以反证。以目前市场来说,既然从2245点到1514点已经完成一波由5个推动浪、9个浪级、21个细浪组成的中型调整浪,就可顺理成章地得出一个结论:1514点开始的是一波中型浪级的反弹。既然是一波中型浪级的反弹,那么与此相匹配的中期均线就一定会出现一个上升拐点(所谓中期均线,根据笔者的实证研究,以60天为适中,以45天为至少)。只要这个拐点还没出现过,中型浪级的反弹就不会结束。因为中期均线出现一个上升拐点,是中型浪级反弹结束的起码条件,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象“形"与“影"的关系一样,否则“波浪与均线的同级印证法则"就不能成立。而目前情况是,自1514点以来,无论是60天,还是45天均线,都还在下跌过程中。在此情况下,你说反弹会结束吗?


    波浪理论之批判(四)    从关键形态入手

    □金学伟

    连续3周的波浪理论批判,使我收到不少朋友的“抗议",尤其是上海的一些读者,认为这样的照顾面太狭窄,不能满足他们多样化的需求。希望能把波浪理论批判改为不定期的,以腾出空间,做到一些“随机漫步"式的评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我打算采纳。本周我们谈论的主题是如何应对数浪中的变数。
  波浪理论是股市实战中的军事学,并且是一门主要的军事学流派。就象一切军事学理论,只能讲到一般的战争规则和用兵法则,无法把所有变数都一一穷尽一样。波浪理论同样也无法把股市中的所有变数都一一穷尽。从这一点上说,波浪理论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只在它强调弹性的方向错了。
  实战中,弹性主要来自波浪运行规则,如形态变化、浪的级数以及浪的组合方式。至于数浪,在一定分形指导下,总能数得清楚。如,1047-2245点,借助于月线,可清晰地数出5个浪来;借助于周线,可明白无误地数出21个浪来;借助于日线,可数出89个细浪。变数在它们的组合方式和经典的“波浪循环图"并不吻合,也并不是每一个推动浪都会有5个大浪、21个子浪和89个细浪组成。而波浪理论强调的是数浪上的弹性:既可这样数,也可那样数,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1,把波浪理论当作宗教而不是科学。科学是用来证伪,而不是“穷极真理"与发现“绝对真理"的;宗教则相反,是用来穷极真理与宣布绝对真理的。只强调数浪的弹性,而不是运行模式的弹性,会使人错误地认为波浪理论都是对的,如果错,那是因为你数浪错了。2,使波浪分析者为满足理论和程式需要,去做削足适履式的数浪——那些总想把每一波行情都划分出5个浪来,以满足波浪理论的需要,从根本上说,就是由此而来的。
  撇开这一点,波浪理论是有很高的准确性的。如本次调整笔者就犯过一个错误:当大市跌到1795点时,由于日线上已完成13个细浪,便错误地认为会有一个中期整理。而实际上,按波浪理论,推动浪总是会倾向于21个细浪,而不是13个。既然我们已认定它是一次大级别调整,是一个下跌推动浪,就应该倾向于21,而不是13个。尽管实践中也有13个细浪的事例,但这只是“偶尔如此",不是“大抵如此"。“偶尔"是小概率,“大抵"是大概率。小概率成为事实的条件比较苛刻,需要更多的旁证。大概率成为事实不需要太多的旁证条件。舍大概率而取小概率是这一错误的主要原因。当然,由此我们也可看到,波浪规则并非“菜鸟",在大多数情况下,它还是对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实践中出现的变数呢?我的常用的方法就是从关键形态入手。所谓关键形态,是指一轮走势中最明确无误的那一、两个片断。它就象打开保险箱的钥匙和密码,由此入手,就可从大的方面把握住基本态势,使其它问题迎刃而解。如325-2245点,不管你怎么数,你都无法回避2个形态:1052-512是一个下降三角形,1510-1047点也是一个下降三角形。"三角形只有在B浪与4浪中才会出现",这是波浪理论一个非常精彩的"定语",体现出波浪理论对实践的归纳能力(在波浪理论中,这种精彩的定语还有很多,但都一笔带过,因而常被人忽略)。因此这2个形态就成了关键形态,由此入手,我们就可知道,325-2245点只有一种数法,那就是“a、b、c、d、e"5个浪(当市势以a、b、c、d、e的形式运行时,d浪即等于4浪)。除此以外,任何数法都是错的。
  就像上述事例一样,目前市场也有一个关键形态,那就是10月15日—10月26日这2周的K线组合:10月15-18日,上证指数1703—1550点;10月22日-26日,1514—1744点。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扩散三角雏形。它表明,1514点开始的反弹,将会以某种三角形态完成,或者是扩散形态,或者是收敛形态和下降三角形。但不管怎样,他们都是明确无误的b浪标志。  5浪也是一种明确无误的形态。因为任何一组5浪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当市势以5个浪的形式展开它的第一次波动,以后就会有第二组5个浪顺着它的方向波动"。由于本次调整是一个明显的5浪形,因此它也就成了一个关键形态,抓住这一形态,我们就可知道,未来的c浪调整也会是一种5浪形。至于b浪有没有结束,我相信还没有,因为1、时间还不够;2、形态还没完成—1514到1744点只是其中的a小浪,至于b小浪的低点,如是收敛形态,就是1550点,这在本周四已经看到;如是下降形态,就在1514点附近;如是扩散形态,就是148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