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松鼠会 ? “哈夫病”: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17 06:55:10
小龙虾事件终于有了一个初步结论,专家们首先基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肯定了南京出现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例与食用小龙虾有关。接着判断为未知毒素引起的哈夫病,理由:本次出现的病例与既往国内外报告的哈夫病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流行病学特征上高度相似。
然而,哈夫病致病因子至今不明,令笼罩在这场肌溶解风暴上的疑云并未消散几分。疾控中心对市面上的小龙虾及患者的血液和尿液取样后,分别在三个不同的检验中心独立筛查了包括多种抗生素、重金属及其他可致肌溶解的总计九百多种化学物质,结果均未检出。可说是穷尽所有已知原因而无解,因此不得不认定为未知毒素引发的哈夫病。正如科学松鼠会会员薄三郎所说,“哈夫病颇像一种无奈的中庸诊断。它虽属横纹肌溶解征,却不能用任何常规病因来予以解释。”
要让公众安心,“未知毒素”四字,恐怕远不足够。但要确定一种水产品的致病物质确实并不那么简单。水生生物的代谢产物极其多样,仅每年新发现的海洋天然产物就有几百种,结构上也多种多样,有烃类、萜类、多糖类、多肽类、聚醚类、生物碱类、甾体类大环内酯类等。而目前主要的毒素检测方法包括生物检测法、免疫酶联法、细胞毒性检测技术,分析毒素分子结构的技术有光谱、质谱、薄层色谱、毛细管电泳、X- 射线结晶分析法、核磁共振法等,手段看似繁多,却各有不足。就拿此前美国方面曾经用于哈夫病病例检测的小鼠生物检测法(MBA)来说,它既费时又费钱,小鼠个体差异也带来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最终正是受到这种检测方法本身的限制,美国的研究人员只能大致测出毒性大小,而无法确知毒素组成。
因此,目前国际上对哈夫病的了解仅限于如下信息:可能由一种或多种毒素引起。致病毒素在高温下稳定,可溶于非极性脂类。可能源于某些藻类产生的毒素通过食物链传递积聚在水生动物体内。毒性极强的岩沙海葵毒素(Palytoxin,PTX)是目前已知毒素中致病作用最为近似的一种。
分析未知毒素,难度同样巨大。以刚提及的岩沙海葵毒素为例,1971年这种非蛋白的聚醚类毒素就被分离出来,但由于它的分子内有71个手性中心,直到 1982年日本和美国研究小组才依靠光谱技术和化学方法解出它的立体构型。
岩沙海葵毒素(Palytoxin,PTX)
致病毒素的分析短期内未必能出结果,那么质检和环境方面的调研结果能否帮助解谜呢?据南京新闻发布会的相关报道,南京农业部门总共采集了4组本地小龙虾样本,检查了十个指标均告合格。南京质监部门也对一家小龙虾生产企业抽取了2个批次的样本进行检验,具体检测项目不明,只知道检测结果也全部合格。
遗憾的是,这些抽查样本数显然有些不足。病例数目已经表明,致病的小龙虾在小龙虾中属于绝对少数,在大量小龙虾中,仅依靠这几次抽查九成九查不到。但如果针对性地调查患者食用的这少数的致病小龙虾又如何呢?这些致病的小龙虾究竟从何购得?来源是野生或是养殖?是否生长于特定水域?该水域水体有没有特别的污染源或生长了特殊的藻类?如果追溯小龙虾的源头有困难,那么困难出在哪个环节,未来具体又该如何改进?这些问题依然亟待解答。
鉴于目前肌溶解的致病原因很可能源于某种对热稳定、可溶于非极性脂类的毒素,而小龙虾的虾肉部分脂质含量并不算高,倒是虾头中的虾黄等富含脂类,饕客们大啖小龙虾的美味时,如果想提高些安全性,不妨选择只吃虾肉。此外,根据国外记载,那些曾经呕吐的哈夫病患者在各种生化指标上的检测结果普遍较优,因此如果已经感到不适,尽早催吐或能减少这种食源性毒素的吸收。
哈夫病作为一个结论确实很“初步”。对小龙虾致病原因的探索绝不应就此止步。哈夫病不应成为终点,而只是进一步研究的起点。考虑到研究难度,公众还要多给科研人员一点时间。不过,质检部门和环境部门并不存在类似技术瓶颈,理应拿出更多的数据与行动。
【本文删改版已发表于新京报 文字编辑:拇姬】
——-正文结束回忆开始不喜勿入谢谢观赏的分割线—–
首先要感谢国家,然后要感谢松鼠们,尤其要感谢拇 大虫 姬……
一切都从八月下旬那场小龙虾风暴开始——
先是在论坛,在微博,在群组中松鼠们自发地开始讨论。8月24日一早,我把窗敲雨、云无心、BOBO、青方、拇姬那些零零散散的讨论收集起来,在松鼠会的邮件组里发了封信,打算让大家过目下,两小时后作为第一期松鼠快评发出。
结果引发了更集中的讨论,几十封信在因特网里飞来飞去,松鼠们热烈地讨论着目前报道中的疑点。在云无心分析了草酸和柠檬酸以后,松鼠们也都同意疑凶不太可能是洗虾粉。这点共识后来让我们少走了不少弯路。BOBO和青方从流行病学角度分析,认为小龙虾确实很可能是引发肌溶解的直接原因。色人分析了肌溶解的几个可能原因,接下来松鼠们就开始做减法:把所有小龙虾导致肌溶解的可能性逐一提出来讨论,然后看能不能排除。
就在这个过程中,拇姬和我说了一句:你去整理下国外小龙虾引起肌溶解的先例吧。
于是,哈夫病(Haff Disease)第一次进入我们的讨论视野。
8.24下午2:41,我在邮件组里贴出了哈夫病的相关资料。松鼠们讨论之后认为,哈夫病的可能性很大,强烈建议加入快评。拇姬又把我毛毛糙糙的初稿拿去几次三番地加工文字,排版润色。最后,在我和另一个编辑快要崩溃之前,拇姬终于矜持地表示基本满意了——“好吧,就这么发吧”。
于是就有了第一期的松鼠快评《聚焦“小龙虾-肌溶解”事件》 。
而今天,我们看到了江苏卫生厅的《小龙虾疑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十问”》,专家们做出的结论,与松鼠们的讨论结果可说不谋而合。
这十问我觉得还是比较切中要害的,当然我们还是希望过不久能看到更为翔实细致的调查报告。毕竟,就像松鼠田不野在接受央视《新闻周刊》采访时所说,“往往恐慌会传播得比真理快得多”。如果没有及时可靠的信息,不安情绪的产生是很自然的。
有时科研的乐趣与侦探感受到的乐趣相仿。要靠近真相,需要穷追不舍的好奇,需要抽丝剥茧的耐心,更需要建立在多种学科坚实知识基础上的思考与求证。如果说这次我们在综合分析后率先接近了真相,那也是因为没有一只松鼠是在独自战斗。未来,松鼠们依然会继续辩论交流、彼此纠错、互相补充,让松鼠快评成为网上的一种独立而认真的声音。
上周日夜里,一群松鼠们在上海聚餐,他们吃的不是坚果,而是小龙虾,足足十八斤——这就是松鼠们对自己的判断投下的信任票。
(当然关于后来有很多松鼠喝醉了留下了很多不该留下的影像资料这种事情为了松鼠会的形象我是一个字也不会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