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长河上摆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1:11:12
我曾在一篇杂志上看到记者王绍培对青春读本的编者严凌君老师的采访,严君说,“我觉得当老师,可以这样说吧——人类社会里面真正值得做的职业不是很多,而老师就是其中之一。不管是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教师这个职业总有它独特的价值,因为它是人类需要的职业。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就像一个摆渡人一样,把一代代学子送到人生新的彼岸。所以,从内涵上说,这是一个高尚的职业。 摆渡,需要环境和气候。有句话叫做: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摆渡同样需要大家的齐心协力,在同一条船上,互相帮衬,同舟共济,一路欢歌,不亦乐乎!在这条船上,艄公和乘客心往一处使,劲往一处用,之间不存芥蒂,关爱互动,在船上的日子里充满温馨,即使乘客上岸,也留下了风雨同舟的快意。天有突变的时候,水有湍急的时候,船有危险的时候,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没关系,还有其他的艄公,还有其他的高手,也还有其他的朋友。学一学,听一听,看一看,别人的经验,也许适合自己,别人的经验可以为我所用。 我就是一个常常在朋友和乘客的帮衬下,在教育的长河中默默的摆渡者。 一、蓦然回首,机遇就在灯火阑珊处 读大学,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当我洗干净腿上的泥巴,穿上母亲给我做的新鞋,换上母亲亲手缝制的解放装,怯生生的走进大学校园的时候,我心想:一定要不虚此行。曾经失去过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我岂能让它浪费。由于和教育的话题无关,在此一并略去。 在去中学实习的时候,我们来到学校,犹如给学生平静枯燥的学习生活注入了一股清澈纯净的活水。班会上我们平等对话,节日里我们一起去桃花洞野吹,我们一起唱歌,谈诗歌、谈理想,谈未来,在洞里我们一起探险,我们手拉着手,一起大笑,一起尖叫。出来后,有同学在水库里放遥控的轮船,那已经是冬天了,所以我不必担心他们会下水游泳。但不久就听见有学生在哭,原来他的遥控轮船沉到水库里去了,要命的是,他还是向人家借的。我派了几个身体好会游泳的同学下水,均是无功而返。看着学生哭兮兮的样子,我想,我去试试吧,也许有一线希望。我试着扔了一个石头试了试水的深浅,大概有两米左右。也许可以试试,我尽力吧。于是不顾同学的劝阻,脱衣跳了下去。湖南的冬天,冰冷的水让我有点无法呼吸,我咬咬牙,向船沉下去的地方游去。学生在岸上指挥,左边,再右一点,好,就是那里。我沉下去,好不容易摸到水底的泥巴,在泥巴里瞎摸索,上天保佑,但愿我能够找到,我心想。真是苍天有眼,我摸着了,一阵欣喜充盈心间。当我露出水面高高地举起轮船的时候,只听见岸上的学生狂欢起来。我爬上岸来,学生不顾我湿漉漉的,赶快把自己的军大衣脱下来披在我的身上,有同学给我送来了半杯酒,说是喝下去可以御寒。我浑身哆嗦,心里却是暖洋洋的。有同学早已拾起柴草,为我烧起火来。冬天的乌云遮不住我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那位同学说要拜我为师,喊了师傅,学着武林人氏的样子,请师傅受弟子一拜。直笑得我们肚子痛方才罢休。 我的举动,一时传为美谈,认为我有爱心,有爱学生的心,二中的老师也为此对我刮目相看。其实我这次下水摸轮船,目的也就是让学生开心,没有想其他的,但我的这一举动的价值却远远大于轮船的价值了,它可以说是不可估量的。赢得了学生不说,在校方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也为我以后工作的分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后话。 实习的生活就要结束了,和学生的感情却是越来越深了。记得我们分手的时候,我为学生高唱一曲,《驼铃》在当时正是流行时期,我也动了感情,当我唱到最后一句“一路多保重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动了真情,声音也变调了,眼泪也出来了,同学们本来就舍不得我们,我这一送别,唱得声情并茂,催人泪下。结果是全班学生嚎啕大哭,不论男生女生,所有的学生都是痛哭流涕。我们走了,全班学生尾随着我们,一路相送,一路眼泪。 临近分配的时候,大家正在东奔西走,我也在为此发愁。省重点中学邵阳市二中的校长(就是我实习的学校)刘相安和书记孙蒲英来到我们大学,把我的档案拿走了,只对我说了一句话,你的事我们来办,你就不用操心了。望着他们俩远去的背影,我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在邵阳工作期间,不负所望,带初中132班,不但是市里的优秀班级,升学考试的成绩也在市里名列第一,所带高中122班又在市里一炮打响,为此还赖了个“立功人员”的称号,受到省政府的嘉奖。 有一年的暑假,我们几个不甘现状的老师准备编一本资料,题目是《高中语文基本篇目图析与练习》。于是我首先想到绵羊,那时我们都结婚了,还没有小孩,正是干事业的时候。我们夫妻又都是同学,所以很好相处。在我们编资料的日子里,她们负责伙食和誊抄。我们借了一间类似于地下室的房间做我们的编写室,只记得阴暗潮湿,白天也得开灯,地面全是湿的,好像是谁泼了水一般。晚上蚊蝇肆虐,时时有类似于飞机的声音在耳边盘旋。因为热,白天我们赤搏上阵,肚皮、背上全是水。晚上有蚊子,我们长衣长裤,严阵以待。我们也吵架,那是争论,是学术辩论,有时没办法,把两位太太请来裁判。闲暇是我们互相吹捧,有时又互相攻击。黑暗潮湿的斗室里不时传出我们高昂的笑声。现在回忆起来,只记得我们很清苦,吃得非常节省,真是委屈了绵羊夫妇。我们奋战三十余天,二十多万字的手稿出来了。想起那段时光,至今还觉得自己这辈子伟大了一把。虽然湖大出版社答应出版,却要我们掏点费用,虽然发排单也开了,却终因手头拮据,更重要的原因是教材要换新的了,于是只得放弃。虽然我们的努力没有什么收获,但我们为此熟悉了教材,对我而言,还收获了真正的友谊。 后来绵羊来到深圳的育才。不久就知道学校对一个语文老师不满意,准备炒他的鱿鱼,绵羊及时向校方力荐: “校长,您觉得我怎么样?”绵羊信心实足地问。 “如果你不行,我们会调你过来吗?”校长的反问包涵着欣赏。 “如果您觉得我可以的话,我推荐一个人来,只会比我强。”绵羊为我打了包票。 “谁?在哪里?”校长得显很感兴趣。 “陈晓华,在湖南邵阳市二中,省重点中学。”绵羊把省重点中学说得特别重,说着把我们一起编写的书稿和湖大的发排单搬了出来,并且在育才的阅览室借了《中学语文教学》,翻到我发表的文章的那一页指给校长看。 “要他立即过来!”校长干脆利落。 绵羊在做了这些工作后,立即给我寄来快件。密密麻麻写满了注意事项,原件我找不到了,只记得信里说,要注意着装,不要穿中山装,因为这边没人穿。最好穿西装,一定要领带。好好理一下发,校长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因为校长很讲究,不要太邋遢。坐火车到深圳后,看清指示牌,注意,是往建设路方向走。坐几路车,多少钱。到蛇口的招商大厦下车,如果不知道的话,要售票员喊你一下,下车后,向前走一百米,向右看,你会看到一块很大的广告牌:明天会更好。看到育才的大门,你和门卫大爷说,就说是绵羊要我来的,我和大爷说好的。另外,你来了以后,千万不要太谦虚,至少也要实事求是地说,真是言辞恳切,令人动容。我打开绵羊寄给我的地图,找到大致的位置,发现他还在地图上做了详细的标记。当时真是感慨万千,心想:平生结一知己足矣。由于事情匆忙,我只请了六天假,就匆匆上路。由于有绵羊的铺垫,我十分顺利,连试教都免了,这在我们育才还是没有先例的啊。 如今来育才又有十多年了,回首往事,感慨万千。也许我并不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但绵羊的力荐,不能不是我工作中的动力。我也常常以此来勉励自己,常常以此来警醒自己。我不是那种很张扬的人,处事一般比较低调。这样反而让许多的同行愿意和我交往,加上我比较低调,做事比较让人放心,工作也还勤恳,于是每次投票选先进的时候,我总是榜上有名。当然工作也是做了的,不说别的,我们虽然是子弟学校,生源受到明显的限制,但是高考,我和绵羊送的93届,我送的95届,和绵羊一起奋斗的99届,高考成绩均是市里的第二名,市里的重点就有深圳中学,试验学校,外国语学校,他们都是全市范围招生的,我们超过他们夺得第二,这也是了不起的成绩啊。记得去年申报省级骨干教师,我本以为没什么希望的,准备放弃,也是同事劝我,说这对其他人也不构成威胁,对其他人也没有影响,你怕什么呢?于是我也报了一个材料,居然榜上有名。 有人常常说自己在写作中没有灵感,似乎灵感只青睐旁人。其实灵感是建立在深厚的知识底蕴的基础之上的啊。人们常常说自己在生活中没有机遇,似乎机遇只青睐旁人。其实机遇对大家是平等的,只要你努力了,机遇也许正悄悄地向你走来,而你却悄然不知。实际上,机遇也就是由实习、爱心、编书、勤勉等铺垫出来的。铺垫得越好,机遇来得越快。就像艄公,经验越丰富,摆渡就越快捷,人生也是如此。 二、遭遇网络,衣带渐宽终不悔 来深圳十多年,当我踏上特区这块土地的时候,是想在教育这块园地里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记得在给校长的信中,引用一句古诗:“春山磔磔春禽鸣,此间不可无我音。”我想,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教育也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但到这里才知道,哪里有高考,哪里就有应试教育。而且特区的学生生活条件好,知识信息面广,家长工作特别忙等原因,学生的刻苦程度反而不如湖南。一时间心里有许多反差,也曾经苦闷过。但毕竟升学是学生的终身大事,不久也就适然了。后来我们老校长在大会上做报告,谈到对教师的管理理念:“情要给够,理要说透。”我似乎豁然开朗,教育学生不也是如此吗?于是我把许多精力花在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上,语重心长而极尽拳拳之意,苦口婆心而表达殷殷之情。至今想来,还是很让人回味的。 为了和学生很好的交流,在班上设立了《班级日记》,在《班级日记》的序篇里,倡导日记应成为我们集体扬善的主要武器。在这里,要讴歌我们身边平凡的同桌,或刻苦钻研,或自强不息,或关心集体,或友爱同学 ;在这里,可以鞭挞我们身边的点滴丑陋,或无视纪律,或抄袭作业,或自私自利,无视集体荣誉,我们对事不对人。以记录发生的事为线索,以抒发自己真实的感受为契机,把我们班的“花季与雨季”通过文字的形式保存在我们的记忆里。我希望这本日记成为我们师生互诉衷肠的谈心亭,成为我们班集体逐步成长和完善的文字相册,成为大家互相勉励与督促的道德长跑,成为联系我们班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班级日记》曾在教育报刊上连载,无论是班级的凝聚力还是班级文化的建设都取得了相当好的教育效果。 为了和学生交流,我专门为我的学生开通了沟通热线,我把电子信箱在班上公布,并且告诉同学,可以用昵称。我知道,这是需要条件的,那就是需要勇气、信心。自信自己和学生的关系是真诚的、坦荡的。同时也自信自己平时处理一些问题是公正和无私的。如果你平时偏爱部分同学,甚至是靠高压政策在维持班级的正常教学秩序,那么,最好不要去惹这个麻烦。受些辱不说,还不定信箱里就有了炸弹。反过来说如果是一位受学生欢迎和尊敬的老师,那境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也许每天打开信箱的时候,收到的是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我常常通过阅读学生的信件,净化了我逐步俗气、老态的灵魂,陶冶了我逐步蜕化的情操。阅读邮件可以有一种成就感,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面对学生的颗颗赤诚的心、信任的心灵。自己会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责任感。当我在赏心悦目中怡然自得的时候,当我沉浸在学生的溢美之词里的时候,当我被学生的苦恼而苦恼的时候,当我体会到被学生的信任而心情逐步厚重起来的时候,我明白自己必须时时自新,时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时时鞭策自己,时时反省自己。这种沟通实际上是一种心灵的互动。引用一句泰戈尔的诗来概括我的感受:“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如果承认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的话,那么,教师和学生是互为水,也互为鹅卵石的。我们更多的时候只是看到了教师的教育艺术让学生日臻完美,而没有意识到来自学生心灵的泉水也在洗涤、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人格,让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事业也日臻完美。我就是这样以自己的心灵感受着学生的心灵,理解着学生的心灵,耕耘着学生的心灵,享受着学生的心灵,同时,我的心灵也被学生感染着、理解着、耕耘着、享受着。在当今这个时代,能够直接生活在学生的心灵之中,我们的心灵会变得纯净一些,轻盈一些,我们会少了许多世俗的烦恼,而获得许多精神的快乐。何况,当我教育的眼光突破了技术的层面而进入学生的心灵的宇宙时,我们每一天的劳动都成了真正的创造。这时,我们会由衷地感到:教育不但是有意义的,不但是快乐的,更是美好的。这种沟通不但让我赢得了学生,也在应试教育的氛围里冲杀出属于自己的一份自留地,每届高考成绩下来,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如今为了更好地和学生交流,在校园网上建立了一个属于我们师生的精神园地的互动论坛。我是班级在线的斑竹,和学生在那里可以进行平等的、友好的交流。我们可以探讨教育,探讨人生,抒发迷茫和苦闷。让家长也参与进来,让家长也来了解自己真真实实的孩子,和他们平等的对话和沟通,互动、互勉、互学、互爱。在艰苦的学习环境里,打造一片和谐温馨愉悦的学习环境。 大概在两年前吧,偶然的机会,和化生论坛的斑竹内质网聊天,他介绍我来到了K12教育网站。内质网,以前我们并没有深交。上天安排我们上学期共事,从此我们便成了朋友。他其实不是那种口若悬河的主,朴实、随和心地善良,能吃苦、能吃亏。这些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从此每每碰到他,我都非常友好的跟他点点头(有巴结之意),他也常常报以微笑。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在评价我们班的任课老师的时候,内质网分数老高不说,学生还添油加醋,把他说得美如仙子,艳若桃李。从此我便对内质网刮目相看。在特区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是近乎苛刻的,而我们的内质网如探囊取物轻轻松松地就赢得了所有学生的芳心,这是他人格魅力。我上网的开始,是一种什么境界?是“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在网上乱撞,有时撞得头破血流,自从遇见了内质网,犹如琼花碰见了洪常青,是他把一个苦大仇深的孩子送上了革命的道路。在教育网络的汪洋里,我有幸认识了许多朋友,他们不但是我教育航程中的领航员,也是我摆渡过程中的良师益友,有了他们,我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属于自己的教育思考。 在K12里,我最先认识的不是赫赫有名的版主,也不是权重一身的管家,而是一个令我十分敬佩的名字。 还是99年吧,我就读了他的《从批判走向建设》。当今教育界,许多假大空者,要不高山仰止,感到高不可攀;要不如临深渊,感到深不可测。魏书生的能说会道,我学不来;于漪的真情流露,我也搬不动。而读李博士的书,如一股清新的风,春风拂面,清爽怡人。又如一汪甘泉,点点滴滴,滋人心田,沁人心脾。在他的著作里,有学生的喜怒哀乐,有老师的酸甜苦辣。有成功,也有失败。学生的淘气、懂事,老师的宽容和爱心。历历在目,如在眼前。他班上的某某,和我班的某某不相上下,他班的某某就是我班的某某。比照、联想、反思、启迪,在我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与其说是共鸣,不如说是强烈的震憾。特别是他的创作,不是那种充满雕琢痕迹的苦吟派,而是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流淌,像一股清晰的山泉,汩汩地流淌在我的心田,滋润我那干涸的童心。从此,李镇西在我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有幸的是,我和他曾一起共同主持K12班主任论坛的工作,这段时间是我受益最多的时候。他的著作无论是《爱心教育》,还是《走进心灵》,出版的全系列丛书我全部拜读过,那种熏染、那种陶冶,加上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感受。于是也不知不觉的走上了情感和爱心教育的康庄达道。 有一天和镇西聊天,他说,你也写点什么嘛,其实你的文笔还是不错的,积累起来,总会有用处的。是啊,“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于是我也开始写点东西,尽管那不是什么东西,有时连我自己看着都烦。没想到的是李班说:“如果积累起来,就是一部爱心与教育。”亭林人热情的拥抱着我的幼稚,那是老师对学生的期待,但愿“罗森塔尔效应”能成为现实。卢志文总校长给予了热情的鼓励,连管家也热情的鼓励我,如鱼儿亮丽的文笔善意的谎言也是我“挤牙膏”的动力。此时,笑春的微笑是那样的善良,佛兰的友好是那样的热情,美玲的宽容更是让我感到美丽动人,木棉言语不多却让人领略到一种理解,老梅来了,小曼来了,如今信梅也来了…… 原来这里是如此美好! 论坛有那么多的高人,挥洒自如,既有理论上的前瞻性,又有可情可感的可读性。李班的爱心与文字天然去雕饰,可亲可感。亭林人的教育理念与实际个案操作并重,卢总文采飞扬,袁卫星的情文并茂,木棉的质朴纯净,如鱼儿的清纯亮丽……我几乎天天和这些超凡脱俗之文见面。耳濡目染,也受益非浅。虽然许多东西是学不来了。但在他们的感召之下,在他们的影响之下,我自己也有了一点点动力。我常常用网友来勉励自己,来推动自己,来鞭策自己,来警醒自己。于是也常常挤一点牙膏出来,期望着有朝一日,也来一本网友点评本“精华帖”之类的东西。如果能够成为现实,我愿足矣。 在论坛里,身为班副,就有了压力,有了压力就有了动力。看着网友行云流水的文字,羡慕之余就有了自己的思索,思索之余就有了一些感受。形成文字就是素材,发到论坛里,网友的跟帖热情而友好,这就有了所谓的成就感,这种感觉,是在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好好的加以利用,就成了动力。K12为我们建立了这么一个平台,她像大海,容纳百川。又像一个广阔的舞台,容纳各种人物在这里一展身姿。也许我是小丑,但在K12里,却有我容身之处,并且接受我。不知不觉,我也有许多文字了。我自己也明白,那确实也不算什么,既不是论文,也不是系统的文字。仅仅是积累一些素材罢了,但那也是我用笨拙的手指头一个一个地敲打出来的。 在网络世界里,也许大家不相信有友谊,那么我在论坛里却享受到真诚和友谊带给我的幸福。当我住院的时候,红荻千里迢迢从江苏特快专递寄来了鲜花,当我自豪的在病房里说是网友寄来的鲜花的时候,病友无不露出惊讶的神情。苏州人为此还赋诗一首,直感动得我眼泪盈盈。当亭林人知道我需要一本书的时候,借出差到上海的机会,走家串巷,硬是从书的海洋里把我需要的书捞了出来。并特快专递寄给我,当我收到鲜花和书的时候,那种感觉,真是无从表达。因为我们素未谋面,却是如此肝胆相照,唯有我们教育方面的论坛才可能创造这个奇迹。我知道,论坛里许多网友需要镇西的《爱心教育》,而当时市面上却脱销。我到北京出差,特意去了西单的图书大厦,结果只有两本,我把它全买了下来,心情十分激动。来到K12总部管家那里,在蝈蝈的电脑上就忍不住发了一个消息给论坛的网友:报告好消息,我在K12网中央向论坛所有的网友问好!把书城里所有的《爱心教育》不惜一切代价全部买了下来,不日将托运回深圳。那情景真是既快乐又幸福。 苏州市副市长、博导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出来了,我心仪已久,没曾想不久就收到了朱市长的赠书,还亲笔签名,真是让我喜出望外,感激不已。袁卫星主持编辑的书出来了,我也有幸成为大作的读者,这一切,都是网络带给我的欣喜和收获,这是何等的快意啊! 后来又任教育在线班主任论坛的斑竹,如今又回到K12担任班主任论坛的斑竹,这是对论坛的怀念和不舍。如今和吴若岩先生、信梅女士一起打理K12班主任论坛,教育在线和佛兰、瓜山书生一起,我们合作非常愉快,相信我们会有新的收获和成功。 《中国教育资讯报》发行以来,为我们一线的平民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面平台。每当看见面向我们平民教师的文字,常常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像一汪明净的清泉滋润着我们苦涩的心田。又像一位德高望重而和蔼的长者在和我们娓娓谈心,亲切自然而又有许多收益。当我的文字在班级在线上发表的时候,当我的文章在对话版变成铅字的时候,常常有一种无名的激动。于是我的名字上了升学版,也上了课堂版,一位平时只注意埋头拉车的人,如今也开始思考我们的教育。这一思考,一发而不可收,一年下来,几十万字的教育手记就出来了,光发表的就有五十多篇。如果说,论坛让我开始写作,让我有了读者的喜悦,而《中国教育资讯报》则是让我尝到思考与成功的喜悦。在此我要借贵报的一角,感谢贵报的几位编辑对我的鼓励和指导。 三、登上高楼,遥望教育坎坷路 深山里的农民,上山伐木,各种各样的木料不计其数,应有尽有。有松树、有杉木也有梓木。要做什么家具,信手砍来,皆是上等质地的木材。而做出来的家具,却只能自己享用而卖不出去。更不要说批量生产了。 农民种辣椒,从挖土下种栽秧到浇水施肥摘辣椒。丰收了,结果廉价得让人心痛。辛辛苦苦摘下来挑一百斤去卖,结果才二十余块钱,连卖的工钱都抵不上。 农民卖橘子,上山摘橘子,挑回家里。且不说平时的施肥、杀药、管理,结果光是上山摘橘子的工钱都保不住,不要吧实在可惜,要嘛实在是划不来。只好是打掉牙齿往肚里吞。 回想一下我们的教育,在我们日积月累的教育教研生涯里,哪一个没有许多的素材。打开我们记忆的阀门,一个个数来,哪一个故事不凝聚着我们对下一代的关爱和满腔的心血。作为教师,没有这样的故事的人,我敢担保,几乎是不存在的。但是,有多少人能够把自己鲜活的材料,组装加工然后形成漂亮的家具?又有多少人能够把自己辛辛苦苦种植出来的辣椒,加工成产品推销到市面上去卖个很好的价钱?我们一年到头,盼啊盼来了橘子的丰收,可是许多却烂在地里,这是多么的悲惨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却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只是我们没有去发掘和思考罢了。 翻开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里面并没有拣到巨款和勇斗歹徒的轰轰烈烈,仔细品读,反而觉得亲切自然。他所描述的爱心的故事,有许多不就是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吗?正因为我们相当熟悉,读起来就更能引起我们的强烈的共鸣,这正是他的成功之处。甚至我常常想:我班不也有“万同”那样的学生吗?只不过是镇西把他熟悉的材料加工成完美的家具,把他生产的那些辣椒、橘子等制作成上等的产品。我这里没有丝毫贬低镇西的意思,反而在心里充盈着对他的敬佩,因为他比我们技高几筹。所以镇西是年轻有为的教育家,而我们沦落为普通的老师,说得难听一点,我们只不过是教育领域里的一个朴实厚道的农民而已。 我们有许多老师,辛辛苦苦一辈子,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当退休的时候,几乎是一无所有,因为仅仅停留在教育的技术层面上总结,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我们生产出许多质地上等的原材料,我们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几乎是信手拈来,但我们仅仅在这个层面上埋头苦干,让丰富的源头活水流失,这是不是我们的悲哀呢?同时对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是不是也是一种损失呢? 所以我们应该走上一个台阶,更上一层楼。借用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说,当我们刚刚走上教育岗位上的时候,就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茫然,接着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许多教育工作者,憔悴一生,无怨无悔,精神可嘉,但他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教书匠,好的也就是能工巧匠而已。倘若能够跳出技术层面来看待我们的所作所为,把我们的材料加工整理,理出一个头绪,找到一种理念,一种规律,也许就会有一种“蓦然回首”,“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欣慰。 因此我们要站在培养人的高度,“俯视”我们的学生,今天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明天是社会的主人。我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学习的机器,不仅仅是你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你的学生,更重要的他是未来的社会的主人。基于此,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热情去看待他们。结合自己的特色和长处,建立属于自己的一套教育体系,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构架一套属于自己的教育思想,再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去进行有特色的、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的教育,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这样,你的素材就不至于浪费,你的良好的原材料就会制造出美观耐用的家具,你的辣椒和橘子也将找到很好的销路。 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教研的理念,经营能够发挥自己长项的教育思想,则不枉为我们的事业,也不愧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当我们一年一年在教育的长河中摆渡的时候,尽量不让受教育的人落水,让受教育的人参与我们的教育,参与我们的摆渡,一起把我们的轮渡平安、高效、快捷地送到理想的彼岸。如果能够突破教育理念的瓶颈,展现在我前面的将是更为广阔的空间,愿所有同道的人和我一起,把我们教育理想的航船摆向美好、摆向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 借本文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网友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