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须口传心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3:25:31

养生之道须口传心授

       有病人问我,他从书上看到某位作者传授的一个养生功法,照着练了一年多,毫无效果。我说:“你练一遍给我看看。”他真的摆开架势,开始比划,动作还真的挺熟练。他还强调说:“书上说,这是一套秘传的功法,威力无穷,历代都不向外传授的。我照着书中的图解练得分毫不差。”
      我笑了,想起小时候,对武术很感兴趣,也不知从哪里找来一些书,比如《少林拳》啦,《八卦掌》啦,照着上面的图式,一招一招比划,居然有耐心从头比划到尾,而且天天比划,天天练,练的时候还真觉得有那么回事儿,但练到最后,也还是没见有什么武艺。后来听大人们说,练武是要拜师的,没有师父的教导,光看图书,永远也练不成。我虽然很不服气这种说法,但心里已经有所触动了,希望能碰上一位武林高手,拜他为师,得其真传。后来学医,先学习书本理论,后来在临床中接触到很多老医师,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中,我获得了另一番收获,至此才真正领悟到书本理论的精妙之处,真是千变万化,不可言传,领悟到每一句理论的背后都有一片海洋,需要师父的指点才能得心应手地浮沉于其中!
      为什么老师如此重要?
      庄子讲:书籍里记载的,都是古人的糟粕,而精华只能存在于人的心里。就武术而言,书中记载的一招一式,都是正确的,但在这些招式中,要如何运用意念,如何调动内力,如何掌握分寸,这就不是书中所能尽情描述的了,需要一个师父,针对每个人的根器,掌握一定的时机,口传心授。经过这么一点拨,那些死的招式就会顿时灵动起来,成为活的生命体。学医也是如此,需要经过老师的点拨,才能在书本理论那点“糟粕”中加进去活的灵魂,让它成为能应变万方的活物。
      养生,现在人人都挂在嘴边,但在古代,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不是极有修行的人,是不敢奢谈的。养生的功法,则更为深奥,因为它是要改变一个人的身体的,对于人体而言,就是一次改天换地、重整乾坤。这么大的工程,靠随便揉揉哪个穴位,做做几个运动能完成吗?绝对不能!养生的功法,需要动作和意念的配合,才能达到“外练筋骨皮肉,内练精气神”的境界。
      无论什么功法,动作层面是最容易学的,但这只是一个小学水平;如果你在动作上讲究力度、节奏,这就到了中学水平;大学水平呢?那就到了意念层面了,这个不容易掌握。所以过去有很多养生秘法,非其人不传,老师看到徒弟不是那块料,就不传给他,因为传了他也不能领会,甚至可能练到歪门邪道上去。但很多弟子会死缠烂打,哀求老师,说:“老师,看在多年师徒情分上,您就教教我吧。”老师心里不愿意传授,但嘴上也不好断然拒绝啊,于是就教给他一些动作层面的东西,让他练练算了,反正也练不坏,好歹还会有点效果。于是,这个徒弟获得的就是糟粕了,老师没有传给他精华。这个徒弟再教徒弟,就只能是糟粕中的糟粕,更不行了。只有对于非常得意的弟子,老师才会传授真正的养生功法,这就不仅仅叫功法了,往往叫做“心法”,需要心领神会。弟子经过点拨,经过苦练,自然感悟出精华之所在,自然会有与众不同的效果。但你要叫他们把这个“心法”写成书,只恐怕又成了糟粕,流于表面了。为什么?因为,一方面,精华的东西是难于用文字再现出来的;另一方面,真正的养生心法,非其人不传,他只愿意公开一点表浅的东西。真正的“真传”,真正的精华所在,仍在他心里,秘不示人。
      所以,养生更是需要老师口传心授的,不然,你从书中得到的永远是一些干巴巴的,没有灵魂的动作,是糟粕,而不是精华。“去其精华,弃其糟粕”,话说得容易,但实际上,我们各种养生图书里学的,往往完全是糟粕,精华在意念中。言不能尽意,“意”为何物,在我看来,有“意念”的意思。语言不能充分描绘意念方面的东西,因为它是死的,给你的信息非常微弱,非常有限。而面对老师的时候,你面对的是一个活人,因此可以获得非常强大而且无穷无尽的信息。这样才能学到精华。
      有人这样概括养生的学问:“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为什么,因为书写得不好,只记录了糟粕的部分,粗的那部分,对于精微的那部分,苍白的语言难以言传;而老师的言传身教,只要对准时机,用一句话点拨一下就可以了,犹如舔破一层窗户纸。虽说如此,我还是试图把这些历来只能口传心授的养生大法,以文字表现出来,用博客的形式跟大家交流。毕竟,我还可以用富有张力的语言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精华性的东西;博客也可以多少还原那种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现场,让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交流的气氛。这就不是简单的记录,不是枯燥的描述,而是生动的表现。
      因此,我试图尽我的能力,以毕生之所学、所实践,达到“真传”的效果。因为,千千万万的人需要真正的养生之道,不能再让大家一味吸收糟粕,不能让他们在养生的边缘徘徊了。至于诸位看官能领会多少,这就要看个人的根器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