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药”未必“苦口” “忠言”未必“逆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2:39:33
  
     “良药”未必“苦口” “忠言”未必“逆耳”
     摘要:语言是辅导员工作中使用最普遍的工具,也是辅导员工作的有力武器。我们辅导员的德育工作常常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古训为理论依据。诸不知“良药”太苦了也会有人拒服,“忠言”太逆耳了也会有人堵着耳朵不肯听。可不可以做到“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本文就从“忠言”未必“逆耳”这个角度来浅谈高校辅导员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语言艺术“忠言”未必“逆耳”
  语言,是人们表达感情、沟通思想、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相当大的程度上要依靠运用语言去说理。语言是辅导员工作中使用最普遍的工具,也是辅导员工作的有力武器。因此,讲究语言艺术对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
  当代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自尊心普遍较强,不喜欢辅导员仅把他们看成受教育对象,忽视其人格的独立性,对命令式、训导式的语气和口气很是反感。而我们辅导员的德育工作常常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古训为理论依据。诸不知“良药”太苦了也会有人拒服,“忠言”太逆耳了也会有人堵着耳朵不肯听。可不可以做到“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在医学上,把“苦药”装进胶囊,或给它涂上糖衣,服用时不再“苦口”,也同样达到了治病的目的。而在我们的工作中,“忠言”也并非一定句句“逆耳”,“顺耳”的难道就不是“忠言”?俗话说,“一句话把人说笑,一句话把人说跳。”如果让学生笑着接受教育,那该多好。本文就从“忠言”未必“逆耳”这个角度来浅谈高校辅导员的语言艺术。
  一、“忠言”未必“逆耳”是高校辅导员语言艺术的内在要求
  首先,“忠言”未必“逆耳”的语言艺术更适合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亦师亦友的关系。《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的总则第三条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
  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联系最密切,而且高校辅导员的年龄逐渐年轻化,与大学生的年龄差距缩小,更多的大学生更愿意把辅导员当成是朋友和知己。所以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亦师亦友的关系就要求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更应该注意语言艺术的运用,一些否定性、批判性的话语学生是不愿意听的,但只要对学生成长发展有帮助,辅导员还是要说,这时,不“逆耳”的“忠言”就能让我们和学生更好的沟通。
  其次,“忠言”未必“逆耳”的语言艺术更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第一,大学生有高度的自尊心理。大学生正处在心理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把目光更多地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深深的关心自我发展,塑造自我形象,设计自我模式,更强调独立、有自己的见解,这种强烈“自我”反映出学生高度的自尊心理。学生特别注意别人的情感,并且对别人怎样评价自己也很敏感,羞愧的情绪常常反映得非常强烈。这个阶段的学生最害怕别人把自己看得无知,总希望把个人积极优秀的一面呈现在他人面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来自于老师是如何看待他的,他会很在意老师的言辞,他会在老师的言谈举止中猜测教育者对他的看法,当他肯定老师是欣赏他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反之,就会降低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是无关紧要的人。第二,大学生具有叛逆精神。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三观”渐成的时期。在新旧知识的撞击中,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世界,评价人物,研究未知领域,因此,“叛逆”是他们的特征之一。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的事情。面对成人的指教,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对成人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成人的劝说、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所以,作为和大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不要用命令、训斥的口气,不要用粗暴和强制的方法,要真诚地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社会心理学家也认为:人们的心灵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下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1】因此,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辅导员应该讲一些不“逆耳”的“忠言”。
  二、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到“忠言”未必“逆耳”
  辅导员面对的是性格各异的活生生的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手段是语言,即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温和的,柔软的,顺耳的语言能够使学生更乐意听从,乐意接受。这就要求辅导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讲究科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语言的艺术。
  (一)尊重学生,平等相待,在和谐氛围中吐“忠言”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要求独立自治的愿望非常强烈,教师与他们的关系既是“良师”更是“益友”,辅导员又是他们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更应当平等相待,否则,师生之间就会产生隔阂甚至对立,因此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是建立在双方平等基础之上的交流,这才是最能适应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基本特点、最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的形式。
  辅导员要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学生是人,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性的发展中的人。学生讨厌听到那些否定、威胁、伤害他们自尊和人格的话语。因为这些话语让学生感觉到老师贬低了他的能力和成就,伤害了其自尊。有的时候,学生的言行的确让老师生气、愤怒,这个时候教师可能会不自觉地运用“权威”。虽然学生一时慑服于教师的权威,但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并无积极的效果。
  所以,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要富有爱心,以宽容、平和的心态来正视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和过失,要真诚地爱护和关心大学生,尊重他们的观点、行为,在允许的情况下尽力满足学生的合理愿望;要联系实际事例,告诉大学生有关行为的是与非;要学会赞扬学生,对于好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
  (二)用饱含情感的“忠言”触动学生的心灵
  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应紧紧围绕学生的情感,语言中要充满感情色彩,以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思想教育不是冷冰冰的说教,而是充满丰富情感的宣传、教育和交流。没有情的理是空洞的、生硬的、没有生气的。丰富的情感语言有一种特别力量,它可以深入人心,使人感动,这也是说服人的最高层次。
  如果辅导员的每一句话,都饱含诚挚,都能与学生产生心灵与情感上的共鸣,那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能卓有成效;反之,如果辅导员的语言冷淡刻薄,火药味十足,不能让人感到暖意,就不能感化学生。无论动机有多么好,都不能使学生接受你的教育,甚至会使学生“破罐子破摔”走向反面。
  因此,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要盛气凌人,要用真诚的情感,挚热的语言启发教育学生,要和蔼、亲切、诚恳,使学生感到温暖、可信,从而引起共鸣。
  (三)用富有哲理的“忠言”引导启发学生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一群有激情、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他们感情充沛,而理性判断则相对显得不够。因此,说理是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辅导员在语言表达上不仅要以情感人,还要以理服人。无油无盐的淡话、官腔官调的套话、不痛不痒的闲话都不能满足学生理性认识的需要。学生最厌烦辅导员讲话盛气凌人、动辄训人,也不喜欢空洞干巴的大道理,只有通俗易懂的,富有一定启示的哲理性语言才具有激发学生情绪的鼓动性。
  俗话说:“言不在多,达意则灵,”再好的话说长了也会使人厌烦。力求用最准确,最简练的语言阐明道理。缺乏思想性和哲理性的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人听了也是味如嚼蜡,提不起精神。青年学生一般都崇拜名人领袖,适时引用富有哲理性的名人名言,可以使得我们的说理透彻,说服力强,易于吸引青年学生,并为他们所接受。而且,常常使用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能使我们讲的道理简洁、生动、明了、易懂。
  (四)重视人格修养,塑造人格魅力,提高“忠言”的输出效果
  辅导员的人格修养和人格魅力也是影响语言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输出对象是大学生,辅导员本身品格、作风如何、修养高低,不仅影响输出对象对输出者的评价,也最终影响到语言输出效果。因此,辅导员一定要重视人格修养,注意维护自身形象,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和影响学生,努力做到政治上是旗帜、学业上是导师、情感上是朋友、品行上是典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把言教与身教有机结合起来,始终表里如一;带头遵守各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如守时、诚信、公正等,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口中的语言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就像演奏家手中的乐器,画家手中的颜料,雕塑家手中的刻刀和大理石一样。没有乐器就没有音乐,没有颜料和画笔就没有绘画艺术,没有大理石和刻刀就没有雌塑。同样,没有活生生的、深人人心的语言就没有学校、没有教育。【2】“良药”适口更利于病,“忠言”顺耳更利于行,辅导员进行道德教育过程就是其运用语言这个最精细、最锐利的工具对学生的心灵进行雕琢的过程,辅导员要合理经营语言这门艺术,使思想教育工作中语言艺术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根本上解决思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