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5:12:43
教育应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化”(2010-08-20 16:27:22)转载 标签:

象牙塔

社会活动

生存教育

黄全愈文集

教育

分类: 生存教育

中国传统家教对“钱”的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既不乱花钱,又不要太在意钱。我认为我是深受这个教育影响的。父亲被划为“右派”后,工资从75 元减为40 元,家里主要靠母亲每月59 元的工资支撑着。

 

 

不知母亲出于什么原因,或有什么考虑,我记得在我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母亲就开始把大约15~20 元钱,缝在我的贴身衣服上。

 

有一次,我正在上课,母亲来到学校。当时教我语文课的蒋老师与妈妈是相识的朋友。她们嘀咕了几句话,蒋老师就把我叫了出去。

 

母亲告诉我:急需用钱,要从我贴身的“小银行”里取钱……我们到一个偏僻之处,很快就完成了“取钱”的工作。妈妈走后,我又回去上课。下课后,蒋老师把我叫过一边,问道:“妈妈找你……”但她说不下去了。

 

 

要知道,那是在1963 年左右,饿死人的“粮食困难时期”刚结束,一个处于身体发育阶段的男孩正值“吃死老子的半大小子”,虽然“腰缠万贯”,却对校门口五花八门、让人垂涎三尺的叫卖无动于衷。

 

    蒋老师不能公开表扬我,因为怕人知道我身上有“巨款”。

她眼里涌满泪花,一边摸我的头,一边喃喃自语:“好孩子,好孩子……”

 

 

母亲这样做是不是有什么深意,我不知道。现在想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培养了我会省钱、不乱花钱的习惯;二是培养了我强烈的责任感。

 

   “文化大革命”时,我跑出去“串联”,妈妈也是“老把戏”, 把钱缝在我身上三四处之多。我是属于能“省”的一类,一分钱没乱花。有的同学出去搞“革命大串联”时,身上不名一文,回来时口袋反而有了钱,属于能“挣”的一类。这些人现在恐怕身上都有两个子儿了的。

 

 

    眼下,中国关于“钱’的教育早已超越了“能省”、“不乱花”的境界,变得五彩缤纷起来。

例如,中新四川网2000 年12 月28 日有一则消息,就很有意思。

 

四川大学附小43 个班级2000 多名小学生在校内搞了个模拟社会的活动,把活生生的社会搬进了校园,给孩子们认认真真地上了一堂关于钱、关于商品经济的课。

 

 

这个活动的设计很有意思,他们让全校43 个班“办”43 种社会行业:食品公司、废品回收公司、贸易公司……还设有消费者投诉站、巡警和法庭以维持正常的秩序。公司由学生集资入股,谁的股份最多,谁担任“董事长”,而赢利后也按股分红。公司间的生意往来,都以现金交易。

 

 

据该校的老师介绍,学校举办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更直接、更感性地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找到一种“新世纪我能行”的自信感觉。其实,我认为这种活动更直接的意义还在于更新了中国社会传统的有关钱的教育,让“赚钱的生存教育”堂而皇之地进入校园。不言而喻,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从前,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或者是社会教育,都远离关于钱的教育,因此也远离社会现实。川大附小的活动把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搬”进了学校,“搬”进了课堂,“搬”进了孩子的思维和意识中。其实,关于钱的教育,是把孩子从“象牙塔”里请回到社会现实中来。

 

 

如果将四川大学附小的这个活动与矿矿的美国小学搞的类似的活动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川大附小的活动组织得更严密,组织者考虑得更周到。他们成功地把一个“模拟社会”展示给孩子,并让学生亲身体会:社会到底是怎样运转的?人们到底是怎样生活在经济竞争和社会竞争中的?

 

 

我曾在《美式校园——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里介绍过矿矿的学校或班级组织的三次模拟的社会活动。

 

一次是矿矿班里的同学自由组合各种各样的公司,在同学、老师间做生意,看谁能赚更多的钱。这个活动前后搞了一个月,孩子们的“公司”或是白手起家,或是自筹资金。有些五花八门的公司根本无法在社会上找到原型,比如,有个“公司”的产品是用糖果饼干“组装”成一棵“小树”,每棵“树”叫价五美元。这个“公司”靠“生产”社会上没有的、新奇的“产品”来取胜。矿矿和他的朋友成立的是一间卖中国字画的公司;有个印度小孩的公司想做“跳蛇舞”的生意,但由于没有真蛇可“舞”,只能自己傻跳“人蛇”舞,“看热闹”的倒是有,付款的没有,没几天就倒闭了……

 

 

另一次活动是学校让几个班的孩子们组成一个“工贸”性质的公司。孩子们都各有角色,有当工人的,有当设计人员的,有当管理人员的。公司内部用假钱流通,把个人的工作角色与报酬联系起来。矿矿是个设计师,属于动脑的一族,才干了没几天,他就发现公司“分配不均”、“贫富悬殊”:动手的不如动脑的;动脑的不如动嘴的(领导)。

 

 

还有一次,是举办一场真正的“拍卖会”,学生以自己的成绩换算成拍卖的资金,拍卖物都是孩子联系各个赞助公司得来的。矿矿与一个同学“斗智斗勇”,最后得到了他最想要的电子游戏机的游戏卡。

 

 

相比之下,美国学校的活动更注意的是让孩子学习到社会的生存竞争技巧,让孩子看到社会竞争的残酷一面。当然,有关钱的教育也就随之进入另一个层次,即“赚钱——生存”,把赚钱的行为演义得更贴近生活。

 

 

前段时间,有个读者给我来信说:“矿矿真有意思,我很喜欢他的一些想法,在国内只能说是叛逆,在美国又不一样了,是有新意以及创造性吧!不过美国的教育方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多数来说(是)好的,他们能放下自己的身份去平等地对待同学;还有那场拍卖会,很有意思,等到开学,我想我会向校长建议开一场这样的拍卖会,那样会很有意义的。” 

 

 

我真希望这位读者能把类似矿矿学校所办的那场“拍卖会”, 或其他的有意义的活动引进他的学校里。更希望,国内有更多的家庭和学校能把孩子从象牙塔中请回到社会现实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