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驯服流动性的根本在于压制信贷需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9:01:58
央行研究局专题课题组日前出台预测报告,报告表示,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非常突出,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水平仍然较高,但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不是基础货币供应失控,而是贷款需求旺盛和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
流动性一直未被驯服。究其根源,或许根子在于方法论,此前我们一直采用吸走的治标式做法。以9月份为例,9月份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发行了2000亿元特别国债、核准新增QDII额度达65亿美元。北京银行、建设银行、中海油服先后发行,这些举措大约"吸走"了4500亿人民币。但9月份到期需要兑付的央票就有3520亿人民币、加上8月份贸易顺差249.8亿美元,将抵消收缩流动性效应。
在流动性问题上,一直充斥着各种似是而非的说法。例如所谓的"股市吸收论",但事实上,股市的二级市场对于吸收流动性的作用被夸大了,因为股市是有买入就必然会有卖出。而在一级市场上,新股发行的确会吸收一些流动性,但也需要拆解不同的情形:例如建行和北京银行IPO,虽然吸取了一些(民间资金)流动性,但是上市融资提高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并直接导致可贷资金的增加,由此形成派生存款(乘数效应)和货币供应量的进一步上升,流动性又从另外一个角落里更加"招摇"地出来了。
事实上,导致流动性过剩困境的根本原因只有两个:一个是银行体系内的可贷资金水平过高,即信贷产生了银行体系内的存款创造,导致整个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性泛滥,并压低银行体系内的整体利率水平。这所谓"软信贷产生软货币"。另外一个原因是央行的货币投放过多。例如2007年8月,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8.09%。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22.77%。而截至8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同比增长高达17%。
就像货币主义者说的那样,一切的流动性过剩或者通货膨胀的根源都是发行了太多的货币,而解决之道是,让央行货币投放速度减下来。在央行货币投放上,我们要区分两类情形。一类是央行被动性投放,例如外贸顺差导致的外汇占款就是此类。今年1-8月贸易顺差累计达到1617.5亿美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1617.5亿美元带来的人民币投放是由外部部门强加而来的。另外一类是主动型投放,即扣除外汇占款、FDI流入、热钱、央行的"货币救济"等等之外的货币投放。事实上,这部分投放的比例非常高。
克服流动性过剩的根本之策是压制信贷需求,并相应地紧缩货币供应量。而压制信贷需求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大幅度提高贷款利率。目前中国的信贷需求在低利率的刺激下极为旺盛,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同比增长高达26.7%,很多银行已经用完了全年的信贷额度。在这种情形下,只有先大幅度提高利率来遏制信贷需求,然后用紧缩货币供应量的方法来维持提高的利率幅度。因为必须承认,即使银行体系提高利率,很多企业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融资(比如外部资金),所以在大幅度提高利率的同时,对基础货币供应量进行紧缩,以保证整体的资金价格不过多偏离于提高后的利率水平。概括地说,这是以利率操作为中心,配以货币数量的调节。而那种用货币数量论的方法来探测"市场利率的做法是很不明智的。
那种让汇率政策担纲纠偏经济失衡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根源是内部失衡,贸易顺差过多的重要根源之一是低利率政策的刺激。提高利率可以控制全社会的通胀水平,削弱国际热钱的通胀收益。同时,汇率的缓慢升值可以消耗热钱的获利欲望,并使之形成一个稳定的非暴利预期,进而削弱热钱涌入的后续规模和整体水平。不明智的做法是,保持本国的低利率让国内的热钱获取持久性的通胀收益,同时大幅度升值让热钱进一步享受汇兑收益,最终的结果是,涌入的热钱充分榨取了市场每个层面的利润,大量涌入的热钱不断推高中国日后"滞后式紧缩"的迫切度和危险度,并最终在巨大泡沫恶性破灭之时离开,卷走利润,助推通货紧缩,并留下无穷的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