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生存智慧106:對周圍發生一切滿不在乎的玩世不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8:31:02
生存智慧106:對周圍發生一切滿不在乎的玩世不恭邵道生

  那麼,什麼叫玩世不恭?它指的是人們的一種處世哲學和待人方式,是以不嚴肅、不恭敬、不禮貌、不尊重、不在乎的態度去對待世界上所發生的一切事。一般來說,持這種態度的人有以下這些特點。

    第一,毫無進取的人生態度。

人活在世界究竟是為了什麼?說的太高似乎會被人說不現實,但至少有一點,得有點進取精神,得有點不知足,得有點不滿足已有的發展水平,不滿足已取得的成績。一個人若是有了進取心,就會充滿生氣,就會積極向上,就會大踏步地向前發展。所以,這種人總是想為社會做點什麼,為自己的發展做些什麼。但是,對玩世不恭的人來說,就不是那回事了。明明是很有能力的,非常聰明的人,但是卻什麼都不想,不想求上,不想求優,不想求高,不想一步一步地前進,既無所求,也無遠大的目標,一切的一切都聽任其然發展。做事之前總是有無窮無盡的憂慮,總是懷疑自己能不能干好,患得患失、猶豫不前。那麼,這類人他們將時間和聰明才智用到哪裡去了呢?用在吃喝玩樂上,用在女朋友身上,用在舞廳、歌廳與女孩子們的周旋上,這類人關心的是對物欲的感官刺激,至於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業,則毫無所求,往往是除了一張“利齒靈牙”的嘴皮子外,其它則一無所成。這就是這類玩世不恭者的人生態度。

  第二,對周圍發生一切滿不在乎,無所謂,也與世無爭。    

大凡玩世不恭者對什麼名譽地位,什麼功名利碌,都是不屑一顧、不值一爭的東西。在這類人中流行的是“一無、二沒、三倒”。所謂“一無”,指的是一種極端虛無主義的“無所謂”態度:愛情無所謂,工作無所謂,事業無所謂,家庭無所謂,成功無所謂,失敗無所謂,贊揚無所謂,批評無所謂,總之,一切的一切都無所謂﹔所謂“二沒”,指的是“沒有勁”,干活沒有勁,學習沒有勁,工作沒有勁,玩沒有勁,談戀愛沒有勁……所謂“三倒”,即一切的一切都拉倒吧!即便是在高層次的大學生身上也會染上這種病。譬如,在大學生中盛行這樣的“順口流”:“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就靈﹔斯是陋室,唯吾閑情﹔小說傳得快,雜志翻得勤﹔琢磨下圍棋,尋思看電影﹔‘搓麻’度光陰,戀愛可調情﹔無書聲之亂耳,無復習之勞形﹔雖非跳舞場,堪比游樂廳﹔心裡雲:‘混張文憑’。”    

  第三,對什麼都持“批判的態度”。

  玩世不恭的人不管是對的還是錯的,不管是上級還是下級,不管什麼原則還是非原則的,不管是不是神聖、高雅,統統都是偽善的,虛假的,統統都要進行放逸不羈、玩世不恭式的“批判”。這類人無論是對他們父輩、對他們的朋友,或是對他們的領導、對周圍的人,都統統、一律地用調侃、放肆的語言進行似諷似嘲、似笑似罵、似怒似喜式地“批判”,對正經的不正經的都批判,其使用的語言尖刻、鋒芒畢露,往往使人哭笑不得、下不了台,總之這類人整天地與他人“開涮”,整天地與社會“調侃”,整天對自己進行“自嘲”……

    也許有人會問:什麼樣的人容易玩世不恭呢?

    第一,過於優越的生活條件容易玩世不恭。玩世不恭者一般來說是些從小就過著用不著發愁生活的人。這類人往往都是出生於物質生活條件比較雄厚、優越的家庭之中,有的則是具有一定地位的“官宦人家”,或是什麼都不缺的“高層次”的家庭,從小就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享樂生活,用不著煩惱,也用不著憂愁,家庭為他們的“發展”准備了一切,因而在他們的生活詞典裡,什麼來得都很容易,什麼都滿不在乎。因而不懂得什麼叫奮斗,不懂得什麼叫艱苦,不懂得什麼叫努力,更不懂得什麼叫代價和犧牲,追求的隻是眼前的快樂和放浪。

    第二,從小就驕橫慣了的人容易玩世不恭。大凡玩世不恭的人都有“我行我素”的毛病。有的是“獨苗”,是家裡的“小皇帝”,父母親過於寵慣他們,要什麼給什麼,提什麼就滿足什麼,不依他們就不行,驕寵得很……因為他們生活於一個“沒有規范的文化環境”之中,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壓根兒就沒有遵循規范、遵守秩序的意識,長大了以后,也並不將規范和秩序放在眼裡,目空一切而無所顧忌。

    第三,有“根子”、有“后台”的人容易玩世不恭。玩世不恭的人往往出身於“官宦之家”或是有權勢之家,仗著家中的社會地位和享有的一些“特權”,形成了那種“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格特點。他人擔心“犯禁”的事,他們絲毫地不擔心,照做不誤﹔他人不敢說的話,他們照樣可以在人面前大侃而特侃,照說不誤,對什麼都有點不滿,敢去碰,敢去頂。而其他一些人呢?認識到這些人的“后台的腿”甚至要比“自己的腰”還要“粗”,對這些人也是“畏懼三分”。

    第四,“憤世嫉俗”的人容易產生玩世不恭。這類人,或是因為他們的生活過於接近“上層”或“高層”,或是因為他們過於接近社會的“深層”,或是在他們的生活經歷中有不少的“坎坷”,因而他們所遇見的不平之事太多,所看到的不公之事太多,所接觸到的“黑吃黑”的東西又實在太多,而且他們還發現:“道德家的理論與實踐家的貪婪”往往集一人的身上。“反差”是非常強烈的,然而他們自己的良心呢?又沒有完全被“眠滅”,更不願與“黑”的東西同流合污。於是,或是出自於一種“做人的清高”,或是出自於一種“正義之氣”,或是出自於一種“內心的真正憤怒”,或是出自於一種“無力的反抗”,或是出自於做人的“起碼的良心”,或是……

    第五,以下這些生活經歷的人容易產生玩世不恭。譬如說,有的人本來抱有“雄心壯志”,對自己人生的期望值很高,然而他的命運總是不濟,一系列意外的打擊一個接一個,在他歷經“人生滄桑”,遭受種種“磨難”之后,終於使他心灰意冷,於是患上了“玩世不恭症”。如,有的人道德情操倒是蠻高的,做人作風亦很正派,因為看不慣“世風愈下”,對社會的“道德倫喪”亦深惡痛疾,在一而再、再而三地“斗爭”之后,自己的確感到“無回天之力”后,於是,在內心深處萌生了一種“看破紅塵”的心情,從而患上了“玩世不恭症”。

    有的人在自己的單位或小群體之中,因為看到“當官者”昏庸無能,重用“小人”,單位內“好人受氣、‘壞人’神氣”,自己身心清高,很不願攀附“惡勢力”,更不願與那些“小人”同流合污,於是,在內心深處慢慢地滋長了一種“什麼都不願干、什麼都不想問,天塌下來都與我無關”的冷漠態度,天長月久之后,自覺或不自覺地“患”上了“玩世不恭症”。

    有的人因良心喪失、道德倫喪,做了不少嚴重的違法亂紀的,當他受到了社會的“重重懲罰”之后,一方面在受到社會教育之后由於良心的自我譴責,另一方面又感到自此之后,自己的前途完了,再也無法重新做人了,於是,精神再也振作不起來,便自然而然地出現各種“玩世不恭症”症狀了。

那麼,當今玩世不恭者為什麼會多了起來?

    作為社會來說,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劇變的社會大大地削弱了原有社會對人們的控制,大大地削弱了傳統的價值觀念對人的社會行為的制約力量。這是玩世不恭流行的基礎,當然,“玩世不恭”的“流行”又反過來減弱了社會的控制力量。

    此外,由於社會嚴重的不正之風和腐敗行為的泛濫,使那些原來的非常“神聖的東西”變得不那麼“神聖”了﹔的確,當今社會有不少帶著“神聖角色面具”的人還在那裡不斷地、經常地進行“自我褻瀆”,於是,作為一種“報復”,人們就會以“玩世不恭”的態度對待之。

    還必須看到,在一些影響頗大的電視、電影、小說等文藝作品中,“玩世不恭者”的人生態度不僅沒有受到應有的批評,卻反而以一種異常輕鬆的、贊賞式的態度得到了“肯定”、得到了“認同”,甚至得到了“歌頌”。

    的確,這是一種社會的“反常”。但在這種“反常”的背后卻又表現出一定的“必然性”:即當社會上的公民在面遇種種社會不公、想改變可又顯得無能為力時,不少人就以“玩世不恭”的態度去對“現行秩序”進行諷刺、嘰笑,將此作為一種“無奈的渲泄”來表示。在劇變社會中我們的社會生活中還涌出了這樣“一批具有特殊身分的人:他們“有根子”、“有后台”,熟知自己周圍所發生的一切,因為自己的“良知”還末“泯滅”,可又不願同流合污,於是“仗著”自己誰都“不敢動”、“不敢碰”的背景,就採用“玩世不恭”的態度作為自己的“無力的反抗”。

  總之,當今社會玩世不恭之劇增,實乃是一種“失范了的文化”和“失范了的社會控制”的產物。

  關鍵是:面對玩世不恭的流行,我們該怎麼辦?

  我想,既要從個人如何做人的微觀做起,又要從整個社會的宏觀做起,雙管齊下,才能將當前這股不良的玩世不恭心態扭過來。

  對此,隻靠簡單的說教和道德的批判恐怕是難以消除玩世不恭的,應該弄清楚玩世不恭產生的個人原因,從他們的生活經驗中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這就要讓人們記住:作為做人,任何時候都要理性一點,不要憑著感覺去做事。

    要從培養人的社會責任心著手,不要將自己置於“看客”、“看笑話”的位置。要讓人們懂得,如果我們這個社會的人都採取不負責任的玩世不恭態度,我們這個社會是會不象像樣子的。

    要讓每一個人都明白做人的價值,要將自己的人生價值定位於自己的學習中、工作中,也就是說,如果當代的年輕人實現自己有價值的人生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時,就不會採取什麼都滿不在乎的態度的了。

    當然,還有一點必須要記住的,要改變作為社會中的一種玩世不恭傾向,一定要從社會的“深層處”做起,一定要從改變社會整個的“文化氛圍”做起,一定要從改變控制社會的人的社會行為做起。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