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三代人的千秋功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3:48:30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三代人的千秋功业

冯建勇 

    

    新疆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门户,是我国最靠近国际宗教势力交汇中心和国际“热点”多发地区的省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正是一支组建于这样一个特殊地方、承担着屯垦戍边职责的特殊组织。新中国成立后,有过3次援疆、入疆。20世纪50年代,女兵和内地民众入疆垦荒;60年代,技术工人和知识青年进疆工作;90年代,14个省市的干部援助新疆。三代兵团人在茫茫戈壁大漠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神话。

                            第一代  戈壁开创新天地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这是1960年3月王震将军视察兵团农一师时的题词,也是兵团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
    1954年10月,遵照毛主席的指示,解放军驻疆官兵连同家属近17万人集体就地转业,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中央赋予其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三大任务。
    王群英就是在这个时候作为山东女兵的一员来到新疆阿尔泰,并成为农十师的一名青年骨干。她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有三样东西最能表现当年的生活环境:第一是“地窝子”。当时没有房子住,战士们就在地下挖个洞,支起树干,在树干上铺好树枝及芦苇草,再在上面糊一层泥巴,中间开个斜坡作进出口,就成了“地窝子”。“它夏不避暑,冬不御寒,一觉醒来,浑身是土。碰到雨天,里头会积上一尺深的盐碱水。”第二就是粮食。一个人每月只有二十几斤粮食,加上肉食、油料和蔬菜极缺,王群英和战友们干活时饿得头晕眼花。有的战友为了填饱肚子,煮甜菜皮、白菜根以及废弃的羊蹄甲和牛尾巴当饭吃,就连地上的草根也成了充饥的美食。最厉害的是第三样:蚊子。王群英所在的阿勒泰地区,是世界上的四大蚊区之一。据说,那里的蚊子能把树上的乌鸦咬得一头栽下来。
    1963年,28岁的王群英经人介绍,认识了大她4岁的湖北小伙肖万金。第二年,他们结了婚,婚后育有两子两女。和王群英一样,绝大多数山东女兵最终都扎根新疆,孕育了第二代兵团人。
    兵团人还承担了保卫祖国的戍边任务。1962年5月,新疆“伊塔事件”爆发后,兵团指挥部命令北疆各师抽调干部,前往塔城、裕民、霍城、额敏四县执行代耕、代管、代牧任务。又按中央要求,在西北部边界建立农场带,以此作为国防屏障。

                             第二代  创伤与重生同在

    兵团第二代经历了新疆的发展和转型,见证了兵团经受的挫折,也目睹了兵团的重生。
    兵团建工师发改委的张其明,对这段历史的感触颇深。1949年,国民党驻疆部队宣布起义,他的父亲从一名国民党老兵转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第八师(现兵团建工师前身)的一位营职参谋。1954年,张其明的父母跟随部队参加玛纳斯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在这里,张其明出生了,成了第二代兵团人。1957年,其父母所在部队入驻石河子。而此时的兵团已发展成为一个很大的经济实体,10个师遍布各地,生产、销售、再生产,都在这个集体里独立完成。
    没过多久,镇压反革命运动和“文革”开始了,张其明的父亲未经审批即被投进劳动队。这一时期,因中苏关系恶化,兵团过分强调戍边,不重视屯垦,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1975年5月24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建制被撤销。兵团所属各企、事业单位和农牧场,被划归地方统一领导和管理。很多兵团单位一夜之间换了匾牌,撤下“团”、“连”字样,换上了带“市”、“县”等字样的牌子。
    从父亲被打倒开始,年幼的张其明从“祖国的花朵”变为“国民党残渣余孽”。他还记得考高中时的场景:考场里摆着3张桌子,3名来自不同学校的招考老师分别坐在一张桌子旁,考生报哪所学校,就把考卷交到哪张桌子上。张其明每门功课都是头一个交卷,可每张桌子前的招考老师都冷漠地拒收。
    此时,新疆掀起了一股移民潮,部分人回了老家。但张其明与母亲没离开,因为家里的男主人还在这里接受劳动改造。初中毕业后,张其明作为一名“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成为一名普通的兵团职工,辗转于新疆各地。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外部势力的影响下,新疆出现了一些民族分裂行为。针对兵团被撤后出现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王震将军适时地向中央提出恢复兵团建制的请求。1981年8月,邓小平指出:“要解决新疆问题,就必须恢复生产建设兵团,新疆不能没有生产建设兵团。”1981年12月,中央正式批准恢复生产建设兵团。不过,其隶属关系已不在国防序列,名称也由撤销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此后,随着政治环境的好转,张其明的人生境遇得到了改观。“我们这些农场子弟慢慢浮出水面,引起社会的关注。我也被列入‘以工代干’(指未办提干手续,选调工人从事干部岗位的工作),接近‘排级干部’了。”
     1996年8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介绍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把兵团人誉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奉献的人”。 1997年10月,中央正式发文规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特殊组织,接受中央人民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

                           第三代  迎接跨越式发展

    如今,新疆每3.5亩耕地中,就有1亩是兵团开垦的。兵团农业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先进水平,使新疆成为我国陆地棉、长绒棉种植基地,番茄、辣椒、葡萄酒、鹿茸等产品在全国市场上的地位也举足轻重。
    建工师的王进森2008年从山东大学毕业后来到新疆,被安排在乌鲁木齐的师机关工作。他很认真地说:“是传唱多年的《我们新疆好地方》这些优美动听的歌曲,吸引我到这里来的。”
    就在王进森开始适应乌鲁木齐的生活时,“7•5”事件发生了。当时,他躲在一个维吾尔族老板的店铺里,逃过了一劫。事件发生后,建工师立即启动应急指挥机制,先后集结了440人。王进森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了维稳任务。
    “7•5”事件发生后,王进森的父母多次来电话催他回到内地工作。他的女友也对新疆的形势充满了担忧。可是,王进森坚定地认为障眼浮云难蔽日。在他的劝说下,不久前,刚刚大学毕业的女朋友也来到新疆,在乌鲁木齐一家公司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半个多世纪的风沙,三代兵团人历尽艰辛,沙漠变良田,戈壁建新城,瀚海通大道,这惊人的奇迹,今天仍在延续。
    (《环球视野》2010年9月13日第310期,摘自2010年7月9日《中国剪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