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份政府收入账本:非税收入占4成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21:46:48

    中国首份政府收入账本:非税收入占4成多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4日 05:11  21世纪经济报道

  定军

  9月10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了中国首份全国性政府账本。根据这份名为《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下文简称《报告》)显示,2009年,全口径财政收入为10.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32.2%。

  《报告》显示,1998年的上述比重为20.4%,到2007年之后,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水平,该报告预计“十二五”期间该比例在31%-35%之间。

  上述数字,是在当日举行的“十二五”时期的财税改革研讨会发布的。此前,中国尚无一个全口径的政府收入数字,即全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到底有多高,众说纷纭。

  全口径的财政收入包括一般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社保缴费收入。其占GDP的比重,是测算宏观税负水平的一个办法。《报告》并通过国际比较得出结论,“中国目前30%左右的总体宏观税负水平并不低。”

  中国宏观税负超30%

  中国宏观税负到底有多大,不仅财政部不清楚,连全国人大和国务院也没有一个详细的账本。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此前指出,中国可用于统筹安排的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明显偏低。2007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9.3%,2008年为19.5%,2009年为20.1%,明显低于国外平均水平。

  但是,中国存在太多的未纳入预算管理之内的各种收入。全国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预决算审查室主任夏光表示,什么是政府的财政收入,定义不一,结论不一,但是显然“远远不只这个(20.1%)比重。必须有一个确认标准:什么是财政收入,什么是政府收入。"

  《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认为,测算宏观税负水平有4个测算办法,分别是最小口径(税收入占GDP比占GDP比重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报告》显示,“十二五”如果土地出让金继续升温,或者维持现有的态势,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有望从2009年的32.2%升至35%。

  “十二五”期间

  应减少投资性支出

  《报告》指出,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每年的税收收入增速为10%-15%之间。考虑到全口径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稳步提升,财政应该增加社会性支出,减少投资性支出。

  该《报告》认为,中国全口径财政社会性支出(教育、医疗、就业保障等),占GDP比重应该达到13.5%,比起目前10.57%的比重应有所增加;但即便如此,相比发达国家1980年的20%的比重数字,仍差距较大。

  为支持社会性财政支出在全口径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上升,《报告》指出,需要控制当前经济事务和城乡建设开支、行政管理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

  目前,地方投资性支出计划庞大。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找钱,并寻求中央转移支付的支持。2008年,中央对地方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达到9962亿元,比10年前增加了10倍以上。

  全国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预决算审查室主任夏光认为,专项转移支付占到整个转移支付的比重的50%多,大部分的钱是通过立项,通过审批的模式进行转移,这样在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

  而在政府全口径财政收入比重增长的同时,中国财政收支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认为,“十二五”时期,中国应该要适当控制全口径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并将全部的政府收支纳入政府预算管理。

  “政府的资产和负债的状况究竟怎样?每一笔钱花得是否有效?收支透明度的细化问题应该重点考虑。”夏光表示。  

   社科院报告:2009年我国宏观税负高达32.2%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3日 01:47  第一财经日报

  丁晓琴 徐以升

  对中国宏观税负水平的争论,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上周五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09/2010》(下称“报告”)给出了清晰的答案。报告测算显示,按全口径计算的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2009年达到32.2%,全年政府收入超过10万亿元,当年税收收入只有6.3万亿元。

  今年8月23日,财政部官方网站转载了《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文章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文章指出,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口径,2007年至2009年,我国宏观税负分别为24%、24.7%和25.4%,这不仅远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但中国社科院该份报告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报告指出,按照IMF《政府财政统计手册》标准,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可以定义为一般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社保基金收入,这构成全口径的政府收入。以此计算,中国全口径政府收入已经从1998年的1.73万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10.8万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也从1998年的20.4%上升到2009年的32.2%,上升了约12个百分点。

  根据报告,2007年至2009年,宏观税负水平分别达到31.5%、30.9%、32.2%。这一数字大幅高出前述财政部网站转载文章的计算水平。

  对于这一水平的国际对比,报告指出,2008年中国宏观税负30.9%的水平,与2007年韩国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30.8%相当,但是韩国2007年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达到19730美元,考虑到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从国际比较的角度,中国目前30%左右的总体宏观税负水平并不低。此外,中国非税收入占GDP的比重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综合来看,中国全口径财政收入规模与经合组织(OECD)中的低税负国家接近,并不能认为较低。

  关于宏观税负问题,也一直是业界争议的焦点。在上周五同时举办的讨论会上,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教授就指出,目前宏观税负的测算统计口径不一样,到底政府收入是20%、30%,还是40%,差距很大,10个百分点的差别非常大。研究界有责任做这个事儿。

  在很多讨论中,狭义口径的宏观税负水平经常被拿来引用,即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这一水平在2009年仅仅为20.1%。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研所所长刘佐也在发言中指出,要厘清宏观税负的基本概念。“税收总额占GDP的比重可能只有20%,但全口径的话,我们统计至少超过了30%,还有统计不上来的。还有人说35%、40%的。”刘佐说。

  2009年宏观税负已经高达32.2%,未来会不会继续提高,“十二五”财税规划应如何对待这一问题?

  报告执笔人、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高培勇指出,“十二五”时期要适当控制全口径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报告测算,“十二五”时期,虽然难以维持以往的超高速增长势头,但中国税收收入的增长还会保持略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因此,“十二五”时期宏观税负水平还有望继续攀升,全口径宏观税负水平很可能突破35%的水平。

  “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必须要有一个中长期目标,确立一个合理的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全国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预决算审查室主任夏光在发言中强调,他指出,在中长期阶段,确定政府收入占GDP的合适比重,对调整政府、企业、个人的收入分配结构,对于稳定预期是非常有意义的。  

   财政部专家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5日 17:41  舜网-济南时报

  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累计全国财政收入43349.79亿元,同比增长27.6%,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在财政收入中,税收占到了90% 左右。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心:财政收入增加这么多,是不是国家收的税太多了,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太重了?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全面考量财政收入负担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不是财政收入的绝对数,而是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宏观税负是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它是衡量政府收入规模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的统计口径,政府财政收入包括税收、社会保障缴款、赠与和其他收入。按此统计范围,我国政府除纳入一般预算管理、可以统筹安排用于民生支出、提供一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公共财政收入外,还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从总体上看,我国宏观税负低于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IMF出版的《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8)对2007年全部有数据的53个国家的宏观税负进行了计算。这53个国家宏观税负平均为39.9%,其中24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5.3%,29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5.5%。按这一口径计算,2007年至2009年,我国宏观税负分别为 24%、24.7%和25.4%,不仅远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可用财力上看,我国可用于统筹安排的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明显偏低。在现行管理体制下,除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专款专用外,我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等也都具有特定用途,实行专款专用,只有公共财政收入可以统筹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公共支出。2007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占 GDP比重为19.3%, 2008年为19.5%, 2009年为20.1%,明显低于国外平均水平。

  从人均指标上看,我国人均财政收入与国外相比差距更大。2009年我国人均公共财政收入5130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仅为751美元,大大低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13000美元以上的水平。

  (据《人民日报》)  

    2010年财政收入有望破8万亿 财政部称我国宏观税负偏低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4日 07:19  大洋网-广州日报

  全年财政收入有望突破8万亿元 届时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财政收入经济体

  《福布斯》杂志去年底的调查显示,中国税负排名仅次于法国,列全球第二。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7.6%,远高于GDP增速,引起社会关注。不过,财政部人士日前指出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是由于经济较快增长带动税收增长,目前我国宏观税负仍偏低。

  本报讯 《人民日报》昨日就宏观税负水平高低刊文指出,我国宏观税负低于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财政部7月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累计达43349.79亿元,同比增长27.6%。专家估计,全年财政收入有望突破8万亿元。届时,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财政收入经济体。

  在财政收入中,税收占到了90%左右。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心:财政收入增加这么多,是不是国家收的税太多了,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太重了?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全面考量财政收入负担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不是财政收入的绝对数,而是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宏观税负是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从总体上看,我国宏观税负低于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IMF数据显示,2007年至2009年,我国宏观税负分别为24%、24.7%和25.4%,不仅远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45.3%,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35.5%。

  从可用财力上看,2007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9.3%,2008年为19.5%,2009年为20.1%,明显低于国外平均水平。

  从人均指标上看,我国人均财政收入与国外相比差距更大。2009年我国人均公共财政收入5130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仅为751美元,大大低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13000美元以上的水平。

  原因分析

  经济增长带动税收

  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高于GDP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分析,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原因,是经济较快增长带动税收增长。

  此外,受金融危机冲击,去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下降2.4%,基数较低,也是造成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的一个因素。如果把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与2008年同期进行比较,增长仅为24.5%,折算到两年中年均增长为11.6%,与GDP增长大致相当。

  新闻链接

  《福布斯》杂志称中国税负全球第二

  2009年底,美国知名杂志《福布斯》推出了2009年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中国内地紧随法国之后,位居全球第二。

  《福布斯》的“全球2005税务负担指数”调查,度量世界52个国家及地区雇主及雇员的综合税务负担,所用指标有5个,即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财富税、雇主及雇员社会保障金及销售税。

  该调查显示,中国在上述5个指标中,除了“雇员社保金”高于首位的法国外,其余指数均低于法国,总指数为160,全球列第二位。  

    我国宏观税负真的实际偏低吗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4日 02:19  第一财经日报

  徐以升

  遥想2005年7月,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发表了“2005税负痛苦指数(TaxMiseryIndex)调查报告”,在全球52个国家及地区中,中国内地的“税负指数”位居第二,这一结果引起了巨大争议。毫无疑问,这一结果是有失偏颇的。但昨天有媒体聚焦讨论的“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的结论,同样会引起大的争议。

  这一讨论基于最新的事实,今年上半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27.6%,远远高于GDP增长,因此人们一直有两个疑问:财政收入为何超过GDP增长?宏观税负水平到底是高还是低?

  应该说,整体税负水平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大的结构问题。作为结论,笔者认为,《税减了,为何财政收入快增》一文所引述的专家观点并不完整,所得出的结论“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也失之偏颇。

  该文的论据,是引用IMF关于政府财政收入的统计口径,在公共财政收入之外,还加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以此计算的2007年我国宏观税负为24%,这一数据大幅低于24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45.3%),也低于29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35.5%),低于53个国家平均水平(39.9%)。

  但这一数据以及结论是明显偏颇的。

  其一,该文计算的政府收入依然不够完整。

  根据OECD对政府收入的定义标准,一个更完整的政府收入框架“大财政”,包括“狭义税收收入+预算内非税收入+预算外收入+社保基金收入+土地出让收入”。

  有说法认为,政府在获得土地出让金时,同时给市场提供了土地资产,因此土地收入不属于纯粹税收分享性质的收入,因此不计入。但这一说法实际上并不成立,比如政府出让国有企业股份,获得收入,这依然可以计入政府收入,其性质是一致的。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郑新业所做的一项研究,在OECD标准“大财政”口径之下,我国税负2000年就达到22.43%,2005年增长到32.32%,2006年为34.8%。在2006年,美国这一比例仅为28%,OECD国家平均水平为30.5%。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已经大幅高出。

  即便是不考虑土地出让收入,2007年中国宏观税负水平也达到了27.2%。这两种计算方法,都大幅高出《税减了,为何财政收入快增》一文所指出的比例——2007年仅为24%。不过这一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因为很多人士过去一直用狭义口径来衡量税负,这一口径在2006年大约只有18%。

  其二,我国税收的收入结构迥异。

  在税收收入中,我国税收中的商品和劳务税比例超过50%,要远高于美国的18.3%,以及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32.3%。而我国社保收入、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则大幅趋低。中国财产税(5.1%)大大低于美国(13.4%),当然,美国的财产税是高于OECD平均水平的(低于10%)。

  其三,不能只看收入,还要看支出。

  世界上税负比例最高的国家,是以丹麦、挪威等为代表的高福利国家。在这些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中,以丹麦为例,2007年政府支出的社会性支出(含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住房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71.6%。另外一些发达国家,比如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美国也分别高达70.8%、68.5%、61.9%、66%、58.4%。而我国这一比重非常低,我国政府支出的大头是政府投资、行政开支等。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教育支出近年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7.3%、8.6%、2.9%,累计不足30%。

  其四,我国政府收入已连续多年快速增长。

  从1998年到2007年,我国“大财政”框架下的宏观税负水平从16.3%提高到了27.2%,相比于GDP增长,可以说这10年的政府收入增长非常迅速。

  以美国来看,美国的宏观税负从1975年的25.6%,上升到2007年的28.3%,32年间只上升了2.7个百分点。而中国短短10年时间的上涨速度是惊人的。中国这种短期来看不可逆转的快速增长,将导致无论哪种计算方法得出的宏观税负水平,都将很快超出更多发达国家。

  要知道,政府收入是国民一次收入分配,在政府、企业、居民的分配关系中,政府收入长期高速增长,是居民收入、劳动报酬收入占GDP比例多年持续下降的原因之一。所谓“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等关于国民收入分配的讨论,都将绕不开政府、居民的一次分配关系。

  (作者系本报评论部主任)  

   马光远:宏观税负过高挤压民众福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4日 04:38  新京报

  据报道,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最近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09/2010》显示,2009年按全口径计算的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32.2%,不仅大大高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和欧美等发达国家比较也不算低。

  很显然,这个数字,和今年8月23日,财政部某专家计算出的25.4%的数字有很大差距,也和其宣称的“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不仅远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的结论明显打架。

  数据之所以打架,是因为计算口径不同。如何计算宏观税负,也就是政府对一国财富的占有程度,有小、中、大三种算法,小口径只计算政府的税收收入,中口径计算政府的预算内收入,而大口径则计算政府的全部收入,包括预算外和制度外的收入。从科学性和真实性而言,既然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的收入都属于政府的实际收入,用大口径计算宏观税负才能真正反映政府对财富的占有水平。

  在国民财富的蛋糕中,政府究竟占多少比例合适,1987年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低收入国家的最佳宏观税负水平为13%左右;中下等收入国家的为20%左右;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为23%左右;高收入国家的为30%左右。目前,按国家分类的收入水平标准发生了变化,但最优的宏观税收负担率变化不大。

  按照这个标准,就宏观税收负担率的国际比较而言,中国还未成为高收入国家,但宏观税收负担已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水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为缩小计算口径,否定中国宏观税负过高的事实,除了误导政策,毫无意义。

  更进一步,如果考察纳税人所享受的政府提供的公共品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我们和欧洲一些国家同样的税负,但税负的痛苦指数却远远不同。我们看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政府支出绝大部分用于居民的社会保障,而我国的行政管理费用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以2006年为例,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18.73%,而同期日本的行政管理支出比重是2.38%,英国为4.19%,韩国为5.06%,法国为6.5%,加拿大为7.1%,而美国最高,也只有9.9%。

  因此,站在国民财富分配的角度,我国“国”与“民”之间收入分配的最大症结,除了政府收入增长过快,国民收入分配的大蛋糕政府切割太多之外,更重要的,大多数的钱并没有直接用于民生福利,在基础设施和行政费用上支出太多,挤压了民众的幸福感。

  温总理曾经语重心长地说:“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政府占有多少财富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这些钱应该真正“来自于民,用之于民”,否则,政府拿走的越多,民众的幸福感就会越差。

  按照今年财政收入的状况,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已经达到4.3万亿元,按照这个速度,全年完成8万亿元没有悬念,这意味着我国即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财政大国,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仅要控制自己收入增长的速度,恐怕更要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将更多的钱用于养老、医疗、住房等民生,而不是日益膨胀的办公费用。
 

   叶檀:称宏观税负不重者请尊重民众智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9日 11:50 南方周末

  作者:叶檀

  如果对于税费高的指责无法释怀,最好的办法是建立完善的税收激励机制,同时不要把税务部门的办公楼修得如此扎眼。

  国税总局在其官方网站以数据力证中国宏观税负目前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以此证明中国税收政策不必对中国企业与个人的高额宏观税负承担什么责任,也不必对中国经济失衡内疚于心,这与它们这些年公布财政收入每年提高20%以上的喜形于色形成鲜明对比。

  这不是国税总局第一次驳斥中国税负痛苦指数高的谬论,无奈总是驳而不倒,作为负责任掌大权的政府部门,国税总局应该在收税之外有时间认真反省问题的症结所在。

  幸亏这是一个信息相对公开的时代,让我们对于国税总局的结论可以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我国含社会保障的宏观税负为19.39%,基本与同一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税负持平,略高一些也高得不多。

  不过,中国税负有两大特色是人无我有的,一是从1994年实行两税制以来,国税收入一路高歌猛进,税收占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9.83%到2006年达到18%,税收从1994年的5000亿元上下到2006年底达到2.6万亿元,增幅在20%以上已成常态。今年上半年,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同比分别增长32.6%和28.1%。二是中国宏观税负绝不仅于税收,还包括预算内收费、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等中央财政收入,甚至各种罚款摊派,重重叠叠,因此政府才提出税负改革目标是革除“明税轻,暗税重,杂费、摊派无底洞”这一弊端。把这些也纳入宏观税负,才能看清我国企业与个人生存成本之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培勇教授测算的我国大口径宏观税负,早在2000年就达到34.43%,是小口径税收负担的2.43倍;2002年,当时的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现任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先生撰文指出,我国政府收入的比例为:中央财政预算内税收占GDP的比例为15%,各级政府部门的规范性收费占GDP的比例为10%,各种制度外收费占GDP的比例为10%,我国大口径宏观税负达到35% 的水平。按此计算,我国大口径宏观税负相当于小口径税负的2.33倍,这些数据甚至超过高收入国家30%左右的平均水准。上述反驳不仅来自于敌对者,还来自于体制内部的清醒者。

  为了反驳敌对者的批评,国税总局显然将数据的倾向性偏好发挥到了极致,甚至到了罔顾现实与民众智商的地步。不过这样的遮掩除了可以让自己得到心理安慰之外,没有发挥武器的作用,既不利于国家制定政策扭转目标扭曲的激励机制,对自身的信用也造成了严重损害。

  对于数字的选择性偏执从来都是追求政绩的某些政府部门难以解开的心头结,这样的涂脂工程虽然俯拾皆是,却很难经受事实与常识的检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的研究表明,中国房地产税比重偏低,仅占全部税收收入的2.36%,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也仅为8.12%;而西方国家的房地产税或财产税占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比重甚至达71%。但财政部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轻松地以江苏某地有红头文件依据的收费项目多达四千多项,击碎了中国房地产宏观税负不重的滥言。因此,了解税收问题的全貌,除了国税总局的数据之外,还应该参看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央行等各方数据。

  税收是立宪与立政的根基,不仅有公共权力让渡的宪政意义,还是政府最重要的经济激励机制,税负过重的结果是破坏中国经济均衡,去年财政部常务副部长、现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楼继伟先生曾表示过类似担忧。

  宏观税负过重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已经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税负过高是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中小企业数量缩减的重要原因,导致城市化过程出现严重滞碍。税负过重与缺乏公共财政监督体制两个因素互相影响,导致产生低效、无效甚至反效管制,大政府模式主导经济活动蔚然成风,但高税收没有构筑起起码的社会保障体制,在基础教育投入、医疗保障等各方面忝居第三世界之后,行政开支却居高不下,2003年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中,加上预算外支出进行调整以后,行政公务的实际开支比例是37.8%,远高于同期美国14%左右的行政支出。

  税务部门的主要任务不是强烈批驳敌对者,如果对于税费高的指责无法释怀,最好的办法是建立完善的税收激励机制,同时不要把税务部门的办公楼修得如此扎眼,让纳税者心里发毛。   

    政府收入制度改革6大路径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2日 18:07  《中国投资》

  针对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尚不完善、非税收入不规范的现状,政府收入制度要通过“善税、明租、缴利、规费”的改革思路对现行政府收入制度加以完善和规范,努力构建“以税收收入为主、非税收入为辅”的法制化、规范化公共财政收入体系

  文/刘国艳 许生

  为尽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府收入制度,我们认为,近期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改革。

  一、以增值税转型为重点,改革完善流转税制,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体系

  一要实施增值税全面转型。要尽快完成在全国范围、在全部现行增值税纳税行业的增值税转型改革。二要扩大增值税纳税范围。除个别行业继续保留营业税(如金融业等)外,应及早将现行营业税并入增值税纳税范围,进一步消除营业税“重复征税”问题,以促进服务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三要继续改革消费税,强化收入调节功能。要依据“有增有减”“有高有低”原则,继续对消费税税目和税率进行适度调整,力图使消费税在发挥传统税收功能基础上,更加突出对收入分配的调控功能。

  二、以资源、环境相关税费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要加快推进资源、环境相关税费改革。

  1.整合现行矿产资源各种税费,明确各自征收目的,从制度上实现租、费分立。要通过规范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明确其作为级差地租的反映,实行更加公开透明的招拍挂方式,努力杜绝现行官商相互勾结,故意压低价格严重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在此基础上,为更好地体现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的权益,应该改革现行资源税制,将矿产资源补偿费、矿区使用费、特别收益金全部并入资源税中改称资源租,明确其作为绝对地租的反映,在综合考虑回采率、矿产资源价格等因素,实行从价计征,提高资源开采效率。

  2.扩大资源有偿使用的覆盖面,对水源、森林、山岭、草原、滩涂等具有商品属性的自然资源应通过征收资源租的方式全面建立资源有偿使用的制度。征收依据可采取从量计征的办法,以实现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的全面建立。

  3.改革现有税费,在资源开采环节统一征收“资源开采和补偿税”,将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的责任由企业转为政府与企业共担,并将此税的征收范围扩大到全部具有商品属性的自然资源开采中;在资源使用环节,要清理整合现行排污费、污水处理费,统一征收“环境保护税”,以提高资源使用者、污染制造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还可以通过排污权交易、生态标识等市场行为为生态环境补偿筹集资金。而从补偿机制实现的手段来看,则主要是通过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以及政府对企业、个人的转移支付来实现对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的补偿。

  三、以房产税为重点,推动财产税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地方政府行为规范化的新主体税种

  财产税作为拟议中的基层财政的主体税种,深化财产税改革既是地方税体系完善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一要改革房产税,消除累退效应。要加速完善房产税纳税范围、税率结构、减免优惠等诸项规定,突出对社会财富的调节功能,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二要改革车船税,突出收入调节功能。要进一步明确车船税的财富税特点,将其计征对象调整为“基于财产”征税。对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改善交通的职能则主要赋予车辆购置税或者由立法开征燃油税来承担。三要立法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抑制收入分配继续扩大。要从速立法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有效辅助调节社会分配,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

  四、以个人所得税为重点,改革完善所得税制,形成以人为本的个人税收体系

  个人所得税是当前存在问题比较多、社会各界反应比较强烈的税种,进一步改革个人所得税,既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同时,对于增加消费、启动内需、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按照建立综合申报与分类扣除相结合的混合个人所得税制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扩大类别扣除范围,并进一步降低税率。

  五、结合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国家资本红利收入管理

  在未来一段时间要全面推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国有企业经营利润上交制度,保护国家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的合法权益,并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财政资金支持。

  六、分类规范各项收费

  要根据收费项目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现行收费进行分类改革,通过取消不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非税收入项目、转化部分具有税性特点的收费收入,进一步规范合理性的收费项目等多种方式,促进收费的进一步规范,并将其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监督、管理的范畴,由财政统筹安排,更好地调节部门间、企业间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    

卡塔尔人均GDP9万美元  成为世界最富国家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4日07:27  人民网  

  人民网9月14日讯 (安国章)美国《金融杂志》最新公布的全球最富国家和地区排行榜显示,卡塔尔名列第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9万多美元。

  科威特《祖国报》网昨天晚间报道说,美国财经杂志《全球金融》最新公布了关于全球182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结果,全球最富国家分别是,位于阿拉伯半岛的小国卡塔尔名列第一,2010年,人均年GDP为90149美元;排名第二的是卢森堡,人均年GDP为79411美元;排名第三的是挪威,为52964美元;第四是新加坡,为52840美元;排名第五的是文莱,为48714美元;美国排名第六,为47702美元;中国香港地区排名第七,为44840美元;瑞士人均GDP2010年为43903美元,排名第八;荷兰排名第九,为40610美元;澳大利亚排名第十,人均GDP为39842美元。

  报道说,根据《金融杂志》的排名,许多阿拉伯国家在世界的排名也比较靠前。2010年科威特人均GDP为38984美元,在阿拉伯世界排名第二,在全球的排名为第十四,;阿联酋人均为36176美元,在阿拉伯世界排名第三,在世界排名第十八;巴林在阿拉伯国家排名第四,在全球排名第三十三,人均GDP为27649美元;阿曼为25630美元,在阿拉伯国家排名第五,在世界排名第三十六;石油富国沙特人均GDP为23701美元,在阿拉伯国家排名第六,在世界排在第三十八位;黎巴嫩为14988美元,阿拉伯国家排名第七,在世界排在第五十四位;位于北非的利比亚在阿拉伯国家排在第八位,在世界的排名为第五十七位,它的人均GDP为14884美元;突尼斯的人均GDP为8559美元,世界排名第八十九位,在阿拉伯国家排在第九位;埃及人均GDP为6347美元,在阿拉伯国家排名第十位,在世界的排名为第104位;叙利亚是5043美元,在阿拉伯国家排在第十一位,在世界排在第111位;摩洛哥人均为4745美元,在阿拉伯国家位列第十二位,在世界排在第117位;目前的伊拉克被《金融杂志》排在世界第124位,在阿拉伯国家位列第十三,2010年人均GDP为3758美元;苏丹位列阿拉伯国家第十四位,世界排名第138位,人均GDP为2465美元。      (备注:中国2009年人均GDP只相当于伊拉克的水平:

2009年我国GDP修正为340507亿元(比2008年增加26462万亿元),增速为9.1%;以当年底人民币汇率6.8282元计算,相当于美元49867.75万亿美元。

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末人口13.3474亿人计算时,人均GDP:25511人民币元;或人均GDP:3736美元。)

  .info_hyfl {margin:20px auto 0px; height:20px; line-height:20px; font-size:14px; width:570px;}.news_hyfl {border:1px solid #C1D9F4; margin:10px auto 20px; padding:5px; background:#fff; width:570px;}.news_hyfl #for_loader {display:none;}.news_hyfl #title_hyfl {font-size:14px; font-weight:bold; height:25px; line-height:25px; padding:0 20px;}.news_hyfl #title_hyfl span {float:right; font-size:12px; font-weight:normal;}.news_hyfl dl {clear:both; margin:0px; padding:0px;}.news_hyfl dd {width:270px; float:left; height:20px; line-height:20px; padding:0px; margin:0px;}.news_hyfl ul {list-style:none; padding:0 24px;}.news_hyfl li {float:left; height:20px; line-height:20px; width:64px; text-align:right; padding-right:10px;}.news_hyfl .clear {clear:both; height:0px; font-size:0px; overflow:hid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