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周刊 ? 邻国 ? 洛克希德事件还有多少幕后交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9:54:04

洛克希德事件还有多少幕后交易

刘柠 撰稿 • 2010-04-21 08:36:27 • 栏目:邻国

  洛克希德事件并非如此前媒体所报道的那样表面化。可以设想,随着美日两国历史文档的进一步解密,也许会有更多的幕后交易浮出水面。

  1976年2月,围绕美国著名飞机制造商洛克希德公司向沙特军火商非法支付巨额佣金事件,在美国会上院多国籍企业小委员召开的听证会上,洛克希德公司副总裁卡尔·科奇恩(Carl Kotchian)披露,该公司为向日本推销其新型宽体客机,曾通过其代理商丸红公司和秘密代理人,向日政财两界的巨头行贿,总金额高达30亿日元。听证会上,由丸红公司专务董事伊藤宏具名签署的所谓“100颗花生米收悉”的著名“切口”收据也被出示,“花生米”遂成日本年度流行语。

  消息传来,日本朝野震惊。在野党向政府施压,要求立即传唤证人。于是,被认为涉案的相关人员依次走上国会听证会,接着又一个个走上了法庭。与此同时,日检察厅召开最高首脑会议,确立了作为刑事案件彻底追究的方针,并派遣堀田力检察官一行赴美调查。在不追究行贿方刑事责任的郑重承诺下,取得了包括卡尔·科奇恩本人在内的一手核心供述材料。

  七十年代初期,正值日本经济高度增长的黄金时代,航空业飞速发展,景气如日中天。1972年夏天,美国三大飞机制造巨头(洛克希德、麦道和波音)对日本两大航空公司(全日空和日本航空)展开了激烈的公关战。一度,全日空公司已然内定了从麦道公司进口DC-10型客机的采购方案,但不知为什么,突然变更为从洛克希德公司进口L-1011型三星宽体客机(TriStar)的方案。

  日本检方认为,如此唐突的方案调整,正是洛克希德公司“秘密工作”的结果所致。据检方掌握的线索,洛克希德贿金的流动凭借三条管道:从洛克希德通过丸红公司流向田中角荣的“丸红管道”、通过全日空公司撒向政界的“全日空管道”和通过洛克希德的秘密代理人、被称为政界“右翼黑手”的儿玉誉士夫流向国际兴业公司老板小佐野贤治的“儿玉管道”。而三条管道“殊途同归”——指向一个共通的“节点”,那就是执政自民党实力派大佬、前首相田中角荣。

  随着司法调查的深入,从1976年6月22日,到7月13日,丸红、全日空公司的涉案首脑纷纷被捕,锒铛入狱。7月27日,已然被“清君侧”的田中遭东京地方检察院逮捕。8月16日,以受贿罪和违反外汇管理法的罪名被起诉;翌日,缴付两亿日元保释金后,田中被保释。随后是旷日持久的诉讼战:1983年10月,东京地方法院一审判决有罪,有期徒刑四年,罚没“赃款”5亿日元;田中不服,当天即上诉,与国家司法机关展开“对决”;1987年7月,东京高等法院维持一审原判,田中复上诉至最高法院;未及等到最高法院的最终裁决,1993年12月,田中病逝,案件中止审理,“无果而终”。

  1995年2月,最高法院判决与田中同一天被捕的元秘书官榎本敏夫有罪。事实上等于以对前首相秘书官的最终判决的形式认定了田中角荣的5亿日元受贿罪成立。这就是被称为昭和史上最大“疑狱”的洛克希德事件。一般来说,对当代史上屈指可数的“大物政治家”田中角荣的倒掉,学界主流多持积极评价。如日本著名史学家、一桥大学名誉教授中村政则(Masanori Nakamura)在其代表作《日本战后史》(中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中如此写道:“在日本的近代史中,前首相被捕史无前例,这个事件使人感到了战后民主主义的成长。”

  但是,三十多年来,洛克希德事件的真相并未完全解明,关于事件的背景、成因,历来有诸多说法,著名者如“CIA策划说”:认为田中所倡导的中日建交、独自的能源政策,明显是与美国保持距离的自主外交路线,对此华盛顿相当搓火,暗中谋划把田中拉下马。1976年2月美上院听证会上洛案首次被曝光,两个月后(4月2日)《纽约时报》以头版头条报道了CIA的“对日工作”,开头便引用在肯尼迪内阁做过助理国务卿的罗杰•希尔兹曼的话说:“据说CIA提供资金给日本的政党……”

  最近,随着美日两国(尤其是前者)历史文档的解禁,关于事件背景的材料开始多了起来。今年初,日本《朝日新闻》作为“检证昭和”系列报道的一环,派出调查记者分赴美国有关大学及国立档案馆等机构,大量披阅史料文献,又有一些新的发现,其中,荦荦大者有三:其一是全日空采购机种的选定系基于美日首脑会谈的“天听”。众所周知,洛案在审判过程中的焦点之一,是在1972年8月的美日首脑会谈中是否出现了洛克希德公司名的问题。对于同案犯丸红社长的肯定供述,田中在法庭上予以全面否认:“在首脑会谈上,特定航空器的采购问题成为话题从常识来考虑是不可能的。”但是,当时担任尼克松总统特别助理、并负责美日贸易谈判的杰布·马格鲁德(Jeb Magruder)在首脑会谈的前一天,出于让美国三家飞机制造商过度竞争、竞相降价的做法不符合美国家利益的考量,做成了一份文件,明言“为了不被(日本)杀价,应让日本选择(机种),或者做成协议的一部分”——这分明是在制造商选定问题上敦促“天听”。

  这份以《美日贸易谈判》为名的文件,于8月30日被提交给另一名总统助理亨利·基辛格。翌日于夏威夷举行的首脑会谈,便以此为蓝本展开。而9月1日发表的峰会新闻公报中,便公开了“采购相当于3.2亿美元的包括大型客机在内的民用航空器”的内容。因此可以认为,这份由杰布·马格鲁德起草的、至今仍躺在美国国立档案馆里的文件相当程度上颠覆了田中的自我辩护。

  其次,在美国国立档案馆分馆的福特总统图书馆中,发现了1976年2月洛案事发后,由时任自民党干事长中曾根康弘署名的一封致美政府的陈情函,“希望美方将该事件暗中熄火”。其所陈述的理由是:如果被认为拿了回扣的政府高官的名字被曝光的话,“不仅自民党将在选举中溃败,连日美安保的框架都有被毁灭的危险”。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田中下台后的首相继任者、政敌三木武夫开始时对事件的追究颇积极,后来却暗地里说服美方,把事件尽量捂盖子,作冷处理。

  而事实上,美国政府的屁股也不干净。此番调查中,日本记者赫然发现,多通美国务院内部文件均表明,美方力避国会听证会上,从洛克希德公司相关人士之口,披露“外国友人”具体人名的事态发生,包括大名鼎鼎的亨利·基辛格和罗杰斯等美国务院高官,均曾为隐匿拿了钞票的日本高官而奔走过。

  凡此种种,的确说明,洛克希德事件并非如此前媒体所报道的那样表面化。可以设想,随着美日两国历史文档的进一步解密,也许会有更多的幕后交易浮出水面,更大限度地逼近“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