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比蔡和森“略输文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4:56:30
毛泽东比蔡和森“略输文采”? (2008-08-06 01:25:56) 标签:刘继兴 毛泽东 蔡和森 萧子升 杨昌济 章士钊 李立三 文化  分类:文化

            毛泽东比蔡和森“略输文采”?

    上世纪初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有两个学生名气很大,他们就是毛泽东与蔡和森。这两位思想激进、饱含革命热情的青年学子,是湖南乃至全国学子中的两面旗帜。海归学界名流杨昌济教授对毛泽东、蔡和森二人评价极高,他曾对名士章士钊说:“二子海内人才,前途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李立三在1935年撰写的《纪念蔡和森》的文章中也曾指出,当时的湖南青年“盛称‘毛蔡’之名,而奉之为表率”。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中,杨昌济老师有三位得意弟子:萧子升、蔡和森与毛泽东。他们品学兼优、志趣相投,人称“湘江三友”。他们之中,毛泽东、蔡和森两位后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成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的领导人,而青年时代的激进分子萧子升则坚持信仰无政府主义,解放后长期旅居国外从事文字教育事业。

    萧子升比毛泽东小一岁,却比毛泽东高三届,是湖南省立一师的高材生。是著名诗人萧三的哥哥。他与毛泽东两人曾利用假期,一文不名地徒步游走了湖南省内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深入地区了解当时农村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毛泽东和蔡和森的笔杆子都非常厉害,萧子升回忆说,蔡和森“欠缺演说才能,但是他能很好地表达于文章上,甚至比毛泽东还表达得好。”新民学会的同仁们当时也评价:“林彬(蔡和森)是思想家,润之是实践家”。

    从萧子升与新民学会的同仁们的评价来看,毛泽东比蔡和森“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毛泽东如椽巨笔横扫天下,可见蔡和森的笔杆子功夫也十分了得。“唯楚有材”,此言一点不假。

    为了印证萧子升等人的观点,刘继兴查阅了毛泽东和蔡和森早期所有能找得到的著作,细细翻阅,觉得二人文章俱有风骨,笔下皆有风雷之声,彼此水平在伯仲之间,着实难分轩桎。一定要将二者做比较,则相对更喜欢毛泽东的文风。

    阳光总在风雨后,历史最终选择了毛泽东。但历史也应该永远记住才华横溢、英年早逝的蔡和森这样的革命先驱者。

    蔡和森生于1895年,家乡在湖南省湘乡县永丰镇(今属双峰县)。1913年,蔡和森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时与毛泽东结为挚友,他们从立志改革社会的思想出发,共同探讨人生与救国的道路。1918年4月,他们经过充分的酝酿筹备,共同创办了新民学会,会址设在蔡和森家里一刘家台子,在湖南青年中产生了深远的感召力。1918年6月23日,蔡和森离长沙赴北京,途中赋《少年行》诗一首:“大陆龙蛇起,乾坤一少年。乡国骚扰尽,风雨送征船。世乱吾目治,为学志转坚。从师万里外,访友入文渊。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向。虽无鲁阳戈,庶儿挽狂渊。凭舟衡国变,意志鼓黎元。潭州蔚人望,洞庭证源泉。”这首诗,充分表达了他的志在天下的胸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蔡和森勤于独立思考,颇多独到见解。他是新民学会会友中第一个吹响了欢迎十月革命的号角的先知先觉者。

  “五四”运动之后,蔡和森和毛泽东积极动员、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1919年12月,蔡和森带着年近半百的母亲葛健豪,和女友向警予、妹妹蔡畅等30多名热血青年,告别风雨飘摇的祖国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之路。在法国期间,他刻苦地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系列著作,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蔡和森是党内第一个系统宣传列宁建党学说的人,也是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人。1920年,他与毛泽东、陈独秀多次通信,提出了建立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事业领导核心,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主张,并系统地阐明了建党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毛泽东在回信中兴奋地说:“你这一封信见地极高,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1921年底,蔡和森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9月,他创办党的第一份机关报《向导》,并担任主编,直至1925年10月赴莫斯科共产国际工作。期间,蔡和森撰写、发表了大量阐述党的路线,倡导工农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最早提出了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观点,并指出:“纸老虎是吓不住民众势力之发展的。”鼓舞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信心。

  1927年共产国际决定蔡和森回国工作。在4月召开的中共五大会议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兼任中央宣传部长,并代理中央秘书长。急剧发展的国内形势,促使蔡和森对越来越紧迫的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工农运动中的指导问题等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与国民党右派和党内的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为此,他先后遭受了右倾投降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的打击,他担任的中共中央代理秘书长、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宣部长的职务被错误地撤销。蔡和森面对严重的打击,以党的利益为重,从不悲观失望,不计个人得失,在患严重哮喘病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为党的事业奔走。

    1931年6月10日上午,香港海员举行重要的群众大会,其他领导人认为会场人员复杂,建议他不要参加。蔡和森却表示不去不放心,经反复思考,为指挥香港海员大会,临近中午时他决定还是去会场看一下。由于已知道原先负责中央保卫工作的叛徒顾顺章到了香港,意识到此去有很大危险,便对李一纯说:“下午一点前我一定回来,如果没有回来,那就是被捕了。”果然,他一进会场,便被蹲守在那里监视的顾顺章发现,终于一去不复返。但是这种“慷慨登车去、临难节独全”的精神,却永远被同志们怀念。

    蔡和森被捕后,由港英当局将他引渡给广东军阀。在广州狱中,蔡和森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最后,他的四肢被钉在墙上,敌人用刀把他的胸脯戳烂。他牺牲的日期已不知晓,殉难的惨烈也是很久后才打探出来的。

    蔡和森牺牲后,毛泽东用极其沉重而深情的语言对其高度评价: “一个共产党员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刘继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