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伟大贡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9:11:37

                                              艾思奇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伟大贡献

                                                                                                                                                      薛泽文

           1964—1965年间,艾思奇同志为准备到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去讲学,曾写了一个讲学提纲,题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哲学发展的几个时期》,其中着重讲了毛泽东思想(包括哲学思想)怎样发展了马列主义的问题。在此同时,他还应邀到高等军事学院等单位就这个重要问题作了具体的讲演。艾思奇在这个提纲和演讲中,对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伟大贡献,作了很重要而精辟的论述。有些重要内容,在《艾思奇全书》中未能收录。在本文中,我想介绍一下他所讲的一些重要内容,以便供大家在学习和研究这个重大理论问题时作些参考
       (一)
       艾思奇指出,我们党内有些人否定毛泽东思想对马列主义的发展,不承认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根本错误的。他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列宁以后的新阶段,这一点要肯定。”他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了论述,目的是为了便于阐明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阶段,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一个五十年(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历史阶段。这时资本主义处在自由竞争的时代,资本主义的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无产阶级已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出现在人类历史舞台上。马克思恩格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中,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建立了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一整套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科学共产主义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发展规律,建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指明了无产阶级必须在共产党领导下实行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五十年左右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战胜了蒲鲁东、巴枯宁、拉萨尔、杜林等为代表的机会主义派别,使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世界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为夺取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完成了理论上、策略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第二阶段,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二个五十年(19世纪90年代末到20世纪50年代初),是以列宁和斯大林为代表的历史阶段,在后期毛泽东也有份。在这个阶段,资本主义发展已进入帝国主义时期,也即资本主义开始走向灭亡,和无产阶级革命开始实现胜利的时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开始打碎帝国主义锁链的时期。这个时期,列宁应用无产阶级世界观,在理论上和策略上解决了如何在帝国主义时期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如何对待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问题。列宁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在列宁之后,斯大林和各国的马列主义者高举马列主义的旗帜,继续发展了列宁的思想,来指导各国的人民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在这时期经过了二十几年的革命战争,解决了无产阶级如何领导民主革命走向彻底胜利并使之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从而发展了马列主义。这个时期的马列主义已成为公认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在这时期,修正主义、机会主义者采取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来歪曲、篡改和反对马克思主义。列宁战胜了德国伯恩施坦、考茨基、俄国孟什维克的修正主义、机会主义,建立了布尔什维克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保证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继列宁之后,斯大林坚持了列宁的革命路线,战胜了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的机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了无产阶级专政,保证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保证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继续向前发展。并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使许多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反对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和三次“左”倾冒险主义,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上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路线,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半殖民地压迫下解放出来,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三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当代马克思主义阶段。这个阶段,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革命的时代,是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走向胜利,帝国主义走向灭亡的时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已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马列主义者的任务,应当在此基础上来扩大无产阶革命的战果,逐步推进世界革命,走向共产主义。在这个新时期,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面临着许多新的重大革命实践问题,需要马列主义者从理论上、策略上和组织上系统地正确地加以解决。而正在这时,却出现了现代修正主义。在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很快篡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苏联的党和国家的领导权,从1956年开始提出一整套修正主义路线强加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国际问题上提出了所谓“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路线,目的是要取消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取消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斗争。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他全盘否定斯大林,提出“全民国家”、“全民党”的路线,目的是要取消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代之以资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政党,实行资本主义复辟。国际上的马克思主义者对现代修正主义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特别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这场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而使马列主义获得了重大的新发展。大家知道,我们党发表了一至九评,写了《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吴冷西在《十年论战》一书中对这场斗争作了回顾和记录。诚如艾思奇明确指出的:“代表马列主义发展的伟大旗帜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不仅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且实际上引导着世界人民开展世界革命。毛泽东思想就是这个时期的马列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解决了无产阶级革命准备问题,列宁、斯大林解决了无产阶级革命初步胜利问题,毛泽东所代表的马列主义要进一步解决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继续前进,扩大战果,推动世界革命,向共产主义前进等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是这样的发展,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因此,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内容也就愈来愈丰富。”
       (二)
       艾思奇认为,本来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特别是农业集体化得到胜利,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之后,也即在1936年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有两大问题需要很好地解决。这两大问题是什么呢?
第一个问题,是怎样把本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与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联系起来的问题,就是以社会主义革命已经胜利的国家为基础为堡垒,进一步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特别是推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问题,把帝国主义的锁链一个一个地打破,摧毁帝国主义,推动世界革命,其中心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的问题。应该说,列宁斯大林都曾提出这个问题,斯大林曾强调了把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人民革命运动联系起来,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民主革命当作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但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到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作,才基本明确,才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原则方针和具体理论政策,才算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继续向前发展的问题,就是怎样把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取得的基本胜利进一步加以巩固和发展的问题。艾思奇深刻地指出,怎样把苏联的社会主义加以巩固和发展的问题,使修正主义不能搞资本主义复辟,使社会主义制度不遭受任何重大挫折,一步一步地走向共产主义。这是1936年以后应当提出和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列宁斯大林的著作中都提出来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有巩固和发展的问题。但是,列宁去世的早,未能解决。后来斯大林也没有自觉地解决这个问题。相反地,他在理论上政治上走向了错误的方向,主要表现在停止了社会主义革命,1936年后就认为苏联社会中的阶级已经消灭了,没有阶级斗争了,也即放弃了继续革命和阶级斗争。因此这个重大问题就没有得到解决。这就为以后的修正主义搞资本主义复辟留下了社会基础。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很重大的问题,列宁斯大林都未能解决。艾思奇分析说,其一是因为当初只有苏联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经验还不丰富;其二是因为斯大林脱离了革命实践,犯了官僚主义。所以解决这些重大问题的责任,就不能不落到中国共产党身上,不能不落到毛泽东身上。再说,又为什么不能落到其他国家的共产党身上呢?这是由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决定的。在1936年前后一段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处在一个基本上相对稳定的时期,世界革命处于低潮,1925—1929年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革命运动都被资产阶级镇压下去了,意大利、匈牙利、德国的革命遭到了镇压,一些领袖人物被杀害了。只有中国革命战胜困难,在继续发展,而这个国家又是有几亿人口的大国,又有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解决上述重大革命问题的历史使命,就很自然地落到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身上了。
       艾思奇认为,毛泽东既总结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经验(这是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国家的革命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全世界),又总结了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中国无产阶级专政的经验,同时还参考了国际上无产阶级专政的经验,并经常关注和考虑世界人民的问题。他既总结革命胜利的经验,也总结失败的经验,包括王明路线那类失败的经验,和苏联失败的经验,总结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所以能够系统地正确地解决列宁斯大林所未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要扩大战果,继续革命前进,达到最后消灭资本主义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复杂,其中包括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怎样革命,怎样确确实实地变成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怎样把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挂上钩,民族民主革命又如何才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再就是怎样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怎样才能坚定地向共产主义前进等等。现在苏联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复辟了。从苏联的问题可以看得很清楚,要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要能向共产主义前进,必须要经历很复杂的长期的阶级斗争,必须要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这都是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进到新阶段。
       艾思奇指出,就马列主义发展过程来看,大体上可以说,在列宁、斯大林阶段中,从1898—1924年,主要地是列宁的贡献,1924—1936年主要地是斯大林的贡献,到1936年以后,新贡献主要地就表现在毛泽东著作中了。1937年以后的毛泽东著作中就比较具体地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运动联系的问题,民族民主革命怎样成为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以及民主革命如何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到1956年以后,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才基本上解决了如何把革命成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的问题。这是因为,只有经历1949年到1956年的七年的实践,毛泽东才能有条件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做出比较全面的总结,特别是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1957年又进行了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才能使我们对社会主义革命经验有较全面的认识。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提出了如何进一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从根本上发展了马列主义,在许多方面有创举。这是一部毛泽东思想在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代表作。这部著作和《论十大关系》一起,解决了苏联没有解决的问题。1936年后,苏联没有搞政治思想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在苏联宪法中宣布已没有剥削阶级,没有阶级和阶级斗争了,甚至认为矛盾斗争也没有了,社会主义革命就不再提了,事实上社会主义革命就停止了。因而对马列主义也就没有显著的发展了。而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继续向前发展了。特别是在1956年后,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继续革命的一整套理论以及方针政策,才算把马列主义推进第三个阶段,才完全进入了一个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马列主义的新阶段。艾思奇有关这些论述,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
       (三)
       艾思奇在讲解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部光辉著作时指出,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规律性学说,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从而也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毛泽东这部伟大著作,是正当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发展到一个重要关键时期发表的。这时中国在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反击资产阶级右派进攻的斗争取得一次胜利,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面前提出的新的问题和新的历史任务,主要就是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个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使它一步一步地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这个时期,在人们中间发生了一些重大的争论:(一)这个社会主义制度内部还有没有矛盾?(二)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没有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三)还要不要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四)还要不要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对于这些重大问题的回答正确与否,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前途和命运。
       在过去,社会主义国家就曾在类以的情况下遇到同类的问题,对其中一些问题,人们曾给予了否定的回答。例如说,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里已经完全消灭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已不再需要进行阶级斗争,因而也就不存在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而只有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了,于是无产阶级专政的职能,对国内来说也就基本上消亡了,等等。
       艾思奇指出,根据这些回答来指导工作,就会在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上,抛弃了革命的辩证法,搞阶级融合论,放弃革命斗争;就会对被打倒了的剥削阶级的复辟活动失去警惕性;就会对社会主义社会内一小部分劳动人民的蜕化变质的可能性、新生的资产阶级出现的可能性熟视无睹;对修正主义的滋长视而不见,这样就会使修正主义者有可能逐渐形成集团势力,伺机篡夺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肆无忌惮地来破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复辟资本主义。这一切,在当代的历史实践中已经成为明明白白的事实。
       艾思奇说,国际上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教训和中国国内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要求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对前面那些重大问题重新作出正确的回答。为此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战线上进行尖锐的斗争。现代修正主义者利用了前人的一些错误看法,并把它推到极端,对上面说到的那些社会问题,全部给以否定的回答。现代修正主义者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用资产阶级“全民国家”、“全民党”来代它;并且结合他们在国际上的“和平过渡”“和平共处”、“和平竟赛”这样一些投降主义政策,泡制成一整套系统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马列主义者必须击破这些反动的资产阶级的思潮和路线。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带头把这个伟大的历史战斗任务担当起来;他对前面那些问题全部作出了肯定的正确的回答。艾思奇把毛泽东思想对前面那些重大问题回答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肯定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着矛盾,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产生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表现为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和一小部分敌我矛盾。
       (二)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其中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斗争。
       (三)在社会主义社会内仍然必须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且必须把它进行到底。
       (四)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在过渡到共产主义以前的全部过程中,始终必须保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和无产阶级政党。
       艾思奇认为,就当代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来讲,毛泽东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在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中,在促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胜利,迫使帝国主义最后走向灭亡这个世界革命运动中,是具有伟大意义的。
       我们知道,1850年3月,马克思恩格斯在《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中曾经指出:“我们的利益和我们的任务都是要不间断地进行革命,直到把一切大大小小的资产阶级的统治都消灭掉,直到无产阶级夺得国家政权,直到无产者的联合不仅在一个国家而且在世界一切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内都发展到使这些国家的无产者间的竞争停止,至少是直到那些有决定意义的生产力集中到无产者手里的时候为止。对我们说来,问题不在于改变私有制,而在于消灭私有制,不在于掩盖阶级矛盾,而在于消灭阶级,不在于改良现存社会,而在于建立新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292页)
       马克思在1850年11月又说:“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间断革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把这种专政作为必经的过渡阶段,以求达到根本消灭阶级差别,消灭一切产生这些差别的生产关系,消灭一切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社会关系,改变一切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观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104页)马克思还指出:共产主义“协会的宗旨是推翻一切特权阶级,使这些阶级受无产阶级的专政的统治,为此采取的方法是支持不断的革命,直到人类社会制度的最后形式——共产主义得到实现为止。”(同上书,第605页)
       后来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又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1页)马克思在给魏德迈的信中讲到阶级斗争问题时说:“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47页)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曾经充分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批判了修正主义。并明确而深刻地指出,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同大小资产者的最大区别就在这里。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测验是否真正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
       马列主义的这些论述说明了,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了政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束,而是在新条件新形式下阶级斗争的继续,社会主义革命斗争的继续,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阶级和阶级剥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以便一步一步地过渡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毛泽东正是把马列主义这些基本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而继承和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和继续革命的理论的。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存在。他说:“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是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被推翻的地主买办阶级的残余还是存在,资产阶级还是存在,小资产阶级刚刚在改造。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斗争,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才能解决。
       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进一步肯定了毛泽东的论断,并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阶级斗争的原因。会议公报说:“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被推翻的反动统治阶级不甘心于灭亡,他们总是企图复辟。同时,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的影响和旧社会的习惯势力,存在着一部分小生产者的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因此,在人民中,还有一些没有受到社会主义改造的人,他们人数不多,只占人口的百分之几,但一有机会,就企图离开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这些情况下,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艾思奇在引用上述两段话后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必然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除了上面所说的一些国内原因以外,还有国外的原因,那就是国际上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各国的反动派的存在。他们总是寻找机会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武装的和和平的颠复活动,他们不时地把一股股阴风吹到社会主义国家里来,力图支持那些剥削阶级的势力死灰复燃。这些国际的原因和上述国内的原因结合在一起,就使社会主义内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就使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斗争要经过一个很长的时期才能得到最后的解决。
       艾思奇认为,根据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被推翻了的地主、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还是强大而有力量的;同时,在社会上,在党政机关、经济组织和文教部门中,还会不断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以及其他新的剥削分子。新的和旧的资产阶级分子及其他剥削分子总是结合起来,反对社会主义,发展资本主义。这些新旧资产阶级分子和其他剥削分子,总要从上级领导机关中寻找他们的保护人和代理人;他们主要是采取“和平演变”的形式,来进行资本主义复辟活动。在我们社会上,还存在设有改造好的和暗藏的反革命分子以及其他坏分子,他们总是要进行公开的和隐蔽的破坏活动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证,艾思奇肯定说,社会主义社会本身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是由阶级社会到完全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形态。在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社会阶级将逐步地走向消灭,但在社会主义时期内,阶级还没有完全消灭,因而,社会主义仍然是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社会。由于阶级仍然存在,在社会主义社会内,还有对抗性的矛盾。列宁说过:“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根据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经验来看,列宁的话只能解释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对抗正在消灭,而不能认为对抗已经完全消灭。不过,社会主义社会里的对抗矛盾,与剥削阶级统治的旧的阶级社会的对抗矛盾有根本不同的情形。在剥削阶级统治的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对抗性的敌我矛盾,表现为大量的压倒一切的矛盾;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内,大量存在的则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对抗性的矛盾则是比较小量的。看不见社会主义社会内有着对抗性的矛盾,是错误的;把这些对抗性矛盾看成大量的存在,也是不对的。毛泽东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工作中,必须学会善于区别并且善于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正确处理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艾思奇认为,马克思所说的由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革命转变时期、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即无产阶级革命专政时期,是一整个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就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斗争,也就是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斗争。这个斗争贯串着整个社会主义时期,不到共产主义实现的时候,不可能完全结束。这个斗争规定着社会主义社会内的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劳动人民内部也有它的反映。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始终起着主要矛盾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国家内出现的修正主义者,就是国际国内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势力和其他反动势力的政治上思想上的代表,无产阶级要想使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武装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使广大劳动人民自觉地起来努力和进行斗争,就必须继续不断地在政治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粉碎修正主义的进攻,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展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斗争,坚持和巩固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的专政,坚持和巩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同时,艾思奇深入地分析指出,社会主义制度还只是初级的、不成熟的共产主义制度,它本身还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道德思想的残余。在今天,世界上出现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只有很短的时间,工人阶级建设社会主义还缺乏经验,特别是由于资产阶级势力的存在,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不使用许多资本主义社会里训练出来的以及还有着资产级级思想的人员,而工人中间也有许多来自小生产者和其他阶级的人们,在工农之间,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仍然存在着差别。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在人们的劳动收入之间还有某些等级差别。这些因素都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过渡性和不成熟的性质。这些因素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发生矛盾。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工人阶级必须在社会主义各种经济组织中,坚持掌握领导权,领导劳动人民不断地努力克服这些因素所产生的缺点和正确解决各种问题。如果无产阶级在各种经济组织中放松了领导权,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势力就会利用和扩大这些因素中的某些缺点和矛盾,来破坏社会主义经济,恢复资本主义经济,并在这中间产生出新的资产阶级分子。为此,无产阶级国家和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每一步骤上都必须领导劳动人民从各方面进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斗争,才能使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起来,使之一步一步地接近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总之,艾思奇的一系列论述告诉我们,要完成由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长期过渡,也即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必须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个领域进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斗争,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地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到底,才能完成伟大的历史任务。
       最后,我们应当说,在1964——1965年间,这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就能从高度的战略眼光和理论境界,深刻理解和认识到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革命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并阐明了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这是艾思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战线上作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由此可以帮助我们深切地认识到,只有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把社会主义继续革命和建设进行到底才能保证中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取得伟大胜利,才能指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确地向前发展。

          200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