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还需进一步证明 易中天:等文物说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4:26:24
“曹操墓”还需进一步证明 易中天:等文物说话
彭 骥
 
2009年12月29日14:54  来源:《新闻晨报》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曹操高陵日前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得到考古确认,图为曹操高陵墓门。中新社发 古研 摄
昨日,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在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曹操高陵在河南得到考古确认,就是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然而,对于“曹操墓”千古之谜得解,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方北辰、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宋建等知名三国文化学者和考古专家却持冷静态度,称在没有更有说服力的出土文物前提下,这一“新说”还有待进一步证明。
易中天:要等出土文物开口说话
此次曹操墓的“西高穴村”新说,令不少人兴奋高呼“千古之谜终得解”,但是大部分专家、学者都严谨地持冷静态度。著有《品三国》等著作的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表示,他只是听说“曹操的墓,已经在河南安阳找到了”,但还是要等待“出土文物开口说话”才能发表意见,“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也不知道里面都有些啥,无可评论。考古,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非有专业知识、科学手段并亲临现场不可。我等外行,只能等待考古队正式公布的鉴定和报告。”
方北辰:目前资料缺乏说服力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方北辰在三国文化研究领域颇有名气。方北辰认为,目前公布的资料太少,光凭这些资料,还难以判定“西高穴村”墓主人就是曹操,“如果想要稍微比较认定墓主人身份,应该还要有更多有文字的器物,从文字记载的事件、称号等来进一步判定,这种资料还很少;还应该有更丰富的殉葬器物出现,来说明墓主人的特殊身份,这类资料目前也很少,缺乏足够说服力。”他表示,关于曹操墓争论纷繁复杂,自己要在看到更多资料后,才能信服“西高穴村”墓即曹操高陵的说法。
宋建:没有墓志,就只能是猜测
作为考古专家,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宋建也持谨慎态度,低调称自己对曹操墓的“西高穴村”新说所知不多,无从评论更多;但一般来说,能比较认定墓主人身份的,是墓志,“如果没有墓志出土,就只能是猜测,根据文献记载作猜测”。
 
(责任编辑:厉振羽)
',1)">
曹操墓在何处引热议 “72疑冢”说早被击破?
 
2009年12月29日08: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曹操高陵出土刻铭“魏武王”石牌
“发现曹操墓”的消息日前经媒体发布后,引发各界高度关注。一些学者表示目前证据还难以支持“新说”,亦有专家为此次发现欢呼雀跃,称该墓地必属曹操无疑。香港媒体29日刊发的一篇文章指出,曹操墓地被确认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盛事,事实上,关于他“72疑冢”的说法早已被击破。
“曹操陵墓在安阳”的消息公布后,一些学者表示这种说法还缺乏有力证据。专门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表示,有关方面公布的“曹操墓在安阳”证据并非第一手材料,都不是很有力的证明。在还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公布相关消息,有悖学术研究的严肃精神。
另据媒体报道,对于“曹操墓”千古之谜得解,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方北辰、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宋建等知名三国文化学者和考古专家持冷静态度,称在没有更有说服力的出土文物前提下,这一“新说”还有待进一步证明。
香港文汇报29日刊出的一篇署名“张敬伟”的文章则指出,从墓志形式、出土文物、墓中骨骼看,已经形成了相对严密的逻辑链,此次发现的曹操高陵无疑。
作者认为,高陵被发掘确认,破解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千古之谜。而这一发现,又让人大跌眼镜。历史传说的荒诞和正史记载的严谨形成了鲜明对比。千多年来,民间关于曹操墓的传说,一直是七十二疑冢。墓穴所在,有的说是在许都(许昌)城外,有的说是在铜雀台附件的灵芝村(见《彰德府志》),有的说是在漳河底(参考古诗“铜雀宫观委灰尘,魏之园陵漳水滨。”),也有说是在曹操故里谯县的“曹家孤堆”(谯陵)。
文章指出,根据正史记载,曹操陵墓的位置并不那么迷雾团团。一是在曹操在建安二十三年,即他去世前2年的218年,在其颁布的《终令》中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死前又有《遗令》:“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岗,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两令见于正史,说明两大史实:一是表明曹操的薄葬之志;二是明确他归葬的地点为“邺之西岗”,比邻“西门豹祠”。凭此两点,不仅说明曹操对于自己的墓葬毫无掩饰,甚至是光明正大地告诉后人他墓葬的地点。这恰恰说明曹操性格中一贯的豪迈和慷慨。更要者,由于他追求薄葬,“无藏金玉珠宝”,似乎也不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墓葬所在,更不怕盗墓贼光顾。
在作者看来,历史跟曹操开了太大的玩笑。他迥异于其它地王的光明正大却被后世文人误解误读,甚至丑化。酸腐文人或基于封建正统思想,给其制造了七十二“疑冢”说,从《三国演义》到戏剧舞台,曹操成为多疑、奸诈的历史人物。讽刺的是,后世考古学家,似乎也为戏曲和演义中的历史所蒙蔽,采信了曹操墓“疑冢”的说法。否则,为何不对正史中所记载的曹操墓按图索骥地进行考古?
事实上,早在1988年,《人民日报》一篇《“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揭开》的文章已经证明了所谓“疑冢”的不靠谱—“闻名中外的河北省磁县古墓群最近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在民间传说中被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这片古墓,现已查明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确切数字也不是72,而是134。”
从1988年到现在的21年间,曹操“疑冢”之说依然流行。尤其央视“百家讲坛”导致的“三国热”中,曹操“疑冢”说更被更多的普通民众所采信。事实上,正史中提到的“西门豹祠”就在安阳县安丰乡。如果说考古学家们采信正史说法,及早发掘,曹操墓也不会被盗掘得那么严重,曹操“疑冢”之谜也就早就大白于天下了。
而且,就在曹操高陵被确认之时,依然有学者怀疑。譬如着有《盗墓史记》、《中国人盗墓史》的学者倪方六就认为,考古讲求的是“白纸黑字”,称没有在墓中发现墓志铭是“考古硬伤”。此外,他还强调,从曹操墓穴的规格上来看,曹操所提倡的薄葬并没有被严格执行。
对于上述说法,张敬伟文章指出,该墓出土的文物数据足以证实确为高陵的所有逻辑要素,算得上是“白纸黑字”。再者,虽然墓葬文物大多已被盗掘,但从出土的石圭和石碑等文物看,墓中文物是相当地俭朴,应该算得上是薄葬无疑。至于陵墓形制规格,那是曹丕的杰作,与乃父无关。是否厚葬,主要看陪葬品,这应该是很简单的常识。
文章最后,作者慨叹,曹操高陵得以确认,千古之谜得以化解,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盛事,也给历史和曹操一个“完美”的交待。不过,这也让中国学界和民间自我反思:历史的真实也许一点都不复杂,复杂的是后人以讹传讹的解读和歪曲。
 
(责任编辑:厉振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