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21:32:27
朱学勤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朱学勤1952年-),中国当代学者,上海人。1970年下河南兰考插队1972年进厂做工。1985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1992年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1991年至今任教于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社会思想史,目前从事的课题有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渐进变革思潮等。 在中国思想界,朱学勤先生被视为自由主义代表人物。 近年来,多次出访欧美、港台,先后作为访问学者在台湾省“中央研究院”、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学术研究,并应邀赴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迪金森学院作学术讲演,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并作大会主题发言。

 自述

从精神履历上说,我属于1949年以后出生的大陆第三代人。这一代人的精神觉醒,大致可以1968年为界。那一年正是他们以各种纸张书写他们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的年代,也是他们卷入思潮辩论的年代。这种辩论后来延续到农场,延续到集体户。我清楚记得,当年上山下乡的背囊中,不少人带有一本马迪厄《法国革命史》的汉译本。从此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难摆脱这样一个精神特征:以非知识分子的身份,思考知识分子的问题。用梁漱溟总结本世纪初他那一代人的话来说,1968年的这一代是”问题中人“,而不是”学术中人“。尽管他们中间后来有人获得知识分子身份,但是1968年产生的那些问题始终左右着他们的思考,甚至决定着他们终身的思想命运。[1]

“天谴论”事件

  •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5月14日,朱学勤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表有关地震“天谴”的短论:“这就是天谴吗?死难者并非作孽者。这不是天谴,为什么又要在佛诞日将大地震裂?爱中华者,当为中华哀。华南雪灾,山东车祸,四川地震,赤县喧嚣该清醒了。圣火应该停一停,国旗也该降一降,就为黎民百姓降一次吧,他们不是伟人,只是遗骸,遗骸千万,只是无言。”,南方都市报评论版因刊登这篇文章,相关编辑被暂停工作,"个论"版面也被暂停。
  • 2009年3月6日朱学勤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谈及“天谴论”一事。朱学勤回忆道,2008年5月13日,南方都市报评论部一位编辑给他去了一个电话,希望他能对地震发表三言两语,而不是长篇大论。他一边握着电话,一边表述了那段后来招致非议的言论。他坦言,当时“内心非常彷徨”,因为死去的川籍同胞确非作孽者。“我是希望能够惊醒2008年浮躁的国人”。朱学勤反复谈到,《南方都市报》因刊登自己的言论而受“牵累”,他感到“给朋友造成了麻烦”,“我挨点唾沫星子算什么?”[2]

 涉嫌抄袭事件

  • 网友Isaiah于2010年7月8日至9日在水木社区上发表系列文章《朱学勤——学术界的又一个“汪晖”?》质疑朱学勤的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网友Isaiah的五篇质疑文章中,大量列举了一些存在抄袭嫌疑的地方,其中他指出《阳光与闪电》一文,“抄袭了Dunn的研究成果”,“将间接引用伪装成直接引用,并抄袭了杨小刚等人的译文”。[3]同时还指出书中大量抄袭了美国学者Carol Blum《卢梭与德性共和国》[4]中的内容。“朱学勤受惠于Blum的,又岂止是几段引文和个别观点而已。毫不夸张地说,从书名到中心思想,从结构到具体内容,从材料到语言,朱书都大量借鉴,沿袭了Blum的著作。这种行径,已经不能用单纯的抄袭来形容,而必须说是赤裸裸的剽窃了。”。[5]
  • 7月11日晚8点,朱学勤在《第一财经日报》电话采访中表示,Isaiah在网络和报纸上,一直不敢公开真实姓名,这是对学术界以及对Isaiah自己的不尊重,应该有胆量对其言论负责;其二,Isaiah很多说法属于不实之词,不能成立,他会逐条加以反驳。同时,《阳光与闪电》的翻译者杨小刚称,他在上海大学读硕士时,朱学勤老师便推荐了Dunn这本书要他翻译。上海文艺出版社觉得此书还有点价值,所以要求出版,并请朱学勤写了一篇序言,这序言就是《阳光与闪电》一文,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该序言没有随书一起出版。[6]
  • 7月12日晚,朱学勤表示将逐条批驳相关质疑,并且表示“不会像汪晖一样沉默。”同时他已吁请有关机构启动学术调查程序。7月13日上午9时,朱学勤已经前去母校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递交申请材料。 [7]
  • 7月14日复旦大学新闻中心工作人员答复北京晚报记者时说,复旦大学是否会进行调查此事,目前还没有定论。“朱学勤老师本人表示已经向复旦大学的学术规范委员会递交了启动学术调查的申请,但是委员会是否接受朱学勤老师的申请、是否会启动学术调查程序还都没有最终决定。这需要委员会成员的集体决定。”[8]
  • 事件补充:在网友Isaiah发出质疑系列文章的同时,有人认为倒汪晖事件的幕后黑手是朱学勤。信息源为一则站内信,内容如下:
“我见X导了,聊了这个事,这个事是朱学勤策划的,准备了一年时间,组织人马,遍查汪晖著作和其他引证著作,最后由王彬彬写文章。而且在这篇文章在《文艺研究》首发之前,《文艺研究》中只有主编知道要发这个文章,所有的编辑都不知道,之前信息高度封锁。发表之前,汪晖曾请求按照学界通常惯例,写一个 response一同刊发,但一直遭到拒绝。他们在一开始就剥夺了汪晖同时发言的权利,这也就是李猛那封信为什么说“以完全剥夺对方发言资格的方式”的真正背景,也同时使得汪晖一直沉默下去了。”[9]

 著作编辑

  •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罗伯斯庇尔
  • 《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 《书斋里的革命》
  • 《风声·雨声·读书声》
  • 《中国与欧洲文化交流志》
  • 《被批评与被遗忘的》
  • 《热烈与冷静——林毓生学术论述集》
  • 《为生民立命》
  •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

 注释

  1. ^ 引自《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序言
  2. ^ http://news.hustonline.net/html/2009-3-7/58533.shtml
  3. ^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2563377/
  4. ^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2679197/
  5. ^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2574513/
  6. ^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7/372957.html
  7. ^ http://nf.nfdaily.cn/huati/content/2010-07/13/content_13746885.htm
  8. ^ http://news.sohu.com/20100715/n273530781.shtml
  9. ^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2556274/

外部连接

  • 豆瓣朱学勤小组
  • 朱学勤在“爱思想”网站上的文章列表
  • 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介绍
  • 朱学勤-激荡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反思
  • 朱学勤在小凤直播室的采访
  • 朱学勤新浪博客
  • 朱学勤 《这一天:一九七六年十月六日》讲座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6%9C%B1%E5%AD%A6%E5%8B%A46个分类: 1952年出生 | 在世人物 | 中国学者 | 复旦大学校友 | 上海人 | 朱姓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10年8月31日 (星期二) 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