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的教育(朱永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0:56:55

朱永新:关注我们的教育

2010/09北京青年报

■演讲者:朱永新

  ■演讲时间:2010年7月
  ■演讲地点:北京大学
  ■演讲话题:新中国60年教育历程及反思
  ■教育专家讲述现阶段我国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分数与就业,成为我们整个教育的原点,成为教育的重要追求,这是中国教育许多问题的滥觞
  ■要真正做到优先发展,建立教育强国,首先的一个问题还是经费
  ■演讲者小传
  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出版了《中华教育思想研究》等多本论著,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等 30 余种。

  ●教育成就●
  ■我国教育的五大成就
  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由积弱积贫走向初步繁荣富强。教育作为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化,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中国教育也为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一个成就是,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及其子女有了受教育的权利。我们以全世界3%的教育经费,支撑起占世界20%人口的教育,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1949年初的时候我们国家的文盲率超过80%,现在绝大部分地区已经普及九年制教育。2009年,全国在校学生为23399.55万人,中国在校学生的人数远远超过许多国家全国人口的总和。全国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从1949年的25%增长到2008年的99.54%。整个普九的工作也基本完成。
  第二个成就是,教育为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为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不同的阶段,教育还是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第三个成就是,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素质逐步提高。高校比1949年增加了近13倍,高校教师比1949年增长了近80倍。普通中学的专任教师2007年达近500万人,比1949年的6.66万人增加了七十多倍。小学专任教师也增加了很大比重。
  第四个成是,教育布局、结构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日趋合理。特别是,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结构逐步调整。
  第五个成就是,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若干成果,为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


  ●教育问题●
  ■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素质仍然较低
  60年来,我国的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很多问题。问题在哪里呢?我罗列了一下,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有:
  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素质仍然较低。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世界十分之一左右的文盲仍然在中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还比较低,劳动力素质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能力也都比较低。我国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占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5%的水平。这与我们教育发展尤其是职业教育的落后是有密切的关系的。同样的东西,在日本、在德国装配,和在中国装配,质量差别很大。

  ●教育问题●
  ■教育发展不平衡
  教育发展不平衡,学校之间水平差距过大,教育公平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80年代以来,整个国家教育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事实上,我们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一条效率优先的道路。发展很快,但是我们教育资源的配置,基本上采取了“锦上添花”的策略。北大的王蓉教授到安徽去考察,发现一个小学投资一个亿。各地政府在发展教育中,往往重点投资一两所重点学校——政府的一些教育工程,如中小学的示范校,大学里面的211、985计划。这导致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同一区域的不同学校之间差距太大。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
  从外部来看,教育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教育落后于东部教育。调查表明:东、西部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一项的差距就超过3倍。由于投入不足,中、西部教育在教育发展水平、“两基”普及、师资力量、校舍建设以及家庭教育支出等方面都落后于东部。
  从教育的内部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的内部机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如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发展不平衡,各类教育间比例不合理。学前教育比较薄弱,目前的普及率只有48%左右,国家教育经费中给学前教育的比例只占1.3%左右,很多省学前教育经费连总教育经费的1%都不到。而且很多省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专门的学前教育管理机构。从民办教育来说,全国民办小学4846所,只占全国小学总数不到1%;民办中学4571所,占全国中学总数的5.7%,而且数量还在不断萎缩。
  大家知道,随着我国免费义务教育力度的增加、教师绩效工资的提高,民办教育的成本在不断增加,这就导致了很多民办学校的式微或者倒闭。据统计,大概全国每年要倒掉约一百所民办高中,这样的话,再有二十多年,民办学校就倒闭得差不多了。而且,民营资本并没有真正进入教育领域。
  此外,大学都是走研究型的道路,所有的学校都要跟北大、清华去比,研究型、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型、教学型大学以及培训型学院之间缺乏合理的层次结构。
  ●教育问题●
  ■应试教育为中心
  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模式仍然左右着教育。这是普通教育阶段大家最关注的问题。整个教育都围绕考试来展开,考试的选拔功能导致中国的教育不断增加难度,许多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认为学习内容对于今后的生活根本没有用处,最近的调查表明,今年很多学生选择放弃高考,他们觉得没有希望去竞争,干脆就放弃。这样教育生活和他们今后的经历就没有关系了。教育是为了考试存在,学校的高低贵贱也靠分数来衡量,应试教育左右着教育的发展。整个义务教育强烈的竞争性和淘汰性导致了很多恶果,如许多孩子失去了童年与童心,体质明显下降, 2005年7-18岁的男、女学生的平均肺活量分别比2000年下降了206毫升和122毫升。
  ●教育问题●
  ■行政化、官本位的色彩浓厚
  第四,行政化、官本位的色彩仍然较为浓厚,教育决策科学化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大学里,行政权力强化的情况非常严重,中小学校长缺乏办学自主权,知识分子无心学问。在大学,行政权力和学校权力两者应该是相互制约的,但现在是行政权力控制、领导、支配着学术权力。必须拥有行政权力才能拥有学术权力,所以所有的学者都想去当官,想去当处长、院长、系主任和校长,然后再去瓜分课题、瓜分学术资源,这导致知识分子很难沉下心来去做学问。
  教育决策的制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决策的制定缺乏比较规范的程序,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往往基本上都是自上而下的、以行政命令下达的,更多的受制于领导者的水平,有些领导头脑一热做出的决策,可能会影响一个区域的教育发展。很多教育政策,比如说名校办民校,过去是教育行政部门作为经验推出的,当时教育部指出“名校不择校,名校办民校,择校到民校”,导致一段时间内很多著名的中小学都去办民办学校,导致了大量真正的民办学校倒闭,因为它们无法同公办名校办的民办学校来竞争:名校公共教育资源多,有传统声望,而且也拉大了真正的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的差距,因为公办学校办的民校可以反哺原来的学校,教师待遇更高、资源更多。经过若干年,修订义务教育法时才把这一条路堵上,没有把它当作公共政策来继续执行。
  ●教育问题●
  ■教育经费依然短缺
  教育经费依然短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完全落实。我们以占世界3%的教育经费支撑了占全世界20%的教育人口,这样看来,我们的教育经费再怎么增长也不嫌多。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一直在3%左右徘徊。这次修订纲要,大家也正在为4%努力。但是即使达到了4%的目标,教育经费问题是否可以圆满解决,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教育经费的主要问题是:政府投入不足,对地方财政没有一个硬性的考核指标;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不高,而且所占比例是在不断下滑;公共教育经费分配的机制还不够合理。
  4%解决以后,钱怎么用是个大问题。我认为由一个部门决定钱怎么用,应该是有一个机制,成立拨款委员会,比如职业教育,中央财政拿出100亿元,给每个在校职业学生一年1500元。我们不禁要问,这笔钱有没有必要去花呢?当时我在苏州就发现,很多学生拿到这笔钱,一晚上请客就把它用掉了。家里富裕,根本没把这笔钱当一回事。其实国家只要承诺经济困难的学生免学费就可以了。职业教育最大的问题是职业技能训练不够,如果把这100亿投到职业教育的硬件设施建设上,用在技能训练上,可能效果要比这个好得多。
  有了钱以后怎么花本身也是个学问,所以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机制要进一步合理化。包括过去211、985等计划,从重点资助学校应该转到重点资助学科。资助学校的话,这个钱到了学校以后每个学科分点儿,所有学科都得不到长足发展,重点支持一些有竞争力的学科效益会更好。
  还有人才培养结构、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方法、内容、培养模式等问题。
  ●教育建议●
  ■拓宽教育财政经费的来源渠道
  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民族强。很多著名的学者都有这样的共识。
  要真正做到优先发展,建立教育强国,首先还是要增加教育经费。关于教育经费问题,今年两会期间我曾经提出过一些建议。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20%,这一点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我们国家整个财政收入大概占GDP的20%左右,如果我国的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20%,两个20%乘起来就是4%,这样4%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现在很多省都觉得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20%有困难,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这个比例就越小。
  第二个问题,要建立健全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制度。
  第三,要加强对地方教育经费投入的监督机制,提高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要把预算内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作为考核省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指标,这点很重要。
  其实拓宽教育财政经费的来源渠道很多。比如:适时对外资企业开征教育税附加;在没有开征地方教育附加的10个省开征教育附加;土地出让金和政府基金要有一定的比例用于教育;从现在的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里面拿出一点经费用于教育。
  另外,要完善教育捐赠的优惠政策。一个是个人所得税很少用于捐赠,这部分钱没有流到教育的血液里去。我们都交了这个税,但是就没有想到捐给学校。美国大学怎么活?就靠校友把个人所得税的那部分捐给大学,几乎70%、80%的校友都是给学校捐钱的。他捐的钱相当多的部分是缴税的部分。
  还有个重要部分是民间资本。中国的民间资本基本上没有到教育里面来,包括这么多年来的民办教育发展,基本上是自我滚动发展。一开始很多人是借个房子开始招生,用学生的学费来开始运转,慢慢积累起来,再盖房子再发展。2008年,民办教育的投入才几十个亿,只占全国教育经费比例0.5%,太少。因此,一定要有一系列的鼓励政策。比如说,可不可以采取国家配套,民间资本1,国家配套1。尤其是在接下来的学前教育和国家重点鼓励的专业领域,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都可以采取国家配套的方式。另外,建议每个省拿出一所大学作为转制的试点。
  我觉得应该培养几个北大清华的竞争对手,这样北大清华才能走得更快,飞得更高。曾经有很多的国外资金想到内地来投资办教育,但是门槛太高。比如办大学要申请。从专科开始,专科有毕业生3到5年才有资格申报本科,本科院校通过以后再到3-5年才有资格申办研究硕士生。所以现在学院要升大学,大学要拿学位点,很难。我建议应该设立国家标准,香港科技大学用了10年的时间,很多排名已经超过了北大清华。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当年跑马会拿了一大笔钱来投资,聘请全世界著名的学者,一下子把很多学科的顶尖学者请来了,它起点很高,一下子就可以培养硕士、博士,做顶尖的研究。如果让它等十年二十年,肯定没戏。
  经费问题应该按国家标准来,现在各省之间的经费差别很大,比如上海小学生生均公用教育经费比贵州要高7倍,比江西高9倍,如果制定一个国家最低标准,最多分三类,ABC三类,这样就能保证整个国家教育基本在同一个水准上。
  ●教育建议●
  ■教育不仅仅是给孩子分数
  应该重新认识和思考教育本质,回到教育原点。教育不是为考试而存在的,而是为人的成长、社会的成长存在的。教育是为人类不断地走向成功,围绕这个来设计整个教育制度才是最关键的。我们似乎都知道,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教育不仅仅是给孩子分数,而要为孩子的生命奠基。但是,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生活中,分数恰恰成为教育至高无上的追求,成为衡量教育品质的标准。在我们的大学,就业成为最急迫的任务,成为判断大学最关键的指标。分数与就业,成为我们整个教育的原点,成为教育的重要追求,这是中国教育许多问题的滥觞。
  要达到教育公平。公平这个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走的就是一条效率优先道路。现在开始应该自觉走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道路,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应该成为下一轮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尽可能建立城乡比较均等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这个过程中,重点对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西部的教育来关心,应该是下一步教育改革的方向。只有这样的认识,才能保证整个教育品质往好的方向走。根据管理学的木桶原理,这个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最长的板而是取决最短的板。
  教育公平的问题在哪里?最大的问题在教师。当然经费是个问题,经费以外我觉得就是教师问题。因为现在学校之间的差距、地区之间的差距,差的最大就在教师上。农村的好教师,村里好的到了镇上,镇上好的到了县城,县城好老师到了市里,市里好老师到了大城市。基本上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包括江苏经济这么发达地区,我认识的很多名校长老师,他还是愿意到北京、深圳这些更发达的地方发展。
  在解决教师差别的问题上,我提一些建议,比如现在的免费师范生制度,即免费读师范做老师。也可开具优惠政策从毕业生中招募优秀学生到农村去。同时,我们国家还有大量优秀的60岁、55岁左右退休或刚刚退休的优秀教师,这是个很大的资源,我们没有好好利用起来。
  应该让农村拥有最好的教师资源,国家也在提倡、探讨教师流动问题。但教师长期以来是学校所有制,教师的培养任务落在学校,教师的流动也会造成一些新的问题。怎么让薄弱学校去发展,都有很多道路需要探索。我在苏州作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时,就成立了教育集团,把差学校交给好学校,基本上2-3年的时间就可以改造成相当高的水准,因为可以很快吸收到优质教育资源,对教师成长也有好处。
  ●教育建议●
  ■要取消一考定终身的格局,给大家更多机会
  考试怎么改,都要认真研究。前段时间有人提出取消高考,这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人才选拔制度在相当一段时间还是需要的,这里关键不是要不要考试。第一要取消一考定终身的格局,要给大家很多机会,可以考很多次,选最好的成绩。另外不同学校之间的立交桥要搭建起来,很多国家各种学校之间是有立交桥的,我是北京其他学校的大学生,如果成绩优秀我就可以申请到北大清华来读书。这个管道要打通,要有这样一个机制,不应一次定终身。
  还有,我们国家的公务员体系,以学历还是学力作为标准,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在一个真正的现代化社会,应该以学力作为判断人才的标准。还有分配制度,现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让大家认为必须要上大学,必须上好大学才有好的未来。只有进好的幼儿园才能进好的小学,进了好的小学才能进好的中学,进了好的中学才能进好的大学,进了好的大学才能找好的工作。这个链条已经形成了,要打破这个链条,做到上什么大学不重要,找工作不取决于我上的大学,工作收入的差距也不像现在这么大。
  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是丹麦和不丹,这两个国家有个共同特点,不同职业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小。在丹麦大学教授可以住别墅,工人也可以住别墅,教授的邻居可能就是个工人。表面上的工资收入可能差距比较大,但国家通过税收来调节,高收入就高税收,低收入的就不收税还给予补贴,最后大家钱差不多。这样一来,就不是那么迫切地要上名牌学校,要找好工作。那时候大家凭兴趣选择职业,可能对根本上解决应试教育问题。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最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品质,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要通过专家引领、行动反思、共同体互助,为教师的进修研究提供最好的服务,让他们能够真正地享受教育的幸福。我认为一个好老师的成长,必须跟教育思想对话,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要通过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要有好的团队,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现在一些大学的师范教育并没有真正把握教师成长的规律。
  我们新教育实验在各地推动的教师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三专”模式,以及在教育在网站上创办的“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