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辱柱上的战舰----二战日本主力战舰资料(特殊用途舰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5:46:36
六、特殊用途舰艇

秋津丸号陆军特殊船
Akitsu Maru
一般人对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较为熟悉,其实日本陆军也有过称为丙型特殊船的陆军空母,这是陆军为了南洋的攻略作战而开发的特殊船只,配署在陆军所属的船舶工兵里,这只部队在陆军的南洋作战里担负了两栖作战的重要任务。
被叫做丙型特殊船的陆军空母和海军空母在运用上不同,主要是搭载登陆用舟艇与侦查哨戒飞机用来执行登陆作战的特殊输送船.陆军船舶工兵的特殊船分作甲乙丙及M丙四型,其中甲乙型是舟艇专用,而丙型及M丙型不只是舟艇而且还具有飞行甲板可以撘载飞机,在登陆作战之际,搭载兵员战车的舟艇发出的同时,所搭载的飞机也会起飞至泊地上空进行掩护或对敌阵地进行侦查,攻击等,大体上来说原始的计画用法是以舟艇搭载为主要工作,飞机的*作为协助性的工作.
本舰最初于1940年9月17日在播磨造船所动工,1941年9月24日下水,1942年1月30日竣工,命名为あきつ丸(Akitsu-maru,翻成汉字即为秋津丸,不过必须注意本舰舰名正式的写法秋津二字是以日文平假名あきつ行之)2月6日相生出港,28日参加了Shiyawa岛Melaku,Bantamu湾登陆作战后回航,6月13日新加坡入港,11月26日编入第222船团从高雄出港,27日在台湾海峡经过对空战斗后诱导船团进入长江口,12月2日出港,3日2100时回到门司.
本舰作为丙型特殊船在运用时可搭载八九式战车及大型发动艇27只,不过因为航速过慢的问题作为空母使用有其困难,因此本舰初时只能当作飞机搬运船使用,直到三式联络机出现后并实用化后,本舰才有*作飞机的能力.为此秋津丸从1944年4月开始到7月进入播磨造船进行飞行甲板,萱场式制动装置1组4索,着舰指导灯,着舰标志等航空装置的改装.,同时7月25日装备三式连络机的独立飞行第一中队亦编成并进驻本舰.
本舰完成改装之后到11月都一直在本土进行训练任务,11月13日装载了预备部署到菲律宾的第23师团步兵第64联队及海上挺身第20战队特攻艇104只共计2567名由门司出港并加入第81船团,15日0630被美军潜艇发现而先在五岛列岛宇久岛水道暂泊,到了1150时在五岛列岛福江岛京之岳西北约40km处遭到美军潜艇SS393所发射的鱼雷一发命中左舷船尾,引发了弹药诱爆在三分钟内,带着人员共计约2300名转瞬沉入大海.
建造所        播磨造船所
起工        1940年9月7日
下水        1941年9月24日
竣工        1942年1月30日
总吨位        9433吨
垂线间长        152m
宽        19m
飞行甲板        123m x 22.5m
速力        20.8节
飞行机        8架
兵装(竣工时)        7.5cm野炮10门
7.5cm高射炮2门
兵装(改装时)        7.5cm高射炮3门
20mm机炮10门
对潜迫击炮1门

陆军特殊船熊野丸
Kumano Maru
1944年3月日本陆海军协调会议决定把一艘特殊船(战标船M型)装上飞行甲板改成M丙型特殊船。同年8月在日立因岛造船所开始动工建造,本船被命名为熊野丸,船型与秋津丸相同,但因设计是由舰政本部完成的,所以船上的航空设施要比后者来得先进。
本舰装设了全长110公尺的飞行甲板,4套降落阻拦索以及降落指示灯等。为了方便飞机起降,舰桥被设计成从飞行甲板前端突出,而烟囱则位于右舷侧,飞行甲板上不设任何构造物。整个军舰的外形与航母海鹰号有几分相似。
机库可以停放8架三式联络机,如果是作为飞机运输舰使用,则可以在露天甲板停放18架机库停放17架,总计可运载四式疾风战机35架。内部空间可搭载107名舰员和1659名士兵。
本船在1945年1月下水,3月底完工。此时的战局更加窘迫,燃料严重不足,许多建造中的船舶都被陆续改为煤炭动力,因此使用重油的本舰建成后就被弃置在宇品的岛阴直到战争结束。
熊野丸最终未能投入战争,战后以其庞大的运载量作为复员船载送日侨日俘,直到1947年被解体。这样的任务与战时相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遥远战地生活的士兵们,登上舷梯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日籍的女护士。于是熊野丸最后就和护士的白衣、柔嫩白皙的肌肤作为归国者的共同印象被保留在人们的回忆里。
复员船任务完成后,该舰原本计划自沉用作八丈岛神凑港的防波堤,但是由于预算不足的原因而没有实现,最后于1947年11月在神户川崎造船厂被解体。
总吨位       9520吨
载重吨位    6314吨
水线长       142米
宽             19.5米
吃水          6.95米
主机          甲50型1号涡轮机2台
主锅炉       改21号水管罐3台
功率          10000轴马力
航速          20节
续航力       17节6000海里
武器          75毫米高射炮8门
反潜迫击炮2门
20毫米机炮6门
舟艇          特大发12艘
大发12艘
飞机          三式联络机8架

陆军特殊船神州丸
ShinShiu Maru
本舰于1932年委托海军舰政本部进行设计,1934年竣工。因为是特殊兵器,所以拥有极高的保密等级,一般的陆军将校如果没有陆军大臣的特别许可,是无法上舰一窥究竟的。
本舰有三层甲板,最下层甲板拥有大发、中发、小发3种规格的艇库共可携带登陆舟艇50艘。登陆作战时满载兵员和战车的大发艇从舰身后部的开放口驶出,专门装载兵员的中发和小发从舰身中央的开放口出入。上甲板是舰员的起居空间和工作间,最上层的马栏甲板原来设计用来运载马匹的,后来在设计时因为航空时代的来临而改成飞机库,不过为了保密,仍沿用马栏甲板的称呼。本舰运载飞机的目的并非为了海上空战,而是在登陆之后,把搭载的飞机送到临时建设的简易机场为登陆部队提供空中掩护用。后来陆军曾委托海军空技厂进行弹射器的研究,并在1935年7月广岛湾演习中成功弹射出12架九一式战机。不过由于后续机种的开发不顺利,使本舰计划中的航空功能只能停留在实验阶段。
中日战争爆发后,从1937年11月5日的杭州湾登陆开始,本舰几乎参加了陆军所有的登陆作战。在作战中发现,该舰先进的换乘方式比起传统的步兵登陆方法效率提高了几倍。顺带一提的是:为了保密,本舰还有数个名称以供轮换使用(GL丸、MT丸、龙城丸、土佐丸等)。
1941年12月4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该舰满载山下奉文的25军离开海南岛,并于7日成功执行了马来半岛登陆作战。1942年2月18日又装载了陆军中将今村均的16军在第5水雷战队的掩护下实行了荷属印度攻略作战。28日夜间,在爪哇岛万丹湾锚地的日本登陆舰队突遭美澳海军奇袭,本舰在混乱中意外被己方的氧气鱼雷击中右舷而翻覆。由于湾内水浅,日军随后对该舰进行了打捞修复。1943年该舰返回本土进行大修。
修复后的神州丸一直从事普通的运输任务。1945年1月3日,停泊在台湾左营外海的神州丸遭美机空袭重创,弃舰后又被美国潜艇鱼雷射中而沉没。
总吨位       8108吨
水线长       144米
宽             22米
满载吃水    4.2米
动力          7500轴马力
速度          20.4节
武装          75毫米高炮8门
20毫米机炮12门
舟艇          大发30艘
小发10艘
飞机          九一式战机12架

陆军护航航空母舰山汐丸
Yamashio Maru
1942年8月的瓜岛反击战后,日本的运输船团受到美国飞机和潜艇日益严重的威胁,损失日增。对于海军来说,他们拥有大鹰、隼鹰、飞鹰、云鹰和冲鹰5艘护航航母,另有2艘海鹰和神鹰在建,而陆军则缺乏这种资源。在船团不断遭袭的情况下,陆军终于提出了属于陆军本身的护航航母的建造提案。原计划建造2艘,预定由三菱横滨造船厂建造,在1944年12月至1945年2月间完工。
陆军当时提出的性能要求为:
1、续航力必须满足从新加坡到日本间的不间断航行。
2、搭载三式联络机6架。
3、乘员为航空人员57名,军械人员60名,船员120名。
4、武器配备为:高炮6门,25毫米机炮8门,反潜深弹10枚,另外必须装备声纳和雷达。
山汐丸于1944年7月在三菱横滨造船厂开工,11月下水。但是由于严重的空袭以及材料不足,直到1945年1月才完工。但此时南方航线基本已经停航,而且也没有飞机供本舰搭载。所以该舰就一直停放在船台上,连武器也没有安装。1945年2月17日被美国飞机炸毁在船台上。1946年7月被解体。
吨位           10605吨
满载吨位     15864吨
水线长        148米
宽              20.4米
吃水           9米
飞行甲板     125米*23米
主机           甲50型1号涡轮机1台
出力           4500轴马力
航速           15节
续航力        13节9000海里

八、潜水艇

伊-400型巨型载机潜水母舰
I-400 Class

二次大战时的日本海军虽然拥有相当数量而且性能优异、品质良好和列强比起来毫不逊色的潜舰部队,但是由于用兵思想僵化,固执于舰队决战的观念,所以一直到战争结束都没能有什么大作为,战后唯一能让人提起的日本潜舰也只有设计独特、战术运用独特的特型潜舰伊四百级了。
自从远航潜舰被开发以来,世界各国都有把水上飞机搭载于潜舰的计画和尝试,不过唯一将这个观念落实到实战里的,也仅只有日本海军。最初,搭载飞机的理由不过只是要作为潜舰的耳目,对敌方要地做深远的刺探,扩大侦察的范围罢了,仅有必要时才会进行攻击。1942年9月9日日军潜舰伊25秘密潜航到美国奥瑞冈州,并且放出搭载的零式小型水上侦察机,投下了七十四公斤烧夷弹造成森林火灾,该次攻击是二战中美国本土唯一的一次轰炸。这次行动的成功,带给日本人相当的信心,认为可以作为战术有效的实证,促成了往后伊四百型的开发。

以上次的经验为基础,1942年联合舰队提出了一项大胆的作战:「巴拿马运河爆碎作战」。因为美国海军和海运能量都分散在两洋,不论兵力还是物资的调动都十分依靠巴拿马运河,如果该运河遭到破坏,美国海军将会内失去一定程度的调度自由和作战优势,对日本海军来讲,也可以争取到一定时间内的兵力优势,这就是作战立案构想之基础。而本级舰就是利用潜舰搭载水上飞机深入敌境攻击,这种观念达到极致化以后孕育而生的「潜水空母」。
设计之初,除了开发作为攻击主力的水上攻击机「晴岚」之外,因为考虑到要深入敌境作战,可能面临浮上时的战斗,所以特别加装了舰船炮击和防空用的火炮和机铳,另外还设计了和舰桥一体化的防水收纳库,该机库可收容呈分解状态的晴岚三架,*作方式为当晴岚发出时,先装上浮箱再滑行弹射起飞,待回航时降落于附近海面再用起重机回收。日本海军就打算建造十八艘总共五十四架晴岚投入作战。
不过,伊四百型的悲运在完成前就开始了,因为日军战局的恶化,使得预定的十八艘被减少到五艘,到战争结束时实际完成的也只有三艘而已,而且其中的伊402还被改装成潜水油轮。至于攻击目标也因为同样的原因从巴拿马运河变成乌尔希环礁的美军空母机动部队泊地。

1945年伊400和伊401从大凑出港准备作战,计画预定于8月17日在目标海域会合,再以仅有的六架晴岚发动攻击,不过航行途中的16日就接到战败的投降命令,舰队只好返航在完全没有实战经验的情况下被美军俘获,姊妹舰的伊404则在空袭中受损,战争结束时害怕被俘虏而自沈,伊405则途中停止建造解体。竣工的三艘(伊400~伊402)战后被美军接收经过一番研究后,也全部以海没处分告终。
到底本级舰的评价如何?根据战后堀元美于<造船士官の回想>中便认为,以常备排水量5200吨级的潜水舰,建造时消耗的人力与资材极为可观,却只有3架晴岚作为战力,而且在敌方雷达哨戒网高度发达的当时,攻击成功率恐怕是大有疑问;还怀疑作战参谋是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大正时代间盛行的少年空想科学小说看太多,才会想把这种点子现实化。其它还有搭载机格纳库对深水炸弹毫无防御能力、晴岚本身初期故障问题众多有待解决等,几乎是战争末期各种日本兵器共通的特征。
伊400型应该算是日本可搭载水上机大型巡潜发达的极致,但部分舰船研究者认为本型是现代洲际飞弹攻击潜舰先驱的说法,则显然有过于夸大影响力之嫌。毕竟以伊400型舰载机发进时间之悠长(浮上后1~2号机间隔4分,其后的3号机需15分),与回收之不易(使用起重机同时回收3架时,至少需要30分钟),即使作战时采只回收飞行员的方式(实际上攻击美国空母机动部队泊地时为特攻作战),也不符潜舰作战的隐密性。「赶得上战争的空想(?)兵器」真正投入时能发挥多少威力,伊400型与伊14型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例子。

伊400潜水舰(潜特型)的歷史
「イ-400」
1943年 1月18日 呉工厂开工
1944年 1月18日 下水
12月30日 竣工
1945年 8月29日 作战行动中迎接战争结束、在金华山海域遭美军驱            逐舰俘虏
9月15日 除籍。由美军接收
1946年 1月 夏威夷回航接受调查。
6月4日在夏威夷近海海没处分
「伊401」
1943年 4月26日 在佐世保工厂开工
1944年 3月11日 下水
1945年 1月 8日 竣工
8月29日 作战行动中迎接战争结束、在三陆海域遭美军潜水
舰俘虏
9月15日 除籍。被美军接收
1946年 1月 返航夏威夷接受调查。
5月31日在夏威夷近海海没处分
「伊402」
1943年10月20日 在佐世保工厂开工
1944年 9月 5日 下水
1945年 7月24日 竣工
8月15日 在呉港迎接战争结束
11月15日 除籍
1946年 4月 1日 在五岛海域海没处分
「伊404」
1943年 8月11日 在呉工厂开工
1944年 7月 7日 下水
1945年 6月 4日 95%完成时工事中止。
7月24日在仓桥岛海域以航空鱼雷自沉处分
1946年12月 9日 打捞作业。翌年解体处分
「伊405」
1944年 9月27日 在川崎重工泉州工场开工,起工不久工事中止被解体
巡潜甲型改二——伊13型[/center]
[center]I-13 Class[/center]
常备排水量         3603吨(水上)/4762吨(水下)
全长                   113.7米
宽幅                   11.7米
吃水                   5.89米
速度                   16.7节(水上)/5.5节(水下)
主机                   舰本式22号10型内燃机2台,双轴推进
轴马力                4400马力(水上)/600马力(水下)
续航力                16节21000海里(水上)/3节60海里(水下)
安全潜深             100米
乘员数                108人
飞机                   晴岚特攻机2架,弹射器1部
武器                   533鱼雷管6门(舰首)
140毫米40倍径单装炮1门
25毫米3联装机炮2座,单管1座
本级舰的建造最初为1941年及1942年追加计划的巡潜改一型,但因为伊-400的建造计划缩小,海军又急需能够搭载攻击型水上飞机的载机潜艇,所以临时更改为设计,成为能够运载2架水上攻击机的载机潜艇,设计上基本是伊-400的缩小型。而原来计划建造5艘的巡潜改一型此时只完成了一艘伊12号,其他的后续舰全部改为巡潜改二型来建造。
到太平洋战争末期完工的只有伊-13和伊-14两艘。它们和伊-400型共同参加了以攻击巴拿马运河为目标的作战训练。后因战局的变化,伊-400型的攻击任务变更为尤里西环礁的美国机动舰队。而伊-13型则投入到往土鲁克岛的运输任务中。
此次输送任务被赋予“光作战”的代号,两舰均搭载海军高速侦察机“彩云”从本土出发,之后伊-14按预定计划于1945年8月4日抵达土鲁克,而伊-13却失去行踪,从此下落不明。
姐妹舰伊-15和伊-1(二代舰)因战争结束最终未能完工。
伊-13型(巡潜甲型改二)的历史
[伊-13]
1943年2月4日于川崎重工开工
1943年11月30日下水
1944年12月16日竣工
1945年7月5日执行“光作战”任务从大凑出航,途中失踪。
1945年8月1日亡失认定
1945年9月15日除籍
[伊-14]
1943年5月18日在川崎重工开工
1944年3月14日下水
1945年3月14日竣工
1945年7月中旬执行“光作战”从大凑出航
1945年8月4日抵达土鲁克
1945年8月15日从土鲁克起航返回本土
1945年8月27日在东京港被美军俘获
1945年9月15日除籍
1946年5月28日海没处分
[伊-15](2代)
1943年4月30日在川崎重工开工
1944年4月12日下水
1945年8月15日战争结束时完成约90%
1946年4月纪伊水道海没处分
[伊-1]
1943年6月24日在川崎重工开工
1944年6月10日下水
1945年8月15日战争结束时完成约70%
1945年9月18日在神户海域系留时因飓风沉没
1947年4月打捞后解体

巡潜乙型——伊-15型(初代)
I-15 Class
常备排水量         2524吨(水上)/3654吨(水下)
全长                  108.7米
宽幅                  9.3米
吃水                  5.14米
速度                  23.6节(水上)/8节(水下)
主机                  舰本式2号10型内燃机2台,双轴推进
轴马力               12400马力(水上)/2000马力(水下)
续航力               16节16000海里(水上)/3节96海里(水下)
燃油搭载量         774吨重油
安全深度            100米
乘员                  94人
飞机                  水侦1架,弹射器1部
武器                  533毫米鱼雷管6门(舰首)
140毫米40倍径单装炮1门
25毫米双联机炮1座
以对美战略“渐减邀击作战”计划而建造的本级舰,在作战中主要任务是支援作为潜水战队旗舰的甲型潜艇。为提高对敌搜索能力,特意设计为可以搭载1架水上侦察机。
由于“渐减邀击作战”计划后来没有实行,该级舰也就没有从事原来想定的任务。从建造数量上来说,本级舰可说是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潜艇部队的中坚。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商船击沉数中,乙型潜艇的战绩就占总击沉数的42%。
所搭载的水侦有96式小型水侦,也有零式水侦。后来伊-27和伊-28被改装成自杀机搭载母舰,伊-36和伊-37则改装成“回天”自杀鱼雷载舰。
本级舰中最有名的当数1942年潜航到美国西海岸,用水侦投下燃烧弹造成森林大火的伊-25了。这次行动也成为美国本土在战争中遭受的唯一一次空中攻击。另外,击沉美国航母胡蜂号的伊-19也是二战中日本潜艇中较突出的一艘。
潜水艇伊-15(初代)型(巡潜乙型)的历史
[伊-15](初代)
1938年1月25日在吴工厂开工
1939年3月7日下水
1940年9月30日竣工
1941年12月后开始在美国中西部海岸和南太平洋巡逻
1942年11月3日在所罗门群岛东方通信后下落不明
1942年12月24日战没认定,除籍
[伊-17]
1938年4月18日在横须贺工厂开工
1939年7月19日下水
1941年1月24日竣工
1942年2月23日炮击加州海岸炼油厂
1943年8月19日被美舰击沉
1943年12月1日战没认定,除籍。
[伊-19]
1938年3月15日在三菱神户工厂开工
1939年9月16日下水
1941年4月28日竣工
1942年9月15日,在艾斯皮里图岛海域击沉美国航母胡蜂号
1943年11月9日在塔拉瓦失踪
1944年4月30日战没认定,除籍。
[伊-21](2代)
1939年1月7日在川崎重工工厂开工
1940年2月24日下水
1941年7月15日竣工
1943年11月27日在塔拉瓦附近失踪
1944年4月30日战没认定,除籍。
[伊-23](二代)
1938年12月8日在横须贺工厂开工
1939年11月24日下水
1941年9月27日竣工
1942年2月24日在瓦胡岛附近失踪
1942年4月30日战没认定,除籍。
[伊-25]
1939年2月3日在三菱神户工厂开工
1940年6月8日下水
1941年10月15日竣工
1942年9月袭击美国俄勒冈州,引发森林火灾。
1943年8月24日在艾斯皮里图岛附近失踪
1943年12月1日战没认定,除籍。
[伊-26]
1939年6月7日在吴工厂开工
1940年4月10日下水
1941年11月16日竣工
1942年11月13日击沉美国巡洋舰朱诺号
1944年10月25日参加莱特湾海战时失踪
1945年3月10日战没认定,除籍。
[伊-27]
1939年7月5日在佐世保工厂开工
1940年6月6日下水
1942年2月24日竣工
1944年2月12日在马尔代夫群岛西南被英国驱逐舰击沉。
1944年7月10日除籍。
[伊-28]
1939年9月25日在三菱神户工厂开工
1940年12月17日下水
1942年2月6日竣工
1942年5月17日在腊包尔北方被美国潜艇击沉
1942年6月15日战没认定,除籍。
[伊-29]
1939年9月20日在横须贺工厂开工
1940年9月29日下水
1942年2月27日竣工
1944年7月26日在巴士海峡被美国潜艇击沉
1944年10月10日战没认定,除籍。
[伊-30]
1939年6月7日在吴工厂开工
1940年9月17日下水
1942年2月28日竣工
1942年10月13日在新加坡港东面触雷沉没
1944年4月15日除籍
1959年8月打捞解体
[伊-31]
1939年12月6日在横须贺工厂开工
1941年3月13日下水
1942年5月30日竣工
1943年5月13日在阿图岛附近被美国驱逐舰击沉
1943年8月1日战没认定,除籍。
[伊-32]
1940年1月20日在佐世保工厂开工
1940年12月17日下水
1942年4月26日竣工
1944年3月24日在沃杰岛附近被美国驱逐舰击沉
1944年6月10日战没认定,除籍。
[伊-33]
1940年2月21日在三菱神户工厂开工
1941年5月1日下水
1942年6月10日竣工
1942年9月26日在土鲁克因事故沉没
1942年12月29日打捞修理返回吴港
1944年6月13日在伊予滩训练时因事故沉没
1944年8月10日除籍
[伊-34]
1941年1月9日在佐世保工厂开工
1941年9月24日下水
1942年8月31日竣工
1943年11月13日在槟榔屿被英国潜艇击沉
1944年1月5日除籍
[伊-35]
1940年9月2日在三菱神户工厂开工
1941年9月24日下水
1942年8月31日竣工
1943年11月22日在塔拉瓦岛南方与美国驱逐舰激战后沉没
1944年4月30日战没认定,除籍
[伊-36]
1940年12月4日在横须贺工厂开工
1941年11月1日下水
1942年9月30日竣工
1943年在中太平洋执行回天攻击
1945年6月24日在菲律宾海域与美舰队交战,受轻伤
1945年11月30日除籍
1946年4月1日在五岛海域海没处分
[伊-37]
1940年12月7日在吴工厂开工
1941年10月22日下水
1943年3月10日竣工
1944年11月19日在帕劳诸岛北方被美国驱逐舰击沉
1945年3月10日战没认定,除籍
[伊-38]
1941年6月19日在佐世保工厂开工
1942年4月15日下水
1943年1月31日竣工
1944年11月12日在雅普岛近海被美国驱逐舰击沉
1945年3月10日除籍
[伊-39]
1941年6月19日在佐世保工厂开工
1942年4月15日下水
1943年4月22日竣工
1943年11月26日在马金岛西面被美国驱逐舰击沉
1944年4月30日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