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瘾的神经科学原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5:37:44
目前对网瘾的治疗主要停留在心理治疗,如精神分析治疗、厌恶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精神科有人曾依据其精神病变,试用抗抑郁药治疗,以上方法疗效不尽相同。我们以近40年研究莨菪药的经验和十多年临床戒毒实践,于2004年11月提出了“药物干预加心理疏导”这一新网瘾治疗理念,并在全国首家开办戒网瘾中心。
研究对象参照美国IAD诊断标准,均符合网络成瘾综合征诊断标准,从2004年11月~2005年6月间住院治疗的患者30例,且经严格体检符合莨菪药治疗适应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分,进行出入院对比,以观疗效,接受为期8~15天的封闭式治疗。
病史30例患者均有较长上网史,均为男性,其中14~18岁青少年占多数。表现为消瘦、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对其他活动缺乏兴趣。
治疗方法我们采用的总治疗原则是:先破后立。所谓“破”,即使用一定剂量的东莨菪碱,每日注射一次,剂量0.02~0.03mg,连续用药3~5天,目的是抑制大脑皮层,使其在睡眠、休息过程中恢复机体平衡系统,中断患者的强迫性上网行为。之后就“立”,主要以心理干预为主,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每批入院患者在药物治疗阶段结束后,带他们外出参观旅游过程中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接触社会生活,意在培养其网络之外的多种有益兴趣,并使其意识到现实世界的美好,从而减弱对网络的依赖程度。绝大多数网瘾患者因生活不规律而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降低等,因此我们采用中医耳针、中药方剂加以调理,增强其体质。
出院标准:
1.烦躁、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戒断症状消失。
2.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等征象消失,身体状况改善。
3.对网络渴求明显减弱或消失。
结果出院时临床表现,30例患者身体状况均明显好转;以往因故不能上网时所出现的烦躁、焦虑等戒断症状均消退;自述对网络游戏的依赖程度明显减轻甚至消失,并表示心境已明显改变,决心今后好好学习或安心工作,因网瘾而休学者主动要求复学。
根据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分,抑郁严重指数范围为0.25~1.0,入院时30例患者中,共有9人有抑郁表现;其中,4人入院前为轻度抑郁,1人入院前为中度抑郁,出院时SDS评分分值均已恢复正常。另有4人入院前轻度抑郁,出院时无改善。
随访结果出院患者在前两月内,平均每两周做一次随访;两月后,每月随访一次。到目前为止,30例网瘾患者中出院时间已达5~6个月(包括5个月)的有6人,其中4人情况均较好。用他们的话说“如今,网络对我们来说,只是一种学习和工作的工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入院前骨瘦如柴的少年“活骨架”,出院时身体状况已明显好转,现在他成为一名“戒除网瘾志愿者”,现身说法,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出院时间达2~5个月的网瘾患者有14人,其中8人目前几乎不再玩游戏,上网内容多是浏览网页、看新闻等。出院时间在2个月的网瘾患者有10人,其中9人目前没有再玩网络游戏或能够控制在1小时内。
讨论对30例网瘾患者资料分析,网瘾多发生于男性青少年,且绝大多数属于网络游戏成瘾,对网上聊天、浏览网页成瘾者很少。另外,单亲家庭、父母间关系不好、对孩子管教过严这三种情况占很大比例,与国内外相关报道相一致。这提示我们,家庭环境的好坏可能是网瘾发病的一个催化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30例患者入院时患轻至中度抑郁的有9人之多,提示内向、抑郁等性格特点与网瘾的发病可能存在某种联系。所以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应提醒家长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改正不良教育方法,预防网瘾的发生。
在人体内存在“奖赏系统”,其物质基础主要是多巴胺、乙酰胆碱、内啡肽类等多种神经递质,调控人的情绪和生理功能,可使人在短时间内高度兴奋或满足。毒品,如海洛因,是通过外源性物质提高体内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含量,使人产生欣快感;而网络、赌博等行为成瘾者,则是通过内源性物质致神经递质的含量增加。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使大脑中的化学物质水平提高,神经回路发生变化,导致网瘾的发生。上网行为多导致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含量增加。BasilleAS报道,与正常小鼠相比,M5受体缺失小鼠多巴胺含量显著少,其奖赏效应明显减弱;应用M受体阻断剂东莨菪碱的一组小鼠,与M5受体基因敲除小鼠相似,同样可导致多巴胺含量降低。这一实验结果为应用莨菪药治疗网瘾提供了可靠理论依据。另外本中心近十年采用莨菪类药治疗海洛因成瘾患者逾万例,疗效显著已得到社会各界公认,我们对其安全性有更深地了解,因此应用莨菪药治疗网络成瘾综合征是安全可靠的。根据30例近期疗效来看,药物干预加心理疏导这一综合疗法具有一定疗效,前景乐观。目前仍存在一定的复发率,这迫切要求加强对网瘾治疗和预防的进一步探索。我们随访仅跟踪到出院后六个月,远期疗效如何,还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