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的钱——中国出现的新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6:40:56
曾经远离中国人日常生活十多年的通货膨胀,似乎在一夜间又降临到中国来。对于中国老百姓而言,物价上涨已经是2007年少不了的关键词。
根据中国官方数据,反映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今年来不断走高,1月时CPI还只有2.2%,到了6月就已经翻了一倍,达到4.4%,而到了8月,这一指数升到了令人吃惊的6.5%。
除了抽象的数据,老百姓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通货膨胀的到来。到菜市场、超市买菜、买肉和买日用品,价格明显上涨了不少。中国人偏爱的猪肉,许多地方的价格翻了一倍。
然而,价格的上涨似乎并没有减弱人们消费的热情。从1到7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5%,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人们在物价猛涨的同时,真正感受到社会上的钱更多了。不仅自己口袋里的人民币在增加,周围有钱的人好像也在迅速增加。同事、朋友、亲戚之中,有的考虑购买第二套房子,有的开了一辆漂亮的新车,有的出国旅游,大街上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股票和基金,日渐火爆的证券交易所里是排着长队等着开户的人和一张张兴奋的脸。生活在今日中国的人,突然间领悟到一点:社会上的钱太多了。用专家的话说,就是流动性过剩了。
长期高速增长的必然结果
虽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中国的钱太多了?很多人难以理解这一点,认为这有些夸张,与实际情况不符。然而,现实情况是中国经济自1990年代连续十几年经历平均两位数的增长后,国内社会财富已经大大增加。  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必然要求货币量的对应增长,否则整个经济的正常运行就会受到阻碍。同时,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大幅增长,也就是人们手中的货币正逐渐增多。当然,这里面还存在着一个分配的问题。有些人的收入可能呈现爆发式增长,有的则勉强跟上社会节奏,还有一部分人可能在原地踏步甚至有所减少。然而,总体来看,居民口袋里的钱是在增加,而且经过多年积聚,增长的量是相当可观的。
中国的一大特点是地区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因此尽管西部的一些地方仍然相当贫困、落后,但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居民收入增长很快。一些发达省份和城市的收入水平,正在悄然接近较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水平。
很多白领一族开始发现,中国国内职位的薪水可能更有吸引力。政府机构里的公务员待遇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近年来也上升较快。十年前月薪1000多元人民币的公务员现在的收入很可能在4000元以上。在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如果物价水平还停留在原地,就有些不正常了。由于长期受通货紧缩的影响,中国近十年来的物价增长极为缓慢。今年物价指数的大幅上扬,可以被视为停滞后的“补涨”行为。
2001年以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对外开放程度大幅提高,出口增长开始提速,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中国。2002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第一大国。由于中国经济和国际收支均有不俗的表现,国际上近年来开始出现唱“升”人民币的声音。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加大的影响下,部分国际游资也开始进入中国。这些,都为中国输入了大量的货币流动性,加剧了中国社会上货币的泛滥。
通胀改变储蓄和消费观念
基于东方人节俭的天性,以及中国自身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居民的储蓄率长期居高不下。尽管政府过去采取了许多措施刺激居民消费和投资,但收效甚微。这一现象从2001至2005年的大熊市里显得尤为突出,尽管很多股票已经跌至地板价,但人们还是定期把收入存进银行,很少有投资者选择进场。即便在2006年的牛市初期,资金搬家现象仍不明显。
然而,随着股市的赚钱效应和通货膨胀的加剧,人们开始感觉到把钱放在银行里越来越不合算和不安全了。物价指数不断战胜了定期存款利率,这意味着老百姓放在银行里的钱在缩水。上万亿的钱开始从银行里流进了股市,刺激了消费。即便在中国股市的上涨变得日益疯狂并开始脱离公司基本面的时候,大量的资金仍如潮水般涌进股市,并不断推高指数。由于中国大陆市场实行资本管制,境内资金难以自由外出,以至于出现了在上海的股票比香港上市的同一只股票价格贵一倍的离奇现象。
一个更为深远的影响是,出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心,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拿到薪水或年终奖金后,会选择投资在基金、股票、房产或进行消费。这意味着不仅现在已经停留在股市、楼市中的投资不会马上撤走,而且还会有更多的钱流向股市、楼市,并不断推高这些资产的价格。可以预见,只要银行利率仍然继续低于通货膨胀率,中国股市和楼市的超级大牛市就将继续下去。  根据中国央行最新的问卷调查,城镇居民投资基金热情连续六个季度刷新历史纪录。调查显示,认为“购买股票或基金”最合算的居民,在第3季度达到44.3%,创历史新高,同储蓄意愿差距达19个百分点。将储蓄存款视为家庭拥有最主要金融资产的居民比例,则从2006年第一季的70.4%降至本季度的50.4%,短短两年内下降了20个百分点。而股票和基金占比同期却提高了27.5个百分点。
更多中国人到海外投资和消费
可以预见,只要中国经济的宏观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社会上的钱还会越来越多,通货膨胀也将持续下去。中国政府采取的调控政策,如增加供应、禁止部分商品价格上涨等,会在一定程度和短时间内起到抑制物价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货币流动性过剩将逐步推高更多商品的价格,而不仅仅局限于食品。这一点可以从过去几年房价的走势上得到证明。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稳定房价,但由于市场上货币的充裕和购房需求的增长,还是导致了许多中心城市的房价在短短几年内翻了一番,甚至更多。
由此可见,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并非洪水猛兽,没有必要过分担忧。在物价上涨的同时,只要人们的收入也相应提高,就不会有大问题出现。在温和通货膨胀的背景下,人们还会主动地用更多的钱进行投资或者消费,刺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的问题,在于是否所有的人的收入和福利都得到增长,也就是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对于那些收入没有增长,甚至倒退的低收入人群来说,物价飞涨无异于一场梦魇。政府需要做的就是保障这部分人的利益没有受到通货膨胀的侵害,可以采取增加补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水平和社会福利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这就像解决中国的住房问题一样,要想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理想,根本之道在于保障廉价房对低收入人群的供应,而不是一味压制市场房价。一味压制价格既不现实,也与市场精神相悖。
在中国国内物价不断上涨、人民币又大幅升值的背景下,会有更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到国外去消费和投资。中国人过去不愿意到国外花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同样的钱在中国比在外国能够买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然而,中国国内外价格上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在北京和上海,一些零售商品以及房租的价格都和国际接轨。在这样的趋势下,中国人在海外消费的顾虑会逐步减少,更多的国内消费和投资会转到国外进行,从而输出一部分流动性,也减缓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作者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研究员,本文不代表东亚研究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