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却的纪念——亲历者记忆里的9·11 [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0:38:24
   难以忘却的纪念 亲历者记忆里的9·11   

    今天,“9·11”事件已经过去整整9年了,当我们再次回顾历史的时候,不免还是要唏嘘感叹一番,灾难无国界,这些惨烈的图片让我们再次回忆起那世界末日般的炼狱景象。

    赖斯阻止布什回家 副总统躲进地下掩体

 赖斯在一个电视台纪录片中讲到,布什接电话后表示:“我马上回去。”赖斯则回应道:“你不能回来。美国遭遇袭击,你必须安全。我们不知道这里还会发生什么。”在经过几番争执后,赖斯提高了音量,她说:“我从来没有向总统这样大声说过话,我说,‘你不能回来,’然后就挂断了电话。”

 赖斯介绍,华府当时局面混乱,时任美国副总统切尼就躲进了白宫地下掩体,但是情况并不乐观,因为地下的氧气正逐渐减少,一些人被请出了避难所。 >>>详细   

 

幸存者:我就像玩具娃娃  从楼面的一边飞到另一边

5名愿意在媒体露面的逃生者

“9-11”那天世贸中心,至少1100人被堵在了飞机撞大楼的楼层——南塔78楼、北塔94楼以上。一些人因跳楼丧命,另一些人试图逃到楼顶希望得到直升机的救援,最终却发现楼顶大门被锁住。

但是有20余人,分成三组,顺着南塔浓烟滚滚的楼道,向下逃生,有17人平安到达地面。近一年之后,这17名生还者中,10人同意将他们的逃生经历告诉《新闻周刊》,5人还同 意《新闻周刊》为他们拍照,其中许多故事都是首次为世人所知晓。将于9月9日出版的《新闻周刊》对此中细节进行了详细披露。

第一逃生分队

队长:自愿消防队员韦利斯

高潮:为救别人,韦利斯命丧瓦砾

那是2001年9月11日上午9时刚过,15分钟之前,一架波音767撞向北塔,尽管隔着大约50米,站在南塔103楼窗玻璃后面的朱迪-韦恩,依然感觉到那股热浪,“那仿佛是把你的头放在火炉里烤一样。”

韦恩和其他大约20名同事接到紧急撤离的通知,立刻下楼来到78楼的大厅中,这里是2个“天空大厅”之一,平时在这里人们可以换乘特快电梯到地面,或者到达更高楼层。同一刻,第二架波音767正向南塔楼飞来。

当767客机撞到南塔的时候,大约200人正挤在78楼的“天空大厅”里。其中有45岁的韦恩和她的同事,49岁的林杨。

“爆炸的冲击波如此猛烈,我就像玩具娃娃一样,从楼面的一边飞到另一边。”杨回忆道,“我吃力地站起来,把东西从我身上扒拉掉。我啥都看不见,因为我的眼镜片上都是血。我取下眼镜,仔细地把镜片擦干净,向四周看,没有任何动静,每个人都躺在地上。”林杨回忆道。

韦恩也被冲击波掀得飞了起来。她右前臂着地,腿骨严重受伤。然后,南塔楼开始摇晃,又回复垂直,她也在地板上的废墟中滑来滑去。停下来的时候她恐惧地发现自己差点就滑进一个空的电梯井中!

“我站起身,在尸体中间穿行。我看见我的老板哈沃四肢朝天地躺着,一动不动,我想他一定是死了……我认识他足有23年了……”

越往南边走,韦恩看到的尸体越多。西装革履的男人坐在大理石碎片和天花板上掉下来的瓷砖中间,无声地哭泣。她回到北面窗户,看见纸片像蝴蝶一般从燃烧的北塔飞出。她坐在地板上,开始等待。

她和杨都不知道,他们这群人距离安全只有几米之遥。南塔总共有3条紧急通道通往地面,其中2条在撞击中被毁,77层楼以上都无法使用了。但是一条——A楼道,距离撞击点最远,被后备机器房所保护,还可以使用。韦恩回忆说:“我们都不知道这个楼梯在哪里,虽然它离我们那么近,但就是看不到。”

严重烧伤的杨无助地坐在第78层的死尸堆里等待营救。她回忆说,“由于没有标识,我们不知何处才是楼梯口,满眼全是死尸。幸好正在这时有人喊道,‘楼梯口找到了,请跟我走。’”

杨寻声望去,这是一位头扎红色大手帕的英俊男子。这名男子身上还背着位年轻女子,在前面引着大家下楼。半途中,他们遇上了同样逃生无门的朱迪。韦恩和她的两名伙伴。

下到第40层楼的时候,杨找到了一部能将他们安全送往底层的电梯,而那名英俊男子却因为身上背了个女子而落在了后面,下落不明。杨说,“如果当时不是那名不知名的男子引路,我们只有等着消防队员上来营救了,实际上最后他们并没有来。”

这两位获救的女子始终不知道救命恩人的名字和他后来的命运。直到今年5月,《纽约时报》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那上面同时还刊登了一名头扎红色大手帕的男子的照片。刊登启事的是那名男子的母亲,她称照片上是她24岁的儿子、期权经纪人、自愿消防队员韦利斯。

一直苦寻恩人未果的杨和设法与她取得了联系。最后纽约警方找到了韦利斯的尸体,他为了救人英勇牺牲。悲痛欲绝的母亲特意将儿子的生前遗照寄给了杨和韦恩留念。

第二逃生分队

队长:“欧洲经纪人公司”技术经理福恩

高潮:机智地通过堵塞楼道的两道墙

在纽约州政府税收和财政部门工作的玛丽。乔斯就幸运很多,她无意中发现了A楼道。乔斯回忆说,“我转过身,觉得背上好像也烧着了。我什么也听不见,一点声音都没有,我惟一看见的一个人已经死了。但是我记得一个为我工作的女孩说她准备从78楼走到86楼去,因为有一个楼梯间可以上去。

于是她也向那个楼梯间爬去。她站起来,猛推通往A楼道的门,门开了。几乎就在同时,其他一些人也发现了A楼道。在“天空大厅”

上面的6层楼,“欧洲经纪人公司”的技术支持经理,39岁的里查德。福恩刚刚走进电梯,准备下到78楼,这时第二架飞机撞到了南楼,剧烈的震荡把他狠狠地撞到了电梯间的墙上,膝盖受伤。他挣扎着站起来,爬向最近的出口,然后来到了A楼道。

A楼道内一片漆黑,烟味呛鼻。但是依稀可以分辨出楼梯上的发光条纹,当人们激烈争论是上还是下的时候,身为精英管理人员的福恩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下。

“不知道跑了多久,突然,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大声对我叫道,‘你过不去的!’原来,那里有一堵墙倒下来把楼梯间给堵住了。我顾不上多想,拼命把那堵墙举起了大约40公分,让楼梯的扶手把墙支撑住,然后我们从墙下面钻了过去,我们接着向下跑,前面又有一堵倒下的墙拦住了去路,这一次我们互相帮忙从上面过去了。我跑到30层的时候,两条腿就像灌满了铅一样。但是我没有休息,一刻也没有。我当时想的只是‘如果我停下来,我们这一队人意志都会崩溃!’”福恩回忆道。

第三逃生分队

队长:“欧洲经纪人公司”副总裁克拉克

高潮:把富士银行行政主管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

在福恩的身后另一支逃生小分队也离开了第84层。这支由六七名男子组成的小分队领头的是“欧洲经纪人公司”54岁的副总裁布里安·克拉克。这行人在走下三层楼梯之后意外邂逅了一男一女。

女人善意地提醒克拉克一行“千万不要下楼了,底下全是浓烟和烈火。惟有向上爬才有生路。”正在大家争论是上是下时,克拉克听到从楼梯墙壁另一边传来的一声巨响和求救声。

原来,呼救的是45岁的男子、富士银行行政主管利坦雷。普雷那什,被劫飞机当时几乎是迎面撞向他所在的南楼办公楼的,而他却戏剧般地活了下来。

当那架被劫持的联合航空公司175次航班迎面向他撞来的时候,正在接听电话的他下意识地扔下话筒夺路而逃。还未逃到下面一层,只听身后传来一声巨响,整个楼层瞬间成为一堆瓦砾。真悬,飞机撞来时离他只有七八米!

坍塌的瓦砾没过了普雷那什的肩膀,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汽油味和烟雾,几经挣扎他爬出了废墟。这时他听到了人的走动声,看到了克拉克电筒传出的光亮,于是大声呼救。

浓烟越来越呛人,普雷那什这时感觉呼吸困难。克拉克向普雷那什伸出一只手,几经周折终于将后者生拉硬拽给扯了出来。于是这名满手血污的幸运男子成功爬下81层楼梯,没走出多远,身后的大厦便像水银泻地一般塌了下来。(麦子)(南方日报)

纽约世贸中心内雇员:整个大楼前后摇晃

当飞机撞击世贸大楼的时候,理查德-克鲁兹(Richard Cruz)正在世贸大楼的电梯中从92层缓缓下降。

32岁的克鲁兹说:“当时的情况十分混乱,人们在惊叫着,我听到一位女士在大喊‘回去!回去!爆炸了!’”我闻到了浓烟,纸片满天横飞。

克鲁兹在一家称为Aon Risk Services的保险公司刚刚工作了一个月,当时他同其他惊恐万状的同事一起奔向楼梯井。

到了63层的时候,他决定试图从一间办公室的窗子向外张望。

“大楼的一侧陷入火海之中。人们叫喊着‘天哪!他们在往下跳,他们在从窗子往下跳。’我向下看去,看到一片瓦砾,还有血迹。还看到恐慌。就在那时,我想‘我得从这儿出去’。”

正当克鲁兹夹在人流当中沿着楼梯往下跑的时候,第二次冲撞发生了。这一次,是撞在了他所在的楼上。

他说,“整个大楼都震动了,前后摇晃。我听到了一声闷响,以外一切都要倒塌。人们到处乱跑,慌张无措。”

当他最终抵达低层的时候,灰尘和浓烟充满了空间中。在地上遍布的瓦砾中,克鲁兹说,他看到了一个烧焦的尸体。

他把头转向一边,却瞥见一个同事的眼神。他们相互笑了笑,她说,“我们太幸运了,不是吗?”

克鲁兹只能点点头。

后来,他说,“在我头脑中还是感觉这很不真实。我实在无法相信这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即便是世贸中心已经倒塌,而且那么多的人很可能都已经死了。我真的是很幸运。真的很幸运。”

洛莉塔-杰克逊(Lolita Jackson)是摩根-斯坦利投资管理公司(Morgan Stanley Investment Management)的雇员,她说她和另外15个人在第一次撞击发生的时候正在第70层召开商业会议。

现年34岁的杰克逊说,“我们无法看到飞机向我们飞来,但是我们看到了火光、浓烟和纸片--是办公文件的纸片,很明显大楼上有一个大洞。当我们看到大洞的时候,实际上看到了火焰从大楼向外喷出。我们知道该离开这里了。”

她和她的同事沿着楼梯走到第59层,在那里他们被告知乘电梯抵达第44层的一个休息大厅。那里正是第二架飞机撞向对面大楼的位置。

杰克逊说,“大楼摇晃的幅度大约有两英尺。我当时想大楼马上就要塌了。也许在那时我最害怕。”

杰克逊说她也曾亲历了1993年的世贸中心爆炸案,这时在援救人员的帮助下沿着楼梯向下跑。

“如果第二架飞机先撞过来的话,我们很可能都已经死掉了。”她说。

杰克逊又说,她怎么也想不到,这种事她又碰上了。

嘉莉-肯尼迪(Carrie Kennedy)是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的雇员。她在1号楼被撞后安全地从第37层楼下来。

周六就满29岁的肯尼迪说,“我当时正坐在我的办公桌边浏览电子邮件,结果大楼开始摇晃。大楼摇晃之后才传来撞击的声音。”

肯尼迪和一些同事从紧急楼梯跑下,一直到最下边昏暗的通道,这个通道联通了世贸大厦的两个塔楼。

她说,“当时很黑,地上有大约一英尺的积水,消防喷头都没有水了。人们身上都是厚厚的灰尘。”

刚刚跑出大楼,她就看到从大楼上边落下一具尸体。 (leo)(舰船知识网络版)
    

 

华人回忆:摩天大楼像融化的巧克力一般地倒塌

明天是9月11日,三年前的这一天,纽约世贸南北两座双子大楼在两架飞机撞击之后,轰然倒地,死难者3000多人。在这些遇难者中,有些正是生活在纽约的华人,有报道称,其中的7名来自中国内地。在美国生活15年,亲历“9·11”事件的华人王威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一些华人在‘9·11’事件中和事件后的行为让人至今记忆犹新。今年初,纽约市政府为了表彰救助伤员时被砸身亡的广东人曾喆,将唐人街一条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记者找到了当时从80层楼上跑出来侥幸逃生的中国人陈思进以及近距离见证了整个事件的华人记者刘予建,进行了专访,作为并非为了忘却的纪念。

陈思进 1990年赴美国留学,2001年发生“9·11”事件时他正在纽约世贸中心北楼80层上班,这栋楼在被第二架劫持飞机撞到85层后倒塌。在接受记者电话专访时,他说,如果再晚两分钟他可能就被坍塌的大楼活埋了。

 今后活着不再为自己

法晚:你在世贸中心大楼倒塌前侥幸生还后想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现在想起的感觉是什么?

陈思进:我在那时候的最强烈的愿望就是赶紧给妻子打电话。当我快速离开的时候,我感到腿脚已经发软发酸。那天我的鞋特别轻便,今天我看到这双鞋仍然特别有感情。记得当时有人走出大楼就不能动了,而我与他们竟发生了生与死的差别。

法晚:“9·11”事件后,你的思想和生活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陈思进:“9·11”告诉我,生命有非常脆弱的一面,随时可能结束。飞机如果不是撞在85层,而是81层或是79层,那么在80层的我,会怎样呢?一个小小的细节上的差异,就可以使人生或是使人死,活着就得好好活着,活着得于人于已都有用处。世贸大厦102层一家公司的CEO幸免于难,他公司的735人罹难,他说:“今后我工作已不再是为我自己,而是为死去的那700多名员工的家庭。”我想,今后我活着也不再只是为自己……

法晚:美国人,包括美国的华人在精神上是否受到“9·11”的影响?

陈思进:官方没有公布多少人受到精神刺激,不过据我所知,美国人特别是纽约人在心灵上受到的影响可能是一辈子无法抹去的。这次的“9·11”事件,美国人通过电视实况目睹了其场面之惨烈,亲眼看到那么多人从一百多层一一跳下,亲眼看到摩天大楼像融化的巧克力一般地倒塌。这种场景是一辈子不能忘记的!

法晚:华人受遇难者的赔偿情况和他们现在的生活如何?他们的心理状况怎样?

陈思进:“9·11”事件的遇难者大约有3000多人,估计华人在30人左右,包括来自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以及在美国出生的华人。赔偿的数字是公开的,按官方公布的数字,每位遇难者的家属得到170万美金的赔偿,由保险公司、各个机构及联邦政府支付。他们的生活应该没有问题,但是他们心灵上的创伤却是无法愈合的。

刘予建 美国《彼岸》杂志记者,他是为数不多的近距离见证“9·11”事件全程的华人之一,他用自己简单的数码相机记录下了整个事件。就在很多人逃离现场时,他还在用相机记录这一时刻,他舍身记录的身影被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捕捉到,现在这张照片已被美国档案馆收藏。

今天的唐人街比以前更繁荣

法晚:纽约唐人街由于靠近世贸中心,当地华人的生意和生活是否受到影响?

刘予建:唐人街离世贸中心只有几个街区,“9·11”事件后唐人街坚尼路以南全部戒严,唐人街地区在两三个月内还能闻到烧焦的臭味。餐馆没有几家开业,客人几乎没有。唐人街的另外一个商业支柱是旅游,“9·11”后游客基本没有人来,当地的制衣厂在“9·11”后80%关闭。唐人街的生意直到两年之后才恢复。不过,今天的唐人街生意比“9·11”前还要繁荣。

法晚:您认为“9·11”事件留下的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刘予建:现在看来“9·11”事件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式的事件,这次针对平民的袭击是对人类文明的挑战。这不仅是美国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会更加清晰地看到恐怖主义的真面目。最近的俄罗斯人质事件、反战的法国记者被绑架,还有中国的“东突”分子,这些都说明对付恐怖主义需要全球统一协调应战。

“9·11”中至少21名华人遇难

据《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统计,“9·11”事件中,世贸大楼遇难华人共有21位,其中来自内地7人,香港2人,台湾地区9人,另有3名记者未证实移民前具体地区;此外在撞击华盛顿五角大楼的飞机中,有3名华人遇难,2人为中国公民,1人为美籍华人。中国驻纽约领事馆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9·11”事件中,纽约世贸大厦中由大陆去美的华人遇难者至少有3人,他们是:曾喆、顾黎明和王维斌。而香港有关资料显示,实际数字可能远远超过这些。(法制晚报)    

新华社记者:到达五角大楼地区时 眼前已是黑烟冲天

新华网华盛顿9月11日专电(记者吴伟农) 在短短几分钟内,美国五角大楼在记者眼前面目全非。当地时间11日上午9时35分记者驱车经过五角大楼时,这里一片平静,但5分钟后记者再次靠近五角大楼地区时,眼前已是黑烟冲天。

记者早上原本要进华盛顿市区取一份材料,开车就10分钟的路。但9时25分出门后,连接华盛顿市区和分社所在阿灵顿县的罗斯福纪念桥上汽车排成长龙,这是上班时间的正常情况。见此情况,记者决定改道回分社,上了通往五角大楼的公路。经过宽阔的五角大楼停车场时,这里如往日一样宁静,不时能见到的巡警给人以安全感和威严。但没有人预料到这个貌似安全的地方几分钟后会遭遇惨痛袭击,而这就发生在我驶离五角大楼三分钟、再次上罗斯福纪念桥时。

经过国防部后记者上了50号公路,这是通往市区的公路。某种莫名的原因使我没有在通往分社的出口离开,却又再次上了与50号公路相接的罗斯福纪念桥。而这时在记者右方里根国家机场地带浓烟滚滚,我起初以为是机场发生了火灾或飞机相撞事故,因为车上的电台正在播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遭飞机撞击的消息。但很快电台说一架飞机坠落在五角大楼西南端,五角大楼正在紧急撤走工作人员,五角大楼地区也已封锁,白宫、国会、国务院等机构都已关闭,公司则告诉雇员尽快回家。

没有带手机的我在有公用电话亭的马路边停下车,用电话卡向分社拨号。第一次能拨通,但分社的电话占线,再次拨号时,公用电话已经没有接通音,而这可能是通信瘫痪的信号。很快,一辆接一辆救火车从我身边飞速开过,朝五角大楼方向开去。正想向五角大楼开去的我被告知,前路不通。此时,通往五角大楼的各条干道和辅路都已封锁,五角大楼上空的烟幕越来越大,越来越高,正逐渐向四周扩散。事实上,不带防毒面具的话,你根本无法靠近五角大楼。即使在车窗紧闭的车里也无法前行,黑烟将使你迷失方向。

无奈,记者只好上了回分社的华盛顿主大街宪法大道。宪法大道上车辆停滞不前,救火车和警车呼啸而过,警车顶灯的报警声持续不断。大街上许多行人茫然不知所措,而国务院、财政部、科学院等机构的雇员匆匆走出,连平时没有人行走的罗斯福桥人行道上都有行人冒着危险行走。

将近10点钟时,记者的车还在宪法大道和第20街上,这时从宪法大道北侧传来轰轰两声巨响,而那里大致是国务院所处的位置。后来听电台说国务院附近发生了一起汽车炸弹爆炸事件,轰隆声也许正是由此造成。而据初步分析,先后发生在纽约和华盛顿爆炸事件和坠机事件是恐怖活动。

电台里被采访对象的声音都带着紧张,播音员则哀叹这是美国最悲哀的一个日子。如果没有弥漫在五角大楼上空的浓烟,华盛顿今天的天蓝,很晴。    

    

美国记者:满街都是恐慌的人们 四处奔跑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在纽约的一名记者以亲身经历讲述了世界贸易中心发生的惊心动魄的一幕:

当每一个纽约人的噩梦上演时,我正在世界贸易中心。我正在Marriott酒店的一个巨大的舞厅内,当时国家经济学家协会正在开会。突然,厅内的水晶灯摇动,紧接着就听到“砰”的一声巨响,酒店的地面也开始晃动。所有人都跑出来了吗?人们开始四处尖叫。一架客机撞到了一座110层高的大厦!世贸姐妹塔中的一座着火了!很显然,已有成百上千人身亡。每个人都在打手机。

我奋力冲出大楼的时候,混乱中丢失了手机和手提电脑。当我在街道的对面给尚在世贸大楼中的编辑打电话的时候,看见满街都是恐慌的人们四处奔跑。

这时我又从远处看到,姐妹塔中的另一座已被击中,大概就在大楼的中央位置。有一段时间,我和其它大楼幸存者一样惊恐的望着姐妹塔上的熊熊大火。

当我正在观望时候,忽然听到一个喘息声以及一声尖叫“天哪,不要!”有人从其中一座塔楼楼顶往下跳。紧接着,我又看到塔上另有3人往下跳。

大街上有很多人受伤,可能是被世贸大楼上的落下的碎片击中。我急忙中找到了一部电话。

大约在美国东部时间早上9:40分左右,我发现又有一个救援车队驶向市中心。

我与一些目击者作了交谈,他们目睹了第二架飞机撞击姐妹塔中的另外一座。

我在距世贸中心400多米的地方听到人群的尖叫声,我回头看的时候,第二座姐妹塔已经塌了,空气中弥漫着灰尘。

我最后到达了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一个名叫John Roccosalva的男子很友好,让我和其他的幸存者使用电话,我同时喝到了一杯珍贵的水。

另一名叫Harvey Schonbrun的男子是Cantor Fitzgerald公司的经纪人,当第一架飞机撞击第一座姐妹塔的时候,他正在第一塔的第78层。他说:“当时一片漆黑,我被甩到了地面上。”而后他爬向大厅,然后是楼梯口。另一名叫Brian Conlon的幸存者说,他原本在37层,当警报响起的时候,他已经往下爬了15层。

我离开John Roccosalva的公寓,前往格林威治村的St.Vincents医院,该医院距世贸中心北部约800米。而世贸中心周围则几近混乱。警察要求志愿者疏导交通、移动车辆。成百上千人正在排队,等待捐血。医院官员说,医院已经接到112名伤亡人员,但都不是致命伤。然而,这只是该地区数十家医院之一的情况。

我无法描述人们从格林威治村向南望去时的感觉,当他们看着蓝色天空依旧而姐妹塔却不在了的时候会是怎样一种感觉呢?我知道许多人将会和我一样感觉到自己身体一部分被剥夺。

我不知道该如何描述这个有成百上千人的目击的集体谋杀事件。我仅仅讲述自己的故事。(韩榕华) 

   

   

约翰·叶慈:烧伤达30% 但比别人已算很幸运了

叶慈是9•11有限的幸存者之一。77号航班袭击世贸大厦之前,他已经在那儿担任了10几年的保安主管。说起那次事件他至今还是心有余悸,不过,和其他20多个丧生的同事相比,身上烧伤面积达30%的他已经算是很幸运的了。911恐怖袭击幸存者约翰•叶慈回忆说:“先是有人抓住了我的腿,然后我隐约听到一个声音在呼唤,于是我奋力地爬过一扇门,再爬过一个又一个的工作间,在足足爬了7500米以后,我终于爬到了那个声音那儿,感谢上帝,我选对了方向。”

在袭击发生的那一瞬间,佛罗里达州的一些小学生,因为当时和美国总统布什在一起,无意间看到了历史留在总统脸上的表情瞬间。泰勒•拉德基说:“当时我们正在给布什总统讲故事,这时候突然有一个安全人员走过来跟他悄悄说了什么,他的脸顿时憋得通红,我还以为他当时内急需要去趟洗手间呢。” 在孩子的眼皮底下,布什一直在发愣,这一幕后来出现在纪录片《华氏911》里,让全世界看到了布什当时的反应。拜仁•米切尔说:“我觉得他(布什)有些优柔寡断,他本该比现在做得更好的。”起初孩子们因为能和总统一起上电视都感到很兴奋,但是当他们一字一句的听到世贸大厦被袭的时候,他们完全被笼罩在了悲伤混合着恐惧的情绪里。如今这些孩子已经上高中了,虽然他们的家庭并没有直接受到911的冲击,但是他们很多人都比过去关注政治了。 

 

亲历者:半截巨大的机翼就挡在办公室门口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我亲眼看见飞机飞过来。当时我就坐在办公桌前,突然一架飞机直奔我而……”事隔半月,每当斯坦·普莱纳斯向人们重复着飞机撞向世贸大楼的那一刻,内心仍隐隐作痛。

44岁的银行执行官斯坦是两个孩子的父亲。9月11日上午8:45,当第一架飞机撞向世贸北楼时,他正坐在南楼81层的办公室里。听到北楼的一声巨响,看到瞬间升腾的浓烟,求生 的本能使斯坦和同事们不顾一切地奔向楼下的大厅,但一名声称南楼很“安全”的保安人员却拦住大家,把他们劝回办公室等待消息。

“我不知道,就是由于这个保安,有多少人被埋在了瓦砾之下。”普莱纳斯神情忧伤地说。

不得已,斯坦回到了办公室,墙上的时针正指向9。办公桌上的电话铃非常刺耳,焦躁不安的普莱纳斯抓起电话,一边注视着窗外的天空。只听一声巨响,又一架飞机撞向南楼……

“电话是芝加哥的一个同事打来的,他从电视上看到了这一幕,便打电话询问我的情况。我正准备回答,就看见那架飞机直逼我而来,我冲话筒大声尖叫:‘天啊,一架飞机正朝我压过来!’”

“飞机速度不快,最后一秒钟,它稍稍偏了一下,斜着撞向大楼。我不知道驾驶员这么做的意图是什么,但这却使我死里逃生。机翼的下半部正好撞在我们这一层。这是我一生中听到的最恐怖、最可怕的声音,好像是钢铁断裂的巨响。”

“我赶快倒在地上,匍匐爬到桌子底下。房间里的墙开始摇晃、碎片四溅,屋顶开始大块大块地往下掉,除了我的桌子所有的桌子都被掀翻了,办公室里到处都是黑烟,什么都看不见。只有20英尺外的办公室大门上,那半截巨大的机翼隐约可见。整个办公室已经着火了。”

“我惊慌失措地叫起来:天哪,飞机马上就要爆炸了,我不想死。上帝,救救我吧,我不想死,我的家人还等着我回去。救命啊!”

斯坦声嘶力竭地喊着,碎片瓦砾已经埋到了他的肩膀,他已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突然间,他看到不远处出现一个自动喷水灭火器,求生的欲望使斯坦使出吃奶的劲往碎石堆外爬呀、爬呀……

“肯定有人听到了我的呼救声。我好像看到了上帝的使者,房顶亮起了一个火炬,我奋力朝着那微弱的亮光爬去。我绝望地喊着:‘请不要离开我,我不想死。’那人很镇静,安慰说他不会离开我,并把我拖出了碎石堆。我的衬衫已经不见了,背心也被划成了一块块的碎片。”

“我紧紧地抱住了他,疯狂地亲着他的面颊:‘你真是我的保护神。’”

这位“上帝的使者”就是82层的大楼消防员、57岁的布朗·克拉克。当他听到斯坦绝望的呼救声时,整个楼道已经被瓦砾堵死,“救人!”布朗义无反顾地沿着声音寻去,而他的同事们都拼命往楼上逃。

“布朗和我紧紧地抱在一起,连滚带爬、跌跌撞撞地往楼下跑。我们碰到许多消防员往楼上冲……我们跑出大楼时,已有100多名消防员、警察、医疗人员在那儿。他们就好像根本不知道自己很危险。整个大楼已经浓烟滚滚,到处都是燃烧的瓦砾。警察叫我们赶快离开……

“突然,轰隆隆一声巨响,黑烟滚滚,南楼塌了。我们没命地往远处跑,越来越多的人被瓦砾碎片淹没、砸伤。尖叫声、嘶喊声……在一片混乱中,我找到了口袋里仅有的一张名片,对布朗说:‘如果我们出不去,我会在天堂里见你的。’”

斯坦和布朗终于安全地逃了出来。斯坦将布朗视为自己的救命恩人,但布朗望着斯坦意味深长地说:“不,斯坦,是你救了我。如果不是为了找你,我可能已经和同事们一起朝楼上逃命。”——据悉,81层以上没有一个人活着逃出来。(彭慧) 

被劫飞机乘客最后的话:有三个凶徒和一枚炸弹

旧金山当地时间9月11日(北京时间9月12日),在美国匹兹堡市郊外坠毁的联合航空公司93航班飞机传来重要线索,该飞机上的一名乘客在飞机坠毁前曾用机上的电话与他的母亲通话,他称“我们已被三个歹徒控制,他们说他们有一枚炸弹。”

这名乘客名叫马克-本海姆(Mark Bingham)今年三十一岁,他是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名公关官员,当时他正在乘机旅行。他的母亲艾莉斯-霍格兰(Alice Hoglan)称,本海姆在美国 东部时间6:30分时与她通过一次电话,他在电话中对霍格兰说:“我非常爱你!”美国联邦调查局已经对霍格兰和一些飞机上的幸存者进行了采访,以期寻找到更多的证据。

霍格兰表示,“他给我打电话时背景很嘈杂,好象飞机上正经历着一场骚乱,话筒传来很多声音,但我无法分辨出来。”就在本海姆说完“我非常爱你!”后,电话断了。霍格兰表示,这可能是因为她的儿子正在与歹徒搏斗。联合航空公司的93航班是四架被劫飞机中唯一一个没有击中目标的飞机。

霍格兰称她的儿子是热爱生命的,她将永远记住他!(王羽中)(舰船知识网络版)

  

倒塌的一刻:就象是战场一样  伤者不计其数

美国东部时间9月11日11时50分(北京时间9月11日23时50分)消息,在美国纽约世贸大楼被炸后,目击者描述了现场的情形。“简直是梦魇般的一幕:大楼倒塌之前,人们在浓烟和大火当中奔逃。”

“警察、消防员,以及无数普通人,所有人都在尖叫着、哭喊着、奔跑着,”世贸中心倒塌后不久,皇后区消防员麦克-史密斯在最高法院门前称,“几个消防员把我拉到了街道 上。”

“就象是战场一样。伤者不计其数。”

在这一显而易见的恐怖主义袭击之后,整个纽约都笼罩在恐慌当中。

“我亲眼看到我工作的大楼倒塌了,”商人加布里埃尔-依安在市政大厅外目睹了大楼在他面前倒塌,“我亲眼看到第二大楼的顶楼坠下。”

附近,一群人聚集在一部收费电话周围,喊叫着要正在打电话的人离开,因为他们自己急于同家人联系。浓烟和尘土四处弥漫。地面上的尘土已经厚达两至三英寸。受到惊吓的人们四处游荡,他们如处在恶梦当中一般。

“人们纷纷跳出窗口逃生,”一位女士哭喊着,“我想,这是他们唯一能够自救的方式,上帝呀!”

“我当时正在世界金融中心的窗前,”一位女士说,“我亲眼看到两架飞机在十五分钟内相继撞上了世贸中心。”

另外一位目击者、美联社记者邓斯顿-普莱尔称,第一幢大楼倒塌之后,他听到了一声巨响。

“窗户全部破碎。人们尖叫着四处奔逃,寻找安全的掩蔽所。他们象是受惊的羔羊,在尘土中奔突,哭泣着,心神慌乱,不知到哪里去。”

“听上去就象火箭发射一样,”西百老汇的邮局工作人员埃迪-甘加拉兹称,“我抬起头来,正好看到这场巨大的爆炸。”

去往曼哈顿上班的通勤者被阻挡在林肯隧道当中。许多人离开了自己的车子,站在通向隧道的斜坡上,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从世贸中心顶部冒出的浓烟。

在曼哈顿的街道上,人群静静站立,低声交谈着,或者观看电视的直播。

美国东部时间上午8:50分的时候,美联社通信部门主管琼-哥德斯坦正在来自新泽西的一部公车上,她看到“浓烟从世贸中心涌出,我们说‘哦,天哪!世贸中心着火了!’”

约十分钟之后,“我们突然又看到大楼后面出现了耀眼的火光和一场巨大的爆炸。车上所有人都惊呆了。”哥德斯坦在接受采访时还在颤抖。

这一火光是来自第二架飞机的撞击,但是由于烟雾,她没有看到飞机。

她想要给在大楼工作的朋友打电话,但是线路已经瘫痪。

哥德斯坦说,“这是我这一生见过的最可怕的事情。”(燕十三)(舰船知识网络版) 

   

 
       
  

   

                   

  

    

   

   

  

   

   
 (2010/09/11雨霖修改转载/编辑/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