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捍卫和“被拆迁”的鲁迅 - hnhanya的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1:52:57
hnhanya的转帖
hnhanya的家 ┊ 个人门户 ┊ 全部转帖
被捍卫和“被拆迁”的鲁迅
2010-09-10 08:09 转帖

第一转帖:hnhanya 累计转帖:2次 累计浏览:12次评论(1)

近日媒体纷纷关注各地教材的“换血”,又一批经典作品被“踢”出教材,联系到近年朱自清《背影》等被按现代观点质疑,尤其是鲁迅作品在课本中逐年减少,不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

教材的“现代化”冲动,也是当下中国浮躁现实的反映之一。说换教材就是换历史并不算夸张。教材内容和教育形式不一样。教材内容的改变之所以不应是噱头,是因为它远远超出了教育的范畴,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分支之一。某种意义上它是现实政治对于历史、文化、哲学等等认识的通俗版和普及版。所以变更教材内容必须要有程序,并且要有教学以外充足的理由。影响最大的就是日本历史教科书的每一次微小变动,让整个亚洲都睁大眼睛。在台湾,陈水扁当政时,也在不遗余力地修改教材,是为了“台独”而“去中国化”。

经典可以公开讨论,但不能轻易否定。在教材中设置大量经典内容是要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和语境,经典在现实解读中的所谓缺陷恰恰是它的时代密码,学生通过领悟获得与现实差别化的信息来积累历史意识和文化意识。

鲁迅跟所有的作家都不一样,他应该是学生课本中出现篇幅最多的作家。同时他又是一个符号,一个曾经的政治文化符号,这就决定了在当下他被颂扬还是被讨论,无论理由是否充分,另外一个声音都会出现。所以别人在课本什么地方没关系,鲁迅“待遇”变了,质疑和叫好声总会出来。

鲁迅作品在课本中就像村庄的一所老宅子,它养育过祖辈,曾经很豪华,现在生活观念变了,不舒适了,有人就想把它拆了,给新房子腾地方,但有人又不愿意,要捍卫它,因为它毕竟承载着家族记忆。结局当然是人拆房子,而不是人适应房子。拆迁和捍卫出发点是不一样的,要拆是为了现实利益,要捍卫则是为了理想和观念。

今天是毛泽东同志的忌日,在这个日子谈捍卫鲁迅可能情绪更复杂。捍卫鲁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更多的是怀旧情绪和对现实的不满。而“拆迁”鲁迅则是相关利益方,那些需要轻松、适合现代趣味内容的老师和孩子,还有教育官员,也包括部分矫枉过正的反神话主义者。

这是一场发生在课本里的旧城改造的戏剧。

尽管有人怀念鲁迅,鲁迅的气质偶尔也被模仿,但作为鲁迅式的人生状态已经远去。鲁迅的意义属于他的时代。那些将鲁迅放大成一个普世神话的人关注的肯定是神话本身。有着“皮袍下面的小”的鲁迅缺乏时尚元素,也许还不讨人喜欢,但并不可恶。也许哪一天一个并没有听说过鲁迅名字的年轻人,突然在旧书摊上发现一本名字叫《阿Q正传》或者《呐喊》的小说,感觉还不错。这个青年就有福了。

鲁迅唤起了许多人呐喊的勇气,但这个时代不需要呐喊了,鲁迅的立场已不重要。就像一幢幢老宅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一样,鲁迅从课本中被稀释也并非完全是坏事,反而满课本鲁迅才不正常。中国的历史、文化史很长,少一两个人完全不会影响其连贯性。何况历史上我们就有一套故意遗忘的经验,现在有着与鲁迅同样地位的沈从文就长期默默无闻。以作品来传递作品之外的东西,如果只是美,不如叫美文,如果要小资情调,不如拿《读者》当教材。选取当代作品尤其要慎重,一是当代作品能拿得出手的凤毛麟角,而是从历史的角度,由于种种审美干扰当代作品被误读的可能性非常大。入选的作品通俗或者传播面广、甚至有感染力,但未必适合作教材。否则琼瑶和金庸完全可以进中学课本。心灵鸡汤可以用来养身体,却不能用来长身体。把传统经典篇目删除掉,加进去自己的“私货”要不得。古代中国为什么要有《三字经》,为什么要有四书五经,就是教材的标准化,甚至恒定化。教材必须要体现其权威性和历史责任感,不要为变而变,随意化,“拆迁”鲁迅请给一个理由,换上某某某更应该有理由。

即使没有鲁迅,只要摆在学生们面前的那本小书不是媚俗的产物,能够负责任地把孩子们带进中国的传统时空,能够带进中国当下的话语现实,能够完成承载、传递知识功能,那么它就是合格的。怎样做到这一点?这才是需要讨论的地方。(文/南方暴栗)

文章来源:http://edai2010.blog.hexun.com/56491351_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