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流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8:21:08
 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中有着众多的流派,其中最常见的有“精神分析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来询者中心疗法”、“现实疗法”、“行为疗法”、“交互疗法”、“格式塔疗法”及“理性情绪疗法”等。据美国心理咨询协会的统计,现已记录在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疗法已有300种之多,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美国心理学家朗敦(Perry Landon)认为,所有这些疗法可大抵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认知领悟”(insights)疗法,旨在通过改变提高人的认知方式来缓解其心理困惑和障碍。另一类是“行为矫正”(behavioral modification)疗法,旨在以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来矫正人的不良行为方式。

  其实,在具体实践中,人们常常是两者兼用,互为补充的。

  一. 现实疗法

  “现实疗法”,由格拉泽(William Glasser,l925—— )创立于60年代。其要点有:

  1.人都有爱与被爱两种基本需求。如果它们不能得到满足,人就会产生焦虑、怨恨、自暴自弃等消极情绪反应,并可能产生逃避现实、不负责任的欲望。因此,心理咨询的目标在于减少来询者不负责任与自我毁灭的意向。

  2.人都具有自主自立能力,也具成长动力。因此心理咨询的作用在于,使来询者在生活中区分“成功的认同”与“失败的认同”,增加对前者的体验,减少对后者的体验,这样才能充分满足个人爱与被爱的需求,感受到个人的价值。

  3.“现实疗法”重视现在超过重视过去。它强调过去的事实无可改变,因而应将眼光放在现在与将来的发展之上。它主张咨询者在协助来询者面对个人的痛苦、失败经历时,要帮助他看到个人的潜能及以往的成功经历,从而认识到生活中还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存在,可供自己选择和享用。

  4.“现实疗法”十分注重承担责任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并将其当作心理咨询的核心,强调人只有积极面对现实,才能承担责任,获得“成功的认同”。在操作方法上,“现实疗法”十分强调面质(confrontation),制订具体计划,不接纳借口,不用惩罚等技巧。

  二. 格式塔疗法(完形疗法)

  “格式塔疗法”,由佩尔斯(Frederick S.Perls,1893—1970)创立于60年代,其要点如下:

  1.人都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心理咨询的中心任务是帮助来询者充分认识到自我在现实中的存在和感受。由此,心理咨询不求为来询者的困难做解释与指导,而是鼓励来询者主动承担责任,主持自我的治疗与改善。

  2.人应该将精神集中在现在的生活与感受当中,而不要对过去的事情念念不忘。人的许多焦虑都产生于不能正确对待以往生活向当前生活的过渡,以逃避现实的做法来处理个人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压力。这严重阻碍了一个人的健康成长。

  3.使人积极面对现实,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帮助他完成内心中的那些“未完成情结”(unfinished business),这通常指个人因以往生活中的某些心灵创伤和刺激经历所留下的不良情绪体验(如懊恼、悔恨、内疚、愤怒等)。它们犹如一个个心绪,系住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由活动。而要使人全心全意地投入现实生活,就必须排除这些“心结”的干扰。

  4.在咨询手法上,“格式塔疗法”强调帮助来访者由“环境支持”转向“自我支持”,以便来访者从一开始就不依赖他人,尽量控掘个人的潜能。

  三. 来询者中心疗法

  “来询者中心疗法”,由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8)创立于50年代。其要点如下:

  1.人都有能力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并加以改进。所以心理咨询的目的,不在于操纵一个人的外界环境或其消极被动的人格,而在于协助来询者自省自悟,充分发挥其潜能,最终达到自我的实现。

  2.人都有两个自我: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其中前者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自我感觉,而后者则是个人对“应当是”或“必须是”等的自我概念。两者之间的冲突导致了人的心理失常。人在交往中获得的肯定越多,则其自我冲突越少,人格发展也越正常。

  3.这一疗法很强调建立具有治疗作用的咨询关系,以真诚、尊重和理解为其基本条件。罗杰斯认为,当这种关系存在时,个人对自我的治疗就会发生作用,而其在行为和人格上的积极变化也会随之出现。所以,心理咨询人员应该与来询者建立相互乎等、相互尊重的关系。这样即可使来询者处于主动的地位,学会独立决策。

  4.在操作技巧上,这一疗法反对操纵或支配来询者,主张在谈话中采取不指责、不评论、不干涉的方式,鼓励来询者言尽其意,直抒己见,以创造一个充满真诚、温暖和信任的气氛,使来询者无忧无虑地开放自我。

  四. 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由美国心理咨询专家艾利斯(Albert Ellis,1913—— )创立于50年代,其要点如下:

  1.人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人的精神烦恼和情绪困扰大多来自于其思维中不合理、不符合逻辑的信念。它使人逃避现实,自怨自艾,不敢面对现实中的挑战。当人们长期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时,便会导致不良的情绪体验。而当人们接受更加理性与合理的信念时,其焦虑与其他不良情绪就会得到缓解。

  2.人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3个特征:1)“绝对化要求”,即对人或事部有绝对化的期望与要求;2)“过分概括”,即对一件小事做出夸张、以偏概全的反应;3)“糟糕透顶”,即对一些挫折与困难做出强烈的反应,并产生严重的不良情绪体验。凡此种种,都易使人对挫折与精神困扰做出自暴自弃、自怨自艾的反应。

  3.“ABC理论”:在诱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个人对此所形成的信念B(Belief)和个人对诱发事件所产生的情绪与行为后果C(Consequence)这三者关系中,A对C只起间接作用,而B对C则起直接作用。换言之,一个人情绪困扰的后果C,并非由事件起因A造成,而是由人对事件A的信念B造成的。所以,B对于个人的思想行为方法起决定性的作用。

  4.“理性情绪疗法”的目的在于帮助来询者认清其思想中的不合理信念,建立合乎逻辑、理性的信念,以减少个人的自我挫败感,对个人和他人都不再苛求,学会容忍自我与他人。

  五. 认知领悟疗法

  “认知领悟疗法”,源于霍姆 (Homne) 关于人的内隐行为是人心理的操作者之观点。而这一疗法是由一系列人共同创立的,其要点包括:

  1.它十分强调认知过程对人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动机的支配作用。它主张通过改变来询者的认韧模式,并辅之以行为疗法的技术,来矫正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这祥,随着来询者认知方式的改变,他的憎绪和人格降碍也会随之得到缓解。

  2.虽然“认知顿悟疗法”很重视人的认知方式对他心理变态和人格障碍的影响,但它不像“精神分析疗法”那样,一味追究来询者早年生活经历(主要是指3岁前后)对当前行为的潜意识作用,它主要探讨来询者当前认知方式对他行为表现的影响。

  3.“认知领悟疗法”很强调来询者对自己问题症结中的非理性、非逻辑观念的深刻须悟,并以此来帮助来询者置新认识、评价自我,建立合乎情理的认知模式,摆脱非理性观念对自我的干扰。

  六. 交互分析疗法

  “交互分析疗法”由伯尔尼(Eric Berne,1910—1970)创立于50年代,其主要观点有:

  1.人格由3种自我状态组成:“父母式自我”(Parent Self)“成人式自我”(Adult Self)和“儿童式自我”(Child Self)。其中P代表父母的价值观,是其内化的结果,偏向权威化;A是个人对外界环境的客观反应与评价,它既不情绪化,也不权威化;C是人格中的儿童欲望与冲动的表现,是其本能部分,偏向情绪化。这3种自我状态,构成了人格冲突与平衡的基础。

  2.人皆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爱护与肯定。这通常包括父母、师长、领导、朋友、恋人等人物。个人在人格成长中得到关爱与肯定越多,则其人格冲突便越少,自信心则越强。正面的“父母式自我”、“成人式自我”与“儿童式自我”之间的交互作用,会产生积极、正面的生活脚本(life script)。反之,则会导致不良的人格表现,使人在交往中充满焦虑和自卑。

  3.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使来询者成为一个统合之人(integrated person),使个人从“父母式自我”与“儿童式自我”的交互模式中解脱出来,增强“成人式自我”的效能,而不再受他人的支配。由此,学会与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并在交往中学会自我反省,是“交互分析疗法”的核心任务之一。

  4.在操作技巧上,“交互分析疗法”十分强调倾听分析的作用。它旨在推动来询者深刻反省其人格中“父母式自我”与“儿童式自我”的冲突,以“成人式自我”的眼光来审视个人的生活脚本,积极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增强自信心。

  七.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所创立。它内容庞杂,包括潜意识理论、人格理论、性欲理论及精神防御理论等方面。其理论要点综述如下:

  1.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又称无意识)三个部分。其中意识指人能够知觉的心理活动,前意识指人平时感觉不到,却可以经过努力回忆和集中精力而感觉到的心理活动,潜意识指人感觉不到,却没有被清除而是被压抑了的心理活动。弗格伊德认为,许多心理障碍的形成,是由于那些被压抑在个人潜意识当中的本能欲望或意念没有得到释放的结果。

  2.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本我”是个人原始、本能的冲动,如食欲、性欲、攻击欲、自我保护被等。它依照“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是个人在与环境接触中由“本我”衍生而来的。它依照“现实原则”行事,并调节“本我”的冲动,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行事。“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它依照“理想原则”行事,是人格的最高层次,也是良知与负疚感形成的基础。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超我” 之间的矛盾冲突及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人欲维持心理健康,就必须协调好三者的关系。

  3。人在维护自我的心理平衡和健康时,常对生活中的烦恼和精神痛苦采取某种自圆其说或自欺欺人等认识方法,以求心灵的自慰。弗洛伊德将这些认识方法称作“心理防卫机制”,通常包括解脱、补偿、合理化、投射、转移、升华及理想化等方式。弗洛伊德认为,这些心理防卫活动多是无意识的,它们对人体的心理健康可起积极作用,也可起消极作用。

  4。为使人们领悟其心理障碍的根源,人们需要接受精神分析的治疗,通过移情关系的建立来重塑人格。在这当中,心理分析师通常使用解析、自由联想、催眠、释梦等技巧来疏解思考“本我”与“超我”的冲突,减轻“自我”的压力,更好地面对现实。

  八.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源于“行为主义”理论,它强调通过对环境的控制来改变人的行为表现。其理论基础包括俄罗斯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I.P.Pavlov, 1849—1936)的“条件反射”理论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1874一1949)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B. F.Skinner,1904—1990)等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等,主要有如下要点:

  1.人的所有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其中强化对该行为的巩固和消退起决定性作用。强化可采取嘉奖或鼓励(正强化)的方式,也可采取批评或惩罚(负强化)的方式。由此,学习与强化,是改变个人不良行为的关键。

  2.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利用强化使来询者模仿或消除某一特定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方式。它通过提供特定的学习环境促使来询者改变自我,摈弃不良行为。由此,它很注重心理治疗目标的明确化和具体化,主张对来询者的问题采取就事沦事的处理方法,不必追究个人潜意识和本能欲望对偏差行为的作用。

  3. “行为疗法”的常用疗法包括“系统脱敏疗法”、“松弛疗法”、“模仿学习”、“自勇训练”、“厌恶疗法”、“泛滥疗法”等疗法,其核心均在于利用控制环境和实施强化使来询者习得良好行为,矫正不良行为,重塑个人形象。

  九、艺术治疗

  追溯艺术治疗的起源是在在史前时代的人类因对于大自然等许多现象感到畏惧与恐慌,又不明白其道理,所以在岩洞中留下许多的壁画,以表达其敬畏之心。而到了近代精神医学蓬勃发展的时代,如弗罗伊德与荣格等心理学大师亦采用绘画的方式来记录梦境与分析。因艺术具表达、符号象征与创作等元素在,故近代将艺术应用在精神疾患者的治疗上。

  根据美国艺术治疗师协会之定义:“艺术治疗提供非语言的表达与沟通机会,在艺术治疗之领域中有二个主要取向:一、艺术创作即是治疗:透过创作的过程,缓和情感上的冲突,提高当事人对事物的洞察力或达到情绪净化的效果;二、把艺术作品应用于心理状态之分析,对作品产生的一些联想,有助于个体维持个人内在和外在经验的和谐,使人格获得重整。”艺术治疗较关心的是个人的内在经验,所以治疗的过程、方式、内容和联想变得非常重要,因为每一部份都反映出个人人格发展、人格特质和潜意识的内容。

  艺术治疗之内容涵括了绘画、舞蹈、音乐、文学等方面,均可当作治疗之媒介;可以是单独进行,也可以是团体形式。想想自己有多久没有拿起笔随性涂鸦一番,或者随着音乐的旋律舞动自己的身体?在创作的气氛下,是一无危险、无威胁性的环境,可穿越时空限制,所经历的,是自我的对话,对卸下防卫的自己有更深层的认识与了解。

  许多精神疾病的患者除了如幻听与妄想等症状导致害怕、恐惧等不稳定之情绪,注意力无法集中,也有许多慢性患者已丧失对自我之自信与低自尊,在社交上表现退缩与畏惧,而艺术如绘画等活动除了可增进认知与手部精细动作等功能外,更有助于患者具体表达情绪与面对问题、建立自我之价值观,进而发展出合宜之社会行为与社会角色。

  艺术治疗在国外以及该有一些历史了,但在国内发展的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比较有代表的是韦志中,他在实践中总结出来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石头的故事),也在绘画艺术治疗方面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有他创造的绘画治疗技术“十年、我的六个家、前世今生”等,在个体心理咨询中,已经得到良好验证,是比较有效的本土心理咨询技术。并且在云南师范大学、山西太原、青岛成龙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等一些单位的邀请下,韦志中教授前往当地主持了(绘画艺术治疗工作坊),并且取得圆满成功!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