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六企被叫停调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8:38:58

中国六企涉嫌碳交易舞弊被叫停 联合国展开调查

2010-09-10 11:45:13 来源: 南方周末(广州) 跟贴 25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8月先后有6家中国化工企业的8个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收到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发出的调查要求,要求企业对之前申请的CDM项目的相关数据作出解释和澄清。此番叫停,涉及碳排放额度规模之大、项目之多,可以说是联合国自执行CDM项目以来首次。


南方周末9月10日报道 6家中国化工企业的 8个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涉嫌舞弊,这不仅凸显未来中国企业“依赖CDM补贴发展”的风险会越来越高,而且预示着CDM这一减排机制将在后京都时代面临重大调整。

来自联合国的质疑

8月以来,来自联合国的一封封调查信搅动了国内很多化工企业的神经。8月7日至8月22日,先后有6家中国化工企业的8个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收到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发出的调查要求,要求企业对之前申请的CDM项目的相关数据作出解释和澄清。

官方资料显示,此次全球范围内被暂时叫停的16个相关CDM项目中,共计涉及碳信用额度达1300万吨,约2亿欧元,其中,涉及中国企业的项目数占到一半,碳排放额度几乎占到“有问题”总额的90%以上。

CDM主要是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的合作,通过项目所实现的“经核证的减排量”,用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完成减少本国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

这次风波的“罪魁祸首”是制冷剂 ——二氟氯甲烷(HCFC-22)的副产品三氯甲烷(HFC-23)。尽管是一种无毒、无嗅、无色的气体,HFC-23的温室效应却要比二氧化碳还要高11700倍。

通过CDM机制,生产制冷剂的企业通过消除HFC-23而获得大量的核准的减排量(CERs),这些额度在欧盟等碳交易市场出售,从而给企业带来了“额外”收益。

然而,国际社会对于HFC-23指责在于:当减少HFC-23所获得的收益高于安装消除HFC-23设施的成本时,HCFC-22生产就会盈利。这为上马新的HCFC-22设施提供了一个经济诱因。而HCFC-22产量增加,直接违背蒙特利尔议定书原则。

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要逐渐淘汰臭氧层的温室气体——含氢氯氟烃(HCFCs)。

此番叫停,涉及碳排放额度规模之大、项目之多,可以说是联合国自执行CDM项目以来第一次。截至目前,联合国EB签发的CERs共计4亿吨,此次叫停涉及额度达到3%。

根据负责这些项目审核的全球最大的第三方认证机构——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CDM项目负责人孙国忠透露,通标已经将联合国的调查要求发放给企业,按照标准流程,企业需要在28日内就联合国提出的调查问讯予以解释和回答,并提供相关数据。“牵涉核查数据很大,我们正在考虑向联合国申请延期递交。”孙国忠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被调查的背后

一个月前,国际非政府组织“清洁发展机制观察”致信联合国,谴责现行CDM框架下,HFC-23减排计算方法导致对化工企业激励的“扭曲”。这成为了此次审查事件的导火索。“清洁发展机制观察”的项目主管Eva在回复南方周末的电子邮件中说,“这些企业故意扩大HCFC-22的产能,以获得更多的CERs,如果没有CDM的话,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大的HCFC-22产能以及产生这么多的HFC-23。”

Eva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这16个被叫停项目中,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曾出现,在没有成功注册CDM项目的情况下,HCFC-22产能明显下降,而一旦获得了CDM注册,其出现了增大产能的迹象;在无法继续获得CERs下,项目选择停止生产。此外,Eva还补充说,几乎所有受调查企业都恰好生产了能够获得碳信用额度的HCFC-22,而在此前,这些企业的产能是逐年降低的。

据6家被调查化工企业之一的浙江巨化股份的公告,该公司2010年上半年利润总额达2亿元人民币。而巨化股份CDM项目主管王绍勤的介绍,巨化已经在联合国成功注册的两期HFC-23CDM项目,总估计每年减排额1000万吨。

倘若以目前欧盟碳市场的价格13欧元/吨计算,巨化的CDM项目共计收入应为13亿元人民币,扣除需要上交给国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金65%的收益,这两个项目留给巨化的税前收益就有四亿多。

也就是说,如果维持今年上半年利润,浙江巨化因CDM项目收益几乎等同于其全年利润。

一位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相比风电等减排项目,像HFC-23将申请和注册成本、购买焚化设备一并计算在内,平均减排成本约为2000万元。

巨大的利润空间,使得本是一项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激励措施,在部分生产企业眼中,CDM成为了可以赚钱的工具。

在“清洁发展机制观察”将这些数据提交给联合国EB之后,针对化工企业存在舞弊嫌疑的大范围调查也随即展开。

“HFC-23项目减排成本低,这与获得的高额收益不成比例,同时不能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效应。”黄金标准中国区经理王亮亮这样解释为何很多人不喜欢HFC-23。更有专家认为,它也可能挤出了更多更好的CDM项目,如风力发电或生物质能。

事实上,HFC-23牵动的不仅是买家和卖家的神经。近日,世界银行发布了一份关于《HFC-23 CDM项目问答》的报告。在很多人看来,这份报告无疑是在为HFC-23辩护。

Eva说:“我们觉得很奇怪的是,世界银行在方法调查仍在进行过程中就得出结论,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这一指控。“考虑到世界银行通过其”伞型碳基金”投资了中国两个HFC23项目,交易总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事实,Eva认为,“这里有明显的利益冲突。”

CDM何去何从

联合国EB选择此时彻查HFC-23项目,时间点耐人寻味。“表面上是为获得碳信用额的舞弊调查,实际上是针对CDM深度调整的问题。”从事CDM项目咨询已近6年的杨智平如此解读。

伴随着《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的到期,与之伴生的“过渡机制”——CDM前途如何,在剩余的两年时间里,无疑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5年前,国内从事CDM咨询的服务公司近上千家,如今已不足百家。“很多企业转向合同能源管理、清洁技术投融资等领域。”杨智平坦言。

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2009年CDM总交易量下降了59%。在国际谈判局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CDM的萎缩,也使得相关产业被迫提前调整。

目前来看,HFC-23项目将不仅使联合国EB反思其CDM方法学存在的漏洞,更将使业界反思针对工业领域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占主体的现状。“工业排放因为年减排量大成本低并且额外性论证相对容易,所以更受开发商的欢迎,但事实上,可再生能源以及农村社区类有很大的减排潜力,更重要的是,这些项目还具有更多的生态效益。”王亮亮坦言。

最近,欧盟气候行动委员康妮.·赫泽高明确表示:在2013至2020的交易计划中,有关工业气体产生的CERs是否能够进入欧盟碳交易市场需要重新考虑。

“我们目前致力于改革CDM机制,具体细节还要等到10月的天津会议。”Eva说。事实上,更多业内人士相信,无论怎么调整和改革,CDM都会以新的形式、更广泛的内容,抑或以一个新的名称在2012之后继续活跃在碳交易市场。“到目前为止,全球只有这一套联合国框架下透明的机制,无论方法学存在何种漏洞,CDM都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孙国庆说。

事实上,已有迹象表明,以航空业为突破口,欧盟似乎更倾向于以行业减排来替代目前CDM这种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机制。“这里涉及到行业协会如何与政府沟通的问题,要执行的话,仍然需要大家坐下来谈。”杨智平说。

后京都时代的中国CDM补贴

对于此次联合国彻查中国企业涉嫌HFC-23CDM项目舞弊,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一位从事多年CDM工作的负责人认为,“这与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谈判直接相关,无非是关于谁承担的责任大点和小点的问题。”

在这位专家看来,此轮针对国内企业的审查,很可能会一拖再拖,直到中国在减排责任上有所表态。“拖到最后,HFC-23的减排很可能就算作国内减排来对待。”

作为《京都议定书》的产物,CDM一直以来肩负两个责任: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获得应对气候变暖的资金和技术;而对于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盟来说,要将发展中国家纳入到自己设置的游戏规则中,并确保自己的领跑地位。哥本哈根气候谈判的失败,事实上也宣告了CDM在某种意义上的失败。

显然,巨额利润的剥离,这对于国内HCFC生产厂商来说是影响巨大。不过长期来看,化工企业甩掉这些“非正常”收益,也未必是坏事。“这部分责任让HFC-22去承担也是无可厚非的,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只能增加生产成本,这部分增加值也会转嫁到消费环节。”王亮亮说。

面对CDM的不确定性,可能受到负面影响,还包括依靠更为依赖CDM补贴的新能源产业,例如风能。

 

从去年12月至今年8月,中国已经有约22个风电项目在联合国EB申请CDM项目被拒。中节能甘肃风力发电张华耀经理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算上CDM项目的收益,目前运转的风场才能保持微利。”

按道理,HFC-23项目项目中65%的CDM补贴资金流向了财政部,这部分资金可以反哺企业、填补CDM补贴的空缺,但据了解,此笔专项基金因为“规章制度仍然不到位”,还没有进行任何再投资。

在CDM前途未卜和国内补贴政策不到位的双重困境下,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只怕“依赖CDM补贴发展”的风险会越来越高。

(本文来源: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