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书_博客_踏上心灵幽径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7:03:37
冥想:停止内在战争2009-06-05 17:33

舒服地坐几分钟,让身体放松,轻松而自然地一吸,把注意力带到当下,安静地坐着,注意任何身体的感觉,特別是你一直奋战的感觉,紧张或疼痛。不要试图改变它们,只要用充满兴趣且温和的专注力注意它们。当你发现任何用力的部位,就让身体放松。让心柔软下来,向你经验到的一切敞开,不要挣扎。放下对抗,静静地呼吸,让一切如实呈现。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把注意力放到你的心和心智上,注意出现了什么感觉和想法,特别是正在挣扎、奋战、否认和逃避的感觉或想法,用充满兴趣且温和的专注力注意它们,让心柔软下来,向你经验到的一切敞开,不要挣扎。放下对抗,静静地呼吸,让一切如实呈现。

继续静静地坐着。然后把注意力放到所有仍然存在于生活中的战争,感觉它们在你里面。如果你的身体出现持续的挣扎,就觉察它的存在。如果你一直在和你的感受对抗,和自己的寂寞、害怕、困惑、哀伤、愤怒和上瘾起冲突,就去感觉你一直进行的挣扎。也请注意思想上的挣扎。注意内在的敌人,内在的独栽者,内在的防卫方式。觉察内在所有的挣扎,看看你让这种冲突持续了多夂。

以开放的心情,温柔地允许每个经验在当下如实呈现。只要用充满兴趣和温和的专注力,轮流注意每一个经硷。在每一个挣扎的地方,都让你的身体、心和心智柔软下来,向你经验到的一切敞开,不要挣扎,让它如实呈现。静静地呼吸,让自已放松。在心中的和平桌,邀请自已的所有部分与你结合。

类别:踏上心灵幽径 | 评论(2) | 浏览(63)  第2章 停止战争2009-06-05 17:29

从自己开始停止战争

真诚的灵性修行需要我们学会如何停止战争,这是第一步,但它需要一再练习,直到变成我们存在的方式。一个真正“和平”的人内在的平静,会将和平带进与他相连的整个生命网络,包括内在及外在。要停止战争,就要从自己开始。印度圣雄甘地了解这一点,他说:

我只有三个敌人。我最喜欢的敌人是最容易受影响而改善的大英帝国。第二个敌人是印度的人民,他们甚难改变。但我最难对付的对手是名叫甘地的人,对于他,我似乎只有非常微小的影响力。

正如甘地,我们很难经由意志的行动来改善自己,就像要心灵摆脱自己或用鞋带把自己举起来一样,是不可能的。还记得大多数的新年愿望是多么短命吗?当我们努力改变自己,其实只是延续自我批判和自我攻击的模式而已,我们让自我战争持续存在。这种意志行动的效果通常适得其反,反而常强化原先想改变的上瘾或否认。

有一位年轻人来禅修,但她很不信任权威。他有个很喜欢虐待人的母亲,想当然,她会反叛家庭。她在学校很叛逆,且辍学加入反主流文化。他跟某任女友打过架,据说是因为她想控制他。后来她去印度和泰国寻找自由,在禅修中得到初步的美好体验后,便报名参加佛寺中长期的修行活动。他决定要很严格地修行,让自己变得清明、纯净和安详。然而过不了多久,他发现自己又陷入冲突。每天的例行工作让他没有时间持续禅修,访客声和偶尔经过的车辆声会打扰他禅修;他还觉得老师没给他足够的指导,因此他的禅修收获不佳、心停不下来。他努力要让自己平静,想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却以自我对抗收场。

最后,老师在一次集体禅修结束之后,把他叫来开导:“你和每一件事对抗。食物会干扰你,声音会干扰你,工作会干扰你,甚至你的心也干扰你,怎么会这样昵?这不是很奇怪吗?我想知道,当你听到车子经过,是它真的开过来干扰你,还是你走出去干扰它?是谁在干扰谁? ”听到这样的话,即使是这个年轻人也不由得不大笑,那一刻就是他开始学习停止战争的时候。

放下战争,活在当下

灵性训练的目的,是给我们一种通过了解和逐步训练的方式来停止战争,而非勉强用意志力去制止。持续的灵性修行能帮助我们与生活建立新的关系,能在其中放下战争。

当我们踏出战场,就能重新观看,如《道德经》所说:“双眼不被欲望遮蔽,就能仔细观看(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我们看到每个人如何制造冲突,看见自己固定不变的喜好与厌恶,努力抗拒所有令自已害怕的事物。我们看到自己的偏见、贪婪和局限。这些都是我们很难看到的,但它确实在那里。我们看见这些持续的战争背后,充斥着不完整感和恐惧,我们看到自身为了生存的挣扎,关闭了自己的心。

当我们放下战争,敞开心面对事情的本貌,就能安住在当下。这是灵性修行的起点,也是终点。只有在此刻,我们才能发现什么是永恒; 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发现所追求的爱。过去的爱只是记忆,未来的爱是幻想,只有在当下的真实里,我们才能爱,才能觉醒,才能在自己和世界间找到和平、了解和联结。

拉斯维加斯赌城中,有块招牌说得好:“你必须在现场才能赢!” 停止战争和活在当下是一体的两面。回到当下就是停止战争,体验此时此刻的一切。多数人都把生活耗费在未来的计划和期望上,以及对过去的懊悔、内疚和羞愧中。当我们回到当下,就能开始再次感受周围的生活,但也要面对自己逃避的事物。我们必须有勇气面对当下的一切,包括我们的痛苦、欲望、悲伤、失落、秘密的期望、爱——让我们深深感动的每一件事情。停止战争后,我们也会发现自己一直在逃避的东西,包括寂寞、无价值感、无聊、羞愧、未满足的欲望。我们也必须面对这些部分。

你也许听过灵魂出窍的“体外经验”,四周充满光和异象。然而真正的灵性道路追求更大的挑战,可以称之为“体内经验”。如果想觉醒, 就必须和我们的身体、感受与现在的生活联结。

活在当下需要持续而不动摇的承诺。我们踏上一条灵性道路时, 不只需要停止一次战争,而是很多次。我们一再感觉到思想和反应的熟悉拉力,要将我们带离当下。当我们停下来倾听,可以感觉到自己害怕或渴望的每件事(这是同一种不满足的两面),会如何驱使我们远离心,进入生活应该如何的错误观念。若我们更仔细倾听,就会发现认同自己的恐惧和欲望,让我们变得多么局限。由于这种自我的渺小感, 我们常常以为快乐只来自拥有某些东西或有人为我们付出。

发现心的伟大

停止战争,回到当下,就是发现自己心的伟大,能容纳众生的快乐, 将它当成自己的快乐。我们让自己去感受恐惧、不满足、一直在逃避的困难时,心就会柔软下来。面对自己一直逃避的困难,不只是勇敢的行动,也是慈悲的行动。根据佛教经典,慈悲就是"纯净之心的颤动", 允许自己被生命的痛苦触碰。了解我们可以这样存活,可以帮助我们唤醒心的伟大。拥有伟大的心,就能在生命的苦难与无常中,活在当下。我们可以向世界开放,向其中成千上万的喜悦与悲伤开放。

当我们被世界深深地碰触,就会体认到,自己的生活和其他人一样, 都会有痛苦,这就是智慧理解的诞生。智慧的理解使我们看到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所有诞生的事物终将死亡。智慧的理解让我们看见并接纳生命是一个整体,它让我们包容所有黑暗或光明的事物,因而感到安详。这不同于借助否认或逃避所得到的平静,而是在心中发现的祥和,它不排斥任何事物,以慈悲接触一切。

经由停止战争,我们可以拥抱自身的悲伤和哀痛、喜悦和胜利。拥有伟大的心,就能向身边的人开放,向家人、社区、世界的社会问题、我们的集体历史开放。运用智慧的理解,便能与自己的生命,与被称为“道”或“法”的宇宙法则和谐共存,那是生命的真理。

有位身为越战退伍军人的佛教徒说了一个故事,谈到他在密集禅修时首度体验到当兵时目睹的恐怖暴行。多年来,他内心一直有越战的阴影,因为他找不到任何方法来面对他过去的记忆。最后,他终于能停止内在的战争。

越战初期,我担任野战医护兵,在南北越边界山区和海军陆战队的地面部队一起作战。我们的伤亡率很高,情况许可时,我们也会治疗受伤的村民。

我第一次参加密集禅修时,已经从越战回国八年。那些年来, 我和其他越战退伍军人一样,忍受每星期至少两次不断重复的噩梦:梦见我又回到那里,面对相同的危险,目睹相同的惨状,然后突然惊醒,冷汗与惊惧遍布全身。密集禅修时,我睡觉时没做噩梦,恐怖的影像反而在白天打坐、经行、吃饭时出现在心眼中。恐怖的战争景象和禅修中心安静的红杉林重叠在一起,宿舍中昏沉的学生变成散落在非军事区临时陈尸处的尸体。我逐渐了解,身为三十岁的灵性追求者,我不只是重新体验这些记忆,同时也首度承受那些经验对我造成的强烈情绪冲击,那是当时二十岁、身为医护兵的我完全无法承受的。

我开始了解,我的心灵逐渐放下如此恐惧、如此否定生命、如此侵蚀灵性的记忆,我曾经停止觉察,却一直带着它们。简言之,我开始经历深入的宣泄,开放地面对我最惧怕也最强烈压抑的东西。

密集禅修时,我被新的恐惧所折磨,担心释放出自己无法控制的内在战争的魔鬼,这些魔鬼将日夜主宰我,但我经验到的却完全相反。被杀害的朋友和被肢解的小孩影像,逐渐让位给其他依稀记得的场景:丛林令人着迷而强烈的美,千百种不同的绿意,带着香气的微风吹过洁白闪亮的沙滩,像是铺满钻石的地毯。

密集禅修时,我对过去和现在的自己生起前所未有的深刻慈悲感:对那个怀抱理想、年轻、即将成为医生却被迫目睹难以形容的人类秽行的我,对那个连自已都不知道长久带着伤痛记忆、无法放下的越战退伍军人,满怀慈悲。

第一次密集禅修之后,慈悲就一直伴随我。经由修行和持续的内在放松,慈悲有时会在无意间扩大到我身边的人。虽然记忆一直跟着我,但梦魇已经消失。我最后一次冒冷汗尖叫,然后在寂静中完全清醒的经验,已是十年前发生在北加州的事了。

伯顿现在是一位父亲,也是一位老师,他以不屈不挠的勇气活在当下,停止内在的战争。在这个过程中,他对自己及身边的人生起具有疗愈力量的慈悲。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任务。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我们都必须脱离速度、上瘾及否认的痛苦,才能停止战争。最大的转化来自如此简单的行动,即使是拿破仑也知道这个道理,他临终前说:"你知道世上最让我震惊的是什么?就是武力无法创造任何东西。终究,利剑总是被精神打败!,

每当我们停止战争,就会产生心的慈悲和伟大。人类心灵最深的渴望就是知道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都有共同的渴望,想超越自身的恐惧、愤怒和上瘾造成的限制,联结到某种比“我”、“我的”更强大的东西,一种比我们的小故事和渺小自我更强大的东西。我们有可能停止战争,回到永恒的当下,碰触一种含融万物的广大生命基础。这.就是灵性修行和选择一条心的道路的目的:从内在发现和平与联结, 停止自己和周遭的战争。

类别:踏上心灵幽径 | 评论(1) | 浏览(43)  慈心观:关于慈爱的冥想2009-06-05 16:20

慈爱是肥沃的土壤,由此才能孕育完整的灵性生活。有爱心做背景,我们的意图、经历都更容易开放、流动。虽然慈爱可以在许多情形下自然生起,但也可以被培养。

以下的禅修练习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它重复的的句子、意象和感受,引发对自己和他人的慈爱及善意。你可以试试是否有用。最好找个安静的地方,每天复诵一到两次,每次十五或二十分钟,持续几个月,一开始这种禅修可能令人觉得机械化笨拙,甚至引发相反的特质,感觉暴躁或愤怒。发生这种情形时,特别需要对自已更有耐心和宽容,以友善和宽容的精神接纳生起的一切。当时候到了,即使面对内在的困难,也会培养出慈爱。

以舒服的姿势坐下,让身体放松、静止,尽可能让心灵安静下来,把把计划和占据内心的事放下,开始在内心直接对自己复诵下列句子。你必须从自己开始,因为不爱自己,就不可能去爱别人。

愿我充满慈爱

愿我安好

愿我安详自在

愿我快乐

念这些句子时,也可以运用佛教的意象:把自己观想成年轻可爱的小孩,或观想现在的自己正被一颗慈爱的心拥抱。让感受从字句中生起,可以自行调整文句和意象,找到完全适合自己的字句,能够打开自己的慈爱之心。然后一再重复这些句子,让这些感受渗透身体和心叉。

重复练习这种冥想数周,直到对自己产生慈爱的感觉。

当你觉得已经准备好了,在同一个禅修时期,可以逐渐扩扎慈心观的对象,将其他人带进来。在自己之外选一个恩人,某个真正关心你的人。在脑中想象他或她的样子,仔细复诵相同的句子,“愿他(她)充满慈爱”,以此类推。当你培养了对恩人的慈爱,再开始把你爱的其他人带进来,观想他们并复诵相同的句子,唤起对他们的慈爱感。

接下来,你可以逐渐把其他人带进来:朋友、社区成员、邻居、任何地方的人、动物、整个地球和一切众生。接着,你甚至可以尝试把生活中最难相处的人带进来,希望他们也充满慈爱和安详。练习一段时间后,会发展出一种稳定的慈爱感,你便能把许多人带进这十五或二十分钟的禅修中,从自身开始,扩及你的恩人、你所爱的人与一切众生。

然后,你可以学习在任何地方都能练习,在塞车时,在公车和飞机上,在候诊室及其他地方。当你在人群中静静练习慈心观时,将会立刻感受到与他们奇妙的联结,这就是慈爱的力量。它能使你的生活平静下来,并和自己的心联结。

类别:踏上心灵幽径 | 评论(1) | 浏览(54)  第1章 我是否好好爱过 (二)2009-06-04 17:15

迫切的课题

这个课题是不能拖延的。有位伟大的老师如此解释:“问题就在于你以为自己还有时间。”但我们并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当我们知道这可能是自己的最后一年、最后一周、最后一天的时候,我们会怎么生活呢?

有时需要极大的冲击,才能唤醒我们与自已道路的联结。几年前,有个男子住在旧金山的医院,他的妹妹请我去看他。他将近四十,非常有钱,拥有建筑公司、帆船、牧场、房子与许多工作。有天他开着宝马汽车,突然晕倒,检查显示他罹患脑瘤,是黑色素瘤,一种快速增生的癌症。医生告诉他:“我们要为你动手术,但我必须警告你,那个肿瘤位于大脑的语言和理解中枢,如果切除,你可能会失去阅读、写字、说话及理.解任何语言的能力。如果不开刀,你大概还能活六星期。请考虑一下,手术定在明天早上,请在那之前让我们知道你的决定。”

那天傍晚,我去拜访那位先生。他变得非常安静而深思,你可以想象到,他处在一种极度不寻常的意识状态。这种觉醒有时来自灵性修行,但对他而言,却出于这种特殊情况。我们对谈时,这个人并没有谈到他的牧场、帆船和金钱。他要走的路,不会接受银行存折的金额和宝马汽车。在巨大变动的时刻,有价值的是心的存折:我们内在不断滋长的心的能力与了解。

这个人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做过一点禅修,读过一些艾伦•沃茨的书;当他面对此一时刻,他所关切与想谈的是:他的灵性生活和他对生死的了解。在一场真诚的对话之后,他停顿静默了一段时间,并陷入沉思,然后转头对我说:“我已经说得够多了,或许我说得太多了。今天下午,我就算只是喝一口自来水,或看着医学中心窗外飞过的鸽子,都觉得弥足珍贵。它们对我来说是如此美丽,看着一只鸟飞过空中是那么不可思议。我这一生还没有结束,或许我将只是更安静地活着。”于是他要求进行手术。经过一位医术精湛的外科医生十四小时的手术后,他妹妹到恢复室探视。他抬头看着她说:“早安!”医生成功切除了肿瘤,他也未丧失语言能力。

当他离开医院,从癌症中康复后,整个生活都改变了。他仍然尽责地完成工作,但不再是个工作狂。他花更多时间和家人相处,并成为咨询顾问,服务其他被诊断出癌症或重症的病人。他花更多时间待在大自然里,以及用爱和周围的人相处。

如果我在那个傍晚之前遇见他,很可能会认为他是灵性的失败者, 因为他灵修过一段时间,然后完全变成一个商人,似乎彻底忘记了灵性的一切价值。但是,当时候到了,当他在生死攸关时停下来沉思,即使过去的少许灵修,对他也变得非常重要。我们从来不知道别人学到些什么,也不能轻断他人的灵性修行。我们能做的,只是观看自己的心,并问自已:在我的生活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什么会使我更开放、更诚实、拥有更深的爱的能力?

爱的力量

心的道路也包含我们独特的天赋及创造力,心的外在表现可能是写书、造建筑物或为他人服务,也有可能是教学、园艺、烹饪或演奏音乐。不管选择什么,我们对生命的选择必须根据自己的心,我们的爱是所有创造和联结的能量来源。如果我们的行动没有与心联结,即使是生命中最伟大的事也会变得枯燥、无意义和乏味。

读者可能还记得几年前,报纸上有一系列文章讨论是否要设立诺贝尔奖得主的精子银行。当时有位女性主义者很关心这件事,写信给《波士顿全球报》说:“如果要设立精子银行,也应该设立卵子银行。”《波士顿全球报》刊登了乔治•沃尔德回复给她的信,他本人是诺贝尔生物奖得主、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也是一位充满智慧的绅士,他写道:

你绝对是正确的。我们需要卵子和精子,才能孕育出诺贝尔奖得主。每个人都有母亲和父亲,你可以提出所有想从父亲那里得到的东西,但父亲对受孕的贡献其实比较少。

我希望你不是真的想要成立卵子银行,撇开诺贝尔奖不谈,创设卵子银行在技术上并不困难,但有一些问題……只要想想一个男人,徒劳无功地坚持从卵子银行得到一个较优秀的卵子的情形,他必须使它受精,受精后,他要把它带到哪里?给他太太吗?你可以想象他说:“亲爱的,你看,我刚从卵子银行得到这个优秀的卵子,而且靠自己让它受精了,你会照顾它吗?”她会回答:“我有自己的卵子要照顾呢!你知道你能做什么吗?去租个子宫!你最好也去外面租个房间!”

你看,这是行不通的。其实人需要的并不是诺贝尔奖得主,而是爱。你认为人是如何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呢?想要爱,那就是方法。非常渴望爱时,就会花所有时间工作,成果就是诺贝尔奖。它只是种安慰奖。

真正重要的是爱,别再提精子银行或卵子银行了,银行和爱是不相容的。如果你还不知道,表示你最近大概没去过银行。

因此,就练习去爱吧!去爱俄国人,你会发现那是多么容易,会让你的清晨变得明亮。去爱伊朗人、越南人,不只是此处的人, 而是各处的人。当你已经很擅长于此时,试试更难的,例如去爱首都的政客!

我们所有的活动之下,深藏着对爱和爱的行动的渴求。我们在生活中发现的快乐,与占有或拥有无关,甚至与理解也无关,而是发现这种爱的能力,和所有生命建立一种充满爱、自由及智慧的关系的能力。这种爱不是占有,而是发自我们自身的幸福感,以及与万物的联结感。因此,它是慷慨与觉醒的,是一种爱所有事物的自由。出于爱,我们的道路可以引导我们学习如何使用天赋去疗愈和服务,去创造四周的和平,礼赞生活中的神圣,祝福我们遇到的一切,并希望一切众生安好。

灵性生活也许看来复杂,但本质上并非如此。当我们了解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心的性质时,即使在复杂的世界中也能发现澄明和单纯。深受爱戴的禅宗诗人良宽(Ryokan)对此下了结论:

雨停了 ,云散了 , 天又晴了。

你的心若纯净,世界的一切也都纯净……

然后月亮和花朵将指引你

前行。

若我们不能去爱,所有灵性教导终将徒劳无功;若我们不能以最朴实平常的方式感到快乐,不能以心彼此接触,不能用心碰触自己被赋予的生命,即使是最超绝的状态和最特别的灵性成就,也都微不足道。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生活。虽然困难,但我们仍要问自己这个重要的问题:“我是否全然活在这条道路上?我是否活得无憾?”好让我们的生命不论结束在哪一天,都可以说:“是的,我已活在心的道路上!”

类别:踏上心灵幽径 | 评论(0) | 浏览(38)  第1章 我是否好好爱过 (一)2009-06-04 16:56

我们若不能以最朴实平常的方式感到快乐,不能以心彼此接触,用心碰触自己被赋予的生命,即使是最超绝的状态和最特别的灵性成就,也都微不足道。

真诚的灵性之旅:与心联结的道路

投入灵性生活时,最重要的事其实很简单:我们必须确定自己的道路与心联结。现代的灵性市场提供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各种伟大的灵性传承都有许多故事谈到开悟、极乐、神圣的狂喜,以及人类灵性的最高可能性。在提供给西方人的众多教法中,我们常常最先被这些迷人和超凡的面向所吸引。虽然这些状态有可能实现,而这些状态也确实代表某些教法,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们也是灵性商场的广告伎俩,并不是灵性生活的目的。归根究底,灵性生活并不是寻求某种超凡状态或特殊能力的历程。事实上,这种追求会让我们迷失自我;若不够小心,我们很快就会发现,现代社会的重大失败都会在灵性生活中重现,如野心、物质主义和个体的孤立。

要展开一段真诚的灵性之旅,我们必须紧靠自己的家,直接聚焦在面前的当下,确定这条道路联结到最深层的爱。唐望在教导卡罗斯•卡斯塔尼达时说:仔细审视每一条道路。只要你认为需要,就尽可能多试几次,然后问自己一个问题,而且只问你自己。这是只有非常老的人才会问的问题。我的恩师曾经对我提过,但我当时太年轻、太血气方刚,无法了解它的道理。但现在我可以理解了。我现在要告诉你这个问题:“这条道路是否有一颗心?”如果有,就是好的道路;如果没有,就是无用的道路。

本书的教导就是关于如何找出这样一条与心相伴的道路,走上一条转化并触动生命核心的道路。也就是要找到一种修行方式,让我们能全然发自内心地活在世上。

当我们问:“我是否依循了一条心的道路?”会发现没有任何人能明确地为我们界定什么是应该走的路。相反,我们必须让这个问题的神秘和美丽在我们的生命中回荡。然后,内在某处会有答案出现,了解也油然而生。如果我们静下来,深刻地倾听,即使只是片刻,也将知道自己是否依循了一条心的道路。

直接与心对话是可能的,大部分的古老文明都知道这点。我们可以像对待好友般,和自已的心对话。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太忙于日常琐事和想法,因而忘了花时间与心对话。我们向心询问目前的道路时,必须检视自己选择的生存的价值是什么。我们把自己的时间、力量、创造力与爱放在哪里?我们必须不带感伤、夸大和理想主义,来检视自己的生活。我们的选择反映出自己最重视的价值了吗?

生命的珍贵

佛教传统教导追随者,所有生命都是珍贵的;离开地球的宇航员也重新发现了这个真理。有一组俄罗斯宇航员如此描述:“我们将小鱼带到太空站做某些研究,我们要在那里待三个月。三个星期之后,鱼开始死亡。我们很难过,我们难道不能做点什么来救它们吗!在地球上,我们从垂钓获得很大的快乐,但当你孤独地远离地球,任何生命的出现都会格外受到欢迎。你会看到生命是多么珍贵。”在同样的精神下,有位宇航员在回忆太空舱着陆后,打开舱门闻到地球上潮湿的空气时说:“我趴下来用我的脸颊贴近地球,我趴下并亲吻它。”

要看到所有事物的珍贵性,就必须对生活全神贯注。灵性修行能使我们拥有这种觉察,而不必借助太空之旅。“当下”及“单纯”的特质开始逐渐渗透我们的生活时,内在就会显露对地球及众生的爱,并使修行的道路充满活力。

为了更深入了解是什么唤醒了这种珍贵感,以及珍贵感如何为心的道路赋予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的禅修来体会。在佛教的修行中,人借由深思自己的死亡而被迫思考如何才能好好活着。针对这个目的, 传统的禅修方法是安静坐着,感受生命的短暂无常。读完这段文字后, 请闭上眼睛,感受你被赋予的这个人身是会死亡的。对我们而言,死亡是必然的,只是还不知道死亡的时间。想象自己正走到生命的尽头,也许是下星期、明年、十年后,或未来的某个时候。现在回忆你的一生,然后回想两件你做过的善行。不需要是伟大的事,让回忆自然浮现。回想这些善行时,也同时觉察这些记忆如何影响你的意识,当你看着它们,它们是如何转化你的感受,以及心灵与心智的状态。

完成这种回顾之后,请你仔细检视这些处境的性质,这些从一生言行中挑选出来的善行是由什么组成的?在这种冥想中,几乎每一个回忆起这种善行的人,都发现它们是出奇的单纯。对某些人来说,良善的片刻只是很单纯地在父亲死前诉说自己对他的爱,或是在百忙中抽空帮车祸受伤的姐姐照顾小孩。有位小学老师忆起的单纯景象,就是在许多早晨抱着因哭泣而一整天难受的孩子们。有人对这种冥想的回应是举起手,微笑地说:“当我和别人在拥挤的街道上同时找到停车位时,我总是把车位让给别人。”那就是她生命中的善行。

另一位儿孙满堂、生活充实的六十多岁的女护士带来这段回忆:当时她六岁,一辆车子在她家门口抛锚,引擎盖下冒出白烟。两位上了年纪的人从车里走出来看了看,其中一位走到转角的公用电话亭, 打给修车厂。他们回到车内,花了几乎整个早上等着拖车。这个好奇的六岁小孩走过去和他们说话,看他们在燠热的车内等了那么久,便走进屋里,没问过他们就准备了冰红茶和三明治,用托盘端着送去给他们。

生命中最重要的,并不是什么惊人或伟大的事,而是人与人彼此触动的片刻,是我们以最用心和关怀的方式待人的时刻。这种简单而深刻的亲密关系是我们都渴望的爱。这些触动和被触动的片刻可以成为心的道路的基础,它们以最立即和直接的方式发生。特蕾莎修女这样形容:“在一生当中,我们无法傲出伟大的事,只能以伟大的爱去做微小的事。”

有些人觉得这种练习非常困难,心中浮现不出任何善行,有些人虽然浮现,却又马上否决,因为它们被断定为肤浅、微不足道、不纯洁和不完美的。这是否意味在一生几十万个行为当中,连一个善的片刻都没有昵?并非如此!我们都有很多善行。它具有其他更深刻的意义, 反映出我们对自已是多么严苛。许多人对自己少有宽容之心,我们很难承认真正的爱和善可以从心中自由地散发出来。但它确实可以。

活出心的道路,就是活出这个冥想展示的方向:让善的滋味渗透我们的生活。当我们全神贯注于行动,当我们能表达我们的爱,并看到生命的珍贵时,内在善的特质就会增长。一种简单的关怀开始出现并渗透到生活中的更多时刻。我们应该继续问自己的心:我们像这样活着时,代表什么意义?这条道路一一也就是我们选择的生活方式,是否引导我们到此处?

类别:踏上心灵幽径 | 评论(1) | 浏览(50)  序曲 灵性修行与心理治疗的结合——我的亲身经历2009-06-03 14:21

在本书一开始,我强调的是我个人的旅程,因为我学到的最大课题,就是普遍性必须和个人性结合,才能完满地实现灵性生活。

传统灵性与现代生活的调和

1972年夏天,在首次到亚洲学习五年之后,我顶着光头,穿着僧袍,回到父母在华盛顿首府的家。当时美国还未有任何南传佛教寺院,但我想知道在美国当和尚会如何,即使是很短的一段日子也好。和父母住了几周后,我决定去长岛拜访我的双胞胎弟弟和他太太,于是穿着僧袍、带着钵,拿着母亲买的车票(身为出家的修行者,我不花费,也不管理钱财),登上从华盛顿到纽约中央车站的火车。

我在当天下午抵达,随后就沿着第五大道走去找我的弟媳。经过这么多年的修行,我一直非常平静。我行走着,就好像正在禅修一样, 擦身而过的路人和帝梵尼之类的精品店,对我来说就像森林寺院里的风和树。我要在伊丽莎白-雅顿的店门口和弟媳碰面,有人送她这里的生日礼券,提供一整天的全套保养,包括护肤、傲头发、按摩、修指甲,等等。我按约定在四点钟抵达,但她没有出现。我等了一段时间之后,走了进去。店员惊讶地问:“我能为你效劳吗?。”“是,我要找朵丽•康菲尔德。”“哦!”她回答,“她还没好,请你到四楼的候客室等待。”于是我搭电梯到四楼,一出来就碰到候客室的接待员,她也用略带怀疑的语气询问我:“我能为你效劳吗?”我告诉她,我要找弟媳,有人请我到这里等候。

我坐在一张舒适的沙发上,等了几分钟之后,决定盘起腿、闭上眼睛,开始打坐。我毕竟是出家人,在那里还能做什么呢?十分钟之后,我开始听到笑声和喧哗的声音。我继续打坐,之后我听到走廊那边传来一阵嘈杂声:“他是真人吗?”于是我睁开双眼,看见八到十个穿着伊丽莎白•雅顿“睡袍”的妇女盯着我,许多人的头发还上着发卷或长得像钓线卷轴的古怪玩意儿,有些人的脸上涂了像是绿色酪梨酱的东西,其他人则敷着泥巴。我回望她们,怀疑自己到了陌生的国度,然后听到自己说:“她们是真人吗?”

从那一刻起,我意识到自己必须在佛教寺院美好而古老的教法,以及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之间,找到调和的方法。在过去这些年,对我和许多寻求真诚灵性生活的人而言,这种调和已成为最为有趣且迫切的课题。大部分美国人并不想过传统的传教士、和尚或尼姑的生活,然而我们当中有许多人都希望将真诚的灵性修行带入生活。本书将会谈到这种可能性。

我的灵性旅程

我的灵性生活是在我十四岁时,别人送我的一本书引发的,那是洛桑•然巴写的《第三只眼》。它以半虚构的方式描述了西藏的神秘之旅,是一本有趣且深具启发的书,为我提供一个可以遁逃的世界,那似乎远远好过我所居住的世界。我成长于美国东岸一个科学与知性的家庭,父亲是生物物理学家,研发出人工心脏及肺脏,在美国太空总署的太空医学部门工作,也在医学院教书。我接受了 “良好的教育”,也进人“常春藤联盟”大学, 身边有许多聪明和有创意的人,他们虽然拥有成功的事业和知性的成就,但许多人并不快乐,使我清楚看到:才智和在世间的地位,与快乐和健康的人际关系并没有太大关联。这点在我家就明显得令人心痛。即使在我寂寞和困惑的时候,我也知道必须往别处去寻求快乐,于是我转向东方。

1963年,我在达特茅斯学院就读时,有幸遇到一位有智慧的老教授陈荣捷博士,他教授佛学和中国古典文学时,是盘腿坐在桌子上的。因为他的启发,我主修了亚洲研究,且一毕业就在美国和平工作团的协助下,去了亚洲,想到佛寺寻求教法和出家。我开始修行,后来在泰国的森林寺院巴蓬寺出家和隐修,那是由年轻但后来颇负盛名的大师阿姜查主持的,但我对所接受的教法感到意外。我虽不期待僧侣像然巴的故事所写的,可以飘浮在空中,却仍希望从禅修得到特殊的效果:快乐、狂喜状态与超凡的经验。但老师教的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他提供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终生觉醒、专注、臣服和承诺的道路。他提供的快乐完全不依靠世间变化无常的状况,而是出于自身艰辛而自觉的内在转化。进入寺院时,我原本期待可以将家庭的痛苦和世间的种种困难抛在脑后,但它们却如影随形。我费了许多年才了解这些困难是修行的一部分。

我很幸运能够找到智慧的教导,接受传统而古老的训练,这些训练在最好的寺院中仍然保持着。这种修行方式要求极为简朴的生活,只拥有一副衣钵,每天还要走五里路以取得一顿午餐。我花了很长的时间以传统的方法禅修,例如在森林中整夜静坐,观看墓地焚烧的尸体;在一个房间里禁语闭关一年,每天静坐和经行二十个小时。我分别在马哈希尊者、阿沙巴哈尊者及佛使比丘住持的伟大寺院接受卓越的教法。在这段修行期间,我学到许多美好的事,并终生对这些师长心怀感激。然而,在这些特殊环境接受的密集禅修只是修行的起步,之后我在非常普通的地方也进行了同样严格的禅修,只因为我承诺要进行有系统的训练。接受初期的训练时,我并不知道未来会如何,而我离开亚洲时仍然非常理想化,期待特殊的禅修经验会解决我所有的问题。

往后几年,我又回到泰国、印度和斯里兰卡的寺院,接受进一步的训练,然后向一些知名的西藏喇嘛、禅师和印度上师学习。在十九年的教学当中,我十分荣幸和多位西方的佛学老师合作,在美国创立内观禅修社,内观是佛教的正念修行方法。我曾经带领过为期一天至三个月的密集禅修,合作对象包括基督教、佛教徒、超个人心理学家及其他团体。我在1976年完成了临床心理学的博士学位,自此就以心理治疗师和佛学老师为业。经过这些年,我主要想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我如何活出灵性的修行,我如何让它在生活中的每一天开花结果?

开始教学以来,我看到许多学生误解灵性修行的真意,许多人希望用它来逃离自己的生活;许多人就像我一样,曾经用它的理想和语言来逃避人类存在的痛苦和困难;许多人就像我一样,曾经用它的理想和语言来逃避人类存在的痛苦和困难;许多人进入寺院、教堂和道场,只为了寻求特殊的效果。

由上向下的修行经历

我个人的修行是一条由上到下经历了不同的脉轮(身体的灵性能量中心,)而非由下往上。我第一个十年的系统化灵性修行,主要是通过心智的带领。我钻研、阅读,然后像僧侣一样禅修和生活,总是使用大脑的力量来获得理解。我发展出专注和三摩地(深层的定力),以及各种洞见;我对活在世间的自己有了完全不同的认识,并以崭新而有智慧的方式来看事情。我以为这种洞识就是修行的重点,并对自己新的理解感到满意。

但我以僧侣的身份回到美国后,这一切都结束了。在伊丽莎白•雅顿事件后几周,我脱下僧袍,进入研究所就读,找了份开计程车的工作,晚上还在波士顿的精神病院工作,并展开一段亲密关系。我从寺院回来时虽然清明、开阔又兴奋,但从居家生活和研究所的关系中,我很快就发现禅修对我的人际关系并没有多少帮助。我的情绪仍不够成熟,仍然表现出接受佛法训练前就有的指责和恐惧、接受和拒绝的痛苦模式,更可怕的是,我开始更清楚地看到这些模式。我可以对别处上千众生做慈心观,却很难与此时此刻就在眼前的某个人建立亲密关系。我曾经在禅修中用强大的心力压抑痛苦的感受,却常常在很久之后才了解自己其实在生气、悲伤、哀痛和受挫。我在关系中不快乐的来源并未受到检视,也缺少处理感受、投注感情及以智慧与朋友和所爱的人共处的技巧。

我被迫将整个修行方式从头部的脉轮向下转到心的脉轮,开始了一段漫长而艰苦的历程,以重新唤回我的情感,将觉察和理解运用到自己的关系模式上,学习体会自己的感受,以及处理人与人联结的强大力量。我借由团体和个别咨商,以心为中心的禅修,超个人心理学,和一连串既成功又惨痛的人际关系来学习。我检视原生家庭和早年经历,把这种理解带入现在的关系。最后,这个历程将我带进一个以困难开始而现在是幸福婚姻的关系,其中有我的妻子李雅娜及美丽的女儿卡洛琳。我逐渐了解这种心的工作与灵性修行其实是完全相容的。

在专注于情感工作及心的发展长达十年后,我才了解自己忽略了身体。在我早期的灵性修行中,我的身体就像情感一样,只得到表面的注意。我学会敏锐觉察自己的呼吸,并能处理身体的疼痛和感觉,但我大多是以运动员的方式使用自已的身体。我有幸拥有足够的健康和力量去爬山,或像瑜伽行者一样在恒河岸边静坐,忍受剧痛,保持十或二十小时不动;身为出家人,我可以日进一餐,而且赤足长途跋涉。但我发现过去只是在使用身体,而不是居住在其中。我一直把它当成喂食、移动以及实现心智、情感及灵性生活的工具。

当我更全然地关注自已的情绪,就发现身体也需要关爱和注意。只用爱和慈悲去观看、理解甚至感受,仍然是不够的,我必须将修行进一步移向更下方的脉轮。我了解要活出灵性的生活,就必须具体表现在每一个行动当中——站立、走路、呼吸、饮食,它必然涵盖我所有的活动。在地球上居住在这个珍贵的身体中,就像其他事情一样, 都是灵性生活极重要的一部分。当我开始重新住进我的身体,便在新的地方发现了使我远离真我的恐惧和痛苦,就像我打开头脑和心的时候也曾发现的一样。

我的修行顺着脉轮向下移动时,就变得更私密、更个人化,修行路上的每一步都需要更诚实、更用心,修行也变得更为整合。我对待身体的方式,和对待家人或投身地球和平工作的方式,并不是没有关联。因此,在一路向下处理的过程中,我的修行视野不仅扩展到身体和心,也涵盖所有的生活、关系及生养我们的环境。

勇士的心

在灵性生活愈来愈深化、扩展的过程中,我看到自己的努力和动机起了很大的变化。起初,我从一个很挣扎、努力的起点开始。在禅修时,我很努力地用大脑让身体静止、专注,训练心智力量,以克服疼痛、感受及分心。我用灵性修行努力追求清明和光明的状态、理解和异象。而我开始教学时,也是教授这种禅修方法。可是,我逐渐看清,对大多数人而言,这种努力本身就增加了我们的问题。如果我们有评断的倾向,在灵修中就会对自己更为批判,如果我们将自己隔离起来, 否认自己的情感、身体及人性,努力想要迈向开悟或达到某些灵性目标,便只会强化这种隔离,每当无价值感或自恨有了立足点(比如害怕自己的感受或批判自己的思想〉,就会被灵性的努力所强化。然而我也知道,如果没有很大的奉献、能量和投入,就不可能有灵性修行,若非出于努力和理想主义,动力又从何而来呢?

这样的发现对我来说是个好消息。真正的灵性生活需要深度地开放自己,我们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和力量,这是勇士的精神,但这种力量来自我们的心。我们需要的能量、承诺及勇气,并不是要我们逃离生活,或用任何物质或灵性的哲学来掩盖它。我们需要勇士的心来直接面对自己的生活,包括各种苦痛和限制、快乐和可能性。这种勇气会将各种生活层面纳入灵性修行之中:我们的身体、家庭、社会、政治、地球生态、艺术、教育,等等。只有到那个时候,才能真正将灵性整合进生活里。

心理卫生专业需要整合灵性

我一面攻读博士学位,一面在州立精神病院工作时,天真地以为我能教某些病人禅修,但我很快就发现这显然不是他们需要的。这些人在生活中很少有平衡的专注力,且绝大多数都已丧失心智能力。若有任何禅修方式对他们是有益的,必然是需要接触土地和落实扎根的方法,如瑜伽、园艺、太极,或者各种能促使他们与身体联结的活动。

但我接着发现医院中有一大群人非常需要禅修:精神科医生、心理师、社会工作者、精神科护士、助理,等等。这群人负责照顾精神病人,常常用抗精神病药物控制病人,他们这样做是出于害怕,害怕病人身体的能量,也害怕自己身体的能量。这些照顾者当中,很少有人能亲身体验病人所面对的强大力量,而这却是禅修中非常基本的课程:面对自己的贪婪、无价值感、愤怒、妄想和浮夸,并开启智慧与无畏来超越这些力量。这群人可以从禅修获得极大的益处,以此面对自己的心灵力量,这种力量在病人身上是不受控制的,借此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和病人生出新的理解和慈悲。

心理卫生界已经开始体认到,治疗和处置必须涵盖灵性生活;其他领域如政治学、经济学和生态学,也已体认到整合灵性观点的必要性。但灵性若要有所助益,就必须基于个人的经验。对于想要直接学习的人,本书有许多章节提供了一系列传统的修行方法和现代的禅修方式。这些练习是直接应用本书教导的方法,以求更深入自己的身体和心,使之成为灵性修行的工具。本书的禅修核心沿袭的是东南亚的南传佛教传统,有各种属于"内观"(又称毗婆舍那)的觉察练习。内观又被称为佛教禅修的核心,为身体、心灵和心智(这副身心与周遭世界是一体的)提供了一套有系统的训练及觉醒維。它是我多年来追随并教导别人的传承,而这个核心教法也是世界各地绝大多数佛教修行的基础。

虽然本书依据的是我在佛教传统里的经验,但我相信它所教导的灵性修行原则是具有普遍性的。前半部介绍的是一种完整的灵修生活基础:修行的方式、常见的危险、处理创伤和困难的技巧、佛教对人类意识的灵性状态所描绘的地图,以及如何将这些超凡的经验落实于日常生活。本书后半部更直接谈到如何把这种修行整合到当代的生活,涉及的议题包括相互依赖与慈悲、区隔的问题、心理治疗和禅修,以及与灵性老师相处的益处和问题。最后会检视灵性的成熟:丰盛的智慧和慈悲,以及它为生活带来的自在和喜悦。

在本书一开始,我强调的是我个人的旅程,因为我学到的最大课题就是普遍性必须和个人性结合,才能圆满地实现灵性生活。身为人类,通往神圣的人性之门就是自已的身体、心灵及心智,我们的历史,以及生活中最亲近的关系与环境。若非从这里进人,我们还能从哪里实现慈悲、公义及解脱呢?

灵性的完整意义就是认识到,如果我们要将光明、智慧和慈悲带进世界,就必须先从自身开始。只有在每个独特、个别的情境中,才能实现灵性生活的普遍性。这种修行的个人取向同时重视生命的独特性及共同性,尊敬生死间伟大舞动的永恒本质,也看重个别的身体、家庭和社区,以及个人的历史、喜悦与哀愁。由此看来,我们的觉醒既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事,也会影响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类别:踏上心灵幽径 | 评论(1) | 浏览(63)  踏上心灵幽径2009-06-03 09:48

内容简介

心理学界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提出“超个人心理学”,从那时起,就有各式各样尝试整合心理治疗与灵性修行的学派与治疗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将东方的智慧与禅修方法,与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但能够将心理学、心理治疗提升到与灵性修行对等的地位,切实以整合的观点来看待人性与人生追寻之路的人,实在不多,本书作者杰克·康菲尔德堪称其中的翘楚,而这本代表作也可说是结合心理治疗与灵性修行的典范之作。在书中,作者结合自己多年修行和心理治疗的经验,纠正了人们对灵性修行的误解——修行是为了逃避痛苦和困难,或是为了寻求超凡的体验;指出灵性修行与占有或智商无关,而是一种发现爱的能力。当你拥有这种爱,就踏上了专属于你的心灵幽径。

作者简介

  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1945—),生长于美国东岸一个科学与知性的家庭。1963年就读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学院,主修亚洲研究,在学期间受陈荣捷博士影响开始学佛。1967年毕业后,前往东南亚修学,在阿姜查主持的巴蓬寺出家,也曾经在马哈希法师和佛使比丘座下学习,并追随过西藏喇嘛、禅师、印度教上师等。1972年回到美国,1976年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从1974年起,开始在世界各地教导禅修,是将南传佛教引入西方的重要老师之一,也是美国最受欢迎的内观禅修大师,擅长于将禅修思想与现代心理学结合,并将灵性修行落实于日常生活中。较有影响的著作有《狂喜之后》、《踏上心灵幽径》及《当代南传佛教大师》等。

目录

导 读 心理治疗有如灵性修行的道路   

PART ONE 踏上心灵幽径:基本法则

序曲 灵性修行与心理治疗的结合——我的亲身经历

在本书一开始,我强调的是我个人的旅程,因为我学到的最大课题,就是普遍性必须和个人性结合,才能完满地实现灵性生活。

第1章 我是否好好爱过 (一)   (二)

慈心观:关于慈爱的冥想

我们若不能以最朴实平常的方式感到快乐,不能以心彼此接触,用心碰触自己被赋予的生命,即使是最超绝的状态和最特别的灵性成就,也都微不足道。

第2章 停止战争

冥想:停止内在战争

当我们步出战场,才能重新观看,就如《道德经》所说:“双眼不被渴望遮藪,就能仔细观看[故常无欲.以观其炒]。”

第3章 坐定(一)   (二)

坐定的禅修

当我们在禅垫上坐定,我们就成为自己的寺院,创造出慈悲的空间,让所有事物都得以在其中出现,包括悲伤、寂寞、羞愧、欲望、懊悔、挫败与快乐。

第4章 必要的疗愈 (一)   (二)   (三)

培养疗愈的专注力/冥想:拜访疗愈圣殿

在灵性道路上,需要发现内心深处的创伤,才能达到真正的成熟:包括来自过去的悲伤、未实现的渴望、一生累积的哀痛。正如阿姜查所说:“如果没有痛哭过许多次,禅修就还没有真正开始。”

第5章 训练小狗:观呼吸 (一)    (二)

建立每日禅修的习惯/经行:走路的禅修

专注绝不是出于力量或强迫。你只是把小狗再捡起来,重新回到此时此地。

PART TWO 灵性生活的前景与危险

第6章 稻草变黄金 (一) (二) (三)

        冥想:深思困境 / 冥想:视一切众生为开悟者

踏上真诚的灵性道路,并不是逃避困难,而是清醒地学习犯错的艺术,引导它们成为心的转化力量。

第7章 为魔鬼命名 (一) (二) (三)

       冥想:使魔鬼成为修行道路的一部分/冥想:推动生活的各种冲动

懒惰和昏沉是正午之魔,每天午餐后就来报到,当我们驱除其他魔鬼之后,骄傲之魔就会偷偷出现。

第8章 困难的问题与固执的访客

任何身体、心灵和心智的经验,在意识中重复出现时,就是一个信号,表示这个访客要求更深入、更彻底的关注.

第9章 灵性的云霄飞车:拙火与其他副作用

光或异象的炫目效果,狂喜和能量的强烈释放,都是美妙的标志,表示旧有微小生命和身心结构的崩解,但它们不能产生智慧。

第10章 自我的扩展与消融:暗夜与再生

当我们终于能以平等的心和开放的心智看待恐怖与喜悦、生与死、所有事物的得与失时,就会生起最美面和深度的平静。

第11章 寻找佛陀:一盏照亮自己的灯

面对各种灵性教导与修行,必须保持真正的探索精神。这些教导和修行在我和其他人身上会产生什么影响呢?佛陀的遗言谈到我们必须成为一盏照亮自己的灯。

PART THREE 扩大修行的范围

第12章 灵性生活的周期

如果我们认为修行就应该如何,反而会造成阻碍,使我们无法尊重实际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情况。

第13章 神圣之地,没有疆界

神圣而充满灵性的阶段之后,会出现相反的极端:暴饮暴食、耽溺于性欲等,这是灵性的暴食症。灵性修行不会让我们脫离痛苦和困感,只会让我们了解逃避痛苦无济于事。

第14章 我是谁:无我或真我

灵性生活有两个并行的任务:一个是发现无我,另一个是发展健康的自我感。表面上两者互相矛盾,但两者都必须实现,我们才能觉醒。

第15章 慷慨与慈悲

成熟的爱和健康的慈悲并不是依赖的关系,而是相互交融的关系,出于对自己和他人的深度尊重。

第16章 你无法独自完成:寻找老师的带领

老师最伟大、最纯粹的力量就是以自己的自由和喜悦形成的氛围。

第17章 心理治疗与禅修

现代心理治疗最擅长的部分,很像共同禅修的过程,治疗师和案主坐着,一起学习专注于案主无法碰触的自我部分和层面。

第18章 皇帝的新衣:老师的问题

当知愚人、智者,佛性本无差别……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第19章 业:心是我们的园地

心是我们的园地,每一个行为都有意图,意图有如被播下的种子。虽然是相同的行为,但有不同的目的或意图,就分别成为可怕的行为或慈悲的行为。

第20章 扩大修行的范围:不分彼此的心

假设你把邻里视为修行的寺院,你会怎么对待你的寺院?你在那儿的灵性任务是什么呢?

PART FOUR 灵性的成熟

第21章 灵性的成熟

人在灵性生活中成熟时,就更能与矛盾自在相处,欣赏生活的模糊之处,包括其中的诸多层面和内在冲突,并以宽宏的心面对其中的美丽与丑陋。

第22章 伟大的乐章

灵性生活是革命性的,它让我们踏出个人的自我认同、文化和宗教,更直接地体验生命中伟大的奥秘、伟大的音乐。

第23章 开悟就是与万物亲密

把祝福带给我们接触的所有对象,是多么美妙的生活方式。以心尊重、祝福、欢迎,从来就不是以宏伟、不朽的方式进行,而是在此刻,以最直接、最亲密的方式进行。

此书淘宝卓越有售,爱之书 陆续更新每章段落

 

类别:踏上心灵幽径 | 评论(0) | 浏览(7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