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自己的姓氏起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5:18:38
《文明之旅》 20130701 袁义达 趣谈百家姓
',1)">
中国姓氏的起源
——“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春秋左传·隐公八年》
对于现代人来说,姓氏是没有区别的。但在先秦姓和氏就有着很大的区别了,而且姓和氏是贵族阶层的象征,平民百姓是没有姓也没有氏的。进入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制度的变更,姓和氏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利。随着姓和氏的平民化,姓氏的一些意义已经丧失,一些意义得以保存。姓和氏经过战国时期的巨变,逐渐合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姓也实现了平民化。
姓起源于氏族社会。因为很多古姓是以女字作偏旁的,所以也有人推测姓最早起源于母系社会。在氏族时期,姓是一种族号,代表着一个氏族,不是一个人或个别家族的称号。当时,不同姓的氏族应该是很多的,同一氏族的成员有着平等的权利。“百姓”这个词也许就说明了当时的情景。据《史记 . 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可以看出许多姓的产生应该在氏族时期,这说明在这个时期姓是可变的。这里所说的姓的变化,并不是与三代时期的氏的变化一样,而是指在原姓的基础上产生新姓。如:黄帝本为姬姓,而其十四子却得到了十二个姓,包括姬、祁、滕、任、荀等。至春秋时,姓已经不多了。见于春秋者只有二十二个,分别为:妫、姒、子、姬、风、赢、己、任、姞、祁、芈、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妘、允,
进入三代以后,由于新的社会体制的出现,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氏族社会已经灭亡,姓的存在形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时期,姓和氏已经成为贵族的专利,而奴隶是没有姓和氏的,因此姓氏也就成为区分贵族和奴隶的一个标志。姓是旧的族号,随着子孙的繁衍,其各个分支则自立为氏。如鲁国,姬姓,其分支有季氏、孟氏、叔孙氏、臧氏等;宋国,子姓,其分支有华氏、鱼氏、乐氏、向氏等。当然这个氏是诸侯国君所赐。《春秋左传 . 隐公八年》记载:鲁司空无骇卒后,羽父请族(即请鲁隐公赐无骇家族氏),鲁隐公命以字为氏,此为展氏。这个时期已经不再产生新的姓了,姓进入一个千年不变期。如周为姬姓,其祖为黄帝后裔后稷;陈为妫姓,其祖为帝舜;杞为姒姓,其祖为帝禹等。而氏则是可变的,如晋国的士会,士蒍之孙,本为士氏,因食邑于范,又称范会,其后士燮又以范为氏称范文子;如荀林父,本为荀氏,因为中行统帅,又以中行为氏等。
氏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以受封的食邑为氏,如:知氏、栾氏(晋国)、羊舌氏、解氏、令狐氏等。
2、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如:北郭氏、东郭氏、西门氏、南宫氏、百里氏等。
3、以官名为氏,如:卜氏、史氏、司马氏、司徒氏、太史氏、典氏等。
4、以祖先的字为氏,如:华氏、季氏、孔氏、鱼氏、国氏、驷氏、罕氏等。
5、以祖先的谥为氏,如:庄氏、景氏等。
6、以国号为氏,如:郑氏、陈氏、楚氏、鲁氏等。
7、以姓为氏,如:姜氏、姬氏等。
在战国前,男子称氏不称姓。《春秋左传》二百多年的历史记载中,未见男子称姓者。人类很早就认识到近亲结婚不利于子孙的繁衍,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之说。姓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用来别婚姻的,所以先秦的贵族妇女必称姓。先秦的女子主要有以下几种称呼法:(带下划线的为姓)
1、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或字),如:仲子、伯姬、叔姬、孟姜等。
2、姓前加娘家国名或氏,如:齐姜、邓曼、王姬、秦赢、陈妫、国(国为氏)姜等。
3、姓前加嫁与国的国名或氏,如:秦姬、芮姜、江芈、息妫、孔(孔为氏)姬、棠(棠为氏)姜等。
4、死后在姓前加上夫谥,或加上自己的谥,如:武姜、穆姬、文赢、宣姜、定姒等;或声子、文姜、成风等。
5、只称姓,如:姜氏、姬氏等。
古人除了姓氏和名外,还有字。据文字记载,古人婴儿出生三月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并取字。字和名之间一般有着意义上的联系。如孔丘,字仲尼;宰予,字子我;屈原,字平;公子益师,字众父等。亦有以排行为字者,如:公子友,字季;管夷吾,字仲;赵盾,字孟等。字的几种主要称法:在字前加排行(伯、仲、叔、季等)或加子;在字后加父或甫。如:伯禽父(伯禽、禽父)、仲尼父(仲尼、尼父)、叔向、季路、子路、子犯等。
古代的帝王、诸侯、卿大夫死后,后人要根据死者生前的德行而给他一个封号,称为谥或谥号。古代人死后,一般要避讳先人的名讳,谥号也便于称呼先人。谥一般分为褒义的,如:文、武、昭、成、共等;还有贬义的,如:幽、厉、灵等;还有表示怜悯的,如:哀、悼等。
古代天子之子称王子,王子之子称王孙;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王子、王孙、公子、公孙等同于氏。介绍完姓、氏、字、谥后,男子的主要称呼法(主要指先秦)就好理解了,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称名或氏,如:范(氏)、赵(氏)、中行(氏)等这些为氏,子产、子路、季(氏)、伯(氏)等这些为字。
2、氏加名,如:士会、赵衰、荀林父、公子友、王子带等。
3、氏加字,如:范季、赵孟、祭仲等。
4、氏加名加字,如:祭仲足等。
5、字加名,如:季友、孔父嘉、孟明视、仲夷吾等。
6、氏加谥,如:范武子,赵成子、中行桓子等。
7、谥加字,如:成季,宣孟等。
8、官加名,如:司空无骇、司马斗勃等。
9、官加字,如:令尹子文、宰孔等。
如果明白了姓和氏的区别,以及理解了字、谥的含义,古人的称谓基本能了解大概。虽然秦、汉以后,又有号以及对官职的称呼,但并不难理解。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又名杜工部;王羲之,又名王右军等
中国奇妙姓氏及来源一览
近期出版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刊登了中国许多奇妙的姓氏组合,不但有姓东、南、西、北、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且还有姓一、拾、百、千、万、兆等。而追溯中华民族的文化现象——姓氏来源,往往发现这些奇妙姓氏,许多源自一个民族祖先历史。
据工人日报报导,“东南西北本姓张”之说,源流自河北、山东交界一带这样一个故事:明孝宗孝康张皇后为人机智贤明,曾辅佐孝、武两帝成政事。而其两兄弟张延龄、张鹤岭却仗皇亲横行乡里。张皇后死后,在位的明世宗将其全家抄斩,部份子孙四散逃跑,为便于以后相认,他们按逃跑的方向由张姓分成了东南西北四个姓氏,所以就有此之说。
东姓有五种来源。一种相传是舜的七友之一东不訾之后;一种相传是伏羲的后裔东蒙氏之后;另外高句丽姓氏也有东姓,后代迁到中原后仍姓东;也有些东姓是由土族的“甚东加”这个姓改过来的;在台湾土著、满族、蒙古族等民族中也有此姓。目前东姓在江苏海门、天津静海、黑龙江、河北、辽宁、甘肃、青海等地均有分布,但人数不多。
西姓有三种来源,一是以国为姓,相传古代有个西陵古国,后来人们就把西当做姓。二是战国魏国时邺县有个县令叫西门豹,他的后代把“西门”这个复姓改成了“西”姓。三是由清朝满族八旗中锡克特哩氏后来改成了西姓。目前西姓在山东广饶、邹平、潍坊和安徽等地都有分布,但人数也不是很多。
南姓的来源,据《史记》记载,夏禹的后代有以南为姓的;另一说法是商王盘庚的妃子姜氏的一个儿子叫南赤龙,其曾孙南仲在周宣王时为大夫,他的后代就以南为姓;再一说法是春秋时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其后代就把南当成姓;还有一说法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高士隐于南乡这个地方,他的后代就改姓南。南姓在中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具多,约占全国汉族南姓人口的75%。
北姓的来源有三种。一是以地名为姓,据记载,远古时相传黄帝把蚩尤部落的一些人迁到了一个叫北的地方,其后人就以“北”为姓;也有记载说,北还是高句丽的一个姓氏;还有是由北门、北宫、北郭、北人、北野这些复姓改过来的。目前河北曲阳、山西汾阳、四川德昌,内蒙古的包头都有北姓。
柴姓系自江姓,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47%,尤以山东、湖北等省多此姓。名人有柴武,汉高祖时将军,斩韩王信于参合;柴荣,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世宗、军事统帅。
米姓源自芈姓,北宋书法家米芾自称是先秦时楚国后裔,本性芈,后改为同音字米。另外,隋唐时,西域有一个米国,当时常有米国人来中原定居,他们以国名为姓氏,后来形成米氏。分布较广,约占汉族人口0.037%,尤以湖南、山西等省多此姓。
油姓起源不详,但唐代已有人以油为姓。今山西、山东、台湾等地均有分布。名人有油风,明时陵川人。
盐姓源自春秋时齐毋盐大夫之后,也有一说掌盐池者之子孙以为氏。今江苏、四川等地有分布。名人有盐昉,唐代以画肖像、佛像著称;盐翼,明代鸿儒。
酱姓和醋姓源出不详。据了解中国大陆已经没有姓酱的人了,不过台湾还有。醋姓则在今陕西、四川等地有分布。
茶姓源出多头:一、炎帝葬于茶陵,因氏;二、齐太公之后有茶氏;三、明清时云南大理府保山县鲁掌土千总为茶氏,系彝族。今云南、浙江、台湾等地有分布。名人有茶话,汉时人,见《江都易王传》;茶昱,明时武平人,洪武中洛川县训导。
一姓自古有之,有的属一那娄氏之后,有的由乙姓等演化而来。今天安徽淮南仍有此姓存在。
拾姓最早可见于《姓苑》,在江苏、台湾等地均有此姓。但“拾”姓可能被简写为“十”姓源出不详,据统计资料称安徽青阳有。
百姓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一属黄帝之后,名人如《说文》中的百倏;其二由百里氏之后省略“里”而来。百姓发迹之处为河南南阳,现主要分布于北京、浙江、河南、四川和重庆等地。
千姓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三国,百顷王杨千里入蜀,而后有千氏。现在四川、台湾、山西、北京和河南等地均有少量千姓分布。
万姓追宗可上溯至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毕万之后,以名为氏始姓万;芮国国君伯万之后,以字为氏而姓万。此万姓古时即“万”姓。比较复杂的是古代也有“万” (wan)姓,如东汉着有《南州异物志》的万霞;以及从“万俟”(moqi)省略“俟”而姓“万”(mo)者———此两者均不能写成“万”。
兆姓可见于《姓苑》和《广韵》,清代驻防杭州的满洲八旗中也有兆姓,一些蒙古族、彝族改汉姓时也常选“兆”。现江西兴国、辽宁沈阳、安徽利辛等地均有兆姓。
难以取名的怪姓一瞥
鸡姓是广西特有的罕见姓氏,源自壮族。据“中国姓氏大全”记载,目前上海、云南也有人姓鸡,广西东兴县有1000多人姓鸡。防城、钦州、崇左等市县也有少许。
据考证,姓鸡者最初其实姓“奚”,高始祖叫奚廷拱,原籍山东。明朝永乐年间,曾抵御倭寇入侵,后来子嗣演变为鸡姓。
其实不止是死、鸡、操这些罕见姓氏难取名字,中国现存的癣、哑、冢、脏、孬、骚、屎、尿、厕、粪、尸这些姓氏取名更让人头疼。 “妻、妾、骂、邪、嫖、操”等也是姓氏。
还有以下特殊怪姓:
器官名称有:头、骨、心、肾、肠、手、爪。
动物名称有:鸭、鸽、羔、狼、鸡、猴、狗、蛇。
气象名词有:雪、风、电。
日常用品有:瓜、桃、琴、窗、盒、筷、葫、柴、 米、油、盐、茶。
性别名词有:雌、男、嫂。
数字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十、百、千、万、亿、兆。
动词有:笑、揉、猜、拣。
色彩名词:赤、橙、黄、绿、青、蓝、紫……生活 中常见的13种颜色,全都是姓氏。
由于姓氏含义不好,给孩子取名引发一些家庭矛盾。网络征名也时有所见。据说一些不好的姓氏来源于赐姓。如“骂”姓,据传是雍正皇帝赐给他一个臣下,以示惩戒子孙。姓氏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影响到很多国家。不管怎样,人是最关键的,人好,什么姓氏都让人亲切。
中国姓氏地图
点击下面你所要查询的姓氏了解由来
中国姓氏地图
陈 郑 王 李 钟 班 陶 谢 屈 汪 董 虞
邱 荀 祖 项 伍 纪 唐 康 段 张 吕 鲍
岳 翟 陆 左 石 毛 沈 韩 孟 刘 孔 庄
杨 吴 周 李 孙 钱 赵 卫 蒋 葛 朱 秦
施 方 马 鲁 彭 范 潘 苏 章 窦 姜 金
华 严 何 许 杜 梁 熊 宋 戴 狄 姚 萧
黄 顾 于 毕 罗 汤 贺 史 薛 柳 袁 洪
包 龚 曹 邓 管 霍 胡 樊 田 蔡 高 邱
徐 林 颜 郭 贾 江 阮 曾 翁 关 晁 辛
寇 文 阎 谭 柴 温 蒙 晏 白 崔 武 程
欧阳 诸葛 司马 空 空 空 空 空 空 空 空 
上面没有的可以按下面的百家姓,这里可以找到哦
百 家 姓

中华国学精粹典藏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 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看看自己的姓氏起源
(点击姓氏即可查阅)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卡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
熊纪舒屈
钟徐邱骆
江童颜郭
谈宋茅庞
虞万支柯
高夏蔡田
崔吉钮龚
贾路娄危
咎管卢莫
宁仇栾暴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程嵇邢滑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甄魏家封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井段富巫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车侯宓蓬
谭贡劳逄
汝鄢涂钦
印宿白怀
叶幸司韶
有琴商牟
向古易慎
蒲台从鄂
计伏成戴
都耿满弘
甘钭厉戎
包诸左石
殴殳沃利
卻璩桑桂
濮牛寿通
郜黎蓟薄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索咸籍赖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胥能苍双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姬申扶堵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席季麻强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梅盛林刁
缑亢况后
盖益桓公
樊胡凌霍
白曾谯东
归海岳帅
经房裘缪
曾艾巩哈
查后荆红
晁勾敖融
西门宰父
景詹束龙
伯赏佘佴
柏水窦章
党翟郦应
祁毛禹狄
司马冉宰
祖武符刘
公羊尉迟
丁宣贲邓
诸葛司寇
云苏潘葛
宇文夏侯
游竺权逯
司徒颛孙
池乔阴法
闻莘卓蔺
干解应宗
壤驷微生
奚范彭郎
第五欧阳
边扈燕冀
公冶濮阳
郁单杭洪
百里单于
年爱阳佟
东方令狐
米贝明臧
丌官仲孙
晋楚左丘
万俟夹谷
柴翟阎充
端木司空
温别庄晏
公西申屠
姚邵汪褚
公良呼延
巢关蒯相
澹台羊舌
养鞠须丰
梁丘太叔
郏浦尚农
钟离上官
屠蒙言福
闻人闾丘
乐正南宫
赫连谷粱
漆雕淳于
慕容子车
皇甫鲜于
东门拓跋
巫马仲长
东郭轩辕
长孙宗政
公孙

中国姓氏文化大观(共100集)

中华姓氏源于上古,延续至当代。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姓氏发展演变,延续传承,升华凝练,形成了一种内涵丰富、体例完备、超越历史时空、跨越地域界限、包容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体系,并以其人人皆知的普及性、世代传承的持续性、兼容并包的统一性、博大精深的系统性,纵贯了中华文明的进程,涵盖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从某种意义上讲,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就是不同血缘姓氏的宗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繁衍生息、播迁交融、兴衰更替的总汇。以血缘姓氏为脉络的姓氏谱系,正是具体而微地载录各姓氏宗族的渊源世系、兴衰荣辱及其历史功业和文化特色的重要文献,是中华文明进化的轨迹,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因而中华姓氏成为传承文明、解读历史、透视社会的独特视角和微观窗口。
中华姓氏是传统文化中生命力最旺、凝聚力最强、感召力最大的人文情结,是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基石。中华民族历来以炎黄子孙自居,把炎、黄二帝作为共同的人文初祖和精神偶像。无论是偏处一隅的少数民族,还是飘零异域的华裔侨胞,时时处处都流传着炎黄二帝的传说,人人都以炎黄子孙为荣。这种以血缘、姓氏为传承纽带,对共同祖先形象的塑造,对民族渊源的追述,构成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化和连续传承性的认同基石,它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桥梁纽带,也是当今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
时至今日,中华姓氏已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沧桑,但其世代相承的延续性,与时俱进的生命力,仍永葆青春,仍然是现实生活中人人必备、无时不用的重要标记和社交工具。举凡订立合同,签署书证,信函往来,交流沟通,无一不以姓氏作为重要凭信。“按姓氏排列”、“按姓氏为序”,已成为重要的社交场合、家国大事、学术活动中组合、排列有关人士的惯例。而“贵姓”一词,更是日常社交必备的第一用语和礼仪之词。
凡此种种,都足以说明,姓氏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文明的积淀,是我们认知历史、传承文明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事事皆用的重要工具和信息体系。因而普及姓氏知识,拓展姓氏研究领域,就成为我们认知历史、传承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第1集第2集第3集第4集第5集
第6集第7集第8集第9集第10集
第11集第12集第13集第14集第15集
第16集第17集第18集第19集第20集
第21集第22集第23集第24集第25集
第26集第27集第28集第29集第30集
第31集第32集第33集第34集第35集
第36集第37集第38集第39集第40集
第41集第42集第43集第44集第45集
第46集第47集第48集第49集第50集
第51集第52集第53集第54集第55集
第56集第57集第58集第59集第60集
第61集第62集第63集第64集第65集
第66集第67集第68集第69集第70集
第71集第72集第73集第74集第75集
第76集第77集第78集第79集第80集
第81集第82集第83集第84集第85集
第86集第87集第88集第89集第90集
第91集第92集第93集第94集第95集
第96集第97集第98集第99集第100集

看看哪一片叶子属于你?

中国36姓正宗始祖都有谁?1、陈姓正宗始祖--胡公满
陈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相传,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
舜去世后,约 35世传至胡公妫满,被周武王分封于陈,建诸侯国,屏卫王室。此后,胡公满因封于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也以国名为姓氏,姓陈。 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即为正宗陈氏。
2、戴姓正宗始祖--戴撝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
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撝。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3、李姓正宗始祖--李利贞
李姓始祖李利贞娶陈国契和氏女儿,生子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
李硕宗的五世孙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老子李耳的父亲和母亲。
4、闻姓正宗始祖--少正卯
闻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
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他的有些主张与孔子不合,曾聚众讲学,同孔子唱对台戏,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处听讲。后来孔子利用职权杀了少正卯。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闻名的人,被誉为“闻人”,所以他的后代支庶子孙有的便改为闻人氏。后有一部分闻人复姓改为单姓闻,称为闻姓
5、刘氏正宗始祖--刘康公
东周时期,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河南偃师南),号刘康公,后代也称刘氏。
刘姓历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刘隗家族、南阳刘瑾家族、诸城刘墉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至于开辟大汉帝国的沛县刘邦家族就更不用说了。
6、王氏正宗始祖--毕公高
《王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
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亦皆称之为王家。
7、张姓正宗始祖--张挥
张出自黄帝之后代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箭的发明者挥,其后以张为姓氏。
在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8、孔氏正宗始祖--孔父嘉
商朝灭亡后,其末帝纣王的庶兄微子又被周成王分封于宋(今河南商丘南),继续奉祀商汤香火。微子去世后,职位由胞弟仲衍继承。仲衍曾孙宋闵公有子二人:弗父何、方祀。
方祀在宋闵公去世后继位为宋厉公。弗父何有曾孙名正考父,历仕宋戴、武、宣公三朝,有子名父嘉,任大司马,后因故被权臣华督所杀。这时他的儿子木金父年纪尚小,由家人抱着逃亡鲁国。等他长大以后,为纪念生父,便以父亲字中的“孔”为姓。木金父的子孙在鲁国又传了4代,便生下了孔子。
9、徐氏正宗始祖--徐若木
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
徐若木传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时,由于他爱护百姓,施行仁政,结果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几个诸侯国都非常拥戴他。周天子获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为感触,于是便让偃王之子继续治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
10、靖氏正宗始祖--单靖公
靖氏,单靖公之后,以谥为氏,一云,齐田氏之族,靖郭君之后。”(《广韵》四十《静》,《通志·氏族略》)
在两周历史上,单氏族可谓大名鼎鼎!依据史料记载,从西周到东周这一家族就出了二位“伯”和八位“公”,数百年间二十几代先后为官,单氏族居然长期不倒,权倾一朝。在西周时代,“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制度,为西周官制的建设,提供了严格的品位基础。单氏族就成了这一品位制度的典型代表。这八位“公”,他们是单襄公、单倾公、单靖公、单献公、单成公、单穆公、单武公、单平公。
11、魏姓正宗始祖--毕万
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
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12、韩姓正宗始祖--韩流
《世本》载,黄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阳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颛顼。《山海经》记载:昌意后来被贬谪到若水,生子韩流。
韩流娶淖子族的姑娘,生子颛顼。颛顼是五帝之一。韩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称。韩流氏族是从昌意族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氏族便以韩为姓,第一批韩姓人由此产生。
13、席氏正宗始祖--席师
据《万姓宗谱》的记载,尧为部落首领的时候,遇到一个自称为席氏的老翁,击壤(古代一种投掷的游戏)而歌。尧听了以后很佩服,于是拜他为师。席师就是席氏的始祖。
14、周氏正宗始祖--周赧王
周氏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
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15、姚氏正宗始祖--仲敬
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
据传,四岳曾向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传至年仲敬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16、阎氏正宗始祖--仲奕
商末时,周太王)有三个子:太(泰)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且生一子姬昌(即周文王),颇得太王欢心,并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泰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让父亲的愿望实现,就逃避于三吴一带。
周武王灭商后,除了把仲雍之后封于吴外,又把太泰伯的曾孙仲奕封在阎乡,至此仲奕的后代就以封邑为氏,奉仲奕为阎姓的得姓始祖
17、董姓正宗始祖--飂叔安
黄帝的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
18、杨姓正宗始祖--伯侨
据《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建立了杨国。即晋武公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
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 ,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19、宗姓正宗始祖--宗伯
四岳之后,以职官命氏。四岳,尧时官名,司掌四时、方岳 。四岳的后代,在周朝时,有人为宗伯官,掌握邦国祭祀典礼之职。也称太宗、上宗,相当于后来的礼部尚书。宗伯,辅佐天子管宗室之事,为六卿之首。故其子孙以祖上官职命姓,称为宗氏。
20、褚姓正宗始祖--褚师右
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本自殷(商)后人宋恭公的公子段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曰褚师,因而命氏。”在3000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是褚候各自为政的局面。那时候,许多诸侯的辖下都设有一种叫做“褚师”的官职,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县市长。其中,当时为诸侯之一的宋共公,任命自己的儿子右当褚师,于是褚师右的后代就以褚为氏了。
21、朱氏正宗始祖--邾子挟
朱氏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颛顼帝有个孙子叫陆终,生有6个儿子。其中,第5个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东定陶县西南)。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挟在邾国,称邾子挟,附庸于鲁国邹县。
春秋时,邾子挟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22、詹氏正宗始祖--詹文侯
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宣王时,封其支子于詹,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
23、宁氏正宗始祖--季亹
宁氏的远祖乃是周文王第九子姓姬名封,因他初封于康,后人称他为康叔。周武王灭商后,把殷民七族和商故都周围地区分封给他,国号“卫”,定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
卫康叔传至卫成公时,其子姬季亹分封于宁邑(今河南省修武县),后来他以邑为姓氏,其后裔世代相传姓宁,这便是宁姓的来源。
24、蔡氏正宗始祖--蔡叔度
据《史记·管蔡世家》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国,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共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管理殷商遗民,史称”三监”。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后被镇压,武庚、管叔被杀,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
其子胡,能够与父亲的反叛行为决裂,遵守文王的德训,与人为善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25、靳氏正宗始祖--靳尚
靳出自芈姓,以邑名为氏。战国时候,楚国有个大夫叫作“尚”,为人随和,很得楚怀王和王后的宠爱。后来尚被分封到靳,采食于靳水,称为靳尚。靳尚死后,他的后代以封地作为姓氏,称作靳氏。
26、许氏正宗始祖--许由
许由,生于公元前2155年,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隐居箕山,农耕而食。许由活动于颍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后世许国之地,故后世许氏多以他为始祖。
27、夏姓正宗始祖--夏启
大禹治水,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
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后来,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8、胡姓正宗始祖--胡公满
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春秋末被楚国所灭,其后人有的以胡为氏。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
29、潘氏正宗始祖--潘崇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颛顼后裔陆终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连,赐姓芈。周成王时,封其后裔熊绎在荆山建立荆国,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
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
30、季氏正宗始祖--季札
季札,春秋时吴国公族。为吴王寿梦四子,诸樊(后袭王位)之弟。受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州来(今安徽凤台),史称延陵季子或延州来季子。
因他远见卓识,贤明仁德,后世子孙以其排行次第为姓,以别他族,称季姓。他们尊季札为季姓的得姓始祖。
31、马姓正宗始祖--赵奢
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瘀氏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
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
32、步姓正宗始祖--步扬
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谷豹有个三子:称,芮,义。义之子孙子名扬,他的封邑在一个叫步的地方(今山东省临汾县),因此又被称为步扬,后代就改为步氏,故步氏后人奉占扬为步姓的得姓始祖。
33、鲁姓正宗始祖--周公旦
周初,周武王大封诸侯,周公姬旦被封鲁国(都城在今山东省曲阜),为天下最富饶之地之一。周公旦被封后,因要留在京城辅政,乃遣其子伯禽就封鲁国。鲁顷公时,鲁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鲁姓。他们尊姬旦为鲁姓的得姓始祖。
34、苏姓正宗始祖--昆吾
昆吾,名樊,字衍,颛顼之裔陆终长子。据 《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建立苏国。后迁都于温。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苏氏。
35、汪氏正宗始祖--汪骐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  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秋。
鲁哀公时,后裔汪骐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尊为汪氏始祖。
36、尹氏正宗始祖--伊尹
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所载,少昊为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号金天氏。东夷族以鸟为图腾,相传他曾以鸟名为官名,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少昊之子为工正,主制工失,被封于尹城,世称尹殷。
商汤时有伊挚为尹,周宣王时有兮伯吉莆为尹,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尹为姓的,称为尹氏。周朝时尹氏子孙的封地一直在尹这个地方。是为河南尹氏和山西尹氏。
中国各姓氏血统图,来看看你的老祖宗是谁吧

你姓什么?估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那么,你知道你的姓从和而来吗?你又知道你的老祖宗是谁吗?下面的几张图能让你全部都搞清哦!
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周语》记载“我姬民出自天鼋”,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
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剧》)。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
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见,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别种类”“别婚姻”。

“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
进入父系社会以后,汉族姓氏基本以父传子的父系血亲传承为主。但汉族姓氏文化跟遗传学上的父系基因传递也不是完全重合的,有少数例外:
1.赐姓
因赐姓而改姓的少数人口,有帝王赐臣下姓、主人赐仆人姓、师父赐徒弟姓等少数情况(此类情况不改变被赐姓者炎黄子孙的身份)。
2.改姓
因突发社会变故而改姓避祸(此类情况不改变被赐姓者炎黄子孙的身份)。

3.其他民族归化汉族后改原氏族为姓
此类姓氏起源于其他民族(此类汉人从母系来讲,同样是炎黄子孙)。
4.其他民族归化汉族后改随汉姓,此类为同姓不同源(此类汉人从母系来讲,同样是炎黄子孙)。

特别注明:我国姓氏的来源有多种多样的途径,发展过又经过离合演化,情况十分复杂,有的姓氏,自何时,源于何人,说法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