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心理素质训练,从公开分数开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1:45:00
心理素质训练,从公开分数开始
本报10月19日第3版刊登了《不能只认分数,但要正视分数》一文后,连日来,本报教育热线来电爆满,大多数读者认为,公开分数本身并没有错,公开的积极意义远远大于它的消极意义。
分数体现努力价值
汪先生来电说,学生是以学习为主,如果分数不公布,何以体现学生的努力价值。同时,对于将“学生手册”改为“学生成长册”,不再写上分数与优良等级的做法,他觉得应当慎重。
一些读者认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怠”,如果不公开分数,没有了“分数”这个工具,可怎么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定位不明,如何应对竞争?“我担心的不是分数公开,而是分数不公开后的‘暗箱操作,”一位家长说,他宁愿知道自己孩子的分数在班级里有多落后,然后鼓励孩子向前进,也不愿对孩子的真实状况“如坠云雾”。
引导孩子直面挑战
一些同学害怕分数公开,成绩好的怕下次落后,成绩不太好的怕没面子。读者认为,其实,这正说明教育的着力点应放在心理素质培养上。面对不可避免的竞争压力,如何引导未成年人解决心理问题,提高承受能力,勇敢迎接挑战,这才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当务之急。
更多老师认为,分数不过是人生路上的第一个挑战,今后还要面对更多的责任,我们的心理素质训练应该从“公布分数”这一课开始,立法应该鼓励教师担负起这个教育责任,教师不应该因为公开分数而受行政处分。
静安区一中心小学校长顾惠樑认为,立法应当从更高层次关注素质教育,对存有争议的“分数问题”如何规范还是要慎重权衡利弊的。
记者从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获悉,《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草案)》(修改稿)不日将向社会公布,欢迎更多市民届时与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联系。
不能只认分数,但要正视分数
“不得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写进了《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草案)》(修改稿),引起一片争议。今天下午,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在对此进行审议后,将继续征求社会意见。
这两天,有不少读者通过本报教育热线,对此发表看法。
应当鼓励透明竞争
毕业于复旦大学的汪博士说,如果没有公开公平的教育竞争环境,很难想象自己会有今天。在整个少年时代,因为有公开学习成绩这一条“硬杠杠”,学校里的每次选拔,都让他和小伙伴们奋发努力,力争上游。应当鼓励透明竞争,并鼓励学生勇于承受结果,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不能面对分数的脆弱一代。再说,“如果不公开成绩名次,怎么制约机会向‘不该倾斜’的地方倾斜?”
成绩名次不是秘密
有教师表示,虽然早有不得公布学生成绩名次的行政规定,其实很少能够执行。每次考试,老师都会委托班干部抄录整理成绩,个人在班级、年级里的成绩名次都不是秘密。
本报教育热线主持人张润康认为,为什么公布成绩让学生有压力?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家长、老师、孩子过高的期望值就是“压力源”,因此,大力倡导人性化的宽容教育,注重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比“不得公布学生成绩名次”的简单规定更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不少教师质疑:如果立法最后采纳了“不得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那么,老师或学校公开了学生的成绩名次,怎么办?因为上位法没有相关限制,地方性立法可以对此设定相应的处分,但这种处分又会有多大的可行性?
从事法律工作的吴先生表示,虽然在美国法律中有“不得公布学生成绩名次”的规定,但两种文化环境的立法不可简单类比,就好像《圣经》和《论语》代表两种文化体系一样,并非适合别人的就同样适用于我们。
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丁伟教授特别指出,“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名次”的规定是有争议的,尚需多方听取意见,但不变的立法宗旨是: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